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7 東南亞戰爭(二)

現在亞洲局勢本來就已經是緊張無比了,中國大軍雲集在雲南、廣西等南方邊境省份,甚至西藏、新疆等鄰近印度方向的中國軍隊也已經是高度警戒,而英國人更加緊張,爲了防備中國軍隊進攻印度,在印度北部和新疆、西藏交界的部分重要地區部署了不少的兵力,不過受限於印度和西藏、新疆之間的地形和交通,就註定了中英雙方軍隊不可能大規模跨過邊境線的。

中國西藏和英國印度的漫長數千裡邊境線實際上是不設防的,因爲根本不用重兵防禦,那條喜馬拉雅山脈就足以讓任何的軍事將領望而止步。中國和英國駐印部隊的軍事對持線實際上只有兩個地區,一個是克什米爾地區,也就是後世中國、印度、巴基斯坦交匯的這一地區,這一片地區靠近中國的那邊雖然整體荒漠化非常嚴重,但是受到中國西北大鐵路開通的影響,中國在西北地區,也就是新疆的軍事部署要方便的多,在新疆南部部署重兵也要遠比在西藏部署重兵方便。

爲了對抗中國在新疆南部和西藏西部的重兵部隊,英國人相應的在對面的克什米爾地區部署兵力對持。

另外一個方向就是藏南地區,也就是錫金王國地區,這裡之所以會形成軍事對持地區,是因爲錫金王國境內有着較爲平緩的地形,而且通過錫金後可以說就可以一路無所阻攔的直衝孟加拉灣,直線距離只有五百公里,而一旦切斷這一地區,那麼就是代表着把印度和緬甸分割開來。不過這一地區對於中國軍隊來說不太有利,主要是因爲藏區駐軍太過困難,根本無法及時把大量的補給從中國腹地運進西藏,三十年代的時候陳敬雲也曾讓交通部的鐵路司準備修建進藏鐵路,可是如今十幾年都過去了,鐵路司依舊沒能解決衆多技術難題,目前連具體的建設方案都提不出來,更加不用說施工了,按照鐵路司的預計,按照目前的技術條件下幾乎無法完成進藏鐵路這樣龐大的工程。

沒有鐵路,甚至連公路都沒有,如此的情況下根本無法維持一支現代軍隊進駐西藏,中國的兵力雖然強悍,陸軍人數超過五百萬,但是在西藏的兵力卻是極爲有限的,只有區區一個師,也就是陸軍第四十八師,乃是一直中國陸軍中少數的幾個輕型山地師之一,在中國陸軍其他部隊向着機械化邁進大量裝備各種機械和卡車的時候,四十八師依舊保持着非常原始的騾馬化,爲了補充這些部隊的火力和機動力不足,第四十八師也是陸軍中唯一一個還擁有騎兵團的部隊。

要知道二十年代後中國騎兵部隊規模快速萎縮,隨着卡車和裝甲車輛大規模服役後,先是摩托化和機械化部隊的師屬騎兵團撤編,等到了三十年代後,各普通步兵師的騎兵團也已經縮小規模,目前雖然說沒有完全撤編,但是一個普通步兵師中的師屬騎兵營早已經改名爲偵察營,換裝各式裝甲車,少數沒有換裝的也頂多只有一兩個騎兵連而已,在二十年代中期達到巔峰一度擁有超過三十萬規模的中國騎兵規模迅速下降,到了現在,中國陸軍中,師級騎兵編制只有三個騎兵師,師屬騎兵團也只剩下一個,師屬騎兵營倒還是有六個,其他的還有一些連級編制的騎兵編制,這些加起來中國的騎兵規模也就四萬人左右,和當年的三十萬騎兵規模完全無法比較。

西藏地區中國的駐軍不多,而新疆那邊雖然兵力多但是也很難跨越克什米爾的山區直接大舉進攻印度,這對於印度一方的防守而言,他們具有極大的優勢。

因爲地理條件和交通因素,導致了中國和英國不可能在印度邊境上爆發大規模的戰鬥,頂多也就是幾百人,幾千人的戰鬥規模,而中國和英國如果爆發戰爭,那麼交戰的主要地區肯定是在緬甸。

那麼緬甸也有着存在交通不便的問題,但是中國的雲南就在邊上,通過西南大鐵路中國可以短時間內調集大量的兵力和物資到前線,當補給和兵力不成問題的時候,那麼是面臨密集的叢林也可以打過去。

打仗最關鍵的就是補給運輸的問題,一旦這個問題解決了其他的都不是問題。

而這也是之前中國爲什麼在雲南調集大兵的根本原因,儘管當初只是因爲陳敬雲的一時衝動,這才下令調集兵力準備緬甸,但陳敬雲也只是做出一個最高指示而已,具體的戰略安排,進軍路線實際上是由軍方將領負責。

陳敬雲的最高指示是加強戒備,預防和英國開戰,而這些話聽在早就心癢癢準備參展的軍方將領耳中,也就是認定了陳敬雲已經是準備要和英國人全面開戰了,所以需要準備的全面準備,調集兵力也不只有緬甸,新疆、西藏、廣西、廣東這三個省份的部隊也是已經進入了戰備狀態,到時候就會以緬甸爲主攻方向,克什米爾和錫金地區進行牽制伴攻作戰,至於廣西和廣東方向則是防備出現其他意外,廣東方向的部隊還得準備進攻香港。

按照三軍聯合會議上的戰略安排,假如戰爭一爆發,那麼部隊在雲南的主力部隊就會第一時間裡迅速向緬甸挺進,擊潰英軍主力後兵分兩路,偏支佔領仰光,主力則是向印度進軍,和錫金方向的部隊夾擊孟加拉地區的英軍,最後突破英軍方向深入到印度腹地,而到了那種時候,中國就完全可以宣佈已經獲得了戰爭的勝利了。

當軍方做好了這些準備後,等着的就是陳敬雲一聲令下了,只要陳敬雲決心一下,那麼中國的大軍就可以立即出兵緬甸。

可是就當軍方做好了出兵緬甸的準備後,中南半島卻是自己先打了起來,這打的不是中國和英國人,而是越南人和泰國人打了起來。

在南京的陳敬雲聽到林昌丈說泰國進攻了柬埔寨、交趾後,足足讓他愣了一分多鐘,心裡頭已經是暗自喝罵着,這些人都吃錯藥了不成,這還沒和英國人開戰呢,就先自己窩裡鬥了。

而實際陳敬雲的這種想法是有錯誤的,泰國、柬埔寨、越南三國、老撾,這六個國家之間可不是一大家字,而且這六個國家之間存在着嚴重的矛盾衝突和對立。

雖然這些國家實際上都是中國背後扶持起來的,但是扶持並不代表他們就是中國控制下的傀儡,在1940年後的當代,除非是直接駐軍,比如和中國駐軍朝鮮這樣,不然很難完全掌控一個國家。

按照陳敬雲在去年中預設的東南亞戰略中,中國爲了避免是英國和英國的反對,是不會主動出兵東南亞各國的,而是通過扶持民族獨立武裝的方式瓦解西方各國在亞洲的殖民地,而這些殖民地將會建立親中國的國家,而這些國家又都加入了亞洲經濟聯合組織,使得中國可以從經濟上源源不斷的獲取大量利益,也能夠獲得大量的資源。如此一來對於中國的戰爭潛力擴大而言好處不少,獲得的利益不比日`本直接進軍印尼的方式少,而且安全又不用付出什麼代價。

可是這個世界並不是陳敬雲幻想出來的理想世界,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世界,每個人都有着自己的想法,每個民族都有着自己的利益訴求,每個國家都有着自身的國家利益。

東南亞六國自然也不例外,都存在着各種的利益和訴求,而且這六個國家之間的矛盾衝突不但嚴重,而且糾纏不清,越南共和國,也就是北越和安南共和國不和,安南共和各國也是和交趾不和,這三個越南分別獨立的國家都想着進行統一越南的偉業。

此外,柬埔寨和泰國矛盾重重,柬埔寨原本是屬於泰國的保護國,但是去年也是獨立了這讓泰國很不滿。屬於同樣情況的還有老撾。

柬埔寨和老撾的獨立讓泰國幾乎是白打了一場戰爭,這如何能夠讓泰國甘心,可是去年的和平會談中,面對世界各國列強的壓迫,泰國自然也是沒有辦法只能被迫接受。

但是這接受了會談不代表着泰國會就此罷手。

就當陳敬雲以爲把半個中南半島都已經收入囊中的時候,中南亞六國卻是武裝衝突頻繁,而這種小規模的武裝衝突終於有一天是擴大了開來,三月二十七號,柬埔寨那支新成立的柬埔寨國防軍和泰國部隊發生了小規模的交火,緊接着雙方持續增兵,衝突規模迅速擴大,柬埔寨那支游擊隊改編的國防軍自然不是訓練有素的泰軍對手。

而正所謂脣亡齒寒,和泰國同樣爆發了多次武裝衝突的交趾共和國迅速增兵柬埔寨,到了這個時候,泰國、柬埔寨、交趾雖然還沒有相互宣戰,但是已經實際進入了戰爭狀態。

當他們打起來後,反應最爲激烈的就是中國。

“他們以爲自己是誰,想打就打嗎?”左玉剛一如既往的脾氣火爆,和大部分中國一樣,他也是把東南亞各國看成了中國的附屬國,這附屬國之間打了起來死多少人沒有太大關係,關鍵的是會影響到中國的整體戰略,除了資源供應會出現一定問題外,同時一個充滿戰火的東南亞對於中國南部地區的戰略安全來說也不是什麼好事情,萬一讓英美趁着局勢混亂插手其中,比如扶持下交趾或者泰國,然後在這些國家建立軍事基地啊什麼的,那麼就會讓中國在東南亞地區數十年的經營化爲泡影。

“我們在東南亞地區花費了衆多的資源和精力好不容易纔打造出這個局面來,決不能讓這些東南亞猴子們攪亂了我們的局勢!”號稱中國裝甲兵之父,現任參謀部常務次長的方大山中將也是毫不客氣的如此道。

“東南亞亂局必須停止!”陳敬雲看着下屬的一大羣將領,用着毫無遲疑的語氣道:“爲了國家安全,我希望軍方能夠拿出一個具體方案來!”

陳敬雲的這句話話,幾乎就是代表着陳敬雲已經打算直接出兵東南亞了,而和之前軍方將領所預料的出兵緬甸不同,陳敬雲這一次的出兵是針對泰國、越南三國、柬埔寨和老撾。

不管是誰,那個國家想要打破東南亞地區的平衡,那麼就是對中國的一種挑戰,而這種情況是陳敬雲所不允許的。

就當陳敬雲和軍方將領們開會籌備着如此進兵東南亞鎮壓亂局的時候,北越,也就是越南共和國和安南共和國也是爆發了戰爭。

眼看着泰國進攻柬埔寨和老撾,越南共和國坐不住也是非常正常的,越南共和國,也就是北越擁有的軍事力量在東南亞地區是僅次於泰國的,在獨立建國之前的越南獨立陣線就已經具備了發動大規模戰役甚至攻打河內的力量,和柬埔寨以及安南王國和交趾等國的弱小軍事力量並不同。

而這種情況就更是堅定了陳敬雲出兵東南亞的情況,泰國的擴張,北越試圖統一越南的行爲都是不可容忍的,要不然去年陳敬雲也不會支持柬埔寨和老撾的獨立哦,更不會支持把越南分割爲三個國家。

亞洲局勢幾乎是一天一變化,就在四月初的時候,英美等國還認爲中國即將進軍緬甸,甚至都作爲了爲之宣戰的準備,不但其他國家如此認爲,就連中國國內的諸多軍政權貴也都是這麼認爲的,國內的衆多人甚至都爲此做好了準備,大批筆桿子甚至已經是準備好了發表各種文章,論述中國出兵緬甸的必要性以及對亞洲和平的必要性。

可是東南亞六國之間的突然爆發的戰爭打亂了所有人的安排。

就當英美各國認爲中國會爲東南亞各國的戰爭進行調停的時候,陳敬雲比他們想象的更爲堅決果斷,四月五號,中國海軍第二艦隊下屬的華山號和黃山號所組成的第一航空艦隊以及配屬的衆多輔助艦離開母港廣州,隨即一路向南航行。

於此同時,中國國家軍事委員會緊急發佈三級動員令,要求中國南部地區的部隊進入戰備狀態,這個和三月份下旬的第二十六號命令不同,當時的這個第二十六號命令指示要求各部隊提高境界,並調集部分兵力進駐雲南。和動員令是兩碼事。

各國中不管是英美還是東南亞各國都沒有想到中國的反應會這麼激烈,甚至連譴責都沒有,調停都沒有,就直接宣佈動員了。

而位居中國旁邊的日`本方面似乎預料到了這種情況一樣,提前就是發佈了相關的外交通告,日`本人在和去年和中國一系列秘密協議中,就已經默許並支持中國在中南半島上的特殊利益,雖然後來中國採取的是扶持各國獨立政府而不是直接出兵讓他們有些意外,但是現在看來,他們的判斷還是沒有錯,中國遲早是會直接出兵東南亞的。

四月六號,中國召開新聞發佈會,宣佈爲了維護東南亞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決定接受東南亞各國和平人士的邀請,派遣維和部隊進駐東南亞各國,以維護東南亞各國人民的人身和財產安全。

四月七號,駐紮在廣西和越南邊境的第十六師跨過中越邊境向河內進軍,而第十六師所屬的第七軍另外兩個師也是從其他方向進入越南地區,雲南省的第十二軍也是派遣了部隊從雲南方向進入老撾。

就當中國的兩個軍相繼進入東南亞半島的時候,中國國家軍事委員會下達第三十一號命令,設立中國陸軍第一集團軍,全面負責中南半島作戰事宜,暫轄第七軍、第十二軍。此外成立第二集團軍,負責統籌仍在廣西、雲南、廣東境內的部隊,並擔負隨時支援第一集團軍作戰的任務。

這也是中國繼地第二次中日戰爭後,首次成立集團軍指揮機構,中國的集團軍指揮機構並不屬於常設機構,乃是暫時特設指揮機構,地位大體相當於戰區司令部,負責一整條戰線的作戰,屬於戰略性質的指揮機構,所轄的兵力也是根據戰區情況有所增減。

這一次進軍東南亞,中國軍隊的主要敵人並不是越南三國或者老撾和柬埔寨,這幾個新獨立的國家軍事力量極爲有限,中國隨便派出一個師下去橫掃他們都不成問題,中國軍隊的主要敵人在前期階段是泰國軍隊,泰國軍隊雖然在列強眼中不算什麼,但是好歹也有着六七十萬的軍隊呢,就是這麼多頭豬殺起來也得時間。當然泰國的軍事力量也不算什麼,中國軍方顧忌最大依舊是英國,其次是日`本方面。

這東南亞戰事要是拖的時間一長,那麼就會生出各種無法預料的變局來,所以對於這一次的行動,陳敬雲要求的只有一點,那就是快。

爲了執行陳敬雲所要求的快速鎮壓東南亞各國亂局的命令,中國海陸空三軍也是都不敢有所拖延,作爲主力存在的陸軍進兵迅速,而空軍方面也是提供了充足的空中支援。

以中國陸軍和空軍的實力,橫掃中南半島是沒有太大問題的,但是爲了加快進軍速度,同時也是爲了給海軍撈取一些戰績,海軍也是不甘心一邊做冷板凳。

東南亞各國的海軍力量幾乎可以忽視,開戰第一天,第一航空艦隊就已經是在暹羅灣擊沉了兩艘泰國的軍艦,然後泰國皇家海軍剩下的軍艦都躲在港口裡不敢出來了,值得注意的是,泰國皇家海軍的主力幾乎清一色都是中國製造的軍艦,泰國陸軍裡的狀態絕大部分也都是中國製造,可以說這場戰爭是中國正在和自己一手扶持起來的泰國軍隊作戰。

戰爭雖然已經開打,但是大戰卻是沒有發生,面對中國強悍的軍事力量機器,這些東南亞國家的軍隊根本就無法抵抗,在簡短的邊境衝突後,老撾首先發表聲明,歡迎中國前來維持老撾的獨立和人民安全,緊接着安南、交趾、柬埔寨也是發表聲明歡迎中國維和部隊前來維持和平。

對於中國出兵東南亞,柬埔寨和老撾以及交趾和安南這四個國家是保持歡迎態度的,因他們分別要對抗泰國和北越,以他們自身的實力根本抵擋不了泰國和北越的進攻,而泰國和北越這兩個有着野心的國家自然是堅決反對的,不過反對也沒有什麼用。

四月十號,中國海軍第二艦隊下屬的第四巡洋艦隊炮擊了河內,次日,在第四巡洋艦隊以及大批航空兵的掩護下,海軍陸戰第三師在河內進行登陸。

中國的迅速行動,幾乎讓各國都是反應不及,甚至讓很多人都認爲之前中國在前幾個月的密集調動並不是爲了進攻緬甸,是爲了進攻越南和老撾。而事實上當時陳敬雲誰都沒有準備打,只想着在緬甸那邊施加壓力給英國人弄點亂子,至於東南亞六國他之前也沒有想過會爆發戰爭,以至於需要出兵鎮壓。

這場戰爭來的太過突然,讓很多人都是反應不及,而且因爲時間緊迫,加上規模也不大,所以中國在國內也沒有進行大範圍的戰爭宣傳,對於中國來說,這只是一場小規模的武裝衝突,規模甚至都比不上去年和蘇俄爆發的奧拉夫衝突,連局部戰爭都算不上,以至於三四天過去了,很多國人都還不知道中國已經進軍東南亞地區了。

但是外界對中國進軍東南亞的行爲卻是反應要激烈的多,英國方面勸告中國要保持克制,應該尊重東南亞各國的國家主權,但是英國人現在自己都是一片糟,歐洲那邊就不說了,在亞洲這邊緬甸人民軍已經是鬧騰了將近一個月,而且規模越來越大,英國爲了保衛本土,亞洲地區的殖民地本來就沒有多少部隊,僅有的英國殖民地部隊面對越來越多的緬甸獨立武裝根本無法有效掌控,只能堅持在少數幾個大型城市中,而緬甸的廣大農村和小城鎮地區已經相繼落入了緬甸人民軍手中,按照這種局勢發展下去不用中國進軍緬甸,這緬甸就得先獨立了。

日`本方面則是對中國人出兵向東南亞人民提供人身安全保障的行爲表示了極大的讚賞,稱之中國和日`本一樣是一個有責任心的大國,並把這事和日本進攻印尼一事相提並論。

美國人一如既往的表示了密切關注,羅斯福雖然看着中國和日`本以及德國的不斷擴張而急得跳腳,但是此時美國國內還是孤立主義濃厚,想要參戰可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對於世界大戰的態度,大多數美國人是這樣想的:自己能夠一邊喝着咖啡一邊賺錢然後還可以看世界大戰這種規模宏大的大戲,至於其他國家人民的死活關我屁事。隔着太平洋和大西洋,希特勒和陳敬雲又遊不過來。

第619章 桃花情第751章 越來越近第145章 袁世凱的心思第86章 瞬間的永恆第126章 各方反應第520章 府院之爭(二)第136章 唐袁矛盾第972章 菲律賓問題(二)第772章 高歌一曲第973章 南京談判(一)第514章 經濟騰飛第849章 上海空戰第409章 程子賢的進攻第268章 洪子泰(一)第786章 香港問題(一)第775章 演講第464章 唯一合法政府第256章 軍級機構第295章 二代子弟第560章 此戰必勝第664章 戰爭中的工業經濟第689章 林陳坤的重新的崛起第113章 半截煙(二)第716章 越南獨立陣線第423章 女人的狠第187章 上海亂第405章 商務代表團第84章 人事任命第881章 兩敗俱傷(一)第21章 籌建軍政府第439章 購前無畏艦第407章 拖拉機和坦克第949章 德國問題(三)第648章 夜幕中的炮聲(二)第988章 塞薩洛尼基之戰(二)第414章 江北大捷(一)第237章 居仁堂寒夜第25章 秦玉年的選擇第466章 段芝貴入川第913章 中美談判第811章 巴爾瑙爾會戰(二)第454章 狐狸精第1048章 坦克對決(三)第936章 寺崗謹平的玉碎第691章 商貿互惠協定第824章 印度洋是我們的!第374章 古美電器第25章 秦玉年的選擇第962章 遙遠的戰爭第432章 空軍視察第1062章 血腥前夕第114章 八號高地第849章 上海空戰第970章 菲律賓問題(一)第297章 蕪湖和宣城計劃第374章 古美電器第779章 中日密約(二)第533章 59號戰艦第242章 家務瑣事第220章 居仁堂(二)第278章 教育事(二)第500章 曹錕之忐忑第317章 湖南生變第383章 於世峰的小心思第291章 北洋謀劃第975章 中美聯合公約(一)第97章 航空工業第612章 b6俯衝轟炸機第716章 越南獨立陣線第576章 蘇俄參戰第879章 黃帝號危機第63章 所謂漂亮第1019章 德國亂局(一)第280章 第十一師第355章 第五混成旅(一)第227章 泰山鎮(一)第968章 劇烈反應第91章 福州冬日第888章 登陸激戰(二)第126章 各方反應第408章 煉油廠第475章 青島第一戰第431章 任人唯親第1043章 克查赫衝突(三)第648章 夜幕中的炮聲(二)第357章 第五混成旅(三)第247章 籌款晚宴第891章 趙臨東第39章 關餘貸款第465章 談判和戰爭第268章 洪子泰(一)第595章 大罷工(二)第536章 華山級航空母艦第655章 清川江上的炮火(一)第738章 芬蘭絞肉機(一)第269章 洪子泰(二)第470章 1914式野炮第684章 元山戰役(一)第177章 龍濟光的去向第223章 滇軍和四川(二)
第619章 桃花情第751章 越來越近第145章 袁世凱的心思第86章 瞬間的永恆第126章 各方反應第520章 府院之爭(二)第136章 唐袁矛盾第972章 菲律賓問題(二)第772章 高歌一曲第973章 南京談判(一)第514章 經濟騰飛第849章 上海空戰第409章 程子賢的進攻第268章 洪子泰(一)第786章 香港問題(一)第775章 演講第464章 唯一合法政府第256章 軍級機構第295章 二代子弟第560章 此戰必勝第664章 戰爭中的工業經濟第689章 林陳坤的重新的崛起第113章 半截煙(二)第716章 越南獨立陣線第423章 女人的狠第187章 上海亂第405章 商務代表團第84章 人事任命第881章 兩敗俱傷(一)第21章 籌建軍政府第439章 購前無畏艦第407章 拖拉機和坦克第949章 德國問題(三)第648章 夜幕中的炮聲(二)第988章 塞薩洛尼基之戰(二)第414章 江北大捷(一)第237章 居仁堂寒夜第25章 秦玉年的選擇第466章 段芝貴入川第913章 中美談判第811章 巴爾瑙爾會戰(二)第454章 狐狸精第1048章 坦克對決(三)第936章 寺崗謹平的玉碎第691章 商貿互惠協定第824章 印度洋是我們的!第374章 古美電器第25章 秦玉年的選擇第962章 遙遠的戰爭第432章 空軍視察第1062章 血腥前夕第114章 八號高地第849章 上海空戰第970章 菲律賓問題(一)第297章 蕪湖和宣城計劃第374章 古美電器第779章 中日密約(二)第533章 59號戰艦第242章 家務瑣事第220章 居仁堂(二)第278章 教育事(二)第500章 曹錕之忐忑第317章 湖南生變第383章 於世峰的小心思第291章 北洋謀劃第975章 中美聯合公約(一)第97章 航空工業第612章 b6俯衝轟炸機第716章 越南獨立陣線第576章 蘇俄參戰第879章 黃帝號危機第63章 所謂漂亮第1019章 德國亂局(一)第280章 第十一師第355章 第五混成旅(一)第227章 泰山鎮(一)第968章 劇烈反應第91章 福州冬日第888章 登陸激戰(二)第126章 各方反應第408章 煉油廠第475章 青島第一戰第431章 任人唯親第1043章 克查赫衝突(三)第648章 夜幕中的炮聲(二)第357章 第五混成旅(三)第247章 籌款晚宴第891章 趙臨東第39章 關餘貸款第465章 談判和戰爭第268章 洪子泰(一)第595章 大罷工(二)第536章 華山級航空母艦第655章 清川江上的炮火(一)第738章 芬蘭絞肉機(一)第269章 洪子泰(二)第470章 1914式野炮第684章 元山戰役(一)第177章 龍濟光的去向第223章 滇軍和四川(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