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4章 復設丞相

張溪在發懵,龐統眉頭緊縮,黃權更是愕然擡頭,想說又不知道說什麼好。

這個話題到底是怎麼轉的,怎麼前一刻鐘還在說左馮翊遷民軍屯的事兒,這一刻鐘就能轉到“復設丞相”這種事兒上來了?!

這可不是什麼小事兒,同樣是涉及到各方利益的重大政治事件。

甚至比左馮翊的事兒影響更加深遠。

左馮翊遷民軍屯,說到底不過是一個策略,一個涉及到地方政務和世家利益的事件而已。

它撐死了,不過是一個地方政策。

但“復設丞相”這件事,影響的可就不是一個地方。

這是國策,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會影響到整個季漢未來十年,甚至更久的政治事件。

而且是從中央到地方,全方位有影響的重大政治事件。

這不應該是劉備在這種場合,跟三個人私下相處時,提出來的詢問的事兒。

再一個.三人實在想不明白,“復設丞相”這個提議,對劉備能有什麼好處?!

皇帝和丞相,在大部分的時候確實是能做到互相扶持,互相成就但相權和皇權,在很多地方都是有權利重疊的。

皇權勢大,相權必然受到侵害,而相權勢大,皇權也必然受到侵害。

最關鍵的是,皇權和相權,並不是必須互相依存,才能治理好國家的。

兩漢歷史上,沒有丞相的時間也未必比有丞相的時間少,大漢不也一樣這麼延續了四百年了麼?!

如今季漢採用的三省六部制,本質核心就是分割相權,加強君權,對於天子來說,是隻有好處沒有壞處的劉備怎麼突然就想要“復設丞相”了呢?!

真不怕“復設丞相”後,丞相大權獨攬之下,培植黨羽,架空皇權,甚至是直接架空皇帝?!

又不是沒有前車之鑑,上個大漢丞相後來就當了魏王,他兒子更是直接篡位了。

難道天子真的是老糊塗了?!

很顯然,龐統和黃權都不認爲劉備到了這個地步,那麼劉備要“復設丞相”,肯定是有他的原因在的。

只有張溪,雖然也有點驚訝到懵懂,但對於劉備要“復設丞相”的想法,也不是沒有自己的理解。

諸葛丞相嘛,名傳千古第一相啊。

可張溪也一樣想不通,就算諸葛亮的才能確實出衆,人品確實出衆,對大漢和劉備確實忠心耿耿.他不已經是中書令了麼?!

中書令,雖然不是丞相,但也是宰執了啊雖然丞相和宰相之間的權利差距確實非常大,但這並不能妨礙諸葛亮同樣名垂千古吧?!

爲什麼要突然的更改國家行政制度,復設丞相呢?!

三個人,各有自己的想法和顧慮,因此對劉備的這個問詢,誰也無法在第一時間給出自己的答覆。

最後還是劉備比較“貼心”,主動的給出了自己的理由。

“朕年事已高,近日批閱三省六部奏本時,常覺精力不濟,思緒混亂,長此下去,朕亦恐耽誤國事。復設丞相一職,由丞相總領三省六部,做出決斷後再交由朕批閱,如此既不耽誤國事,朕也可輕鬆一些。”

劉備這個理由吧.說實話,誰信誰傻子。

劉備年齡大了,精力不濟,這個確有其事,但以劉備目前的狀態來說,絕對不至於要到思維混亂的地步,而且就這點理由來說,也不至於要復設丞相。

如果只是爲了緩解批閱文牘的壓力,劉備身邊也有專門負責文書傳閱的黃門侍郎,也就是私人秘書。

順帶一提啊,黃門侍郎可不是內侍宦官,這可是正兒八經隸屬於中書省的治事官,沒點家世,沒點文化水平,還當不上這個官呢。

黃門侍郎的職責本來就是幫天子整理文牘,方便天子閱覽批註的劉備要是覺得批註太累,完全可以多找幾個黃門侍郎,幫他進行文案整理嘛。

至於說丞相統領三省六部,這就更加讓人無法理解了.中書令本來就有統領三省六部的職責,這頭上再加個婆婆,算怎麼回事?!

劉備說這些話,給人的感覺,他就是在因人設事,而不是因事設人。

可劉備從來不是這樣的人啊。

張溪,龐統,黃權,三人聽完了劉備的解釋後,互相看了一眼,都看到了對方眼裡的疑惑,以及顧慮。

其實三個人都不笨,哪怕是張溪,雖然因爲常年鎮守地方和領兵作戰,政治經驗不如龐統和黃權,但也不是早年的那個小白了。

劉備說的那些話,真正的重點,其實三個人都聽出來了。

重點在於——年事已高。

老劉這是在替自己百年以後考慮了。

事實上,劉備的想法,確實是這樣的。

作爲皇帝,他當然不想要一個丞相來分薄自己的權利,張溪提議的那一套三省六部制,簡直是最符合劉備心意的行政體系。

劉備相信自己的能力,認爲自己有這個決斷力能處理好國事,作爲臣子的人,只要盡心輔佐好自己,給自己足夠的建議就可以了。

可問題是,劉備不相信自己的兒子阿斗,也有這個能力。

阿斗明年虛歲二十了,在這個時代,倒也不算是年輕了,但誰家兒子誰知道。

自家兒子是個孝順的好孩子,聽話,人也還算聰慧,但就一點,不太符合一個嗣君該有的樣子。

他沒有主見。

當然,這也跟阿斗的年紀和經歷有關。

畢竟阿斗跟劉備不一樣,他從懂事起就是在成都長大的,沒有那種底層摸爬滾打的經驗,唯一的經歷戰陣,還是在襁褓中時,跟隨母親甘夫人一起經歷長阪坡撤退。

甚至在這個時空,阿斗都沒有陷入亂軍中等着他趙叔來救,連個混助攻的機會都沒有,只是被甘夫人抱着跟在劉備身邊而已。

而劉備這些年南征北戰,也從來沒有帶着阿斗上過戰場,朝政上,劉備也沒有讓阿斗參與過多的政務,劉備出征在外,在成都留守的人,往往是諸葛亮而不是小阿斗。

實話實說,劉備在教育孩子方面,確實比不過老對手曹操。

曹操的那幾個兒子,可都是有過戰場經驗,不管是以武勇著稱的曹彰,還是以文名世的曹植,都有過上戰場的經歷。

而當曹操正式確立了曹丕世子的地位後,曹丕就在曹操出征期間承擔起了留守鄴城的重任,各種政務鍛鍊之下,曹丕的能力早就鍛煉出來了。

可劉禪,一直到虛歲十九歲的時候,纔有機會第一次留守成都。

當然,這裡面也有讓劉備無奈的因素在——孩子出生的太晚了。

曹操六十歲的時候,曹丕都已經三十出頭了,而劉備六十歲的時候,劉禪才十五歲這十幾年的差距,不是靠諸葛亮稱讚兩句天資聰穎就能彌補回來的。

如果是生在盛世,那麼劉禪只要蕭規曹隨的,即使缺乏一些主見,只要願意聽從劉備留下來的這羣臣下的意見,當一個守成之君還是綽綽有餘的。

可如今,天下三分,短時間內誰也滅不了誰.如此大爭之世,你再讓小阿斗坐在皇帝位置上,要求他跟劉備一樣,乾綱獨斷的做出決策,實在有點太爲難這個孩子了。

說白了,至少在未來的十幾年內,阿斗還需要有人能爲他保駕護航一段時間,而劉備,覺得自己估計是撐不過這十幾年了。

因此,劉備想要復設丞相的原因,就是想在自己還在世的時候,給劉備留下一個能幫阿斗保駕護航的人選。

而以如今的天下局勢,這個人選必然不能太多,否則吵吵起來,就連自己有時候都不知道該如何決策就拿這次左馮翊軍屯的事情來說,如果張溪,黃權,龐統三人吵到劉禪面前去,估計劉禪的腦子瞬間就暈了,還指望他拿個屁的主意。

因此,必須要有一個能力,品德,忠心都足夠的人,來幫一把劉禪。

這,纔是促進劉備下定決定復設丞相的最直接原因。

而這個人選,劉備也早就選好了。

中書令,諸葛亮。

除了這個人以外,劉備是真的不放心,把阿斗託付給任何一個人。

法正才能出衆,忠心也不差,但氣量不大,容易得罪人,他來扶持阿斗的話,容易給阿斗招仇恨。

龐統,黃權,劉巴,雖然也都是才能出衆之人,但各有心思,身後也各有利益團體,做不到諸葛亮那樣一心爲國,公平公正。

徐庶離不開荊州,尤其是如今大將軍關羽身體孱弱,荊州必須要有一個資歷和能力都出衆的人來統領才行,根本無法調入京城,執掌朝政。

而且說實話,徐庶的能力確實比諸葛亮要差那麼一點,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張飛劉備覺得吧,讓張飛執掌南北兩軍,拱衛京師,就是自己給兒子留下的最後保險。

至於張溪劉備的打算就更加長遠一點了。

第734章 方向之爭第1151章 撤軍計劃第834章 追擊第32章 江夏第869章 訓子第704章 挑明第1018章 陸凱第394章 矛盾第384章 巡視地方第939章 相持第271章 周瑜的想法第363章 議策第557章 冒險還是保守第120章 竟陵之戰第191章 長沙赴任第850章 潼關之戰(五)第586章 險計第346章 周瑜接任第282章 變化第1179章 進兵河東第576章 截擊第1049章 東吳的反應第853章 潼關之戰(八)第216章 時間線變動第968章 遷都第751章 前因後果第946章 洛陽防備第242章 楊儀第560章 魏延的分析第829章 上火的曹叡第1113章 失算第250章 地域之爭第455章 張郃摸魚第387章 北方有變第1190章 意外的先見之明第26章 找原因第281章 漢中之戰序曲第76章 鄧艾去留第1111章 劃紅線第321章 石苞第804章 心累的陳祗第942章 守關第684章 各自打算第912章 圍點打援第1225章 貿易戰(二)第869章 訓子第908章 請帖第532章 張溪的應對第873章 南門決斷第711章 曹魏計策第590章 還有一條路?!第1087章 應對第61章 想對大家說的一些話第396章 子午谷奇謀第1061章 北上長沙第270章 江東第784章 調整第517章 曹真的直覺第955章 下下之策第925章 誤會第363章 議策第1124章 僵局第526章 南陽戰場第875章 司馬昭的誤判第445章 意料之外的援軍第1096章 兵臨許昌第937章 弘農楊氏第847章 潼關之戰(二)第699章 諸葛亮的態度第260章 赴約文會第16章 豆腐的作用第423章 鏖戰第237章 巴東郡保衛戰(一)第291章 失敗的誘敵第773章 刻板第632章 關羽的傷勢第219章 劉璋投降第988章 巧合第629章 情勢翻轉第361章 和談條件第383章 分配第648章 遷民入關第823章 重泉縣內第1章 求職第898章 東吳的盤算第906章 安撫第76章 鄧艾去留第721章 不是辦法的辦法第1233章 孫權的壓力第756章 三伐議定第511章 曹丕的謀劃第628章 曹丕的無奈第1237章 解釋和問策第174章 又回來了第136章 江陵決戰(三)第227章 和談第1166章 戰略制定第1015章 朱桓立功第1191章 瞞天過海第572章 破寨
第734章 方向之爭第1151章 撤軍計劃第834章 追擊第32章 江夏第869章 訓子第704章 挑明第1018章 陸凱第394章 矛盾第384章 巡視地方第939章 相持第271章 周瑜的想法第363章 議策第557章 冒險還是保守第120章 竟陵之戰第191章 長沙赴任第850章 潼關之戰(五)第586章 險計第346章 周瑜接任第282章 變化第1179章 進兵河東第576章 截擊第1049章 東吳的反應第853章 潼關之戰(八)第216章 時間線變動第968章 遷都第751章 前因後果第946章 洛陽防備第242章 楊儀第560章 魏延的分析第829章 上火的曹叡第1113章 失算第250章 地域之爭第455章 張郃摸魚第387章 北方有變第1190章 意外的先見之明第26章 找原因第281章 漢中之戰序曲第76章 鄧艾去留第1111章 劃紅線第321章 石苞第804章 心累的陳祗第942章 守關第684章 各自打算第912章 圍點打援第1225章 貿易戰(二)第869章 訓子第908章 請帖第532章 張溪的應對第873章 南門決斷第711章 曹魏計策第590章 還有一條路?!第1087章 應對第61章 想對大家說的一些話第396章 子午谷奇謀第1061章 北上長沙第270章 江東第784章 調整第517章 曹真的直覺第955章 下下之策第925章 誤會第363章 議策第1124章 僵局第526章 南陽戰場第875章 司馬昭的誤判第445章 意料之外的援軍第1096章 兵臨許昌第937章 弘農楊氏第847章 潼關之戰(二)第699章 諸葛亮的態度第260章 赴約文會第16章 豆腐的作用第423章 鏖戰第237章 巴東郡保衛戰(一)第291章 失敗的誘敵第773章 刻板第632章 關羽的傷勢第219章 劉璋投降第988章 巧合第629章 情勢翻轉第361章 和談條件第383章 分配第648章 遷民入關第823章 重泉縣內第1章 求職第898章 東吳的盤算第906章 安撫第76章 鄧艾去留第721章 不是辦法的辦法第1233章 孫權的壓力第756章 三伐議定第511章 曹丕的謀劃第628章 曹丕的無奈第1237章 解釋和問策第174章 又回來了第136章 江陵決戰(三)第227章 和談第1166章 戰略制定第1015章 朱桓立功第1191章 瞞天過海第572章 破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