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特定的角色,不同的角色就會有不同的思維模式,當你進入某一個角色時,你就會產生相應的心理意識。我們在社會生活中往往習慣從自己特定的角色出發看待周圍的人或物,不習慣從對方的角度去看問題。如果我們能夠從對方的角色身份出發,我們就會理解對方,甚至可能會替對方說話。在談話中,我們若是能夠使對方置於我們的角色角度上,對方也有可能替我們着想,替我們說話。
社會心理學家證實,在社會交往中如果將交往雙方的角色進行置換,雙方就會從對方的視角看待問題。只要能夠讓對方進入某一角色當中,就能讓對方從這一角色思考問題,爲我們着想。
有一次,一位老和尚找蘇軾來比試坐禪。蘇軾不僅是一位著名文人,而且也是一代禪宗。兩人相對而坐,蘇軾看着那和尚心裡就樂了起來,其實他有點看不起對方。他問和尚:“你看我坐禪像什麼?”和尚說:“你像一尊佛。”蘇軾對和尚說:“你猜猜我看你像什麼?”和尚問:“像什麼?”蘇軾說:“我看你像一堆牛糞。”比試之後,和尚很無趣地離開了。回到家裡,蘇軾很得意地和他妹妹即蘇小妹講了這件事,沒想到蘇小妹卻說:“人家說你像佛,因爲人家心中有佛;你說人家像牛糞,因爲你心中有牛糞。不要得意忘形,你自己好好想想吧。”
在上述例子中,蘇軾是位有名的才子,爲人自然有一些自負,那位和尚卻有一顆謙恭的心,兩者的角色不同,他們看待對方的心態就會不同,才高自可傲物,但是在向佛這方面,比的不是誰的才高,也不是誰的慧悟深,而是誰的心更虔誠。蘇小妹說的有道理,
只有從對方的角度出發,才能明白對方話的真正含義,兩者相比,大才子蘇軾就顯得低俗了。故事告訴我們角色不同看問題的角度就會不一樣,換一種角色去思考,角度和境界就會不一樣。
換位思考,不僅僅是指我們要設身處地爲他人着想,也包括我們希望他人設身處地爲我們着想。我們爲了瞭解對方可以主動地從對方的角度思考,但是我們如果讓對方站在我們的立場角度爲我們思考、着想,那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如何讓對方能夠從我們的角色位置上思考問題呢?將對方的角色進行置換非常講究技巧,下面介紹幾種常用角色置換的方法。
第一,誘導對方進入一定的角色,接受我們的觀點。
一般人都是從自己的角色身份出發,很少會從其他的角度出發,所以他們不會理解別人的思想感受和觀點。與對方的交談中,我們可以誘導對方進入我們的角色,使對方完成角色的置換,達到說服對方的目的。
小王是一名中學教師,對社會上的一些現象不滿,總是抱怨不停,甚至會在課堂上說一些抱怨的言辭,明顯他忽略了自己的教師的職責意識。校長知道他的情況後,對他語重心長地說:“我很理解你的心情,我也很贊同你的一些看法,如果你有不滿可以對我說,不能在課堂說,教師應以育人爲本,教育好孩子們纔是自己的天職,不能把孩子引導歧路。”小王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以後認真地教學,不在課堂上發牢騷了。
上述故事中,小王就沒有意識到自己教師角色的主要作用,做了一些和工作無關的事情,校長是一個睿智的人,把小王引導到教師的角色位置上,使他認識到自己
工作的責任,認可了自己的觀點。如果校長不去引導小王,而是指責,可想小王會有什麼樣的舉動,結果只會更壞,使他對校長也沒有好感。
第二,講故事營造氛圍,使對方進入角色。
通常我們遇到推銷員,他們總是喜歡將一些故事給我們聽,他們爲什麼要這麼做呢?
原因很簡單,他們在營造一種氛圍,以使你進入到一種角色當中,這樣你就會從這一角色的角度出發,從而你就會產生一種買對方產品的慾望。在與人的談話中,我們也可以運用這種方法,使對方進入到我們的故事當中,這樣他就會從故事中我們預設的角度出發,爲我們考慮着想。
第三,將問題拋給對方,讓對方爲我們出主意。
有時候我們會遇到自己不能夠解決的問題,我們就會向朋友請教,朋友會給我們出很多的主意,同樣,朋友遇到這樣的事情的時候,我們也會給他們提很多的建議。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可以幫助別人,人性本善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向對方提問題的時候,對方會很喜歡給你解答的。我們在不認識路的時候,向陌生人請教,他們都會給我們指道。在與對方交流的時候,不妨將自己的問題提出來,這樣就將對方放在我們的角色位置上,他不僅會從我們的角度思考問題,而且還會給我們出主意,這不但爲我們解決了問題,而且還拉近了雙方的關係。
置換對方角色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說服技巧,它可以使對方無意識地進入到我們的角色當中,激發對方對我們角色的認知,使其產生相應的角色心理,從我們的角色出發思考問題,替我們着想,從而改變對方的觀點意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