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通州之行

終於把宗親改革的事情提上了解決議程,雖然下面的人在處理這件事情上可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問題,但是總要解決的,老拖着我總覺得朝廷財政在面臨很大壓力。這也是我爲什麼堅持袁崇煥出兵和滿洲人野戰的原因,樹立軍威的同時,我好找個藉口免去以往朝廷所欠下的債。

關於宗室改革的事情以及宗親捐銀助餉的事無一例外的讓我在《明刊》上大肆宣揚。最終的結果是底下的人都覺得宗室間異常團結,大有齊心協力抵禦外侮的決心。雖然還是收到不少老臣的反對奏摺,我都留中不發,現在內閣全是向着我的人,京師的兵力也是聽我的,我不信還有人能夠明目張膽的出來鬧!

閒了幾天,工部尚書曹珖來報說是通州的學院已經建好了,兵部協同五軍督府初步選定了三百名學員,主要是京師三營的人,還有些京師附近的學子。這三百學員都是經過刷選才進來的,畢竟這裡是大明以後培養將領的地方,第一批的學員不敢弄得上不了檯面。

想着這是我大明的軍校,在這個時代,恐怕在世界上都沒有多少所。而我就是這軍校的第一任校長,呵呵,真是爽!說不定後世可以取代黃埔軍校,與美國的西點軍校、英國的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以及俄羅斯的伏龍芝軍事學院相提並論,成爲世界四大軍校之一,不應該是四大之首。

我帶着文武百官到通州的時候,梅之渙,傅宗龍帶着一干官員在通州郊外迎接。他們一早就在這準備籌建的事情,我打量了下這兩個臣子。

梅之煥年紀大了點,不過身手還算利索,桔皮一樣的膚色恐怕是在甘肅留下的印記。傅宗龍則身材不是很高,長得比較白淨,還留着三捋鬍鬚。這兩個人都是神色內斂,長期作爲一方大員,自然有他的風範氣度,那份沉着自信,一看就知道是善於用兵的儒將。

“兩位愛卿平身,不知什麼時候可以進行開院典禮呢?”

梅之煥首先應道:“學院在明日辰時開始典禮,通州沒有行宮,驛站已經準備好迎接皇上的聖駕,讓皇上休息。”

“哦,朕看這的驛站還容不下這麼多人,後面可有前來觀禮的官員。朕看就去學院駐紮吧,朕可是帶了帳篷來。”

“皇上,這恐怕不妥,學院尚未完備,地方也較爲簡陋,恐委屈了皇上。”

“不礙事,朕這裡有接近兩千人,一個小小的驛站怎麼夠住,傳朕旨意,把年老的官員安置到驛站去,其他人就在校場上搭營。”

“是,遵皇上旨意。”

沒辦法,這次我出來可是帶了一千名禁衛,加上幾百個官員家屬,隊伍龐大得可以。本來我也嫌人多的,可這也算一盛事,觀禮的人多也熱鬧點。所以地方是肯定不夠住的,我來的時候就打算好在外搭營過夜。

這原先的常營有座主殿,原本是用來給將領居住議事的地方。現在給改成了學院的課堂,兩邊都新建了一溜的屋子,作爲學員的舍房。周圍倒是一片空曠的野地,我們就把帳營就設在那!

這天晚上點起篝火,大家圍在一團,我帶的禁衛除了谷剛帶着幾十個留在身邊,其餘的分守四方。這谷剛倒也努力,進了宮後,跟着傅山苦練了一段時間,武功倒變成了宮裡的翹楚。我就把他提拔上來作爲我的貼身侍衛。身處亂世,而且我又動了那麼多人,難保沒有人想刺殺我,所以還是謹慎些!

帳外倒是熱鬧非凡,在京久住的人難得有次野營的機會,大家圍坐在篝火旁,靠着野味,喝酒和詩,也別有一番風味。我就沒有出去打攪他們,在中軍的帳篷裡,梅之煥,傅宗龍,內閣,還有傅山,李邦華他們在旁伺候着。

如今給朝臣們的感覺是,皇上身邊除了內閣的六位輔助大臣,另外還有崇禎元年進士曹文衡爲首的小內閣,皇上有些事情都會和他們商量,討論。這個小內閣雖然不直接決策,但是對皇上的影響還是很大的,特別是《明刊》在他們手上搞得風風火火,已經握住了大明整個的輿論喉結舌。所以朝內大臣不敢輕視這些晚生後進。幾個人乘着工部的人在,一起商量了下學院的後面工程。

“朕看,這學院雖然簡陋,但也初俱規模,學員們除了教學,訓練,下午安排時間清理這學院附近的野地,以後還要起圍牆,剷平校場。這學院雖是朝廷首建,但也要學生們參與,他們一起建立起來的母校纔會有份歸屬感,他們也纔會珍惜學院的榮譽。後來所需的房屋也是這樣吧!”

當然我這裡還有一句話沒說,還可以節約工部的資金。

大約工部的賀逢聖有些察覺我的用意,哪敢講出來。皇上會是這麼小氣的嗎?沒看見皇上每年四百萬都拿出來了,怎會在乎這點小錢。

不過老實說,我也不知道今年的賦稅情況如何!皮島的支出實際上並沒有減少,因爲除去當年毛文龍虛報的軍餉,加上兩萬人的撫卹,根本就是增多了。宗親改革甩掉了以前的爛帳,但是改革後實際支出是比以前要多了,高達兩百萬。雖然河南,湖廣,四川,陝西的田地有所增加,但也增長恐還不夠支出,現在只能指望南京的海關收入。在這樣的情況下,我能不省着點花嗎?!

傅宗龍沒有想這麼多,他想到的就是如何訓練好學員。

“皇上,學院草創而成,學子自當出力。臣與梅大人商議後,議定學員非軍中出身,需得三年方可出師,其後一年要到各地駐軍,衛所從軍一年後,纔可肄業。軍旅出身的學員,已經有了豐富的作戰經驗,臣等以爲一年便可回軍中效力。望皇上準之!”

呵呵,看來真是選對人了,聽起來有點像是後世的四年本科教育!

“準了,你們還有什麼就說吧,只要有利於學院,有利於大明,朕都同意。”

梅之煥看傅宗龍不出聲,兩人對望了個眼色,就出來說:“皇上,臣以爲這院校學員都是我大明未來將領,臣以爲也要有例銀纔是。臣以爲按皇上所分的十二等兵士俸餉,每月給予學員五錢的例銀。”

“嗯,也是應該的,這樣也可以解決貧寒子弟的窘迫。既然有着較好的待遇,也就不能跟其他的學院一樣,你們要按軍中的規矩來教導他們。讓他們知道自己是個兵士,而不是讀書的學子。”

“謝皇上。”

我心裡再想,京裡的天工學院會不會也向我要錢做俸餉呢?!

“好了,我們躲在在帳篷裡也悶了,事情就議到這。大家也出去儘儘興,熱鬧一番。”

衆大臣也是呵呵一笑,隨着我出來。

第二天辰時,三百名學員裝着大明的兵服,整齊的站在校場上,旁邊是一排禁衛護着,四周彩旗飄飄,左右兩側站滿了前來觀禮的官員家眷。校場後面更是有許多通州百姓,聽聞有座學院開業典禮,皇上來親自主持,更是萬人空巷的來一睹皇上的風采。我登上點將臺,下面的人就三呼萬歲,舉禮炮十二響,鼓聲大起。片刻後鳴金止鼓,我高呼平身後,百官在將臺下東西序立。我清了清嗓子,在這個沒有擴音器的年代只好吼着講了。

“今天是學院的開學典禮,朕在題這個院名前,先講幾句話給你們記着。你們是學院第一批學員,朕希望你們能夠爲後來者立個榜樣。知道作爲一個將領首先所要具備的條件是什麼嗎?!朕今天來告訴你們,那就是忠君愛國!朕可不希望你們在這學來的本事,用來對付大明。否則這樣能征善戰的將領對我們大明有什麼益處!其次就是服從,服從是軍人的天命,只要在不損害大明利益的情況下,你們只能聽從上司的命令!只有明確這兩點纔有帶兵的資格,這兩點朕希望你們牢記,並且作爲一個傳統傳承下去!”

主啊,原諒我,其實我也不想搞得自己是個皇權的衛道士!但是爲以後稱霸的準備,必須保證在遙遠地方出征的將士仍然能夠忠心於我大明。我可不想出現內耗,或者將領割據的情況。這就需要一個忠心的氛圍,我努力把它演變成一個傳統。就像後世的軍人,也要首先經過思想政治那一關,要堅決擁護黨的領導一樣!

“上面說的朕會讓人寫入校訓,以後晨讀都把校訓念一遍。你們除了要牢記忠君愛國,還要懂得用兵。以最少的代價打敗敵人,如何用兵,到時學院的夫子會教授你們,你們在這學到的東西,最後還要到戰場上去實踐,成長如何,就看個人的努力了!朕既兼任了軍事院使,在這爲你們題名這個學院!”

旁邊的侍衛馬上把準備好的書案,筆墨紙硯擡了上來。呵呵,我苦練了一個月的書法,就是爲了現在這個時候!我提筆照着就是寫了兩個大字,這兩個字我可是學寫了數百遍,自然沒有出什麼敗筆!我自己看了一眼,還算不錯!

兩個侍衛將寫好的院名立了起來,下面的學員都急着看皇上給學院取了個什麼樣的名字,紛紛伸長脖子。只見五尺寬的宣紙上寫着‘一心’兩個大字。他們看了這院名錶情不一,看來我要解釋下!

“朕給學院取名‘一心’有兩個意思。昔年宗澤問嶽武穆用兵之道,嶽武穆答道‘用兵之道,存乎於一心’。朕就取一心之名,就是要你們明白兵法的精髓。另外層意思就簡單多了,希望你們能夠在這一心學好本事,不丟我大明軍人的臉。你們明白朕的意思了嗎?!不要辜負朕的厚望!”

我說完,下面的學院顯得激動起來,高呼‘一心,一心,一心…………‘其他的官員看到我取的名字也點頭讚賞。我掃視全場,滿意的接受下面人的頌揚,陡然間,我看到旁邊的吳秀兒在看着我,眼睛一眨一眨的,那神情彷佛是在說我是不是因爲其他字筆畫太多,太難寫,皇上纔想到的這個名字。

我臉一紅,忙避了過去,老實說,坦白說,確實是這樣的。你沒看我連學院兩個字都沒寫了嗎?!

接下來,按照朝廷禮制,遣官於教場祭旗纛之神。禮部司員開始念文,讀祝賀喜,學院的夫子也要講話,學員代表還要獻辭,弄了大半個時辰。最後的結尾再奏《武成之曲》。這個時代,朝廷的一舉一動都有定製,連奏樂的曲子也是定好的。偏偏我對這些節奏比較緩慢的音樂不是很有興趣。要不是顧忌儀表,我差點就打哈欠了!

通州軍事學院的建立,使我對兵制的改革有信心,不過就是這時間不好把握。現在我剛下旨改革宗人制度,如今又再改兵制,似乎太急了。何況今年我打算在福建,山西,山東,廣東進行賦稅改革,去年在陝西,河南,湖廣,浙江的改制有了明顯的效果,今年自當再進一步擴大。看來兵制還是要推遲一下。

回到京城後,我召見了孫承宗,就兵制的問題和他商量下,畢竟他關於兵制改革的條文已經遞了上來。這孫承宗倒也有兩下,他建議兵制的改革就在那些已經做了賦稅改革的省份先行。而且兵制裡面有些也是按照新賦稅法來實施的。我考慮了下風險,決定在三個地方先實施。首先是京師三營,然後是遼東軍,再就是武昌駐軍。其他的地方就不先動了。這幾個地方的軍隊都是我的親信部隊,我也不懷疑他們的忠誠,等他們改制好了,再弄其他的地方比較好些,我現在還是求穩定!

第71章 變數第146章 合縱之策第131章 混水摸魚第32章 沒事瞎轉第177章 朕不許你死第58章 爲難第179章 馬有失蹄(下)第173章 再起爭執第153章 載人熱氣球第151章 重建察哈爾第152章 再據優勢第166章 居然生病第228章 善後處理第3章 巡視三營(中)第140章 初有成效第289章 官商第218章 又見陷阱第307章 接連不斷第11章 應對計策第219章 填土作戰第88章 公主第155章 改行建廟第140章 有點意外第84章 釘子第216章 強行攔截第57章 退兵(下)第243章 協議第262章 軍數第70章 河道第157章 絕不妥協第86章 女真內政(下)第203章 算計(下)第233章 敵酋之死第251章 會師第125章 地理畫策第21章 勇者爲勝第165章 美女的誘惑第192章 下任首輔第270章 傷兵第142章 誰有着數第36章 一度失利第43章 西回第27章 正副失和(中)第86章 女真內政(下)第80章 喜事第41章 遼西大雪第121章 淮南雨旱第190章 最後的對話第139章 戰果輝煌第35章 皇上也使奸計第127章 不經意之間第120章 另起爐竈第277章 暗中佈局第175章 皇子監國第64章 暫時的寧靜第146章 遼東換帥第125章 天助我也第168章 宮門之爭第17章 接連交錯第121章 打探到底第41章 會戰第79章 朝議第158章 天工改組第178章 藉口手機站第181章 會盟之行第109章 啓蒙老師第272章 熱鬧第20章 大同會盟(下)第236章 轉機第186章 明荷戰爭(下)第208章 緊急軍情第94章 決不簡單第94章 決不簡單第187章 不平等條約第50章 迂迴策略第89章 秋賦時節第209章 推算第105章 非我族類第255章 探視第79章 多事之秋(上)第141章 建城伊始第29章 安南之行第22章 女真對策(中)第29章 安南之行第141章 建城伊始第317章 坐等第109章 年內計劃第226章 調動第105章 疑點難點第61章 提前的叛亂第315章 鐵案第64章 暫時的寧靜第282章 問題(下)第174章 傅山歸來第53章 血戰遵化第1章 謀而後動第84章 南北對峙(下)第30章 論才,論財第41章 遼西大雪第140章 有點意外
第71章 變數第146章 合縱之策第131章 混水摸魚第32章 沒事瞎轉第177章 朕不許你死第58章 爲難第179章 馬有失蹄(下)第173章 再起爭執第153章 載人熱氣球第151章 重建察哈爾第152章 再據優勢第166章 居然生病第228章 善後處理第3章 巡視三營(中)第140章 初有成效第289章 官商第218章 又見陷阱第307章 接連不斷第11章 應對計策第219章 填土作戰第88章 公主第155章 改行建廟第140章 有點意外第84章 釘子第216章 強行攔截第57章 退兵(下)第243章 協議第262章 軍數第70章 河道第157章 絕不妥協第86章 女真內政(下)第203章 算計(下)第233章 敵酋之死第251章 會師第125章 地理畫策第21章 勇者爲勝第165章 美女的誘惑第192章 下任首輔第270章 傷兵第142章 誰有着數第36章 一度失利第43章 西回第27章 正副失和(中)第86章 女真內政(下)第80章 喜事第41章 遼西大雪第121章 淮南雨旱第190章 最後的對話第139章 戰果輝煌第35章 皇上也使奸計第127章 不經意之間第120章 另起爐竈第277章 暗中佈局第175章 皇子監國第64章 暫時的寧靜第146章 遼東換帥第125章 天助我也第168章 宮門之爭第17章 接連交錯第121章 打探到底第41章 會戰第79章 朝議第158章 天工改組第178章 藉口手機站第181章 會盟之行第109章 啓蒙老師第272章 熱鬧第20章 大同會盟(下)第236章 轉機第186章 明荷戰爭(下)第208章 緊急軍情第94章 決不簡單第94章 決不簡單第187章 不平等條約第50章 迂迴策略第89章 秋賦時節第209章 推算第105章 非我族類第255章 探視第79章 多事之秋(上)第141章 建城伊始第29章 安南之行第22章 女真對策(中)第29章 安南之行第141章 建城伊始第317章 坐等第109章 年內計劃第226章 調動第105章 疑點難點第61章 提前的叛亂第315章 鐵案第64章 暫時的寧靜第282章 問題(下)第174章 傅山歸來第53章 血戰遵化第1章 謀而後動第84章 南北對峙(下)第30章 論才,論財第41章 遼西大雪第140章 有點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