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魏策四(3)

魏攻管而不下。安陵人縮高,其子爲管守。信陵君使人謂安陵君曰:“君其遣縮高,吾將仕之以五大夫①,使爲持節尉②。”安陵君曰:“安陵,小國也,不能必使其民。使者自往,請使道使者至縮高之所,覆信陵君之命。”縮高曰:“君之幸高也,將使高攻管也。夫以父攻子守,人大笑也。見臣而下,是倍主也。父教子倍,亦非君之所喜也。敢再拜辭。”

使者以報信陵君,信陵君大怒,遣大使之安陵曰③:“安陵之地,亦猶魏也。今吾攻管而不下,則秦兵及我,社稷必危矣。願君之生束縮高而致之。若君弗致也,無忌將發十萬之師以造安陵之城。”安陵君曰:“吾先君成侯④受詔襄王以守此地也,手受大府之憲⑤。憲之上篇曰:‘子弒父,臣弒君,有常不赦⑥。國雖大赦,降城亡子不得與焉。‘今縮高謹辭大位以全父子之義,而君曰‘必生致之。’是使我負襄王詔而廢大府之憲也,雖死終不敢行。”

縮高聞之曰:“信陵君爲人,悍而自用也。此辭反,必爲國禍。吾已全已,無違人臣之義矣,豈可使吾君有魏患也。”乃之使者之舍,刎頸而死。

信陵君聞縮高死,服縞素闢舍⑦,使使者謝安陵君曰:“無忌,小人也,困⑧于思慮,失言於,敢君再拜釋罪。”

[註釋]

①五大夫:大夫中最高的爵位。②持節尉:掌握生殺大權的軍官。③大使:猶言重使,特使。④成侯:安陵始封之君。⑤大府之憲;大府留存的法令。大府,魏國收藏圖書的地方。⑥有常不赦:有固定的刑法不能被赦免。有常,有常刑,有固定的刑法。⑦服縞素闢舍:穿白色的孝服避開正舍而居。縞,白絹。素,沒有染色的絲綢。⑧困:困擾。

[譯文]

魏國進攻秦國的管城,沒有攻下。安陵人縮高的兒子擔任管城的防守,信陵君派人對安陵君說:“你派縮高前去,我將任命他爲五大夫,讓他擔任持節尉。”安陵君對使者說:“安陵是個小國,無法讓他們完全聽我的命令。你自己前去,我派人把你帶到縮高住的地方,傳達信陵君的命令。”縮高說:“你到我這裡來,想要勸我去攻打管城。父親攻打兒子的守地是會被天下人恥笑的。如果我兒子見到我就投降,就是背叛自己的君主。父親讓兒子背叛,這也不是你願意看到的吧。真對不起,我只好推辭了。”

使者便把情況報告了信陵君,信陵君非常生氣,派特使到安陵說:“安陵的土地,就像魏國的土地一樣。現在我一直無法攻下管邑,那麼秦隊就將威脅我,國家必然處於危險之中。希望您能把縮高活着捆送到我這兒來。如果您不這麼做,我將發十萬軍隊攻打安陵城。”安陵君說:“我的先王成侯受襄王之詔來守衛這片土地,親手接受了大府的法令。法令的上篇寫到:‘兒子殺死父親,臣下殺死大王,有固定的刑法不能被赦免。國家雖有大赦,即使城邑被征服成爲逃亡的人,也不能去赦免這樣的人。’現在縮高鄭重地辭謝做高官來保全父子之間的大義,而您卻讓我‘一定要把他活着送到您這兒來。’這是讓我背棄襄王遺詔並且廢除大府的法令啊,我即使死也不敢這樣做。”

縮高知道此事後,說:“信陵君爲人剛愎自用。這麼一說,肯定會給國家帶來災禍。我已經盡到了做人臣的道義,怎麼能讓我的君主受到魏國的危害呢?”縮高前往使者住地自刎而死。

信陵君得到縮高的死訊,便穿上素服離開住地,派使者向安陵君請罪說:“我是小人,考慮不周,要求不當,我恭敬地請你恕罪。”

魏王與龍陽君共船而釣

[原文]

魏王與龍陽君①共船而釣,龍陽君得十餘魚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對曰:“臣無敢不安也。”王曰:“然則何爲涕出?”曰:“臣爲臣之所得魚也。”王曰:“何謂也?”對曰:“臣之始得魚也,臣甚喜,後得又益大,今臣直欲棄臣前之所得矣。今以臣兇惡,而得爲王拂枕蓆。今臣爵至人君,走人於庭,闢人於途。四海之內,美人亦甚多矣,聞臣之得幸於王也,必褰裳而趨王。臣亦猶曩臣之前所得魚也,臣亦將棄矣,臣安能無涕出乎?”魏王曰:“誤!有是心也,何不相告也?”於是布令於四境之內曰:“有敢言美人者族②。”

由是觀之,近習之人,其摯諂也固矣,其自纂系也完矣。今由千里之外,欲進美人,所效者庸必得幸乎?假③之得幸,庸必爲我用乎?而近習之人相與怨,我見有禍,未見有福;見有怨,未見有德,非用知④之術也。

[註釋]

①龍陽君:戰國時魏王的男幸,得寵於魏王。②族:滅族。③假:假設。④知:通“智”。

[譯文]

魏王和龍陽君同船一起釣魚,龍陽君釣了十幾條魚後卻哭了。魏王說:“你有什麼傷心的事嗎?如果有,爲什麼不告訴我呢?”龍陽君說:“我不敢不高興。”魏王說:“那既然這樣,爲什麼還流淚呢?”龍陽君說:“我是爲我釣到的魚流淚。”魏王說:“什麼意思?”龍陽君答道:“我開始釣到魚很高興,後來釣到的魚越來越大,現在我就想扔掉剛開始釣到的魚。今天雖然我醜陋的相貌,卻能爲大王拂拭枕蓆。我的爵位被封爲君,能在朝廷裡給大臣下命令,能讓路上的人給我讓道。天下漂亮的人如此之多,如果他們知道我得到大王的寵幸,一定會提起衣裳跑到大王這裡來。到那時候,我就可能像我所釣到的魚一樣被扔掉的,我怎麼能不流淚呢?”魏王說:“唉!有這種想法,爲什麼不告訴我呢?”於是下令全國,說:“如果有人膽敢提及美人的,處滅族之罪!”

由此看來,受大王寵幸的人,他們理所當然的會施展各種獻媚的手段,並且擁有充分的自我保護的辦法。現在有人想從千里之外進獻美人,可獻來的美人就一定能得到寵幸嗎?即使能得到寵幸,就一定能爲他所用嗎?而且進獻來的美人會一起怨恨他,這樣,只會有禍,不會有福;只會遭怨恨,不會有益處,這不是運用智謀的辦法。

秦攻魏急

[原文]

秦攻魏急。或謂魏王曰①:“棄之不如用之之易也②,死之不如棄之之易也③。能棄之,弗能用之,能死之弗能棄之,此人之大過也。今王亡地數百里,亡城數十,而國患不解,是王棄之,非用之也。今秦之強也,天下無敵,而魏之弱也甚,而王以是質秦④,王又能死而弗能棄之,此重過也。今王能用臣之計,虧地不足以傷國,卑體不足以苦身,解患而怨報。

“秦自四境之內,執法以下至於長者⑤,故畢曰⑥:‘與嫪氏乎?與呂氏乎⑦?’雖至於門閭之下,廊廟之上,猶之如是也。今王割地以賂秦,以爲嫪毐功;卑體以尊秦,以因嫪毐。王以國贊嫪毐,以嫪毐勝矣。王以國贊嫪氏,太后之德王也,深於骨髓,王之交最爲天下上矣。秦、魏百相交也,百相欺也。今由嫪氏善秦而交爲天下上,天下孰不棄呂氏而從嫪氏?天下必舍呂氏而從嫪氏,則王之怨報矣。”

[註釋]

①魏王:指魏景閔王。②棄之:捨棄土地,指戰敗失去土地。用之:指用土地賄賂。③死之,指土地被困而成爲死地。④質:猶言招致進攻。⑤長者:善於挽車的人。,同“挽”。⑥畢:猶盡。⑦呂氏:即呂不韋。

[譯文]

秦國加緊攻打魏國。有人對魏王說:“等到戰敗而放棄土地不如用土地賄賂來得容易,因被圍困使土地成爲死地不如放棄土地更容易。如果放棄土地,卻不使用土地進行賄賂,使土地成爲死地而不能提前放棄,這是人的大錯。現在大王失去數百里土地,丟掉幾十座城邑,但是國家的禍患依然沒有解除,這是大王放棄土地而沒有利用土地的結果。現在秦國強大,天下無敵,魏國卻很弱小,而大王卻因此招來秦國的攻打,大王卻又把土地變成死地,而不肯放棄,這是非常嚴重的錯誤。現在大王如能採用我的計策,雖然會失去一些土地但不至於損害國家,輕賤自己的身軀不至於使皮肉受苦,解除了禍患並且報了怨仇。

“秦國國內上至執政的大臣下至長予駕車的平民,都在問:‘秦王親近嫪毐嗎?親近呂不韋嗎?’即使是走在里巷的大門之下,或是到了朝廷之上,依舊有人如此詢問。現在大王割讓土地來賄賂秦國,並把它作爲嫪毐的功勞;輕賤自身來尊奉秦國,因此而依靠嫪毐。大王用國家來幫助嫪毐,我認爲嫪毐會獲勝。大王用國家幫助嫪毐,秦太后一定會感激大王的恩德,這種感激會深及骨髓,大王得到的交情是天下最上等的交情。秦國、魏國百次相交,百次互相欺騙。現在由於嫪毐而同秦國親善,獲得天下上等的邦交,天下人誰會不拋棄呂不韋而去跟從嫪毐呢?天下諸侯一定會捨棄呂不韋而跟從嫪毐,那麼大王的怨仇也就報了。”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

[原文]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①:“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說。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②,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爲長者,故不錯意③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④五百里哉?”

[註釋]

①秦王:嬴政,前246年即秦王位,前221年統一六國後改稱始皇帝。②滅韓亡魏:秦始皇十七年滅韓,二十二年亡魏。③錯意:錯通措,在意。④直:只。

[譯文]

秦王派人對安陵君說:“我想要用五百里的土地來交換安陵,安陵君能答應我嗎?”安陵君說:“承蒙大王對敝國的恩惠,用大換小,這非常好。但是,安陵是從先王那裡繼承下來的,我願一直守住它,不敢拿來交換。”秦王因此非常生氣。安陵君因而派唐雎出使秦國。

秦王對唐雎說:“我用五百里土地來交換安陵,可安陵君卻不答應我,這是爲什麼?再說秦國滅了韓國,亡了魏國,可安陵君憑五十里的土地生存下來,那是因爲我認爲他是忠厚長者,因此不加理會。現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請求擴大他的地盤,可安陵君違逆我的旨意,是輕視我嗎?”唐雎回答說:“不,不像您說的這樣。安陵君從先王手裡接受的土地,準備守護它,即使有千里土地也不敢交換,更何況是五百里呢?”

[原文]

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①!”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②也,慧星襲月③;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曰;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④。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⑤,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⑥。”挺劍而起。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於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註釋]

①搶(qiāng):碰,撞。②專諸刺王僚:公元前514年,吳國公子光想殺掉吳王僚自立,假意宴請吳王僚,派刺客專諸把匕首藏在魚腹中,借獻菜餚之機將他刺死。③慧星襲月:與下文“白虹貫日”、“倉鷹擊於殿上”,都是“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的具體描述,當屬誇張附會之談。④要離刺慶忌:吳公子光刺死吳王僚後,僚子慶忌逃往衛國,公子光又派刺客要(yāo)離追到衛國,設計將慶忌刺死。⑤休:吉兆。祲(jìn):凶兆。休祲,偏義複詞,意在“祲”,不祥之兆。⑥“伏屍二人”數句:與上文“與臣而將四矣”都是唐雎警告秦王的話,意思是我今天就要跟你拼了。

[譯文]

秦王勃然大怒,對唐雎說:“先生可聽說過天子發怒嗎?”唐雎說:“我從未聽說過。”秦王說:“天子發怒時,會屍橫百萬,血流千里。”唐雎說:“大王可曾聽過平民百姓發怒嗎?”秦王說:“平民發怒,也不過脫下帽子,光着腳,用頭撞地罷了。”唐雎說:“這是懦夫在發怒,並不是勇士發怒。專諸刺殺王僚時,掃帚星光遮住了月亮;聶政刺殺韓傀時,白色長虹穿過太陽;要離刺殺慶忌時,蒼鷹搏擊在殿上。這三個人,都是平民中的勇士,由於他們心懷怒氣無處發泄,使上天降下一股精氣。如果再加上我一條命將出現第四個人了。如果讓勇士發怒,就將倒下兩具屍體,血流五步,天下人都要穿上白色孝衣,今天將是這樣。”唐雎挺着寶劍站起來。

秦王嚇得臉色大變,慌忙從座位上站了起來,向唐雎道歉說:“先生請坐,怎麼會弄到這樣的地步呢!我已經明白了。韓、魏兩國都被滅掉,而安陵卻憑着五十里的地方得以倖存,正是因爲有先生您這樣的人在啊。”

第61章 趙策三(7)第48章 趙策一(2)第2章 東周策(2)第96章 中山策(1)第59章 趙策三(5)第71章 魏策三(3)第84章 燕策一(1)第48章 趙策一(2)第86章 燕策一(3)第62章 趙策三(8)第64章 魏策一(2)第38章 楚策一(3)第88章 燕策二(1)第44章 楚策四(1)第10章 秦策(5)第75章 韓策一(1)第89章 燕策二(2)第44章 楚策四(1)第50章 趙策一(4)第62章 趙策三(8)第39章 楚策一(4)第71章 魏策三(3)第3章 東周策(3)第80章 韓策二(3)第71章 魏策三(3)第62章 趙策三(8)第50章 趙策一(4)第45章 楚策四(2)第94章 宋、衛策(1)第30章 齊策四(3)第69章 魏策三(1)第57章 趙策三(3)第43章 楚策三(2)第41章 楚策二(2)第56章 趙策三(2)第25章 齊策二第6章 秦策(1)第74章 魏策四(3)第43章 楚策三(2)第17章 秦策三(1)第96章 中山策(1)第82章 韓策三(2)第51章 趙策二(1)第13章 秦策二(2)第82章 韓策三(2)第57章 趙策三(3)第75章 韓策一(1)第46章 楚策四(3)第19章 秦策四(1)第53章 趙策二(3)第36章 楚策一(1)第76章 韓策一(2)第23章 齊策一(2)第89章 燕策二(2)第7章 秦策(2)第23章 齊策一(2)第7章 秦策(2)第86章 燕策一(3)第10章 秦策(5)第21章 秦策四(3)第20章 秦策四(2)第23章 齊策一(2)第21章 秦策四(3)第64章 魏策一(2)第43章 楚策三(2)第39章 楚策一(4)第65章 魏策一(3)第21章 秦策四(3)第36章 楚策一(1)第78章 韓策二(1)第13章 秦策二(2)第89章 燕策二(2)第92章 燕策三(2)第93章 燕策三(3)第77章 韓策一(3)第95章 宋、衛策(2)第42章 楚策三(1)第78章 韓策二(1)第84章 燕策一(1)第95章 宋、衛策(2)第17章 秦策三(1)第13章 秦策二(2)第7章 秦策(2)第21章 秦策四(3)第93章 燕策三(3)第18章 秦策三(2)第96章 中山策(1)第58章 趙策三(4)第55章 趙策三(1)第2章 東周策(2)第4章 西周策(1)第28章 齊策四(1)第96章 中山策(1)第3章 東周策(3)第89章 燕策二(2)第79章 韓策二(2)第78章 韓策二(1)第22章 齊策一(1)第24章 齊策一(3)第5章 西周策(2)
第61章 趙策三(7)第48章 趙策一(2)第2章 東周策(2)第96章 中山策(1)第59章 趙策三(5)第71章 魏策三(3)第84章 燕策一(1)第48章 趙策一(2)第86章 燕策一(3)第62章 趙策三(8)第64章 魏策一(2)第38章 楚策一(3)第88章 燕策二(1)第44章 楚策四(1)第10章 秦策(5)第75章 韓策一(1)第89章 燕策二(2)第44章 楚策四(1)第50章 趙策一(4)第62章 趙策三(8)第39章 楚策一(4)第71章 魏策三(3)第3章 東周策(3)第80章 韓策二(3)第71章 魏策三(3)第62章 趙策三(8)第50章 趙策一(4)第45章 楚策四(2)第94章 宋、衛策(1)第30章 齊策四(3)第69章 魏策三(1)第57章 趙策三(3)第43章 楚策三(2)第41章 楚策二(2)第56章 趙策三(2)第25章 齊策二第6章 秦策(1)第74章 魏策四(3)第43章 楚策三(2)第17章 秦策三(1)第96章 中山策(1)第82章 韓策三(2)第51章 趙策二(1)第13章 秦策二(2)第82章 韓策三(2)第57章 趙策三(3)第75章 韓策一(1)第46章 楚策四(3)第19章 秦策四(1)第53章 趙策二(3)第36章 楚策一(1)第76章 韓策一(2)第23章 齊策一(2)第89章 燕策二(2)第7章 秦策(2)第23章 齊策一(2)第7章 秦策(2)第86章 燕策一(3)第10章 秦策(5)第21章 秦策四(3)第20章 秦策四(2)第23章 齊策一(2)第21章 秦策四(3)第64章 魏策一(2)第43章 楚策三(2)第39章 楚策一(4)第65章 魏策一(3)第21章 秦策四(3)第36章 楚策一(1)第78章 韓策二(1)第13章 秦策二(2)第89章 燕策二(2)第92章 燕策三(2)第93章 燕策三(3)第77章 韓策一(3)第95章 宋、衛策(2)第42章 楚策三(1)第78章 韓策二(1)第84章 燕策一(1)第95章 宋、衛策(2)第17章 秦策三(1)第13章 秦策二(2)第7章 秦策(2)第21章 秦策四(3)第93章 燕策三(3)第18章 秦策三(2)第96章 中山策(1)第58章 趙策三(4)第55章 趙策三(1)第2章 東周策(2)第4章 西周策(1)第28章 齊策四(1)第96章 中山策(1)第3章 東周策(3)第89章 燕策二(2)第79章 韓策二(2)第78章 韓策二(1)第22章 齊策一(1)第24章 齊策一(3)第5章 西周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