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
新常態,是治國理政新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在作《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時指出,“十三五”規劃作爲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後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必須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爲中心,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表現出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三大特點,增長速度要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發展方式要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經濟結構調整要從增量擴能爲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舉,發展動力要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這些變化不依人的意志爲轉移,是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徵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須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這也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一、保持戰略定力穩中求進,主動適應新常態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我們必須主動適應新常態。總體上看,我國經濟運行態勢是好的,同時也面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要保持戰略定力,堅持穩中求進。把握大勢,看清趨勢,我們才能保持戰略定力、增強發展自信,不爲一時起落而亂了方寸,不爲風雨險阻而迷失方向,推動我國發展航船行穩致遠。
定力來自信心,信心源自實力。2015年上半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與預期目標相符,主要經濟指標有所回升,結構調整繼續推進,農業形勢持續向好,發展活力有所增強,呈現緩中趨穩、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經濟基本面企穩向好,有着紮實有力的現實支撐。從產業結構看,第三產業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爲49.5%,國民經濟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加快轉變;從需求結構看,最終消費支出拉動GDP增長4.2個百分點,貢獻率爲60%;從節能降耗看,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9%。經濟結構深刻調整,經濟運行質量提升,讓7%的增速更有含金量、更有說服力。
更應看到,全面深化改革提速,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得到強化,爲經濟發展提供了澎湃動力。“三證合一、一照一碼”加快實施;大衆創業、萬衆創新如火如荼,“衆創空間”“創客中心”等新業態活力四射……新的增長點正在加快孕育並不斷破繭而出,新的增長動力正在加快形成並不斷蓄積力量,預示着經濟發展的廣闊前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中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迴旋空間大的基本特質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
在堅定信心、保持定力的同時,也應清醒看到,前行的道路依然險阻重重。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一些企業經營困難,經濟增長
新動力不足和舊動力減弱的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有挑戰有風險並不可怕,關鍵要有化解挑戰和排除風險的決心和辦法。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爲,纔會大有作爲。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只有主動適應增長速度換擋、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調整、增長動力轉換的新形勢,堅持變中求新、變中求進、變中突破,才能推動我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
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改革創新是根本出路。把改革作爲調整結構的根本依靠,繼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重點推進國企、財稅、金融等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激發市場活力,我們就能讓發展方式向綠色化轉型、經濟結構更加優化、增長動力更加強勁,實現更有質量和效益的發展。
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運用辯證思維是重要方法論。“紛繁世事多元應,擊鼓催徵穩馭舟。”面對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環境,我們要堅持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託底的總體思路,既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又高度重視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在區間調控基礎上加大定向調控力度,及時進行預調微調。既要勇於“破”,又要善於“立”,守住風險底線,大力推進改革開放,保持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綜合平衡,爲經濟發展打造新機制、點燃新引擎,從而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的有機統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