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要保的內閣

十二月二十四日是崇禎的生日,剛好就在民間所說的小年那一天。因爲我一向提倡節儉,所以十二月十二,禮部來請示萬壽節如何安排時,我就下旨簡辦,不需大臣送禮,就請各內閣六部大臣,封侯拜將的功勳,宗室近親吃頓飯就好了。下面的官員更加不能借過萬壽節搞什麼慶祝活動。

吳貞疏已經搬到外面的一座宅子,吳秀兒也從信王府邸搬了過去。因爲覺得自己有點失信於她,見到她時,若她問起不知如何應付,乾脆就不去見。只是叫傅山帶去些銀兩,並讓他看下吳貞疏恢復的怎樣!

婉琴皇后已經挺着個大肚子了,雖然史書上說是男的,可那是歷史上的崇禎,現在換成是我,誰知道會怎樣!每天我都去那摸摸她的肚子,陪她一陣。其它的時候,隔幾天我就會睡在田袁兩妃那。

這天在乾清宮處理完政務,時間尚早。旁邊的傅山,侍講曹文衡,李邦華,陳文一陪着我聊天。因爲大家這幾個人年紀都相仿,很快聊天的氛圍就調動起來了。我看陳文一有話欲言又止的,就說:

“陳文一,你們都是天子近臣,有什麼不能說的,不要婆婆媽媽。就算講錯,朕也不會怪你們。”

陳文一倒是真的有話講,受皇上一鼓勵,便站起來啓奏:

“回皇上,臣自陪侍在皇上身邊,每每看到皇上召見臣子,或發佈詔令,都一言而定,臣以爲如此不好。”

“哦,有什麼不好?”

“臣以爲,皇上置六部,組內閣,都是讓大臣主理政務。如今每日各方奏摺都有數百件,皇上一人委實看不完,臣以爲該分些擔子給下面的臣工,皇上抓其主要便可。如事事都需皇上作主,那臣下都只是跪着接旨,長此以往,不僅大臣沒有主見,即使皇上旨意上有什麼紕漏也不敢指出。皇上何須把臣子的擔子往聖上身上加呢?皇上只要管好朝中百官,百官管好大明。皇上萬金之軀,不可操之過累!”

“呵呵,你這陳文一啊,是不是拐着彎說朕太過集權,把內閣都架空了?”

“臣不敢!”

“朕不是怪你,朕也知道,這地方的事情,朕未必有朝中的大臣明白。但這地方的事情,關係到大明的根本。朕一再強調就是隻有地方官員做好,那才叫做真正的做好。如果朕的旨意到了地方都變了模樣,那有什麼用!這些就要靠本朝廉明的臣子,靠朕的各省巡查御史們來保證了。因此朕處理政務時不得不親歷親爲!你們是朕新提拔進來的,這京城可是個大染缸,到時外放的官員來你們這走門路,攀交情,投你們所好的時候,你們要是抵不住,污了身子,朕是保你們不住的。”

“臣等記下了,決不敢徇私。”

“朕這幾日想着另外搞個明發的廷寄,跟原先朝廷的發旨意的廷寄分開來,就叫《明刊》,這既是我大明國號,也表示明明白白的意思。朕的這明刊就專門寫些各地風俗,賦稅,收成,官員情況等等,百姓關心的都可以寫。只要不蠱惑百姓的言論都可以寫在上面,這明刊跟廷寄一起每個月發一次到各省,刊印後再分發到縣。朕花了這麼多銀子在驛站,也不能讓它停在那!”

曹文衡上前奏道:“皇上此舉自是聖明,不僅對官員有監督之功,也有教化民衆之意。不過這主筆之人倒是難找。畢竟點評之事,多少有私人的偏向。需要找個剛直的學者。”

“呵呵,不用如此,朕看,就你們幾個吧。你們四個人一起編撰,寫好後,朕看過就行了,這樣你們也少份責任。這事交給傅山主筆吧,傅山的才學朕是信得過的。你們三個還有其他事,就兼個副職。”

“臣等定盡心竭力,不負皇上重託。”

剛說到一個段落,曹化淳快步走了進來,在殿前行禮後,稟奏道:

“啓奏皇上,御史吳玉有彈劾奏摺上。”自督察院成立後,我給了他們獨立的奏摺權,凡他們的奏摺只要在通政司留個底條,都可以直接呈到乾清宮。

這個時候有彈劾奏摺上來?我纔剛在幾天前斬了一批,罷免一批官員。難道有人敢頂風作案?會是誰呢?我心裡滿懷疑竇的攤開摺子。

吳玉彈劾的居然是首輔劉鴻訓!

仔細看了下奏摺,才發現起因是這樣的。京師三營在湖廣打完戰,士兵有了損傷,於是朝廷下旨,補齊兵額數。洪承疇回來後,前兩日根據我的意見再下旨休整訓練兵馬。這旨意是我讓劉鴻訓去擬的。原本也沒什麼的,可到了發旨的時候卻發現旨意變了,裡面居然多了一句話:“兼轄整頓巡警司”。這巡警司是歸順天府管制的,爲防止京師三營都督的兵權過於集中,巡警司是不能給洪承疇或者九門提督孫傳庭節制的。這明顯的是違制。

我驀然想起這就是歷史上劉鴻順倒臺的原因。都已經崇禎元年了,怎麼還有這事情發生!據吳玉奏來,這事也有些奇怪的地方。劉鴻訓身爲首輔,這樣的基本常識不可能不知道。這兵部根據旨意撰寫的詔書,內閣還要看的。沒理由,劉鴻訓沒看到,而且其他內閣大臣也沒有看到的。偏這兩天前的東西,現在才翻出來,那這兩天又詔書留在哪裡呢?吳玉又怎麼知道的呢?

我想想頭真是大!劉鴻訓雖有魏黨的印記,但對大明是忠心的,對我也沒有什麼可以指責的地方。他應不會搞這小動作,就算要搞,也不是在這個時候。難道有人看到我整治了以前的舊黨,以爲劉鴻訓也失勢,想整倒他?——這些都有可能!?這到底是因爲意外的筆誤,還是有人乘機弄的手腳呢?

我把奏摺交給李邦華,讓他們看看。

“你們認爲這事情怎樣?”

他們四人看完奏摺對望了一眼,都不敢發話。因爲這件事情若追究起來,內閣大臣全部有罪。這可關係到數位朝廷重臣的仕途,甚至關係數百人的性命。

李邦華是偏向吏治的,憋了半天,回奏道:

“臣以爲御史吳玉爲人正直,斷不會憑空彈劾朝廷重臣,這大約是在哪個撰寫環節出錯。皇上小懲便可,一則警告羣臣,二則以顯皇上仁德。”

“小懲?說下去。”

“臣以爲皇上前幾日才撤過各部大臣,此事可大可小,如今追查下去,不管是哪方出錯,都勢必大興牢獄,這樣朝廷必是人心惶惶,不利於大明的穩定。就此剎住,大臣安心,犯錯的臣子也是感激於心。皇上懲戒幾個小臣就可以了。”

“朕也是這個意思。不過恐怕御史們不會罷休!”

陳文一上前說道:

“臣以爲如此小懲也有弊端,內閣大臣是皇上欽定,皇上也一再強調爲官需清正廉明,那內閣就是百官的表率,如果有什麼污點,都是給人留下攻擊皇上吏治不清,清而不淨的話柄。下面的官員都在盯着朝廷,處理不好,那好容易建起來的革新氛圍,就給破壞了。”

“你的意思是一查到底?”

“不,”陳文一吸了口氣,下了很大決心似的,“這事只有皇上認了才行,也只有這樣,纔沒有什麼後患!既可把事情平息下來,也可封住百官的口。退一萬步講,若這裡面有人弄鬼,也可平息後再查。”

讓皇上認錯,在古代那確實要點膽子,這個陳文一啊!

“嗯,看來只有這樣了!這事情就別查了,朕看,只不過是某個環節不小心,說不定就是朕說錯了!”我想了想!沒辦法,看來只好犧牲我自己了!

第二天早朝,我剛坐定,果然就有人再拿這件事出來上奏。

在中軍督府任職的提督鄭其心又接着昨天吳玉的老調重彈。說是事關兵權,不能馬虎了事,要我嚴懲相關人員,以儆效尤。

此話一出,朝堂上炸了鍋一般,內閣大臣因爲自己有嫌疑,都不好說話。好一會,工部侍郎劉宗周纔出來說:

“臣以爲這必是中書舍人忙中出錯,無需大驚小怪。如今聖明天子在上,朝中又有重臣,臣以爲,並沒人,也沒有人敢調兵爲亂。”

這邊話剛講完,給事中李覺斯出班說:

“此事由兵部擬稿,再送內閣輔臣審定,中書舍人繕寫。因此僅處理中書舍人一人,不合情理。內閣和兵部是審閱過的,也應追究責任!”

唉,這些御史們,我真不知道怎麼跟他們說好,我剛給他們提了官,就開始這樣肆無忌憚了。居然不分輕重,難道要我把這些臣子全換了?!彈劾是他們的本分,我也不好批評他們!

“各位臣工都很努力辦差,朕很高興,你們能仗義直言,朕也感到很欣慰。每個人都有不足,也有犯錯的時候,這出錯的這份旨意,朕看了,是朕讓劉首輔發下去的。昨日朕便想起來,那日朕責怪巡警司治安不力,以至京師有官宦子弟橫行,着人整頓巡警司。這是同着讓洪承疇訓練新兵的旨意一起講的。這件事是朕講錯了,各位御史,言官參得對。能駁回來,說明大家都盡心爲朝廷辦事。這事就算了,內閣再改過詔書!”

我說完話,大臣各人表情不一。他們沒有想到我會把這件事認下來。不過既然皇上已經認下來了,下面的臣子也不好再說什麼!

我頓了頓,接着說:

“內閣大臣自朕登基以來,兢兢業業,勤工忠廉,朕今次特賜內閣大學士紫禁城騎馬。希望列位臣工以大學士爲榜樣,爲朝廷效力。”

大臣們沒想到我沒有治他們的罪,反而恩賜他們,內閣大臣連忙磕頭謝恩,我在上面卻明顯的看到劉鴻訓身子顫抖了下,規規矩矩的磕了三個響頭!

我只希望這是一次意外,老這麼搞內耗,實在沒精力對外了!很快就到明年,皇太極要對大明用兵了,我是不會坐以待斃的。大家都等着瞧吧!

《第二卷完》

第15章 整頓後的三營第51章 進退兩難(上)第283章 富餘糧食第20章 大同會盟(下)第114章 第二次演習第17章 接連交錯第156章 君臣相爭第81章 夏季攻勢(上)第93章 歃血第22章 餘塵未了第138章 悉心運作第149章 三敗林丹汗第179章 馬有失蹄(下)第97章 二審定案第44章 進犯朝鮮第214章 有進無退第37章 二度失利第91章 風花雪月夜(上)第234章 替罪之羊第226章 調動第199章 另類策略(上)第127章 物盡其用第64章 煩事一堆第236章 轉機第202章 算計(上)第152章 暢談局勢第171章 聽案(上)第80章 多事之秋(下)第149章 碰巧邂逅第246章 遠征第5章 皇帝病了第300章 轉變第242章 勸說(下)第200章 另類策略(中)第90章 說服第130章 盤山選址第104章 虛位讓賢第296章 下一步第139章 呼嘯而來(下)第269章 情由第46章 勢如破竹第35章 攻城初戰第215章 整軍再戰第281章 問題(上)第284章 較勁第93章 歃血第263章 變革之年第228章 善後處理第3章 宮外世界第270章 傷兵第200章 另類策略(中)第130章 醉有應得第183章 結果一樣第137章 兩向夾攻第36章 角逐第76章 風雨欲來第94章 決不簡單第270章 傷兵第315章 鐵案第36章 一度失利第10章 官商不法第44章 進犯朝鮮第266章 時機第80章 喜事第47章 驚惶失措第7章 新皇登基第143章 女真蹤跡第43章 西回第191章 快刀亂麻第34章 秀兒進宮第9章 新任御史第262章 軍數第104章 虛位讓賢第167章 圍城第90章 收與不收?!第168章 宮門之爭第118章 熱鬧詩會(中)第162章 法不責衆第39章 皇太極的打算第102章 竭力應對第53章 血戰遵化第136章 網開一面第151章 重建察哈爾第134章 方案圖紙(下)第48章 率兵攔截第179章 馬有失蹄(下)第204章 計劃有變第24章 高手第175章 皇子監國第227章 慢刀割肉第131章 混水摸魚第233章 敵酋之死第229章 該給的纔給第30章 憂天杞人(中)第4章 巡視三營(下)第72章 冷處理第78章 河南之變第60章 收穫第30章 論才,論財第130章 醉有應得
第15章 整頓後的三營第51章 進退兩難(上)第283章 富餘糧食第20章 大同會盟(下)第114章 第二次演習第17章 接連交錯第156章 君臣相爭第81章 夏季攻勢(上)第93章 歃血第22章 餘塵未了第138章 悉心運作第149章 三敗林丹汗第179章 馬有失蹄(下)第97章 二審定案第44章 進犯朝鮮第214章 有進無退第37章 二度失利第91章 風花雪月夜(上)第234章 替罪之羊第226章 調動第199章 另類策略(上)第127章 物盡其用第64章 煩事一堆第236章 轉機第202章 算計(上)第152章 暢談局勢第171章 聽案(上)第80章 多事之秋(下)第149章 碰巧邂逅第246章 遠征第5章 皇帝病了第300章 轉變第242章 勸說(下)第200章 另類策略(中)第90章 說服第130章 盤山選址第104章 虛位讓賢第296章 下一步第139章 呼嘯而來(下)第269章 情由第46章 勢如破竹第35章 攻城初戰第215章 整軍再戰第281章 問題(上)第284章 較勁第93章 歃血第263章 變革之年第228章 善後處理第3章 宮外世界第270章 傷兵第200章 另類策略(中)第130章 醉有應得第183章 結果一樣第137章 兩向夾攻第36章 角逐第76章 風雨欲來第94章 決不簡單第270章 傷兵第315章 鐵案第36章 一度失利第10章 官商不法第44章 進犯朝鮮第266章 時機第80章 喜事第47章 驚惶失措第7章 新皇登基第143章 女真蹤跡第43章 西回第191章 快刀亂麻第34章 秀兒進宮第9章 新任御史第262章 軍數第104章 虛位讓賢第167章 圍城第90章 收與不收?!第168章 宮門之爭第118章 熱鬧詩會(中)第162章 法不責衆第39章 皇太極的打算第102章 竭力應對第53章 血戰遵化第136章 網開一面第151章 重建察哈爾第134章 方案圖紙(下)第48章 率兵攔截第179章 馬有失蹄(下)第204章 計劃有變第24章 高手第175章 皇子監國第227章 慢刀割肉第131章 混水摸魚第233章 敵酋之死第229章 該給的纔給第30章 憂天杞人(中)第4章 巡視三營(下)第72章 冷處理第78章 河南之變第60章 收穫第30章 論才,論財第130章 醉有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