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生疑

“嘴是懶漢,手是好漢”,也許是因爲大宋在宋遼邊境的突然襲擊,使得遼國上下對這次宋遼爭執格外關注起來,遼國皇帝耶律洪基也罕有的一個月未出宮門去各地遊獵,遼國統治高層也都成天面無表情的進出議事廳。

在韓琦突襲得手後,遼國燕雲十六州駐軍也不是沒有反擊過,可是除了損兵折將之外沒有任何效果——韓琦在發動突襲前便已經準備好修整城防工事的材料和工具,三城一旦被拿下,便立刻組織運輸並且將三城的戰俘與居民強制編入夫子的行列去修城,在很短的時間內便已經將三城修得如同鐵桶一般,並且還在三城周邊各自修建了兩座小型城寨,派出重兵把手,加上新收穫上來的糧食,韓琦已經決定賴在這裡不走了。

韓琦的城防工事非常完善,契丹軍隊在他佔領三城後的第三天便在涿州集結了五萬軍隊攻擊新城,試圖想要趁韓琦立足未穩之際把宋軍趕回去。不過在新城城下丟下三千屍體後,契丹將領不禁對這長得如同刺蝟一般的新城望城興嘆,在他看來想要短時間攻克城池奪回新城根本就是強人所難。

更裡契丹將領非常心驚的是,他的探子回報,在大軍駐紮周邊五十里的範圍內多次發現宋軍騎兵的蹤跡,數量上不詳。這一消息徹底讓契丹將領沒有了任何想法,不過這也給他一個撤兵的理由,儘管他不知道對方有多少騎兵部署在這周圍,但就算沒有騎兵的威脅想要憑藉自己的力量來奪回新城是絕對不肯能的,與其在這裡白白讓將士無謂的戰死,還不如留下實力把手涿州。

韓琦的確在這裡準備了不少騎兵,整整三萬受過嚴格訓練的精騎,有這麼一支騎兵部隊在這片區域遊蕩。才使得任何契丹來軍都不敢只集中精力來攻打城池,並且這支騎兵還擔負着保護向三城運送輜重軍事物資的馬隊。駐守三城的宋軍最不缺少的便是糧食,城中的糧食足夠讓他們吃上一年還富富有餘,但是他們手中的火器、弓箭等物質卻經不起這麼消耗的。爲了降低這些一次性用品的消耗,宋軍引用了幾年前保安軍之戰中守城的策略,在城防工事上大量設計弩炮。將城中居民空房拆毀以補充爲彈藥。可以說進犯新城的契丹軍那三千損失倒是有大半都是被宋軍用弩炮發射的鋪天蓋地的磚頭給砸死的,任何人只要接近城牆一定距離,面對宋軍的弩炮攻勢都不得不收縮回防,那種磚頭如雨可不是誰都能夠消受的了的。

宋軍本來計劃在新城拖上遼軍幾天,等遼軍損失慘重疲憊不堪的時候再使用這支精騎來給遼軍以最後一擊的,不過沒有想到遼軍只打了兩天便當機立斷撤退了。這不僅讓宋軍守將大爲惱火,在佩服遼軍將領審時度勢的本事後,無奈之下便派騎兵尾隨攻擊看看能夠有什麼戰國,但是這遼軍守將顯然在撤退的時候也不放鬆警惕,平平穩穩的又回到了涿州。

韓琦阻止了手下繼續向北進攻想要攻下涿州的想法。他不是軍事家但卻識大局,他明白現在攻下這三城恐怕是到了契丹人的底線了。以現在宋軍的實力攻下涿州並不是什麼太大的難題,但是一旦攻下涿州最爲麻煩的便是契丹人要和他玩命,宋遼兩國也會爆發全面戰爭,這可不是韓琦所願意看到的。

雖然不能繼續向北進展,但令韓琦非常欣慰的是皇帝趙頊發給他了密信中對他這次行動給予了讚賞。在背後支持他,這也不禁讓他送了一口氣。皇帝趙頊對韓琦的要求幾乎都答應了下來,最重要的是趙頊已經下令徵調西軍一萬精兵和楊崇嶽一起奔赴河北,估計很快便可以到了。

韓琦沒有想到皇帝趙頊居然這麼支持他,最令他欣慰的是楊崇嶽和西軍一萬精兵的到來。楊崇嶽本人年輕有爲。剛剛三十歲便坐上了西軍主帥之一的位置令大宋上下極爲側目,更最重要的一萬精兵更是讓河北駐軍如虎添翼——所有人都知道,在經過滅夏戰爭之後的西軍戰鬥力極爲強大,甚至有人拿西軍和汴都衛戍中央禁軍相比,作出了西軍是大宋第一軍的論斷。雖然韓琦心中對這個論斷不屑一顧。他對大宋軍方的底細比較清楚,不過這西軍士兵的素質比自己手中軍隊素質高那是絕對沒有問題的。

韓琦更明白隨着楊崇嶽和這一萬西軍的到來。他知道朝廷已經等待很久的肢解西軍計劃可能真的要實施了。西軍在滅夏戰爭中戰功赫赫,大宋立國後太祖太宗本着“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的精神數次北伐,不過都以慘敗而告終,西軍是大宋立國後百年來第一支滅國的軍隊,這麼一支軍隊又該如何何去何從,朝廷中衆多大佬都已經拭目以待很久了,不過就是礙於雙方勢力都摻雜在其中不敢貿然妄動挑起戰火罷了。話說回來,誰要是先來這麼一下子,保證道最後大家一起完蛋——支持新法的王韶,支持保守派的種諤,當然還有本身便是保守派一面大旗的富弼,算來算去還是保守派的損失更大一些,不過王韶是王安石坐下唯一拿的出手的大將,對王韶未來的歸宿,這個拗相公自然心中有另外一番打算,不想現在就廢了王韶。

說起來西軍當中有兩個非常特別的人物——一個便是現在馬上就要前往河北就任副帥的楊崇嶽,他的背景非常簡單,天波府的人世代忠於朝廷,皇帝身邊唯一可以帶刀的便是六名御賜帶刀侍衛,這個極爲榮耀的位置幾乎每一代天波府都可以毫無疑問的會入選在內,這也算皇家當年對楊家遭遇的一種補償、一種信任;另外一個便是十萬定西軍的首領王順了,他的身份只有朝廷統治高層才知道,王順便是小王駙馬最小的弟子冰封,相對於楊崇嶽,一人火燒嘉寧軍司並且潛伏在潑喜軍中的冰封更具有傳奇色彩。和楊崇嶽一樣,冰封還能夠好好的在定西軍中待着。這全都是皇室對小王駙馬的信任,再加上冰封的身份秘密等級之高,也沒有知情者敢毛天下之大不違利用此事公然彈劾小王駙馬,恐怕這一消息一旦公佈開來,首先定西軍就要造反了。

西軍之構成非常複雜,可以說是四方在一個棋盤上下棋。保守派和變法派是對頭,不過兩家同樣也不願意看到皇家參與進來,而且三家擔心更多的便是西軍的穩定與否對大宋西北的防務安全佔到了決定地位,相比之下倒是王靜輝更加從容。

對於減少皇家對西軍的想法,削弱西軍是勢在必行的,不過如何削弱卻是一門更加深奧的學問。王靜輝對傳統帝王將相的那套赤裸裸的削弱手法非常不屑。唯一稍有好感的便是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了,不過那也同樣不是一個好的選擇。至少王靜輝自己認爲需要削弱的不是軍隊戰鬥力,而是將領在軍隊中的個人影響和烙印,不過想是歸想,要做到這麼完美顯然是不可能的。王靜輝自己也曾在後世的軍隊中待過,對這點是深有體會的——後世即便是在未完成統一,非常艱苦的情況下,成建制的共產黨部隊叛亂是極其罕見的,但是即使如此,軍人對英雄的崇拜依然如故。想要消除將領在軍中的個人威信和烙印可以說的徒勞無功的。

王靜輝曾經多次阻止過任何人對西軍現有狀況進行改變、調動,都是因爲西軍所處的位置是以前西夏的國土,党項人建立的國度雖然被大宋所摧毀,党項王族也被押解到汴都開封監視居住,但還是有一些漏網之魚組織了小規模的叛亂組織。藉着西夏複雜的地形和人文情況來和大宋駐軍相互周旋。西軍對此也採用了很多辦法,除了武力鎮壓之外,便是將當地人口全部打撒重新安排,並且視大宋的需要將一部分精壯勞力充爲大宋奴隸,這也大大緩解的當地的治安狀況。不過儘管如此情況依然不容樂觀。

王靜輝也知道自己再這麼阻擾下去,恐怕就是連自己也落不了好果子吃。唯一的辦法便是疏導——在不影響西軍整體實力的情況下,分別從中原禁軍中抽調組建新的軍隊,與西軍建制輪換協防,這樣西軍的一部分精銳將會逐步替換道河北諸路與遼國的防線上來,而西軍整體實力變化不大,新補充進來的軍隊可以憑藉雄厚的實力來對付西夏那些殘餘的小魚兒小蝦,以此來鍛鍊軍隊。

王靜輝的建議得到了宋朝統治高層的一致同意,在他們看來這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出路,同時他也向大宋統治高層提出如何處理定西軍的問題——定西軍因爲要防範北方阻卜部的進犯還有要對遼國從西方進行牽制,所以這就要求定西軍必須具有強大的戰鬥力,爲此要吧定西軍日後反叛的威脅降低到最低,那就要使用原來參加滅夏戰爭的其他西軍精銳進行調換。儘管如此,王靜輝卻沒有提定西軍高級將領的問題,因爲這中間涉及道冰封、鼎澄、佩澄三個弟子未來的命運的問題,所以他對此迴避了。

楊崇嶽和一萬西軍調到河北諸路受侍中韓琦所節制,這也開始了大宋內部大規模換防的序曲,對此王靜輝也是無可奈何,一能夠撐到今天這個局面已經不易,要知道歷史上宋朝對武將的壓制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最爲苛刻的,原本上歷史中狄青完全可以在西征中取得更大的戰國,但仁宗對他所最爲看重的將領還是下達了召回令,困境中的西夏得以死灰復燃;王韶剛剛多了熙河也被神宗趙頊所召回,熙河就發生了叛亂,更引人注目的恐怕就是岳飛了,他的命運可謂是悲慘至極。宋朝的這條“鐵規”不知道葬送了多少立志建功沙場的英雄豪傑,說回了歷史上王韶的結局想對於岳飛的冤死、狄青的嚇死,他恐怕還是最好的。

時間很快便進入了熙寧五年的九月,此時北方的天氣已經漸漸寒冷。面對大宋不斷的在正南、西南的頻繁軍事調動,遼國感到疲憊不堪,宋遼兩國在南京道與大宋接壤的邊境地區前後又有過十餘次大小衝突,但結果都是遼國鎩羽而歸,非但沒有奪回韓琦所佔領的三城。反而還損兵折將大掃遼國這個大國的面子。至於西京道和上京道邊境地區已經處於糜爛狀態,磨古斯和大宋的定西軍視着邊境於無物,隨意進出劫掠,表面上這些帳都是掛在磨古斯的頭上,但實際上磨古斯根本就不敢南下西京道進入定西軍的範圍,南阻卜部已經被定西軍所控制。

對於糜爛的外部局面。遼國已經黔驢技窮,而大宋的使者蘇頌也在接到皇帝趙頊措辭嚴厲的詔書後,在談判桌上的表現愈加強硬,使得他的對手張孝傑極爲被動。到此遼國統治高層終於意識道他們只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條便是答應蘇頌所提出的各項和談條款,另外便是舉全國之力和大宋一戰定勝負。可惜遼國的統治高層根本無法在這兩路中作出一個正確的選擇,大宋的和談條款太過苛刻。而舉國一戰更是難上加難,沒有足夠的底氣哪裡還能夠擺出決戰的姿態?此時契丹人發現只靠口頭甚至少量的武力威脅便可以獲得大宋歲幣甚至是土地的日子已經過去了,未來的路對於遼國來說更加艱難!

“先生,三人前遼國終於答應簽訂和談條約了,對於我大宋所要求的各項條款全部答應。並且還請求重開椎場以供兩國進行貿易……”彥生說道。

“嗯!”王靜輝心思似乎並不在這上面,契丹人在這場鬥爭中根本沒有任何的勝算,簽訂條約只是一個早晚的問題罷了,不過他沒有想到契丹人才玩了幾個月就玩不下去了,這麼快簽訂條約實在是讓他出乎意料之外。

“先生,中書受聖命剛剛把宋遼兩國簽訂條約的要點送過來。不過學生以爲這裡面似乎有些地方讓人費解!”彥生有些遲疑的說道。

王靜輝放下手中一直把玩的茶杯笑着說道:“難道契丹人在這條約中又設下了什麼圈套不成?”

彥生笑了笑道:“這圈套倒是沒有,這份條約總體上看對大宋極爲有利,而對遼國來說可以算得上是喪權辱國了,不知道張孝傑還有沒有這個臉面去繼續做宰相!”

“張孝傑的臉皮是非常厚的,況且這個人也有本事。深受耶律洪基的器重和信任,再加上和耶律乙辛的關係,就算他想辭相,耶律乙辛也不會答應的,更何況此人對黃白之物視若性命,又豈會自毀長城?!”王靜輝笑呵呵的說道:“這份條約中定有什麼稀奇的條款令你不解吧,撿重點的說出來聽聽。看看契丹人爲何突然又願意答應這份合約了呢?!”

“學生最爲不解的是遼國在條約中互開椎場這一項居然主動提出了交易戰馬的事項,並且寫在條約上的就有三萬匹之多,下面的附約中還寫到‘若兩國需要的話可酌情擴大戰馬交易,但戰馬交易需以銅錢來交易’!”彥生皺着眉頭說道。

“哦?!”王靜輝聽後皺了皺眉頭,問道:“樞密使和中書來人對此有什麼說法沒有?!”

“沒有,他們只是奉命將這份合約內容送過來就走了,並沒有多言!”彥生回答道。

王靜輝似乎自言自語的說道:“難道契丹人又有什麼能人了?!”他搖了搖腦袋,似乎想要把這個想法清除出去,王靜輝接觸的契丹人非常少,其中印象最爲深刻便是肖佑丹,對手的細心和手段都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影響,不過肖佑丹死後他好再也沒有見過能夠與之相提並論的契丹人物了,就是從大定府那邊反饋回來的一些值得注意的契丹官員資料中也沒有發現有什麼才智極爲出衆的人。對此王靜輝心中只是感到慶幸,畢竟肖佑丹這樣危險的人物是少一個算一個,一也看出肖佑丹當初的心思了,純粹是置他死地而後快,對這樣的人他就更不能留手了。

“先生,可有什麼不妥?!”彥生說道。

王靜輝搖搖頭說道:“雖說遼國壓制我大宋主要靠的是騎兵,不過燕雲十六州地區雖是農業地區爲主,但其中比較低矮的山地還是很多的,在這樣的地形上,騎兵的作用會大大折扣,只有過了這片區域後,纔是騎兵的主要戰場,這對宋遼兩國來說都是一樣的!”

第139章 關節第88章 天價第274章 進步第98章 俘虜第225章 舌戰第419章 志向第181章 擴張的心臟第303章 縱橫第271章 重建第106章 賞賜第402章 劍拔弩張第428章 安內第332章 送行第384章 公益第259章 殺雞敬猴第237章 天上掉餡餅第126章 長相守第408章 逆襲第86章 赴任第427章 廉政第144章 最後的寧靜第149章 利之所在第57章 天機第166章 愛的結晶第3章 壯麗第337章 殺伐西夏(一)第265章 解煩第20章 言論之防第48章 治療(上)第217章 試製第417章 格局第433章 出擊第276章 事故第149章 利之所在第397章 外交第37章 修書第324章 淡出第167章 種子第180章 默契第370章 誘導第100章 成果第393章 扯動第12章 算賬第305章 新式武器第216章 亮旗第374章 創意第277章 民生與軍事第358章 挑撥第369章 奴隸第258章 統計局第410章 鐵與血第10章 孤寂第124章 財源第187章 烽火第434章 定局第302章 取捨第344章 殺伐西夏(八)第41章 點撥第241章 持平第155章 天文數字第137章 試探第34章 波瀾第60章 將至第254章 沈括改行第421章 創新第244章 一語成第176章 借題發揮第221章 告辭第293章 質疑第197章 搶劫第75章 兼容幷蓄第56章 因勢利導第299章 范進中舉第404章 來州第290章 多管齊下第252章 攤牌第216章 亮旗第100章 成果第428章 安內第372章 新書第385章 官制改革第311章 釋疑三百六十七章 貿易第325章 內應第221章 告辭第108章 糧食第262章 未雨綢繆第157章 十里送行第204章 激將第63章 路難第348章 試刀第283章 天波第267章 緩行第44章 目的第140章 和平第335章 定西軍第321章 經濟評論第125章 煩心第244章 一語成第326章 談判
第139章 關節第88章 天價第274章 進步第98章 俘虜第225章 舌戰第419章 志向第181章 擴張的心臟第303章 縱橫第271章 重建第106章 賞賜第402章 劍拔弩張第428章 安內第332章 送行第384章 公益第259章 殺雞敬猴第237章 天上掉餡餅第126章 長相守第408章 逆襲第86章 赴任第427章 廉政第144章 最後的寧靜第149章 利之所在第57章 天機第166章 愛的結晶第3章 壯麗第337章 殺伐西夏(一)第265章 解煩第20章 言論之防第48章 治療(上)第217章 試製第417章 格局第433章 出擊第276章 事故第149章 利之所在第397章 外交第37章 修書第324章 淡出第167章 種子第180章 默契第370章 誘導第100章 成果第393章 扯動第12章 算賬第305章 新式武器第216章 亮旗第374章 創意第277章 民生與軍事第358章 挑撥第369章 奴隸第258章 統計局第410章 鐵與血第10章 孤寂第124章 財源第187章 烽火第434章 定局第302章 取捨第344章 殺伐西夏(八)第41章 點撥第241章 持平第155章 天文數字第137章 試探第34章 波瀾第60章 將至第254章 沈括改行第421章 創新第244章 一語成第176章 借題發揮第221章 告辭第293章 質疑第197章 搶劫第75章 兼容幷蓄第56章 因勢利導第299章 范進中舉第404章 來州第290章 多管齊下第252章 攤牌第216章 亮旗第100章 成果第428章 安內第372章 新書第385章 官制改革第311章 釋疑三百六十七章 貿易第325章 內應第221章 告辭第108章 糧食第262章 未雨綢繆第157章 十里送行第204章 激將第63章 路難第348章 試刀第283章 天波第267章 緩行第44章 目的第140章 和平第335章 定西軍第321章 經濟評論第125章 煩心第244章 一語成第326章 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