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墳

bookmark

馬德鍾要回老家,其實從海州登陸最方便,或者乾脆就從運河走,運河離他家鄉也不算遠。

但是他事先並沒有考慮周詳,只是聽到了有到山東執行任務的機會,他一打聽,有足夠的時間回一趟老家,所以就主動請纓。

從膠州到兗州,直線的距離並不遠。但是要經過大片的山區。山東由於連年天災人禍不斷,如今的響馬山賊數量衆多。

真要直接穿過山區,道路險阻,不安全。

馬德鍾原本也準備隨大流,到了青州再轉向西南。但是與錦衣衛鎮撫使馮小年的一番談話,他改變了主意,準備帶着部下走直線,穿過山區。

從膠州就要分開,一大早,衆人就紛紛來與馬德鍾告別。

馮小年昨夜被灌的大醉,雖然起牀了,精神依舊有些萎靡。

“馬兄弟,昨晚之事已經安排妥當,林馬頭他們已經在城外驛站等候。去時你無需爲他們操心,但是返程之時,儘量能將他們全部帶回來。”

因爲是朱瞻基的親軍,又算不上高級將領,馬德鍾對錦衣衛並無偏見。見馮小年說的客氣,回禮說道:“鎮撫使請放心,既然與我一同行動,我馬德鍾就視他們爲戰友,絕不會丟下一個兄弟。”

率領十個部下來到城西的驛站,這裡已經爲他們準備好了十一匹高頭大馬,這些馬都已經餵飽,不需要他們途中再去找尋草料。

除了這些馬,還有十四個身穿海軍制服的將士,他們只有十個是真正的海軍,另外四個則是錦衣衛的調查人員。

他們負責南路的調查,查明山東當地的糧食發放狀況,而他們比馬德鍾他們走的還要遠,會一直穿過山東,抵達西南部的濟寧。

這一下,一行就有二十五人了。他們都是軍中精銳,又攜帶火槍,根本不用怕小股山賊。

所以他們這些人就準備直接走諸城,穿過沂源,抵達萊蕪,過泰安,這樣能節省一半時間。

其他地方都好說,那沂源可是山東山最大,最多的地方,山賊也最多。

錦衣衛這一次從那裡走,除了查案,同時也肩負了勘察地形的任務。

山東如今已經修了水泥路,但從膠州到萊蕪這一條線卻沒有修,只有安丘縣有一段水泥路。

不到午時,一行二十五人就抵達了山東古鎮景芝,這裡也是山東高粱燒的發源地。

從大明建國,朝廷大力查封大米釀酒,景芝卻因爲主要是以高粱爲主要釀酒原料,反倒越發紅火。

這裡的白酒暢銷全國,就連京城也有這裡的酒賣。

不過受益於近幾年從南洋運回來了大量大米,如今的大米釀酒已經放開了一部分,大明如今只要願意花錢,還是有酒喝。

“馬把總,景芝也有一座驛站,我們不如在這裡歇息一番,順便一人買幾斤這裡的高粱燒,奔馬寒冷,也能禦寒。”

馬德鍾大方笑道:“唐總旗對這片熟悉一些,就帶我們去一家地道的作坊,這買酒的銀子,就不要跟我爭了。”

他們人可以不用休息,但是馬不行。這裡的驛站也不可能有二十多匹馬給他們更換,一直到萊蕪才能換馬,所以必須要省一些馬力。

何況這天寒地凍的,他們雖然帶的有乾糧,但是能到驛站喝一碗熱湯,人也會舒服許多。

在景芝歇息了一番,衆人攜帶的水袋全部倒空,換了美酒,隨後又繼續啓程。

天黑之前,衆人抵達了位於沂山東北的蔣峪,這裡是進入沂山的門戶,天色已晚,衆人在這裡歇息了一晚。

他們一幫人身穿軍裝,來到這偏僻的小鎮,自然引得一陣雞飛狗跳。

當地的驛卒熱情款待,就連里長,巡檢司也都親自登門拜訪。

馬德鍾他們並未出頭,任由那個錦衣衛的總旗唐春以探親水師兵的名義,與他們交流。

問到南洋大米,這裡也是半年多未見,讓衆人的心就沉了下來。

在膠州還一切如常,但是進入了內陸,就數月不曾見到南洋大米了。

不過因這裡並未遭災,加上靠山吃山,這裡的百姓生活雖然苦了一點,倒也不至於過不下去。

第二日的道路最是險阻,雖然一人一馬,輕車簡從,但是因爲全是山路,他們一日的時間也才走了一百里地,傍晚時分抵達了沂源。

在路上折騰了兩天,所有人都有些疲憊不堪。但是四個錦衣衛的人員依舊沒有安歇,連夜與當地人員聯絡,查探民情。

這裡的縣城還比不上山外的一個小鎮,但是畢竟有朝廷官員,在城西也有一個百戶所。

唐春聯絡了當地的錦衣衛小旗,卻發現這裡的情況比他想的更加嚴重。

因爲這幾年來,除了永樂十五年朝廷運過來了一批救災糧,此後根本沒有任何糧食運過來。

而朝廷的公文上,雖然下達的有移民書,但是與林三他們所言一致,都只是允許百姓向西北移民。

這種情況讓唐春憂心忡忡,這不是一州一縣,而是整個山東的大部,都沒有遵循朝廷的旨意。

而這裡山野化外,許多外界的情況根本不瞭解,更別說知道朝廷已經連續三年向山東運糧。

至於允諾百姓以工代稅,大部分老百姓根本不知道。

不知道到了萊蕪,泰安那樣的大城,情況會不會好一些。

但是隨後的旅程讓他失望了,不管是萊蕪還是泰安,情況都差不多。

整個山東猶如有一層黑幕,擋住了朝廷的光明,讓百姓依舊生活在黑暗之中。

唐春原本一直在膠東,膠州一帶活動,主要負責監控當地的武將。他根本沒有想到,在內陸地區,竟然會如此黑暗!

到底是那個環節出了問題?爲什麼那些官員就不想讓老百姓過的好呢?

他不敢胡亂猜測,只能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一一記載了下來。

經過四日的奔波,馬德鍾終於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家鄉。對家鄉的一切記憶,他早已經模糊,只記得城東馬家村,父母葬在泗河以南的村落南部,一片山坡下。

“馬兄弟,這回到了家鄉,今日是住在縣城,還是直接回家?”

馬德鍾苦笑了一下說道:“我連住的村子都記不得在哪裡了,家鄉也無親人,還是在縣城住一晚,明日再做計較。”

“可還記得村子的名字?”

馬德鐘點了點頭。“這是忘不了的。唐總旗,連日趕路,今日找家酒樓,你我兄弟好好喝一場,明日不如修整一天。”

唐春搖了搖頭道:“此番瞭解,觸目驚心。這山東彷彿不是我大明疆域,各級官府各自爲政,根本不理朝廷法度,這種情況我要早做計較。如今這曲阜距離兗州城也不遠了,我欲今夜就趕到兗州,只能等歸途時再結伴同行。”

馬德鍾雖然不清楚錦衣衛的查案,但也知道他們身上揹負重任,不像自己這次只是回鄉探親。

而且沿途的情況他也有所瞭解,知道這是一件天大的案子,不敢耽擱了唐春他們的行程。

他點了點頭說道:“三日之後我每日就會派兄弟到這北門渡口等你,但是最多隻能等你三日,半月內必須回膠東覆命。”

“曉得了,你也無需派人到這裡吹寒風,只需要安頓下來,交代城門令一番,他們是不敢怠慢了我們錦衣衛的公務的。”

雙方約好了見面的方式,唐春他們也不進城,直接繞向了城西的官道,向着兗州飛奔而去。

目送他們離開,馬德鍾才又回頭看了看遠處曲阜的城牆,輕輕嘆了口氣。“先進城找一家客棧住下吧。”

“頭,那馬呢?”

“自己花錢先養着吧,不用去給驛站添麻煩了。”

八九歲的時候就離開了家,馬德鍾對家鄉的印象已經很模糊。

在城門處進行勘合登記,城門小令見馬德鍾是本地人,格外驚訝,不過也變的格外熱情。親自帶着他們找了一家大型客棧,讓小二把馬伺候起來。

此時天已傍晚,這小令也不怕有官員進城,帶着他們忙東忙西。他是個嘴巴極爲利索之人,幾乎沒用馬德鍾說幾句話,就把一切都辦妥了。

馬德鍾卻之不過,拉他一起共進晚餐,以示感謝。

這小令也不推辭,按照人數點了一頓不算豐盛,卻也不掉面子的酒席,這纔跟他細細分說起來。

得知馬德鍾少小離家,這次乃是回鄉探親,還想將父母之墳遷往京師。

他讓馬德鍾拿出了一枚當五十的銅幣,塞給了小二,讓他直接去棺材鋪買回了香燭草紙。

而馬德鍾記憶中已經模糊的村子,他這個當地人很是清楚,三言兩語就幫馬德鍾回憶起來了一些細節,確定了位置。

馬德鐘不怕他起歹心,這是縣城,有縣衙,巡捕。這裡是孔孟之鄉,更有一個千戶所駐紮城北。

他們十一個大漢,還攜帶火槍,一般勢力也根本不敢動手。

馬德鍾懷疑對方是縣衙的包打聽,加上自身光明磊落,所以也就實話實說,跟對方杯來盞去,也問清楚了自己想要知道的。

在宵禁前送了對方離開,他們留下了一人值夜,其他人就都上了炕,然後相互給對方上了傷藥。

他們是海軍,雖然有教過騎馬,但是騎術都很一般。這連續幾日下來,一個個的大腿內側全部磨破了皮。

奔波四日,今日抵達目的地,鬆懈了下來,衆人又喝了酒,登時覺得睏乏不堪。

而且這幾日住驛站,那驛站的條件甚差,大多都是泥炕上面鋪了柴火,被子破舊,跳蚤成羣。

今日住了酒樓,這條件要好的多,幾個兄弟衣服都沒脫就睡着了。

第二日一早,馬德鍾帶着一幫兄弟先吃了早餐。

小二昨日幫他們買了香燭,今日一早從屠夫那裡又幫他們買回了一個豬頭,還有祭祀的點心乾果。

馬德鍾付了錢,懷着一種衣錦還鄉的情緒,得意地出了城,向着城東行去。

他老家的村落叫黃莊,距離縣城也就五六裡地,小時候,他覺得這段路遙遠無比,但是現在,不過一刻鐘就已經趕到。

有了昨日小令的指點,他沒有摸錯位置,一些印象裡面的記憶,也被眼前熟悉的景緻勾引了起來。

黃莊不小,這個村落有上百戶,五六百人。村子叫黃莊,自然是以黃姓爲主,他們馬家不過只有十幾戶,算是一個小姓。

不過馬家祖上是習武出身,他們這十幾戶都是以賣藝爲生。不管男女老少都是自小習武,倒也沒有誰敢隨便欺負他們。

要不是因爲從小摸爬滾打,他一個小孩子,還曾經被帶進了水賊的窩裡,早就連骨頭渣都不剩了。

他沒有進村,而是直接從村子旁邊的一條小路向南直行,來到了一片山坡下。

山坡上是黃家的祖墳,他們馬家是外來戶,沒有祖墳地,死了人也就是隨便安葬。

他娘死的時候,埋在了山坡下面的一處角落,這裡不佔耕地。等他爹死的時候,就直接葬在他孃的墳邊。

眼前的景緻越來越熟悉,這是他記憶裡最熟悉的景色,一輩子也不會忘記。

路越來越窄,再向前已經沒有路了,馬德鍾跳下了馬,將馬繮繩拴在了匕首上面,然後將匕首插在了路邊的田埂上。

其他人也都學他一樣,把馬拴好。“米飯,別把馬拴在麥地邊,吃了麥苗要賠,馬吃了還會拉稀。”

米飯姓米叫飯,他爹當初給他起這個名字,就是希望他長大了不捱餓。現在他一頓能吃三大碗米飯,也算是夢想實現。

從馬上取下了香燭,豬頭,乾果,衆人一起向前走去。

可是眼前的景色卻變了,這裡不知道什麼時候修了一條溝渠,將大片的良田都圈了起來。

馬德鍾開始並沒有在意,但是越走越感覺不對。

山坡還在,那片小樹林也還在,可是墳呢?

他手中的豬頭掉了下來,可是他根本沒有在意,又丟下了另一隻手裡的東西,飛快地向前跑去。

原本位於山坡角落的墳頭不見了……

不見了……

馬德鍾心中一痛,雙眼有些發花,他揉了揉自己的眼睛。的確沒有了墳頭,原本他爹孃下葬的位置,變成了一條溝渠……

他一下子跪在了地上,雙拳杵地,眼淚流了出來。“爹……,娘……”

其他人也發覺了不對,原本輕鬆的氣氛變得壓抑了起來,連忙跑了過來。“頭,怎麼了?”

馬德鍾長臂一揮,掃開了眼前擋住自己視線的兄弟。他站起身來,跑到了記憶中原本父母墳塋的位置,來回走了幾圈,忍不住發出了一聲嘶吼。“啊……”

在馬隊繞過村子的時候,村子裡面就有人發現了他們這支隊伍。

如今天下太平,只有少數山賊出沒。但是曲阜乃是孔孟之鄉,歷朝歷代的皇上都格外重視維護這裡的祥和。

其他地方還有山賊出沒,但是曲阜多年不見山賊。

而且山賊大多是窮哈哈,哪裡能一人一馬這麼奢侈。

里正黃舒庸聽了村民報信,就打發了兩人來看看情況。

當兩個村民畏畏縮縮地來到近前,還沒有想好怎麼上前問話,就見到領頭的那個像發瘋了一樣叫了起來。

他們向回跑了幾步,但是又看到村口的老少爺們,只能鼓足勇氣,膽戰心驚地靠近。

雖然眼前的是兵,但是兵有時候比匪還可怕啊!

在東方以祖先崇拜爲倫常的社會結構裡,民間一直有兩大仇恨是無法化解的。

一個是對其祖輩的欺壓和傷害,比如刨祖墳,殺父之仇。

還有一個是對其傳承的欺壓和傷害,比如斷子絕孫。

這兩大仇恨貫穿了東方的歷史,演化出來了無數或大或小歷史故事。

在大明,不論是刨祖墳,還是斷子絕孫,因此演化出來的仇恨都是不死不休,就連官府對此種仇恨的審判,也都是根據人性來的。

在大明,哪怕是偷竊都有死罪,但是假如其父被殺,其子報仇,是沒有死刑的。

刨祖墳同樣如此。

因爲如今的社會,依舊是信仰死後成神,成仙,成鬼的。

掘了墳塋,就等於斷了另一世的生命。

馬德鍾在發泄之後,一時之間有些茫然失措,在他的心裡,家鄉他唯一牽掛的就是父母的墳塋,他一直還在想要不要將父母的墳塋遷到京城去。

但是他現在回來,竟然連父母的墳塋都沒有看到……

而他的一幫下屬,都是跟他出生入死的兄弟,要不然也不會浪費自己的休假,陪他一起來山東。

他們原本想讓自己的頭風風光光的衣錦還鄉,但是現在卻連祖墳都找不到了。

所以他們現在比馬德鍾還要激動,一個個口口聲聲地安慰他,更叫嚷着要替他報仇。

聽到報仇,馬德鍾逐漸清醒了過來,這件事還沒有定性,到底是因爲挖溝渠直接毀了墳塋,還是給自己爹孃又遷墳了……

他振作了起來,起身擦乾眼淚,又回到了記憶中父母墳塋的地方,只見祖父的墳塋因爲位置略高依舊還在。

他的心裡涌起了一絲希望……

“喂,兩個老鄉,你們過來。”

馬德鍾聽見下屬龐大智的叫聲,扭頭望去,兩個村民畏畏縮縮地走了近來。

這兩個人馬德鍾都沒有什麼印象,其中一個大着膽子問道:“各位軍爺,你們到我們這窮鄉僻壤的,有何貴幹?”

馬德鍾深吸了一口氣,問道:“前些年這裡還有兩座墳的,如今爲何不在了?”

面對一幫軍爺,兩個中年男子都不敢倨傲,那個問話的男子說道:“修水渠,挖了唄。”

馬德鍾心中一涼,問道:“沒遷墳?”

“他家死絕了,又沒有後人,誰給他遷墳啊!”

“那這水渠是誰家修的?沒有出錢遷墳?”

另一個男人見馬德鍾一臉平靜,不像惡人,這個時候膽子也大了起來,搶着說道:“衍聖公府知道嗎?這可是我們曲阜,不,整個大明的一等世家。這曲阜一多半的土地都是衍聖公家的,在這山東,到處都有衍聖公家的土地。也只有他家,纔能有這樣大片的土地,還能專門修建水渠澆水。”

馬德鐘的語氣越發平靜,問道:“既然是衍聖公家,爲何行事卻不顧禮儀道德?”

“你這個……軍爺,衍聖公府也是你能說的?慎言啊!這官府,這滿朝文武,就連皇上都是向着他家的,千萬不要惹禍上身。”

另一個男子說道:“據說他家是出了錢的,不過這修水渠是官府組織衙役徵集民夫乾的,就是出了錢,又怎麼能落到下面來!”

馬德鍾卻聽出了一絲異樣,問道:“你說水渠是官府修的?”

“那當然了,這衍聖公可是一品勳貴,想修水渠這官府當然要出力了。我都還爲此上了一月的工。”

米飯在一邊說道:“這官府勞役是爲了修水渠,修路,運送糧草,豈能爲一家修水渠?”

雖然許多細節還沒有說清楚,但是馬德鍾只覺得心中那高高在上的衍聖公府,已經哐噹一聲跌落塵埃。

以前,他每次能得意洋洋地跟其他同僚說自己與孔夫子是老鄉,但現在,他只覺得茫然,絲毫沒有引以爲榮的光榮。

爲什麼孔夫子這樣一個被尊爲亞聖的聖人,其後人墮落至此?

而他應該怎麼辦?

要不要去孔府尋個公道嗎?

想到蘇南常說大丈夫有所爲有所不爲,馬德鐘下定了決心。

這是他父母的墳塋被挖,豈能因爲孔府勢大,就當了縮頭烏龜?

如果自己愧爲人子,以後怎麼去爲人父!

不過,他不是沒有見識的村民,自己都是走遍了大半個世界的人了,當然知道要先查清楚事實。

他看了看不遠處的村子,原本他並不想跟自己族人接觸。從自家的房子被佔去,地也被佔去,他就不認爲他們是親族。

但是現在,還必須要跟他們問個清楚。不管怎麼說,他們對這件事應該更瞭解。

自己父母的骸骨,要是能找到,也要儘量找到。

他擡頭望天,平靜了好一會兒,纔開口說道:“我們進村。”

(不敢寫,又想寫,心裡糾結,導致了卡文厲害。)

第六十三章 選妃第二十九章 投靠第五十五章 希望第一零九章 驚訝第一七一章 關係第九十一章 專利第一一三章 新年第七十一章 目的第十八章 帝王之術第十七章 文明與愚昧第二零六章 火燒大阪第三十七章 機遇第一三一章 劉青田後人第一五四章 天何不公?第一一零章 工序第五十九章 種子第二一三章 刺殺與條約(搖搖搖頭兄弟盟主加更總十更)第九十三章 幼軍(加更完成)第五十六章 拜見殿下第一七五章 傳聞第一七一章 關係第八十八章 發現第一四三章 風向(紫軒煜塵盟主加更2)第十二章 第一次下西洋第七章 王振之死(九千字大章加更)第八十七章 叔侄第一五八章 謀劃第三十一章 銀山第四十一章 大勝第九章 旅途第一一二章 捱揍第二一九章 南亞計劃(七千字大章)第九十一章 城市建設第八十一章 紛擾(八千字大章求訂閱)第九十四章 社會(求推薦)第九十四章 懂事第三十四章 探索第一一九章 城破第五十三章 君權神權第七章 呂宋第二二三章 銀行與異人第七十六章 倭寇第二十六章 社會穩定的基礎第二十章 誘捕(月票補加更)第四十六章 海權論第七十六章 倭寇第一九一章 時機成熟第二章 小露一手第二一四章 班師回朝第六十八章 回宮第一零一章 藍煙第七十一章 反轉第四十六章 教孫第一一八章 納吉(還有嗎……)第一零五章 盟友第一零七章 改進(新一週求推薦票)第九十四章 懂事第六十四章 朝議第二一三章 刺殺與條約(搖搖搖頭兄弟盟主加更總十更)第一二八章 病危第一二四章 迎接(第十更求訂閱)第三十一章 銀山第一三七章 改造和改進(搖搖搖頭盟主加更4)第九十八章 目標第一二七章 自作第一零七章 改進(新一週求推薦票)第一四八章 小題大做第二一二章 征服者第一七二章 達成第六章 東洲第一四九章 登基第二二三章 銀行與異人第四十二章 試探的本意第一三六章 大善第五十八章 東洲計劃第九十九章 構架第一零七章 戰爭的紅利第一零八章 一國兩制第四十六章 海權論第二一七章 心思一百五十二章 勢成第一一七章 報復(祝大家新年快樂)第六章 大明朝政議事法則第六十二章 控制第十五章 斬殺第十八章 暗地聯絡第一四三章 風向(紫軒煜塵盟主加更2)第一二七章 拜祭第一零四章 英國公回京第十七章 結果並非我想象的那樣第二三一章 移花接木第九十二章 華夏第四十八章 備戰第一四零章 金錢與軍權第二十八章 野望第二十九章 不同的路第三十六章 環境第十章 學與道第一三零章 靜與動第四十二章 試探的本意
第六十三章 選妃第二十九章 投靠第五十五章 希望第一零九章 驚訝第一七一章 關係第九十一章 專利第一一三章 新年第七十一章 目的第十八章 帝王之術第十七章 文明與愚昧第二零六章 火燒大阪第三十七章 機遇第一三一章 劉青田後人第一五四章 天何不公?第一一零章 工序第五十九章 種子第二一三章 刺殺與條約(搖搖搖頭兄弟盟主加更總十更)第九十三章 幼軍(加更完成)第五十六章 拜見殿下第一七五章 傳聞第一七一章 關係第八十八章 發現第一四三章 風向(紫軒煜塵盟主加更2)第十二章 第一次下西洋第七章 王振之死(九千字大章加更)第八十七章 叔侄第一五八章 謀劃第三十一章 銀山第四十一章 大勝第九章 旅途第一一二章 捱揍第二一九章 南亞計劃(七千字大章)第九十一章 城市建設第八十一章 紛擾(八千字大章求訂閱)第九十四章 社會(求推薦)第九十四章 懂事第三十四章 探索第一一九章 城破第五十三章 君權神權第七章 呂宋第二二三章 銀行與異人第七十六章 倭寇第二十六章 社會穩定的基礎第二十章 誘捕(月票補加更)第四十六章 海權論第七十六章 倭寇第一九一章 時機成熟第二章 小露一手第二一四章 班師回朝第六十八章 回宮第一零一章 藍煙第七十一章 反轉第四十六章 教孫第一一八章 納吉(還有嗎……)第一零五章 盟友第一零七章 改進(新一週求推薦票)第九十四章 懂事第六十四章 朝議第二一三章 刺殺與條約(搖搖搖頭兄弟盟主加更總十更)第一二八章 病危第一二四章 迎接(第十更求訂閱)第三十一章 銀山第一三七章 改造和改進(搖搖搖頭盟主加更4)第九十八章 目標第一二七章 自作第一零七章 改進(新一週求推薦票)第一四八章 小題大做第二一二章 征服者第一七二章 達成第六章 東洲第一四九章 登基第二二三章 銀行與異人第四十二章 試探的本意第一三六章 大善第五十八章 東洲計劃第九十九章 構架第一零七章 戰爭的紅利第一零八章 一國兩制第四十六章 海權論第二一七章 心思一百五十二章 勢成第一一七章 報復(祝大家新年快樂)第六章 大明朝政議事法則第六十二章 控制第十五章 斬殺第十八章 暗地聯絡第一四三章 風向(紫軒煜塵盟主加更2)第一二七章 拜祭第一零四章 英國公回京第十七章 結果並非我想象的那樣第二三一章 移花接木第九十二章 華夏第四十八章 備戰第一四零章 金錢與軍權第二十八章 野望第二十九章 不同的路第三十六章 環境第十章 學與道第一三零章 靜與動第四十二章 試探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