第四百六十二章:戰兵、正兵、輔兵

顧名思義,這所謂的戰守輔三級兵士制度,便是從鄉鎮級別的地方開始一級一級向上,直到縣城、州城和永平府城,每個地方都用嶄新的戰兵、正兵、輔兵來替代原本陳舊的衛所兵和軍戶。

衛所制度已是多年積弊,這在永平府的先行改革,便是崇禎皇帝想要用這個制度代替衛所軍戶制度的一步試水。

這場試水也不是說來就來,崇禎早有了相應的準備,

早在崇禎十七年,崇禎皇帝就已經下旨廢除了延續近三百年的軍戶屯守制度,並且將罪己詔下發到軍中、民間,提高兵士和百姓對此事的認知。

衛所不可能直接全部廢除掉,必須找到一個可以替代的東西,所以這種改革就像吃飯一樣,需要一口一口來,不能急於求成。

那次廢除軍戶屯田以後,別處還沒管,京畿一帶是已經開始一場重編軍戶的行動,如今還在編內的軍丁該是隻管打仗,屯田的事全都交由他們家人來做。

現如今的軍戶,不再是世襲制度,只要你家有人是在編的官兵,本家老小就可以入籍,享受相應的屯田制度福利。

原本那些世襲的軍戶,若想從事其它行業,朝廷上也免除其全族的軍戶籍,只留一些在官軍中當兵的本家爲軍戶籍。

廢除屯田制度,不僅僅是屯田二字,那是對方面雜項的統一廢除和整改。

比如這衛所制度最基本的構成之一,便是沿襲了僞元的軍戶制度。

明初,朝廷軍隊由“從徵”﹑“歸附”﹑“謫發”﹑“垛集”四部分構成。

洪武二十一年,在元代舊籍冊的基礎上,由兵部改置軍籍勘合,詳細開列了軍戶從軍來歷,並依次調補衛所年月、在營丁口之數﹐從而建立起新的,較爲完備的軍戶制度。

起初,朱元璋規定,非後世大明曆朝皇帝特許,任何人都不得自行改籍,後來從嘉靖朝開始,逐漸改爲兵部尚書和內閣也有權調該軍籍。

至今,軍籍早已是氾濫不堪,不少官吏可以利用這兩個字欺壓百姓,甚至可以達到連坐全族的效果。

戶出一丁赴衛當兵,是爲旗軍,也稱衛所兵。

旗軍或操守或屯種,崇禎皇帝首先正式廢除掉的,便是旗軍耕種、屯田之事,專爲主操戰、守禦。

崇禎皇帝連日以來,瞭解了許多關於這種陳舊制度的弊端,早是下定決心要將其取代、廢除。

軍籍一般都是世襲的,時人常說,祖上一人赴衛當兵,如今全族都要遭受累世遭受牽連,每代都須出丁當兵,不然必會遭受連坐罪懲。

起初兵部規定是軍戶每戶出一餘丁隨正軍到營,佐助正軍,由營內供給軍裝,看起來還不錯,這是已經考慮到了戶無餘丁的情況。

但是到了如今,早已演變成軍戶戶下須以一丁供給在營正軍或衛所,不然就要受到花樣懲處的奇葩規定。

更有意思的是,這種奇葩規定朝廷上其實一直都無陳墨定規,往往是各地酷吏和別有用心之人揮舞雞毛的結果。

戶下若無丁壯,按朝廷規定來說可暫免爲丁之事,待有餘丁再行添補,但如今各項雜亂,這也已經改爲必須僉幼兒爲“幼丁”。

從小便入籍,隨時徵召入軍,以備成丁後勾補當差,這從那個幼兒的角度來考慮,顯然是有些過分。

洪武、永樂年間,大明財政豐盈,國力雄厚,所以一般就地衛所、正營都可以給出丁軍戶相抵人丁的補償和衣甲、軍餉,就算不能,兵部的支援很快也會到位。

自萬曆朝三大徵之後,這一政策開始悄然改變。

爲使軍戶能自備服裝盤費,減少各地衛所和兵營壓力,明廷規定﹕

“軍戶耕種的田地(軍田)在三頃以內者可免雜役﹔三頃以上者須與民戶一起承擔雜役﹔隨營餘丁和戶下供應餘丁亦可免當差﹔正役仍要承擔。”

說實話,這些制度是考慮到軍戶不能自給自足,一戶出丁受到各種苛捐雜稅而所得不能相抵,繼之牽連、拖累全族這種情況,是朝廷相應的措施。

不過很可惜,萬曆朝這種極好的措施,在實際執行中並未貫徹到底。

這個措施,自宰輔張居正死後便無人再提,軍戶的雜役負擔並沒有減輕,反而相應賦稅越來越多。

朝廷上,雖然想極力的爲下面減少負擔,但是由於財政的逐年破產,尚且無法維繫填補三大徵對地方造成的損耗,對於地方軍戶的補償更是供不應求。

萬曆一朝,由於前十幾年張居正的全國性改革,爲朝廷積累下了許多的財富和民心。

這也使得萬曆末年雖然明軍在遼左、西北一帶的流寇、賊虜、蒙古方面細節上常有失敗,但總體上來看,朝廷仍是不可撼動。

到如今崇禎朝以後,對於軍戶出丁是根本就沒了任何補償,因爲當時崇禎初年的朝廷,就連正兵和衛所的軍餉、衣甲都已經不能湊齊,時常因此發生兵噪、炸營等事,更何況那些地位低下的軍戶。

士人常說粗鄙武夫,但是相較於那些真正的兵,這些基礎龐大卻四不像的軍戶,甚至不夠格被稱爲“武夫”。

在出丁同時,社會地位上,軍戶亦低於一般民戶和官兵。

就連民戶對軍戶也時常鄙夷嫌棄,就像文人和兵伍的區別,民戶若與軍戶通婚勢必連累自己的子女和全族。

軍戶丁男僅許一人爲生員,民戶則無限制,正軍戶五丁以上方許充吏,民戶二丁以上即可充吏。

民戶有罪,往往以充軍處罰,軍戶則不許將子侄過房與人,防止後代因此脫免軍籍,鑽了軍戶大家庭的漏子。

兵丁征戍遠方,軍裝盤費數目很大,洪武、永樂時朝廷尚能充足保持軍戶們的軍裝盤費,但自萬曆末年以來,朝廷所給便是杯水車薪了。

就拿萬里末年的薩爾滸之戰來說,朝廷調動了自三大徵以來人數最多的八萬多人,想要直接將有些崛起勢頭的建州剿滅。

尚且不說成敗等事,只說這八萬多大軍的組成成分,可戰的精銳正兵實際上只佔據了其中很少一部分。

當時延綏鎮、寧夏鎮、甘肅鎮、固原鎮四處,發兵共約兩萬五千人,但是又分正兵、衛所兵和基本軍戶。

這大約兩萬五千的四鎮兵馬,真正吃飽穿暖,勉強能從朝廷那邊拿到補償有些戰鬥力的正兵,其實只有萬人不到。

餘下那些,一小部分是源自四鎮各衛所調派來的衛所軍,萬曆朝對衛所多多少少還有些補償,算是個安慰。

那些人數雜多,在軍中往往充當勞役而非主要戰力的軍戶,打一次仗,他們不僅得不到任何好處,軍功也完全不會分攤到他們頭上。

更令人寒心的是,就連他們全部的出征盤費也是完完全全的自給自足。

崇禎皇帝此番在永平府的試水,實際上就是想看看會遇到什麼阻力,若軍戶制度不有所改觀,再怎麼搞也只是一時之功。

第三十八章:新軍第二百六十七章:新式鳥銃的威力第三百七十六章:第一站:孔府第五百四十七章:端倪第二百七十四章:大順軍破太原第一百六十五章:蓋州之戰第四百零一章:崇禎帝智激張稷若第三百二十二章:鄭冠、徐彥琦第五百三十二章:有聖旨到第六百四十一章:小戰第七百二十七章:明國真蠢第五百八十一章:血色朝陽第三百零一章:風雲突變第六百零九章:天下暴利,鹽礦爲首第七百三十八章:大明一統第一百八十五章:幹就完事兒了第一百八十七章:把復社辦乾淨了第三百三十八章:逢場作戲第七百八十八章:有其父必有其子第七百八十八章:有其父必有其子第一百七十五章:強扭的西瓜甜不甜?第五百六十九章:平遼將軍第六百七十九章:入湖廣,大反攻第三百四十章:郭尚友第三百章:丙戍變革第四百八十一章:摧騎第二百八十二章:令賊喪膽者,興平高傑也第三十三章:心機玩不過,那就下狠手第五百六十一章:風捲殘雲 光復太原第三百三十八章:劉良佐的煩惱第五百八十七章:全民兵役第二百一十三章:吹就完事兒了第七百零六章:兵敗如山倒第七十六章:效仿正德第三百六十五章:三屯營之戰(中)第四百五十七章:似是而非,轉敗爲勝第四百五十七章:似是而非,轉敗爲勝第七十五章:平定 召臣第一百三十六章:血仇第二百七十七章:祭祖 誓師第四百三十三章:陷重慶、下忠州(中)第三章:親巡京營第五百六十八章:鎮江大將第四章:以毒攻毒第七百七十章:大明等於“全世界”第三百七十八章:恩與威第九十章:千里奔襲第三百九十九章:都給朕敞開了肚皮吃!第二百七十章:性情天子,轉世聖君第六百八十四章:名將謝幕,新督定策第七百三十七章:可怕的皇帝,可怕的軍隊第四百二十四章:一意孤行,還是眼高一籌?第七十六章:效仿正德第五百八十四章:四年前的詔書第五百零七章:克解州,陷絳州,逼臨汾第七百三十三章:雷霆一擊第五百九十三章:級別就不一樣第四百章:沒有勝者第六百九十六章:老子能怕他?第六百八十一章:公報私仇,一舉多得第四百八十六章:親臨第八十八章:請賊入甕第五百一十六章:曹氏的商業帝國第四百八十九章:永平陵園留守司第四百七十二章:入關第七百零一章:只能硬着頭皮繼續打了第四百六十二章:戰兵、正兵、輔兵第四百零六章:兩京之爭(下)第七百四十一章:皇帝的那把刀第六十九章:‘兇’名赫赫第六百七十四章:振興第七百五十章:親征巴黎去三光第三百六十六章:三屯營之戰(中二)第四百二十九章:迷途意反,急攻四川第三百一十九章:真實的“武舉”第一百六十九章:開造器之先河第三百二十四章:文武榜第四百章:沒有勝者第六百三十七章:熊孩子第七百八十六章:朕的眼睛裡不揉一粒沙子第五百七十九章:先曹氏 後滿虜第六十六章:雙刀出鞘(爲堂主誠信敬業友善賀!)第三百七十五章:不省心的皇親國戚們第七百六十四章:燃燒的巴黎城第二百四十九章:找條大魚第二百八十三章:劉宗敏的強勢第四百八十四章:破敵第四百零八章:橫刀立馬懾亂軍第八十章:收拾人心第三百一十一章:血染太平門第三百八十二章:兵圍孔府(中)第七十五章:平定 召臣第一百九十一章:血染婚儀第二百五十二章:事情鬧大第六十八章:並無忠君之心第四百三十七章:鄭森與許扒皮第一百八十八章:欲加之罪第二百六十一章:登萊兵亂第七百七十四章:年輕的時代第七百九十三章:等會,這廝度蜜月去了?
第三十八章:新軍第二百六十七章:新式鳥銃的威力第三百七十六章:第一站:孔府第五百四十七章:端倪第二百七十四章:大順軍破太原第一百六十五章:蓋州之戰第四百零一章:崇禎帝智激張稷若第三百二十二章:鄭冠、徐彥琦第五百三十二章:有聖旨到第六百四十一章:小戰第七百二十七章:明國真蠢第五百八十一章:血色朝陽第三百零一章:風雲突變第六百零九章:天下暴利,鹽礦爲首第七百三十八章:大明一統第一百八十五章:幹就完事兒了第一百八十七章:把復社辦乾淨了第三百三十八章:逢場作戲第七百八十八章:有其父必有其子第七百八十八章:有其父必有其子第一百七十五章:強扭的西瓜甜不甜?第五百六十九章:平遼將軍第六百七十九章:入湖廣,大反攻第三百四十章:郭尚友第三百章:丙戍變革第四百八十一章:摧騎第二百八十二章:令賊喪膽者,興平高傑也第三十三章:心機玩不過,那就下狠手第五百六十一章:風捲殘雲 光復太原第三百三十八章:劉良佐的煩惱第五百八十七章:全民兵役第二百一十三章:吹就完事兒了第七百零六章:兵敗如山倒第七十六章:效仿正德第三百六十五章:三屯營之戰(中)第四百五十七章:似是而非,轉敗爲勝第四百五十七章:似是而非,轉敗爲勝第七十五章:平定 召臣第一百三十六章:血仇第二百七十七章:祭祖 誓師第四百三十三章:陷重慶、下忠州(中)第三章:親巡京營第五百六十八章:鎮江大將第四章:以毒攻毒第七百七十章:大明等於“全世界”第三百七十八章:恩與威第九十章:千里奔襲第三百九十九章:都給朕敞開了肚皮吃!第二百七十章:性情天子,轉世聖君第六百八十四章:名將謝幕,新督定策第七百三十七章:可怕的皇帝,可怕的軍隊第四百二十四章:一意孤行,還是眼高一籌?第七十六章:效仿正德第五百八十四章:四年前的詔書第五百零七章:克解州,陷絳州,逼臨汾第七百三十三章:雷霆一擊第五百九十三章:級別就不一樣第四百章:沒有勝者第六百九十六章:老子能怕他?第六百八十一章:公報私仇,一舉多得第四百八十六章:親臨第八十八章:請賊入甕第五百一十六章:曹氏的商業帝國第四百八十九章:永平陵園留守司第四百七十二章:入關第七百零一章:只能硬着頭皮繼續打了第四百六十二章:戰兵、正兵、輔兵第四百零六章:兩京之爭(下)第七百四十一章:皇帝的那把刀第六十九章:‘兇’名赫赫第六百七十四章:振興第七百五十章:親征巴黎去三光第三百六十六章:三屯營之戰(中二)第四百二十九章:迷途意反,急攻四川第三百一十九章:真實的“武舉”第一百六十九章:開造器之先河第三百二十四章:文武榜第四百章:沒有勝者第六百三十七章:熊孩子第七百八十六章:朕的眼睛裡不揉一粒沙子第五百七十九章:先曹氏 後滿虜第六十六章:雙刀出鞘(爲堂主誠信敬業友善賀!)第三百七十五章:不省心的皇親國戚們第七百六十四章:燃燒的巴黎城第二百四十九章:找條大魚第二百八十三章:劉宗敏的強勢第四百八十四章:破敵第四百零八章:橫刀立馬懾亂軍第八十章:收拾人心第三百一十一章:血染太平門第三百八十二章:兵圍孔府(中)第七十五章:平定 召臣第一百九十一章:血染婚儀第二百五十二章:事情鬧大第六十八章:並無忠君之心第四百三十七章:鄭森與許扒皮第一百八十八章:欲加之罪第二百六十一章:登萊兵亂第七百七十四章:年輕的時代第七百九十三章:等會,這廝度蜜月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