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秦策二(5)

蔡澤說:“君主能夠聖德,臣子能夠賢能,這是天下的福氣;君主能夠英明,臣子能夠忠誠,這是國家的福氣;父親能夠慈愛,兒子能夠孝順,丈夫能夠誠信,妻子能夠貞節,這是家庭的福氣。比干那麼忠心不二,卻不能保全殷商;伍子胥那麼睿智,卻不能保全吳國;申生那麼孝順,晉國卻內亂不斷。這就是雖然有了忠臣孝子,但國家仍然覆滅或混亂,是什麼原因呢?因爲沒有賢明的君主和賢德的父親來聽從他們的緣故。所以天下人都以那些昏君愚父爲恥辱,而可憐那些忠臣孝子。如果只有死了之後才能立忠成名,那麼,這就是微子不值得稱爲‘仁’,孔子不值得稱爲‘聖’,管仲不值得稱爲‘大’了。”於是范雎說他講得很有道理。

蔡澤稍微停頓了一下,又接着說:“商鞅、吳起、文種作爲大王的臣子,竭盡自己的忠心,建立不朽的功勳,讓人很是敬仰。閎夭事奉周文王,周公輔政成王,這豈不也算是盡忠嗎?用君臣的關係來論斷的話,他們誰更能讓人敬仰呢?”應侯說:“商君、吳起、文種沒有閎夭、周公旦值得讓人敬仰。”蔡澤說:“由此看來,您所事奉的君主,宅心仁厚,信任忠良,不背棄舊交,他與秦孝公、楚悼王、越王比,哪一個更好呢?”應侯說:“不知道哪個更好。”蔡澤說:“您所事奉的大王對忠臣的信任程度,不會比秦孝公、越王、楚悼王更高。大人您爲秦王平定騷亂,消除禍端,排除危險,擴張領土,種植稻穀,從而使國家富強,家庭富足,君主愈加強大,威名蓋過天下其他諸侯,立下的蓋世功勳萬里傳送,可實際上您並不比商君、吳起、大夫種功績更大,但是您的地位卻更爲尊貴,俸祿更爲優厚,您家裡存的財寶要比這三人多得多,您在這個時候還不歸隱,我私下裡真爲您而感到憂慮。俗話說:‘太陽在正午之後就會偏斜;月亮圓了之後就會虧缺。’事物發展到了鼎盛時期之後就必定要衰敗,這是上天的必然規律。進退盈縮要根據眼下的形勢而定,這是聖人所遵循的普遍規律。

[原文]

“昔者,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①,至葵丘之會,有驕矜之色,畔者九國。吳王夫差無適②於天下,輕諸侯,凌齊,晉,遂以殺身亡國。夏育、太史啓③叱呼駭三軍,然而身死於庸夫。此皆乘至盛④不及道理也。夫商君爲孝公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⑤,決裂阡陌⑥,教民耕戰,是以兵動而地廣,兵休而國富,故秦無敵於天下,立威諸侯。功已成,遂以車裂。楚地持戟百萬,白起⑦率數萬之師,以與楚戰,一戰舉鄢、郢,再戰燒夷陵,南並蜀、漢,又越韓、魏攻強趙,北坑馬服⑧,誅屠四十餘萬之衆,流血成川,沸聲若雷,使秦業帝。自是之後,趙、楚懾服,不敢攻秦者,白起之勢也。身所服者,七十餘城。功已成矣,賜死於杜郵。吳起爲楚悼罷無能,廢無用,損不急之官,塞私門之請,一⑨楚國之俗,南攻楊越,北並陳、蔡⑩,破橫散從,使馳說之士無所開其口。功已成矣,卒支解。大夫種爲越王墾草創邑,闢地殖穀,率四方士,上下之力,以禽勁吳,成霸功。勾踐終棓而殺之。此四子者,成功而不去,禍至於此。

[註釋]

①一匡天下:指齊桓公定周襄王爲太子之位,避免了周室之亂。②適:同“敵”。③夏育:周代衛國勇士,傳說力能拔牛尾。太史啓:勇士。④乘:憑藉。至盛:指威名全盛。⑤平權衡、正度量:指商鞅變法時,統一度量衡,頒佈標準的度量衡器。調輕重:調整賦稅的輕重。⑥決裂阡陌:指破除井田制的疆界,重新劃分土地。阡陌,田間小路;南北爲阡,東西爲陌。⑦白起:一稱公孫起,戰國時秦國名將,郿(在今陝西眉縣)人,他屢建戰功,封爲武安君,後爲範睢所嫉,被迫自殺。⑧馬服:即趙括,戰國時趙國將領。他善於紙上談兵,實無指揮才能,長平之戰,被白起包圍,突圍不成,被射死,趙軍四十萬全部被俘坑死。⑨一:同一,劃一。⑩楊越:地區名,包括今江蘇省南部、浙江省北部。棓:當是“倍”之誤(依王念孫說)。倍,背棄。

[譯文]

“古時齊桓公九次主持諸侯間的盟會,匡正天下,到葵丘之會的時候,他就顯現出驕傲自大的表情,因此有九個國家背叛了他。吳王夫差,天下無人能敵,因此他輕視諸侯,欺凌齊、晉兩國,最終因此而被殺死,國也亡了。夏育、太史啓一聲叱吒風雲的呼喝三軍都爲之震撼,然而最終被平庸的人殺死了。這些都是仗着自己威名全盛的時候而不隱退的教訓。商君替秦孝公統一度量衡,頒佈貨幣,調整賦稅,廢除井田制,重劃土地,教百姓學習耕種和操練軍事,因此,軍隊一出動疆土就擴大了,軍隊休戰國家就富強了。所以秦國能夠天下無敵,在諸侯中樹立了威信。功業建成以後,商鞅卻遭受了車裂的刑法。楚國擁有百萬持戟的雄師,白起僅率領幾萬軍隊,與楚軍作戰。一戰就拿下了鄢和郢都,再戰就燒燬了夷陵,吞併了南面的蜀、漢,又越過韓、魏兩國去攻打強大的趙國,坑殺了北面的馬服君趙括,屠殺坑埋趙軍四十餘萬之多,可謂流血成河,吼聲如雷,使秦國成就了帝業。從此以後,趙國、楚國恐懼秦國的勢力而折服,不敢攻打秦國,怕的就是白起的威力。白起親身所降服的城,就有七十餘座。功業建成以後,他最終卻被秦昭王賜死在杜郵。吳起替楚悼王罷免無能之輩,撤銷龐雜的機構,廢除多餘的官員,杜絕請客送禮的風氣,使楚國的風俗得以統一,然後攻打南面的越,吞併北面的陳、蔡,破除連橫政策,解散合縱策略,使往來各諸侯國遊說連橫合縱的策士們無言以對。功業建成以後,吳起卻最終遭受了肢解的刑法。大夫種替越王勾踐大力墾荒,創建城邑,開闢土地,種植糧食,率領各方人士,集中全國上下力量,打敗了強勁的吳國,成就了霸王的功業。勾踐最終背棄了他並殺了他。這四位先生,都是成就了功業而不肯罷去官位,以致招來殺身之禍。

[原文]

“此所謂信而不能詘,往而不能反者也。范蠡知之,超然避世,長爲陶朱①。君獨不觀博者乎?或欲分大投,或欲分功。此皆君之所明知也。今君相秦,計不下席,謀不出廊廟,坐制諸侯,利施三川②,以實宜陽③,決羊腸之險,塞太行之口,又斬範、中行之途④,棧道千里於蜀、漢,使天下皆畏秦。秦之慾得矣,君之功極矣。此亦秦之分功之時也!如是不退,則商君、白公、吳起、大夫種是也。君何不以此時歸相印,讓賢者授之,必有伯夷之廉;長爲應侯,世世稱孤,而有喬、鬆之壽⑤。孰與以禍終哉!此則君何居焉?”應侯曰:“善。”乃延入坐爲上客。

後數日,入朝,言於秦昭王曰:“客新有從山東來者蔡澤,其人辯士。臣之見人甚衆,莫有及者,臣不如也。”秦昭王召見,與語,大說之,拜爲客卿。

應侯因謝病⑥,請歸相印。昭王強起應侯,應侯遂稱篤⑦,因免相。昭王新說蔡澤計畫,遂拜爲秦相,東收周室。

蔡澤相秦王數月,人或惡之,懼誅,乃謝病歸相印,號爲剛成君。秦十餘年,事昭王、孝文王、莊襄王,卒事始皇帝。爲秦使於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質於秦⑧。

[註釋]

①范蠡(lǐ裡):字少伯,楚國宛人,春秋末越國大夫。②三川:韓國郡名,因境內有黃河、洛水、伊水得名。③宜陽:地名,在今河南宜陽縣西。④斬範、中行之途:即斷三晉之路。範、中行爲春秋末晉六卿之二,此用以指三晉(趙、韓、魏)。⑤喬、鬆:喬,王子喬;鬆,赤松子。二者皆爲古代傳說中長壽的仙人。⑥謝病:稱病辭官。⑦篤:此指病重。⑧太子丹:燕國太子,名丹,燕王喜之子。太子丹於燕喜王十六年(公元前239年)入質於秦。

[譯文]

“這就是所謂‘能伸而不能屈,能進而不能退’的人了。范蠡深知這個功成身退的道理,他以超然地態度功成身退,長久地做着經商而發家致富的陶朱公。您難道沒看到賭博的人嗎?有的想要孤注一擲以求全勝,有的想要分取獲勝的果實。這都是您最清楚不過的。現在您身爲秦國的相國,爲了謀劃國家大事兒終日的不離開坐席,爲了制定策略而不離開朝廷,坐在朝堂上操控諸侯,威儀震驚三川,充實了宜陽的兵力,打開了羊腸險阻,封閉了太行山的入口,又阻斷了三晉的道路,修築了上千裡的棧道通往蜀、漢之地,使天下都懼怕秦國。秦國的已經實現了,您的功勞也達到頂峰了。這也正是秦國人來分取您的勝利果實的時候了!如果這時候還不隱退,那麼,商君、白公、吳起、文種的下場就是您的例子。您爲什麼不趁着這個時機歸還相印,讓位給有賢能的人,把相印授給他,您這樣做,必然會獲得伯夷那樣廉潔的好名聲,長久地做您的應侯,世世代代稱孤,並且還能像仙人王子喬、赤松子那樣的長壽。這與遭受禍害而死去的結局比起來,那個更好呢?那麼您應當如何處理呢?”范雎說:“說得好。”於是請他就坐,用對待上客的禮節對待他。

過了幾天,范雎入朝覲見,對秦昭王說:“有一個才從崤山以東過來的賓客,名叫蔡澤。這個人是一個能言善辯的人,我見過的人很多,但卻沒有一個能超過他的,就我的能力而言,也是自愧不如。”秦昭王於是就召見燕人蔡澤入朝覲見,並和他進行談論,一番對話之後,秦昭王對他很滿意,因此就授爲秦國的客卿。

自此之後,應侯范雎就聲稱自己有病不再上朝議政,並且請求把相印歸還。秦昭王強行挽留應侯,應侯便推脫自己病重,最後秦王免去了他相國的職位。秦昭王對蔡澤的謀略十分讚賞,於是就任命蔡澤爲秦相。蔡澤幫助秦國向東收並了周王室。

蔡澤輔佐秦昭王沒幾個月,有人便惡意詆譭他,他恐怕招來殺身之禍,也稱病歸還了相國的印璽,秦昭王把他封爲“剛成君”。他在秦國十幾年,歷經昭王、孝文王、莊襄王幾代君主,最終任職於秦始皇朝代。他後來作爲秦國的使者出使燕國,三年後燕國就把太子丹送到秦國當做人質。

第55章 趙策三(1)第61章 趙策三(7)第56章 趙策三(2)第27章 齊策三(2)第74章 魏策四(3)第43章 楚策三(2)第96章 中山策(1)第64章 魏策一(2)第86章 燕策一(3)第27章 齊策三(2)第38章 楚策一(3)第35章 齊策六(3)第80章 韓策二(3)第30章 齊策四(3)第27章 齊策三(2)第96章 中山策(1)第37章 楚策一(2)第75章 韓策一(1)第77章 韓策一(3)第90章 燕策二(3)第91章 燕策三(1)第26章 齊策三(1)第93章 燕策三(3)第34章 齊策六(2)第16章 秦策二(5)第86章 燕策一(3)第34章 齊策六(2)第74章 魏策四(3)第25章 齊策二第60章 趙策三(6)第17章 秦策三(1)第20章 秦策四(2)第54章 趙策二(4)第34章 齊策六(2)第78章 韓策二(1)第6章 秦策(1)第34章 齊策六(2)第91章 燕策三(1)第49章 趙策一(3)第59章 趙策三(5)第7章 秦策(2)第63章 魏策一(1)第31章 齊策五(1)第83章 韓策三(3)第24章 齊策一(3)第93章 燕策三(3)第8章 秦策(3)第18章 秦策三(2)第37章 楚策一(2)第8章 秦策(3)第65章 魏策一(3)第52章 趙策二(2)第39章 楚策一(4)第44章 楚策四(1)第18章 秦策三(2)第50章 趙策一(4)第28章 齊策四(1)第58章 趙策三(4)第21章 秦策四(3)第89章 燕策二(2)第18章 秦策三(2)第46章 楚策四(3)第37章 楚策一(2)第37章 楚策一(2)第43章 楚策三(2)第60章 趙策三(6)第47章 趙策一(1)第95章 宋、衛策(2)第27章 齊策三(2)第40章 楚策二(1)第24章 齊策一(3)第15章 秦策二(4)第70章 魏策三(2)第46章 楚策四(3)第13章 秦策二(2)第75章 韓策一(1)第16章 秦策二(5)第89章 燕策二(2)第32章 齊策五(2)第43章 楚策三(2)第39章 楚策一(4)第57章 趙策三(3)第67章 魏策二(2)第49章 趙策一(3)第59章 趙策三(5)第24章 齊策一(3)第50章 趙策一(4)第27章 齊策三(2)第70章 魏策三(2)第28章 齊策四(1)第32章 齊策五(2)第22章 齊策一(1)第43章 楚策三(2)第95章 宋、衛策(2)第25章 齊策二第60章 趙策三(6)第92章 燕策三(2)第48章 趙策一(2)第16章 秦策二(5)第40章 楚策二(1)
第55章 趙策三(1)第61章 趙策三(7)第56章 趙策三(2)第27章 齊策三(2)第74章 魏策四(3)第43章 楚策三(2)第96章 中山策(1)第64章 魏策一(2)第86章 燕策一(3)第27章 齊策三(2)第38章 楚策一(3)第35章 齊策六(3)第80章 韓策二(3)第30章 齊策四(3)第27章 齊策三(2)第96章 中山策(1)第37章 楚策一(2)第75章 韓策一(1)第77章 韓策一(3)第90章 燕策二(3)第91章 燕策三(1)第26章 齊策三(1)第93章 燕策三(3)第34章 齊策六(2)第16章 秦策二(5)第86章 燕策一(3)第34章 齊策六(2)第74章 魏策四(3)第25章 齊策二第60章 趙策三(6)第17章 秦策三(1)第20章 秦策四(2)第54章 趙策二(4)第34章 齊策六(2)第78章 韓策二(1)第6章 秦策(1)第34章 齊策六(2)第91章 燕策三(1)第49章 趙策一(3)第59章 趙策三(5)第7章 秦策(2)第63章 魏策一(1)第31章 齊策五(1)第83章 韓策三(3)第24章 齊策一(3)第93章 燕策三(3)第8章 秦策(3)第18章 秦策三(2)第37章 楚策一(2)第8章 秦策(3)第65章 魏策一(3)第52章 趙策二(2)第39章 楚策一(4)第44章 楚策四(1)第18章 秦策三(2)第50章 趙策一(4)第28章 齊策四(1)第58章 趙策三(4)第21章 秦策四(3)第89章 燕策二(2)第18章 秦策三(2)第46章 楚策四(3)第37章 楚策一(2)第37章 楚策一(2)第43章 楚策三(2)第60章 趙策三(6)第47章 趙策一(1)第95章 宋、衛策(2)第27章 齊策三(2)第40章 楚策二(1)第24章 齊策一(3)第15章 秦策二(4)第70章 魏策三(2)第46章 楚策四(3)第13章 秦策二(2)第75章 韓策一(1)第16章 秦策二(5)第89章 燕策二(2)第32章 齊策五(2)第43章 楚策三(2)第39章 楚策一(4)第57章 趙策三(3)第67章 魏策二(2)第49章 趙策一(3)第59章 趙策三(5)第24章 齊策一(3)第50章 趙策一(4)第27章 齊策三(2)第70章 魏策三(2)第28章 齊策四(1)第32章 齊策五(2)第22章 齊策一(1)第43章 楚策三(2)第95章 宋、衛策(2)第25章 齊策二第60章 趙策三(6)第92章 燕策三(2)第48章 趙策一(2)第16章 秦策二(5)第40章 楚策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