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學文(求推薦票)

在朱棣看來,自己的孫子是神童,自然也要安排一個神童當老師。

雖然是蒙師,但是朱瞻基是皇孫,所以內閣首輔解縉,這個曾經的著名神童成爲了朱瞻基的老師。

當然,這個時候的內閣首輔可不是什麼高官,沒有半分實權,只是皇帝的參謀,內閣首輔也才三品。

到了後來,內閣才逐漸操持了朝政,並且兼任六部官員,才變成了一品。

朱瞻基對解縉的大名還是有些瞭解的,因爲他是《永樂大典》的總編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

不過這個人雖然博學多才,卻是個情商極其低下的二愣子,口無遮攔,得罪了太多人。

朱瞻基對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死因,竟然是被灌醉後埋進雪堆凍死的。

有一個這樣的老師,朱瞻基也不知道是禍是福。

他當老師的好處是他擅長書法,博學多才。壞處當然是他拉仇恨的能力太強,以後說不得要幫他這個二愣子擦屁股。

想到以後爲了他要跟朱高煦,紀綱這樣的狠人打擂臺,朱瞻基就覺得頭疼。

永樂元年,朱棣忙着清除建文帝餘孽。

凡建文年間貶斥的官員,一律恢復職務。建文年間的各項改革一律取消,建文年間制定的各項法律規定,凡與太祖相悖的,一律廢除。

爲了讓自己的皇位顯得合法,他不得不善待讀書人,並且提拔了一大批原建文帝時期沒有政治偏向的文人,幫他吹噓揚名。

崖山之後,蒙元入主中原百年,有氣節的文人世家幾乎被清除一空。

從朱元璋時期開始,文人就只是皇帝的應聲蟲而已。

朱棣奪取了侄兒的江山,也唯有一個清流方孝孺剛正不阿。

何謂清流,也就是嘴炮而已,辦不了半點實事,於國於民沒有半點貢獻。

天下太平之時,清流可以作爲平衡朝堂的工具,亂世之時,清流就是拖後腿的廢物。

朱棣就是看出了方孝孺一心博名,卻沒有半點能耐,乾脆地一殺了之。

對文人,他雖然利用,卻從來沒把他們當回事。而且文人他也只用具有實幹之才之人,嘴炮在他這裡是沒有市場的。

他雖然不重視文人,對於實幹之人卻非常重視。在他上任之初,提拔的所有文人無不是當世之大才。

永樂元年,他就提拔了解縉與黃淮、楊士奇、胡廣、金幼孜、楊榮、胡儼組建文淵閣內閣。再加上後來的楊溥、蹇義、夏原吉,于謙等等,全部都是明朝中興時期最具政治手腕的文人。

雖然後世他的名聲不算好,但是縱觀五千年曆史,在當皇帝這個職業上,能夠與朱棣相比的皇帝,最多也不過三五人。

至於被後世吹上天的仁宣之治,康乾盛世,跟他相比就是渣。

朝堂風雲變化,這些跟現在才六歲的朱瞻基都沒有關係。爲了讓朱瞻基蒙學,朱棣親自下令,在金陵給他的兩個叔叔修建王府,騰出了文淵閣。

朱高煦本來就不喜歡皇宮,他性喜漁色,在皇宮規矩大,不僅約束多,也失去了騰挪的空間。

要知道,皇宮可算是朱高熾的主場,他的目標是跟自己的哥哥爭奪皇位,在皇宮裡,他沒有半點優勢。

只有離開皇宮,以退爲進,在皇宮外發展自己的勢力,纔能有機會跟自己的哥哥來掰手腕。

朱高燧可就不情願了,把文淵閣騰出來組建內閣也就算了。但是朱棣竟然是爲了讓朱瞻基學習方便,就讓他搬出皇宮,這就未免太對不起他這個兒子了。

一個黃毛小兒,半點功勞未建,現在卻一下子越過了他們這兩個在戰場上屢建大功的兒子,如何讓人心服。

不過他爲人本就陰鷙,表面上裝作若無其事,暗地裡卻加快了與兩個哥哥相爭的步伐。

文淵閣也就是明朝內閣的雛形,如今解縉身爲首輔,卻也只是個三品官員。

他們相當於是皇帝的秘書,朝堂大事每日一彙總,他們這些秘書要針對每一奏摺給出處理意見,然後把奏摺和初步處理意見彙總到朱棣那裡去。

除了這些公務,解縉每天早上還要負責給六歲的朱瞻基講一個時辰的課,然後佈置課堂任務纔去上班。

到中午時分,他會檢查一番朱瞻基的功課,並且告知朱瞻基哪裡對了,哪裡錯了,等朱瞻基徹底明白,這一天的功課纔算結束。

經歷過後世的填鴨式教育,現在的這種教育方式對朱瞻基來說,根本沒有半點壓力。

後世的小學教育就是德智體美勞輪番交替,語文的廣博,數學的精深,徹底開發學生對這個世界的認知能力。

而這種一個老師,一個學生的精英教育,學的還只有語文一科,所以這些對朱瞻基來說,學的非常輕鬆。

唯一不算輕鬆的,就是每日一百個大字了。

朱瞻基算是領略到了這個時代的人對於書法的重視了。在後世的人看來,寫字只是工具,只是途徑,但是這個時代的人,能把書法看的比文采還要重要。

他年齡還小,每天只需要寫一百個大字,但是這每個字都必須工工整整,一點錯誤不能出,哪怕字上面多了一個墨點,都需要重寫。

前世的周遊不是一個有耐心的人,但是每天寫這一百個毛筆字,真的非常考驗一個人的耐心。

不過他也沒有半點抱怨,而是把寫字當做了磨練心境的方法。

他卻不知道,解縉雖然每天只是簡單地讚賞兩句,但是他的字早已在內閣以及朱棣那裡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對於一個六歲的孩子來說,能夠用毛筆把字工工整整寫出來就很不錯了。這個時候,只是臨摹,根本沒有書法可言。

但是朱瞻基不僅僅是朱瞻基,他還是周遊。

周遊在現代社會中小學是個落後生,二流子。這樣的學生在上學期間爲了出風頭,往往會寫一手好字。

周遊的硬筆書法就寫的很不錯,楷書仿了幾年龐中華,擁有了一點基礎之後又向行書方向發展,再到草書階段,就有了自己的風格。

他現在雖然只有六歲,剛開始練字,但是前世的風格卻影響到了現在。

所以他的毛筆書法雖然基礎差,但是整體的框架結構與風格都在,讓他的書法一開始就有了自己的風格。

並且他的書法風格不是那種華美優雅,自帶一種冷峻與凌厲,非常具有氣勢。

這對於一個六歲的孩子來說,簡直是不可思議的,解縉在他面前不會無底線地誇他,但是在內閣的一幫同仁,包括皇帝面前,只差把他誇成聖人了。

這也讓一幫同仁無不羨慕異常,能爲世子師。並且還是一個未來極有可能當皇帝的老師,這可是解家三代興旺之勢啊!

朱棣也從朱瞻基的書法中看出了殺伐果斷之氣勢,對這個肖己的孫子越發中意。

嚴令世子書法絕不可出文淵閣,對於一個才六歲的孩子來說,這樣的書法風格實在有些太超前了。

朱瞻基對此一無所知,他現在的主要精力,還放在熟悉環境方面,外面的風風雨雨,跟他現在還無關。

但是,他沒有想到,自己的第一次參政,竟然來的如此之快。

永樂元年五月初一,禮部尚書李至剛等奏稱,燕平北平是皇帝“龍興之地”,應當效仿明太祖對河南鳳陽的做法,立爲陪都。

此奏章一出,立刻引起朝堂上下議論紛紛。

所有人都看出來了,此舉乃是逢迎朱棣之心,也是朱棣對朝堂的一次試探。

朱棣遷都之心可謂是司馬昭之心,但是如今的金陵可謂是世界第一大城市,人口逾百萬。

江浙一帶又是著名魚米之鄉,經濟發達,將首都遷往現在只是一座小城的北平,朝堂阻力非常之大。

朱棣即使有難得的霸主之勢,也不能直接逆勢而爲,想要遷都,也要講究方法。

第一步是將北平列爲陪都,時機成熟,再宣佈遷都。

內閣衆人也對此舉意見不一,爲了此事爭執了數日,都沒有一個結果。

在文淵閣讀書的朱瞻基原本對此事一無所知,他讀書在文淵閣與藏書庫天一閣之間的側殿,與大堂尚有一段距離。

側殿有五間,有一單獨小院,並且直通內宮,可直接到他居住文華殿,本仁殿。

而文淵閣依託皇宮城牆而建,在皇宮的最南側,進入宮門可以直接入文淵閣,想要進入內宮卻還要經過門禁。

他年齡太小,與外臣接觸過多,並不是一件好事。爲了避嫌,朱瞻基一般很少進入文淵閣。

不過這一日午時已過,解縉還未到來,加上他也難免對明朝初建的內閣有些好奇,索性帶着金闊和餘先來找解縉。

從來文淵閣讀書,他的身邊除了付典衣和薛掌闈,又增添了兩個朱棣派到他身邊的長隨。

長隨在明朝太監等級中算是中層幹部,卻沒有多大的實權。但是現在跟了朱瞻基,也算是有了盼頭。

金闊祖籍揚州,木訥少語,但是忠厚穩重。

餘先祖籍湖廣行省興國路,朱瞻基問過才知,所謂的興國路就是後世的咸寧。

餘先同樣話不多,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不說,做事一板一眼。

朱瞻基年齡還小,朱棣也是特意選了兩個這樣的太監安排在他身邊,也算是用心良苦。

付典衣她們不能跟着朱瞻基接觸外臣,但是金闊他們就沒有這個顧忌了。所以現在,反倒他們跟在朱瞻基身邊的時候更多。

(繼續求一下小票票……)

第一四六章 準備出征第二一二章 征服者第五十一章 絕不後退第三十九章 大朝會第一百章 北上第一四七章 移民規劃第三十五章 接觸土人(八千字大章)第二零六章 火燒大阪第九章 拜師第八十章 父子第五十七章 軟禁(Libra~汐牧羊人盟主加更)第一二五章 選才第八章 傳統與打破第三十五章 理想第四十六章 海權論第五十一章 大明來了第三十九章 銘記歷史第一七六章 清查第七十二章 相見第二三四章 家宴第一四零章 金錢與軍權第五十九章 種子第二章 小露一手第九十一章 專利第一零六章 見聞(八千字大章)第三章 克太子第五十一章 不能聲張第五十一章 絕不後退第四十章 天道第一一八章 局勢第一四零章 金錢與軍權第六十三章 出海第一五五章 一邊倒第一六二章 變天第一一三章 懲罰第二十章 唯纔是用第一二五章 選才第四章 悲與喜第一一二章 捱揍第一九二章 萬事俱備第七十四章 相見第一零八章 國家與民族第二十章 唯纔是用第六十二章 抓捕第一四六章 婚事第十三章 震撼第二零四章 船(兩章合一大章節)第二二三章 銀行與異人第一零八章 一國兩制第一二三章 鄭和要回來了第六十五章 激動第一九四章 後院穩定第十六章 兼愛天下第八十六章 鐵竹鐵木第六十五章 激動第九十五章 合法財產保護第二十四章 震撼第一二九章 歸天第九十六章 中秋第一九一章 時機成熟第九章 拜師第一一六章 敵退(祝各位書友除夕快樂)第一三三章 閒聊(搖搖搖頭盟主加更第三更)第四十一章 各方第一一七章 報復(祝大家新年快樂)第八十一章 登聞第一零七章 戰爭的紅利第四十六章 無奈第五十六章 銅山第八十七章 改變(一萬二更新)第六十章 新生第九十五章 八股第一四二章 國事家事第二一一章 意料之內的結果第九十七章 激動第十七章 備戰第二十七章 白左第二十七章 白左第一八五章 求親第二一七章 心思第五十六章 拜見殿下第一五一章 登陸第七十五章 探尋東洲第四十七章 繞行第一一六章 敵退(祝各位書友除夕快樂)第一二零章 震動第三十九章 大朝會第三十五章 楷模第八十二章 各方第十一章 逆反第九十四章 社會(求推薦)第十五章 太子又死了第二十章 曙光第二十七章 計劃書第三十六章 環島之行第二三一章 移花接木第一零一章 藍煙第二二三章 銀行與異人第一六三章 感激第一二九章 陳誠(求訂閱,求月票)
第一四六章 準備出征第二一二章 征服者第五十一章 絕不後退第三十九章 大朝會第一百章 北上第一四七章 移民規劃第三十五章 接觸土人(八千字大章)第二零六章 火燒大阪第九章 拜師第八十章 父子第五十七章 軟禁(Libra~汐牧羊人盟主加更)第一二五章 選才第八章 傳統與打破第三十五章 理想第四十六章 海權論第五十一章 大明來了第三十九章 銘記歷史第一七六章 清查第七十二章 相見第二三四章 家宴第一四零章 金錢與軍權第五十九章 種子第二章 小露一手第九十一章 專利第一零六章 見聞(八千字大章)第三章 克太子第五十一章 不能聲張第五十一章 絕不後退第四十章 天道第一一八章 局勢第一四零章 金錢與軍權第六十三章 出海第一五五章 一邊倒第一六二章 變天第一一三章 懲罰第二十章 唯纔是用第一二五章 選才第四章 悲與喜第一一二章 捱揍第一九二章 萬事俱備第七十四章 相見第一零八章 國家與民族第二十章 唯纔是用第六十二章 抓捕第一四六章 婚事第十三章 震撼第二零四章 船(兩章合一大章節)第二二三章 銀行與異人第一零八章 一國兩制第一二三章 鄭和要回來了第六十五章 激動第一九四章 後院穩定第十六章 兼愛天下第八十六章 鐵竹鐵木第六十五章 激動第九十五章 合法財產保護第二十四章 震撼第一二九章 歸天第九十六章 中秋第一九一章 時機成熟第九章 拜師第一一六章 敵退(祝各位書友除夕快樂)第一三三章 閒聊(搖搖搖頭盟主加更第三更)第四十一章 各方第一一七章 報復(祝大家新年快樂)第八十一章 登聞第一零七章 戰爭的紅利第四十六章 無奈第五十六章 銅山第八十七章 改變(一萬二更新)第六十章 新生第九十五章 八股第一四二章 國事家事第二一一章 意料之內的結果第九十七章 激動第十七章 備戰第二十七章 白左第二十七章 白左第一八五章 求親第二一七章 心思第五十六章 拜見殿下第一五一章 登陸第七十五章 探尋東洲第四十七章 繞行第一一六章 敵退(祝各位書友除夕快樂)第一二零章 震動第三十九章 大朝會第三十五章 楷模第八十二章 各方第十一章 逆反第九十四章 社會(求推薦)第十五章 太子又死了第二十章 曙光第二十七章 計劃書第三十六章 環島之行第二三一章 移花接木第一零一章 藍煙第二二三章 銀行與異人第一六三章 感激第一二九章 陳誠(求訂閱,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