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秉常要親自率兵出戰!
驚訝的不只是樑太后和樑乙埋,還有諸多的朝臣,西夏朝堂上頓時動盪不已。
樑乙埋委婉地表示了反對,聲稱戰場危險,國主不該輕易前往,表示自己可以率軍前去,爲國主分憂。
“國相與林昭宿有舊仇恨,上了戰場能夠理智嗎?前車之鑑,不得不防啊!”李秉常的反對正中要點,樑乙埋之前確實犯過這樣的錯誤,前次西夏對宋之戰之所以那般慘敗,與此也是有關係的。
少年國主的話如同一個響亮的耳光,抽在了樑乙埋的臉上。以前確實有過這樣的錯誤,但漢人有言,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自從被俘回來以後,樑乙埋便沉下心來,較之以前穩重了不少,已經不是當年那個衝動莽撞之人。他確實想着找林昭報仇,這次也是個機會,但絕對不會像以前那樣衝動,不顧大局。
樑乙埋或許還做不到放下仇恨,卻知道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懂得隱忍,懂得輕重。按理說,出兵對付救援吐蕃,這種事以他的身份率軍出戰最合適不過。可是李秉常卻要親自前往,名義上是爲他好,可實際上卻是變相剝奪了他的權力。
少年國主長大了!
樑乙埋的反應有些遲鈍,直到此刻他才意識到這一點,遠不如樑太后敏銳。事實上,自從被俘回來以後,在一段時間內,樑乙埋的聲望受到打擊,在朝堂上也就表現的更爲低調。對權力的掌控也就不是那麼牢固。
也就是在這個空檔。西夏朝堂上的許多官員們悄然提升。開始掌控權力,而這背後的人物正是少年國主李秉常。
他已經十四歲了,在後世或許還只是個懵懂少年,是個依舊貪玩的少年。但放在這個時代,尤其是帝王之家,十四歲已經算是基本成年了。
後世清朝順治皇帝十四歲親政,康熙也是如此,不過是經歷了兩年的佈置。幹掉了鰲拜之後才完全掌控權力,也纔不過十六歲而已。
在李秉常之前,也有這樣的例子,最大的榜樣或許就是他的老爹李諒祚。西夏毅宗李諒祚十二歲的時候便參與朝政,不久之後便幹掉了權傾朝野的國相沒藏訛龐。李秉常覺得,他動手的時間比起老爹,已經算晚了。
不過他們父子面臨的是相同的局面,都是幼年即位,都是太后主政,都是由舅舅掌權輔佐。然後都將表姐嫁過來做皇后。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李秉常漸漸長大。他知道了父親是怎麼幹掉沒藏家的,這爲他幹掉樑家提供的模式和榜樣。
實際上,樑家如今的情況遠不如當年的沒藏家。至少樑乙埋沒有謀反的心思,他也不如沒藏訛龐跋扈,樑太后也比當年那個尼姑出身的沒藏太后有見識,有能力。可是有一個事實是一成不變的,那就是外戚的勢力嚴重影響到了王權。
少年國主長大之後,對此開始表現出強烈的不滿,李秉常毫不掩飾他想要奪權的心思。
或許是因爲還太年輕,有些沉不住氣,或許是李秉常覺得,自己如今的實力已經可以與舅舅叫板了,所以他表現的很明顯。
在朝堂上不斷滲透,抓牢一部分權力之後,李秉常將目光伸向了軍中。唯有將軍隊掌控在手中,才能真正坐穩國主的位置,名副其實的掌控西夏。
想要掌控大軍,戰爭便是最好的契機,在這個過程裡,足以完成預期的目標。戰勝之後還能夠賺取威望,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樑乙埋起初是沒有在意,此刻突然明白了外甥兼女婿的心思之後,心中沒有多少憤怒,反而是有些遺憾和擔心。他對權力的執着不像沒藏訛龐那樣,如果讓他放下,他是願意的。畢竟沒藏家前車之鑑猶在。
此刻,他心中更多的則是擔心。此番救援河湟吐蕃,對陣宋軍,絕對不會如想象的那樣簡單。尤其對手是林昭,他比當年又可怕了許多。千里奔襲龕谷,讓青宜結鬼章都吃了這樣的大虧。
鬼章是誰?那可是吐蕃贊普最爲倚重,吐蕃最優秀的青年將領。樑乙埋對其多有了解,認爲自己是遠不如鬼章,即便是自己這樣知己知彼的人率軍出征,都未必有把握獲勝。李秉常就更難說了。
他到底還小,從此刻的表現就看得出來,年輕氣盛,很衝動,很容易目中無人。而且一個很明顯的事實,李秉常很想要立功,求勝心切。這種狀態下,即便是尋常時候都很容易出事,更別說是這種特殊時期了,尤其是面對林昭這樣一個強大的敵人。
李秉常若去了,此戰必敗!
敗了,對西夏而言會是多大的悲劇?後果根本想都不敢想。對李秉常本人而言更是沉重打擊。從理智的角度而言,不能讓他去!
只是這時候,這話該怎麼說呢?不管自己出於何種心態,只要反對,李秉常肯定以爲自己是貪戀權力,根本不會採納的。如此,甥舅之間的敵對關係也會更進一步加劇,對樑家,對西夏而言都沒有好處。
尷尬的身份註定了樑乙埋有口難言,在不恰當的時候,哪怕是肺腑之語,金玉良言也會被人誤解的,人生就是這樣無奈。樑乙埋很希望有其他的臣子能出面講明白厲害關係,奈何事與願違。
國舅一系的官員見樑乙埋不動聲色,故而不敢隨便發聲。至於李秉常那邊的官員,對國主親自掌兵權之事自然是樂見其成,更加不會反對,反而是連聲稱讚。
樑乙埋好生無奈,偏生自己一句話都不能說,說了只會適得其反。難不成要眼睜睜地看着西夏走向一個危險的境地嗎?
此時此刻,唯一的求助對象只能是姐姐樑太后。
以太后之尊。才能壓住國主李秉常。纔有可能改變這個事實。
樑太后的心情也確實比較複雜。她比當年的沒藏皇后聰明許多,所以當兒子提出來親自領兵前往的時候,她就什麼都明白了。
兒子長大了,他想要衝出母后和舅舅的保護,獨當一面,這是好事!
可是樑太后悲哀地發現,兒子實際上是站在對立面的,至少兒子將自己和國舅放在了對立面。他不願意相信自己會將權力交給他。而是瞞着自己,偷偷地發展力量,然後這樣突然襲擊。
今日朝堂上有這麼多人反對樑乙埋,便已經很能說明問題,其中固然有樑乙埋自己的問題,卻也離不開兒子在背後的諸多小動作。
母子離心離德,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樑太后心中一陣陣的發冷。
兒子要親自率軍出征,很明顯是不信任弟弟樑乙埋了,他是向他要自己掌軍。如果此番他得勝歸來。那朝堂上也就不會再有樑乙埋的立足之地了,自己的地位也好不到哪裡去。至於樑家到底會是什麼下場。目前還當真不好說。
再者,戰場兇險,做母親的怎麼着都是疼愛和關心兒子的,怎麼能眼睜睜地看着他去那刀光劍影的危險之地?尤其他還是西夏國主,關係到一國的江山社稷。
“秉常,戰場兇險,你身爲國主,不該輕易涉險的。”樑太后輕聲反對,一來是關心兒子,二來也是想要試探一下兒子的態度。
果不其然,李秉常堅決搖頭道:“母后不必擔心,馬上征戰本就是我國傳統,即便我是國主,也不能例外的。祖父和父王都是馬上征戰的英雄,孩兒很是敬仰項目,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也可以成爲祖父那樣的英雄。”
“可是刀光劍影,畢竟十分兇險,你父王就是因爲……”樑太后欲言又止,顯然是想起了什麼傷心事。
她的丈夫,李秉常的父親,西夏毅宗李諒祚之所以英年早逝,便是因爲率兵和宋軍激戰時受傷,回國之後舊傷復發,結果一命嗚呼了。一日夫妻百日恩,此事對樑太后有很大打擊,自然不希望兒子再重蹈覆轍。
“正因如此,孩兒才應該親自率軍進攻宋朝,好爲父王報仇纔是!”李秉常篤定道:“至於安全的事情,母后不必擔心,只需要小心一些就是了,沒問題的。”
兒子都這樣說了,樑太后當真不好再反對了。樑乙埋想到的那些厲害關係,她也想到了一些。
可她更清楚,兒子已經篤定的事情,如果自己繼續反對,那麼母子之間的嫌隙和矛盾就越來越大了。越是如此,他的反彈就越是厲害,最終梁氏一族的結局會更悲慘。西夏終究是兒子的西夏,樑太后無論如何都不會因爲母族來對付自己的兒子。在兩者不能兼顧的時候,她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支持自己的兒子。
說到底,樑太后不是沒藏尼姑那種愚蠢無能的女人。
在出兵救援吐蕃,進攻宋朝這件事上,樑太后更在乎的是母子關係。她想要此事讓兒子知道自己的態度,同時也相當於是做個交換。遂了兒子的心願,他對梁氏一族也應該網開一面了吧,不說和平相處了,至少全身而退總該可以吧!
戰勝了固然是好,萬一要是戰敗了,那麼梁氏還可以作爲兒子的後盾,來維護他的國主之位,維護西夏的安穩。
“好吧,既然如此,便由你親自出徵!”樑太后說道:“不過,出兵作戰之事需要和將領們好好謀劃,你還年輕,要多聽從老成持重大將的建議,不可莽撞行事。你去前線打仗,國相親自爲你準備糧草,母后在興慶府等着你的好消息!”
“好的,孩兒一定不負所望!”李秉常好興奮,他有些意外的驚喜,沒想到舅舅竟然沒有反對,母后也答應的這樣順暢。太出乎意料了,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自己的掌權之路將會很順暢,此番大戰獲勝之後回來,便是名副其實的西夏國主了,想想都讓人激動。
至於母后,既然他這樣支持。只要不礙事。自然是好生奉養。國主自然要做孝道的表率。舅舅樑乙埋,算他有自知之明,只要他乖乖的交出權力,不在阻礙自己,保全梁氏一族安全,甚至是榮華富貴,又有何難?
李秉常笑得很開心,只覺得前路一片光明。徵得樑太后的同意之後便立即開始宣召將領,制定作戰方案,準備出征。
樑乙埋看到外甥兼女婿那得意的笑容,心中卻是憂心忡忡,這個狀態出兵,最後已經可以預期了。林昭那樣的厲害角色,豈是你一個小娃娃能輕易對付的?到底還年輕,等到了戰場上你就知道。唯有碰一鼻子灰,纔會知道世事艱難的。
至於姐姐樑太后的態度,樑乙埋大概能夠明白。也罷!她支持兒子,自己何嘗不是在支持他們母子呢?權力這東西。有時候當真是害人啊!
自己的家族看樣子是暫時安全了,可是整個西夏國呢?如果李秉常大敗而歸,自己是否會再次受到重用呢?樑乙埋已經不太期待了,他對權力已經看得很淡,反倒是覺得自己沒有力挽狂瀾的能耐!
宋朝當真是好運氣,準確說該是林昭好運氣,先用計打開了河湟的局面。如果這時候西夏插手,他的處境肯定不妙,偏生西夏國內不安,國主與太后爭權,結果可想而知。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本來是想要做漁翁的,結果自己卻爭奪的你死我活,最終便宜的除了宋朝人還能有誰呢?
唉!
樑乙埋只覺得未來一片晦暗,奈何自己卻什麼都做不了,根本改變不得!好好去準備糧草吧,然後再向佛祖禱告,希望西夏能逃過這一劫。同時也該準備着急流勇退纔是,否則西夏安然無恙之時,便是樑家飛來橫禍之日嗎?
一時間,樑乙埋還當真有些矛盾!
林昭如今人在秦州(天/水),並沒有前往陝/西路宣撫使應該的駐蹕之地長安。
爲的就是接近前線,便利指揮作戰!
皇帝的聖旨已經下來了,要求自己率軍進攻河湟。
但是林昭沒有馬上立即行動,在此之前他需要做兩件事。
一個是整飭訓練西軍,美其名曰是爲了嚴肅軍紀,提高將士們的作戰能力。實際上也是在暗中進行他的大業,暗中調動西軍將領,便於自己掌控。
有狄青在後面幫忙出謀劃策,林昭的一系列調動顯得有條不紊,看似是眼下戰事需要,實際上更多則是個人目的。狄青在西軍多年,領軍經驗豐富,又當過樞密使,自然之道怎麼糊弄上邊。所以當調動情況原封不動送到汴京,樞密院也沒看出什麼不妥來,順利矇混過關。
林昭要做的第二件事便是等消息,具體是兩個消息。
一個是吐蕃那邊的,林昭要確認青宜結鬼章是否已經回到青唐城,現在答案是確定的。
他已經回去了,這意味着吐蕃一戰必須要應付這個強大的敵人!
當真是麻煩!
踏白城那樣精心佈局,當真是可惜啊!現在想起臨陣脫逃的楊楶,林昭還是滿腹怨氣,殺了他當真不爲過。
也罷!事已至此,無可更改,只能重新來過了。雖然有青宜結鬼章,但是河湟本身動盪不安,想要守住也不是容易事。
有鬼章這樣一個對手,打仗纔有趣味,這一次一定要讓他輸的心服口服!
林昭要等的第二個消息則是關於西夏的。
宋朝和吐蕃打的如火如荼,西夏那邊怎麼可能無動於衷呢?脣亡齒寒的道理西夏人不可能不懂,吐蕃人肯定會向他們求援,西夏人也一定會答應出兵。
西夏若是出兵,那麼宋軍不免就要同時面對兩個敵人了。
提前確定這個消息,早有準備總是好的,否則正當自己全力以赴打吐蕃的時候,西夏在背後捅上一刀,那纔是真的麻煩!
這不,西夏的反應比想象的要快。自己的大軍尚未深入河湟,西夏便已經動了,大軍氣勢磅礴地趕到了邊境,暫時按兵不動。
只是威脅?
林昭輕輕搖頭,他相信只要自己大軍過了龕谷,西夏便會踏過邊境,撕毀之前的停戰和約,入侵大宋。
不過沒得選擇,這一次,大宋王朝必須同時挑戰兩個強敵。
讓林昭意外的是,西夏領兵出征的竟然不是樑乙埋。這個老朋友沒有來,反而是西夏國主李秉常親自率軍前來,一個十四歲的國主統帥!
有些出乎意料啊,也有些意外的驚喜!
如果來的是樑乙埋,林昭當真要傷腦筋了。這兩年,無論是明月宗,還是西軍在興慶府的探子,送回來的消息都是關於樑乙埋變化的。他已經不是那個衝動莽撞之人了,而是一個沉穩的國相。
如果真是他率軍出征,宋軍想要對付怕是不輕鬆,林昭擔心的就是這個。可是現在看來,擔心似乎是多餘了!
李秉常,還是個孩子而已!
倒不是說輕敵,而是各方面的消息顯示,西夏國家不穩,李秉常年輕氣盛,不足爲慮。
林昭總算是鬆了一口氣,相信景思立、種諤、折克行三個人完全可以應付,自己便可以全身心對付青宜結鬼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