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趙策一(2)

趙襄子非常痛心地說:“您這是爲什麼啊?我曾聽聞輔佐君主的人,必然要聲名顯赫,爲國家立下汗馬功勞的人,地位就應該尊貴,統領國家的人,就應當握有重權,自己忠心對待君主,又爲大衆所信服。這是古代聖賢們之所以能夠統治國家,安定社稷的原因所在啊!您爲何要這樣做啊?”張孟談說:“您所說的是成功治國的美德;而我所說的是治理國家的方略。我縱覽古往今來的成大事的人,普天之下最美好的東西,相似的很多;但是大臣與國君的平分政權,國家還能安定的,幾乎沒有。不忘記前車之鑑,對以後做事也是一種借鑑。假如您不考慮這些的話,我也就無能爲力了。”張孟談顯出非常悲哀的神色,帶有訣別的意味。

趙襄子就讓張孟談先走了,自此之後,在牀上躺了三天不起,他讓人對張孟談說:“晉陽城的政務,大臣們不聽從調遣,該怎麼辦好啊?”張孟談回答:“統統處以死刑。”張孟談又對趙襄子說:“左司馬爲了國家,安定社稷,不顧及個人安危,爲了成全他的忠心,您就讓我走吧!”趙襄子說:“那你就做自己想做的事去吧。”趙襄子答應了張孟談。自此以後,張孟談安然地享有尊崇的盛名,他把自己的封地歸還了,還捨棄了相位,放棄了權貴,親自到負親之丘耕種勞作,因此說:賢臣治理國家那是因爲有聖明的君主當政。

張孟談悠閒地種了三年地,韓、魏、齊、楚四國背叛了之前的聯盟,共同謀劃攻打趙國,趙襄子前來拜見張孟談,並說:“之前知伯的土地,趙氏分得十多個城邑,他們現在反向倒戈了,諸侯是謀劃攻打我們,這件事該怎麼辦?”張孟談說:“大王還是揹着劍爲我駕駛車輛回到都城,讓我住在宗廟裡,把任命官吏大夫的權力交給我,我爲您試着謀劃對策。”趙襄子說:“好。”張孟談這才上路,他的妻子到楚國去了,長子到韓國去了,次子到魏國去了,少子到齊國去了。四國之間相互產生疑心,這次進貢給計謀,失敗了。

晉畢陽之孫豫讓

[原文]

晉畢陽之孫豫讓,始事範、中行氏而不說,去而就知伯,知伯寵之。及三晉分知氏,趙襄子最怨知伯,而將其頭以爲飲器。豫讓遁逃山中曰:“嗟乎!士爲知己者死,女爲悅己者容,吾其報知氏矣!”乃變姓名爲刑人,入宮塗廁,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廁,心動,執問塗者,則豫讓也,刃其扞①,曰:“欲爲知伯報仇。”左右欲殺之,趙襄子曰:“彼義士也,吾謹避之耳。且知伯已死,無後,而其臣至爲報仇,此天下之賢人也。”卒釋之。

豫讓又漆身爲厲②,滅須去眉,自刑以變其容,爲乞人而往乞,其妻不識,曰:“狀貌不似吾夫,其音何類吾夫之甚也。”又吞炭爲啞變其音。其友謂之曰:“子之道甚難而無功,謂子有志則然矣,謂子智則否。以子之才而善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子之得近,而行所欲,此甚易而功必成。”豫乃笑而應之曰:“是爲先知報後知,爲故君賊新君,大亂君臣之義者無此③矣。凡吾所謂爲此者,以明君臣之義,非從易也。且夫委質而事人,而求弒之,是懷二心以事君也。吾所爲難,亦將以愧天下後世人臣懷二心者。”

[註釋]

①扞:當作“圬”,泥工抹牆器。②漆身爲厲:用漆塗遍全身,生滿癩瘡。③無此:沒有超過這個的。

[譯文]

晉國義士畢陽的孫子豫讓,最初在範氏、中行氏手下當差,並沒有受到重用。於是他就轉而投到知伯門下,知伯十分信任他。後來趙、魏、韓三家瓜分了知氏的土地,趙襄子最恨知伯,還派人把他的人頭做成酒杯。豫讓逃到山中說:“唉!士爲知己者死,女爲悅己者容,我一要報答知伯的知遇之恩啊!”於是他改名換姓,扮成做雜役的人,到趙襄子的宮中,去整修廁所,伺機謀刺趙襄子。趙襄子前去廁所時,心中覺得這個整修廁所的人很怪異,就讓人他抓來,問他是誰,一問才知道是豫讓,他在整修廁所的工具上裝上兵刃,說:“我想替知伯報仇。”趙襄子身邊的人想殺了豫讓,趙襄子阻攔了下來,說:“他是義士,我只要小心避開他罷了。而且知伯已經死了,也沒有後人,他的臣子能爲他報仇,這可算得上是天下的賢人啊!”於是把他釋放了。

豫讓又在全身塗滿了漆,並生滿癩瘡,還刮掉了鬍鬚眉毛,自毀容貌,扮做乞丐沿街乞討。他的容貌,連他的妻子都認不出來了,說:“這個人的樣貌不像是我的丈夫,爲什麼聲音如此相像呢?”於是豫讓又吞食通紅的火炭把聲音弄啞了。他的朋友對他說:“您這樣做太難了,卻沒有什麼功效。說你有志氣吧,的確是這樣;但是說您很聰明吧,那也不見得。憑你的才幹去盡心事奉趙襄子,趙襄子必然會對你加以重用,一旦您得到親近趙襄子的機會,你就可以有機會完成您的心願,這樣做既容易而且會有功效。”豫讓笑了笑回答:“這是爲了先前知遇之恩報復現在的知遇之恩,爲了先前的大王而殺害現在的君主。攪亂君臣大義,沒有什麼比更嚴重的了。我這樣做,只是爲了表明君、臣之間的大義,並非是挑容易的去做。況且委身事奉他人,又想伺機殺了他,這是懷有二心爲他服務。油漆全身,吞噬炭火覺得是很難的事情,我這麼做就是要讓後世身爲人臣卻懷有二心的人,感到慚愧。”

[原文]

居頃之,襄子當出①,豫讓伏所當過橋下。襄子至橋而馬驚。襄子曰:“此必豫讓也。”使人問之,果豫讓。於是趙襄子面數豫讓曰②:“子不嘗事範、中行氏乎?知伯滅範、中行氏,而子不爲報仇,反委質事知伯。知伯已死,子獨何爲報仇之深也?”豫讓曰:“臣事範、中行氏,範、中行氏以衆人遇臣③,臣故衆人報之;知伯以國士遇臣,臣故國士報之。”襄子乃喟然嘆泣曰:“嗟乎,豫子!子之爲知伯,名既成矣,寡人舍子,亦已足矣。子自爲計,寡人不捨子。”使兵環之。豫讓曰:“臣聞明主不掩人之義,忠臣不愛死以成名④。君前已寬舍臣,天下莫不稱君之賢。今日之事,臣固伏誅,然願請君之衣而擊之,雖死不恨。非所望也,敢布腹心⑤。”於是襄子義之,乃使使者持衣與豫讓。豫讓拔劍三躍,呼天擊之曰:“而可以報知伯矣。”遂伏劍而死⑥。死之日,趙國之士聞之,皆爲涕泣。

[註釋]

①當:將。②數:數落,責備。③衆人:普通人。④愛:愛惜,吝惜。⑤布:披露,陳述。腹心:內心意願。⑥伏劍:拔劍自刎。

[譯文]

此事過了不久,趙襄子有事外出,豫讓埋伏在趙襄子必經之路的橋底下。等趙襄子來到橋邊時,他的馬忽然驚了。趙襄子說:“一定是豫讓藏在這裡。”於是派人去詢問,果然是豫讓。趙襄子當面指責豫讓說:“您不是曾經替範氏、中行氏辦事嗎?知伯滅亡了範氏、中行氏,可是您不去爲他們報仇,反而委身替知伯當差。現在知伯已經死了,您爲什麼唯獨給知伯報仇呢?”豫讓說:“我替範氏、中行氏辦事,範氏、中行氏像對待普通人那樣對待我,我於是像一般人那樣報答他們;知伯像對待賢士那樣對待我,我於是像賢士那樣報答他。”趙襄子便長嘆一聲,淚流滿面地說:“唉呀,豫子!您爲知伯報仇,已經功成名就了,我釋放了您一次,也已經仁至義盡了。您自己考慮該這麼辦吧,我這次不會放過您了。”趙襄子就讓士兵把豫讓團團圍住。豫讓說:“我聽說賢明的君主不掩蓋別人的大義,忠臣不因爲一死而成就名聲。您之前已經寬恕釋放過我,天下沒有一個人不稱讚您的賢明。今天的事情,我本來應該立即被處死,然而希望請得您的衣服擊殺一下,即使死了也毫無怨言。這不應該是我所希望辦到的,冒昧地向您表達我的心裡話。”於是趙襄子認爲他很有義氣,就派人拿着自己的衣服交給豫讓。豫讓拔劍在手上虛晃了三下,仰天大呼向衣服擊刺說:“你可以報答知伯的恩惠了。”於是就自殺而死。豫讓死的那天,趙國的士人聽了,都爲他哭泣。

魏文侯借道於趙攻中山

[原文]

魏文侯借道於趙攻中山。趙侯將不許①。趙利曰②:“過矣。魏攻中山而不能取,則魏必罷,罷則趙重③。魏拔中山,必不能越趙而有中山矣。是用兵者,魏也;而得地者,趙也。君不如許之,許之大勸,彼將知趙利之也,必輟④。君不如借之道,而示之不得已。”

[註釋]

①趙侯:趙烈侯,名籍。②趙利:趙氏之族,策士。③罷(pí皮):通“疲”,疲勞。重:威重,此猶言強大,佔有優勢。④許之大勸:即大勸許之的倒裝,意爲盡力許之,指答應得很痛快。

[譯文]

魏文侯向趙國借道去攻打中山。趙烈侯不想借道給魏國。趙利說:“大王您錯了。如果魏國攻打中山,結果失敗了,那麼魏國一定兵力疲憊,這樣一來,趙國就變得權高望重了。如果魏國攻下了中山,一定不能超越趙國而獨自擁有中山的土地。這樣一來,派兵攻打中山的是魏國;可是取得中山土地的是趙國。大王不如答應他,但如果答應得很痛快,他們就會明白趙國別有用心,必然會取消對中山的攻打。大王不如借給他們路,而表示不情願的樣子給他們看。”

秦、韓圍樑

[原文]

秦、韓圍樑,燕、趙救之。謂山陽君曰:“秦戰而勝三國①,秦必過周、韓而有樑;三國而勝秦,三國之力雖不足以攻秦,足以拔②鄭。計③者,不如構④三國攻秦。”

[註釋]

①三國:指魏、燕、趙三國。②拔:攻下。③計:考慮。④構:聯合。

[譯文]

秦、韓兩國結盟前去圍攻魏國的都城大梁;燕、趙兩國便共同出兵救援魏國。有人對韓國大臣山陽君說:“如果秦國打敗了魏、燕、趙三國,必將會越過周、韓兩國,去佔領大梁;如果魏、燕、趙三國打敗了秦國,這三國的力量即便是不能與秦國相抗衡,卻也足夠去消滅韓國(現在韓已滅鄭,故指韓)了,從韓國的危亡的角度考慮的話,我們還是選擇與魏、燕、趙三國聯合起來去攻打秦國的好呀。”

腹擊爲室而鉅

[原文]

腹擊①爲室而鉅,荊敢言之主。謂腹子曰:“何故爲室之鉅也?”腹擊曰:“臣羈旅②也,爵高而祿輕,宮室小而帑③不衆,主雖信臣,百姓皆曰:‘國有大事,擊必不爲用。’今擊之鉅宮,將以取信於百姓也。”主君曰:“善。”

[註釋]

①腹擊:趙臣。②羈旅:寄居他國。③帑:通孥。

[譯文]

腹擊建造的房子很雄偉,荊敢把這件事告訴了趙國君主。君主對腹擊說:“爲了什麼把房子造得這麼雄偉呢?”腹擊說:“我是寄居趙國的臣子,爵位雖高但俸祿卻很低,我的住房很小是因爲孩子少,主君雖然說很信用我,但百姓都說:‘如果國家發生大事,腹擊肯定不被信用。’現在我建造的房子很雄偉,那是準備用它來取信於民。”君主說:“好啊。”

蘇秦說李兌

[原文]

蘇秦說李兌①曰:“洛陽乘軒裡②蘇秦,家貧親老,無罷車駑馬,桑輪蓬篋,羸幐,負書擔橐③,觸塵埃,蒙霜露,越漳、河,足重繭,日百而舍,造外闕,願見於前,口道天下之事。”

李兌曰:“先生以鬼之言見我則可,若以人之事,兌盡知之矣。”蘇秦對曰:“臣固以鬼之言見君。非以人之言也。”李兌見之。

蘇秦曰:“今日臣之來也暮,後郭門,藉席無所得,寄宿人田中,傍有大叢。夜半,土梗與木梗鬥曰:‘汝不如我。我者乃土也。使我逢疾風淋雨,壞沮,乃復歸土。今汝非木之根,則木之枝耳。汝逢疾風淋雨。漂入漳、河,東流至海,氾濫無所止。’臣竊以爲土梗勝也。今君殺主父而族之,君之立於天下,危於累卵。君聽臣計則生,不聽臣計則死。”李兌曰:“先生就舍,明日復來見兌也。”

蘇秦出。李兌舍人謂李兌曰:“臣竊觀君與蘇公④談也,其辯過君,其博過君,君能聽蘇公之計乎?”李兌曰:“不能。”舍人曰:“君即不能,願君堅塞兩耳⑤,無聽其談也。”明日復見,終日談而去,舍人出送蘇君,蘇秦謂舍人曰:昨日我談粗⑥而君動,今日精而君不動,何也?”舍人曰:“先生之計大而規高⑦,吾君不能用也。乃我請君塞兩耳,無聽談者。雖然,先生明日復來,吾請資先生厚用⑧。”明日來,抵掌而談。李兌送蘇秦明月之珠、和氏之璧、黑貂之裘、黃金百鎰,蘇秦得以爲用,西入於秦。

[註釋]

①李兌:戰國時趙國大臣。趙武靈王讓位少子何,引起內亂。他和公子成一起,發兵保惠文王,殺太子章,進圍沙丘官,逼死武靈王。從此獨專國政,他對外主張合縱,曾與蘇秦協力,發動趙、楚、齊、魏、韓五國聯兵攻秦,進屯成皋,最終無功而退。②洛陽乘軒裡:蘇秦的家鄉。③橐:一種口袋。④蘇公:對蘇秦的尊稱。⑤即:猶言若,如果。堅塞:緊緊地堵塞。⑥談粗:即粗談,大概地談一下。⑦計大而規高:計謀大而規劃高。⑧厚用:優厚的財費。

[譯文]

蘇秦遊說李兌,說:“洛陽乘軒里人蘇秦,家境貧寒雙親年老,連劣馬拉着的破車,桑木輪子的小車也沒有,只見他裝着茅草編織的箱子,打着裹腿,揹着書挑着口袋,頂着滾滾塵土,冒着霜露嚴寒,越過漳水、黃河,腳上磨出了厚厚的老繭,日行百里才投宿,現在來到了您的宮門之外,希望拜見您,親口談論一下天下的形勢。”

李兌說:“先生如果拿有關鬼的事情來說,我不妨聽聽,如果用談論人世間的事情來遊說我,我沒必要見他。”蘇秦說:“我本來就是拿有關鬼的事情來拜見您的,不是用有關人的話。”李兌接見了他。

蘇秦說:“今日我來得晚了,郭門已經關閉,我連個草蓆也沒有,只得寄宿在別人的田地之中,田旁有一片大樹林。半夜的時候,聽見土偶和木偶爭辯說:“你不如我,我是泥土做的。如果我遭受大風連陰雨的侵襲,身體就被破壞了,但是仍然可以迴歸泥土。現在你不是樹木的根,而僅僅是樹的支幹罷了。你如果遭受大風連陰雨的侵襲,順流漂入漳水、黃河,向東流到大海里,永世飄泊。’我認爲是土偶勝利了。現在您殺死主父滅了他的族人,您立足於天下,就像把蛋壘起來一樣危險。您聽我的計策就能繼續活下去,如果不聽我的計策就面臨死亡的危險。”李兌說:“先生先回館舍休息吧,明天再來見我。”

蘇秦走後,有個門客對李兌說:“我剛纔偷偷聽您與蘇君的交談。依我看,無論口才學識,蘇君都比您厲害。試問,您能否接受他的建議?”李兌表示自己不能接受。門客就勸他:“您如果不能接受,大可掩耳不聽,這樣纔不會改變自己的心意。”第二天,蘇秦又前來拜見,二人談了整整一天,蘇秦才離開。門客出來送別蘇秦,蘇秦按訥不住內心的疑問,向門客探聽消息說:“昨日蘇秦僅僅說了個一個大概,你家主人顯然內心已經蠢蠢欲動,爲什麼今天我把自己的計謀和盤托出,併爲他的大業細細謀劃,你家主人卻似乎沒聽見的樣子,我很想知道其中的原因。”門客答道:“先生的計謀,可謂高瞻遠矚,可惜主人不肯採納。因爲昨日我曾勸告我主,掩耳不聽,所以主人今天才這樣。但先生明日可以再來,我可以勸服主人資助先生很多財物,留作路上的盤纏。”第二天蘇秦又來拜見,與李兌抵掌而談,後來李兌送蘇秦很多明珠寶玉,貂裘黃金。蘇秦於是憑藉這些資財,向西去了秦國。

趙收天下

[原文]

趙收天下①,且以伐齊。蘇秦爲齊上書說趙王曰:“臣聞古之賢君,德行非施於海內也,教順慈愛非佈於萬民也,祭祀時享②非當於鬼神也。甘露降,風雨時至,農夫登,年穀豐盈,衆人喜之,而賢主惡之③。今足下功力非數痛加於秦國,而怨毒積怒非素深於齊也④。臣竊外聞大臣及下吏之議,皆言主前專據以秦爲愛趙而憎齊。臣竊以事觀之,秦豈得愛趙而憎齊哉!欲亡韓吞兩週之地,故以齊爲餌,先出聲於天下,欲鄰國聞而觀之也⑤。恐其事不成,故出兵以佯示⑥趙、魏。恐天下之驚覺,故微韓以貳之⑦。恐天下疑己,故出質以爲信。聲德於與國,而實伐鄭韓⑧。臣竊觀其圖之也,議秦之謀計必出於是⑨。

[註釋]

第11章 秦策(6)第7章 秦策(2)第45章 楚策四(2)第60章 趙策三(6)第67章 魏策二(2)第22章 齊策一(1)第52章 趙策二(2)第57章 趙策三(3)第53章 趙策二(3)第60章 趙策三(6)第4章 西周策(1)第92章 燕策三(2)第58章 趙策三(4)第22章 齊策一(1)第16章 秦策二(5)第61章 趙策三(7)第93章 燕策三(3)第12章 秦策二(1)第73章 魏策四(2)第13章 秦策二(2)第57章 趙策三(3)第92章 燕策三(2)第26章 齊策三(1)第86章 燕策一(3)第12章 秦策二(1)第70章 魏策三(2)第49章 趙策一(3)第93章 燕策三(3)第7章 秦策(2)第10章 秦策(5)第56章 趙策三(2)第20章 秦策四(2)第95章 宋、衛策(2)第50章 趙策一(4)第29章 齊策四(2)第40章 楚策二(1)第29章 齊策四(2)第68章 魏策二(3)第32章 齊策五(2)第62章 趙策三(8)第11章 秦策(6)第50章 趙策一(4)第79章 韓策二(2)第86章 燕策一(3)第60章 趙策三(6)第86章 燕策一(3)第34章 齊策六(2)第95章 宋、衛策(2)第1章 東周策(1)第77章 韓策一(3)第69章 魏策三(1)第62章 趙策三(8)第55章 趙策三(1)第78章 韓策二(1)第17章 秦策三(1)第48章 趙策一(2)第50章 趙策一(4)第7章 秦策(2)第36章 楚策一(1)第48章 趙策一(2)第8章 秦策(3)第65章 魏策一(3)第76章 韓策一(2)第45章 楚策四(2)第47章 趙策一(1)第38章 楚策一(3)第27章 齊策三(2)第12章 秦策二(1)第87章 燕策一(4)第27章 齊策三(2)第79章 韓策二(2)第58章 趙策三(4)第23章 齊策一(2)第29章 齊策四(2)第37章 楚策一(2)第53章 趙策二(3)第40章 楚策二(1)第8章 秦策(3)第54章 趙策二(4)第74章 魏策四(3)第46章 楚策四(3)第69章 魏策三(1)第41章 楚策二(2)第92章 燕策三(2)第93章 燕策三(3)第94章 宋、衛策(1)第7章 秦策(2)第65章 魏策一(3)第32章 齊策五(2)第51章 趙策二(1)第58章 趙策三(4)第43章 楚策三(2)第50章 趙策一(4)第15章 秦策二(4)第51章 趙策二(1)第87章 燕策一(4)第71章 魏策三(3)第47章 趙策一(1)
第11章 秦策(6)第7章 秦策(2)第45章 楚策四(2)第60章 趙策三(6)第67章 魏策二(2)第22章 齊策一(1)第52章 趙策二(2)第57章 趙策三(3)第53章 趙策二(3)第60章 趙策三(6)第4章 西周策(1)第92章 燕策三(2)第58章 趙策三(4)第22章 齊策一(1)第16章 秦策二(5)第61章 趙策三(7)第93章 燕策三(3)第12章 秦策二(1)第73章 魏策四(2)第13章 秦策二(2)第57章 趙策三(3)第92章 燕策三(2)第26章 齊策三(1)第86章 燕策一(3)第12章 秦策二(1)第70章 魏策三(2)第49章 趙策一(3)第93章 燕策三(3)第7章 秦策(2)第10章 秦策(5)第56章 趙策三(2)第20章 秦策四(2)第95章 宋、衛策(2)第50章 趙策一(4)第29章 齊策四(2)第40章 楚策二(1)第29章 齊策四(2)第68章 魏策二(3)第32章 齊策五(2)第62章 趙策三(8)第11章 秦策(6)第50章 趙策一(4)第79章 韓策二(2)第86章 燕策一(3)第60章 趙策三(6)第86章 燕策一(3)第34章 齊策六(2)第95章 宋、衛策(2)第1章 東周策(1)第77章 韓策一(3)第69章 魏策三(1)第62章 趙策三(8)第55章 趙策三(1)第78章 韓策二(1)第17章 秦策三(1)第48章 趙策一(2)第50章 趙策一(4)第7章 秦策(2)第36章 楚策一(1)第48章 趙策一(2)第8章 秦策(3)第65章 魏策一(3)第76章 韓策一(2)第45章 楚策四(2)第47章 趙策一(1)第38章 楚策一(3)第27章 齊策三(2)第12章 秦策二(1)第87章 燕策一(4)第27章 齊策三(2)第79章 韓策二(2)第58章 趙策三(4)第23章 齊策一(2)第29章 齊策四(2)第37章 楚策一(2)第53章 趙策二(3)第40章 楚策二(1)第8章 秦策(3)第54章 趙策二(4)第74章 魏策四(3)第46章 楚策四(3)第69章 魏策三(1)第41章 楚策二(2)第92章 燕策三(2)第93章 燕策三(3)第94章 宋、衛策(1)第7章 秦策(2)第65章 魏策一(3)第32章 齊策五(2)第51章 趙策二(1)第58章 趙策三(4)第43章 楚策三(2)第50章 趙策一(4)第15章 秦策二(4)第51章 趙策二(1)第87章 燕策一(4)第71章 魏策三(3)第47章 趙策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