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抑之,必先揚之。顧名思義,就是說想要去否定或指責對方,必須先對對方的觀點、思想、行爲進行肯定與讚揚,這樣就會在人與人的交往中留下好的印象,從而爲後面你提出的觀點做好鋪墊,使對方容易接受認同你的觀點。相反,直接否定或指責對方,會引來對方的反感,你在隨後提出的觀點也可能遭到對方的反對。因此說,欲抑先揚的方法更能夠讓對方認可你的觀點。
心理學上的“欲抑先揚”定律可以幫助我們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欲抑先揚定律是講當別人想要爭取你的同意或者你想要別人認同你的觀點,要先肯定或讚揚對方,然後再否定或發表自己的看法,這樣不會給人突兀與尷尬的感覺,從而減弱說服對方的阻力,這種方法也被稱作“迂迴策略”。
明朝時期,有一個人叫魯麟,本是甘肅的鎮守副將,他想當大將向朝廷要求未被批准。於是,他就倚仗自己部落的勢力,不履行職責,擅自回到自己的部落。
朝廷有的大臣認爲應把他召到京城,給他封地,封他爲大將。但是,尚書劉大夏反對說:“魯麟比較殘暴,不懂得管理部下,封他爲大將不會有大的作爲,如果封他爲大將對朝廷作用不大,要是召他回京,他不來,會損害朝廷的威嚴。因此,現在朝廷不能起用他,但必須先表彰他,使他不能對朝廷有怨言。”於是,朝廷對魯麟先輩的忠貞與功績進行表彰和嘉獎,對他的要求置之不理。
最後,魯麟因爲心情抑鬱而死。
明朝朝廷對魯麟採取的就是欲抑先揚的方法,先表彰其先輩們對朝廷的貢獻,使其內心感到慚愧,使得他不致對朝廷不加封他的事情有怨恨,他只好接受朝廷對他的安排,從而避免了民族內的爭端。
第25任美國總統麥肯利就非常善於運用
“欲抑先揚”這一定律。在1896年期間,他當時正要參加總統競選,有一位很有名的共和黨員給他寫了一篇競選的演講詞,隨後就非常高興地跑來念給麥肯利聽。他寫的演講詞很有自己的特點,但有點不符合麥肯利的要求。他覺得這篇演講詞的部分觀點會給自己招來一定的非議。可麥肯利又不想使這位共和黨員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又想贏得他對自己的支持。但是,他又不能夠用這篇演講稿進行演講。他應該怎樣做呢?麥肯利想了一下就對這位共和黨員說:“你寫的演講詞很精彩,很有特點。不會有人寫得比你更好的啦,在很多場合,採用你的演講稿一定是一場動人的演講。只是,它的一些地方不太適合如今的狀況。也許從你的角度來說,穩定平和的內容固然是一個不錯的想法,但是我必須從黨的立場出發。我現在可以告訴你一些要點,然後,你再圍繞着這些要點重新寫一篇。”
看到麥肯利是如何運用欲抑先揚的方法處理問題了嗎。他告訴共和黨員演講的要點,然後讓他重寫演講詞。最後,他成了競選期間最受歡迎的演講者。
作爲領導者,做到受人愛戴是很難的,沒有非凡的待人技巧是做不到的。很多的領導人待人都很和藹,喜歡採用讓人容易接受的方式和方法。他們在拒絕和批評別人的時候也會讓人覺得很好受。
忠言不必逆耳,良藥不必苦口。什麼樣的方法要針對什麼樣的人,有的人喜歡聽到別人的意見,但這部分人是少數,大部分人都喜歡聽到別人對自己的讚揚。當然你不可能知道誰喜歡什麼,但是讚揚、讚美是不會有人拒絕的。不好的說話方式只會讓人生氣、上火,有可能還會招來敵意,多個朋友要比多個敵人好。有時候說話要講究方法,這樣纔不會傷害到別人的內心。只有運用欲抑先揚這種最睿智
的方法,纔不會得罪人,纔不致給我們招來不必要的麻煩。
欲抑先揚的方法很好,但是,也要正確運用。在運用這個方法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以不得罪對方爲準則。
明朝朝廷在處理魯麟問題上尚且如此,你在處理人際問題時也要遵循這一準則,欲抑先揚的準則就是不得罪對方。得罪對方,對方就不會認真地考慮你的觀點,他會始終與你保持敵對的狀態,無論你以後做出什麼樣的努力來緩和你們之間的關係,效果都不會明顯,因爲他在心裡已經拒絕了你的任何觀點。
其次,態度要真誠。
麥肯利就很懂得這其中的道理,他對那位共和黨員寫的演講稿不是很滿意,但是並沒有對他進行指責,而是說他寫的一些內容不太適合場合環境,隨後告訴他如何去做,並讓他重新來完成這篇演講稿。可見,如果沒真誠的態度,即使欲抑先揚的方法用的再好,也無法取得理想的效果。
最後,要充分說明原因。
欲抑先揚的目的就是要贏得別人的認同,沒有充分的理由,是很難讓人認同的。無論我們是否定、拒絕還是提意見建議,都要充分地說明原因,這樣才更具說服力。沒有人會無緣無故地否定自己,我們講明自己的理由,纔會給他們接受認同我們的藉口。如果麥肯利不跟那位共和黨員說明自己不能採用他的演講稿的理由,那對方會是什麼樣的反應?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無論我們如何不認同對方,又希望對方能夠認同我們,我們就應該很好地運用欲抑先揚的方法。如果我們不顧一切地指責對方,那迎來的只有對方的敵意。欲抑先揚,關鍵在於你要圍繞對方的心理感受來實施。只有把握住對方的內心感受,贏得對方的認同就是很容易的事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