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遷都

bookmark

胡惟庸之後,朱元璋撤銷了丞相一職。相當於一個國家只有各部委,沒有總理了。

但是一個人的精力再大,也不可能忙的完所有事情。朱元璋什麼事都喜歡親力親爲,朱棣卻沒有他那麼足的精神,所以現在又弄了一個內閣,也就是秘書處。

在皇帝霸道的時候,內閣初創,沒有實權,也還不具備後來的權勢。

解縉今年才三十四歲,他這個內閣首輔,不過也只是相當於一個大秘書。

整個內閣也纔不到百人,除了七個內閣成員,辦事人員總共不到百人。

文淵閣面積雖然不算大,但是也足夠將他們容納進來了。

朱瞻基自靈魂變成周遊之後,不喜歡讓人抱,距離近的時候,也不願意坐轎子。

整天喜歡腰裡挎着鄭和送的小木刀,到處逛遊,權當鍛鍊身體了。

一路行來,所有人見到他哪怕不認識他,看到他的身後跟着兩個長隨,四個小太監,也都知道他是誰,紛紛俯身問好。

進了文淵閣,朱瞻基就看到了朱棣的御駕儀仗隊在院子駐守,登時知道了爲何解縉沒有去宣佈他放學。

拿着今天學習的課堂作業,朱瞻基纔不管裡面在談什麼國家大事,就直接闖了進去。

幾個守衛想攔不敢攔,只能大聲行禮。“見過世子殿下。”

他年齡還小,有些事需要忌諱,卻不必太多計較。

朱棣如果沒有來,他還會讓人通傳一聲,單獨見一見解縉就好了。

但是現在朱棣來了,他這個當孫子的首先應該表現出來的是歡喜之情,而不是避諱。

小小年紀就因爲避諱而疏遠朱棣,這不是好事,更會落一個心思深沉的評價。

他敢大搖大擺往裡面闖,幾個太監卻不敢跟進去,在外面幹跺腳。

文淵閣大廳裡,聽到侍衛通傳的聲音,一個聲音頓了一下繼續說道:“五則北平土地貧瘠,遷都至此,需要南方糧食源源不斷運往京師,增加民負。六則……”

這個時候,朱棣大聲喝道:“孫愛卿不必多言,陪都非國都,朕今時尚無遷都之意。”

“遷都,爲何遷都?”

衆人都紛紛驚詫地看向了剛進來像個小大人一樣手扶刀柄,大搖大擺的朱瞻基。

皇帝講話之時,無人敢打斷他的話,這恐怕也是朱棣當皇帝后第一次說話被人打斷。

不過面對朱瞻基,他卻並沒有生氣,而是溫和笑道:“基兒爲何不返內宮,你皇祖母怕是還要等你一同進餐。”

朱瞻基穿過了諸位大臣,向着朱棣走去,大太監王彥伸手來扶,被他輕輕擺手制止。來到朱棣面前,他長揖到底,直起身來才說道:“見過皇祖父,一餐不食尚得過,一法錯卻萬民不得過。”

朱棣笑問:“何言對錯?”

“有利萬民是對,民不聊生是錯。”

“那遷都到底是對是錯?”

朱瞻基面對衆人大聲說道:“立陪都是對,立國都是錯。”

朱棣臉上的笑容有些尷尬了,因爲幾乎沒有人贊成遷都,所以他才採用迂迴戰術先立陪都。但是到了自己孫子這裡,竟然也說遷都是錯。

他輕咳了一聲,問道:“難道基兒捨不得應天府繁華?所以不贊成遷都?”

朱瞻基上了兩級臺階,靠在了朱棣的大腿上,望着他說道:“孫兒生於北平燕王府,自小在那裡長大。來應天后也一直在宮中,不曾去過市井。所以哪裡繁華孫兒並不知。”

“那爲何不贊成遷都?”

朱瞻基大聲說道:“孫兒前段日子學習三字經,看過我大明地圖。自古以來,中原大地朝代更迭,除蒙元入侵百年期間,立都北方,再沒有其他朝代將國都偏離中原。吾雖生於北平,那裡是吾故鄉,卻也知道,那裡不適合當國都。”

在這個時代,再也沒有誰能比他清楚定都北平的錯誤。

污染和人口爆炸帶來的壓力現在還不需要考慮,僅僅一個糧食問題,就給明清兩代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一個人口超過百萬人的消費型城市,彷彿是一個巨型吸血蟲,吸收着京城周邊的資源。

在北方糧食都不能自給自足的時代,一個北方都城,消耗的資源太大了。

而且,北平還缺水,人少的時候不覺得,人多的時候……

其次,定都北平雖然在歷史上有“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高評價,但是實際不管是在政治上,還是在軍事上,都是弊大於利。

歷史贊成派對永樂遷都的意見認爲,由於首都距離長城很近,中央政府可以有效地管理和調動軍隊抵禦侵略。

朱棣本人就曾以北平爲基地五次北伐元朝的殘餘勢力,北平在軍事指揮上的優點是處於後方的南京無法比擬的。

同時,天子戍邊的氣勢以及皇宮和先帝陵寢俱在前線的事實,使朝廷上下在面對危機時更有抵抗的決心;例如土木堡之變、平軍覆滅之後,明朝堅決地組織了北平保衛戰,而不是像西晉、北宋一樣放棄北方。

而歷史反對派則認爲,一方面遷都北平給明朝財政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另一方面北平地位陡然提升,令整個北方防線在向內收縮的同時也向北平集中,反而破壞了明太祖時北方邊防的均衡配置。

歷史上的朱瞻基放棄開平等三衛後,長城以外明軍再無據點,令北平暴露了兩翼,也失去了戰略縱深,使京師長期處於外敵的直接威脅下,同時也是明中期蒙古在大漠、明後期女真在遼東坐大的重要原因。

對於永樂遷都,如果不是今天恰逢其會,朱瞻基根本就不會想起這件事,所以完全沒有準備。

但是這件事關係太大,甚至影響了到了今後幾百年的歷史變遷,想要讓一心遷都的朱棣改變主意,朱瞻基必須要拿出合適的理由。

他如果是個大人,可以隨便誇誇其談,但是他現在只是一個六歲的孩子,想要說服朱棣,難度就倍增了。

朱棣笑着看着自己的孫子,想聽聽這個六歲的小傢伙有什麼正當的理由。

朱瞻基也感覺自己亞歷山大了,這件事不該是他應該摻和的。但是既然適逢其會了,自己如果不改變歷史,那算什麼穿越者呢!

所以他只是想了一下,就說道:“孫兒在北平冬天需要穿五層衣裳,到了應天,只需要四層。北平畝產不到三石,但是應天卻畝產四石以上,北平糧食不足。還有,修建新的皇宮需要耗費無數的人力和物力,讓百姓生活更苦。”

朱棣笑問:“沒有其他理由了嗎?”

如果自己是二十六歲,哪怕只有十六歲,也能有理有據地講道理擺事實,但是這個年齡,實在太尷尬了。

他只能搖了搖頭。

朱棣摸了摸他的腦袋笑道:“但是國都在北方,就能靠近草原,打敗蒙人啊!”

朱瞻基叫道:“那更不能了。誰打架會先把脖子伸出去讓別人抓住了再打啊!”

衆大臣開始沒有敢插話,但是聽到朱瞻基這麼說,就有大臣忍不住跪下說道:“世子殿下英明,此話雖然粗俗,卻也是正理,請陛下三思。”

朱棣是個戰爭狂,遷都爲的就是能靠近草原,跟蒙人一決高下。

但是他也是一個戰略大家,聽了朱瞻基的話心裡也被觸動到了。

他看了一眼跪在地上的大臣,淡然說道:“蘇愛卿平身,遷都之議本就未決,現在只是考慮在北方建立陪都,方便我大明對草原用兵。此事……再議吧,衆愛卿請回……解愛卿請留步。”

衆大臣紛紛鞠躬長揖。“是!”

不應該是說喏?怎麼就說是。

朱瞻基有些納悶,自己也有些不明白這個時候大臣們應該怎麼說。

他卻不知道,自己在幾個主要大臣面前的第一次亮相,已經在衆大臣的心中已經留下了一個近乎完美的印象。

年方六歲,就能跟皇帝侃侃而談,還說的有理有據。

當着幾十個人的面前,他也沒有絲毫畏懼,敢跟暴躁的朱棣講道理。

這個世子,在這一幫大臣面前絕對是稱職的啊!

大堂內,朱棣問起了朱瞻基的功課,看到今天的課堂作業,直接問道:“樑唐晉及漢周稱五代皆有由,這句話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朱瞻基用小孩子的語氣說道:“老師告訴我說樑唐晉漢周是唐朝滅亡以後,五個新的勢力,他們被稱作先五代,因爲他們歷史不長,也不具備稱作朝的基礎,所以以五代相稱。”

朱棣嗯了一聲,收起了他寫的作業問解縉:“解侍讀,世子學習進度如何?”

“回陛下,世子聰慧,三字經已學三二。爲了不讓他覺得枯燥,臣也同時在跟他講百家姓和千家詩,千字文。”

朱棣溫言說道:“世子年歲尚小,有些東西還不宜過早接觸,以後也不要讓不相干的人接近世子。”

“臣不敢,除了蒙學三百千千,不得陛下許可,臣不敢妄作主張。”

“地圖是怎麼回事?”

朱瞻基明白了過來,立刻拉着朱棣的衣角說道:“皇爺爺,地圖不是老師找的,是我讓餘先從天一閣找出來看的。”

“爲何要看?”

“我要知道九州是哪裡啊!要不然怎麼算通了三字經呢!”

朱棣這才抱起了他,哈哈笑道:“那今天跟我說的話,也沒有人教你?”

“孫兒不讓人教,孫兒自己想的明白。”

“那就好!基兒聰明,可不要被有心人利用了。解侍讀退下吧。狗兒,擺駕。”

(繼續弱弱地求票票……)

第二十六章 社會穩定的基礎第二十三章 發明帶來的欣喜第一零八章 一國兩制第二一三章 刺殺與條約(搖搖搖頭兄弟盟主加更總十更)第一二二章 春闈第一二七章 拜祭第一九八章 火第五章 書呆子 (求推薦票)第二二三章 銀行與異人第一零九章 報紙第一三二章 鍊鋼之難第一二四章 迎接(第十更求訂閱)第十章 學與道第二零三章 安排第二一八章 戰爭暴徒(八千字大章)第一二五章 選才第二三四章 家宴第七十五章 探尋東洲第六十六章 安排第三章 皇宮第二十章 誘捕(月票補加更)第五十六章 拜見殿下第四十四章 行軍第一七一章 關係第二一零章 活捉與貿易第三十九章 德里蘇丹國第四十六章 海權論第十六章 人心不定(又是一萬二求訂閱)第六十八章 回宮第三十五章 理想第二十三章 我們的世界第一七二章 達成第二十章 誘捕(月票補加更)第九十五章 八股第十五章 斬殺第三十三章 經驗第一章 迎接第十章 囚禁第三十二章 猶豫第一八三章 父子重逢第三十一章 繼續南行第八十九章 馬欣第一五零章 大移民第一九八章 火第十三章 態度的轉變第一三八章 金融和經濟(求訂閱)第一四七章 移民規劃第九十三章 幼軍(加更完成)第一六四章 凱旋第一一九章 官司(第五更)第二二二章 心態與進京第六十章 新生第一四三章 規矩(求訂閱,求月票)第八十四章 火車第一三五章 對儒家態度(求訂閱)第一零四章 英國公回京第二三二章 英雄第七十九章 暫不聲張第六十二章 規則與分化第二章 勳爵第五十八章 經濟控制第一六二章 變天第九十九章 初入第十九章 思想第四十五章 直布羅陀第二零八章 家祚(二合一大章節)第二一三章 刺殺與條約(搖搖搖頭兄弟盟主加更總十更)第二十六章 得與失第四十三章 目的第一四五章 計劃第三十四章 探索第二十六章 社會穩定的基礎第五十四章 勝利第五十七章 軟禁(Libra~汐牧羊人盟主加更)第一一四章 計劃第二十六章 得與失第十八章 驚喜第一三八章 金融和經濟(求訂閱)第一九九章 錯第六十二章 控制第二章 小露一手第二三四章 家宴第五十六章 銅山第一七六章 清查第五十七章 軟禁(Libra~汐牧羊人盟主加更)第四十四章 壓力第五十三章 風暴第六十八章 回宮第一零三章 幼軍擴招第二十四章 表白心跡第四十四章 東西方文明初接觸第二三零章 忌諱與機會第一九五章 再上征途第二十四章 震撼第四十三章 目的第四十五章 直布羅陀第二二七章 家法第四十九章 迎敵第一零一章 冒險第二二九章 分婆娘
第二十六章 社會穩定的基礎第二十三章 發明帶來的欣喜第一零八章 一國兩制第二一三章 刺殺與條約(搖搖搖頭兄弟盟主加更總十更)第一二二章 春闈第一二七章 拜祭第一九八章 火第五章 書呆子 (求推薦票)第二二三章 銀行與異人第一零九章 報紙第一三二章 鍊鋼之難第一二四章 迎接(第十更求訂閱)第十章 學與道第二零三章 安排第二一八章 戰爭暴徒(八千字大章)第一二五章 選才第二三四章 家宴第七十五章 探尋東洲第六十六章 安排第三章 皇宮第二十章 誘捕(月票補加更)第五十六章 拜見殿下第四十四章 行軍第一七一章 關係第二一零章 活捉與貿易第三十九章 德里蘇丹國第四十六章 海權論第十六章 人心不定(又是一萬二求訂閱)第六十八章 回宮第三十五章 理想第二十三章 我們的世界第一七二章 達成第二十章 誘捕(月票補加更)第九十五章 八股第十五章 斬殺第三十三章 經驗第一章 迎接第十章 囚禁第三十二章 猶豫第一八三章 父子重逢第三十一章 繼續南行第八十九章 馬欣第一五零章 大移民第一九八章 火第十三章 態度的轉變第一三八章 金融和經濟(求訂閱)第一四七章 移民規劃第九十三章 幼軍(加更完成)第一六四章 凱旋第一一九章 官司(第五更)第二二二章 心態與進京第六十章 新生第一四三章 規矩(求訂閱,求月票)第八十四章 火車第一三五章 對儒家態度(求訂閱)第一零四章 英國公回京第二三二章 英雄第七十九章 暫不聲張第六十二章 規則與分化第二章 勳爵第五十八章 經濟控制第一六二章 變天第九十九章 初入第十九章 思想第四十五章 直布羅陀第二零八章 家祚(二合一大章節)第二一三章 刺殺與條約(搖搖搖頭兄弟盟主加更總十更)第二十六章 得與失第四十三章 目的第一四五章 計劃第三十四章 探索第二十六章 社會穩定的基礎第五十四章 勝利第五十七章 軟禁(Libra~汐牧羊人盟主加更)第一一四章 計劃第二十六章 得與失第十八章 驚喜第一三八章 金融和經濟(求訂閱)第一九九章 錯第六十二章 控制第二章 小露一手第二三四章 家宴第五十六章 銅山第一七六章 清查第五十七章 軟禁(Libra~汐牧羊人盟主加更)第四十四章 壓力第五十三章 風暴第六十八章 回宮第一零三章 幼軍擴招第二十四章 表白心跡第四十四章 東西方文明初接觸第二三零章 忌諱與機會第一九五章 再上征途第二十四章 震撼第四十三章 目的第四十五章 直布羅陀第二二七章 家法第四十九章 迎敵第一零一章 冒險第二二九章 分婆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