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九章 報紙

在宋代印刷術流行開來以後,報紙的印刷就沒有技術問題。

報紙之所以在古代沒有流傳開,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個是朝廷對輿論的控制,一個是成本問題。

封建社會,普通百姓對國家大事是沒有發言權的,實際上,普通百姓也根本不會去關心所謂的國家大事。

真正想要發聲的,都是讀書人,都是官員們。而朝廷缺乏對這方面的管理能力,所以乾脆執行的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策略。

皇帝不允許,而儒家思想的愚民政策,更是不會允許普通百姓開啓民智。

他們苦讀經書,爲的就是以後當官,然後成爲人上人。他們的所作所爲,能讓百姓隨便知道,並且說三道四嗎?

實際上,明朝的邸報已經發展的非常普及,只不過,這種邸報只能在官員之間傳遞,最多一些秀才和舉人,能在縣衙看到朝廷的邸報。

皇帝和官員都不支持,就別想普通人能隨便了解國家大事。

後世的東林黨弄出了一個“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對聯。

這個對聯在後世具有不忘國家安危的褒義,但是實際上,這幅對聯原本是失意的東林黨們對朝廷的控訴和不滿纔出現的。

他們一開始並不是憂國憂民,只是爲了爭權奪利。

另一個原因很現實,那就是成本。

在這個重農抑商的年代,報紙是沒有廣告的。報紙的成本高昂,賣貴了卻沒有人買,如何持續的下去?

要知道,如今的物資緊張,造紙大部分是手工作坊,紙張成本高的驚人。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今的一個饅頭一個銅子,一個肉包子兩個銅子,但是印刷一本五萬字的書,成本就一兩百文,售價還要增加五成以上,因爲運輸成本也很高。

後世一張4開的報紙,紙張成本幾分錢,但是在這個時代,紙張成本佔據了報紙成本的八成以上,夠不少人下一頓館子了。

更別說還有印刷和油墨,包括運輸等人力成本。

不要說印製多張報紙了,一次只發行一張4開的報紙,不算運輸,紙張和印刷,人工成本都超過了二十文。

一張報紙的成本,夠老百姓吃三天飯了,誰買得起?

何況,大部分老百姓還不識字。

所以在瞭解這些以後,朱瞻基也就熄了辦報紙的想法。

但是在朱棣出征了之後,朱瞻基逐漸控制了全局,現在他就需要一個喉舌爲自己發聲。

邸報雖然有用,但是僅僅邸報是不夠的,他需要更廣泛的影響力。

比如說山東糧食貪腐,官員陽奉陰違地針對移民政策,就是朝廷和老百姓之間脫節的關係。

像後世一樣,朝廷有什麼動靜,老百姓就能知道,那麼還有那個官員敢陽奉陰違?

如今的朝廷勢力雖然被朱瞻基控制,但是這種控制還很薄弱。

或者說,整個封建時代,皇帝對整個天下勢力的控制都很薄弱。

名義上皇帝是掌管天下,但是一個皇帝真正能管的,最多也就一個地方,那就是皇宮。

除了皇宮之外,封建時代的皇帝需要控制好三個系統,才能保證政令的實施,政權的穩固。

一個是皇家直管系統,在大明來說,這裡麪包括了內監和錦衣衛,還有各京衛。

這是一個皇帝能不能坐穩自己的位置的基礎,沒有這個系統的穩固,也就沒有其他兩個系統的穩定。

第二個當然就是政令系統,這個一個皇帝權威的體現,任何施政方針,都需要通過這個系統來體現。

爲了保證自己的權威,就需要第三個系統,也就是軍隊系統來制約。

軍隊制約文官,文官制約內監,內監又制約武將。

在明初的這個時期,前幾任皇帝就是通過這種平衡來維持平衡,讓皇帝的權威得到最大的體現。

但是,這種制約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因爲在很多時候,三者之間的關係都是相互制約,這就主要看皇帝的手腕如何。

朱瞻基如果只是想要保持穩定,那麼他完全可以什麼都不用幹,只需要維護好三個系統之間的平衡就好了。

但是他想改革,他想要讓軍隊對外征伐,想要文官們依靠專業治國,想要內監和直屬系統形成更嚴密的監控。

那麼他就必須要進行改變。

任何改變都會破壞三者之間的平衡,所以這種改變的調整,在小心翼翼之餘,必須要讓所有人明白他改革的決心和方向。

更要讓這三個系統之外的全國老百姓,成爲皇室的第三隻眼。

封建時代的老百姓是不受重視的,他們沒有任何的權利,只是被剝削的階級。

但是這個階級如果利用起來,哪怕只是利用一部分,能夠發揮的作用一點也不小。

這就需要輿論的引導和宣傳了,所以成本哪怕再高,朱瞻基都要把報紙辦起來。

邸報是這個時代的官員信息渠道,那麼辦報紙的目的,就是形成一個全國老百姓都知道的信息渠道。

這個信息渠道還只能由皇室控制,任何人不能插手。

只有有利於統治的消息,只有有利於朱瞻基的消息才能發表,其他任何人都沒有權力干涉。

在這樣的思維下,朱有燉這個掌管天下文學,刊物出版的禮部郎中,就被朱瞻基推上了風口浪尖。

朱瞻基用他,不是因爲他的禮部郎中身份,而是他的皇室成員身份。

身爲朱家宗室,他幾乎不可能背叛朱家,站在文臣,或者武將的一邊。

在朱瞻基的安排下,他夏天就從禮部去職,開始組建《大明皇家報》。

除了少數禮部官員,這個報社有兩部分組成,一個是由錦衣衛,內監諮情司,還有通政司組成的內容部。

這個部門主要負責報紙的內容採集,編撰。朝廷的政令,各地的官員貪腐案件,還有朝廷的改革方向,都會通過這個部門蒐集。

還有一個就是由內監印綬監,工部,內庫組成的發展部。

這個部門不管內容,負責紙張製作,印刷,廣告,還有銷售。

內監和工部現在是朝廷兩個來錢的大部門,他們生產的產品銷售全國。可以說,廣告根本不需要去找客戶,他們自己的產品廣告就能養活這家報紙。

朱瞻基原本是想直接成立宣傳部的,但是在考慮了一番之後,還是隻成立了一個邸報司,歸屬皇室主管。

因爲他現在不是真正的皇帝,想要進行執政改革,做事容易,但是進行改制,就名不正言不順了。

何況,一家報社已經能夠暫時滿足朱瞻基的需要,至於什麼名號,關係並不大。

朱有燉擔任了邸報司的郎中,朱瞻基將禮部的一些關於出版方面的職權也劃歸到了這個新的部門。

而報社的總編由解縉,胡儼他們這些內閣大學士擔任,報紙上除了廣告之外的任何版面,都需要通過他們的同意才能刊印。

在印綬監大太監金闊主持下,內監在應天府,北平行在,杭州府,福州府,西安府,益州府,洛陽府,武昌府,南昌府,長沙府,肇慶府,一共設立了十一個印坊。

這些印坊將會在應天府的報紙版面確定下來以後,通過通政司的驛站系統,以最快的速度拿到同樣的排版,其後刊印。

一開始,朱瞻基並沒有想要做成日報,而是半月刊,也就是每半個月印刷一次報紙。

至於時效性,暫時不去考慮,以如今的傳播速度,哪怕朝廷大力推動,一些邊遠縣城能在應天府出版一個月後拿到最新的報紙都是快的了。

而報紙上主要刊登政令方面的消息,也不怕失去時效性,只怕偏遠地區的百姓看不到報紙。

朱瞻基對報紙的重視,在將近半年的籌備時間裡,也讓許多人看在眼裡。

不要小瞧了這個時代人們的智慧,輿論宣傳,在任何時候都是重中之重。只不過,以前的時候,沒有人願意耗費如此大的成本,來進行輿論宣傳罷了。

爲了一份報紙,這麼多部門聯合起來,成立一家新的機構。而後每一期的報紙,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來往外賣,虧的錢都不是小數。

在十年之內,朱瞻基都沒有想過能賺錢,除了像應天府,寧波這樣的地方可能會略有盈利。但是往邊遠地區賣一份報紙,虧的可能是好幾份報紙的成本。

因爲這個原因,朱瞻基也不擔心會有人跟風辦報紙,因爲除了他,沒有誰能虧的起。

何況,朱瞻基也不會允許跟風辦報紙,哪怕是六部想辦報紙都不行。

拿到孔家所寫的《國家與民族》,朱瞻基就已經考慮好了,第一期報紙將會在正月十六全國統一刊印,主要內容就是節選一些這本書裡面的內容。

從第一期報紙開始,就要在百姓心中樹立起國家與民族的概念。

不僅要讓百姓明白國與家之間休慼與共,脣亡齒寒的利益關係。更要讓老百姓懂得,在利益之外,還有更深層的集體榮譽與血脈感情。

這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過這本來就是一項長期工作,肯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用幾代人的時間來培養。

這裡面還有一個重要的環節,那就是大明的殖民全球計劃。

即便以後的船都是蒸汽船了,但是去一趟東洲,西洲,還需要一個多月的時間。

這麼遠的距離,又沒有陸地相連,不管是封藩也好,駐軍也罷,都將會形成不同的利益羣體。

在他還活着的時候,他相信自己能控制住局勢不會惡化。

但是以後呢?現在這些宗室不敢反叛,以後他的兒子們分封出去也不會獨立。

但是如果朱祁鎮上臺以後,或者到了自己的孫子輩以後呢?

親情關係淡化,利益手段也因爲皇帝的能力有限,控制不住,那麼各地獨立可能就會成爲一個趨勢。

雖然有儒家的大一統思想,但是連朱棣都要跟侄兒爭天下,誰又能保證以後的藩王們會老老實實聽話。

現在加強民族情感的培養,也能儘量地讓各地的獨立失去民意,即使國家獨立,但是民族情感仍然能讓各地聯繫在一起。

在這樣的時候,任何一個國家,或者說任何一個民族,都不可能撼動華夏民族在世界上的統治地位。

時間進入了十二月以後,應天府的年味越來越濃了。

但是在遙遠的波斯高原,戰爭陷入了最激烈的對抗之中。

大明雖然佔據了泰拉巴特這個糧倉,但是因爲大軍抵達之前就已經秋收,獲得的糧食主要還是從泰拉巴特城中獲取的。

這些糧食並不多,相對而言,幾十萬只羊反倒是更讓人安心的糧食。

但是羊也需要吃草,而已經飄雪的季節,爲給這些羊弄到足夠的草,也是一件費心的事。

總之,雖然大明在戰場上佔據了絕對的優勢,但是,煩心費力的事情仍然很多。

朱棣已經徹底認可了黃淵的能力,這個才三十歲的年輕人,展現出來的統籌能力,遠遠超過了他的期望。

足夠多的羊羣,也能讓十幾萬大明士兵,數萬印度士兵,過上一個好年。

在春節之前,朱棣已經不準備開戰。大明的士兵抽調艱難,他不願意拿士兵的生命,去硬碰一座堅固的城池。

各種火炮,投石機在赫拉特的城外被佈置完畢,只等過完年,大明纔會發動雷霆一擊。

也就在這個時候,他們終於跟北路軍聯繫上了,得知鄭亨已經提前幾個月出發,並且現在已經在碎葉城備戰,他的信心更足了。

鄭亨十一月底抵達了碎葉城,他一邊積極地與周邊的各個部落進行聯絡,一邊派出了一個超過兩千人的騎兵隊伍,沿着河中地區東部的山區,艱難地向南行軍,建立完善的聯絡通道。

河中地區的中部,西部,被原本的西察哈臺汗國,現在的帖木兒國佔領。

只有東部的山區,屬於東察哈臺汗國的地盤。兩個原本屬於一個汗國的大國,在這個時候,因爲信仰和權力之爭,卻是真正的死敵。

在兩年前,大明就在東察哈臺汗國,也就是奕力把裡的支持下,在他們的境內設立了一些據點。

但是東部山高路險,特別是帕米爾高原,在這個時代,根本就是難以逾越的死地。

不管是古絲綢之路,還是唐三藏取經,都是避開了這個地區。

哪怕大明陸續派了超過兩百個羽林衛學畢業的學生來到這裡,想要尋找一條能讓大軍通行的通道,卻一直沒有成功。

水源和補給的問題讓大軍不能通過,但是綿延的山路並不能攔住物資豐富的細作的通行。

只要人數不多,帶上充足的物資,一些地方還是能通過的。

花費了兩年的時間,終於在廣闊的無人區裡面,摸索出了一條安全的通道。

當北路軍的細作從崇山峻嶺之間,來到了白沙瓦,讓駐守在這裡的張信驚喜無比。

這意味着雖然艱難,但是南路軍和北路軍終於能夠聯絡上了。

在白沙瓦,張信和沐昕的麾下還有足足九千五百騎兵,他們已經在這裡休養了半個多月。

而爲了掩護這條通道,他們可以派上用場了。

南路軍已經暫停了攻勢,準備過年,北路軍的鄭亨還在拉攏更多的部落投靠,但是張信這邊,派出了以常福良爲首的一衛騎兵,通過開伯爾山口,開始了騷擾戰術。

後世的阿富汗,在所有人的心中都是一個貧瘠之地。

但是在這個時代,因爲土地還沒有荒漠化,這裡是中亞著名的牧場和糧倉。

帖木兒國一直格外重視對阿富汗的統治,北方的首都撒馬爾罕,南方的首都赫拉特,東方的貿易之都喀布爾,這個三角地帶,就是整個帖木兒國的精華地帶。

出了開伯爾山口,就是絲綢之路上著名的貿易中心喀布爾。

常福良的兵力有限,他沒有針對城市的意圖,甚至沒有進行劫掠,只是在野外進行騷擾戰術,讓那些部落都退回城市周邊。

沒有了草料,牧民們的牲畜就會死亡,這個冬天死去的牲畜越多,來年他們的勢力被削弱的也就越大。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爲了探明帖木兒國中部的道路。

大軍要一路向北推進,如果不能掌握帖木兒國的地形,將會對行軍造成巨大的影響。

以往的歲月裡,雖然大明和帖木兒國一直沒有斷了聯絡,也經常互派使節,這些使節也知道大部分道路。

但是沒有路牌,沒有建築的年代,還是在草原,戈壁灘上,許多道路都是隨着季節的變化的。

除了備戰,鄭亨也在等待自己的兒子傳來的消息,他想知道,朱瞻基到底支不支持他在河中駐守。

如果支持,哪怕進度慢一些,他會注意維護跟每一個部落的關係。

但是如果不支持,爲了儘快打開局面,他的態度肯定會強硬一些。

只是被他寄予厚望的鄭能,因爲剛到北平就染上了風寒,差點一命嗚呼。

在北平養了一個多月的病,身體略微好轉,鄭能不敢再耽擱,冒着嚴寒趕到了天津,坐上了海船。

過小年的這一天,他抵達了京城,當天下午,就給鴻臚寺遞了覲見的帖子。

而朱瞻基也一直想要了解如今草原的局勢,所以第二天上午的午朝,就接見了大病一場,反而胖了許多的鄭能。

鄭能雖然是個將三代,但是他的成長也是伴着朱棣的靖難之役起來的。

今年四十歲的他自幼從軍,只是因爲鄭亨如今雖然已經六十四歲,卻依舊健壯,所以始終不得單獨領軍。

不過他是武安侯一派的公認繼承人,所以對於能不能領軍,他並不着急。

相反,因爲近些年在北明山的收益驚人,上面有老父領軍,他的精力更多地放在了爲家族謀劃上面。

他的來京意圖其實並不難猜,武安侯府能將他們這些年的獲利全部運到京城來,只有兩個原因。

一個是向朱瞻基表忠心,另一個就是另有所圖。

五萬兩金子,相當於五十萬兩白銀,對任何一個家族來說,都不是一筆小數目了。

綜合各方面的情報,朱瞻基早就知道了他的來意。

所以面對鄭能開誠佈公地坦白了鄭亨的想法,他笑了起來。“任何家族的正當收益,都是受大明律保護的,孤不會要屬於你家的銀子。……至於撒馬爾罕的駐守問題,孤現在也不能給你承諾。孤要先看看,這場仗能打成什麼樣?以後大明駐軍,能不能有利可圖,才能做出決定。”

鄭能年紀不小,閱歷豐富,很輕易就聽明白了朱瞻基話背後的意思。

首先,這場仗要看鄭亨打的好不好。既要把帖木兒國打服,又不能把那裡打廢,更不能讓那裡的人離心離德。

否則的話,一片廢墟,大明要來做什麼?

那裡的人視大明爲寇仇,如何能安穩下來?現在那裡最受大明歡迎的,一是駿馬,二是棉花,這都需要當地人持續的支持,纔有利可圖。

所以,鄭能連忙表態說道:“微臣明白了,家父前往西北之時就已經跟微臣說清楚了。這次的西北之戰,一定要爲大明再拉幾個勢力大的盟友。”

這卻不是朱瞻基想要的表態,論拉攏盟友,三個鄭亨也比不上一個陳誠,現在那邊有了陳誠當紅臉,鄭亨應該是去當白臉纔對。

一味懷柔,並不符合長遠利益。中亞那些民族都是屬白眼狼的,對他們再好都沒用,只有一手握槍,一手拿糖才行。

所以朱瞻基又說道:“武安侯應該要時刻記得,自己首先是個將軍啊……”

鄭能這一下明白了過來,皇上在南方大殺特殺,你在北方籠絡人心算什麼?只有也先跟着皇上的腳步走,然後等皇上下令再用懷柔政策纔是對的。“微臣愚魯,差點犯下大錯,謝殿下提醒。”

朱瞻基又轉過來問起了薛祿去了北明山之後的接手情況。

他雖然有各方的消息彙總,但是聽聽鄭能這個一方當事人的直接感受,也能瞭解的更清楚。

聽到薛祿蕭規曹隨,他也算是放心了一些,如今西北在打仗,他可不想薛祿在北明山激起了瓦剌和韃靼的民憤。

最後,鄭能還有些放心不下,又問道:“殿下,那這些金子……”

“先放在銀行裡吧,到底是存在銀行,還是換成各種物資,總要等這場戰打完再說。你也不要心急,既然武安侯安排你到京城來,順便也幫孤做件事……”

第一二五章 選才第十三章 震撼第一二三章 巨蟒第一四八章 小題大做第三章 皇宮第四十五章 打秋風第十三章 態度的轉變第一一五章 二狗子(求訂閱,求保底月票)第一一九章 城破單章求訂閱,求月票第一七零章 異人(搖搖搖頭盟主打賞加更七)第一章 四權分立第五十四章 壽宴第六十四章 從歐洲到大明第五十五章 區別對待第五十四章 壽宴第一三八章 推讓第二十一章 要借題發揮第七十三章 升職第一零五章 纏腳禁令第二十一章 要借題發揮第九章 旅途第五十一章 大明來了第三十八章 抵達北平第三十八章 有客東來第三十一章 銀山第九章 拜師第一六零章 對馬島第三十二章 金礦與中繼點第一七四章 特使第十一章 朝議(上)第三十七章 戰爭的意義第一九一章 時機成熟第一零三章 不對稱的戰爭第六十二章 控制第九十八章 劉江抵京第六章 學文(求推薦票)第四十七章 引以爲戒第二十九章 不同的路第三十四章 繼承人第九十章 技術封存第十七章 師弟第一章 大明之大第八十章 父子第一四九章 包圍第五十九章 代理人第一四七章 移民規劃第九章 手段與目的第九十六章 中秋第四十二章 文明地搶劫第三十七章 機遇第五十五章 區別對待第一四四章 重擔第一四七章 移民規劃第三十二章 錦衣衛的前途第二十二章 公主出使第三十五章 楷模第三十一章 根第一四九章 登基第四十三章 戰爭不僅僅是殺敵第七章 王振之死(九千字大章加更)第九十七章 激動第九十九章 構架第六十一章 見面禮第一二八章 西域使團第八十九章 馬欣第九章 執政方針第四十一章 大勝第二章 處政第三十九章 銘記歷史第一四四章 疫情第九十八章 目標第二一六章 文化與經濟第一五一章 登陸第三十五章 真相大白第二00章 分功第一零三章 幼軍擴招第一二五章 海權(搖搖搖頭盟主第一更)第二三六章 太孫下西洋第二十章 誘捕(月票補加更)第八十四章 火車第一零八章 一國兩制第四十一章 大勝第一五六章 警告(搖搖搖頭兄弟盟主加更6)第四章 蒲家第一八三章 父子重逢第一百章 北上第十七章 備戰第一零二章 傻妞第六十九章 開始要債第一八零章 試驗第二二三章 銀行與異人第八十九章 真正的槍第五十四章 戰略與戰術第二十四章 引導第一七二章 達成第一八九章 出現第八十四章 機牀第一七四章 特使第二十七章 開戰
第一二五章 選才第十三章 震撼第一二三章 巨蟒第一四八章 小題大做第三章 皇宮第四十五章 打秋風第十三章 態度的轉變第一一五章 二狗子(求訂閱,求保底月票)第一一九章 城破單章求訂閱,求月票第一七零章 異人(搖搖搖頭盟主打賞加更七)第一章 四權分立第五十四章 壽宴第六十四章 從歐洲到大明第五十五章 區別對待第五十四章 壽宴第一三八章 推讓第二十一章 要借題發揮第七十三章 升職第一零五章 纏腳禁令第二十一章 要借題發揮第九章 旅途第五十一章 大明來了第三十八章 抵達北平第三十八章 有客東來第三十一章 銀山第九章 拜師第一六零章 對馬島第三十二章 金礦與中繼點第一七四章 特使第十一章 朝議(上)第三十七章 戰爭的意義第一九一章 時機成熟第一零三章 不對稱的戰爭第六十二章 控制第九十八章 劉江抵京第六章 學文(求推薦票)第四十七章 引以爲戒第二十九章 不同的路第三十四章 繼承人第九十章 技術封存第十七章 師弟第一章 大明之大第八十章 父子第一四九章 包圍第五十九章 代理人第一四七章 移民規劃第九章 手段與目的第九十六章 中秋第四十二章 文明地搶劫第三十七章 機遇第五十五章 區別對待第一四四章 重擔第一四七章 移民規劃第三十二章 錦衣衛的前途第二十二章 公主出使第三十五章 楷模第三十一章 根第一四九章 登基第四十三章 戰爭不僅僅是殺敵第七章 王振之死(九千字大章加更)第九十七章 激動第九十九章 構架第六十一章 見面禮第一二八章 西域使團第八十九章 馬欣第九章 執政方針第四十一章 大勝第二章 處政第三十九章 銘記歷史第一四四章 疫情第九十八章 目標第二一六章 文化與經濟第一五一章 登陸第三十五章 真相大白第二00章 分功第一零三章 幼軍擴招第一二五章 海權(搖搖搖頭盟主第一更)第二三六章 太孫下西洋第二十章 誘捕(月票補加更)第八十四章 火車第一零八章 一國兩制第四十一章 大勝第一五六章 警告(搖搖搖頭兄弟盟主加更6)第四章 蒲家第一八三章 父子重逢第一百章 北上第十七章 備戰第一零二章 傻妞第六十九章 開始要債第一八零章 試驗第二二三章 銀行與異人第八十九章 真正的槍第五十四章 戰略與戰術第二十四章 引導第一七二章 達成第一八九章 出現第八十四章 機牀第一七四章 特使第二十七章 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