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8章 科舉考試(2)

(感謝yhdxzxl、悟睿道投出了寶貴的月票,感謝不左不右選擇走中間路線、魔盜團的打賞,謝謝了)

科舉考試的目的其實是爲朝廷發現人才,這也是充實朝廷官員最好的手段之一,只不過明末的時候,不少人想着人爲的控制科舉考試,這才令科舉考試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了。

但明末的這種不好的認識還是沿襲下來了,想要在短時間之內消除這種影響,難度還是有些大的,譬如說科舉考試是爲朝廷選拔人才,不是讓朝中哪個官員的權力更加的鞏固,也不是讓某個主考官的門生遍天下,更不是讓被錄取的舉人進士對主考官感激涕零。

這是蘇天成有些擔心的,也是特別注意的事情,但能夠採取預防的措施不是很多,其實想着杜絕官員之間的聯繫,或者說是讓官員清廉似水,那是不大可能的,權力總是有大小,譬如說朱審烜的權力就很大,你總不可能去限制,人家還是在忠心耿耿爲朝廷做事情,只能夠說是在今後的認識方面,儘量的加以引導,幾千年的官本位思想,想着在一夜之間就消失不見,那是做夢,恐怕幾百年之後都不會徹底的消失。

科舉考試的另外一個目的,就是搶奪人才。

這方面朱審烜等人沒有引起注意,或許他們內心有着很不錯的優越感,想想大晉王朝是多麼的強大,統一了中原,國力蒸蒸日上,諸多的藩屬國重新開始朝拜和覲見,看這架勢要超越大明最爲鼎盛的時期了。就這樣的表現,讓藩屬國以及西域和日本人蔘加科舉考試,那是對他們的恩惠。

蘇天成的想法不一樣,想要建設強盛的大晉王朝,離不開人才的支持。全球各地都有人才,要是能夠讓這些人來到大晉,對於大晉王朝是非常重要的,具有非同一般的意義,意識形態這東西,說起來含義非常的深刻。但真正身居高位了,看這個東西其實是很簡單的,其實就是通過輸出思想來控制他人,儘管說幾百年之後,很多人對儒家思想吐槽,什麼這不合適那不好的。但是中華幾千年的文明,保留下來最爲完整的就是儒家思想,雖說這裡面有官府的推動,有官府爲自身統治的考慮,但儒家思想要真的是那樣的不堪,也就不可能流傳下來的,畢竟歷朝歷代的統治者不是笨蛋。

所以蘇天成不會做出來重大的變動。依舊要推動儒家思想,科舉考試之中,也絕對不能夠少了儒家思想的內容。

若是能夠吸納各個國家的人才,這些人進入了朝廷做官,他們會不自覺的影響到家人,讓家人接受儒家思想,接着通過這些人,將儒家思想傳播到世界各地去,這樣的傳播,比起官府強行傳播。效果不知道強多少。

也就是說,只要朝廷大膽啓用西域、日本以及藩屬國的人才,一方面可以讓這些人效忠朝廷,另外一方面可以通過這些人的影響,傳輸儒家思想。讓儒家思想徹底影響各國。

真的要做到這樣了,比起槍炮攻擊的作用,不知道大了多少。

蘇天成早就是這樣的想法,他認爲文化傳播的影響,思想的影響,遠遠大於槍炮的作用,只有讓儒家思想深入影響到全球了,甚至被多數國家供奉起來了,大漢民族就會長期立於世界的巔峰了。

當然,想要做到這一點,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還需要大晉王朝自身的強大,用雄厚的實力來證明儒家思想的正確性。

大晉的第一次科舉考試,定於大晉二年九月初五開始,首先是在各省舉行的鄉試,接下來是十一月初五在京城舉行的會試,殿試在十二月十五舉行,這樣一年之內,三次關鍵的考試就全部結束了,這樣也能夠讓考生輕鬆一些。

此外,錄取名額的劃分工作,也全部都完成了,儘管朝廷需要大量的官員,但蘇天成不同意通過一次的科舉考試,就補充完成官員的缺額,再說這樣做,也破壞了科舉考試的規矩,從長遠來看是不利的。

朝廷面臨最大的事情,就是大規模改造貢院的事情。

蘇天成參加過大明朝廷的科舉考試,那種被搜身的感覺是很不爽的,是對讀書人的一種侮辱,也是不大合適的,故而經過了朝廷的討論,蘇天成頒發了聖旨,要求各省都要進行改造,由朝廷負責提供考試所需要的一切用度,包括紙墨筆硯等等東西,也就是說,考生進入到考場的時候,什麼都不需要帶,所有東西都是官府直接提供,這樣就能夠最大限度的避免攜帶夾帶等的問題了。

這樣做,就需要對貢院等考試場所進行大規模的休憩了。

這方面蘇天成捨得花銀子,投入到教育方面的銀子,總是有巨大回報的。

朝廷裡面也是完全支持的,其實通過科舉考試進入到朝廷的官員,全部都遭遇過那種侮辱,那樣的搜身是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只是大家都一樣,在公開的場合不願意提及罷了,如今皇上提出來了,對於考試的搜查沒有以前那樣的嚴格,這當然是好事情了。

不少的文武大臣都知道,恐怕是因爲皇上也遭遇到那樣的情形,故而專門提出來了。

擴建和修葺貢院的功臣,是禮部尚書周延儒親自負責的。

要說這周延儒乃是大明朝廷的內閣首輔,轉身成爲了大晉朝廷的禮部尚書,怎麼說都是應該要遭受到讀書人詬病的,其實不然,大晉朝廷內的絕大部分的官吏,都是前大明朝廷的官吏,這樣的情況,官場之中早就適應了,沒有什麼了不起,只是一些因爲能力問題被裁汰的官吏,想着發幾句牢騷,可惜他們也不好意思公開的說,本身就是因爲能力問題被裁汰了,這個時候發牢騷,豈不是站出來讓衆人看笑話。

周延儒不愧是前朝的內閣首輔,對於如何落實相關的具體任務,是有着很不錯的手腕的,加之朝廷裡面的風氣大爲改觀了,以前那種貪墨的行爲,幾乎不存在了,官吏也不敢偷懶,都察院在一邊虎視眈眈的盯着,稍微不注意,被發現問題了,輕則遭遇到責罰,重則掉了官帽子,如今的官吏,拿着如此高的俸祿,若真的是因爲玩忽職守,被免去官職,未免可惜,再說了,身爲官員,很多方面還是有着不少的特權,走在大街上都格外的引人注目。

故而周延儒能夠很快的落實任務,看似浩繁的工程,進展非常快。

官府的變化,就體現在這些細微的地方,換做以往,這等事情是不可能想象的,這麼大的工程,一旦明確了任務,馬上就有人想到自身的利益了,不是考慮工程什麼時候能夠完工,至於說具體做事情的時候,拖拖拉拉,就算是皇上親自督促也沒有用,整個的官僚集團都是這個樣子了,皇帝着急沒用,但現在的情況不同了。

上上下下都沒有拖延的情況,官吏首先考慮到的是如何的完成本職工作職責,想到的是完成任務,至於說工程實施的過程之中,是不是有人想到了自身的利益,那是不可能完全禁絕的事宜,但至少有人在一邊監督,你想要伸手,就想想伸手之後的結局。

通過這件事情,周延儒的感觸是非常大的,對於皇上的認識,也就加深了一層,還是這些人,還是這些官吏,爲什麼情況就是不一樣了,換做大明朝廷的時候,什麼事情都無法迅速推行下去,皇上的聖旨總是要走樣,而且皇上還依靠太監和錦衣衛來鞏固權勢,但效果依舊不好。

大晉王朝廢除了東廠,撤銷了錦衣衛,皇宮內衛的職責,就是護衛皇宮的安全,查處官吏的事情,悉數有都察院直接負責,包括刑部和大理寺,太監更是被限制在皇宮之內,所謂的秉筆太監、掌印太監等等都不存在了,中書省負責保管玉璽,所有聖旨都是通過中書省和門下省審覈之後發出來的,皇上給予了文武大臣非常大的權力。

按說這等事情,以前是不可能想象的,難道皇上不害怕下面的文武大臣奪權嗎,要是有人造反,想着當皇帝,豈不是有大麻煩嗎。

經歷頗多的周延儒,經過了仔細的體驗和觀察,才感覺到皇上提出來的以制度管人和以制度管事的做法,是朝局穩定的根本,至於說這裡面的研究,估計不長時間之後,就會有專門的學者來做了。

正是因爲體會到這裡面的道理,周延儒做事情更加的盡心盡力,他甚至對於皇上的某些想法,都能夠以最快的速度理解,譬如說皇上重視科舉考試,周延儒就分析到了,皇上不僅僅是考慮到朝廷官員的缺乏,想到更多的恐怕是招徠人才,擴大大晉朝廷在各處的影響,故而在考試具體事宜的很多安排方面,也是儘量考慮周全。

周延儒不知道,皇上對他的所作所爲也是很滿意的,讓禮部全面具體負責科舉考試的事宜,這就是證明。

(新書投入了我極大的精力,暫定名《鐵血穿越》,本書按照以前的大綱,有一部分縮減,本月之內肯定完本了,但上傳時間不能夠保證了,懇請讀者大大見諒,同時請支持我的新書,拜謝了。)

第487章 千鈞一髮第1139章 劉澤清的末路第1065章 決戰遼東(7)第1033章 輕取蓋州第1026章 無力迴天(4)第1003章 營造氛圍第254章 對峙的開始第1081章 暗戰(2)第932章 厲害的分析第421章 佈置第803章 內閣的爭論(2)第893章 多鐸的憤怒第1023章 無力迴天(1)第681章 佔領蓬萊第716章 范文程的精明(1)第1221章 新的對峙第718章 精準的分析(1)第83章 老人的提醒第1282章 後宮第270章 格殺勿論(2)第264章 孫承宗出山第714章 必須維持第1151章 歷史性的轉變(2)第539章 孫承宗的智慧第938章 發現端倪第103章 授官風波(2)第99章 聖眷難測第894章 悲傷的皇太極第373章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第848章 穩如磐石(1)第831章 環環相扣第89章 聖心不可測第392章 餘音嫋嫋第8章 交易第1234章 閻應元的機智第1224章 天津決戰(3)第1015章 誤判?(4)第226章 內部的安定第288章 直面問題第754章 造船廠第652章 恨鐵不成鋼(3)第60章 震動第425章 窮途末路(1)第1208章 滄州血戰(2)第42章 人市第907章 皇太極的誓言(2)第603章 血戰夔州府城(7)第945章 將計就計第84章 小試牛刀(1)第928章 范文程的打算第156章 出發第192章 早就等着你了第148章 辯解第668章 大膽的推薦第745章 蘇天成的分析第1205章 聯合作戰第520章 詳細規劃第1234章 閻應元的機智第1203章 難以完備第789章 大儒的心態第13章 惱火的現狀第1274章 奧妙第1013章 誤判?(2)第79章 回家之後第315章 提拔的標準第513章 運動的定義(2)第975章 福建印象第1194章 千鈞一髮第171章 家裡的學問第238章 夫妻之間第700章 提醒第43章 護院的誕生第1280章 變化(1)第851章 果斷的祖大壽第198章 巡檢司軍士的氣勢第570章 初步謀劃(2)第834章 無力阻止第573章 白桿兵的慘敗(1)第532章 聰明的皇太極第1129章 眼見爲實(3)第1181章 強將手下無弱兵(1)第398章 燧發槍第190章 大場景第348章 有關建議第187章 糧食是根本第678章 這不是小事第450章 首戰必勝(1)第1006章 棋逢對手(1)第623章 行刺第588章 皇太極的打算第220章 一諾千金第1036章 表面的統一(1)第287章 應對辦法(2)第644章 松山第1098章 大軍的安排第722章 穩定局勢第971章 非凡一戰(5)第131章 初次碰撞第216章 回到江寧縣第843章 慘敗(1)
第487章 千鈞一髮第1139章 劉澤清的末路第1065章 決戰遼東(7)第1033章 輕取蓋州第1026章 無力迴天(4)第1003章 營造氛圍第254章 對峙的開始第1081章 暗戰(2)第932章 厲害的分析第421章 佈置第803章 內閣的爭論(2)第893章 多鐸的憤怒第1023章 無力迴天(1)第681章 佔領蓬萊第716章 范文程的精明(1)第1221章 新的對峙第718章 精準的分析(1)第83章 老人的提醒第1282章 後宮第270章 格殺勿論(2)第264章 孫承宗出山第714章 必須維持第1151章 歷史性的轉變(2)第539章 孫承宗的智慧第938章 發現端倪第103章 授官風波(2)第99章 聖眷難測第894章 悲傷的皇太極第373章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第848章 穩如磐石(1)第831章 環環相扣第89章 聖心不可測第392章 餘音嫋嫋第8章 交易第1234章 閻應元的機智第1224章 天津決戰(3)第1015章 誤判?(4)第226章 內部的安定第288章 直面問題第754章 造船廠第652章 恨鐵不成鋼(3)第60章 震動第425章 窮途末路(1)第1208章 滄州血戰(2)第42章 人市第907章 皇太極的誓言(2)第603章 血戰夔州府城(7)第945章 將計就計第84章 小試牛刀(1)第928章 范文程的打算第156章 出發第192章 早就等着你了第148章 辯解第668章 大膽的推薦第745章 蘇天成的分析第1205章 聯合作戰第520章 詳細規劃第1234章 閻應元的機智第1203章 難以完備第789章 大儒的心態第13章 惱火的現狀第1274章 奧妙第1013章 誤判?(2)第79章 回家之後第315章 提拔的標準第513章 運動的定義(2)第975章 福建印象第1194章 千鈞一髮第171章 家裡的學問第238章 夫妻之間第700章 提醒第43章 護院的誕生第1280章 變化(1)第851章 果斷的祖大壽第198章 巡檢司軍士的氣勢第570章 初步謀劃(2)第834章 無力阻止第573章 白桿兵的慘敗(1)第532章 聰明的皇太極第1129章 眼見爲實(3)第1181章 強將手下無弱兵(1)第398章 燧發槍第190章 大場景第348章 有關建議第187章 糧食是根本第678章 這不是小事第450章 首戰必勝(1)第1006章 棋逢對手(1)第623章 行刺第588章 皇太極的打算第220章 一諾千金第1036章 表面的統一(1)第287章 應對辦法(2)第644章 松山第1098章 大軍的安排第722章 穩定局勢第971章 非凡一戰(5)第131章 初次碰撞第216章 回到江寧縣第843章 慘敗(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