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方子

“皇上,這是微臣收集的美英法德等各國發行的全套紙幣。另外跟據皇上的意思,微臣請了畫師仿照他國紙幣做了幾份式樣。還請皇上聖裁。”早朝上,大清銀行行長林啓兆呈上了各國紙幣和新設計出的樣稿。

光緒接過來隨意的翻了翻:“此事不及,容朕再捉摸捉摸。其它方面呢?”

“印製紙幣的設備已經回國完成安裝,目前正在英美等國的技術人員的協助下正在熟悉設備的使用與維護。另外微臣已經於諸國達成意向,大清使用白銀向各國兌換黃金做爲紙幣發行的黃金儲備,跟據大清貨幣總量來計算,其總兌換額將不低於三百噸黃金。同時,待我大清正式發行紙幣後,由各國提供不少於三千萬英鎊的平準基金用於維護我大清貨幣穩定。因爲各國還沒有達成具體的分配細則,故此還在討論中。”

“兌換比率是多少?”

“目前各國通用的金銀兌換比是一比十五,微臣提出大清以一比十六的比率向各國兌換黃金但遭到拒絕。各國均提出要以一比十七的比率兌換。微臣沒有同意,此事還請皇上聖裁。”

該死的洋鬼子,這次他們不從大清身上咬塊肉下來看來是不會罷休的了。光緒輕輕的敲着龍案,思索片刻後說道:“朕相信這三百噸黃金也只是第一期的兌換額度,對於大清如此龐大的人口而言,相信以後還要兌換更多的黃金用於發行紙幣。那麼世界上流通的白銀必將大爲增加,這也必將導致白銀價格的進一步下跌。如果再有人故意大量拋售白銀的話,那金銀兌換比值也將進一步擴大。如些一來,各國肯定會要求提高兌換比率。如果真這樣算下來,大清的損失就太大了。對於本來就很虛弱的大清經濟而言。平白產生如此大的損失難保國內經濟不會出現崩潰。嗨,趁新的貨幣還沒確定下來之前,還有點時間。你先跟他們談談,儘量最大限度的減少損失。”

“喳,這是微臣草擬的紙幣發行條例,還請皇上批閱。”林啓兆呈上摺子後退了下去。

看見林啓兆退了下去,唐紹儀出班啓奏:“啓奏皇上,微臣奉命與各國公使談判開放通商口岸之事,現已有初有眉目。在原已開放的十多處通商口岸的基礎上,增開杭州、合肥、南昌、煙臺、營口、重慶等一共十餘處。議定可逐步開放。”說完,也呈上摺子。

光緒放下摺子:“把合肥先拿掉,合肥位於內陸地區,並無港口可用。以大清現有道路的承載通行能力來看,如果在合肥開埠。所往來的材料商品會因爲運輸而產生大量額外的費用,這並不有利於產品的銷售。合肥還是等到京滬鐵路通車後再開埠吧。至於營口也先拿掉吧。這地方位於葫蘆島與旅順之間。商船往來過多也不太好。所增開之商埠就先放在兩江和直隸地方之內。”

“還有一點,也不要老想着新增,原有的商埠也應當考慮擴大並且規範劃。杭州與江寧的工業園模式可以借鑑,一來可以對其已有之工廠做個整頓,二來集中後也便於管理。現在民間對開埠之事牴觸極大,總以爲準許洋人輸入機器是一件不吉利的事情。採用工業園的模式將其全部整頓在一起。也可減輕民衆對開埠之牴觸。”

“另外,朕以爲可以考慮利用香港和澳門之便利,開放與其相臨之地。以香港爲例,可以考慮開放九龍界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區爲商貿區。此地區實行專門的經濟管理辦法,以之形成一個專門的經濟區域。具體的相關事項朕有一個腹稿,一會再行商議吧。”

對於後世深圳特區的辦法,光緒早就在醞釀當中。一直沒能下決定的原因就是,因爲如果全部照搬來執行,必將出現如同後世那大量的流動人口。一來流動人口的管理是個問題,二來隨着大量人口進入特區工作,當這些人帶着遠高於當地的收入回鄉時,會不會導致拜金主義盛行。而最讓光緒下不了決定的,如此一來,長期遠離家鄉會使傳統的家族模式受到多大的衝擊?家族是中華文化傳承的重要方式,這也是光緒回到這個時代,最想讓國家民族保存的東西之一。

光緒正愁着如何取其優良、棄其糟粕把的經濟特區發展經驗搬來使用時,朝堂上就遭到了堅決的反對。

“微臣不感苟同。”大學士徐桐站了出來:“微臣以爲,開放通商口岸之事涉國家根本,絕計不能。此,其一也。其二,我中華自古以來便使用白銀交易,已是數千年之久,使用白銀在中華早已成根深蒂固之式,皇上又何故無端與洋人兌換成黃金。往年,咱們大清打不贏洋人,臨了不得已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如今,既無戰事且剛剛對日而勝,其太平洋艦隊更勝北洋水師。皇上爲何無端開放通商口岸與洋人,且與其兌換黃金更是白白損失近兩成。臣以爲,皇上大謬也。”

開放通商口岸、兌換黃金髮行紙幣,這兩件事光緒早就放出風來,可這幾十天來也沒人寫過與此事有任何關聯的摺子上來。以爲大家都不會反對,所以才選擇今天在朝堂上公然說及此事,目的就是想通過這樣一個正式而公開的場和談及此事,爲將來實政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卻沒想到還是有人公開反對。

徐桐的一番話,立刻在朝堂上引來一片議論,大部分都是贊同的聲音。贊同的人都認爲,之前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實是無奈之舉,誰叫咱打不過洋人。如今咱大清剛剛打敗了東洋人,卻要開放通商口岸讓洋人投資設廠,又要兌換黃金髮行紙幣。這不是平白讓洋人賺咱大清的錢,這放到哪兒都說不過去啊?

可如今這朝局形勢,朝廷當中但凡心思活動點的官員都是看得清清楚楚。先借着大勝日本之勢手握雄兵,再有大清銀行掌握財權。就連慈禧太后都不得已交出大權。這個時候正在皇上意氣風發之時,這個時候出面反對皇上那可不是嫌官當的久了。你徐桐找死,咱們犯不着和你一起死。

所以贊成歸贊成,也就是在下面低聲議論議論。真站出來附議的還真沒有。但是聽到一片贊同之聲的徐桐,卻是洋洋得意的與唐紹儀並列站着,並一臉不屑的看着他。

“其實徐大人方爲大謬也。”唐紹儀出面反對:“當今世界各國均已實行金本位制,如我大清不與洋人同步,一但洋人操縱白銀價格任由隨其意漲跌,實是將我大清經濟交於洋人之手。如此,洋人手握大清經濟命脈。則我大清只能任由洋人宰割。當今世界之格局已非我中華一家獨大,我大清積弱已久,再不迎頭追趕則我大清將永受洋人制約。”

“既便洋人操縱白銀價格這又與大清何干,難不能洋人還能操縱我大清國庫不成。”徐桐依然是不屑一顧。

“洋人自然不能操縱我大清國庫,但是如些一來。我大清對外貿易將遭受巨大損失。”

“那依唐大人之言,將白花花的銀子送給洋人。就是爲大清賺錢了?”洋洋得意的徐桐說完卻看見光緒一臉殺氣的盯着他。徐桐靈機一動跪倒在地:“唐紹儀、林啓兆二人蠱惑君心,行動搖國本之虞。微臣肯請皇上將其二人罷免,並由律法司問罪。”

這皇帝當得……光緒輕輕的按了按頭。甲午前有個孫毓汶,凡是都在反對。好不容易藉着孫毓汶同意對日議和有違他光緒遺旨把他給宰了,如今又出來個徐桐。

長在朝堂上行走的誰不知道,開放通商口岸、兌換黃金髮行紙幣。能出這主意,而且已經開始談判的人,除了他光緒皇帝還能有別人嗎?你徐桐反對這事就是在反對他皇上。光緒正想着要找個藉口把徐桐給罷了官,可徐桐這麼一說。卻讓光緒不好下手。人家都說了是唐紹儀、林啓兆二人蠱惑君心,明面上反對的是他二人又不是你光緒皇帝,這讓光緒怎麼下手。

光緒大手一揮:“退朝。”

御書房內,光緒傳召唐紹儀、林啓兆見駕。

林啓兆剛行完禮就開口了:“自大清要以白銀兌換黃金準備發行紙幣之事傳出,國際銀價已有下跌之式。此事還請皇上儘速裁決。”

“兌換黃金髮行紙幣是必然的,這點爾等不必憂慮。至兌換三百噸黃金夠不夠,朕不懂也不會算。你林啓兆是行家,你決定就好。只是這一比十七的兌換比率是高了點,你再與各國談談看。”就算光緒是穿越人也沒有改變未來趨勢的能力,所以金本位是一定要執行的。只是談到開埠之事,光緒卻有些憂慮:“開埠肯定會引起部分官員的反對,所以先期就不要開那麼多了。朕看就在上海周邊先選個二三處試行吧,也探探民間之風向。”

“砰”的一聲,回到軍機處的徐桐一拍桌子猛的站了起來,忿忿不平的說道,“莫明其妙的開埠,莫明其妙的兌換黃金。咱們大清又不是錢多了燒的慌,非要趕着架子送給洋人。還有那個康有爲,在上海搞了個什麼強學會,天天就是鼓搗什麼維新變法盅惑人心。皇上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卻又管着。別看皇上沒說變法,但現在做的還不是變法的那一套。說穿了不就是要把祖宗的江山社稷變得來和洋人一樣。長此以往,國體何在?我泱泱中華何以爲國?”

大清幾百年都是老一套,不也過來了嘛,這臨了變來變去的,爲的什麼呀?再說了,皇上這發行紙幣與錢莊的銀票不一個道理嘛,咱大清銀行自己發行銀票不就是紙幣嗎?幹麼非要跟洋人兌換什麼黃金。更說這開埠,咱大清跟銀子有仇呀!

“徐師傅,甭管這天下怎麼變,變的也是他愛新覺羅家的天下。您這是着的什麼急呀。”領班軍機大臣的禮親王世鐸冷不丁冒了句出來。

就這是麼冷不丁的一句話,讓原本憋了一肚子話的徐桐是張嘴結舌。幾次張口欲言,卻又是話到嘴邊就說不出口來。遲疑了半響,氣呼呼的坐回到椅子上,陰沉着臉說道:“這天下可不僅是他愛新覺羅家的天下,更是這天下人的天下。我泱泱中華立國就有君爲輕、民爲重之說。這變法之事關國家體制,乃立國之本。又豈是皇上說變就能變的,這天下人的心思就不管了?”

“誰說不管了,徐師傅沒見着那些進皇上廠子裡上班的人可個個都念着皇上的好兒。這不爲了能盡皇上廠子裡上班,老百姓可是比進朝廷當官要熱鬧的多了。”

“禮親王爺,您這話可不中聽了。要是旁人說也就罷了,可您是首輔軍機、領班軍機大班,事關國家體制,難道您也不聞不問?要是您也甩手站在一旁,我就進園子去見太后。我就不相信太后她老人家會由着皇上胡來。國家大事可不是戲園子了,想怎麼唱就怎麼唱。世道人心,江山社稷,不能由着性子想到一出是一出啊。”

“萬萬不可。”恭親王奕欣坐在一旁重重的說了一句:“徐師傅此時去見太后,你讓太后怎麼做?如今皇上內有大義外有重兵。整個東北和兩江都是皇上心腹之人,如今還有了洋人的支持。此時正是皇上權柄在握之時。皇上要做什麼誰能擋得住?不要說你我二人。就是太后她老人家,恐怕也是有心無力啊。”

“難道咱們什麼都不做,就這樣眼睜睜看着皇上把朝政當戲來唱?洋人對我大清都是虎狼之心,驅之唯恐不及,這理皇上又不是不明。可爲何要打開門主動將這虎狼迎進來?恭親王爺,您也是老洋務了。這裡面的門門道道您可比誰都清楚,再怎麼着也用不着主動把狼招來吧。您可是皇上的六叔,皇上自小都聽您的話,要不請您去跟皇上說說。這國家體制不可輕變呀。”

徐桐向來痛恨洋人,每每大清與洋人簽訂條約這徐桐總是痛心疾首。可徐桐只是個理學名家,若是論修身養性的學問尚可,至於經世治國的本事卻是沒有。恭親王奕欣只是搖了搖頭卻不說話,治國之事又豈是一時意氣,這裡面有些個道理和徐桐說不清楚,也不用去說。

“要是大夥都沒有法子,我這就去乾清門跪諫,縱然拼卻一死,我也不能看着大清的江山社稷就這麼敗壞下去。”說完徐桐雙手抱拳一拱,就要往外走去。

“徐師傅且慢。”奕欣站起來嘆了口氣:“本王年事已高本無意過問朝中之事,如今事既如此,待老夫先去問問皇上意思諸位再行定奪吧。”

當奕欣來到御書房面聖之時,光緒正在和唐紹儀、林啓兆議事。當得知恭親王奕欣求見後,只是略略一想,就明白這恭親王來此之意。

奕欣見到皇上正在商議早朝所言之事,本想先行退下。沒想皇上卻說:“六叔快坐,如今這李總理不在京中,六叔可是大清洋務第一人,這洋務之事正好請六叔給指正一二呀。”

既然皇上讓他一起議議這事,他也正好聽聽。可他聽着聽着就完全聽糊塗了,經濟全球化、對外貿易、公司法和證券法、行政監管、市場經濟、等等一系列的名詞他聽都沒聽說過,單是這順差逆差的就把他給差暈了。好不容易等到皇上談完了,可皇上卻在問他的意見。

“微臣惶恐,微臣聽了許久也沒能聽明白。實在慚愧呀。”

光緒讓其它人全退了出去,親手端了杯茶給奕欣:“坐吧,六叔有多久沒來這御書房了?”

“大半年吧,去歲皇上親征田莊臺之時,老臣就是這裡聽着電報員說皇上血戰田莊臺之事。我愛新覺羅氏能出您這麼一位血性的皇上,更勝當年先祖起兵之風采。”

“是呀,當年先祖十三幅兵甲起事。可六叔看看田莊臺戰場上朕的身邊還有幾個滿人?當今的大清早已不是太祖時百萬鐵騎可打天下的年代了。六叔今日來此,莫非也是反對這開埠與兌換黃金之事?”

“微臣併爲此事而來。而是爲皇上而來。”

“六叔莫非也認爲這法不該變嗎?”。

“非也,微臣以爲這法必須要變,而且還要快。如今東洋小國日本都能打得大清一潰千里,大清國再不變變,天下危亦。只是這該如何去變,何時去變。還請皇上慎之再慎呀。”

“太后曾跟朕說過,大清如同重病之人。用藥過猛恐病未愈而人先去之,易以調理爲先。只是,單隻調理卻又恐病情擴大而終至無藥可治。朕以爲,當以人能承受之最大程度用藥,輔以調理。六叔以爲如何?”

“微臣以爲不妥。最大程度爲何?皇上又如何掌握這個度?一但用藥不慎,後果不堪設想。皇上年紀尚青,何不先求穩?慢慢陪養自己的班底,待十或二十年後,如今朝中臣子皆老去之時再圖舉大事……”奕欣話才一半就被光緒打斷。

“朕意已決,六叔不必多言。”光緒揮了揮手說:“六叔的法子是好,可朕不能去等。朕年青是有這個時間,但這個國家沒有,中華民族沒有。朕等不起呀。”

“大清是皇上的大清,既然皇上有時間,爲何大清卻沒有?此時若變,這朝野爭議如何能平。”奕欣突然跪了下來,沉沉的說道:“皇上,三思呀。”

“這治病的方子朕開出來了,可調理的方子朕開不出來。就有勞六叔了。”(未完待續……)

第236章 樹欲靜而風不止第58章 第一場雪第171章 我是中國人第92章 血滴子第134章 偷襲第103章 大清參謀部第141章 軍事與政治第63章 有錢了第118章 海城反擊戰第395章 老謀深算第238章 誰說我們沒有辦法第424章 鄂木斯克之戰第39章 李鴻章的心思第3章 各懷心思第104章 特種初顯威第361章 北方攻略第398章 替代無畏號的白起級戰列艦第130章 突圍第135章 火炮轟鳴第218章 捷報頻傳第300章 四十一章 吹牛不打草稿第89章 生死大戰第142章 顫抖的佐世保第103章 大清參謀部第34章 想摸魚,先攪水第300章 三十九章 海軍變革第249章 國家級別的面試第349章 被蹂躪的美國第222章 “朕求你們了”第215章 增援奉天第134章 偷襲第100章 一潰千里第299章 公私分明第221章 信念第300章 三十一章 婦人的淚水第300章 三十五章 納妃這事還沒完了第30章 定遠第416章 移民大法第70章 留下他第367章 危機四伏第142章 顫抖的佐世保第247章 科舉大考第204章 參謀本部擴大會議第241章 海狼初現第125章 決戰的序幕第19章 差事第2章 低調做人第404章 艦炮逞兇第407章 追擊第22章 都是難題第171章 我是中國人第156章 不變的姓氏叫中國第300章 二十八章 要麼投降,要麼滅亡第372章 勢在必行第272章 南巡的目的第393章 隱秘之事第143章 哭泣的江田島第260章 英國在南洋被搶走的財寶出現了第88章 生絲大戰第393章 隱秘之事第149章 生產建設兵團第169章 憂慮第257章 衝擊馬六甲第257章 衝擊馬六甲第245章 驚天巨案第373章 “您說呢?”第77章 國家尊嚴第289章 不如你做我的皇后吧第226章 談判進行時第153章 烤肉的味道第131章 鹿死誰手第189章 蠢蠢欲動第二百三四章 乾綱獨斷第300章 一十七章 勝利的喜悅第377章 9月12日第262章 風平浪靜第300章 四十六章 混亂第202章 大事小事第134章 偷襲第406章 戰鬥的意志第98章 諜戰第35章 容閎回國第112章 遺召第146章 我的世界第20章 皇上的棋局第366章 誰主浮沉第410章 宜將剩勇追窮寇第161章 馬關條約第300章 二十九章 開價第171章 我是中國人第415章 勝利的歸屬第68章 誰纔是倒黴的人第353章 中西學術之爭第181章 出大事了第300章 三十九章 海軍變革第11章 國事方略第413章 北方戰事第197章 李鴻章的忠心和憂慮第267章 被羞辱的英國第35章 容閎回國
第236章 樹欲靜而風不止第58章 第一場雪第171章 我是中國人第92章 血滴子第134章 偷襲第103章 大清參謀部第141章 軍事與政治第63章 有錢了第118章 海城反擊戰第395章 老謀深算第238章 誰說我們沒有辦法第424章 鄂木斯克之戰第39章 李鴻章的心思第3章 各懷心思第104章 特種初顯威第361章 北方攻略第398章 替代無畏號的白起級戰列艦第130章 突圍第135章 火炮轟鳴第218章 捷報頻傳第300章 四十一章 吹牛不打草稿第89章 生死大戰第142章 顫抖的佐世保第103章 大清參謀部第34章 想摸魚,先攪水第300章 三十九章 海軍變革第249章 國家級別的面試第349章 被蹂躪的美國第222章 “朕求你們了”第215章 增援奉天第134章 偷襲第100章 一潰千里第299章 公私分明第221章 信念第300章 三十一章 婦人的淚水第300章 三十五章 納妃這事還沒完了第30章 定遠第416章 移民大法第70章 留下他第367章 危機四伏第142章 顫抖的佐世保第247章 科舉大考第204章 參謀本部擴大會議第241章 海狼初現第125章 決戰的序幕第19章 差事第2章 低調做人第404章 艦炮逞兇第407章 追擊第22章 都是難題第171章 我是中國人第156章 不變的姓氏叫中國第300章 二十八章 要麼投降,要麼滅亡第372章 勢在必行第272章 南巡的目的第393章 隱秘之事第143章 哭泣的江田島第260章 英國在南洋被搶走的財寶出現了第88章 生絲大戰第393章 隱秘之事第149章 生產建設兵團第169章 憂慮第257章 衝擊馬六甲第257章 衝擊馬六甲第245章 驚天巨案第373章 “您說呢?”第77章 國家尊嚴第289章 不如你做我的皇后吧第226章 談判進行時第153章 烤肉的味道第131章 鹿死誰手第189章 蠢蠢欲動第二百三四章 乾綱獨斷第300章 一十七章 勝利的喜悅第377章 9月12日第262章 風平浪靜第300章 四十六章 混亂第202章 大事小事第134章 偷襲第406章 戰鬥的意志第98章 諜戰第35章 容閎回國第112章 遺召第146章 我的世界第20章 皇上的棋局第366章 誰主浮沉第410章 宜將剩勇追窮寇第161章 馬關條約第300章 二十九章 開價第171章 我是中國人第415章 勝利的歸屬第68章 誰纔是倒黴的人第353章 中西學術之爭第181章 出大事了第300章 三十九章 海軍變革第11章 國事方略第413章 北方戰事第197章 李鴻章的忠心和憂慮第267章 被羞辱的英國第35章 容閎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