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殿下,使不得啊

在建立大明形象上,鄭和是有功之人。

但是時代的侷限性,包括整個大明的外交策略,並沒有一個長遠的發展思路,這就導致了大明實際上是賺了面子,丟了裡子。

一個個小國都是名義上的歸屬,大明沒有任何政策上的舉措,更談不上實際控制。

而且這些小國家每次上繳的貢賦,還沒有賞賜多。不談貿易的利潤,大明在這種國際關係中,沒有得到任何的好處。

以永樂九年拜裡米蘇拉進貢爲例,進貢的是一頭長頸鹿,美名其曰麒麟。

但是得到的賞賜,遠遠多於他們的付出。

他們抵達應天府的時候,賜王金繡龍衣二襲、麒麟衣一襲,金銀器、帷幔衾衣洗具,妃以下皆有賜。

等到要回家的時候,賜王玉帶、儀仗、鞍馬,賜妃冠服。

臨走的時候送行,賜宴奉天門,再賜玉帶、儀仗、鞍馬、黃金百兩、白銀五百兩、鈔四十萬貫、錢二千六百貫、錦綺紗羅三百匹、帛千匹、渾金文綺二、金織通袖膝襴二。

而且王妃及子侄陪臣以下,宴賜有差。也就是說,人人有賞。

而大明付出了這麼多,還要幫他們守護國門,不讓暹羅欺負了他們。

大明的付出和回報,根本不成比例。

這不是鄭和的責任,而是整個大明的政治人物,只沉醉於八方來朝,天朝上國的虛名之中。

這一切,到了朱瞻基這裡,就要全部改變了。

朱瞻基可以不在乎面子,但是一定要得到裡子。

沒有足夠的利益,大明沒有任何義務來幫他們。

現在,就從麻喇迦開始,用這個小國來殺雞駭猴,以儆效尤。

以我大明爲尊,就必須要一切都跟着我大明走,說我大明話,寫我大明字,守我大明禮。

想要明裡一套,暗地一套,行不通了!

朱瞻基一聲令下,整個艦隊的管理系統就開始忙碌了起來。

針對麻喇迦的實際情況,制定出相應的政策。不管是從文字,語言,習俗,還是年號,紀年方面,都要制定一套統一的方案。

這裡面,有些東西是現成的,有些東西卻要現立。

數千文臣,文官,文人們都各抒己見,終於在抵達麻喇迦的時候,拿出了一套粗略方案。

這套方案在外交關係上,並無多大的改變。也就是說,在明面上,依舊延續大明針對南洋各國的外交方案。

但是在朝貢制度,文化交流,經貿往來,包括後世最重視的外交權,全部都有了相應的改變。

朱瞻基現在不能改變朱棣定下來的南洋各國的三年一朝貢的次數,卻可以要求各國朝貢的貢品種類。

像以前的“祥瑞”什麼的,還有有多遠給我滾多遠吧,要送貢品就要來電實際的,不管是金子,銅錠,還是木材,大米,小米,只有這些資源類的貢品,大明纔會承認。

經貿往來這一塊的改變不大,因爲現在的定價權基本上也在大明手裡。而且各國缺少大型的船隻,基本上只能被動迴應貿易。

只要大明卡住了進口的貨物種類,這些國家自然會向大明的要求靠攏,他們並沒有太多可以談判的條件。

可以說,大明可以沒有他們,但是他們離不開大明。

然後就是外交權,這個裡面要分有自衛能力的國家和沒有自衛能力的國家。有自衛能力的國家,有自己的軍隊,可以擁有一定程度的獨立外交權。

但是像麻喇迦這樣的國家,原本就是幾個村子,在大明的扶持下,纔在麻喇迦站穩了腳跟。

如今的麻喇迦雖然佔據了馬來半島的南端,但是總人口都不到兩萬人,要不是大明扶持,把暹羅給控制住了,人家暹羅早就把他給滅了。

這樣完全依靠大明的貿易,依靠大明在這裡設置官廠才能生存的小國,給他們外交權就是浪費。

然後就是朱瞻基最重視的文化交流,這個文化交流實際上就是文化侵略。雖然這種侵略不會動刀槍,卻遠比刀槍的作用更大。

當南洋各國,一個個都說大明話,寫大明字,穿大明款式的衣服,過大明的習俗。那個時候,他們不就是正宗的大明人嘛!

所以,這個時候,那些文臣和儒家弟子是最激動的,朱瞻基他們已經做好了宣傳,就指望這次跟上的幾千的儒家弟子,一個個都留在南洋各國來教書育人。

哪怕他們一個個最多能待兩年,但是也不怕,因爲後續還能從大明召來更多的文人。

朱瞻基甚至還在計劃,等他這次回來,掌握了大權。以後的科舉,哪怕中了進士,也要先到南洋來實習兩年,然後才能回大明當官。

雖然這會遭到一定程度的抵制,但只要做好宣傳,不怕他們鬧翻天。

衆人對這份計劃還有些顧慮,因爲朱瞻基簡直是推翻了原本大明對南洋各國的既定政策。

但是卻沒有人敢反對,因爲現在儒家學子們對這份計劃充滿了信心。

金純身爲禮部右尚書,也是這次文臣之中地位最高的,他當然也比其他人更早就看出了朱瞻基這份計劃的狠辣之處。

如果一切都能按照這份計劃發展,不用一百年,只需五十年,整個南洋,不管哪個民族,都會成爲大明的忠實子民。

所以,他也是推動這個計劃最積極的人,甚至他怕那些文人想不通,每天都冒險乘坐傳令船,到各個船上去宣傳,去給那些文人們講解其中的道理。

也是這個時候,他跟同樣對這件事非常積極的解縉,越走越近。

從解縉這裡,他也知道了朱瞻基大力推廣算學,符號的計劃。

這一切,加上朱瞻基在東瀛的所作所爲,讓他原本對朱瞻基的一點意見早就煙消雲散,將朱瞻基視爲具有大胸懷和遠見卓識的明君。

當艦隊抵達麻喇迦的時候,這一次,金純和金闊,禮部和內監聯合起來,把朱瞻基抵達麻喇迦的儀仗,擺到了最高標準,存心要在南洋各國的世界面前,建立朱瞻基的個人形象。

朱瞻基站在旗艦的最前方,在旗艦還沒有進港的時候,就已經看到了這個時代,設施最完善,防衛最森嚴的港口。

整個港口,層層防護,溝渠縱橫,藉助地理優勢,組成了一個堅固的堡壘。

今日的港口彩旗招展,碼頭上人潮涌動,應該是歡迎的人羣。

王景弘站在朱瞻基的身邊,介紹說道:“自永樂二年,鄭總監選定了麻喇迦作爲我大明艦隊的南洋落腳點。這十幾年來,已經將此地建成了南洋最堅固的水寨。最外圍以木柵欄爲界,中層建有五米城牆,然後是甕城,最後纔是內城。

內城共有倉房四十八座,共計四百八十間,每一座倉庫都有水渠隔斷,有木橋相連。從南洋收購的糧食,木料,銅錠等物,都會在此轉運。

倉房區設四門更鼓樓,夜則提鈴巡警。內又立重柵,如小城斷巷,易守難攻。

港口區則以戰艦爲首層防護,中有浮木火彈,預防水攻,後有三十六門火炮,可覆蓋攻擊港口區水域。第四艦隊麻喇迦水寨共五千五將士,並家屬計近兩萬人。”

朱瞻基點了點頭問道:“家屬何以爲生?”

“南洋貿易利潤不薄,一應俸祿全額發放。其家眷在舊港有田,可聘當地土人種植,衣食無憂。”

朱瞻基又問:“可有家眷從事貿易?”

王景弘遲疑了一下才說道:“應該是……有的吧。”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着大明最重要的物資轉運點,要是沒有人做生意還不正常了。

何況,分的地在舊港,現在人卻都集中在麻喇迦,肯定是有利可圖。

只要不是因私廢公,損公肥私,朱瞻基對這種行爲並不厭惡。

李亮踩着小碎步快速地走了過來。“殿下,快到岸了,請先去更衣。”

朱瞻基嗯了一聲,又看了一眼這個水寨說道:“這是我大明耗費巨資修葺的官廠,如今卻成爲麻喇迦抵抗暹羅的依靠。我大明啊,就是寧願虧了自己,也不願虧了他人。”

一衆將領和隨從,相互之間看了看,都不確定朱瞻基心裡的真實想法。

麻喇迦水寨與舊港水寨,這是大明最南方的根據地。自建立舊港宣慰司之後,就有兩支艦隊來到遠離大明萬里的異國他鄉。

因爲遠離大明,在大明海軍全部都改制以後,只有這裡,依舊保持着原有的編制。

這個時代,幾乎沒有換防的思維。每一個軍隊的佈防,確定以後,幾乎就是生生世世留在這裡。

所以這些軍人的家屬都會一併被安排過來,在此落地生根。

沿着旗艦甲板上的城牆上沿,朱瞻基從船頭來到了船尾。青梅,綠竹,並一幫女官就開始各司其職,忙碌了起來。

有人專門負責給朱瞻基洗臉,有人負責梳頭,有人拿來龍袍,有人給他穿鞋襪。

只是一會兒工夫,就把朱瞻基打扮一新。

馬欣來到了朱瞻基的面前,福了一福,輕聲問道:“殿下,我們是不是要在麻喇迦停留多日?”

朱瞻基點了點頭說道:“麻喇迦和舊港,你們喜歡哪裡,就在哪裡多住一些時日。這裡是南洋的中心,周邊各國都會在這裡與我大明貿易,會耽擱一些時日。”

她笑着說道:“當然是殿下去哪裡,我們也跟着去哪裡……”

朱瞻基還要前往南洲,也就是後世的澳大利亞。他內心裡其實是不想帶她們一起去的。

過了爪哇,那邊的航線就不是熟悉的路線,危險不少,不管是暗礁,還是暴風雨,都會影響艦隊的航行速度。

而且現在去探尋南洲,肯定也會跟當地的土人發生糾葛,小規模的戰鬥是避免不了的。

但是想想她們都是自己的女人,如果把她們丟下,她們內心會更惶恐,也就不再提起。

不管風裡雨裡,她們都寧願跟着自己一起,而不是留在人生地不熟的南洋。

突然間,外面傳來了陣陣鼓樂,這整齊的節奏,雄渾的聲音傳遍了整個港口。

這是駐軍歡迎朱瞻基到來的聲音……

“我先登陸了,隨後李亮他們會安排你們下船,你們且先安頓下來,晚上我再去看你們。”

劉承徽走到了馬欣的身後笑道:“殿下大事要緊,妾身會照顧好馬良媛和其他姐妹的。”

身穿明黃龍袍,頭戴冠冕的朱瞻基重新出現在甲板上,一衆內侍和護衛擺起了多達數百人的儀仗。

岸上的百姓和歡迎的士兵們看到這個陣勢,立即歡呼了起來。他們知道,馬上就能看到太孫殿下了。

朱瞻基扭頭問黃淵:“鄭和他們什麼時候能抵達?”

鄭和他們的右路軍雖然行進的距離更近一些,但是不管是在交趾,還是真臘,包括暹羅,貿易的份額都要大的多。

而且他們的艦隊在暹羅灣遇到了一次暴風雨,爲了躲避大風,又耽擱了些時日,所以現在落在了朱瞻基他們的後面。

“天亮時分接到了傳令,他們的前軍已經抵達淡馬錫,鄭總監與朱總兵全速前來,怕是要到晚間才能抵達。”

“大軍的駐紮地安排好了嗎?”

“殿下不必擔憂,整個麻喇迦海峽到處都是我大軍的駐紮地。”

船上的帆已經落盡,現在完全是依靠慣性在緩緩移動。操縱舵盤的數百水手全力搖動船舵,讓旗艦緩慢按照預定的方向調整。

船上的水手們在水線上支出了一個個頂棒,這些頂棒在靠岸的時候會先觸及陸地,進行一次緩衝。

而在岸上,士兵們在岸邊丟下了一捆捆的稻草,同樣是進行緩衝,防止損壞到船體。

餘先抵達的小船上的羽林衛的護衛們迅速登陸,佔據了這個港口的各個角落,佈下了重重防護。

旗艦終於靠岸了,首先被安排送下船的就是朱瞻基的龍輦,還有十六匹駿馬。龍輦只需要八匹馬,但是還要預備着有馬生病,或者是精力不佳。

當朱瞻基頭戴冠冕,身穿龍袍出現在了舷梯上,岸上無論百姓,還是將士,紛紛跪下,磕一個頭喊一聲:“恭迎太孫殿下。”

第一聲還不算整齊,但是有將士們的引導,那些百姓們也跟上了節奏。第二聲和第三聲就變得整齊了起來,這雄渾的聲音傳遍了整個麻喇迦。

岸上有一羣身穿異服的麻喇迦人,領頭的也身穿大明王爺冕服,不用想就知道,他們是獲准來迎接的麻喇迦王族和官員。

朱瞻基的腳終於踏上了麻喇迦的土地,內侍們也都手舉儀仗旗,緊跟在朱瞻基的身後。

衆人又是三叩首,然後在內侍的衆聲齊呼下平身。

鄭和他們還沒有抵達,這裡最高的首領是第四艦隊參將安鄉伯張勇。他率領第四艦隊麻喇迦水寨指揮使劉進,舊港水寨指揮使杜聰,站在歡迎隊伍的最前方。

張勇出身將門世家,其父張興爲燕山左護衛指揮僉事。從朱棣起兵,立功衆多,累遷都指揮同知。

張勇英武謀略不遜其父,靖難之役時張興嘗單騎追敵,被數十南兵重創,傷重不任戰。張勇代替其父任指揮使,並最終獲得大勝。

張興永樂元年被封安鄉伯,但是永樂五年就去世,隨後張勇襲爵,永樂七年調高州府廣州灣水師參將。

在大明設立舊港宣慰司後,張勇任大明舊港總兵。轄制舊港,麻喇迦兩水師,並節制麾下三衛所,可謂是大明最南軍政第一人。

朱瞻基來到張勇身前,他又待再拜,朱瞻基連忙扶住了他笑道:“張愛卿無需多禮,且爲我介紹一番我大明勇士。”

人羣的後方,衆人圍着一個身穿大明金繡龍衣的瘦小老頭,看着遠處那個比常人高出了半個身子的大明太孫殿下。

這個瘦小老頭就是麻喇迦的蘇丹拜裡米蘇拉,他今年已經七十三歲,但是依舊控制着整個麻喇迦,並在這個小國有着無上的權威。

麻喇迦建國已經二十年,從最開始三個村子的地盤,如今已經成爲了半島南方最大的勢力。

雖然北方還有暹羅咄咄逼人,但是有大明的支持,麻喇迦的地盤還是在慢慢地擴大着。

其他人都對朱瞻基的到來驚喜不已,他們怎麼也不會想到,大明的皇太孫殿下,竟然會親自來麻喇迦。

太孫駕臨,肯定會萬衆賞賜,他們又要發一筆小財了。

可是拜裡米蘇拉卻總是有些心神不定,感覺有什麼不好的事情要發生。

他已經七十多歲了,一輩子浮浮沉沉,曾被滅國,又東山再起。大明的皇帝都見過了兩次,什麼事沒有見過?

他總感覺,大明的太孫親自來南洋,這南洋的天恐怕是要變了。

若是沒有大的企圖,這位太孫殿下何須冒着風險來南洋?

且行且看吧……,他嘆了一口氣,率領衆人迎了上去。

待與衆將士見禮完畢,一個個將士都是滿含激動的淚水,朱瞻基還真有一點三胖的感覺。

這個時候,他看到拜裡米蘇拉率領麻喇迦的王族與官員們迎了上來。

朱瞻基表面上依舊對拜裡米蘇拉非常客氣,與衆人見禮之後,還親自將拜裡米蘇拉請上了自己的龍輦,一同向內城行去。

拜裡米蘇拉年輕的時候也只有一米六左右,現在更是隻有一米五不到。窩在龍輦那寬大的龍椅裡面,完全不成比例。

跟朱瞻基相比,他的身材小了一半,氣勢更是不能比。

龍輦只有八根柱子支撐,四面通透,朱瞻基一面跟百姓揮着手,一面跟拜裡米蘇拉閒敘。

“到了南洋,才知道天下之大,無奇不有。以麻喇迦爲例,百姓着裝就千奇百怪,有些女人竟然只露出兩個眼睛。”

拜裡米蘇拉笑着說道:“麻喇迦乃東西南北交匯之處,各色人等皆有。這些蒙面女子,皆是大食人士,信仰綠教……”

朱瞻基打斷了他的話問道:“王爺也信仰綠教?”

拜裡米蘇拉笑了笑說道:“綠教乃西洋多國的國教,鄙人妻子乃亞齊公主,亞齊國乃綠教之國,鄙人也多受其影響。”

朱瞻基哦了一聲,說道:“可是孤記得,麻喇迦與亞齊都是我大明屬國吧?”

拜裡米蘇拉不動聲色地回答說道:“當然,我麻喇迦與亞齊都是以大明皇帝陛下爲尊。”

“可是我大明的國教是道教啊……”朱瞻基看着他笑着說道:“我瞧王爺身上穿的也是我皇祖父賜予你的金繡龍衣,這可是我大明的王爺冕服。王爺身爲我大明的王爺,麻喇迦作爲我大明的屬國,卻不信仰我大明道教,偏要信西域小國的綠教,豈不是不明是非?”

拜裡米蘇拉心裡的不詳預感更加強烈了,但是他還是笑道:“殿下多慮了,這信什麼,跟我麻喇迦與大明的關係並無影響。我麻喇迦是大明屬國這一點,並無疑問。老朽對上國忠心耿耿,願爲大明守南門。”

朱瞻基點了點頭又問:“麻喇迦如今有百姓多少?官員多少?”

拜裡米蘇拉鬆了口氣,在朱瞻基的面前,他感覺比在朱棣的面前還要難受。“百姓如今有三萬餘人,官員超過百人。”

他以爲難堪的時候已經過去,可是朱瞻基的隨後一問,一下子讓他如臨深淵。

“那會說我大明話,寫我大明字的人有幾何?”

朱瞻基的臉上雖然還在笑,但是拜裡米蘇拉卻已經感受到了朱瞻基你內心的惡意。

可是這個問題不回答也不行,他只能硬着頭皮回答道:“我麻喇迦百姓久慕天朝文化,但根源還淺,如今只有二十餘人能擔當通事之責。”

朱瞻基的笑容不變,輕聲嘆道:“名義上是我大明屬國,卻不說我大明話,不寫我大明字,不守我大明禮,這算什麼屬國呢?看來是我大明對這些屬國太優待了,忘了該怎麼做。”

拜裡米蘇拉連忙說道:“殿下,這是老朽考慮不周,今後定當督促國民習上國文字,守上國禮。”

“這樣就對了。”朱瞻基笑的格外燦爛,說道:“孤這次帶了不少文人墨客,還有我大明孩子進學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也當在麻喇迦普及。從今往後,任何不是我大明文字的書籍,全部銷燬,任何人不得在學……”

拜裡米蘇拉立即知道緩兵之計行不通了,他再也坐不住了,拜倒在地。“殿下……使不得啊!”

感謝山青盈,燈火見人家,連連有餘,額吐你哦,渴不死的魚zz的打賞,謝謝大家的支持

第三十四章 探索第二三三章 家第五十章 乾淨利落的勝利第一六九章 態度第七十七章 科學教第三十八章 處政與安排第一五零章 大移民第四十四章 行軍第一六九章 態度第一四五章 計劃第十六章 隕石第十九章 變化第十九章 名與器第一零四章 新奇第二一九章 南亞計劃(七千字大章)第四十一章 黃金城第一零七章 改進(新一週求推薦票)第二十八章 野望第三十七章 對策與覲見第一四七章 交心第三章 新生活第五十七章 耀武揚威第二二三章 銀行與異人第一八一章 一觸即發第一四一章 拉攏一批(求訂閱,求月票)第三十一章 根第一九五章 再上征途第三十二章 金礦與中繼點第七十二章 相見第一章 穿越第一一三章 新年第一二九章 陳誠(求訂閱,求月票)第一三六章 大善第一九四章 後院穩定第一七三章 糧食第七十一章 目的第二十九章 達芬奇的冒險(八千字大章)第十八章 驚喜第九十四章 社會(求推薦)第八十章 父子第一四一章 拉攏一批(求訂閱,求月票)第四十四章 行軍第一三二章 鍊鋼之難第二十四章 誘之以利(大隋章德公宗師加更)第二十一章 聚合第四十三章 繞過非洲第二一四章 班師回朝第八十章 父子第三十九章 德里蘇丹國第三十五章 理想第十九章 思想第四十四章 壓力第九十八章 目標第一一一章 消息第一一七章 報復(祝大家新年快樂)第十六章 人心不定(又是一萬二求訂閱)第十九章 思想第十七章 師弟第九十一章 城市建設第二十三章 安排與送行第六十章 新生第一八九章 出現第十九章 思想第三十七章 機遇第九十四章 社會(求推薦)第二十二章 地球儀第一零八章 一國兩制第十四章 戰爭準備第二十一章 聚合第一零七章 戰爭的紅利第一五九章 心機第三十二章 墳第七十五章 任務第六十章 新生第二二六章 籌備與立威第九十一章 專利第一三五章 對儒家態度(求訂閱)第三十九章 德里蘇丹國第七十五章 探尋東洲第五十八章 壓力第五十四章 戰略與戰術第三章 克太子第一四七章 移民規劃第一一三章 懲罰第三章 克太子第一七五章 傳聞第七十八章 新型炸藥第三十五章 真相大白第一零九章 報紙第二三零章 忌諱與機會第一六零章 對馬島第九十五章 八股第六十七章 回京第五十五章 利益第一一六章 敵退(祝各位書友除夕快樂)第六十四章 朝議第九章 拜師第二一四章 班師回朝魏徵《諫太宗十思疏》第五十八章 東洲計劃
第三十四章 探索第二三三章 家第五十章 乾淨利落的勝利第一六九章 態度第七十七章 科學教第三十八章 處政與安排第一五零章 大移民第四十四章 行軍第一六九章 態度第一四五章 計劃第十六章 隕石第十九章 變化第十九章 名與器第一零四章 新奇第二一九章 南亞計劃(七千字大章)第四十一章 黃金城第一零七章 改進(新一週求推薦票)第二十八章 野望第三十七章 對策與覲見第一四七章 交心第三章 新生活第五十七章 耀武揚威第二二三章 銀行與異人第一八一章 一觸即發第一四一章 拉攏一批(求訂閱,求月票)第三十一章 根第一九五章 再上征途第三十二章 金礦與中繼點第七十二章 相見第一章 穿越第一一三章 新年第一二九章 陳誠(求訂閱,求月票)第一三六章 大善第一九四章 後院穩定第一七三章 糧食第七十一章 目的第二十九章 達芬奇的冒險(八千字大章)第十八章 驚喜第九十四章 社會(求推薦)第八十章 父子第一四一章 拉攏一批(求訂閱,求月票)第四十四章 行軍第一三二章 鍊鋼之難第二十四章 誘之以利(大隋章德公宗師加更)第二十一章 聚合第四十三章 繞過非洲第二一四章 班師回朝第八十章 父子第三十九章 德里蘇丹國第三十五章 理想第十九章 思想第四十四章 壓力第九十八章 目標第一一一章 消息第一一七章 報復(祝大家新年快樂)第十六章 人心不定(又是一萬二求訂閱)第十九章 思想第十七章 師弟第九十一章 城市建設第二十三章 安排與送行第六十章 新生第一八九章 出現第十九章 思想第三十七章 機遇第九十四章 社會(求推薦)第二十二章 地球儀第一零八章 一國兩制第十四章 戰爭準備第二十一章 聚合第一零七章 戰爭的紅利第一五九章 心機第三十二章 墳第七十五章 任務第六十章 新生第二二六章 籌備與立威第九十一章 專利第一三五章 對儒家態度(求訂閱)第三十九章 德里蘇丹國第七十五章 探尋東洲第五十八章 壓力第五十四章 戰略與戰術第三章 克太子第一四七章 移民規劃第一一三章 懲罰第三章 克太子第一七五章 傳聞第七十八章 新型炸藥第三十五章 真相大白第一零九章 報紙第二三零章 忌諱與機會第一六零章 對馬島第九十五章 八股第六十七章 回京第五十五章 利益第一一六章 敵退(祝各位書友除夕快樂)第六十四章 朝議第九章 拜師第二一四章 班師回朝魏徵《諫太宗十思疏》第五十八章 東洲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