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9章 諸葛亮的態度

“此等大事,爾等就這麼輕鬆的答應了?!”

這是法正,在聽諸葛亮說完今日私宴之事後,做出的反應。

相當的焦急,也相當的無奈。

焦急的地方在於,一旦這五個人答應下來,那麼劉備就有足夠的理由和權利,強行去推動復設丞相一事。

無奈的地方在於.

“主公以私宴相邀,以身後事相托.孝直若是在場,可會拒絕?!”諸葛亮無奈的反問道。

是的,這就是法正無奈的地方。

設身處地的去想想,如果自己在場,恐怕也不會拒絕劉備所託。

其實吧,法正,龐統和黃權三人,心裡也都明白,身處那樣的環境下,除了答應下來以外,是沒有第二個反應可以做的。

但這三人還是心裡不是滋味特麼爲啥不請我?!

好吧,爲啥不請這三個人,其實大家心裡都有數,因爲這三個人,背後都有各自的利益集團,而諸葛亮等人,則是妥妥的鐵桿皇權派。

託付後事,不找心腹之人,找他們這些跟利益集團有瓜葛的人.劉備又沒有老糊塗呢。

可知道歸知道,心裡不好受也是實情。

尤其是龐統,他心裡最不舒服了。

法正和黃權還說得過去,這倆都是入川的時候才投靠的天子,可他龐統不就比諸葛亮晚了一年多的時間嘛。

是,他龐統是襄陽龐氏出身,身後也站着荊州世家們.可諸葛亮在荊州的人際關係也是錯綜複雜的啊。

憑啥他可以被邀請,我就不行?!

嘛,心裡不爽歸心裡不爽,但龐統終究不是小心眼的人,也沒想着要在這方面跟諸葛亮別苗頭。

但復設丞相一事,終究還是影響太大了。

“孔明你來當這個丞相,我倒是沒啥意見,但荊州如何?!”

龐統率先發難。

反正事情基本已經確定了,劉備有了諸葛亮等五人的支持,這個復設丞相一事,基本就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現在反對根本無濟於事。

倒不如藉着這個機會,逼諸葛亮表態,爲荊州集團爭取利益。

嗯.某種程度上來說,劉備不找龐統參加私宴,還真的是正確的。

哪怕龐統自認自己也可以全心爲劉備着想,但.事實上,龐統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免不了會代入到荊州世家的立場上,真做不到像諸葛亮那樣徹底跳出來。

這是一個思維方式和自帶立場的問題,跟是不是忠心無關。

可龐統這麼一說,諸葛亮還沒啥反應呢,法正和黃權直接翻了一個白眼。

這個龐士元.差不多得了。

這種時候還不忘着給荊州派撈好處?!

你也不想想,整個大漢內部,就你們荊州派多吃多佔了。

再一個,諸葛亮當了大漢丞相的話,以他的出身,以他在荊州派中複雜的人際關係,他還能虧待了你們荊州派?!

臥龍鳳雛,誰不知道你倆好的就差穿一條褲子了?!

因此,龐統一問這個問題,法正直接咳嗽了一聲,看向諸葛亮。

法正倒是沒說話,畢竟法正在某種程度上,確實跟諸葛亮有些相似,他確實是更加偏向於劉備一方的。

只不過他做不到跟諸葛亮那樣完全跳出來,上次李嚴的那封信,法正雖然交給了劉備,但多少還是幫李嚴說了點話,也夾在了一些幫東州派開脫的私心。

但是吧,這聲咳嗽的本意,諸葛亮還是能理解的。

至於黃權論地位,他算是在場衆人中地位最低的,論關係,他跟在場的這些人,也不過是泛泛之交。

如果不是黃權代表的是蜀中世家,他真沒有資格來參加這樣的聚會。

黃權也知道自己的處境,所以他也沒有以個人的身份發言,而是非常直接的對着衆人說道,“大漢新立,根基終究在蜀中,若孔明先生爲相,蜀中各家自無異議,只是,蜀中各地承載大漢復興之基,還望孔明先生亦蜀中百姓爲念,多行善政。”

那意思吧,別看你季漢如今已經拿下了關中,但未來十年內,季漢的根基依然還是蜀中.蜀中這幫世家們要是不支持的話,你諸葛亮也別想坐穩這個丞相之位。

私下議事,大家說話就沒有那麼多的顧忌了,如今三方代表,已經把自己的需求擺到了檯面上了,全看諸葛亮怎麼迴應了。

沒辦法,窗戶紙戳破了,劉備就是要讓諸葛亮當丞相的,現在不抓住機會要到未來丞相的承諾,還等到什麼時候。

而這,也是諸葛亮請來三個人的原因。

必須要說服這三個人身後的利益集團,否則的話,很多事情他也沒有辦法去具體實施和展開。

因此,諸葛亮微微一笑,先走到龐統面前,說道,“亮曾於《隆中對》中言明,大漢復興,一在荊襄,二在巴蜀。荊襄之地,大將軍鎮守十餘年,諸君用命而政通人和,士元又何必多問?!”

那意思,荊州那地方,是關羽鎮守的地方,而以荊州和益州之間那個複雜的山道和水路,朝廷就算想直接管轄,交通也不是那麼方便,政令來回傳達都需要好幾個月.如今的局勢下,除了派出朝廷大將總督地方外,根本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去治理。

大漢都城如今在成都,而不在洛陽,地理位置確實不佔便宜,對地方的掌控力度也確實比較弱,不管是不是設立丞相一職,對荊州的治理方式,還是會沿用現在的方式的。

也就是說,諸葛亮沒打算在自己繼任丞相後,就對荊州進行大規模的人員變動,統治方式也是跟以前一樣,採用委任統治的方式。

雖然這種方式,不是荊州世家們最能接受的統治方式,但確實也是目前荊州世家已經習慣的統治方式。

可龐統還是不滿意,看看現場某個黑廝不在,大膽的問道,“大將軍年事已高,又身有舊疾,倘若有個萬一”

這話問的,要是張飛在場,非跟龐統急眼不可。

諸葛亮也是沒想到,龐統居然問的這麼直白,有點哭笑不得,但還是給出了答案。

“有元直和伯輿在彼,何愁此事?!”

那意思,就算關羽有個萬一,徐庶和王基還在呢。

徐庶在荊州也同樣鎮守了十幾年了,而且以徐庶的性格來說,他可比關羽更好打交道。

而即使徐庶之後會有所調動,還有王基在呢。

王基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比徐庶更加符合荊州世家們的胃口王基可是大儒鄭玄的弟子,妥妥的名門之後,在某種程度上,王基更加懂得世家們需要的利益點在哪裡。

可比一個粗鄙武夫和一個寒門出身的文人要更加符合世家們的審美。

諸葛亮都說成這樣了,龐統自然也不好再繼續問下去了,畢竟這些事兒,已經足夠龐統去回覆那些荊州世家們了。

你總不能要求諸葛亮當了丞相後,就把所有的好處都給到荊襄世家,又或者改變立場,徹底倒向世家一面吧?!

天子對世家是什麼態度,其實大家都知道,荊州只是希望得到一個未來的保障,保障他們能在大漢集團內部,獲得不低於當前利益的權利和話語權而已。

即使再對劉備有意見,但荊州世家終究是如今大漢內部的第一政治勢力,只要能保住這個地位,那麼荊州派對諸葛亮,也只會以支持爲主,而不是持反對意見。

畢竟,諸葛亮可以說是大半個荊州人,他當丞相,荊州派總是比較容易獲利的。

解決完荊州派這邊,諸葛亮轉向法正。

“北伐之時,辛苦孝直和子初坐鎮漢中。然孝直與子初皆有正務,不可久留漢中亮以爲,江州督李嚴,治理江州期間,軍政皆宜,漢中之地,正需此等大才鎮守。待來日,亮上表天子,以李嚴爲漢中太守,孝直以爲如何?!”

這就是諸葛亮對東州派做出的妥協。

就李嚴那貨前段時間的舉動,沒給他貶官處理,都算是看在法正的面子上了。

如今諸葛亮卻願意出面,表奏李嚴爲漢中太守看似,從江州都督變成漢中太守是貶官了,但實際上,漢中的戰略地位可比身在後方的江州重要的多,漢中太守的職權,可比江州都督要大的多。

這是明貶實升的操作,既可以表達天子對李嚴的不滿,同時也能安撫東州派的情緒。

法正思考了一下,微微點頭,並沒有異議。

但隨即,法正又加了一句。

“吏部尚書空缺已久,我欲向天子建議,擢升吏部左侍郎董和爲吏部尚書,不知中書令意下如何?!”

法正這話說的就有技巧了。

不是問未來的丞相,而是以尚書令的身份,詢問現任中書令。

六部主官的任免,嚴格意義上來講,是不由尚書令和中書令決定的,兩人最多有建議權,真正做決定的,是天子。

但如果諸葛亮繼任丞相,那麼按照劉備對丞相的定義,丞相在這個事情上,是有一定的決定權的。

明面上,法正是在尋求諸葛亮的建議,實際上,法正就是在問諸葛亮要一個承諾。

而諸葛亮微微皺眉,陷入了思考。

說實話,諸葛亮是不太喜歡這種私下決定朝廷官員任免的事情的,畢竟當今天子是劉備,他也還沒有真正當上丞相,擁有開府治事,總攝三省六部的權利。

可法正這話,諸葛亮是真的不好回答,因爲明面上,法正只是在尋求諸葛亮的建議而已。

再一個,法正如果提議別人,還可能算是私心試探,但董和這是一個能力出衆,忠心任事,同時又講究賞罰分明的人,非常的對諸葛亮的胃口,由他出任空缺的吏部尚書一職,倒也算用人得當。

因此,諸葛亮認真思考以後,纔對法正說道,“亮可與孝直一同上奏天子,請求天子准許。”

這是既回答了法正的問題,同時也是向法正表達了自己的私心——丞相再大,大不過天子去。

法正聞言,微笑着點了一下頭,不再說話。

搞定了法正之後,諸葛亮再次看向黃權。

“公衡之言,亮知之。只是,爲官施政,心存百姓本是正理,又何分蜀中,荊州?!益州乃國都所在,當爲國之典範,還請公衡代亮轉達對蜀中各家問候,望他們以國爲重,多行善事,展現國都典範風采,莫要因小失大,貽誤自身。”

黃權一聽,臉色都變了。

好嘛,對荊州派,對東州派,你丫都能做出承諾和妥協讓步,到了我們益州派這邊,你丫這麼強硬的?!

這不就是讓益州世家們掂量掂量,好自爲之麼?!

黃權一頓憋屈,但偏偏沒辦法除非益州世家們聯合起來造反,否則的話,還真的拿諸葛亮一點辦法都沒有。

可.造反的理由就爲了反對諸葛亮出任丞相?!

這也太兒戲了。

甚至問題在於,諸葛亮搞定了朝中佔據高位的荊州派,又安撫了身在益州,影響力同樣不小的東州派益州派就算想造反,也掀不起多大浪花來啊。

看看黃元的下場就知道了。

黃權這頓憋屈的,想反駁,但又不知道該說什麼好。

但緊接着,黃權就不覺得憋屈了。

“公衡勞苦功高,對天子忠心可嘉,亮亦知之。故此,亮欲表奏天子,以公衡爲雍州長史,配合元長,處理此次雍州遷民軍屯之事,不知公衡可願當此重任?!”

特麼下次有甜棗的話,你倒是先說好不好!!!

第1039章 周瑜亡故第422章 大雪第881章 關羽的異常第282章 變化第892章 各自的謀略第646章 議事(三)第1226章 對內妥協第1030章 另一路第966章 洛陽戰事(三)第417章 出城作戰第492章 巡視漢中第96章 周瑜退兵第1164章 北伐理由第180章 迎親第1005章 勸降第36章 單福薦諸葛第1057章 調兵遣將第936章 蒲阪津之戰第23章 反對第1176章 郭淮的盤算第465章 張溪和魏延第561章 虛虛實實第946章 洛陽防備第1047章 南征第799章 陸遜的心態第1059章 偏師出兵第973章 羊衜歸漢第1169章 曹爽的決斷第709章 異動第914章 壓力第106章 退守夏口第466章 再次僵持第804章 心累的陳祗第544章 小鎮用兵第562章 撤退和追擊第909章 談崩第1043章 升官第1103章 調整部署第1222章 經濟戰第444章 守城第六天第153章 清查土地第966章 洛陽戰事(三)第1024章 臨陣指揮對決第37章 一顧茅廬第991章 東吳的想法第966章 洛陽戰事(三)第1095章 五伐中原第694章 復設丞相第592章 變小心的馮習第1074章 屯田和鑄幣第552章 兩套應對第970章 御駕親征第24章 注水版兵書第995章 真正的戰略第187章 治病第858章 潼關之戰(十三)第126章 絕北道第1224章 貿易戰(一)第817章 關中亂戰第119章 船艙密謀第581章 切入第1067章 戰長沙第220章 入城安民第133章 親事第879章 各自的選擇第668章 宛城戰事(一)第169章 抵達油江口第574章 懲罰第1101章 勸降第900章 季漢的盤算第283章 進攻準備第805章 奇怪的北軍第707章 治理雍州第952章 洛陽應對第154章 安置流民第513章 關羽的想法第925章 誤會第15章 兄長第300章 水淹七軍第1032章 繞道偷襲第1008章 全朱矛盾第1034章 功虧一簣第575章 張郃的焦慮第1106章 失敗的影響第796章 曹休的處境第556章 諸葛誕第126章 絕北道第1029章 誰比誰更爛第159章 聯姻第86章 攻城第783章 拖延時間第42章 編練鴛鴦陣第136章 江陵決戰(三)第152章 魚鱗圖冊第234章 蔣琬第940章 大變故第208章 雒城第1255章 一統天下第354章 曹操第43章 輸了
第1039章 周瑜亡故第422章 大雪第881章 關羽的異常第282章 變化第892章 各自的謀略第646章 議事(三)第1226章 對內妥協第1030章 另一路第966章 洛陽戰事(三)第417章 出城作戰第492章 巡視漢中第96章 周瑜退兵第1164章 北伐理由第180章 迎親第1005章 勸降第36章 單福薦諸葛第1057章 調兵遣將第936章 蒲阪津之戰第23章 反對第1176章 郭淮的盤算第465章 張溪和魏延第561章 虛虛實實第946章 洛陽防備第1047章 南征第799章 陸遜的心態第1059章 偏師出兵第973章 羊衜歸漢第1169章 曹爽的決斷第709章 異動第914章 壓力第106章 退守夏口第466章 再次僵持第804章 心累的陳祗第544章 小鎮用兵第562章 撤退和追擊第909章 談崩第1043章 升官第1103章 調整部署第1222章 經濟戰第444章 守城第六天第153章 清查土地第966章 洛陽戰事(三)第1024章 臨陣指揮對決第37章 一顧茅廬第991章 東吳的想法第966章 洛陽戰事(三)第1095章 五伐中原第694章 復設丞相第592章 變小心的馮習第1074章 屯田和鑄幣第552章 兩套應對第970章 御駕親征第24章 注水版兵書第995章 真正的戰略第187章 治病第858章 潼關之戰(十三)第126章 絕北道第1224章 貿易戰(一)第817章 關中亂戰第119章 船艙密謀第581章 切入第1067章 戰長沙第220章 入城安民第133章 親事第879章 各自的選擇第668章 宛城戰事(一)第169章 抵達油江口第574章 懲罰第1101章 勸降第900章 季漢的盤算第283章 進攻準備第805章 奇怪的北軍第707章 治理雍州第952章 洛陽應對第154章 安置流民第513章 關羽的想法第925章 誤會第15章 兄長第300章 水淹七軍第1032章 繞道偷襲第1008章 全朱矛盾第1034章 功虧一簣第575章 張郃的焦慮第1106章 失敗的影響第796章 曹休的處境第556章 諸葛誕第126章 絕北道第1029章 誰比誰更爛第159章 聯姻第86章 攻城第783章 拖延時間第42章 編練鴛鴦陣第136章 江陵決戰(三)第152章 魚鱗圖冊第234章 蔣琬第940章 大變故第208章 雒城第1255章 一統天下第354章 曹操第43章 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