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戰爭準備

對朱棣來說,他固然能夠強硬地推行一些政策和行動,但是這跟文臣們自願支持的時候有天壤之別的差距。

很簡單,任何一項政策,任何一個計劃,都需要人來執行。

誰來執行?

只有這些文臣們!

哪怕是行軍打仗,沒有文臣的支持,行軍路途中吃什麼,喝什麼?兵器,補給何時運抵戰場,這都是文臣們控制的。

他們自願的時候,各項工作進行的就快,他們心不甘情不願的時候,哪怕就是執行命令,磨洋工的時候也不少。

這樣不同的態度,造成的結果也是大不一樣。

以前就是因爲文臣的不配合,三年下來,西征的糧草,馬匹,車駕什麼的,通過民夫們的轉運,緩慢地運到西北,到現在都還不夠。

不是他的銀子沒有給到位,而是各地官府,都有這樣那樣的困難來合理拖延。

他就是皇上又能怎麼辦?把他們都殺了?換一批人恐怕還不如他們乾的好呢!

任何行動如果不能根據實際情況做出調整,進行溝通和妥協,莽撞和強制只會把事情辦的更糟糕。

現在,這個問題似乎解決了。

他用了三年的時間都沒有讓這幫大臣們改變主意,瞻基只是用一句似是而非的話,就讓他們領悟到了其中的意思。

想通了這個環節,他忍不住笑了起來。“去看看太孫在幹甚,讓他來……算了,我還是去興慶宮吧。”

後宮妃子的大殿朱瞻基不方便去,他住的幾個大殿雖然架子大,但是因爲太大了,不僅冷,更不舒適。

興慶宮雖然是皇宮內最先改建的宮殿,硬件條件跟其他宮殿差不多,但是朱瞻基的喜好自然偏後世,怎麼舒適怎麼來。

每次到了興慶宮,朱棣也感覺格外舒服。

但是其他宮殿就沒有這麼自由了,想怎麼改就怎麼改。像三大殿,裡面的規制幾乎都不能變。

儀仗抵達了興慶宮,朱瞻基從給孩子們建的玩具房裡連忙迎了出來,頭頂上還粘了幾根鴨毛。

看他這副模樣,朱棣想要罵他幾句,但是又看到玩具房內一羣孩子瞪大了眼睛看着他,他罵不出口了。

“孩子們可以寵,也不要寵的過分了,我可不願你將來養出一幫紈絝。”

朱瞻基笑道:“孫兒知道。離家三年,孩子們都不認識我了,這纔跟他們培養一下感情。”

“聽說你把孩子們的功課都停了,不讓教他們識字?”

如今的孩子們學認字,可沒有後世的拼音。一開始蒙學,直接就是三百千。

才三週歲,不到四歲的孩子們懂什麼?因爲要記字,一個個腦袋思維都僵化了。

所以朱瞻基回來以後,就讓停了教識字,只讓教孩子們學數數。

他準備用一兩年的時間,搞出漢語拼音來,然後孩子五六歲了,剛好可以學識字。

在沒有漢語拼音之前,學認字不靠音,只靠字義。不把意思記住,這個字就等於認識了也沒用,除非經過幾年的系統學習,才能真正掌握。

這也是古代蒙學更加艱難,教育難以普及的重要原因。

朱瞻基點了點頭說道:“孩子們太小,學識字還早了一點。等五六歲了,我會把他們都安排到下馬橋農莊統一學習。”

朱棣搖了搖頭說道:“不妥。雖然你的下馬橋農莊如今招的孤兒很少,但是你把那些戰死的兵丁的孩子都安排在那裡學習,皇家子弟,豈可與平民相交?”

朱瞻基並沒有太深的階級等級之分,想要跟朱棣辯論一番。“爲何不能?”

“太近,失了距離,讓那些人就少了尊卑。”

一句話就把朱瞻基說的啞口無言了。

的確,不管什麼人沒有多大的區別。但是現在不是後世信息爆炸的社會,貴族,特別是皇室,在老百姓的心中比神還要尊貴。

皇帝的兒子跟兵丁的兒子一起摸爬滾打,甚至許多時候還比不上那些兵丁的兒子優秀,那麼他們長大了會怎麼想?

不如我的人身居高位,只是因爲生的好而已,不值得敬重。

要是等他們掌權了呢?會不會就直接推翻了這個壓迫階級?

這是很大的可能。

所以,朱瞻基馬上就知道自己錯了。

他可以對那些烈士的子女好,幫助他們,但是不能將自己的孩子跟他們放在同一個環境裡成長。

他知錯就改,對着朱棣長揖道:“謝皇爺爺提醒,孫兒差點犯了大錯。”

朱棣點了點頭說道:“隨我來吧,有話問你。”

朱瞻基卻沒有直接跟他走,而是回到了玩具房,輪流摸摸每個孩子的頭。“爹爹要去辦事,你們自己玩啊。”

有幾個性子軟一點的捨不得,還想撒嬌,卻被他們各自的小宮女連忙拉住勸解。

朱瞻基回身安撫他們只是爲了表現自己的有始有終,從一言一行開始言傳身教,並不是給他們撒嬌的機會。

見他們不鬧,心裡也很滿意,就施施然地離開。

等他來到自己的書房後面休息室,因爲房間裡只有一個李謙在,朱棣已經又來了一個葛優躺,腿還高高地翹了起來。

既然他都沒有皇帝的樣子,朱瞻基也就自在的靠在了他對面的沙發上,把腿放在了前面的一個錦凳上。

剛坐好,朱棣的聲音就傳了過來。“這把火點燃了,你有信心撲滅?”

朱瞻基很清楚朱棣的意思,開了一個放權的頭,等這些文臣消化了這一部分權力,他們又會得隴望蜀。

他笑着說道:“雖然父王對文臣優待,但也是有限度的,不可能任他們放肆。只要文臣的權力不脫離皇室的裁決,孫兒就有信心。

何況,他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建立新的朝議法則,其實已經是在分化他們的勢力。

不是鐵板一塊的文臣,其實並不可怕。打壓一批,拉攏一批,扶持一批。再對他們進行分化,分而治之。

到最後他們會發現,他們之間的隔閡已經難以融合,也沒有力量跟皇權競爭,只能老老實實依附皇權。”

朱棣對朱瞻基的自信格外讚賞,開心笑道:“本來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你非要搞這麼複雜,爲什麼?”

“很簡單啊,孫兒懶啊!爲了以後多享點福,現在就多做一點。今日跟楊士奇他們說的話,一半也是孫兒的真心話。

向高祖那樣當皇帝,不是孫兒願意的,像皇爺爺這樣當皇帝,也不是孫兒願意的。

而且,朱家的子孫後代,誰能保證一定能像高祖,能像皇爺爺一樣能幹?要是出幾個昏君,這朱家的江山豈不是要完蛋?所以也要防患於未然。

如果孫兒的計劃完全實現,以後的小朝會就可以撤銷,每月只需要舉行兩次大朝會就足夠了。

皇帝是可以輕輕鬆鬆的當,大臣們也沒有了一手遮天的可能,這樣不好?”

看了一些朱瞻基寫的朝廷改革方案,朱棣對朱瞻基這樣的話也不覺得驚訝了。

因爲那份計劃雖然有些驚世駭俗,但是如果真的完全實現,當皇帝真的是一件很輕鬆的事情。

既不擔心大權旁落,也不擔心有權臣能一手遮天,更不擔心皇帝的能力不夠。

朝廷不再是一個朝廷,而是四個各司其職的朝廷,每一方都不能一家獨大,哪怕做到位極人臣,也只能管自己職權範圍內的一攤事,插手不了其他部門。

四家相互制約,時間長了,自然而然就會分裂,分裂後的人心,想要恢復就難了。

而且,當朝廷的選拔人才從全才改爲專才之後,任何人都能在自己的一方位極人臣,又何苦去跟其他部門合併呢?

即使一個人想,沒有人支持,他也無可奈何。

朱棣搖頭笑了笑說道:“你啊,就是個逆子,一點也不把祖宗,不把法統放在眼裡。”

朱瞻基也搖了搖頭說道:“皇爺爺,文人可以講儒學,皇上不可以,因爲儒學就是爲了讓老百姓聽皇上話的。文人可以講法統,皇上也不可以,因爲法統就是爲了限制文武大臣和老百姓的。沒道理天底下我最大,反而要限制我自己的。”

朱棣一拍大腿,坐了起來。“說的好,就該這樣!”

激動了一番,他又嘆道:“這話你該跟你父王好好說說,讓他明白做皇帝的道理。”

朱瞻基失笑道:“這是你的事兒,天底下哪兒有兒子教訓老子的!”

朱棣心裡原本還有一些擔心,怕朱瞻基玩的太大,玩的收不住了,不好收拾攤子。現在見他信心十足的樣子,心裡也踏實了一些。

他的內心也更堅定了要把朱高熾派出去的決心,不能讓這個兒子留在京城掣肘孫子。

他來找朱瞻基的目的並不是爲了這件事,反正這套議事法則開始施行之後,就如同一個絞索,慢慢套緊了文臣的脖子,他們掙扎的越厲害,會發現勒的越緊。

知道了文臣們的態度轉變的跡象,他更想跟朱瞻基好好討論一下西征的事務,這纔是他現在最關心的。

朱瞻基隨他一起北征,親自上陣殺敵過。後來又親自主持東征事務,處理的都非常妥當。

身爲主帥,你不能把大將的事都做了,這會讓他們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也不能什麼都不管,讓那些將士們脫離了控制。

也正是因爲朱瞻基將一任主帥當的非常出色,讓朱棣看出來他在軍事方面的才華。

所以他願意在事情還沒有確定好的時候,就跟朱瞻基討論一番。

“瞻基,還記得當初西征之意,還是你給我挑起來的。三年了,現在我也已經都準備的差不多了,明年最遲三月就會出徵。你到過帖木兒國,可有什麼建議?”

朱棣的腿不好,研究了帖木兒國的地理位置之後,決定從親自率領南路大軍從海上過去。但是北路軍的主帥是誰,他還一直沒有宣佈,目前以僅次於張輔的柳升呼聲最高。

既然要從海上走,就必須要趕季風,這樣才能節省時間。

要不然,過了三月,北風停了,改了南風,大軍在海上要多走一倍的時間,消耗也要增加許多。

朱瞻基也坐直了身體,用幾秒鐘的時間轉過來思路,沉吟了一下才說道:“目前我大明火槍超過二十萬,火炮超過萬門,跟帖木兒國這個主要還依靠冷兵器的……”

“什麼是冷兵器?”

朱瞻基笑了一下,自己不經意又把後世的名詞給冒了出來,不過這是小節,他也根本不在乎。

“火藥用在武器上之後,孫兒就把武器歸類,以前的大刀長矛,這些不用火藥的,統一是冷兵器。而用火藥的,則是熱兵器。”

朱棣點了點頭。“你繼續說……”

“帖木兒國雖然有火槍,但是他們的火槍比孫兒帶回來的歐羅巴的火槍差不多,不僅火力不行,射程短,並且數量稀少。因爲對他們來說,火槍的射程還沒有他們的硬弓射程遠。

所以,我大明此戰必勝!但是想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在什麼程度結束這場戰爭,還要看皇爺爺的。”

朱棣說道:“我並沒有滅國之意,只要他們臣服,就可以收兵。”

朱瞻基點了點頭說道:“那麼戰略意義就是爲了征服,而不是佔領,所以我們也不需要在乎當地的仇恨有多大,損失有多大。”

但是朱棣猶豫了一下,說道:“如果能佔領,我們還是可以駐軍的……”

朱瞻基有些無語了。

他支持打這場消耗巨大的戰爭,不是因爲可以從帖木兒國搶回無數的珍寶。哪怕就是把撒馬爾罕搬空,也沒有大明的付出大。

這三年來,大明爲了準備這場戰爭,投入的資金超過了千萬兩白銀,專門爲了西征的投入,也超過了五百萬兩。

這還沒有算幾十萬人脫產訓練的損失,也沒有算那些民夫耽誤農時的間接損失。

既然無利可圖爲什麼要打?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要打出大明朝的民族氣勢,在全世界範圍內塑造大明無敵的形象。

民族的脊樑不是靠說的,也不是靠賺無數的銀子能換來的。

大明雖然現在已經是無敵的了,但是仍然被侷限在東亞,南亞這一片區域,對整個世界文明的影響力,仍然有很大的侷限。

在後世,許多國家的歷史教材都不認可東方文明的傳播,甚至不認可漢民族在全世界的影響力。

他們排出了一個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七大帝國,除了蒙元帝國他們承認,整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上,其他的朝代他們都不承認。

而一些彈丸之國,統治了屁大一點地方,都被他們排了進去。

因爲這裡面有兩個重要的因素,一個是文化傳播力,一個是征服史。

在文化傳播方面,除了東瀛和朝鮮,以及越南北部,我們的文字連近在咫尺的菲律賓,柬埔寨都沒有傳播到。

我們的發明說是造福了世界,但都是通過其他民族傳播出去的。比如西域的一些國家,比如蒙元。

而早就被異族佔領的阿拉伯人,他們卻因爲將他們的文字,將他們的發明傳播到世界各地,被排了進去。

再談徵服史。中亞的青藏和西北的高原,沙漠,將東方與世界隔開。除了蒙元一直打到歐洲,其他的朝代的軍隊從來都沒有走出過國門,更沒有徵服過其他地區。

所以,不管漢人人口再多,不管漢人的地盤再大,許多人都認爲,漢文化只是區域文化,不是世界文化。

朱瞻基當然不認可這份排名,但是有些地方的確無話可說。

所以來到這個時代,他要去歐洲。

不僅如此,他要讓大明的軍隊佔領更多的地方,讓這個世界大部分區域都屬於漢人,讓漢人成爲世界的主體。

爲了這個目的,耗費一點銀子算什麼!

朱瞻基嘆了口氣,說道:“皇爺爺,你是軍中主帥,如果連你的目標都不堅定,將領們會無所適從的。”

他點了點頭說道:“那就是開始我說的目的,至於駐軍,那是以後的事情了。”

朱瞻基搖了搖頭說道:“不同的目的,就會用不同的手段。如果只是爲了征服,大軍可以肆無忌憚地殺戮,焚燒,不在乎繳獲的一點財貨。但是如果想要將大明的統治衍伸過去,那麼一些我們感興趣的地區,就必須要保護下來,也不能造成無法彌補的仇恨。”

他嗯了一聲,跟李謙說道:“去拿一份中洲中部的地圖來。”

中洲就是亞洲,不過現在被改名叫做中洲了。

世界地圖和地球儀還只是在小範圍內傳播,因爲這個世界上還有南美洲,北美洲沒有被人知道。

但是一些區域地圖,已經開始傳播開了,比如龐大的大明地圖,雖然賣價高達三百文一張,仍然有無數人省吃儉用買一份放在家裡看。

許多大家族在分家的時候,更是要看着地圖跟族人確定要遷移到哪裡去。

如今的大明地圖北到北冰洋,白令海峽,南部一直到南極洲,包括了後世的澳大利亞,新西蘭,還有太平洋裡面許多小島。

而西部一直到莫斯科,因爲那裡現在還是金帳汗國的地盤,所以通過顏色標明那是“待收服區域”。

西南部將半個非洲,馬達加斯加都框了進去,卻是以小圖的方式單獨印在地圖的一角。

這不是因爲怕地圖比例失調,只是不想讓人知道整個海圖。

哪怕是阿拉伯人,現在也只是通過紅海,地中海跟歐洲進行貿易,他們還不知道非洲有多大,是什麼形狀,要走多遠。

他們的船隻最遠也只是到了後世的坦桑尼亞,還沒有去過更南部。

大明在每個地區佔據絕對統治力之前,整體的世界地圖是最大的秘密。

只有等大明在每個區域都保持住優勢之後,世界地圖纔會出現。

自從前年南洲的消息傳回來之後,同時傳回來的還有朱瞻基讓人帶回來的信。

在信裡,朱瞻基勸說朱棣在保持嚴格戶籍登記的同時,放開對移民的控制。

從朱元璋時期開始,大明就一直在移民,不過是官方移民,屬於強制性的,讓百姓苦不堪言。

朱棣時期也因爲南北人數懸殊太大,執行了好幾次強制移民,並免費發放土地。

但是效果依舊不好,因爲在北方的一些區域,土地貧瘠,現在又沒有土豆和玉米,那裡長不出糧食,再多的土地又有什麼用?

朱瞻基寫信的目的就是讓朱棣有限度地開放大明地圖,然後讓官府印刷各種介紹圖冊,介紹每個地方的特色和物產,氣候特徵,以及人口比例情況,移民優待等等。

每個沒有土地的貧民,包括大家族分產出去的庶子等,去官府登記,就能自由選擇想去的地方。

官府給他開出路引,沿途都能住驛站,抵達目的地之後能領到棉被,工具,種子。

第二年開始,纔開始還款,第三年開始,才按照最低份額繳稅。

只要不是懶人,就能好好活下來,養活一大家子。

朱棣當然不會照章全做,但是也按照這個思路施行了自由移民計劃。

還別說,以前的強制移民禍國殃民,人們打死都不願意離開故土。

但是這種可以自由選擇的移民政策大受歡迎,民間自發移民的數量,比強制時期的人數還要多。

當然,這件事的功勞被朱棣自己安在自己的身上,聽到百姓呼喊皇上聖明,他就滿意無比。

中洲帖木兒國附近一些地方的區域地圖被拿了過來,爺孫兩耳圍着地圖看了好一會兒,朱棣還是不捨地說道:“西北那裡越過沙漠,撒馬爾罕周邊也是一處好地方啊。”

朱瞻基當然也對中亞五國那裡很熟悉,那裡雖然突厥人不少,但是更多的是蒙古人種。

而且,控制了那裡,大明就能把勢力輻射到歐洲。俄羅斯人還是老老實實窩在莫斯科周邊,別想往東發展,否則的話,大軍隨時就能打到莫斯科去。

不過,如此遠的距離,在如今交通不便,通訊不便的環境下,想要穩定統治,卻需要耗費無數的人力物力。

最好的方式,還是扶持蒙元人的勢力,建立勢力穩定的屬國,讓他們替大明守國門。

見朱棣對那裡有興趣,朱瞻基就把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大堂那時候那麼強盛,也一直打到了裡海,但是最終還是丟了那裡。

主要因素就是自己統治,耗費的人力物力太大,力有未逮。如果扶持蒙元人統治那裡,大明只需要支持當地人一些武器,就能將影響力衍伸出去。

而以後時機成熟了,也可以派兵直接佔領。

至於南部的阿富汗和伊朗高原,不管是朱棣還是朱瞻基都沒有興趣。那裡除了一些小金礦,幾乎沒有什麼出產。

而且那邊靠海,大明艦隊只要能控制海洋,就不怕他們翻天。

所以爺孫兩人很快就達成了共識,南部征服爲主,北方佔領爲主。

“孫兒這次出海,在忽魯謨斯得到了不少當地的書籍和當地各大部落勢力資料。帖木兒國由於跟蒙元一樣統治手段,他們在當地的統治並不是鐵板一塊。所以如何征服,如何佔領,孫兒還要做出整理。”

朱棣點了點頭說道:“三年都等了,也不在乎這二十天。……不過早點整理出來也好,只要文官們不拖後腿,馬上就要確定各方將領,開始制定詳細的戰術策略,你爺爺我已經等不及了。”

這話說的……真讓人無語啊!

朱瞻基應了下來,朱棣這才志滿意得地走了。

而朱瞻基出來坐到了書桌前面,一時之間有些不知道從哪裡着手的茫然感。

這一次大軍出征,南路軍好辦,直接坐船就過去了,後勤補給都不用太操心、

但是北路軍要走上萬里路,中間還要經過幾個國家。這行軍路線,後勤補給,都非常考驗人的能力。

而哪個國家拉攏,哪個國家佔領,那個部落收服,也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一一甄別,進行區別對待。

而且,他又不知道北路軍主帥是誰,恐怕朱棣自己都沒有定下來。不同的將領有不同的風格,要根據不同的人制定不同的戰術。

更主要的是,針對北方的瓦剌和韃靼,這次要不要帶他們一起出徵,帶誰出征,付出什麼代價。

因爲不可能讓朱瞻基領軍出征,所以想到複雜的局勢和關係,他還是忍不住爲北路軍的主帥人選擔心。

朱棣雖然掛名御駕親征,但是這次他就是去打醬油的。

現在的大明要是還要他親自率軍的話,那些將領也就不活了。

他想了好一會兒,都沒有頭緒,吩咐守在旁邊的李亮道:“你去幫我問一下皇爺爺,各路大軍的計劃出來了嗎?領軍將領都是誰。”

李亮去了,他又吩咐劉萬。“你讓人明早把我已經蒐集好的關於帖木兒國的資料全部拿過來,這幾日,我們就好好先整理一下這些資料。嗯,先去把孫林叫過來,我要問問他西北的情報。”

劉萬剛出門,迎面遇到了一個宮女正在跟值守的內侍小聲說話,見了劉萬連忙行禮。

“見過劉少監。”

劉萬還是第一次見到這個宮女,皺了皺眉頭,對那些內侍輕易放她進來有些不悅。但是等看清了她的臉,心中一動,問道:“有什麼事?”

這個宮女是莊奉儀跟前的得力宮女,因爲伺候的主人身份不高,在宮內也沒有多少存在感。見到興慶宮的紅人劉少監,自然不敢怠慢。

“稟劉少監,今夜殿下是要在莊奉儀處安歇,此時還沒有過去,奉儀讓我來問問情況。”

“你去回話,說我馬上過去。”朱瞻基的身影走了出來,交待完又跟劉萬說道:“你讓孫林去永福宮見我,再讓他派人去錦衣衛和通政司與兩司聯絡,將關於西北的資料全部送過來。”

感謝額吐你哦,燈火見人家,竹籤子的打賞,謝謝大家的支持

第二十九章 投靠第一二九章 歸天第二十四章 引導第一三三章 歸來第六章 學文(求推薦票)第二十四章 誘之以利(大隋章德公宗師加更)第一五零章 大移民第五十七章 撥動歷史第二二五章 下西洋計劃第四十九章 迎敵第七十六章 倭寇第一八五章 求親第三十五章 理想第四十七章 遭遇第一零八章 國家與民族第三十六章 緣分第一一一章 滑翔翼第一六五章 大赦第一七七章 躲藏第四十六章 教孫第七十六章 倭寇第三章 美女與制約第十五章 局勢與大勢第十四章 改變的策略第七十四章 相見第二三六章 太孫下西洋第一零一章 藍煙第三十三章 兩種待遇第四十章 殺無赦(八千字大章)第二十六章 社會穩定的基礎第一九一章 時機成熟第一一六章 敵退(祝各位書友除夕快樂)第一一五章 戰第五十五章 利益第一九一章 時機成熟第一二五章 海權(搖搖搖頭盟主第一更)第八十九章 馬欣第五十章 交戰第一三一章 勝利第五章 碰撞第一二三章 巨蟒第一六七章 產學研一體化第四十六章 教孫第一五零章 臨戰(求訂閱)第一三二章 鍊鋼之難第四十三章 戰爭不僅僅是殺敵第七十八章 新型炸藥第八十六章 秋闈第七十八章 海軍司令第一四零章 金錢與軍權第八十一章 登聞第一五九章 心機第一四一章 拉攏一批(求訂閱,求月票)第八章 控制手段 解開心結第五十一章 不能聲張第十九章 厚賞第四十五章 直布羅陀第二章 處政第十七章 備戰第一七八章 最後的據點第一四二章 國事家事第五十四章 壽宴第十六章 娘娘歸來第十一章 各國第三十三章 兩種待遇第十六章 兼愛天下第九十九章 構架第二二六章 籌備與立威第二十二章 地球儀第八十八章 過年第一四三章 規矩(求訂閱,求月票)第一四四章 疫情第二二九章 分婆娘第三十二章 金礦與中繼點第一零五章 纏腳禁令第二一七章 心思第九十章 工部第四十二章 文明地搶劫第十六章 娘娘歸來第一八三章 父子重逢第十四章 爵位第四十七章 出兵休達第一三一章 勝利第一二七章 拜祭第五十四章 戰略與戰術第九章 拜師第三十九章 德里蘇丹國第六十章 新生第四十五章 微服私訪第九十二章 華夏第十八章 帝王之術第十四章 逃兵(求推薦票)第一四八章 小題大做第二一零章 活捉與貿易第一二九章 歸天第一零一章 藍煙第三十章 勝利的威懾第一八六章 娶親第六十一章 問計第一七九章 對手
第二十九章 投靠第一二九章 歸天第二十四章 引導第一三三章 歸來第六章 學文(求推薦票)第二十四章 誘之以利(大隋章德公宗師加更)第一五零章 大移民第五十七章 撥動歷史第二二五章 下西洋計劃第四十九章 迎敵第七十六章 倭寇第一八五章 求親第三十五章 理想第四十七章 遭遇第一零八章 國家與民族第三十六章 緣分第一一一章 滑翔翼第一六五章 大赦第一七七章 躲藏第四十六章 教孫第七十六章 倭寇第三章 美女與制約第十五章 局勢與大勢第十四章 改變的策略第七十四章 相見第二三六章 太孫下西洋第一零一章 藍煙第三十三章 兩種待遇第四十章 殺無赦(八千字大章)第二十六章 社會穩定的基礎第一九一章 時機成熟第一一六章 敵退(祝各位書友除夕快樂)第一一五章 戰第五十五章 利益第一九一章 時機成熟第一二五章 海權(搖搖搖頭盟主第一更)第八十九章 馬欣第五十章 交戰第一三一章 勝利第五章 碰撞第一二三章 巨蟒第一六七章 產學研一體化第四十六章 教孫第一五零章 臨戰(求訂閱)第一三二章 鍊鋼之難第四十三章 戰爭不僅僅是殺敵第七十八章 新型炸藥第八十六章 秋闈第七十八章 海軍司令第一四零章 金錢與軍權第八十一章 登聞第一五九章 心機第一四一章 拉攏一批(求訂閱,求月票)第八章 控制手段 解開心結第五十一章 不能聲張第十九章 厚賞第四十五章 直布羅陀第二章 處政第十七章 備戰第一七八章 最後的據點第一四二章 國事家事第五十四章 壽宴第十六章 娘娘歸來第十一章 各國第三十三章 兩種待遇第十六章 兼愛天下第九十九章 構架第二二六章 籌備與立威第二十二章 地球儀第八十八章 過年第一四三章 規矩(求訂閱,求月票)第一四四章 疫情第二二九章 分婆娘第三十二章 金礦與中繼點第一零五章 纏腳禁令第二一七章 心思第九十章 工部第四十二章 文明地搶劫第十六章 娘娘歸來第一八三章 父子重逢第十四章 爵位第四十七章 出兵休達第一三一章 勝利第一二七章 拜祭第五十四章 戰略與戰術第九章 拜師第三十九章 德里蘇丹國第六十章 新生第四十五章 微服私訪第九十二章 華夏第十八章 帝王之術第十四章 逃兵(求推薦票)第一四八章 小題大做第二一零章 活捉與貿易第一二九章 歸天第一零一章 藍煙第三十章 勝利的威懾第一八六章 娶親第六十一章 問計第一七九章 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