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六 孟子論劍示射 長歌一抒飄蓬之志

六 孟子論劍示射 長歌一抒飄蓬之志

桂陵之戰,齊軍大勝,孟子黯然失色了。

且不說朝野間頌揚的都是孫臏田忌,最令孟子難堪的是,齊國許多重臣元老竟然都藉此對孟子生出莫名其妙的非議,彷彿孟子曾經反對過這場大戰一般。這些人中以丞相騶忌爲甚,公然對齊威王說,孟子是迂腐過時的老古董,齊國最需要孫臏這樣的兵家大才。就連稷下學宮的名士鄒衍、慎到、淳于髡、田駢一班人,也說了許多貶損孟子的話。相比之下,倒是那個少正卯一般“偏激險惡”的屍佼公然讚頌孟子,上書齊威王,主張齊國應當竭力留住“博大淵深坦直求真”的孟子,“不用其爲政之道,而用其治學之法,爲齊國樹起文明的大纛”。一日三傳,流言紛紛,孟子感慨萬端。孟子很清楚,騶忌這樣的權臣反對他,是怕他受到齊威王重用。騶忌等也很清楚,對孟子這樣名滿天下的大師,要麼不用,要麼重用,絕不會打發他一箇中大夫之類的閒職了事。孟子一旦重用,縱然不免去騶忌的丞相官職,也會分掌丞相的一大半權力。對於騶忌這種琴師出身的士子,一旦失去丞相官職,就等於從貴族階層永遠退出,甚至還有殺身之禍。孟子覺得,這種將一生根基立在一頂高冠上的所謂名士,其實很可憐,也很渺小,和他們共事一堂,很是齷齪。稷下學宮的鄒衍非議他,是怕他做了學宮令而奪去自己“天下學帥”的地位。其他諸子跟着反對,則是畏懼孟子的學問辯才淹沒了他們在稷下學宮的光彩。縱然是坦蕩磊落的屍佼,也不認爲他能治國理民,而只能治學。如此一片蜚聲,顯然是伸展無望的徵候了。孟子對齊國的一片熱誠,也漸漸冷了下來。雖說齊威王對這些議論還沒有任何表示,然孟子已經看到齊國不是久留之地了。

這天晚上,孟子寫了一札坦率而又委婉的辭齊書,準備次日呈給齊威王。

清晨,萬章匆匆走進,興奮道:“稟報夫子,齊王已經到了大門之外!”

“噢?何人同行?”

“齊王單車,無人同行。”

孟子怦然心動:“打開中門,迎候齊王。”

當孟子迎出大門的時候,齊威王已經下車向門口走來。孟子深深一躬,齊威王拱手笑道:“久未拜望夫子,心中甚是不安,今日特來討教。”孟子笑道:“孟軻何德何能,敢勞齊王造訪?請。”說着並行陪着齊威王來到正廳。孟子的弟子們都很興奮,肅然在庭院站成兩排,聆聽老師與齊王的對話。公孫丑恭敬上茶,侍立一旁。萬章則在木屏風後準備錄寫夫子言論。

“夫子啊,我軍雖大勝魏國,救了趙國,然本王卻遇到了難題。趙國對齊國竟很淡漠,不結盟,不稱臣。燕國呢,一反常態,敵視齊國,挑釁邊境。楚國原先極力求我結盟伐秦,目下卻突然背盟,倒向了戰敗的魏國。敢請夫子教我,此三國何以如此?齊國當如何應對?”齊威王很困惑,也很認真。

孟子微微一笑:“邦交詭道,小伎也,孟軻一無所知。”

“詭道小伎?依夫子看來,何爲正道大計?”齊威王驚訝了。

“正道者,邦國禮法也。大計者,庶民安樂也。”

“然則,夫子不操小伎,何以治國安邦?”齊威王語氣中顯然有些惋惜。

孟子異常平淡:“大道不舉,詭道何益?徒謀詭道小伎,非立國圖王之道也。”

齊威王輕輕地嘆息了一聲,一時無話。孟子從大袖中拿出一卷竹簡雙手捧上:“齊王,這是孟軻的辭齊書。多謝齊王對孟軻的優厚相待。”

“如何?夫子要離開齊國?卻是爲何?”

“孟軻家有老母。待得侍奉老母入土,孟軻也許可再來齊國。”

齊威王默然良久:“夫子至孝,何能強留?”深重地嘆息一聲,似不勝惋惜。

孟子不再多說,向來談笑揮灑的齊威王似乎也無話可說。孟子恭敬莊重地將齊威王送到大門外,齊威王慨然拱手道:“夫子,三日後,本王爲你長亭餞行。”

那日晚上,弟子們都有些落寞之感,齊國和稷下學宮剛剛激起了他們心中的豪情大志,卻突然要走,一時不禁迷惘失落,圍在孟子周圍默默相向。

“爾等鬱郁無言,莫非怨爲師離開齊國?”孟子微笑。

公孫丑拱手道:“弟子以爲,夫子當敬重齊王愛賢之心,倉促離去,似有唐突。”

孟子依然是淡淡的微笑:“遊歷於諸侯則藐之,莫將其巍巍然置於心目也。我儒家秉承大道,當此頹廢之世,當爲王者師,不可爲王者器。爲王者器,必行詭道小伎,其身必爲芻狗。爲王者師,必行正道大計,其身不朽。方今齊國,芻狗橫行,大道湮滅,豈可蠅營狗苟,與之比肩爭冠?”

滿廳寂然,一股肅穆悲壯的殉道之氣在弟子們心中油然生出。

三日後,齊威王率領羣臣諸子,在臨淄城外的郊亭爲孟子隆重餞行。氣氛似乎比迎接孟子時還要熱烈。孟子在郊亭外下車後,立即被大臣和稷下學宮的諸子們圍了起來,關切的問候,熱烈的挽留,殷勤的撫慰,衷心的頌揚,熙熙攘攘地圍着孟子纏繞飛揚。孟子依舊是一副永遠不變的沉靜微笑,拱手環視,將所有的熱烈都照拂了一遍。

“百官諸子入席——”司禮大臣一聲高宣,結束了熙熙攘攘的讚頌和關照。

齊威王在祥和的樂聲中拉起孟子的手,並肩走進大石亭,其餘百官諸子都在亭外一圈帳篷下的長案前落座。樂聲終止,齊威王高聲道:“孟夫子至孝大賢,乃天下楷模。今日爲孟夫子餞行,來日願孟夫子早日回齊!”

“願孟夫子早日回齊!”一片呼應,特別的熱烈。

孟子在齊威王身邊拱手笑道:“多謝齊王君臣盛情,孟軻永誌不忘。”

齊威王舉爵:“來,爲孟夫子高堂康健,幹!”

孟子抱爵環拱,一飲而盡,表示了向齊王君臣的深深謝意。

剛剛入座,上將軍

田忌從緊挨石亭的帳篷下站起,拱手道:“夫子今日要走,田忌有一事不能自解,尚請夫子賜教。”

孟子笑答:“不敢言教,但盡所能。”

田忌恭謹道:“楚國獻來一劍,百官諸子無人能識。素聞儒家辨物詰古,博大淵深,當初孔夫子曾爲列國解過不知幾多疑難之物,是以敢請夫子辨識此劍,爲天下解惑。”

齊威王拱手道:“多勞夫子了。”

“敢請一觀楚劍。”孟子沒有推辭。

田忌一招手,內侍用大盤託着一支古劍呈到孟子面前。盤中古劍約有二尺許長,青銅劍鞘上古紋斑駁,有金石古器的神韻。孟子拿過古劍,左手一掂,右手一按劍扣,但聞一陣清越振音隱隱而起,青光乍閃,古劍滑出劍鞘一尺許。隨着劍身完全抽出劍鞘,一道清冷的光芒在亭中閃爍不定。亭外遙觀,恍若一面銅鏡的反光。羣臣諸子不由得一陣驚歎。孟子端詳劍鋒有許,又以手指輕彈劍身,青揚的金聲嗡嗡繞樑。孟子又用一方白絲巾細細地拭抹了一遍劍身,若有所思地將古劍放回大盤。全場不禁屏息。

“此劍乃魚腸劍,確係古劍神品。”孟子肯定地回答。

齊威王:“煩請夫子詳加拆解。”

孟子從容道:“要說劍器,須說源流。鑄劍術源於黃帝時之蚩尤部族。蚩尤以天賜銅料鑄劍三千,曾屢敗黃帝大軍。相傳蚩尤部族所鑄最有名的劍,是彎月形的‘蚩尤天月劍’,惜乎此劍湮滅後世,渺渺難尋。三千多年後,吳越大山中有神工巧匠歐冶子,善以鐵料輔以銅、金鑄劍,遂使鑄劍術成爲一門極深的學問。春秋時又有吳國神工干將、楚國神工風胡子,兩門派比肩而立,鑄劍術此時達於登峰造極。此三人先後爲天下鑄成十口名劍,每一口均是稀世珍寶,兵中神品。”

田忌驚訝了:“田忌愧爲大將,只知二三,敢問十劍之名?”

“何謂十劍?一曰干將,二曰莫邪,三曰龍淵,四曰太阿,五曰工布,六曰湛盧,七曰純鈞,八曰勝邪,九曰魚腸,十曰巨闕。其中後五劍分爲大三、小二,稱大刑三、小刑二。即湛盧、純鈞、勝邪,均爲長劍。魚腸、巨闕,則爲短劍。前五劍爲雌雄、三名神劍。干將、莫邪爲雌雄劍。太阿、龍淵、工布爲三名劍。此謂十劍之名。”孟子說得有些神往。

“十劍落於何處?夫子可知?”齊威王大感興趣。

“十劍出,天下爲之爭城奪地,到手則秘不示人,是以十劍下落均難確定。越國曾有著名相劍師薛燭,爲酷愛劍器的越王勾踐相過五口名劍,即大刑三、小刑二。可知五劍曾一時落於越國。干將莫邪百餘年來未聞出世。其餘各劍,也是偶有所聞,倏忽不知其所。”

“楚國特使私下說,這口劍是干將。”田忌脫口而出。

“非也。”孟子搖搖頭笑道,“此劍斷非干將,有三不是。其一,劍形不是。干將爲雄劍,英挺雄長,當有三尺左右。此劍短而稍寬,不足二尺,乃小刑之象。其二,劍鋒不是。干將莫邪者,乃夫婦合煉而得名之雌雄劍。妻子莫邪投身入爐,而使鐵汁大出。劍成後,雄劍劍鋒有紋絡斑痕,那是雌劍血淚灑於雄劍所致。眼前古劍雖有紋絡,然卻在劍身,不在劍鋒,且通體有紋,故非干將也。其三,劍音不是。劍爲百兵之神。舉凡名劍,皆有靈性神韻,遇大奸大惡,則鳴於鞘中;劍鳴通於琴鳴,一旦出鞘,則先聲奪人。干將莫邪之振音,不同於任何名劍;匣中警示之鳴,宛如寒風過林,悲鳴低嘯;劍身出鞘,則鏘鏘然若蕭蕭馬鳴;若指彈劍身,則其振音低沉悠長,宛若長夜悲悽。而眼前古劍,則振音清越,餘音明朗繞樑,與干將大異。”

“夫子認定此劍爲魚腸,可有來歷?”鄒衍忍不住高聲問。

孟子再度抽出古劍:“此劍,形制短小,爲其一。振音清越,爲其二。但根本之點,尚在劍身紋絡。名劍除干將莫邪有血淚斑外,其餘八劍均有不同紋絡,且皆在劍身。龍淵紋絡如高山臨淵,太阿紋絡如流水微瀾,工布紋絡則如大河巨浪。諸公請看,眼前古劍之紋絡屈襞蟠曲,酷似魚腸,此劍魚腸之名,正根據紋絡之形而來。是以,孟軻斷定此劍爲魚腸古劍。春秋時專諸刺僚,所用之劍即此劍。專諸藏之蒸魚腹中,魚上酒案,此劍破腹而立,使專諸飛劍殺吳王僚,推出了吳王闔閭,成就一段功業矣。”

年輕的屍佼霍然起身,高聲道:“天下皆說儒家只通禮樂,怎知孟夫子對劍道如此精深?佩服之至!”

衆臣齊聲附和:“孟夫子博大淵深,佩服之至!”

孟子對這個年輕的屍佼本來反感,加之衆人對他附和,心中頗覺膩煩,不由得高聲道:“儒家教人,文武並進,六藝皆精,何來只通禮樂之事?”

石亭外的孫臏遙遙拱手作禮:“曾聞孟夫子射技超人,敢請夫子一展風采。”

衆人知道孫臏久在魏國,而孟子也在魏國多年,孫臏的話斷無差錯,不由得齊聲附和:“願睹夫子射技!”

齊威王卻是大有疑慮,孟夫子雖爲大師,畢竟一介書生,如何能精通箭術?他猛然警覺,是否有人要給孟子難堪?心念一閃,他對孟子笑道:“夫子高才,何在乎鼓勇小技,莫與彼等當真便了。”

孟子本當婉辭,不想聽到齊威王的“小技”二字,卻猛然想起自己對齊威王講的“小伎”一詞。當世之人,無不對具有實用價值的學問技能推崇備至,獨孟子公然稱實用學問爲“小伎”,致使天下以爲儒家對實用技能與學問一竅不通,常常報以輕蔑的嘲笑,常常也在一些場合公開詆譭儒家。方纔孟子已經覺察到,辨認魚腸劍給齊國君臣帶來了震動,此刻他猛然想到,應當真實顯示儒家的全貌,改變天下對儒家的偏見。心念及此,孟子霍然起身道:“齊王並諸位大人,孟軻今日獻醜了。”寬大的布袍一撩,走出亭外,場中頓時一片歡呼。

郊亭外本是專停車馬的空場,田忌立即指揮兵士將車馬轉移,讓出一條寬闊的箭道,豎

起一座高大的箭靶。齊國羣臣諸子一齊興奮得夾道而立,護衛軍兵也站在高處觀看,整個箭道被密匝匝包圍了起來。齊威王則站在亭外高出人羣許多的王車上,饒有興致而又不無擔心地觀看這場文人彎弓。

孟子來到人羣夾道之中,向前一瞄,笑道:“上將軍,如此能叫射技麼?換最小箭靶,擺至一百八十步。”

全場驚訝得鴉雀無聲。誰都知道,給孟子擺的箭靶是射箭初學者用的大靶,比真人還要高大,而且只擺了六十多步遠。儘管如此,能射中三箭,對於孟子這樣的學問泰斗,就已經是非常的罕見了。稷下學宮研修實用學問的諸子,又有幾個能射箭、擊劍、駕車?所以一聞孟子要求最小靶,而且要一百八十步,所有人都不禁驚訝失色。要知道,最小靶、一百八十步,那是軍中神射都極少使用的,尋常被稱爲神射者也不過“百步穿楊”。一百八十步,意味着射手必須具有開二十石強弓的力量,必須有久經訓練的極好的目力,這樣的射手,在幾十萬大軍中也是寥寥無幾的。齊軍長於技擊,對神射箭術極爲推崇,自然是人人知道其中難度,一時間難以相信,卻又不敢言聲,全場靜得空山幽谷一般。

田忌稍有沉吟,斷然命令:“延長箭道!換神靶!”命令一下,官兵人羣自動地譁然後撤,箭道驟然開闊,遠處的小小箭靶,如獵場上的一隻兔子般隱隱約約。

一名軍吏捧上一張長弓、三支鐵箭。孟子掂了掂,笑道:“請用王弓兵矢。”

軍吏困惑:“此乃軍中最好弓箭,小吏未嘗聞王弓兵矢。”

孟子大爲嘆息:“齊爲大國,兵械卻如此貧乏,何以強兵哉!弓有八種,箭有十二類。王弓力強,遠射戰車與皮革。兵矢以精鐵爲鏃,長羽爲尾,遠程射殺才不致飄飛。如此利器,豈能無備?”孟子本是不世而出的教育大師,凡事皆能說得透徹簡明且誨人不倦。此時一番評點,軍中將士聞所未聞,一時人人咋舌,對孟子肅然起敬。

齊威王高聲道:“夫子,請用本王弓箭。”說着摘下王車上的長弓與箭壺。

田忌上前接過,恭敬捧給孟子。孟子向齊威王遙遙拱手作謝,接過弓箭一掂道:“此弓乃唐弓,此箭乃殺矢。唐弓力道厚重,宜於射深。殺矢杆重鏃銳,遠射穩健,亦算良弓名矢了。上將軍,戰陣攻殺,僅王者有利器,可是無用也。”

田忌深深一躬:“謹遵教誨。齊軍當重新改制軍器,配置全軍。”

孟子不再多說,脫去寬大布袍,露出緊身白布衫褲,兩鬢白髮襯出溝壑縱橫的古銅色面孔,現出一種知天命之年飽經風霜憂患的威武穩健。他背起箭壺,執弓試拉,似乎覺得弓箭尚算差強人意,便搭上長箭,緩緩開弓。強勁的唐弓倏忽間滿月般張開,孟子雙腿前蹬後弓,紋絲不動地引弓佇立,瞄一眼已經很少見他射箭的弟子,殷殷叮囑:“射藝之本,在於力神合一,常引而不發,直練至視靶中鵠心其大如盤、其近在鼻,方可引弓滿射。”

話音剛落,嗖、嗖、嗖,三箭連發。長箭帶着尖厲的嘯聲,飛向隱隱約約的兔子般的小小箭靶,穿透了靶心。最後一箭穿過靶心時,隱約可見的小木靶轟然倒地,激打起一陣塵土。

全場驚愕有頃,響起雷鳴般的掌聲、喝彩聲與歡呼聲。齊國軍兵歡呼雀躍,齊聲大喊:“請孟夫子爲齊軍教習!”

孟子穿好長袍,神定氣閒地向官員軍兵微笑拱手。齊威王已經興奮地下了車,向孟子一躬到地:“夫子藝業驚人,何其深藏不露也?夫子請進亭入座,田因齊有話。”

孟子進入石亭落座,朝臣諸子也都復歸原位,凝神聚目於齊王。

齊威王鄭重拱手道:“夫子深藏藝業之學,田因齊深爲感慨。今鄭重相求,若夫子放棄仁政禮治之道,即在我齊國任丞相之職,統攝國政,不知夫子意下如何?”

田忌慨然道:“孟夫子爲齊國丞相,正當其所。”田忌立即響應。

騶忌立即道:“我王以孟夫子爲相,上順天心,下應民意。”

倒是稷下學宮的諸子們大爲惶恐,轟轟嗡嗡地各抒己見議論起來。

孟子喟然一嘆:“孟軻之不能放棄仁政禮治,正若齊王之不能放棄王霸之道。道不同,不相爲謀。孟軻寧不任丞相,亦當固守孔夫子爲政大道。”

屍佼站起高聲道:“夫子之道,崇高美好,然卻遠離當今時世,實則以良善之心倒行逆施。若以此道爲政,殃及萬民。屍佼願夫子久遠治學,莫爲卿相!”

慎到也拱手高聲道:“夫子若能像我法家衛鞅那般,使弱國強大,儒家方有再生之根基。空言復辟井田,猶如水上浮萍,何以爲政治國?”

孟子露出了一種悲天憫人的微笑:“秦國變法,實乃苛政之變。苛政猛於虎,必不長久矣!我儒家追求大同之境,爲萬世立極,雖明知不可而爲之,無怨無悔。爲給人世保存一縷良知,儒家子弟寧殺身以成仁,捨生以取義,絕無苟且。”說罷緩緩起立,走出石亭,來到筵席帳篷中間的大紅地氈上,從田忌手中拿過一口長劍。衆人不禁大爲驚愕。

“齊王並諸位大人,請聽孟軻一曲,以爲分別大禮。”說罷,孟子踏步舞劍,大袖飄飄,劍光搖搖,俄而長歌,歌聲中充滿了一種悲壯幻滅:

禮崩樂壞兮 瓦釜雷鳴

高岸爲谷兮 深谷爲陵

痛我生民兮 遍地哀鴻

念我大同兮 恍若大夢

天命何歸兮 四海飄蓬

弟子們人人肅穆,低沉蒼涼地和唱着:“天命何歸兮,四海飄蓬……”

歌聲反覆,化成天地間悠遠的回聲。在那個風雷激盪鐵血競爭的時代,儒家以深刻的智慧、高遠的理想與不合時宜的復古主張,被天下大勢逼上了祭壇,做了犧牲。兩百多年後,儒家又以特有的禮教功能被推上“獨尊”的學霸地位,扼殺了一切具有蓬勃生機的主流學派,最終,自己也在悠悠歲月中僵化窒息了。

(本章完)

經典大戰_鉅鹿之戰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六 長風鼓滄海 連弩射巨魚秦國官制_武將官制第六章 子楚還國_三 佳人歸來兮 春不可以殘第十章 偏安亡齊_三 匪雞則鳴 蒼蠅之聲第九章 呂氏新政_三 新朝人事 幾多風雨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五 金戈鐵馬 浴血搏殺諸子百家_法家第十章 偏安亡齊_三 匪雞則鳴 蒼蠅之聲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三 龐涓喬裝 考校中庶子衛鞅第六章 亂政亡趙_六 殺將亂政 巍然大國自戕自毀大秦帝國第三部下卷諸子百家_計然家第二章 國恥昭昭_四 秦國君臣在老霖雨中感謝上蒼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六 病榻上的秦孝公怦然心動第十章 胡服風暴_三 秦軍首敗 天下變色第六章 櫟陽潮生_五 政事堂發生了尖銳對立第三章 殺戮風暴_二 蒙恬蒙毅血濺兩獄 蒙氏勳族大離散第十章 蒹葭蒼蒼_二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三 黑林溝奪情明法第四章 暴亂潮水_五 陳勝死而張楚亡 農民反秦浪潮迅速潰散了第二章 棟樑摧折_二 長城魂魄去矣 何堪君道之國殤經典大戰_秦滅六國之戰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二 決通川防 疏浚漕渠 天下男女樂其疇矣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二 蒼山大師與謎一般的二十一事第十章 偏安亡齊_四 飛騎大縱橫 北中國一舉廓清第六章 櫟陽潮生_三 肝膽相照 衛鞅三說秦孝公第四章 鏖兵中原_二 左更白起臨危受命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一 車英出奇計 洮水峽谷大血戰第一章 鐵腕平亂_一 義渠大牛首接受了羊皮血契第十章 偏安亡齊_二 一統棋局 最後一手務求平穩收煞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二 蘇秦別情下楚國第九章 霹靂手段_五 陰謀陽治 霹靂手段第六章 風雲再起_四 明大義兮真豪傑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三 隆冬時節的嬴政皇帝與李斯丞相第七章 瓦釜雷鳴_八 渭水刑場對大臣貴族開殺了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二 蘇秦別情下楚國第五章 冬戰河內_四 大型兵器盡現藍田大營第五章 天地再造_一 異數中山狼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四 長平佈防 廉頗趙括大起爭端楔子第五章 殘政如血_二 逢迎反擊皆無處着力 李斯終歸落入了低劣圈套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四 一柱粗大的狼煙從蘄年宮端直升起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一 陰山草原的黑色風暴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六 韓楚故地的驚人秘密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二 魏惠王君臣雄心陡長秦風_秦軍服飾第七章 迂政亡燕_八 迂闊之政 固守王道傳統的悲劇第四章 鏖兵中原_四 河外大開打 初帥刁猛狠第四章 鏖兵中原_三 齊王夜入軍營 聯軍橫生波瀾第一章 無妄九鼎_四 大雨落幽燕第九章 霹靂手段_四 陰謀與孤獨的老人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四 呂氏衆封建說再起 帝國朝野爭鳴天下治式大秦帝國第三部上卷第三章 乾坤合同_五 李斯的積微政略大大出乎新銳君臣預料第一章 無妄九鼎_一 奇兵破宜陽 千夫長嶄露頭角第六章 風雲再起_六 秋霧迷離的張氏陵園大秦帝國第六部《帝國烽煙》第九章 縱橫初局_三 門客大盜開齊國僵局第六章 滔滔江漢_三 南國雄傑圖再起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五 祭舜又祭禹 帝國新政的大道宣示第十章 胡服風暴_六 我衣胡服 我挽強弓第六章 滔滔江漢_二 隱世後墨再出山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四 呂不韋終於立定了長遠方略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四 君臣兩茫然 秦風又低徊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五 信人奮士 爍爍其華第六章 滔滔江漢_一 碧水風雪雲夢澤第四章 談兵致禍_二 一席說辭 大軍調頭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三 大謀橫空出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四 新朋舊情盡路營第五章 情變橫生_一 弭兵論戰 嬴子楚聲名鵲起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一 春申君星夜入臨淄第七章 流火迷離_二 塞上春寒 心變情異秦風_秦軍服飾第六章 子楚還國_三 佳人歸來兮 春不可以殘第九章 分治亡楚_三 項燕良將老謀 運籌舉步維艱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一 少壯奇才 不意遇合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四 大星垂滄海第一章 權相變異_一 南望咸陽 一代名將欲哭無淚第五章 冬戰河內_五 冬戰河內 狂飆拔城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二 戰國之世的最後一頂王冠經典大戰_秦滅六國之戰第十章 合縱回光_二 化周有長策 大軍撼山東第十章 胡服風暴_二 趙奢豪言 險狹鬥穴勇者勝第四章 風雲三才_三 驅年社火中尉繚突然逃秦第三章 東方龍蛇_二 臨淄霜霧濃秦風_秦國兵器第八章 風雨如晦_三 新王朝會波瀾迭起第八章 幽燕雷霆_二 冰天雪地的遼東軍營第五章 殘政如血_四 趙高野心昭彰 胡亥做夢也沒想到自己的結局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二 蘇秦別情下楚國第八章 風雨如晦_二 咸陽大市爆發了驚心動魄的商戰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四 鑄銷天下兵器 翁仲正當金人之像哉大秦帝國第五部《鐵血文明》第八章 政俠發難_二 老墨子憤怒了第七章 興亡縱橫_三 狂狷齊王斷了最後一條生路第六章 亂政亡趙_四 王翦李牧大相持第二章 商旅大士_三 天計寓三傑聚酒名將_蒙恬第五章 冬戰河內_三 商旅孫吳密定策
經典大戰_鉅鹿之戰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六 長風鼓滄海 連弩射巨魚秦國官制_武將官制第六章 子楚還國_三 佳人歸來兮 春不可以殘第十章 偏安亡齊_三 匪雞則鳴 蒼蠅之聲第九章 呂氏新政_三 新朝人事 幾多風雨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五 金戈鐵馬 浴血搏殺諸子百家_法家第十章 偏安亡齊_三 匪雞則鳴 蒼蠅之聲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三 龐涓喬裝 考校中庶子衛鞅第六章 亂政亡趙_六 殺將亂政 巍然大國自戕自毀大秦帝國第三部下卷諸子百家_計然家第二章 國恥昭昭_四 秦國君臣在老霖雨中感謝上蒼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六 病榻上的秦孝公怦然心動第十章 胡服風暴_三 秦軍首敗 天下變色第六章 櫟陽潮生_五 政事堂發生了尖銳對立第三章 殺戮風暴_二 蒙恬蒙毅血濺兩獄 蒙氏勳族大離散第十章 蒹葭蒼蒼_二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三 黑林溝奪情明法第四章 暴亂潮水_五 陳勝死而張楚亡 農民反秦浪潮迅速潰散了第二章 棟樑摧折_二 長城魂魄去矣 何堪君道之國殤經典大戰_秦滅六國之戰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二 決通川防 疏浚漕渠 天下男女樂其疇矣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二 蒼山大師與謎一般的二十一事第十章 偏安亡齊_四 飛騎大縱橫 北中國一舉廓清第六章 櫟陽潮生_三 肝膽相照 衛鞅三說秦孝公第四章 鏖兵中原_二 左更白起臨危受命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一 車英出奇計 洮水峽谷大血戰第一章 鐵腕平亂_一 義渠大牛首接受了羊皮血契第十章 偏安亡齊_二 一統棋局 最後一手務求平穩收煞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二 蘇秦別情下楚國第九章 霹靂手段_五 陰謀陽治 霹靂手段第六章 風雲再起_四 明大義兮真豪傑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三 隆冬時節的嬴政皇帝與李斯丞相第七章 瓦釜雷鳴_八 渭水刑場對大臣貴族開殺了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二 蘇秦別情下楚國第五章 冬戰河內_四 大型兵器盡現藍田大營第五章 天地再造_一 異數中山狼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四 長平佈防 廉頗趙括大起爭端楔子第五章 殘政如血_二 逢迎反擊皆無處着力 李斯終歸落入了低劣圈套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四 一柱粗大的狼煙從蘄年宮端直升起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一 陰山草原的黑色風暴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六 韓楚故地的驚人秘密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二 魏惠王君臣雄心陡長秦風_秦軍服飾第七章 迂政亡燕_八 迂闊之政 固守王道傳統的悲劇第四章 鏖兵中原_四 河外大開打 初帥刁猛狠第四章 鏖兵中原_三 齊王夜入軍營 聯軍橫生波瀾第一章 無妄九鼎_四 大雨落幽燕第九章 霹靂手段_四 陰謀與孤獨的老人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四 呂氏衆封建說再起 帝國朝野爭鳴天下治式大秦帝國第三部上卷第三章 乾坤合同_五 李斯的積微政略大大出乎新銳君臣預料第一章 無妄九鼎_一 奇兵破宜陽 千夫長嶄露頭角第六章 風雲再起_六 秋霧迷離的張氏陵園大秦帝國第六部《帝國烽煙》第九章 縱橫初局_三 門客大盜開齊國僵局第六章 滔滔江漢_三 南國雄傑圖再起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五 祭舜又祭禹 帝國新政的大道宣示第十章 胡服風暴_六 我衣胡服 我挽強弓第六章 滔滔江漢_二 隱世後墨再出山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四 呂不韋終於立定了長遠方略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四 君臣兩茫然 秦風又低徊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五 信人奮士 爍爍其華第六章 滔滔江漢_一 碧水風雪雲夢澤第四章 談兵致禍_二 一席說辭 大軍調頭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三 大謀橫空出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四 新朋舊情盡路營第五章 情變橫生_一 弭兵論戰 嬴子楚聲名鵲起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一 春申君星夜入臨淄第七章 流火迷離_二 塞上春寒 心變情異秦風_秦軍服飾第六章 子楚還國_三 佳人歸來兮 春不可以殘第九章 分治亡楚_三 項燕良將老謀 運籌舉步維艱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一 少壯奇才 不意遇合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四 大星垂滄海第一章 權相變異_一 南望咸陽 一代名將欲哭無淚第五章 冬戰河內_五 冬戰河內 狂飆拔城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二 戰國之世的最後一頂王冠經典大戰_秦滅六國之戰第十章 合縱回光_二 化周有長策 大軍撼山東第十章 胡服風暴_二 趙奢豪言 險狹鬥穴勇者勝第四章 風雲三才_三 驅年社火中尉繚突然逃秦第三章 東方龍蛇_二 臨淄霜霧濃秦風_秦國兵器第八章 風雨如晦_三 新王朝會波瀾迭起第八章 幽燕雷霆_二 冰天雪地的遼東軍營第五章 殘政如血_四 趙高野心昭彰 胡亥做夢也沒想到自己的結局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二 蘇秦別情下楚國第八章 風雨如晦_二 咸陽大市爆發了驚心動魄的商戰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四 鑄銷天下兵器 翁仲正當金人之像哉大秦帝國第五部《鐵血文明》第八章 政俠發難_二 老墨子憤怒了第七章 興亡縱橫_三 狂狷齊王斷了最後一條生路第六章 亂政亡趙_四 王翦李牧大相持第二章 商旅大士_三 天計寓三傑聚酒名將_蒙恬第五章 冬戰河內_三 商旅孫吳密定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