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殺伐

時間一晃,又過了十天。爲了加快效果,各兵士的賞銀直接由各省藩庫先發,等秋稅的時候再提留。在耗費了一百四十九萬兩白銀後,各地總算沒有傳來大規模的動亂。銀子與明刊的宣傳起了作用,各州府官員不管出於何種目的,但也不敢明着像山東那樣反叛,而下面的軍戶都因爲可以變爲平民,一心等着改制,再則‘削籍爲奴’這四個字極有震懾力,哪想到去跟着長官作亂。

山東方面,由於王承恩的人的四處分發‘特別’的明刊,使得百姓們出現猶豫。原先王學昭還故作姿態開倉賑災,隨着饑民越來越多,濟寧等各府都已經停止開粥場。八衛所的士兵有些開始明白過來,他們兵諫就是把自己變回軍戶,而現在朝廷改制卻是讓他們自由爲民。這其中的區別是他們當了幾百年兵的家族深知其味的。雖然他們還是將信將疑,但軍心已經開始渙散。

我接到各處的回報,心裡總算鬆了口氣。事情沒有變得太糟糕,只要解決山東作亂的叛軍便可把這股暗流壓下去。

這個時候,一些大臣開始焦急起來。因爲過了二十多天皇上仍然沒有旨意給三營。洪承疇也是急得不行,但上去的奏摺往往沒有批覆。他們這幾個都是主戰一派,朝中還有劉鴻訓,韓瑁鍔饜校踝諡埽盼┫偷紉慌潞團桑O碌木褪侵骱團傘U餿眨鋶兇謨牒胤曄チ轎荒詬蟠蟪跡瘧可惺槭湯桑槌諧氳壬桃椋獯我黃鸕角騫竺媸ィ歡ㄒ擺苫噬顯繾髦饕狻?br /

我剛看完八百里急報,李邦華在一旁跟我講解朝中一些官吏的考覈卷宗,方正華就進來稟報說是孫大人和其他重臣求見。

“宣他們進來吧!”

衆大臣進得乾清宮,行完禮後便開始了他們的此行目的。我看他們各個神色焦急,猜到他們要說什麼了。只見孫承宗咳了一聲,便出聲啓奏:

“皇上,山東大亂已經有二十餘日,山東靠近京畿,皇上宜早作決斷。然朝廷除安撫,公告外,未有一兵一卒前往山東,微臣以爲,不管是戰是撫都需以兵力爲後盾。方可使災後的山東不至於亂得不可收拾,如今三營已整頓齊備,懇請皇上下旨命三營前去鎮守山東。”

“嗯,你們都是來勸說朕發兵山東的是吧?”

“臣等懇請皇上發兵平叛。”這話倒說得衆口一詞。

“山東的事,朕已經做了安排。孫愛卿熟知兵道,這裡有幾分急報,你們看下吧。”

孫承宗聽皇上說有了安排,心裡很是吃驚,這幾日內閣,兵部都沒有發文出去,皇上做了什麼安排呢?他們從內侍那拿過幾分奏摺,入目赫然是袁崇煥,餘大成,李三才的奏報。

袁崇煥的奏摺上報祖大壽率一萬五千的兵馬已經出發;餘大成則是言遼東軍馬已到,請旨下一步舉動;李三才的是稟報已從海路運糧三十萬石抵達登州,與祖大壽兵馬匯合。

下面的大臣目瞪口呆的望着皇上,想不到在這二十天裡皇上已經有了動作,就連他們最頭疼的糧食也已經到位,滿朝文武全部給蒙在了鼓裡,他們還在那爭辯是戰還是安撫的時候,軍馬已然出發。

“呵呵,兵者,詭道也!朕從海路運送兵馬糧餉到山東,必不能讓叛軍知曉,否則即使登州再堅固,也架不住衆多人馬的猛攻。明刊既然發文安撫兵士,倘若三營再動,豈非表明朝廷言而無信。這下你們可以安心了吧,朕剛纔已經發旨意給祖大壽,餘大成,命他們迅速平叛。”

下邊的臣子沒想到皇上已經把他們所要上奏的事情都已經辦妥了,面上都透着喜色。孫承宗愣了一下,馬上躬身道:

“皇上高瞻遠矚,反叛賊子必然被誅。”

我打斷了他們的頌揚:

“此番山東作亂,除了**,朕也有責任。軍戶改制,兵士尚未明白,便已然下條文。剩下的地方需得謹慎行事,你們是管兵事的,需得多加註意。”

“臣等遵旨。”

“好了,你們下去吧。”

他們告退後,我坐在龍椅上思慮了下,後面的舉措全無頭緒。方正華遞上一杯參茶,我忍不住舒鬆了下身子,揉了揉太陽穴。此次平叛全靠借鑑歷史上崇禎五年山東大亂的策略,從遼東調兵入關。他們是沒有人打得贏,而我卻是沒有兵可調。堂下李邦華在一旁發楞。便知他還在回思剛纔的事情。

“李愛卿是不是很奇怪朕爲什麼不用三營?”

一直沒有說話的李邦華確實在考慮這件事,不過聖意難測,他哪敢搭話!

“臣愚鈍,皇上如此做自然有其深意。”

我看了他一眼呵呵道:“看來你也變圓滑了,朕還以爲只有陳文一那小子狡猾。”

李邦華有些緊張,忙分辯道:“臣不敢!”

“山東出現叛亂,朝中所有的人都以爲朕會用三營去平叛。原本朕也打算用三營的,可是朝中的大臣們,地方上的官員都有自己的小算盤。”

這話聽到李邦華心驚肉跳的,這二十多天來,每次朝會他也在,怎麼感覺不到大臣們有私心呢?

“微臣愚鈍。”

WWW● ttκΛ n● ℃ O

“要是陳文一在,他便明白朕的想法,你阿,太過忠厚。朝中大臣,要麼主戰,要麼緩圖,要麼主和。這三類人,主戰者與力主緩圖者還好點,不過是想自己去立點功勞。這也沒有什麼!但是那些主和者卻在給朕下絆子,他們想着恢復祖制,憑藉祖蔭仍舊可以佔着大量的良田美宅,仍舊可以富貴一世。他們巴不得山東的事鬧大,三營裝備用了十幾天才補充齊,但是糧餉卻仍舊沒有到位。”

“皇上既然知道,爲何…………”

“爲何不下嚴旨籌辦軍備給三營?查辦那些拖延的官吏?”

李邦華點了點頭,我繼續說道:

“因爲朕後來根本就沒有想過把三營派到山東去,爲什麼呢?朕並非不相信三營人馬的戰鬥力,他們可是跟朕在遵化血戰過來的。可惜這些人,都是洪承疇從各地招來的募兵。而山東的兵員就佔了很大的一部分,現如今讓他們回山東平亂,去打自己的老鄉,朕不得不考慮下。即使三營的兵不作亂,也是影響士氣,若他們在短期內不能平叛,那麼後果可能是全國都出現叛亂。朕不如順着用三營吸引他們的目光。至於那些作梗的人,豈是一下子就殺得乾淨?換了他們朕也要找得到人來做事才行。你會試時那篇關於吏治的文章,朕還記得清楚。你還年輕,朕希望過得幾年,你也能挑起重擔。朕是信任你,纔跟你說這番話。”

“蒙皇上隆恩,微臣定當盡心竭力爲皇上辦差。”

“你們幾個都是朕要培養的人,只要你們忠於朕,便有你們一展所長的時候。”

“微臣雖非大才但忠君報國之心還是有的,臣誓死效忠皇上。”

“好,朕就取你這話,朕要去休息了,你把朕圈好的卷宗整理下。”

李邦華應允後恭送皇上離去,他看着皇上的背影,心中有百種滋味涌上心頭。

山東登州城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大城之北,還有水城與大城相連。只要打開水城門,便可與渤海相通。此番祖大壽帶了一萬的騎兵,五千的步兵在登州上岸。一接到平叛的旨意,他便率軍往最近的濰坊殺去。上次作戰,他給袁崇煥安排去守寧遠,根本就沒有打什麼仗。這次好容易從滿桂手裡把這次平叛的任務搶了去,憋在心裡的躁動終於可以發作出來。

祖大壽的策略簡單而直接,用輕型火炮轟炸城門,打破城池後,便領着騎兵蜂擁入城,凡抵抗者全部格殺勿論。就這樣祖大壽率着兵馬一直攻到了濟寧,期間一些州府沒有要麼就是潰散,要麼稍微抵抗下就給剿滅了。這些根本就沒有做過戰的兵丁怎是浴血奮戰中殺過來的遼東軍的對手。不少像泰安,兗州等城更是開門投降。八個衛所的指揮使沒有統一指揮各自爲戰,給祖大壽來了回各個擊破,一路打了過去。後面跟進的餘大成更是運糧賑災,使得百姓重新歸附朝廷。濟寧城的王學昭看勢頭不對,企圖逃進微山湖學那水泊梁山。結果出城沒多久,就給祖大壽埋伏好的輕騎兵一頓衝殺,便是全軍覆沒。

祖大壽歷時二十三天,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功夫便把山東八衛所叛亂給平定。消息傳到京師,羣臣震動。此事明刊上倒沒有什麼言及,不過就是講皇上調遼東大將祖大壽在山東巡查軍戶改制。

不管朝中臣子有什麼想法,既然山東給平定了下來,那麼善後的事情總要解決。朝會上,刑部,兵部的人便向皇上啓奏:

“不知皇上如何處理那些饑民與衛所的兵士?”

“朕已命祖大壽全力剿滅叛亂之人,至於俘虜的兵士……”我原本打算隨便給他們幾畝土地爲民,但是轉念一想,這個時代必須以雷霆手段來鎮壓住反抗的勢力。“就削籍爲奴,其他的依條文改制。山東衛所的改制繼續進行,朕已經下令,此次平叛後,就從饑民中擇其力壯者爲兵。其餘饑民開往濟南河堤修建堤防。”

刑部尚書張致發又道:“啓奏皇上,那煽動叛亂者如何處置?”

“嗯,山東各地官員凡是襄助王學昭作反的,全部判爲腰斬吧。作亂的八衛所指揮使夷其三族,凌遲處死。各地作亂的宗人,一經查實,廢爲庶人,宗人譜上除名。”我知道這些處罰,他們刑部不敢隨意作出判決,只能我來作這個惡人。

“朕依據平叛的功勞行賞,祖大壽就封爲昭勇將軍,仍舊隸屬遼東。朕已派祖大壽率軍到各地巡視,讓衛所兵士見見邊軍的風采,往後也有個學習的榜樣。徐從治爲山東巡撫,先治理黃河堤壩。餘大成爲山東都指揮使統轄山東衆衛。”

秉筆太監邊聽邊寫,隨手潤色,刷刷的就把旨意寫好,我蓋上御寶便發了出去。

在山東後續的問題上,我乾淨利落的頒佈旨意處理。人犯沒有押到京城獻俘,而是在濟寧處決;祖大壽將步兵運回遼東,只帶着一萬的騎兵,依旨意徑直南下,在江南各行省巡查軍戶改制。各地宗人府開始抓拿作亂的宗人,查實後,全部廢爲庶人。

第68章 京察(上)第82章 夏季攻勢(下)第255章 探視第227章 慢刀割肉第78章 假紅毛番子第148章 都是聰明人第29章 憂天杞人(上)第51章 各施其道第103章 一箭雙鵰第270章 傷兵第76章 風雨欲來第224章 鬱悶女真(下)第196章 屠戮(上)第162章 運糧第80章 多事之秋(下)第155章 改行建廟第93章 歃血第169章 後宮聽政第7章 突生橫變第157章 絕不妥協第30章 論才,論財第255章 探視第90章 說服第100章 危機四伏第271章 指婚第130章 醉有應得第173章 聽案(下)第52章 親征第105章 疑點難點第202章 算計(上)第110章 北國恩怨第124章 身份懸殊第319章 待命第34章 兵圍大淩河第192章 下任首輔第38章 堅守待援第82章 夏季攻勢(下)第279章 決裂(下)第168章 宮門之爭第113章 演習開始(下)第160章 同盟之盟第254章 到京第289章 官商第48章 率兵攔截第79章 多事之秋(上)第5章 親自挑選第207章 接應第49章 買賣第21章 女真對策(上)第166章 苦等第77章 春風又綠江南岸第10章 陝西流民第177章 峰迴路轉第132章 一場虛驚第195章 破城(下)第5章 親自挑選第40章 袁崇煥的選擇第145章 圍困第177章 峰迴路轉第121章 打探到底第52章 進退兩難(下)第168章 鬥法第37章 學生,老師第126章 研究院的作用第233章 敵酋之死第228章 善後處理第195章 破城(下)第173章 聽案(下)第273章 反應第208章 緊急軍情第85章 南京兵部尚書第268章 不化之人第184章 再見福晉第38章 堅守待援第303章 手段(下)第166章 居然生病第8章 南糧北調(中)第47章 驚惶失措第248章 怠慢第301章 意第285章 構建平衡第69章 河南也是河難第139章 呼嘯而來(下)第67章 臣子的無奈第243章 協議第178章 藉口手機站第137章 突圍而出第90章 說服第4章 巡視三營(下)第38章 朕是校長第101章 萬世之法第116章 意外耽擱第251章 會師第84章 南北對峙(下)第306章 問案第272章 熱鬧第135章 都在打算第321章 應允第71章 兩位巡撫第110章 訓練京營
第68章 京察(上)第82章 夏季攻勢(下)第255章 探視第227章 慢刀割肉第78章 假紅毛番子第148章 都是聰明人第29章 憂天杞人(上)第51章 各施其道第103章 一箭雙鵰第270章 傷兵第76章 風雨欲來第224章 鬱悶女真(下)第196章 屠戮(上)第162章 運糧第80章 多事之秋(下)第155章 改行建廟第93章 歃血第169章 後宮聽政第7章 突生橫變第157章 絕不妥協第30章 論才,論財第255章 探視第90章 說服第100章 危機四伏第271章 指婚第130章 醉有應得第173章 聽案(下)第52章 親征第105章 疑點難點第202章 算計(上)第110章 北國恩怨第124章 身份懸殊第319章 待命第34章 兵圍大淩河第192章 下任首輔第38章 堅守待援第82章 夏季攻勢(下)第279章 決裂(下)第168章 宮門之爭第113章 演習開始(下)第160章 同盟之盟第254章 到京第289章 官商第48章 率兵攔截第79章 多事之秋(上)第5章 親自挑選第207章 接應第49章 買賣第21章 女真對策(上)第166章 苦等第77章 春風又綠江南岸第10章 陝西流民第177章 峰迴路轉第132章 一場虛驚第195章 破城(下)第5章 親自挑選第40章 袁崇煥的選擇第145章 圍困第177章 峰迴路轉第121章 打探到底第52章 進退兩難(下)第168章 鬥法第37章 學生,老師第126章 研究院的作用第233章 敵酋之死第228章 善後處理第195章 破城(下)第173章 聽案(下)第273章 反應第208章 緊急軍情第85章 南京兵部尚書第268章 不化之人第184章 再見福晉第38章 堅守待援第303章 手段(下)第166章 居然生病第8章 南糧北調(中)第47章 驚惶失措第248章 怠慢第301章 意第285章 構建平衡第69章 河南也是河難第139章 呼嘯而來(下)第67章 臣子的無奈第243章 協議第178章 藉口手機站第137章 突圍而出第90章 說服第4章 巡視三營(下)第38章 朕是校長第101章 萬世之法第116章 意外耽擱第251章 會師第84章 南北對峙(下)第306章 問案第272章 熱鬧第135章 都在打算第321章 應允第71章 兩位巡撫第110章 訓練京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