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朝議

bookmark

應天府。奉天殿。

朱瞻基高坐在第三層的寶座上,在他的左右身前,分別是內侍,鴻臚寺,錦衣衛的官員,他們站的位置比龍椅的漢白玉石臺矮了半米多,不會擋住朱瞻基俯瞰全場的視線。

內侍是皇帝的助手,發音器,鴻臚寺安排朝會程序,錦衣衛負責維持秩序。

在他的左右兩邊,靠後的位置站着內閣和翰林院的學士們他們的位置更低一些,幾乎與第二層持平。

每一件拿出來討論的事件,都會經過他們的整理,給朱瞻基提供詳實的解決方案。讓皇帝不至於因爲不懂輕重,做出錯誤的決定。

在他的身前下面,二層平臺上兩個位置都在空着。那裡原本是屬於朱瞻基和朱高熾的位置,但是現在朱瞻基監國,朱高熾療養,沒有人坐在那裡。

第三層纔是大臣們站立的地方,左邊以蹇義爲首,右邊以張輔爲首,文武大臣涇渭分明。

而三品以上官員站立的位置,實際上比其他大臣站立的位置還要高了差不多兩層臺階。讓整個大殿內顯得層次衆多,形成了一個立體的議事大殿。

在大明與海外貿易加強了許多的時候,從南亞運回來的地毯風靡全國。

朱瞻基早些年也弄出了木地板,如今大殿內也鋪上了木地板和地毯。

根據地毯的顏色,每個大臣就能知道自己站立的位置。

大殿的中央,是寬度將近五米的紅色地毯區,這裡是分界線,也是大臣出來奏報,或者辯論的位置。

這個時候,吏部尚書蹇義側着身體背對朱瞻基,斜站在二層平臺的臺階上,面對衆官。

官員是不能直接背對皇帝或者朱瞻基這個監國的,縱然要主持廷議,也只能斜着身體面對百官。

在他面前的中央紅地毯區,戶部尚書夏元吉彙報完了固原地震的情況,現在正在與其他各部堂官進行事件的闡述。

固原地震,這屬於是天災,面對這種事件,朝廷官員不會有太多立場,也不會進行激烈的辯論,一切以救援爲主。

除了在特使的委派上禮部尚書呂震與夏元吉有一些分歧,呂震想要讓禮部侍郎袁復擔任特使,卻遭到了夏元吉的強烈反對。

夏元吉推薦的是襄陽知府俞士吉擔任特使,因爲襄陽距離固原更近,同時資源豐富,朝廷就近可以調集糧草支援固原。

永樂三年,浙西發生嚴重饑荒,朱棣命夏原吉率領俞士吉、袁復和左通政趙居任前往賑濟。

他們發放了三十萬石糧食,並供給饑民耕牛和種子。

在這場賑濟過程中,夏元吉對俞士吉和袁復的能力都相當瞭解,認爲俞士吉比袁復更適合擔任賑濟特使。

雖然俞士吉現在是襄陽知府,作爲一地主官離開地方有些不妥。但是這也代表了一個信號,那就是夏元吉想要提醒朱瞻基,這個俞士吉是有能力之人,應該得到更大重用。

臺下在激烈辯論,朱瞻基回頭問了一下右下方的楊榮。“這俞士吉與袁復,愛卿認爲誰更合適?”

楊榮低聲說道:“俞用貞偉度洪量,袁仲仁多謀善斷,都不同反響。”

楊榮此人的人品還是很剛正的,這兩人能得他如此稱讚,讓朱瞻基有了一些興趣。

他向着不遠處的孫林勾了勾手指,吩咐讓他將兩人爲官經歷的資料找出來。

孫林很快就讓人找出了兩人的檔案,呈交了上來。

袁復此人爲官一直比較順利,一直是職官,穩步上升。

相比之下,俞士吉的經歷就要豐富的多了,還曾因家人犯事被牽連,貶爲事官,後來更是被打發出京,擔任襄陽知府。

見朱瞻基很快就看完了資料,王彥這才提醒道:“殿下,這俞用貞和袁仲仁二人同爲一科進士,關係莫逆,還是兒女親家。”

朱瞻基越發覺得有趣了,笑問:“既然如此,這呂震和夏元吉卻各自推薦一人,顯然是爲了拉攏他們,說明兩人能力都很不錯。”

王彥點頭說道:“兩人都曾多次賑濟,熟悉賑濟進程,都爲可信之人。”

高臺之下,雙方的爭辯已經告一段落,在蹇義表達了對俞士吉的支持之後,就進入了投票環節。

這個時候,早有準備的夏元吉顯然獲得了更多的支持,他推薦的俞士吉獲得了更多的票數。

隨後,蹇義就定下了俞士吉,然後向朱瞻基報告複覈。

朱瞻基是擁有一票否決權的,任何決議,決定,他如果不同意,大臣們就要重新再議。

但是朱瞻基既然對這兩個候選人都也認同了,大臣們選出了俞士吉,他自然也不會無故反對,同意了下來。

內閣這邊,解縉立即奮筆疾書,寫出一份聖旨出來。

討論完了戶部事務,輪到了禮部。

如今已經是四月,今年有秋闈,現在到了該決定各處學官,學正,考官的時候了。

禮部需要拿出候選人,先與吏部進行商議,然後再拿出來供朝臣評議。每個候選人,只要沒有惡行,劣跡,基本不會被否決。

但是,這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每個人被委派的區域不同,油水,名望也就不同。

西北地區,北方地區,西南地區,自然是沒有人願意去的。因爲那裡人口稀少,文風不盛,能考出來的官員自然少一些。

而兩湖,中原,包括川中,屬於中等地區,每年考取的進士雖然不多,但是也不會少。

東南地區就是人人都想去的地區,因爲每一屆的進士,都是以這裡的人居多。

身爲考官,在他負責區域出來的進士都是要拜師的,這種現成的老師,沒有任何一個大臣會不願意當,這可是一大筆政治財富。

如今朝廷取士還沒有區分南北,將舉人分爲南北,嚴格控制南方取士六成,北方取士四成,這是朱高熾上臺後才確定下來的。

在那以後,幾百年間,明清基本都是按照這個比例取士。

禮部與吏部拿出來的候選人會在今日之後張貼成榜,並且寫進邸報,有人反對,也要在半個月之內進行彈劾。

半個月以後,沒有人彈劾的官員,纔會分配去處。

所以,今天的禮部只是討論候選人雖然進行的很平和,但是等半個月之後的大朝會,討論起各地的人員安排的時候,絕對會吵的不可開交。

所有人選定下來之後,蹇義又再次向朱瞻基奏請,朱瞻基依舊是同意了下來。

不過,朱瞻基又說道:“孤的五個弟弟,如今已經到了成親的年紀。另有各大王府宗室,適齡人也不在少數。故此,禮部當與宗人府合議,儘快統計人數,爲適齡宗室選妃。”

呂震站了出來應道:“臣遵旨。”

選妃並不是完全的盲婚啞嫁,因爲各大王府其實是有一定的自主權的,他們可能早就有了心意的目標,爲子女定親。

這種事都是要上報到宗人府的,宗人府進行統計,然後會統一請皇上賜婚。所以禮部要選妃,就必須先跟宗人府進行溝通,統計人員,不能高出藩王已經爲子女訂婚了,還又被列入選妃候選人的烏龍事件。

以前的宗人府宗正是由宗室親王親自擔任,但是建文帝之後,爲了限制藩王權力,宗正一職就空了下來。

如今的宗人府雖然依舊號稱文臣第一衙門,他們的位置也排在承天門外首位,還在吏部之上。

但是實際上,這個衙門已經沒落,除了事官,大部分事務都歸禮部在管。

總之這件事,主要就是以呂震爲主來管,無可推脫。

接下來,就是如今的重中之重兵部事務,朱棣西征,如今的大明主要精力就放在了爲西征服務上面。

朱棣在的時候,執行的是嚴格的毒菜政策,嚴禁文官插手戰事。

但是,因爲兵部屬於文官系統,他們負責爲軍隊提供後勤和服務,等於間接控制住了軍隊的後勤。

所以,文官雖然沒有直接插手軍事的機會,但是圍繞着對軍隊控制的爭權,一直沒有停止過。

如今朱棣出征,北路軍的各大將領也都被確定了下來,但是並不代表文官們就放棄了對軍權控制的奢望。

畢竟,他們控制着軍隊的後勤。

這個方面,即便是朱棣也無可奈何,因爲他不可能讓文官放棄對武將的制約,那樣的話就太危險了。

前宋的黃袍加身,過去了才幾百年。在歷史這一事件之後的幾百年間,即使的皇帝也不敢讓武將們掌握太大的權力,文官制約是必須的。

所以,朱棣的獨斷專行,也只是一定範圍內。他依舊要靠文官來控制後勤,不肯讓武將們自己掌握了領兵權,調兵權,還有經濟大權。

武將需要制約,就給了文官們機會。

在廷議上,他們針對西北的駐軍調動,又給出了各種各樣的計劃。並且在爭論了一番之後,拿出了一個妥協下來的方案。

兵部將會從西北各軍衛,抽調五萬人,在騎兵出征以後,負責拱衛嘉峪關的糧草。

武將們在這一輪的爭執之中,讓朱瞻基有一些失望。包括張輔在內,都沒有認識到這個決定不應該由文官來下,哪怕這個決議是正確的。

在戰術上,甚至是戰略上,這個決議是正確的。

在政治上,這個決議卻是大錯特錯。

所以這件事到了朱瞻基這裡,朱瞻基只是淡淡的一個否,立即讓所有人失望不已。

身爲議長,蹇義長揖問道:“殿下,如今北路軍出征在即,大批糧草運抵嘉峪關,僅憑哈密衛等西北軍衛,並不能完全保證對西北各族的威懾。”

朱瞻基笑着點頭說道:“孤很清楚這件事,也知道向嘉峪關增加步兵,有利於減輕騎兵的壓力。但是……孤已經決定,將會從宣府,大同一線,抽調十個完整軍衛,駐防嘉峪關。”

蹇義大驚,連忙說道:“殿下請三思,宣府到大同一帶,扼守北漠關卡,而重中之重。”

朱瞻基朗聲說道:“西北各軍衛抽調五萬人,這些人一盤散沙,缺乏訓練配合,如何從令?何人能領軍?諸位愛卿都是文官,不要將那些相互之間說話都聽懂的將士看做是文人了,以爲隨便去個人就能帶軍。

其次,這次鄭亨率軍出征,如今正在漠北聯絡瓦剌,韃靼各部落,他們每個部落都要派兵出征。待他們的兵力被抽調一空,宣府一帶的防守壓力自然減輕。

另,兵部雖然掌握調兵權,卻要根據實際情況作出決議,此事當以武將意見爲主。你們在朝堂中不瞭解具體情況,就以文官之身作出調兵決議,過於冒失,下不爲例。”

文官們面面相覷,以張輔爲首的武將才明白過來,他立即拜道:“殿下英明,這件事實該五軍都督府作出決議,由兵部執行。”

朱瞻基點了點頭說道:“另,給固原衛下令,着其衆將率兵救援災民,維持治安。”

如今這個時代,遇到天災能動用當地的兵力已經是一件很誇張的事情,至於從外地調兵救援,更是不可能的事情。

首先,如今的軍戶被限制了身份,他們將當兵當做職業,只是爲了謀生。

地方衛所吏治混亂,只在乎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想要讓他們冒着危險救人,除非是本鄉人。

他們可不是什麼人民子弟兵,有着爲人民服務高尚情操。

本地人救本地人都還要有好處,從外地調兵卻救災,恐怕去了還會搶劫受災的老百姓。

所以朱瞻基根本沒有考慮讓軍隊去救人,只能安排運送物資過去賑災。

張輔立即應諾了下來,與右軍都督府的右都督吳克忠兩人望了一眼,默默地點了點頭。

這次出征,以中軍都督府,右軍都督府兵力爲主,兩府都督大多隨軍出征。

吳克忠這個右軍都督府右都督,目前是右軍在京城的最大將領。而他也將在入秋之後,會返回涼州駐地,爲明年北路軍正式出征做準備。

吳克忠是已故恭順伯吳允誠的長子,吳允誠是蒙元人最早歸附大明的蒙元貴族。

他投靠大明以後,忠心耿耿,成爲大明徵服西北的急先鋒。在他的努力下,西北各族,各部落紛紛向大明投誠,不服的人也被他一一剿滅。

吳允誠也因此從指揮僉事一路升爲右軍都督府左都督,掌管西北軍政。

永樂十五年,吳允誠在涼州病故,吳克忠子承父勳,就連職司,也僅僅是從左都督降爲右都督,依舊駐守涼州。

涼州又名雍州,是後世的武威。在隋唐時期,就是西北重鎮,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吳克忠家族一系都忠心耿耿,驍勇善戰,更因蒙元人的身份被西北各族認同,是不可多得的將帥世家。

不過,他也因自己蒙元人的身份表現的非常低調。如今雖然在京城,卻很少參與政事,即便出席大朝會,也很少發表意見,更不與人爭執。

其他大臣知道他的秉性,也不會無故挑釁他,總之他在朝中就是一個透明人。

朱瞻基看到了他跟張輔之間無聲的交流,開口問道:“吳愛卿,涼州乃是軍事要鎮,如今更是扼守西北軍事要道,如今可有困難?”

吳克忠這個耿直的蒙元漢子聽見朱瞻基的詢問,站了出來躬身說道:“殿下,如今大批糧草運抵嘉峪關,臣的屬地也因此受益不少,如今糧草充足,並無所求。”

這幸虧是個蒙元漢子,要是一般的將領,這一會兒怕是想着法的多弄點好處。

大明在早期的時候,之所以喜歡用降將,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爲如此。

漢人的將領,要爵位,要好處,還想家族興旺。

但是不管是吐蕃,蒙元,女真人,他們的要求都很低,只要有口飯吃,他們就能給大明賣命。

現在只有民族概念,沒有國家意識,他們這些人爲了活下去,殺起同族來,比誰都狠。

但是作爲蒙元降將的招牌,朱瞻基當然知道他們這個招牌的重要性。他開口說道:“愛卿高風亮節,孤卻不會愧對你們。孤聞聽西北如今綠教傳教興旺,壓制的藏傳佛教只能退往漠北。孤爲你涼州撥金兩千兩,在京城重塑金身,運抵西北,作爲傳教之器。”

這些年,因爲大明的經濟掠奪,西北各地嚴重缺金。藏傳佛教也好,綠教也罷,都喜歡用金器來彰顯實力。

但是通過貿易,大明將他們的黃金都變成了香料,絲綢換了過來。

綠教有中亞那個大本營,還能從那邊運黃金過來,但是藏傳佛教就悲催了,他們現在許多人只能用銅來鑄法器。

有着後世的經驗,朱瞻基很清楚綠教和佛教的戰鬥力不可同日而語。佛教還能控制,但是綠教簡直就是洪水猛獸。

所以,爲了打壓綠教,朱瞻基寧願扶持佛教來對抗他們。

在火車出現之前,大明對西北的控制有限,直接動手的成本太高,基本上要依靠各族自發抵制綠教入侵。

所以在現階段,還是要儘量利用西北的力量來對付綠教。

這次西征,主要針對的就是綠教勢力,有了朱棣的打壓,還要扶持佛教勢力,才能從根本上消滅他們。

吳克忠一聽,立即拜倒叩謝:“臣多謝殿下賞賜!”

蹇義見朱瞻基一下子就直接斷了文官插手軍政的想法,也沒有辦法。

如今大明國力強盛,南洋的糧食源源不斷地運送進來,他這次出海又賺回了兩千多萬財貨。

更主要的是銀行控制在皇室的手中,他完全可以不依靠戶部就能直接撥運錢糧。

目前的戶部,也就只能聯合皇權,才能插手軍政。

太孫遠比他想的還要精明,根本不給他們機會。

皇家不支持,他們也無可奈何啊。

輪到刑部議事,刑部尚書顧佐來到殿中,面對着朱瞻基和蹇義,直接將刑部與大理寺,都察院三司會審的山東大案結果呈報了上來。

對於這個結果,朱瞻基也是昨天就已經知曉,其實是不太滿意的。

沒有一個官員被判死刑,有二十餘位降職調任,戴罪立功。有十餘個被去官除職,發配三千里。還有十餘個不輕不重的,只是丟官,連發配都不用,甚至依舊保留文勳級別。

這樣的處理結果有些太輕了,甚至起不到懲治的作用。

但是,這件案子與朝廷的官員考覈程序相悖,顧佐哪怕是朱瞻基的人,也認爲不宜過重懲治。

朝廷一邊要各地多生人口,多收稅,一邊卻又大力鼓勵移民,打壓糧價。

地方官員們也難啊……

至於孔家在這裡面使壞,又涉及到了朱高熾,這件案子的蓋子不能隨便揭開。

何況,孔家並不是愚蠢之輩,他們只是鑽了這個空子,要說大惡,他們的確是在壞朝廷根基。

可是這件事他們做的十分聰明,根本沒有他們參與其中的證據。

實際參與其中的六大糧商當然脫不了罪,但是他們現在人已經被抓了,家產被查封了。朝廷因此收繳了一百多萬石糧食,近十萬兩白銀,還要將他們發配三千里。

還能怎樣?

總不能趕盡殺絕吧!

反倒是孔家利用朝廷的勞役爲自己家修水利,利用天災佔地,這纔是孔家推脫不了的罪責。

不過這個罪可大可小,即使再大也傷不了孔家的根基

因爲根據大明律,利用天災,災民受難購買天地並不是罪過。佔用朝廷勞役,也只是罰金而已。

還有孔家刨人祖墳這件事,更是跟孔家主支沒有直接關係。

這件事又不是孔彥縉他們自己動手乾的,反倒是曲阜縣令嚴叔同,在這件事上面的責任更大。

勞役是官府徵派的,挖祖墳也是勞役所爲,孔家最多有個管家出面,他們還又給了馬家其他人二兩銀子的補償。

這件事可以宣傳出來,打壓孔家的名譽,但是論起來,孔家並沒有直接罪責。

所以,三司會審的最後結果,也只是對孔家罰金,並且由戶部清查他們在山東各地的一萬頃土地,若有強佔,一律充公。

這個案子顯然在文官系統裡面已經形成了共識,孔家有錯無罪,罰金了事。

結果呈報上來,朱瞻基卻說道:“此事孤以爲,山東糧食貪腐案件,官員拒糧案件可以化爲一案。但是孔家強佔良田,徵用勞役,刨人祖墳,應另案處理。故此,刑部與大理寺應該分清事實,不可混爲一談。”

百官登時就明白了過來,朱瞻基這是依舊緊追不捨,不肯善罷甘休。

不過想想也是,朱高熾現在依舊昏迷不醒,朱瞻基要是不恨孔家,那就枉爲人子了。

不過,即使另案處理,但是後面幾件事都算不得大事,將孔家從造反的嫌疑裡面拖出來,他們已經仁至義盡了。

所以他們經過重新商議,做出了對山東案件進行結案的總結,但是孔家其他的過錯,另案處理。

朱瞻基這才同意了下來,按照他們的議事結果,讓內閣開始寫聖旨。

北方籍貫的官員,流放漠北,最近的都是在北海,遠的到了後世的西伯利亞那裡去。

而南方的官員大部分都流放到呂宋和星城,舊港。

所有的官員流放之後,並不取消官籍,但是降三級留用。至於一些低品級的官員,到了南洋或者漠北,則全部轉爲學官,教授當地百姓讀書認字。

然後,輪到了工部。朱瞻基原本以爲工部的事務如今都走上了正規,不管是修水泥路也好,修補河渠,防範水災也好,這些事務如今都走上了一條良性循環的道路。

但是當吳中提出了報恩寺塔的建造又要追加撥款,朱瞻基才一下子想起來這個大明如今最難的工程。

永樂以來,大明的大工程不少,從耗資上來說,第一當然是修建明長城,這些年在長城上面耗費的資金超過了千萬兩白銀。

一直到永樂十四年,馬哈木父子被抓,瓦剌跟韃靼一樣歸附大明,修建長城的工程才停了下來。

在原本的歷史中,修建北平城也是一項大工程,但是在這個時代,因爲沒有遷都,修建北平城的耗費還沒有修建武當道觀的耗費多。

修建武當道觀耗資三百萬兩,徵勞役二十萬人,但是那是三十三座建築羣,包括一座全銅建築的金頂。

而報恩寺塔,這一座高塔,如今就耗資超過了一百萬兩,但是距離完全建成還遙遙無期。

在後世,朱瞻基也聽說過這座高塔,據說是東方建築的典型代表,曾被譽爲建築界的七大奇蹟,與長城齊名。

但是,這座高塔在後世早已化爲廢墟,在太平天國時期,爲了防止清軍藉助高塔炮擊金陵,太平天國炸燬了這座高塔。

這座高塔之所以造價昂貴,不是因爲其建築艱難,完全是因爲朱棣的要求。

因爲朱棣要求這座高塔除了主體結構用磚壘砌,外層全部要用琉璃裝飾,並且親自確定了高塔的樣式。

永樂十年,朱棣下令在應天府南的聚寶門外,原本建於吳國赤烏三年(240年)的長幹寺及阿育王塔遺址上,建造報恩寺。

大報恩寺施工極其考究,完全按照皇宮的標準來營建。地基上先釘入粗大木樁,然後縱火焚燒,使之變成木炭,再用鐵輪滾石碾壓夯實,木炭上加鋪一層硃砂,以防潮、殺蟲。寺內有殿閣20多座,畫廊118處,經房38間。

因爲水泥的發明,讓這座寺廟的建築變的極其順利,大部分建築早已建成。

但是這座寺廟的重中之重報恩寺塔,如今卻遇到了極大的困難。

這主要是因爲朱棣要求整座塔不使寸木,內外全部用各色琉璃構件銜接而成。

這座塔爲八邊形,共九層,通高78.02米,相當於26層樓房的高度。

琉璃塔所用的各種琉璃構件幾乎每件的形狀、尺寸、顏色和紋飾都有差異,因而製作和燒製極爲不易。

不要說這個時代,即便是後世,用琉璃構件來建造一座這樣的高塔,連樓梯扶手都是花紋契合的琉璃,可想而知有多艱難。

朱瞻基是實用主義者,他雖然知道這座高塔代表的意義遠不僅僅是一座建築,但是這樣的勞民傷財之舉,他其實不贊同的。

一座十萬人的體育館,耗資才二十萬兩,幾年都能收回成本。

而這一座高塔,現在花了一百多萬萬兩,建成依舊遙遙無期。這種皇家建築也不可能像後世一樣來收門票讓人遊覽,建成之後別說收回成本了,光是維護每年又要耗資無數。

但是這是朱棣的要求,他也只能配合執行。

困難還是在構件的燒製上,燒出來的琉璃每一片的顏色都有要求,總共幾十萬份琉璃構件,這個工程的難度是非常巨大的。

聽說燒製琉璃的經費又花完了,朱瞻基嘆了口氣,也只能又撥銀二十萬兩,讓工匠們繼續燒製。

這件事可不能停,這是政治任務,樂意要照辦,不樂意依舊要照辦。

紛紛擾擾的大朝會在午時二刻,也就是後世的十一點半,終於結束。

經過了近五個小時的長時間商議,每個人都顯得有些疲憊不堪。

朱瞻基還好,還能坐着,其他人都只能站着,那些六七十歲的大臣們,一下子站將近五個小時,許多人都顯得很痛苦。

更讓人難受的是,朝會期間是不能上廁所的,否則就是失儀。大臣們爲了不上廁所,只能不吃東西,不喝水,這樣下來,能不難受嗎?

看到幾乎所有的大臣一散朝,就匆忙地向着武英殿演武場那裡的廁所跑,朱瞻基忍不住露出了一絲笑意。

他又在考慮,等體育館建成了,以後是不是也再建一座議事大殿,讓所有大臣大朝會的時候,也能都坐在那裡議事。

不過這是後話了……

散朝的時候,他留下了大明銀行總督陳瑄,戶部尚書夏元吉共進午膳。

關於西北的賑濟,不管是戶部,還是銀行,都需要全力配合,朱瞻基可不想因爲哪一方拖了後腿,激起民怨。

何況,如果因此耽擱了西征,那纔是麻煩。

(用八千字一章詳細寫一番大朝會,以後這樣的描寫不會再多寫,太囉嗦。而且每次大朝會都是議事衆多,不可能一一描寫,大概明白是怎樣一個過程就好了。以後還是就事寫事。謝謝大家的祝賀,也祝願大家的母親都健康長壽)

第五十章 乾淨利落的勝利第四章 誰家天下第六章 東洲第二十一章 聚合第二三二章 英雄第一二九章 歸天第二十四章 表白心跡第二十五章 大案第十九章 名與器第四十一章 黃金城第十四章 逃兵(求推薦票)第十九章 名與器第五十七章 撥動歷史第四十章 天道第一三一章 勝利第四十八章 先禮後兵第四十一章 黃金城第九十五章 八股第四十三章 戰爭不僅僅是殺敵第四十六章 教誨第六十二章 抓捕第八十四章 火車第五十二章 被遺忘的人第四章 西北第一一七章 擢升(繼續求票票)第四十八章 異心第一三七章 改造和改進(搖搖搖頭盟主加更4)第五十二章 被遺忘的人第四十四章 聯絡第二二四章 實力與裝比第二二一章 銀行與試探第八十四章 火車第二十七章 開戰第八十七章 叔侄第八十七章 改變(一萬二更新)第十三章 震撼第九章 手段與目的第一四五章 安排第五章 碰撞第十二章 朝議 (下)第一一九章 官司(第五更)第八十三章 交易第一九八章 火第一二九章 陳誠(求訂閱,求月票)第十章 輿論控制第一五六章 警告(搖搖搖頭兄弟盟主加更6)第二零九章 正道邪道第六十九章 兄弟第二十九章 投靠第七十六章 倭寇第七十二章 相見第一七六章 清查第九十五章 合法財產保護第一一七章 擢升(繼續求票票)第一六五章 大赦第二十八章 野望第二十三章 發明帶來的欣喜第六十章 佈局第七十二章 改進第一章 迎接第一二九章 歸天第一二六章 第三支使團(求訂閱)第三十四章 理清脈絡第五十六章 銅山第四十八章 先禮後兵第二三三章 家第二十二章 殺雞駭猴第四章 悲與喜第六十二章 規則與分化第七十一章 目的第七章 王振之死(九千字大章加更)第八十七章 改變(一萬二更新)第四十二章 青壯派第六十四章 朝議第二二一章 銀行與試探第一六七章 產學研一體化第三章 新生活第十七章 師弟第二十章 錦衣衛第三十章 選擇第五十四章 壽宴第七十五章 任務第二00章 分功第二十一章 各有打算第三十六章 環境第十八章 驚喜第一一九章 官司(第五更)第八十九章 馬欣第六十五章 激動第一二八章 西域使團第六十二章 抓捕第一五四章 天何不公?第一一六章 拜師(二更求訂閱)第二二二章 心態與進京第九十六章 選址第一一三章 新年第一零九章 報紙第三十六章 質問第二十一章 聚合第一三八章 金融和經濟(求訂閱)
第五十章 乾淨利落的勝利第四章 誰家天下第六章 東洲第二十一章 聚合第二三二章 英雄第一二九章 歸天第二十四章 表白心跡第二十五章 大案第十九章 名與器第四十一章 黃金城第十四章 逃兵(求推薦票)第十九章 名與器第五十七章 撥動歷史第四十章 天道第一三一章 勝利第四十八章 先禮後兵第四十一章 黃金城第九十五章 八股第四十三章 戰爭不僅僅是殺敵第四十六章 教誨第六十二章 抓捕第八十四章 火車第五十二章 被遺忘的人第四章 西北第一一七章 擢升(繼續求票票)第四十八章 異心第一三七章 改造和改進(搖搖搖頭盟主加更4)第五十二章 被遺忘的人第四十四章 聯絡第二二四章 實力與裝比第二二一章 銀行與試探第八十四章 火車第二十七章 開戰第八十七章 叔侄第八十七章 改變(一萬二更新)第十三章 震撼第九章 手段與目的第一四五章 安排第五章 碰撞第十二章 朝議 (下)第一一九章 官司(第五更)第八十三章 交易第一九八章 火第一二九章 陳誠(求訂閱,求月票)第十章 輿論控制第一五六章 警告(搖搖搖頭兄弟盟主加更6)第二零九章 正道邪道第六十九章 兄弟第二十九章 投靠第七十六章 倭寇第七十二章 相見第一七六章 清查第九十五章 合法財產保護第一一七章 擢升(繼續求票票)第一六五章 大赦第二十八章 野望第二十三章 發明帶來的欣喜第六十章 佈局第七十二章 改進第一章 迎接第一二九章 歸天第一二六章 第三支使團(求訂閱)第三十四章 理清脈絡第五十六章 銅山第四十八章 先禮後兵第二三三章 家第二十二章 殺雞駭猴第四章 悲與喜第六十二章 規則與分化第七十一章 目的第七章 王振之死(九千字大章加更)第八十七章 改變(一萬二更新)第四十二章 青壯派第六十四章 朝議第二二一章 銀行與試探第一六七章 產學研一體化第三章 新生活第十七章 師弟第二十章 錦衣衛第三十章 選擇第五十四章 壽宴第七十五章 任務第二00章 分功第二十一章 各有打算第三十六章 環境第十八章 驚喜第一一九章 官司(第五更)第八十九章 馬欣第六十五章 激動第一二八章 西域使團第六十二章 抓捕第一五四章 天何不公?第一一六章 拜師(二更求訂閱)第二二二章 心態與進京第九十六章 選址第一一三章 新年第一零九章 報紙第三十六章 質問第二十一章 聚合第一三八章 金融和經濟(求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