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逸而忘憂

“吾不敢爲主,而爲客;不敢進寸,而退尺。”————————【道德經·第六十九章】

皇帝沒有在這個話題上繼續深入,而是讓穆順將久等的鮑出、糜竺等人喚了進來。先前的會議他們沒有參會的資格,如今傳召他們也不是爲了另外商議事務,而是將適才議定的互市內容告訴給二人,吩咐彼等與太僕共商協作。糜竺等人自然不會再說多話,他們的職責本就是平抑物價,從中爲朝廷牟利,尤其是對糜竺來說,牛羊售賣向來是致富的一大秘訣,自己乘其間,大可以公私兩便。

“具體事宜,由你們自行商議,有何缺漏之處,再行稟上。”皇帝揮了揮手,示意他們退下。

“臣謹喏。”平準令鮑出與其他人一同唱喏完,又獨自言道:“陛下,此事是否應知會於司農……”

“劉和是你的上官,你當然不能迴避他了。”皇帝笑了笑,理所當然的說道。

鮑出目光一動,也沒有再說什麼,自從平準監從一開始的刺探性質的職權逐漸變成採集物價等尋常信息、以佐定策的功能,平準監的權勢便不復以往,被侵奪權力的繡衣所替代。作爲賈詡離開平準監之後的繼任者,遊俠出身的鮑出並不熱衷於這些終日繁瑣無趣的市井消息,也不諳熟這些經濟之道,如果要他選擇的話,他寧可去做一個尋常都尉。

只是鮑出守信重諾,當初賈詡對他一手提拔,並將平準監交代給他。如今平準監權勢日減,他自覺有愧於賈詡,並希望能做出一番成績,好讓平準監不至於太過旁落。

然而無論是安排嚴乾等人西行涼州,還是其他,鮑出雖然都表現了平準監不俗的實力,但仍舊縮短不了與繡衣的差距。就像是現在,皇帝已經讓平準監不避諱大司農了,若是在以前,平準令都是可以特許入宮、直接面見皇帝的!

鮑出心中念頭閃過,暗自嘆了口氣,好在繡衣如今與平準監算是頗有淵源,他心裡不算太過失落。

在三人走後,皇帝這才從席榻上站了起來,伸長手臂舒展了一下僵直的腰背,然後徑直往帷幕之後走去。

在重重帷幕之後,單獨闢出一處小室,擺着簡單的桌案席榻、案上擺着幾碟精緻的糕點。

一箇中年男子身着寬袖深衣,頭戴樑冠,坐在席上微微眯着眼,似乎陷入了睡眠。此人相貌並不出奇,頷下留着幾縷鬍鬚,儼然一副尋常文士模樣。

跟在皇帝身後的穆順卻知道,此人雖不在承明殿、尚書檯,但在皇帝眼前發揮的作用卻比彼等大多數人還要強——甚至超過了荀攸。

“賈公。”皇帝一說話,繡衣使者、河津亭侯賈詡便霍然張目,正要離席向皇帝行禮。皇帝右手一擡,衣袖揮動,便將賈詡的動作止住了。他顧自走到賈詡面前的席榻上正襟坐好,看了看桌上剩餘的茶點,笑道:“前面爭論的實在無趣,賈公小憩了不久?”

知趣的穆順立即上來將賈詡用過的茶點一個個撤了下去。

剛纔賈詡就是在這幕後,一席一桌,邊吃着糕點飲着茶,邊聽數步之遙的承明殿諸公爲了稅賦的事爭論不休。

“諸公持重,事涉萬民之政,不可不慎。”賈詡看着穆順將他吃剩下的糕點一一拿走,臉色並沒有什麼不好意思的,淡淡說道:“稅賦之策,臣不諳其事,雖陛下開明,付諸於公議,但千事萬端,仍要由聖意裁奪,旁人不得導引。”

“這話,也就只有賈公能對我說了。”皇帝輕聲說道,他隨手指着賈詡吃剩的糕點,對穆順說道:“拿下去賜人,不要任意丟棄。”

“謹喏。”穆順正往桌案上擺放新的糕點與熱茶,聞言笑道:“陛下憐惜奴婢、珍惜糧谷,縱是不說,奴婢也想着要這麼做。”

皇帝輕輕一笑,沒有說什麼,他也確實有些餓了,伸手拈了一塊雪白的糯米糕,將它放入口中吃了。這種米糕是將糯米磨成粉,加水和蜜,用箬葉裹着蒸熟而成,皇帝細細咀嚼着米糕獨有的清甜與箬葉的清香,最後從口中吐出一枚棗核。

那顆紅棗被點綴在米糕之上,皇帝將米糕吃完,又將棗肉吃掉,最後將暗色的棗核吐在光滑的桌案上。

“本想着各退一步,彼此也好姑息休養,誰知你退一步,彼欲進五步。”皇帝盯看着那枚棗核,直直白白的說道:“你讓了,別人只會想你再讓,世人之心,何其難足?”說完他又顯得很疑惑的問賈詡:“賈公,難道我真是世人眼中的‘仁德之君’麼?”

“陛下欲行王道,則仁義播於四海;陛下欲行霸道,則威嚴懾於九州。”賈詡瞥了一眼那枚吐出來再無作用的棗核,直言不諱的說道:“而我漢家制度,皆霸王道雜之,明君任人施政,存乎一心,非賴於臣子。”

“當初對王公,到底是失之於寬厚啊。”皇帝略嘆了口氣,誰也不知道他突然發這樣的感慨是爲了什麼。

世人都認爲王允誅董,有功於社稷,哪怕他最後逼反了李傕、郭汜,讓朝廷險些再一次陷入萬劫不復的危機,也仍認爲他功大於過——尤其是這個危機得到了很好的解決,並沒有真正發生。

所以擁有極高聲望的王允在退出朝堂的時候,有不少不明究竟的士人爲此抱憾,他們甚至不知道袁紹入上黨時王允所扮演的角色。當然這一切被朝廷下意識的掩蓋,因爲不能揭露最有名望的大臣於叛逆同流合污,這會打擊朝廷的顏面;士人們也需要重新擡起死人的幌子,尤其是那些沒有真正見識過皇帝厲害、以爲皇帝聰穎卻寬仁的新附士人。

這其中原委,也只有完完全全經歷過的人才懂得皇帝說的話是什麼意思。

賈詡略微揚起眉頭,他無意評說當年是非,單只是道:“寬厚與否,知道當年辛密與否,世人皆會傳頌陛下寬仁、慎殺之名。而陛下睿鑑,只要不爲這區區聲名所困,寬嚴有度,天下又有何事爲難?”

“寬有了,嚴還不夠。”皇帝心裡不知在想着什麼,悠悠說道:“關中這批舊臣是始終跟着我的,熟知我的脾性。而關東卻不然,多少是道聽途說,又未見我殺人,想着天下光復,亟待施行仁政,故而滋生驕慢之心……還以爲跟從前一樣。”

“漢室德運已改,自然要不同以往。”賈詡低嘆一聲。

兩人雖未明言,但相處下來的默契已經互相領悟心意,萬民休息,朝廷終勞,跟從前王允、馬日磾、士孫瑞等人和平下野不同,皇帝這是要殺一批人了。

“那個吳碩倒是有些能耐,當初若是侍主從一而終,如今又何止是尚書令呢?”皇帝忽然像是在誇讚其人:“此人前度上疏,稱要擴招國子監生,允許各地豪富之家送子入學,每年收其束脩萬錢,如此可得年入三百萬。”

賈詡沒有平議尚書奏事的權力,細細聽完,然後說道:“朝廷年入數十億,爲了這三百萬,多出三百名才能平庸的郎官,於朝廷並無益處。”

“足以讓人動心了。”收‘建校費’這種事皇帝在後世也見過,既然吳碩有提起,那他自然不能讓此事太過簡單:“國子監寧缺毋濫,朝廷不能爲了錢就胡亂往裡面塞人,敗壞了讀書的風氣。我已批示承明殿,凡要入學者,先交五千錢,用以策試五經,策試高第方準錄入,每年束脩五萬,一切所得,皆撥予太學。”

國子監的學制與太學一樣,都是五年,豪強子弟讀完出來至少要花費三十萬錢,不是一般的豪強根本負擔不起。更何況在其他人看來,除了通過國子監與太學策試錄官,更還有其他選擇,只是這些人不知道有些路在今後是越走越窄、有些路是越走越寬。

“單憑此疏,可見吳碩其心已定了。”賈詡眼眸微眯,緩緩言道:“只是驃騎將軍從此失卻一臂膀不提,其多年任事,有不少仰賴於吳碩的。如今吳碩背離,多少私下情事想必也會爲人所知……其人恐怕……”

說到這裡,賈詡有意頓了頓語氣,試探性的看向皇帝。

董承不但關係前朝,更牽涉宮闈,縱然是賈詡,也不能在皇帝態度尚未明確的情況下多說一句。

“改完軍制之前,董承依然是董承。”皇帝簡單一句話,流露着太多信息,或許在他看來,在裁完冗兵以後,董承的地位將會有變數?

至少是不會如現在這般穩固。

賈詡轉了轉心思,很快拋卻這個話題,輕聲說道:“吳碩此人本是尚書檯小官,先後依附董卓、王允、董承,如今觀其言行,似乎又倒向了楊氏。”

楊氏與黃琬本來就聯繫緊密,幾乎可以視同一體,今日賈詡聽了一陣,發現是由吳碩起頭,然後楊琦、黃琬互相配合,從而形成統一的口徑與聲勢,引起皇帝不快。

“楊氏?”皇帝冷笑道:“他最好是如此。”

賈詡眉頭微皺,從皇帝譏諷的話語中琢磨到了什麼。

如果不是吳碩有意投靠楊氏,難不成對方並沒有與楊氏走到一起,而是出於某種目的,今日是故意將楊氏與黃琬的聲勢引出來、讓他們打頭陣,好讓皇帝忌憚。

倘若如此,吳碩背後必另有其人。

在皇帝的提醒下,賈詡立時明白了,只是他一時還不清楚這到底是士人之間的內鬥,還是一次投石問路——將勢力龐大的弘農楊氏當作石子。

這個疑問連皇帝也無法下定論,但試探也好、露頭也罷,他都不會輕易放過這個契機:“如今尚書檯各部皆有所司,尚書令、僕射總其成,雖名爲樞要,實同九卿。只是仍循舊制,掌擬文書詔令,這就好比九卿掌草詔之權,其可乎?”

稍一說錯便會得罪整個尚書檯的問題,對於賈詡來說,似乎並不是個值得考慮的疑難,他迎面望向皇帝明亮炯炯的眼神,帶有深意的說道:“孝武皇帝時,諸尚書不理政務,但只顧問詔對。自光武皇帝以後,中臺權重,乃有六曹之分,儼然已侵奪外朝之權。今陛下變易內朝制度,理清內外朝各司之職權,使之並立,較之孝武、光武皇帝時,尤爲高明。”

尚書檯能擬詔,是因爲它足夠機密、親近以及不理具體事務,如今尚書檯各部都有了具體的職能,就按皇帝說的那樣,豈有讓少府給少府自己擬詔的道理。所以當尚書檯諸事繁多,已經不夠機密、不夠親近的情況下,擬詔的權力,就不再適合繼續留在尚書檯了。

當然,這種大權也不會交給承明殿,皇帝有意將這個權力單獨拿出來,重新賦予一個曾經有過、卻又消失的職位。

“孝武皇帝時,也不單隻有尚書才省閱奏章,傳達詔令。”皇帝輕聲說着,像是在賈詡的提示下才想起來:“中書謁者令不也如此麼?”

賈詡目光一閃,忽然離席,對皇帝稽首一拜,像是要把剛纔未能行完的禮給行完。

皇帝一時沒有說話,他伸手又拿起一塊紅色的糯米糕,放入口中細細咀嚼起來。這回點綴在米糕上的不是紅棗,而是一顆煮熟的栗子,皇帝直接將其嚼爛一同吞吃入腹。

中書令是爲了加強皇權而設立的官職,在最初其實就是尚書令,不過被孝武皇帝改爲中謁者令,後爲中書謁者令。先是啓用宦官,後來間或使用士人,權傾朝野,在孝元皇帝時開始出現內外朝官員互相爭權,最後孝成皇帝不得不廢除了中書令,由此削弱了皇權。

尚書令與中書令原本一體,按皇帝后世人的想法,二者勢必要有所分離,今後就是承明殿主決策、中書令草擬詔書、內外朝主行政。這其中,中書令草擬詔書悉聽於皇帝,可以直接繞過承明殿,可以進一步加強皇權。

皇帝喝了口已有些微涼的茶水,賈詡低調不攬權,有主見知進退,是最合適的中書令人選。只是當前尚不能一蹴而就,得先向外面放個風聲:“繡衣使者執掌中外情事,遇事輒報,片刻不得怠慢。我看,賈公以後再加個‘給事中’好了。”

第五百零八章 偃息猶疑第二百八十章 效力傾蓋第五十一章 分醪之惠第五章 得行道焉第十五章丨趨於歧途第二十九章 慮周藻密第二百五十四章 不過如是第十三章 剖符寧境第六十章丨三明儷蹤第二十七章 決機省闥第四百三十一章 駭人聞見第三百八十三章 伏兵齊發第三十四章丨冒功邀賞第四百二十四章 人心自擾第四百一十三章 悉分兵柄第十八章丨有詔討賊第二十七章 決機省闥第二百三十三章 形影相隨第八十三章 人心叵測第一百一十二章 帝命急宣第七十七章 雅歌投壺第四百五十三章 豪家爭獻第五百零一章 賦與有疾第一百二十四章 用人疑人第四百一十八章 慨然大方第十一章 斯言既發第五百一十四章 冒矢履鋒第八十八章 錢文旋讀第四百六十七章 拋頭露市第三十七章丨遊俠膽氣第三百八十九章 出路已決第五十七章 縱行不義第五百七十四章 慮敵不周第一百零一章 乖嘴蜜舌第三百四十八章 明惠及下第六十四章 府君囑吏第八章 杜漸防萌第九十六章 取士五科第四十九章丨見利忘義第二十五章 椒房佩環第一百二十一章 雲集仰望第三十四章丨官無常法第九十六章 費力勞心第六十二章 馳高鶩遠第一百零四章 青徐播亂第七十七章 朝露日晞第一百七十四章 山霧迷茫第一百二十二章 他鄉遇貴第八十七章丨豈能脫禍第三百六十八章 窺覷南人第一百六十四章 陰雨之期第一百一十四章 兼弱攻昧第四十八章丨筮短龜長第五十四章 倍算其賦第四十三章丨檢校談兵第一百一十章 自取其叛第五十二章丨突遭恩賞第二章丨莫欺少年第四百九十八章 高人一着第五百六十九章 渙兮若冰第八十一章丨計熟事定第七十九章 禍福同門第五百八十一章 居心遠志第七章 置酒屬客第四十九章 人侍帷幄第十六章丨萬事俱備第四百六十三章 謀從此始第二百二十三章 情難當對第七十五章 跋胡疐尾第九十七章 年關將近第三百一十一章 難以欣戴第五百四十六章 何彼穠矣第一百一十七章 戎機伏莽第八十章 塵埃落定第七十五章 病染膏肓第十一章丨墾闢上林第十一章 毋爲啓釁第四百五十五章 詮福釋禍第二百五十二章 孰以顯廉第六十一章 臨陣語舊第三百七十九章 自量其力第三百一十一章 難以欣戴第一百三十四章 良家法相第一百四十章 實情錯落第四十七章 御臨二院第三十一章 己飢己溺第四十章丨曲突徙薪第二十五章 事事難息第一百八十六章 水則畢露第三百七十章 樹下班荊第三百一十二章 禮意殷勤第四百八十八章 井管拘墟第一百三十七章 拋磚引玉第五百七十八章 姿貌絕倫第一百九十章 令敢不從第一百六十八章 興勢雲雷第一百三十五章 幽贊微言第一百六十章 老病將死第一百六十二章 衣冠梟獍第六十八章 鉤直餌鹹
第五百零八章 偃息猶疑第二百八十章 效力傾蓋第五十一章 分醪之惠第五章 得行道焉第十五章丨趨於歧途第二十九章 慮周藻密第二百五十四章 不過如是第十三章 剖符寧境第六十章丨三明儷蹤第二十七章 決機省闥第四百三十一章 駭人聞見第三百八十三章 伏兵齊發第三十四章丨冒功邀賞第四百二十四章 人心自擾第四百一十三章 悉分兵柄第十八章丨有詔討賊第二十七章 決機省闥第二百三十三章 形影相隨第八十三章 人心叵測第一百一十二章 帝命急宣第七十七章 雅歌投壺第四百五十三章 豪家爭獻第五百零一章 賦與有疾第一百二十四章 用人疑人第四百一十八章 慨然大方第十一章 斯言既發第五百一十四章 冒矢履鋒第八十八章 錢文旋讀第四百六十七章 拋頭露市第三十七章丨遊俠膽氣第三百八十九章 出路已決第五十七章 縱行不義第五百七十四章 慮敵不周第一百零一章 乖嘴蜜舌第三百四十八章 明惠及下第六十四章 府君囑吏第八章 杜漸防萌第九十六章 取士五科第四十九章丨見利忘義第二十五章 椒房佩環第一百二十一章 雲集仰望第三十四章丨官無常法第九十六章 費力勞心第六十二章 馳高鶩遠第一百零四章 青徐播亂第七十七章 朝露日晞第一百七十四章 山霧迷茫第一百二十二章 他鄉遇貴第八十七章丨豈能脫禍第三百六十八章 窺覷南人第一百六十四章 陰雨之期第一百一十四章 兼弱攻昧第四十八章丨筮短龜長第五十四章 倍算其賦第四十三章丨檢校談兵第一百一十章 自取其叛第五十二章丨突遭恩賞第二章丨莫欺少年第四百九十八章 高人一着第五百六十九章 渙兮若冰第八十一章丨計熟事定第七十九章 禍福同門第五百八十一章 居心遠志第七章 置酒屬客第四十九章 人侍帷幄第十六章丨萬事俱備第四百六十三章 謀從此始第二百二十三章 情難當對第七十五章 跋胡疐尾第九十七章 年關將近第三百一十一章 難以欣戴第五百四十六章 何彼穠矣第一百一十七章 戎機伏莽第八十章 塵埃落定第七十五章 病染膏肓第十一章丨墾闢上林第十一章 毋爲啓釁第四百五十五章 詮福釋禍第二百五十二章 孰以顯廉第六十一章 臨陣語舊第三百七十九章 自量其力第三百一十一章 難以欣戴第一百三十四章 良家法相第一百四十章 實情錯落第四十七章 御臨二院第三十一章 己飢己溺第四十章丨曲突徙薪第二十五章 事事難息第一百八十六章 水則畢露第三百七十章 樹下班荊第三百一十二章 禮意殷勤第四百八十八章 井管拘墟第一百三十七章 拋磚引玉第五百七十八章 姿貌絕倫第一百九十章 令敢不從第一百六十八章 興勢雲雷第一百三十五章 幽贊微言第一百六十章 老病將死第一百六十二章 衣冠梟獍第六十八章 鉤直餌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