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燕策二(2)

明日,又使燕攻陽城及狸①。又使人謂閔王曰:“日者,齊不勝於晉下,此非兵之過,齊不幸而燕有天幸也。今燕又攻陽城及狸,是以天幸自爲功也。王復使蘇子應之,蘇子先敗王之兵,其後必務以勝報王矣。”王曰:“善。”乃復使蘇子,蘇子固辭,王不聽。遂將以與燕戰於陽城。燕人大勝,得首三萬。齊君臣不親,百姓離心。燕因使樂毅大起兵伐齊,破之。

[註釋]

①狸:齊邑,今河北任丘東北。

[譯文]

蘇秦從齊國派使者對燕昭王說:“我用計離間了齊國和趙國的關係,齊、趙兩國已經孤立無援了。大王何不出兵攻打齊國呢?我願爲大王削弱它。”燕國於是派軍攻打齊國的晉城。

蘇秦讓人對齊閔王說。“燕國攻打齊國,想收復以往的失掉的國土。現在燕軍在晉地躊躇不前,這是由於兵力弱小,內心猶疑不決。大王何不派蘇秦率兵抗擊燕軍呢?憑蘇秦的能力,率兵抗擊弱小的燕軍,一定能能大獲全勝。一旦燕國被攻破,那麼趙國就不敢不聽從大王的調遣了,這樣一來,大王既攻破了燕國,又制服了趙國。”齊閔王說:“好。”於是就對蘇秦說:“燕軍打到了晉地,現在我發兵抵禦,希望您替我做軍隊的大將。”蘇秦回答說:“我對指揮軍隊的事並不精通,哪裡有能力抗擊燕軍,大王還是另選他人吧。大王派我爲將,這會使大王的軍隊遭到挫敗,也會把我交給燕國,打不贏,就不能挽救敗局了。”齊王說:“您去吧,我相信您。”蘇秦於是率領齊軍同燕國人在晉城之下交戰,齊軍大敗,燕軍砍下兩萬齊軍士兵的首級。蘇秦收攏齊國的殘兵退守陽城,向齊閔王回報說:“大王用錯了人,竟派我來抗擊燕軍。現在軍隊傷亡兩萬人,我也犯了死罪,請讓我自己回去到執法的官吏那裡領受斬刑。”齊閔王說:“這是我的罪過,您沒什麼可以怪罪的。”

第二天,蘇秦又讓燕軍討伐陽城和狸邑。蘇秦又派人對齊閔王說:“前兩天,齊軍在晉城吃了敗仗,這不是用兵的失策的原因,而是齊國不幸而燕國走運如今燕軍又攻打陽城和狸邑,實際上是把自己的幸運當成了功勞。大王可再派蘇秦前去應戰。蘇秦先前吃了敗仗,今後必將竭盡全力取得勝利,以此來回報大王。”閔王說:“好。”於是再次派蘇秦帶兵,蘇秦一再推辭,閔王就執意要他帶兵不。於是蘇秦率齊軍和燕軍在陽城交戰,燕軍大勝,斬齊軍三萬人。齊國君臣不和,百姓離心,燕王於是派樂毅帶領傾國的兵力攻破了齊國。

蘇秦自齊獻書於燕王

[原文]

蘇秦自齊獻書於燕王曰①:“臣之行也,固知將有口事,故獻御書而行,曰:‘臣貴於齊,燕大夫將不信臣;臣賤,將輕臣;臣用,將多望於臣②;齊有不善,將歸罪於臣;天下不攻齊,將曰善爲齊謀;天下攻齊,將與齊兼貿臣③。臣之所處重卵也。’王謂臣曰:‘吾必不聽衆口與讒言,吾信汝也,猶剗刈者也④。上可以得用於齊,次可以得信於下,苟無死,女無不爲也,以女自信可也。’與之言曰:‘去燕之齊可也,期於成事而已。’臣受令以任齊,及五年。齊數出兵,未嘗謀燕。齊、趙之交,一合一離,燕不與齊謀趙,則與趙謀齊。齊之信燕也,至於虛北地行其兵⑤。今王信田伐與參、去疾之言,且攻齊,使齊大戒而不信燕。今王又使慶令臣曰:‘吾欲用所善。’王苟欲用之,則臣請爲王事之。王欲醉臣割任所善⑥,則臣請歸醳事。臣苟得見,則盈願。”

[註釋]

①蘇秦:原作“蘇代”。②望:責。③貿:出賣。④剗刈:剷除。⑤虛:空。行:移。⑥醳(shì):通“釋”。剸(zhuān):通“專”。

[譯文]

蘇秦在齊國給燕王寫信,說:“在我離開燕國的時候,就知道將來要有讒諂之事會被他人誹謗,因此在出發前給侍御的信上說:‘將來,如果我在齊國得到顯貴的地位。燕國士大夫就再也不會信任我了;如果我沒有受到重用,他們又會輕視我;如果我受到重用,他們也將怨恨我;如果齊國有了損害燕國的打算,就將罪加在我的頭上;如果天下諸侯不攻打齊國,他們將說蘇秦一心爲齊國打算;如果天下諸侯攻打齊國,他們還要和齊國一起背叛我。我的處境有如堆起來的鳥卵一樣危險。’大王曾對我說:‘我一定不聽別人的讒言,我相信你!我將像割草一樣,剷除那些讒言。請記住,最主要的是在齊國能夠爭取到重用,其次是在下邊的羣臣中能夠取得信任,如果我不死,你沒有什麼不可以乾的事,聽憑你的自信力去辦吧。’大王又和我說:‘離開燕國到了齊國,一些事情就好辦了,只期望事情能辦成功罷了。’自從我接受命令出任齊國,至今已有五年的時間了。齊國屢次派兵侵地,從未曾圖謀燕國。齊趙兩國的交往,分分合合,燕國不是聯合齊國圖謀趙國,以離間齊趙的關係;就是我暗地裡使燕國幫助趙國圖謀齊國,以促成燕國的計謀。然而齊國信任燕國的程度,以至於達到北部邊境都不設防線,用那裡的兵馬去攻打別國。近幾年大王很相信田伐、繰去疾的話,他們要攻打齊國,竟使齊國好比犬馬一樣狂蹦亂跳,以致於不再信任燕國了。現在大王又派盛慶來傳達命令說:‘我想任用善政者在齊國工作。’如果大王真想任用這樣的人,那麼請讓我爲大王去輔助他。如果大王想撤銷我的官職而任用善政者,那麼請讓我回到燕國交待差事。假使我能夠見到大王,也就心滿意足了。”

陳翠合齊燕

[原文]

陳翠①合齊燕,將令燕王之弟,爲質與齊,燕王許諾。太后聞之,大怒曰:“陳公不能爲人之國,亦則②已矣,焉有離人子母者?老婦欲得志③焉!”陳翠欲見太后,王曰:“太后方怒子,子其待之。”陳翠曰:“無害也。”遂入見太后曰:“何臞④也?”太后曰:“賴得先王雁鶩之餘食,不宜臞。臞者,憂公子之且爲質於齊也。”陳翠曰:“人主之愛子也,不如布衣之甚也。非徒不愛子也,又不愛丈夫子獨甚。”

太后曰:“何也?”對曰:“太后嫁女諸侯,奉以千金,齎地百里,以爲人之終也。今王願封公子,百官持職,羣臣效忠曰:‘公子無功,不當封。’今王之以公子爲質也,且以爲公子功而封之也。太后弗聽,臣是以知人主之不愛丈夫子獨甚也。且太后與王幸而在,故公子貴,太后千秋之後,王棄國家,而太子即位,公子賤於布衣。故非及太后與王封公子,則公子終身不封矣!”太后曰:“老婦不知長者之計。”乃命公子束車製衣,爲行具。

[註釋]

①陳翠:燕臣。此章系周赧王十九年。②亦則:應作則亦。③欲得志:想要報復的意思。④臞:瘦。

[譯文]

陳翠爲了聯合齊、燕,打算讓燕王的弟弟,到齊國做人質,燕王同意了。可太后聽到這事,十分氣氛地說:“陳翠不能協助國家,也就算了,哪有分離別人母子的道理呢?我要重罰他!”陳翠打算前去拜見太后,燕王說:“太后正在生您的氣呢,您還是不要去的好。”陳翠說:“我不怕。”於是入宮進見太后說:“太后怎麼瘦了?”太后說:“我靠着先王吃剩的雁鴨,不會瘦。如果說瘦了,那是憂慮公子要到齊國去作抵押品了。”陳翠說:“人主愛子女的心情,沒有平民百姓那樣深。您不但不愛子女,偏偏更加不愛男孩子。”

太后問:“爲什麼這麼說?”陳翠回答說:“太后把女兒嫁給諸侯時,給她千金,又給她方圓百里土地,覺得這是人的終生大事,不能倉促行事。現在大王願意封賞公子,然而百官秉公職守,說:‘公子無功不受祿。’現在大王讓公子去做人質,正是準備讓公子立功封賞他。太后不聽,我以此知道人主特別不愛自己的男孩子。況且現在太后和大王還都健在,所以公子才能地位顯貴;一旦太后千秋之後,大王丟下國家,撒手人寰,太子即位,公子將會比平民還卑賤,所以不趁太后和大王健在的時候封賞公子,那麼公子將終生不能受封。”太后說:“老婦不知道先生有這樣的謀略。”於是太后讓人給公子準備車輛,製做衣服,準備出發的用具。

燕昭王且與天下伐齊

[原文]

燕昭王且與天下伐齊①,而有齊人仕於燕者,昭王召而謂之曰:“寡人且與天下伐齊,旦暮出令矣。子必爭之,爭之而不聽,子因去而之齊。寡人有時複合和也②,且以因子而事齊。”當此之時也,燕齊不兩立,然而常獨欲有復收之之志若此也。

[註釋]

①燕昭王且與天下伐齊:此章當爲周赧王三十年事。②有時複合和:意思是說如果不勝再與齊講和。下文“復收之”意思相同。

[譯文]

燕昭王打算聯合天下諸侯去討伐齊國,當得知有一個在燕國爲官的齊國人時,燕昭王就把他召來並說:“我準備與諸侯一起攻打齊國,馬上就要下達命令了。你一定會規勸我,可是無論怎樣勸,我也不會聽從,你就趁此離開燕國到齊國去。我一旦不能戰勝齊國又和齊國講和,就將依靠你在齊國那邊活動了。”在這個時候,燕、齊兩國本來就勢不兩立就水火不容,可燕昭王卻偏偏有求和的意思,可見愚弱到了何種地步了。

燕飢,趙將伐之

[原文]

燕飢,趙將伐之。楚使將軍之燕,過魏,見趙恢①。趙恢曰:“使除患無至,易於救患。伍子胥、宮之奇②不用,燭之武③、張孟談受大賞。是故謀者皆從事於除患之道,而先使除患無至者。今予以百金送公也,不如以言。公聽吾言而說趙王曰:‘昔者吳伐齊,爲其飢也,伐齊未必勝也,而弱越乘其弊以霸。今王之伐燕也,亦爲其飢也,伐之未必勝,而強秦將以兵承王之西,是使弱趙居強吳之處,而使強秦處弱越之所以霸也。願王之熟汁之也。’”使者乃以說趙王,趙王大悅,乃止。燕昭王聞之,乃封之以地。

[註釋]

①趙恢:趙人,在魏爲官。②宮之奇:春秋時虞國大夫。晉獻公向虞國借道去討伐虢國,宮之奇力勸虞公。虞公不聽,終於招致後患。③燭之武:春秋時鄭國大夫。晉秦聯合圍攻鄭國,爲此燭之武出使秦國,拆散晉秦聯盟,終使鄭國避免戰禍。

[譯文]

燕國發生饑荒,趙國打算乘機攻打它。楚王派一名將軍到燕國去,途徑魏國時,看見了趙恢。趙恢說:“在禍患還沒來到之前,就剷除禍患的根源,這才容易救人於危難之中。歷史上伍子胥和宮之奇的諫諍不被大王採納,而燭之武和張孟談的謀略卻受到大王賞識。因此謀臣都致力於剷除禍患的計謀,首先記住剷除禍患要在還沒有發生禍患的時候。現在我若是送給您百金,倒不如送給您一句話。您假若聽我的話,就去這樣勸說趙王:‘之前吳國討伐齊國,是因爲齊國鬧饑荒,再說,討伐齊國不一定取勝,結果弱小的越國趁着吳國疲弊的時候,終於爭得霸權。現在大王打算去討伐燕國,也是因爲他們鬧饑荒;我看討伐燕國未必取勝,強大的秦國可能將在西部趁機攻進趙國,這是使軟弱的趙國處於本來還很強大的吳國的不利地位,而讓現在相當強大的秦國處在弱小越國的有利地位。希望大王慎重。’”楚國的將軍於是去勸說趙王,趙王覺得說的很對,這才停止攻打燕國。燕昭王聽到這件事,就把土地封賞給這位楚國的將軍。

昌國君樂毅爲燕昭王合五國之兵而攻齊

[原文]

昌國君樂毅爲燕昭王合五國之兵而攻齊,下七十餘城,盡郡縣之以屬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齊人反間,疑樂毅,而使騎劫代之將。樂毅奔趙,趙封以爲望諸君。齊田單欺詐騎劫,卒敗燕軍,復收七十城以復齊。燕王悔,懼趙用樂毅承燕之弊以伐燕。

燕王乃使人讓①樂毅,且謝之曰:“先王舉國而委將軍,將軍爲燕破齊,報先王之讎,天下莫不振動,寡人豈敢一日而忘將軍之功哉!會先王棄羣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誤寡人。寡人之使騎劫代將軍者,爲將軍久暴露於外,故召將軍且休計事。將軍過聽,以與寡人有隙②,遂捐燕而歸趙。將軍自爲計則可矣,而亦何以報先王之所以遇將軍之意乎?”

望諸君乃使人獻書報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順左右之心,恐抵斧質之罪,以傷先王之明,而又害於足下之義,故循逃奔趙。自負以不肖之罪,故不敢爲辭說。今王使使者數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③倖臣之理,而又不白於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書對。

“臣聞賢聖之君,不以祿私其親,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隨其愛,能當者處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學者觀之,先王之舉錯有高世之心④,故假節於魏王⑤,而以身得察於燕。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羣臣之上,不謀於父兄,而使臣爲亞卿⑥。臣自以爲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不辭。

[註釋]

①讓:責備,指責。②隙:嫌隙。③畜:指畜養,養育。④錯:通“措”。⑤節:使者所持的憑證。⑥亞卿:很高的爵位。

[譯文]

昌國君樂毅爲燕昭王率領五國聯軍攻打齊國,攻下了七十多座城池,把它們都編入燕國的郡縣,還剩下三座城池沒有攻下,燕昭王就去世了。燕惠王即位,他聽信了齊國人的反間計,對樂毅不信任,就派騎劫去取代他統領燕軍。樂毅被迫逃亡趙國,趙王封他爲望諸君。齊國的田單用計對付騎劫,終於打破燕軍,把齊國失去的七十座城池全部拿了回來。燕王后悔,害怕趙國用樂毅趁燕國疲憊來攻打燕國。

燕惠王就派人去責怪樂毅,並向樂毅表示歉意說:“先王把整個國家託付給將軍,將軍爲燕國打敗了齊國,替先王報了仇,天下人都爲之震撼,我怎麼敢忘記將軍的功勞呢?適逢先王離開了人世,我剛剛即位,身邊的大臣用計謀迷惑我,我派騎劫代替將軍的位置,是因爲將軍長期在外奔波勞苦,所以召將軍回來,暫且休整一下,目的是再次爲國家建立功勳。將軍聽信了流言,因而與我產生了嫌隙,就丟下燕國投奔了趙國。將軍爲了私心,爲自己的前途打算,我沒有什麼可說的,可將軍拿什麼來報答先王對待你的恩德呢?”

望諸君樂毅就派人呈獻一封書信,答覆燕惠王說:“我無能,不能遵照先王的教誨來順從大王的心意。我害怕遭受殺身之禍,這樣既損害了先王用人的英明,又使大王蒙受不義的罵名,所以我才逃到趙國。我自己揹着無能的罪名,所以不敢有什麼辯解,如今大王派使者來列舉我的罪過,我害怕大王不能明察先王任用愛護我的理由,又不明白我用來事奉先王的心跡,所以才大膽地寫這封信來作答。

第42章 楚策三(1)第74章 魏策四(3)第87章 燕策一(4)第82章 韓策三(2)第86章 燕策一(3)第91章 燕策三(1)第19章 秦策四(1)第40章 楚策二(1)第37章 楚策一(2)第15章 秦策二(4)第2章 東周策(2)第71章 魏策三(3)第11章 秦策(6)第23章 齊策一(2)第6章 秦策(1)第12章 秦策二(1)第60章 趙策三(6)第80章 韓策二(3)第55章 趙策三(1)第53章 趙策二(3)第82章 韓策三(2)第49章 趙策一(3)第91章 燕策三(1)第20章 秦策四(2)第59章 趙策三(5)第20章 秦策四(2)第46章 楚策四(3)第50章 趙策一(4)第84章 燕策一(1)第40章 楚策二(1)第12章 秦策二(1)第86章 燕策一(3)第18章 秦策三(2)第87章 燕策一(4)第56章 趙策三(2)第42章 楚策三(1)第10章 秦策(5)第88章 燕策二(1)第7章 秦策(2)第41章 楚策二(2)第6章 秦策(1)第71章 魏策三(3)第62章 趙策三(8)第76章 韓策一(2)第12章 秦策二(1)第60章 趙策三(6)第27章 齊策三(2)第93章 燕策三(3)第74章 魏策四(3)第60章 趙策三(6)第28章 齊策四(1)第45章 楚策四(2)第16章 秦策二(5)第59章 趙策三(5)第84章 燕策一(1)第40章 楚策二(1)第58章 趙策三(4)第70章 魏策三(2)第64章 魏策一(2)第36章 楚策一(1)第24章 齊策一(3)第23章 齊策一(2)第26章 齊策三(1)第88章 燕策二(1)第64章 魏策一(2)第72章 魏策四(1)第23章 齊策一(2)第5章 西周策(2)第15章 秦策二(4)第28章 齊策四(1)第87章 燕策一(4)第66章 魏策二(1)第66章 魏策二(1)第67章 魏策二(2)第79章 韓策二(2)第63章 魏策一(1)第53章 趙策二(3)第46章 楚策四(3)第63章 魏策一(1)第79章 韓策二(2)第11章 秦策(6)第42章 楚策三(1)第36章 楚策一(1)第76章 韓策一(2)第40章 楚策二(1)第28章 齊策四(1)第90章 燕策二(3)第22章 齊策一(1)第82章 韓策三(2)第13章 秦策二(2)第68章 魏策二(3)第62章 趙策三(8)第37章 楚策一(2)第87章 燕策一(4)第50章 趙策一(4)第27章 齊策三(2)第72章 魏策四(1)第30章 齊策四(3)第44章 楚策四(1)第58章 趙策三(4)
第42章 楚策三(1)第74章 魏策四(3)第87章 燕策一(4)第82章 韓策三(2)第86章 燕策一(3)第91章 燕策三(1)第19章 秦策四(1)第40章 楚策二(1)第37章 楚策一(2)第15章 秦策二(4)第2章 東周策(2)第71章 魏策三(3)第11章 秦策(6)第23章 齊策一(2)第6章 秦策(1)第12章 秦策二(1)第60章 趙策三(6)第80章 韓策二(3)第55章 趙策三(1)第53章 趙策二(3)第82章 韓策三(2)第49章 趙策一(3)第91章 燕策三(1)第20章 秦策四(2)第59章 趙策三(5)第20章 秦策四(2)第46章 楚策四(3)第50章 趙策一(4)第84章 燕策一(1)第40章 楚策二(1)第12章 秦策二(1)第86章 燕策一(3)第18章 秦策三(2)第87章 燕策一(4)第56章 趙策三(2)第42章 楚策三(1)第10章 秦策(5)第88章 燕策二(1)第7章 秦策(2)第41章 楚策二(2)第6章 秦策(1)第71章 魏策三(3)第62章 趙策三(8)第76章 韓策一(2)第12章 秦策二(1)第60章 趙策三(6)第27章 齊策三(2)第93章 燕策三(3)第74章 魏策四(3)第60章 趙策三(6)第28章 齊策四(1)第45章 楚策四(2)第16章 秦策二(5)第59章 趙策三(5)第84章 燕策一(1)第40章 楚策二(1)第58章 趙策三(4)第70章 魏策三(2)第64章 魏策一(2)第36章 楚策一(1)第24章 齊策一(3)第23章 齊策一(2)第26章 齊策三(1)第88章 燕策二(1)第64章 魏策一(2)第72章 魏策四(1)第23章 齊策一(2)第5章 西周策(2)第15章 秦策二(4)第28章 齊策四(1)第87章 燕策一(4)第66章 魏策二(1)第66章 魏策二(1)第67章 魏策二(2)第79章 韓策二(2)第63章 魏策一(1)第53章 趙策二(3)第46章 楚策四(3)第63章 魏策一(1)第79章 韓策二(2)第11章 秦策(6)第42章 楚策三(1)第36章 楚策一(1)第76章 韓策一(2)第40章 楚策二(1)第28章 齊策四(1)第90章 燕策二(3)第22章 齊策一(1)第82章 韓策三(2)第13章 秦策二(2)第68章 魏策二(3)第62章 趙策三(8)第37章 楚策一(2)第87章 燕策一(4)第50章 趙策一(4)第27章 齊策三(2)第72章 魏策四(1)第30章 齊策四(3)第44章 楚策四(1)第58章 趙策三(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