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零五、反思

趙高心想,因爲孔斌亡故的原因,孔氏女心中肯定是憎恨龐癝等人的,可是因爲龐癝權勢滔天的緣故,孔氏女一直沒有下手的機會。

而不同於孔氏女,嬴馨卻是龐癝的兒媳婦,其身邊的陪嫁下人之中,被秦國安插了不少密探。而孔氏女一旦和秦國的密探聯合,那麼孔氏女以及儒家弟子就有了可乘之機。

這是典型的宅鬥、宮鬥場景,一般人根本就難以想象到這一點,而宦官出身的趙高可謂宮鬥經驗十足,想到這一點對他來說根本就不足爲奇。

其實通過這一段事情,也可以看出嬴政、李斯等能君良臣與趙高這樣人的區別。

前世之中,趙高大概就是通過這樣的手段,使得自己一步步的成爲秦國屈指可數的朝堂大佬,最後扳倒了李斯,從而總覽秦國軍政大權。

而因爲眼界的緣故,無論是嬴政還是李斯,根本就不會往這方面想,故而最後李斯才一敗塗地。

其實不止是李斯,歷史上很多的賢臣良將都栽倒在了這一方面,諸如漢朝的戾太子劉據,唐朝的長孫無忌與褚遂良等人,都是後宮之人用這樣的手段給鬥倒的。

趙高便是想要利用孔氏女、儒家與龐癝等人的矛盾,從而使得儒家所支持的魏郊儘快與龐癝撕破臉,使得魏國陷入長期的內亂之中。

而魏郊和龐癝的矛盾一旦公開化,秦國收買的魏國權貴再在龐癝、魏郊兩股勢力背後推波助瀾,就由不得魏國不因此而大亂。

想法很美好,可到底該如何實施,可就是一個難題了。

朝堂上能說得上話的重臣,大部分都是龐癝一系的人馬,別說秦國想要收買魏國重臣了,即便是魏郊,其實在朝堂上也沒有幾人爲他說話。

於是趙高便收買那些已經沒有實權的魏國權貴。

衆所周知,魏國的三公九卿之中,除卻宗正是由魏氏族老安陵君擔任意外,其餘職位都是由士子擔任,而這就使得魏氏權貴與士子之間有了矛盾。

對於士子把持魏國國政之事,魏氏宗師之人心中肯定是不滿的,以前是由信陵君魏無忌執掌魏國國政,他們這些宗室子弟自然無話可說。

可如今信陵君魏無忌已經去世好些年頭了,上面再無人壓制這些宗室子弟,他們自然對這一長期遠離朝堂中樞之事愈發的不滿。

之所以這些宗室子弟遲遲沒有鬧事,蓋是因爲他們缺乏一個領頭羊。

而魏郊,便是趙高心目中的領頭羊。

因爲拱手讓出上將軍之事,魏郊本就對龐癝耿耿於懷,加上儒家弟子的推波助瀾,孔氏女的枕頭風,魏郊本就已經到了隱忍的極限,如果此時宗室子弟再站在魏郊這一邊,那麼魏郊勢必會選擇與龐癝徹底決裂。

內宅、朝堂、軍中,趙高可謂算計了一切,把握也很大,故而沒有絲毫猶豫,嬴政便下令趙高立即按照商定的計劃執行,以使魏國儘快陷入內亂之中。

陽春三月,江東之地已經是鶯飛草長。

項燕陪着昌平君站在大江南岸,看着滾滾江水,昌平君說道:“此番魏國全力滅趙,只怕下一個目標定會是秦國無疑。我楚國將何去何從,不知令尹心中可有答案?”

項燕回道:“魏國如果國力強大,以老夫看來,趙國滅亡只是三兩個月的事情。而這樣一來,天下間便只剩下魏國,西面的秦國以及我楚國了。而以如今魏國的國力,又不是單獨一個國家能夠抗衡的,如果魏國西進滅秦,那麼秦國勢必獨木難支,而秦國敗亡之後,我楚國只怕也離亡國之日不遠,因而我楚國和秦國聯合之事已經勢在必行。”

“令尹所言正合孤意,寡人決定即日便派遣使臣入秦,與秦國商議聯合抗魏之事,不知令尹心中可有合適人選?”昌平君問道。

想了想,項燕回道:“三閭大夫老成持重,又能說會道,是使臣的不二人選,因而老臣建議大王可遣三閭大夫入秦!”

昌平君不置可否的點了點頭,而後放眼遠眺,聲音充滿了唏噓:“寡人記得,寡人年幼之時,秦國國力之強橫,六國莫能比之,這纔多長時間,魏國就這麼突然崛起,先是滅齊,後是敗秦,而我楚國亦丟失了江北所有土地。都說滄海桑田,可這世事變化的也太快了!”

聽了昌平君的感慨,項燕心中也是唏噓不已。

邯鄲之戰前,魏國的國勢如何,項燕是再清楚不過了。

當時的魏國,國力別說與秦、趙、楚三大強國相比了,即便是已經沒落的齊國,魏國只怕也是不如吧。

可就是通過邯鄲一戰,魏國原本衰落的國運突然被生生遏制。收復了除卻河東以東的所有失地不說,還生生兵不血刃的從秦國口中取得了陶郡這個天下最富庶的地區。

而後魏國又突然南下敗楚,奪取楚國的泗水之地,要知道泗水一代原本是宋國土地,自是富庶無比。就是通過這種手段,魏國積累了一定的資本,國勢亦開始蒸蒸日上。

而後魏國又說動趙、楚兩國聯合滅齊,生生將齊國一分爲三,而魏國取得的,卻是齊國最爲富庶的臨淄地區,這使得魏國一躍成爲了僅次於秦國的第二大強國。

可那時,魏國仍舊避免對秦國開戰,將自己的精力放在了北方的趙國,特別是在廉頗入魏以後的那幾年,魏國更是將趙國在大河以南的勢力全部清除,使得自己有了一個安定的大後方。

而後,魏國又聯合秦國伐楚,使得楚國不得不退卻至淮南。

其實,至此以後,魏國便在國力上完全壓制了秦國,可秦國卻依舊不自知罷了。

不止是秦國,即便是楚、趙等國,也依舊以爲天下第一強國還是秦國。

而當時,項燕隱約的猜到了這一點,故而才與秦國聯合,在魏國背後捅了一刀子,可那一刀卻沒有捅好,反而傷了楚國自己。

而北面的趙國卻選擇與魏國聯合,共同抗擊秦國,使得秦國徹底大敗,而魏國也因此而穩穩當當的坐穩了天下霸主位置。

一百七十三、名將二十八、血戰滎陽城上二、道統二、道統四十四、龐癝欲變法七十六、惜才、送才二十五、踐踏(求收藏、求推薦)一百九十六、血戰石邑十五、虛張聲勢一百五十五、甕中捉鱉五十八、審理四十二、戰神歿,英雄殤一百零一、唐雎駁黃歇一百二十六、王翦大敗五十八、審理二十一、民心之爭二百四十、禍不單行三十九、暗流一百五十四、王賁對劉季九十、對陣一百二十七、困頓的秦國一百九十二、司馬尚挖坑四十六、昌平君叛秦五十六、魚龍宴六十七、朝堂定謀九十三、魏王之好二百零八、趙國現狀八、迅雷攻勢二百一十六、龐癝的舉動一百四十三、忠奸八十三、虎符七十七、唐雎使楚一百零一、唐雎駁黃歇一百八十七、龐癝的思慮一百四十三、忠奸一百零八、李牧統兵九十九、初勝一、暗潮四十一、迫在眉睫二十四、衆生相(求收藏、求推薦)六十六、趙國危亡五十六、魚龍宴一、暗潮一百八十一、引發矛盾二百三十七、定策八十四、燕、趙之戰九十九、初勝一百二十、決戰爆發一百八十一、引發矛盾二百四十七、南下準備六、魏增大婚九十八、龐衛一、夷門之處有賢者一百九十六、血戰石邑一百七十八、戰國策二百三十七、定策八十五、公子韓非二百四十九、楚軍潰敗八十五、公子韓非一、夷門之處有賢者二百三十九、疑心趙高九十二、國士之才六十三、說親十一、一朝得所願,志氣萬里長三十四、範睢遠謀一百一十六、兄弟初見一百八十五、逃出生天六十一、父子決絕九十七、雨萱說魏王二百二十七、講和二百一十一、不存在的宅鬥二百三十四、誤判一百七十四、放權一百二十、決戰爆發九十、對陣一百九十一、伐謀一百一十七、楚軍敗一百九十六、血戰石邑四十六、龐癝拜相,變法開始一百一十二、血色殘陽七十二、意想不到的結果六十六、意外消息二百五十、設伏一百九十二、司馬尚挖坑七十九、口舌之利一百、齊國求援,魏國應對九十九、兩難十四、對錯二十六、惡果(求收藏、求推薦)二十一、民心之爭二百四十七、南下準備八十、三年一百九十五、魏、趙決戰八十四、申斥一百九十六、血戰石邑一百六十四、秦王嬴政一百五十七、巡視一百九十四、武卒勝二百四十八、渡江二百一十九、劉季南下
一百七十三、名將二十八、血戰滎陽城上二、道統二、道統四十四、龐癝欲變法七十六、惜才、送才二十五、踐踏(求收藏、求推薦)一百九十六、血戰石邑十五、虛張聲勢一百五十五、甕中捉鱉五十八、審理四十二、戰神歿,英雄殤一百零一、唐雎駁黃歇一百二十六、王翦大敗五十八、審理二十一、民心之爭二百四十、禍不單行三十九、暗流一百五十四、王賁對劉季九十、對陣一百二十七、困頓的秦國一百九十二、司馬尚挖坑四十六、昌平君叛秦五十六、魚龍宴六十七、朝堂定謀九十三、魏王之好二百零八、趙國現狀八、迅雷攻勢二百一十六、龐癝的舉動一百四十三、忠奸八十三、虎符七十七、唐雎使楚一百零一、唐雎駁黃歇一百八十七、龐癝的思慮一百四十三、忠奸一百零八、李牧統兵九十九、初勝一、暗潮四十一、迫在眉睫二十四、衆生相(求收藏、求推薦)六十六、趙國危亡五十六、魚龍宴一、暗潮一百八十一、引發矛盾二百三十七、定策八十四、燕、趙之戰九十九、初勝一百二十、決戰爆發一百八十一、引發矛盾二百四十七、南下準備六、魏增大婚九十八、龐衛一、夷門之處有賢者一百九十六、血戰石邑一百七十八、戰國策二百三十七、定策八十五、公子韓非二百四十九、楚軍潰敗八十五、公子韓非一、夷門之處有賢者二百三十九、疑心趙高九十二、國士之才六十三、說親十一、一朝得所願,志氣萬里長三十四、範睢遠謀一百一十六、兄弟初見一百八十五、逃出生天六十一、父子決絕九十七、雨萱說魏王二百二十七、講和二百一十一、不存在的宅鬥二百三十四、誤判一百七十四、放權一百二十、決戰爆發九十、對陣一百九十一、伐謀一百一十七、楚軍敗一百九十六、血戰石邑四十六、龐癝拜相,變法開始一百一十二、血色殘陽七十二、意想不到的結果六十六、意外消息二百五十、設伏一百九十二、司馬尚挖坑七十九、口舌之利一百、齊國求援,魏國應對九十九、兩難十四、對錯二十六、惡果(求收藏、求推薦)二十一、民心之爭二百四十七、南下準備八十、三年一百九十五、魏、趙決戰八十四、申斥一百九十六、血戰石邑一百六十四、秦王嬴政一百五十七、巡視一百九十四、武卒勝二百四十八、渡江二百一十九、劉季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