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五 圍魏救趙 孫臏打了千古一仗

五 圍魏救趙 孫臏打了千古一仗

幽靜的小庭院裡,一輛輪椅緩緩地遊動着,來到高牆下的濃蔭處,輪椅停了下來。

椅上的紅衣人蒼白清癯,一頭長髮和三綹鬍鬚也顯得細柔發黃,教人覺得他很文弱,也很年輕。只有那寬闊的前額、犀利的目光和溝壑縱橫的皺紋,隱隱現出曾經有過的飛揚風華和滄桑沉淪。他專注地看着高牆下一片泥土擺佈成的“山川地形”,彷彿釘在那裡一般。

他就是孫臏,一顆光芒乍現又驟然消逝的神秘彗星。

想到出山以來的險惡經歷,孫臏恍若隔世。十年前,他和師兄龐涓告別了老師鬼谷子,一起到了魏國。本來,孫臏要回自己的祖國齊國,龐涓的目標是去魏國。可在走到魏齊分道的十字路口時,龐涓卻突然現出一種殷殷之情,說不妨先順路和他一起到魏國看看,若魏國不容人,就一起去齊國。孫臏幾乎是想都沒有想便答應了。魏國是天下一等一的強國,能去魏國自然是天下名士的第一願望。孫臏原先之所以沒有這樣想,而提出了先回齊國,一則是想先回去祭掃祖先陵園,順便再看看齊國這些年的變化;二則是隱隱約約地覺得,既然師兄龐涓要去魏國,那麼自己最好另謀他途。畢竟,兩人都是兵家弟子,所學相同,在一國的任職也必將相同,難免或多或少的有所衝突,避一避自然要好一些。孫臏還記得,下山前兩人做告別遊山歸來,老師問他們準備各去何國,兩人都說沒有想好。白髮蒼蒼的老師笑了:“既然如此,爲師且與你等做個錢卜,國名先寫在這裡,有字國名一面乃龐涓所去處,無字一面乃孫臏所去處。如何?”孫臏高興地笑了:“好,老師正好爲學生解惑。”

老師拿出了一個厚厚的魏國老鐵錢,那還是魏文侯時期第一次用鐵鑄錢,也是天下第一次出現的鐵錢,現下已經很難見到了。老師很是喜歡這種“文侯鐵錢”,說它厚重光滑,頗有靈性,用做“錢卜”最爲上乘。正在老師閉目沉思將要擲錢之際,龐涓突然高聲道:“老師,弟子願赴魏國!”

“呵,也好,發自內心,也是天意了。”老師目光一閃,卻是散淡的笑容。

“老師,弟子以爲,同室修習,龐涓與師弟當坦誠相見,各顯本心,無須天斷。”

“也好。孫臏如何?”

“如此,”孫臏略微沉吟,“弟子回齊國。”

老師摩挲着掌心的鐵錢,眉頭一皺,又突然大笑:“時也運也,終是命也。好,好,好。你等去,好自爲之了。”

本來,事情就這樣定了,孫臏也沒有再多想,更沒有想到師兄對自己的殷殷相邀。當時,他確實是大爲感奮。然則萬萬沒有想到,就這樣一個偶然的原因,竟然使他本來清晰堅實的人生軌跡突然被折斷了。

可是,縱然現在回想起來,孫臏仍以爲那時候的龐涓尚沒有害人之心,只是確實對能否留在魏國沒有信心,預先留條齊國退路罷了。包括下山前龐涓突然先行確定去魏國,阻止了聽天由命的錢卜,無非也是私心重了而已。孫臏對師兄這種精明其實很早就有覺察,只不過始終不放在心上。

龐涓師兄出身寒門,父母夭壽而亡,從小被經商的叔父撫養。叔父常年奔波在外,叔母與堂兄弟們歧視他欺負他,使他飽受寄人籬下的痛苦與屈辱。師兄六歲那年,有一天吃飯時,小堂弟惡作劇地向他的飯盆裡撒了一把土。小龐涓忍無可忍,大嚎一聲,將小堂弟猛然一推,小堂弟卻恰巧撞在了廊下石柱上,慘叫一聲,頓時鮮血滿面。叔母聞聲趕出一看,迴轉身抄了一把菜刀,瘋狂地向小龐涓砍來。龐涓拼命逃跑,叔母發瘋追趕。追到一道懸崖邊上,小龐涓躲在一塊大石頭後面,呼哧呼哧喘息着高喊:“再要過來,砸死你!”瘋狂的叔母愣怔了一下,虎吼一聲,揮舞着菜刀衝了上來。小龐涓眼睛一閉,奮力一推那塊年久鬆動的大石,只聽轟隆隆一聲,大石夾泥帶土地滾了下去,無巧不巧,恰恰將叔母壓翻在地。小龐涓愣愣怔怔地走到叔母面前,獰厲地吼叫着:“叫你欺負!叫你欺負!老天殺你!”撿起掉落在旁邊的菜刀,照着叔母連連猛砍一陣,又朝着鮮血淋漓的叔母啐了幾口,慌忙逃竄了……及至老師在深山裡發現龐涓,龐涓已經是一個在山林裡生活了一年多的小野人,爬高躥低地與鳥獸爭食。孫臏還記得,當老師有一天帶回那個渾身長毛的“大猴子”時,那“大猴子”的目光讓他渾身都起雞皮疙瘩。後來,當他知道了師兄這些身世故事後,孫臏內心不禁生出一種深深的同情。從此,孫臏沒有與龐涓師兄爭過任何一件利事,也深深理解了師兄酷烈的功名之心。

相比之下,孫臏卻是望族出身,七代之前的祖先便是赫赫有名的孫武。那孫氏祖居齊國東阿,後又遷徙甄城,本是姜氏老齊國的書吏世家。傳到孫武,卻是酷愛兵事,利用書吏整理典籍的方便,將當時視爲聖典的《太公六韜》與《司馬穰苴兵法》抄回苦讀。那《太公六韜》乃周武王開國統帥、齊國始封國君姜尚所撰,可謂當時最爲古老的兵學聖典。那《司馬穰苴兵法》則是齊景公時代的名將田穰苴所撰,因田穰苴官居司馬,所以人稱司馬穰苴。這是距離當時最近的一部兵法。孫武精研完兩部兵法,請辭書吏之職,到齊國的上將軍府做了一名小司馬。軍旅磨鍊了整整六年,見識大長,也領兵打了幾場漂亮的勝仗,可就是因爲出身低微而不能晉升。一氣之下,孫武逃軍隱居八年,自己寫了《兵法十三篇》。一經示人,傳抄天下,聲名鵲起。但是,孫武總感到自己沒有統率大軍的實戰功績,對於一個兵家之士,總覺得大是憾事。爲了一酬宿願,決然南下,到了吳國。

當時的吳王正是剛剛殺死吳王僚而奪取王位的公子光,時人稱爲吳王闔閭。這闔閭雄心勃勃,用人不拘一格,全無貴族門第惡習。先是用著名刺客專諸殺了吳王僚,後又重用了逃離楚國的“叛臣”伍子胥爲上將軍,聞聽孫武來吳,欣然召見。闔閭申明:“先生《十三篇》我已經讀過了,只是不知道先生勒兵如何?”

勒兵,就是訓練軍隊。大凡真正的名將,第一本領就是能夠練出一支精兵,而後纔是戰場本領;不能練兵的將領,無論如何也算不得名將的。孫武自然知道這一點,那《司馬穰苴兵法》本來就是着重講訓練士卒的。可是自己的《十三篇》卻很少專門講訓練軍兵,倒不是孫武不重視訓練,而是認爲訓練軍隊只是爲將的基礎,他的志向卻是更爲高遠的用兵智慧。大約闔閭看《十三篇》少談勒兵,便要試試孫武的勒兵之能。孫武自然爽快地答應了。

誰知闔閭卻給孫武出了個難題,要他當場訓練女子,而且是宮女嬪妃。

當一百八十名宮女嬪妃喜笑顏開地站在孫武面前時,坐在高臺上的闔閭君臣都笑了起來。作爲吳王的闔閭,明知這是不可能的事,他只是想教孫武知道,天下也有不能“勒”之人,不要太過自信而已。而孫武卻不這樣看,他認爲只要勒兵得法,人皆可兵。方纔他就明確地回答了吳王闔閭:“可試以婦人。”實際上,誰也沒有相信他,包括那個大名赫赫的伍子胥。

孫武將一百八十名宮女分爲兩隊,各令一名吳王寵姬爲隊長,持戟站於隊首。而後孫武開始了最基本的勒兵交代:“你們知道前心、後背與左右手麼?”一片鶯聲燕語:“知道也。”孫武高聲道:“那好。我叫向前,你等都要盯住隊長的前心!我叫向後,你等都要盯住前面人的後背!向左,看左手!向右,看右手!明白了沒有?”又是一片鶯聲燕語:“明白也。”於是孫武像在軍中一樣,兩邊設置了斧鉞儀仗與金鼓令旗,又反覆教了幾遍口令,於是宣佈擂響戰鼓,令旗一揮,高喊:“向右——”宮女嬪妃們卻東倒西歪地笑成了一片,連高臺上的闔閭君臣也大笑起來。

孫武高聲道:“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便停了下來,又再三講了幾遍口令。然後下令擂動大鼓:“向左——”令旗劈向左方。誰知宮女嬪妃們又是鬨然大笑。孫武肅然正色:“申令既明而不執法,吏士之罪。隊長當斬!”當即喝令兩邊斧鉞手綁起兩名吳王寵姬,推下斬首。吳王闔閭這一驚非同小可,急忙令內侍飛馬傳令:“本王已知將軍勒兵之能,請莫斬首兩位寵姬,本王離開她們,食不甘味也!”誰知孫武卻正色拱手道:“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喝令立即斬首兩位寵姬。片刻之間,血淋淋的長髮人頭捧來,全場都瞪圓了眼睛,宮女嬪妃們驚恐得大氣也不敢出。孫武另換兩名年長宮女爲隊長,大鼓再響,令旗一揮,步伐整齊,中規中矩,毫無差錯,直看得全場鴉雀無聲。

孫武稟報吳王:“勒兵已成,我王請檢閱。但有軍令,這支女兵可赴水火而不避。”

闔閭哭笑不得:“罷了罷了,我如何能看?”

孫武淡然笑道:“素聞吳王有大志,原來卻是徒好虛言,不能用其實也。孫武告辭。”

闔閭恍然警悟,連忙站起來緊趕幾步肅然躬身:“本王錯失,敢請先生見諒可也。吳國兵事,尚請先生不吝賜教。”

從那時開始,孫武做了吳國統兵大將。可是,孫武最輝煌的戰績只有一次,就是千里奇襲楚國,以五六萬之衆五戰五勝,幾乎要消滅了楚國。若非闔閭早逝,太子夫差與孫武不和,孫武也許還會有更大的功業。夫差即位後,生性恬淡的孫武便隱居了。他本是一個清醒深思又極善於總結的高士,臨終前給他的後人留下家律:“但凡孫氏後裔,建功立業者,得止且止,貪功者喪身。”

孫臏就出生在這樣一個家族,有着不肯埋沒自己卻又明智散淡適可而止的傳統家風。孫武之後的孫氏族人,其所以沒有一個天下聞名的傑出人物,不能說和這樣的家族遺風沒有關聯。正是這種遺風,形成了孫臏謙和恬淡的秉性。他從來不談自己的家世,龐涓自然也不知道他是孫武的後裔,只是對他的淵博靈慧常常感到驚訝,常常嘆息着說:“如此兵家智慧,如何生在了一個與世無爭的師弟身上?”每次都引得孫臏一陣大笑。孫臏感慨師兄的苦難身世,對師兄處處爭先的稟性毫不感到彆扭,反而是時時事事謙讓,因與自己性格相合,也沒有顯得絲毫做作,倒是與師兄處得特別融洽。久而久之,便有人說他們師兄弟是“剛柔相濟,天作之合”。奇怪的是,老師卻從來沒有對他們的友情做過評判,最多隻是笑笑而已。現下想來,孫臏對老師的先知當真感到了不可思議。

到了魏國,他們遇到了當時正在爲沒有名將而苦惱的魏惠王的隆重禮遇。由於出乎預料,龐涓是非常的驚喜,非常的奮激,整整對孫臏訴說了一個通宵,全部是如何爲魏國打天下的宏大謀劃,竟沒有問一句孫臏在魏國將如何打算。龐涓的口氣神態中透露出一個鮮明的消息——報效魏國,龐涓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魏國的軍權是龐涓一個人的。孫臏何等靈慧,自然是覺察到了這種強烈的潛臺詞。孫臏記得自己當時笑着說:“師兄,魏國很器重你,我看也用不着到齊國去了。我們還是原來謀劃,我回齊國。老家族人還有諸多事等着我也。”龐涓高興得大笑了一陣:“好!明日到十里長亭,我爲師弟餞行。說不定,我等日後還要聯軍作戰也!”孫臏也笑了:“那可未必,倒是兩國交兵的時候多一些。”“哎呀,師弟。”龐涓恍然正色問:“果真如此,你如何應對?”孫臏坦然道:“那還用說?各有其國,各爲其主,私情不擾國事也。”龐涓長長嘆息了一聲:“是啊,不能兩全也。”臥在榻上不再說話了。

也許是天意,他們的命運又一次發生了轉折。

第二天清晨,當孫臏已經在收拾簡單的行囊時,驛館外馬蹄聲疾,沒想到竟是魏惠王親自來到。龐涓連忙迎了出去,魏惠王腳步匆匆邊走邊問:“龐涓,先生何在?可不能教他走。”龐涓一怔:“先生

?但不知,大王所問何人?”“何人?孫臏啊!”魏惠王哈哈大笑,“我也是方纔知道的,孫臏是孫武的七世孫,名門大才也,你這師弟呀,了不得!”說着已經匆匆進門,向孫臏深深一躬:“魏罃敬賢不周,尚望先生見諒。”孫臏愕然,竟忘記了扶住魏惠王:“魏王?這、這是何意?”魏惠王豁達地笑了:“先生啊,這些探事斥候忒笨,本王也是剛剛知曉的,多有怠慢了。”說着又是深深一躬。孫臏這下連忙扶住道:“魏王,在下正要告辭,不知魏王所說何事?”“先生好詼諧也!”魏惠王大笑,“先生乃孫武后裔,名門出大才,魏罃如何能放先生?敢請先生回宮,魏罃爲先生接風!”

孫臏恍然大悟,不禁生出一絲膩煩。他素來不喜歡張揚家世,更不喜歡以祖先名望獲得器重,淡淡一笑拱手道:“啓稟魏王,孫臏只是孫氏旁支,不敢妄稱孫武后裔。更何況才疏學淺,比我龐涓師兄相差多矣!不敢勞魏王大駕,孫臏要回齊國料理家事去了,就此告辭。”

魏惠王很能轉圜,拱手笑道:“先生謙恭禮讓,更見高才美德。鬼谷子門生,魏罃可是求之不得,哪敢放走?孫臏龐涓,都是本王的嘉賓,先生請。”

龐涓一時尷尬難堪得無地自容。突然,他覺得孫臏欺騙了他,一直隱瞞着自己的顯赫家世,卻偏偏在自己即將被委以重任時“泄露”家世,使他憑空受到冷落,其心機何其深也。剎那之間,他對貴族子弟的本能憎惡油然而生,滿臉漲得通紅。但是龐涓死死地咬牙忍住了,他知道,這正是自己的又一個懸崖時刻,必須忍耐。他長長地喘了一口粗氣,藉着魏惠王的話頭,上前挽起孫臏的手笑道:“師弟,走啊。魏王求賢若渴,師弟如何自居清高,少了禮數?”魏惠王高興地笑了:“然也然也,龐卿豁達。先生請。”

孫臏只得去了,心裡老大不舒坦。

魏惠王大是高興,席間立即正式冊封龐涓爲上將軍,孫臏爲上卿。在魏國,這兩個職位的爵次是同等的,只不過上將軍是軍權,上卿則是綜合性的國政大權,幾與丞相接近。龐涓立即謝恩受封了。孫臏卻堅辭不受,只是答應留在魏國給師兄襄贊一段軍務,不敢受職。魏惠王雖然老大不悅,卻也不好勉強,只得暫時拜孫臏爲客卿。

孫臏記得很清楚,那晚回來,龐涓就早早歇息了,沒有與孫臏再說一句話。孫臏卻在庭院裡徘徊了半宿,直到刁斗打了四更,纔去了臥榻躺下。

爲了扶助已經被封爲上將軍的龐涓儘早站穩腳跟,然後自己也可以安心離開,孫臏全力爲龐涓贊劃軍機,有時即或當着魏王,也直言不諱。想起來,陰謀就是在這時候開始滋生的。陰謀開始的細節和過程,在孫臏的記憶中已經不清楚了,可以說,那是被後來的巨大災難所帶來的痛苦淹沒了。他睿智明晰的心海里,唯獨留下了兩片深深的烙印——魏惠王不想讓齊國擁有與龐涓相匹敵甚至超過龐涓的兵家大才,這是陰謀的根基;龐涓對他的才華,甚至對他的家世的忌憚,以及對他的“深沉心機”的憎惡,是陰謀的枝葉。沒有魏王的默許,龐涓不可能對他這樣的名家實施公然的陷害和殘酷的臏刑

;沒有龐涓的攛掇權術,魏惠王則不可能視他爲“魏國的威脅”。

在被監禁並被殘忍地挖掉膝蓋骨時,孫臏對陷害陰謀都一無所知。突然降臨的災難,使他的心智完全懵懂了。他的狂亂失態、呼天搶地與語無倫次的辯解,自然地被當做“驚嚇失心”——瘋了!真是上天佑護啊。否則,陷害必然還將繼續,直到他生命消失。從龐涓輕蔑的大笑中,孫臏突然悟到應該繼續瘋下去。於是,他真的瘋了,沒有冷暖,沒有飢飽,沒有廉恥,沒有尊嚴,像豬,像狗,像乞丐,傻呆呆直愣愣地遊蕩着。

也就是從那時開始,他的天賦智慧與無與倫比的悟性神奇地復活了。當他在寒風料峭的冬夜,遙望着深邃蒼穹燦爛的星斗時,計謀的孳生伸展,竟像圖畫一樣活生生地展現在眼前。一切都是那樣清楚,就像他對戰場風雲的洞察。他的智慧告訴他,面對陰謀迫害,他只有以堅忍的意志和最荒誕的方式求得生存,伺機逃走。

十載寒暑,終於被他等到了一個機會,齊國使臣將他秘密地帶出了魏國。

“先生,齊王看望你來了。”

輪椅轉了過來,孫臏看見田忌和一個紅衣高冠的人站在院中,那肯定就是威名赫赫的齊王了。還沒等孫臏行禮,齊威王已經走過來深深一躬:“先生受苦了。”孫臏拱手作禮:“病殘之軀,不能全禮,我王恕罪。”齊威王豁達地笑了:“先生不必拘於俗禮。從今日開始,先生不必對任何人作禮。”眼睛一瞄,卻看見了旁邊的“山川地形”,驚訝笑道:“敢問先生,這是觀賞麼?”田忌走過來一看,也大爲驚訝:“先生何時所制?”孫臏微笑道:“閒來無事,我指點兩個使女堆砌的。”

“我王,先生做的是魏國山川地形!”田忌興奮地指點着。

齊威王仔細一看,恍然大悟:“先生在揣摩戰事?”

“習兵之人,陋習也。”孫臏謙遜地笑答。

“先生,魏國已經大舉進攻趙國,同時在鉅野澤北岸屯兵八萬。先生對此有何高見?”齊威王開門見山,謙恭求教。

孫臏淡淡一笑:“噢,終究是開始了。”他絲毫沒覺得突兀,侃侃道:“魏國攻趙,是吞併天下第一步。趙成侯新喪,太子剛剛即位,魏國咬住這個時機,顯然想一舉滅趙。以趙國目下之將才兵力,絕非魏國對手。近日之內,趙國必然要向齊國求救。”

“齊國當如何應對?”

孫臏微微一笑:“敢問齊王之志若何?”

“先生何意?”

“齊王若滿足於偏安東海之濱,則趙國可任其自生自滅。齊王若志在天下,則趙國存亡事關重大。”孫臏笑着頓住了。

齊威王拊掌大笑:“東海一隅,窩得人心慌也!”

孫臏點了點頭:“齊王須知,趙爲大國,可使魏國增加六百餘萬人口、一千餘里國土。趙國一滅,燕國與中山國便失去屏障,魏國可順勢攻滅。那時候,整個大河之北,直到陰山草原與遼東海濱,縱橫萬里,皆成魏國,其勢將難以阻擋。”

“先生之言,洞察深徹。上將軍薦舉先生爲齊軍統帥,籌劃救趙之戰,懇請先生萬莫推辭。”突然之間,齊威王說出了來時尚有猶豫的決斷。孫臏的短短剖析,已經使他感到了這位兵家名士並未因這場人生災變而心智衰頹,他的智慧依然在熠熠閃光,而且更有了一種老辣洗練的成熟與深沉。歷經劫難而身負大任,這種人絕不會誤事。這便是齊威王在瞬息之間的判斷。

孫臏依舊是淡淡微笑:“臣致力兵學,自當爲祖國盡忠效力。然則,我王需聽臣一言。”

“先生請講。”

“臣肢體殘損,提兵戰陣之間,不能激勵士氣,反遭敵無端嘲笑。以臣之見,當以上將軍爲統帥,臣願爲軍師,一力籌劃,擊敗魏軍。”

田忌笑道:“我薦舉先生,因只有先生才敵得龐涓。先生卻反來薦我,豈有此理?”

孫臏大笑:“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此之謂也。”

齊威王思忖有頃,點頭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亦較爲周全。自即日起,田忌爲三軍統帥,孫臏爲齊國軍師,即刻辦理兵符印信,進入大戰準備。”

“臣等遵命!”田忌孫臏慨然應命。

三日之後的深夜,趙國特使急如星火般趕到臨淄,向齊國求救。

齊威王對特使說,出兵事大,需要和臣下們認真商議,請特使在驛館等候幾日。不想三日之內,趙國連派三名特使請求齊國救援。最後的特使還帶來新君趙肅侯的親筆國書,答應魏國退兵之後向齊國割讓十座城池。雖則如此,齊威王還是到了第十日才正式回答趙國特使,齊國決定出兵援救趙國,但齊國大軍與糧草輜重的調集需要時間,趙國至少要堅守一個月,齊軍才能抵達。趙國特使雖然焦急,也只有連連答應,留下一名聯絡斥候,又急如星火地趕回邯鄲報信去了。

圍魏救趙之桂陵戰役

這時,趙國正陷在驚慌動盪和全力激戰之中,邯鄲城已經岌岌可危。

在七大戰國的初期,全面強大的次序大體是:魏國、楚國、齊國、韓國、趙國、燕國、秦國。趙氏部族在晉國後期,是四大部族(智氏、趙氏、魏氏、韓氏)中最爲悍勇善戰的一支。四大部族中,唯有趙氏歷代爲將,執掌晉國兵權,具有久遠的軍爭傳統。但是在趙魏韓三族聯合消滅了最強大的智氏,進而三家分晉之後,趙國卻始終沒有涌現出像魏文侯魏武侯那樣英明的君主,更沒有進行像魏國、楚國、齊國甚至韓國那樣的變法,所以被一個一個的變法之國甩在了後邊,成爲稍強於燕國與秦國的二流戰國。這種狀況一直維持到戰國中期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前。成侯趙種是趙國前期最有爲的君主,曾對燕國和中山國造成巨大壓力,幾次幾乎就要吞滅中山國。但趙種有一個最致命的缺陷,就是性格的激烈褊狹,不善於採納良謀,不善於與鄰國斡旋。最大的失誤,就是失去了與韓國合作消滅魏國的那次天賜機會。趙國在他掌權的時期,雖然始終在氣勢洶洶地南征北討,國土民衆卻幾乎沒有增加。趙種做了二十六年國君,就積勞去世了。太子趙語只有十八九歲,很缺乏歷練。這正是國家最忌諱的“主少國疑”的微妙時期——國君年少,舉國疑慮。同時,趙國又沒有久經風浪的棟樑大臣與著名將領支撐局面,正是最害怕強敵入侵的脆弱時期。

魏國恰恰選擇了這個機會,向趙國猛烈進攻。

魏國二十萬大軍在龐涓率領下分三路北上。第一路右軍五萬,從澠池北上,渡過少水,從南面逼近邯鄲。第二路左軍五萬,從魏國北部的離石要塞向東開進,攻克晉陽,再從北面壓迫邯鄲。第三路中軍十萬,由龐涓親自統領,從平陽東渡汾水,攻克趙上黨要塞,從西邊直逼邯鄲。半個月內,三路大軍勢如破竹,連克沿途二十餘城,將邯鄲北西南三面圍定,只留下東面缺口。而邯鄲的東面,恰恰是洶涌的漳水。

歇兵數日,龐涓下令攻城。魏國的步兵歷來強於騎兵,所謂馳名天下的“魏武卒”,說的正是魏國步兵。攻城作戰,步兵是絕對主力,正是魏武卒的用武之地。趙國則因爲長期與北方的匈奴、林胡的遊牧騎兵作戰,自然形成了很有戰力的騎兵,步兵則相對較弱。守城防禦戰,主要依靠的恰恰是步兵。兩相比較,魏國以其特長,攻擊趙國所短,邯鄲城的艱危自是必然的了。龐涓乃兵家名士,早在出山之前就對列國兵力、特長及弱點了如指掌,勝算在胸,不急不躁,讓士兵們養足了精神再從容攻殺。魏軍將士在舉國狂熱中已經滋養出傲視天下的激情和勇氣,人人熱血沸騰,個個狂野躁動,完全不將趙軍放在眼裡。

當三百多面牛皮大鼓開始沉雷般轟鳴時,魏武卒方陣轟隆隆開動了。

方陣以一百人爲一個方隊,配備一架大型雲梯,形成一個進攻單元。每十個方隊組成一個獨立方陣。邯鄲城西面城牆最長,魏軍主力展開了二十個方陣兩萬武卒,作爲第一輪猛攻。縱深地帶的四十個方陣也已經排列就緒,準備做第二輪第三輪的連續猛攻。按照龐涓的謀劃,三輪猛攻之後,邯鄲必破。西北南三面城牆同時猛攻,趙軍必然從沒有魏軍的東門逃走,這是龐涓專門留給趙軍的逃亡路徑,也是“圍師必闕”的古老兵訓。龐涓其所以照搬了這條古訓,在於他不想四面圍定而讓趙軍做絕望的困獸死鬥,城池反而難破。給趙軍留下一條退路,實際上是瓦解趙軍鬥志的妙着。但是,龐涓又絕不能教趙國君臣的殘兵真正逃跑,那是後患無窮。他已經在漳水西岸和東岸埋伏了三萬精銳騎兵,專門對

付漏網之魚。

龐涓相信,滅趙的整體謀劃是嚴密得當的,趙國一定會被一舉吞滅。這是他出山以來真正的滅國大戰,也是他龐涓躋身一代名將的成名大戰,絕不能有絲毫差錯。

龐涓站在與城牆等高又可自由推動的雲車司令臺上,猛然劈下令旗。

隨着大鼓轟鳴,早已經整肅排列在方陣之後的兩萬名二十石強弩手驟然發動,向邯鄲城頭的女牆垛口萬箭齊發,使城頭守軍不敢露頭。與此同時,魏軍方陣在震天戰鼓中隆隆推進。瞬息之間,雲梯靠上了城牆,震天動地的吶喊聲驟然響徹原野。魏軍武卒迅猛有序地爬上雲梯,殺上城頭。這時,寂靜無聲的邯鄲城頭,卻驟然立起了一道人牆。

一場殘酷激烈的浴血攻防戰開始了。

數千裡之外的臨淄郊野異常平靜。連綿軍燈伸向遠方,融會在漫天星斗之中。如果不是偶爾的戰馬嘶鳴,誰也想不到這片山地裡隱藏着十餘萬大軍。在這片軍營的中心地帶,一杆大纛旗迎風舒展,斗大的一個“田”字隱約可見。大纛旗下的幕府大帳裡燈火通明,兩個身影清晰地印在幕府牆壁上。

“先生,明日我軍直撲邯鄲,和龐涓決戰,給先生復仇!”田忌慷慨激昂。

孫臏在輪椅上微笑着:“將軍以爲,齊軍戰力與魏軍如何?”

田忌沉吟:“齊軍技擊聞名,然與魏武卒相比,稍遜一籌。”

“將軍,此戰對我軍有四不利。”孫臏平靜地掰着手指,“齊軍戰力較弱,爲其一;我軍長途奔襲,魏軍以逸待勞,爲其二;我軍十五萬,魏軍二十萬,敵衆我寡,爲其三;直撲邯鄲,魏軍八萬卡在鉅野要道,少不了要衝殺損傷,到了邯鄲兵力更少,此其四。將軍以爲然否?”

田忌沉默良久,點頭:“先生之意,此仗不能打了?”

孫臏搖搖頭:“非也。此戰只能智取,不能硬拼。”

“縱然智取,也得到邯鄲打仗。”

“不一定。”孫臏搖頭微笑。

“不一定?”田忌啞然失笑,“救趙救趙,不去邯鄲,如何救趙?”

“將軍,此戰糾葛甚多,不能以常法謀劃,須得出奇制勝。這個‘奇’字,就在於我軍不赴邯鄲尋戰,而直搗魏國大梁。大梁,乃魏國在建新都,軍輜重地。魏國絕不允許大梁陷落,必得回兵救援。此謂攻其必救也。此戰制勝處,在於我軍於魏軍回救大梁時,中途伏擊,一舉擊潰,事半功倍也。”孫臏沒有笑,也說得很慢,彷彿在將長期的思慮一絲一絲地抽出來。

田忌驚訝得說不出話來。他打過多少仗了,可無論如何想不到,打仗竟然可以如此打?不去戰場而去後方!仔細咀嚼一番,竟覺大有奧妙。

大梁離齊國邊境只有三百多裡地,騎兵大半日可到,步兵晝夜兼程也就一天一夜;而邯鄲則有千里之遙,利弊自然一眼可見。再者,齊軍開赴趙國的大路只有一條,這正是已經被魏軍封堵的鉅野要道。而齊國通往魏國的道路可是很多,魏國根本無法路路防守,也無從重兵防守。秘密進軍大梁,可以說不會有任何麻煩或抵抗……想到這裡,田忌不禁恍然大笑:“快哉快哉!先生奇人奇策也!”

田忌久經沙場,一旦豁然貫通,立即按照孫臏的謀劃行動起來。

第二日清晨,孫臏出手第一顆棋子——派出兩萬兵馬,由副將訾牛率領,僞裝成十萬大軍,大張旗鼓地從鉅野北面的燕齊邊境向趙國方向進發,引誘魏國太子申和公子卬的八萬人馬離開鉅野,去“增援”龐涓。鉅野魏軍一旦入趙,訾牛人馬便立即秘密撤回,到桂陵山地埋伏。

日暮時分,孫臏出手第二顆棋子——六萬騎兵由田忌親自率領,向大梁快速進發,天亮趕到城下,立即發動猛烈攻勢。七萬步兵隨後兼程進發,第二天午後趕到,立即加入攻城,給魏國造成大梁行將陷落的強大壓力。

由於魏國的強大,數十年來,魏國本土沒有過戰爭。長期的安寧富庶和“大魏無敵於天下”的自信,大梁的三萬多守軍已經被風華商市將悍勇之氣淘洗得乾乾淨淨了,整齊威武的甲冑,寒光閃爍的兵器,僅僅只有對庶民國人凜凜生威了。在刀兵連綿的戰國時代,竟有如此一支“老爺兵”,倒是確實罕見。當闌珊的夜市燈火還在滿城閃亮的時候,城外突然戰鼓如雷喊殺連天,齊軍恍如天外飛來,突然出現在大梁城下猛攻,大梁城內的驚慌失措可想而知。要不是大梁有天下最寬闊堅固的城牆,有用之不竭的長弓硬弩,大梁城幾乎要真正的陷落了。

從黎明到午後的大半天之內,大梁守將向安邑魏惠王派出了六次快馬特使求援。

此時,孫臏出手第三顆棋子——主將田忌率領六萬精銳騎兵,撤出大梁,秘密回師桂陵山地,與訾牛的兩萬人馬會合設伏,準備伏擊龐涓的回救大軍。

暮色蒼茫之中,齊國的步兵對大梁展開了更加猛烈的攻勢。在天下大國的軍旅中,齊軍以技擊之士聞名。也就是說,齊國軍卒的單兵技藝非常出色,長矛投擲、劍術搏殺、弓弩箭法、徒手格鬥,都堪稱一流。實戰之中,攻城一方的團體衝鋒,往往被防守軍士的種種反擊所分割,恰恰更需要單兵的勇猛精神和技擊能力去突破。齊軍步兵得其所長,攻城威力絲毫不亞於魏軍對邯鄲的攻殺。更由於有意張揚聲威,在氣勢上竟比邯鄲之戰更爲猛烈。

魏惠王大爲驚慌,向龐涓接連發出十道緊急王書,下令緊急回救大梁。

此時的太子申和公子卬也愚蠢中計,帶領八萬大軍匆匆趕往邯鄲。這兩個對打仗一竅不通的“大將”,眼見齊軍聲勢浩大地越過燕國邊境去救援趙國,既怕龐涓兩面受敵,又怕龐涓已經攻下邯鄲獨佔大功,反覆商討,緊隨齊軍“追擊”,一直進了趙國東部。然則未到漳水,齊軍卻突然在夜晚消失。兩人又是反覆計議,認爲齊軍既然畏懼撤回,再回防鉅野也就沒有意義了,不如殺到邯鄲與龐涓一起滅趙,掙一份大大的軍功。於是一聲令下,八萬大軍直撲了邯鄲。

此時的邯鄲城外,大軍已經攻破西門。龐涓沒有理會魏惠王的緊急命令,沉着地下令繼續猛攻,務必全面攻陷邯鄲。但是,當魏惠王的第十道手令到達時,龐涓終於慌亂了,若再抗命不回,如果大梁真的陷落,那可是十個邯鄲也補不回來的。

遙望洞開的城門和遍野的煙火屍體,龐涓臉色鐵青,痛苦地一拳砸在了大旗杆上。不偏不倚,令旗“撲”地落下,恰恰罩在龐涓頭上。龐涓大怒,一把扯下令旗,卻將頭盔連帶扯落,頓時長髮散亂,猙獰可怖,左右護衛不由得驚恐地後退。

“三軍撤退!回救大梁!”龐涓嘶聲怒喝,眼中涌出了無可遏止的淚水。

就在龐涓大軍悻悻撤出邯鄲,星夜奔赴在回師途中時,器宇軒昂的太子申公子卬也率大軍趕到了邯鄲城外。兩人望着漆黑的曠野和肅殺的邯鄲箭樓,竟不知道如何是好。邯鄲城內的趙肅侯君臣卻嚇壞了,以爲龐涓回師,連忙計議如何趁着夜色逃出。如果這時太子申和公子卬能夠猛攻邯鄲,也許趙國從此就消失了。奈何兩人沒有一個正才,看見夜色中的煙火屍體都瑟瑟發抖,又兼不知道龐涓爲何退兵,反倒更害怕趙國軍隊出城襲擊。於是,八萬大軍尾隨着龐涓大軍的路標,逃竄一般地南撤回師。歷史的機遇,便和這兩個金色草包擦肩而過了。

這時候,孫臏已經在桂陵

山道佈下了第四顆棋子。

桂陵山地是魏國的邊緣地區,西南距大梁二百里左右,東北面一百餘里便是齊魏交界的鉅野澤,東南數十里便是濟水。龐涓大軍回師大梁,若從魏國境內的安邑折向大梁,非但要走一個大大的“弓背”,且大軍急行馳驅在繁華本土,速度更要減慢許多。而從趙國入齊的鉅野大道經桂陵到大梁,非但路程縮短三分之二,且在人煙稀少的邊境山塬可兼程急行,速度自然快了許多。所謂兵貴神速,龐涓不回軍則已,回軍則必須追求快速,否則便會兩頭功勞全落空。孫臏自然清楚其中奧妙,料定桂陵山地是龐涓大軍回救大梁的必經要道。這片山塬林木茂密,山道狹長,十萬大軍埋伏在縱深三十多裡的兩邊山塬,絲毫不露痕跡。

一路之上,龐涓怒火中燒。齊人無恥之尤,不敢救趙,還偏要在天下做對抗魏國的盟主,分明是趁火打劫,奪取大梁的財富。一場滅國大業,竟被如此鼠竊狗盜的手段破壞,真真將人氣煞。如此宵小之輩不徹底吞滅,魏國豈能安寧?龐涓有何臉面做魏國上將軍?怒氣衝衝的龐涓下令步兵後行,親自率領八萬騎兵,暴風驟雨般從鉅野大道向南壓來,要將齊國軍隊堵在大梁城下全部殲滅。

鉅野距離大梁只有兩三百里地,魏國鐵騎兩三個時辰就可以衝到大梁,齊軍縱然攻破大梁,也要使它吐出嘴裡的肥肉。龐涓作爲名將,對桂陵山地本應有一定的警覺。然則,此刻他已經完全被憤怒和驕傲淹沒了。再說,這片山地也並不算特別的荒涼偏僻,谷地道路也不算很狹窄,鐵騎通過並不算很艱難。兵家常識,只要騎兵能稍微展開,一般就不是最佳的埋伏地點。大約在龐涓的心目中,也沒有特別留意過桂陵山地。所以,他在進入桂陵山地前下的唯一命令是散騎隊形,快速通過谷地。所謂散騎一,就是騎士不再做五騎列的“成伍”並進,而是根據山間地形相對自由地選擇道路前進。這是騎兵通過山谷最快的方法。命令下達,魏軍的八萬鐵騎在三十多里長的山谷中全面撒開,山道、山坡遍佈飛馳的騎兵,馬蹄如雷,山鳴谷應。

孫臏在龐涓大軍進入齊國鉅野大道前,撒出了第五顆棋子——圍攻大梁的七萬步兵快速回師,從南面封堵桂陵山口,截擊漏網的魏國騎兵。龐涓率領騎兵前行,本是孫臏預料到的,這時候撤出進攻大梁的兵力,大梁要經過安邑魏惠王再給龐涓通報,已經是來不及了。即或來得及,龐涓也要全速前進,迎面截擊消滅齊軍,決不會允許齊軍逃走,更不會想到自己會有何等危險。孫臏摸透了龐涓的秉性,大膽回兵,最充分地利用齊國的現有兵力來實現桂陵伏擊。

夕陽暮色中,龐涓騎兵深入桂陵山谷。突然,山腰戰鼓如同晴天霹靂在頭頂炸響!滾木礌石排山倒海般從陡峭的山坡涌下,鐵鏃箭尖厲地嘯叫着,如急雨般飛來。山谷中奔馳的馬隊頓時擁擠踐踏,人仰馬翻者不計其數。在魏軍尚未清醒的時候,齊軍洶涌的洪水呼嘯着吶喊着從兩面山坡猛撲而下。在這種狹窄險峻的山谷作戰,鐵甲騎兵無以奔馳騰挪,被齊國棄馬步戰的八萬大軍壓在谷底,根本無法伸展。

面對漫山遍野的被動挨殺,龐涓驟然間清醒過來,大吼一聲:“全體下馬步戰,衝出山谷!”

經過兩個時辰的激烈拼殺,龐涓大軍折損大半,但也終於衝到了桂陵山地的出口。卻不想恰恰遇上從大梁回師的齊國步兵,只見遍野火把,刀矛閃亮,箭如驟雨,堪堪封堵在山口。

拼殺到夜半時分,龐涓只帶着殺出重圍的三四千人狼狽逃到大梁。後面兼程趕來的魏國步兵也被齊軍回師截殺,一舉擊潰。僅僅一個晚上,龐涓率領的二十萬大軍,損失了十三萬之多。最可惜的是,所向無敵的魏國鐵騎幾乎全軍覆沒,驕傲的魏國武卒——天下唯一一支重甲步兵也潰不成軍了。

孫臏的圍魏救趙,像暗夜中一道強烈的閃電,照亮了被霧靄掩蓋的戰爭空間。人們猛然醒悟,原來戰爭空間如此廣闊,竟可以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在運動中將戰場無限拓寬。在騎兵步兵代替老式戰車的歷史轉換關頭,孫臏的圍魏救趙,使步騎野戰真正走進了戰爭新天地。戰爭的動態形式,兵家的詭道本質,被真正的運動戰淋漓盡致地揮灑了出來。從此,智慧與計謀在戰爭中大放異彩,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成爲戰爭長河的奇觀。

(本章完)

第四章 談兵致禍_五 昭關大戰 老軍滅越第六章 亂政亡趙_四 王翦李牧大相持第三章 殺戮風暴_二 蒙恬蒙毅血濺兩獄 蒙氏勳族大離散經典大戰_桂陵、馬陵之戰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六 行與子還兮 我士也驕第四章 談兵致禍_五 昭關大戰 老軍滅越第五章 殘政如血_三 飽受蹂躪的李斯終於走完了晦暗的末路《大秦帝國》·史源_第三部 《金戈鐵馬》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一 秦國第一次力不從心了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四 大星垂滄海第四章 鏖兵中原_三 齊王夜入軍營 聯軍橫生波瀾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三 明暗雙管 張儀巧解第一難《大秦帝國》·史源_第二部 《國命縱橫》第九章 呂氏新政_二 醇醇本色 殷殷同心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六 長風鼓滄海 連弩射巨魚第九章 呂氏新政_三 新朝人事 幾多風雨第三章 殺戮風暴_一 滅大臣而遠骨肉 亙古未聞的政變方略第五章 情變橫生_一 弭兵論戰 嬴子楚聲名鵲起戰國七雄_秦國戰國七雄_楚國第五章 冬戰河內_一 流言竟成奇謀 齊國僥倖脫險第二章 商旅大士_二 天府鬼蜮 滄桑陳城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二 蘇秦別情下楚國第一章 六國謀秦_三 接風小宴公開了會盟秘密第二章 棟樑摧折_五 禮極致隆 大象其生 始皇帝葬禮冠絕古今八 秦帝國驟然滅亡的兩個最重大原因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五 張儀又一次被孟子激怒了第九章 縱橫初局_四 積羽沉舟新謀略第六章 櫟陽潮生_五 政事堂發生了尖銳對立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三 江東老世族打出了真正的復辟旗號第六章 秦軍悲歌_五 各具內憂 章邯刑徒軍與王離九原軍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五 撲朔迷離的大梁才士第二章 商旅大士_一 名士逢楚頭 慷慨說山東第九章 呂氏新政_四 歲首突拜相 親疏盡釋懷第一章 無妄九鼎_四 大雨落幽燕第七章 瓦釜雷鳴_七 白氏老族長搬動了大靠山大秦帝國第六部上卷第八章 風雨如晦_三 新王朝會波瀾迭起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二 蘇秦別情下楚國第一章 初政颶風_三 人性之惡 必待師法而後正第五章 術治亡韓_一 幽暗廟堂的最後一絲光亮第七章 大成合縱_五 蘇秦佩起了六國相印大秦帝國第三部中卷第六章 風雲再起_五 大節有堅貞第九章 孤城血卜_三 化齊方略陡起波瀾第五章 冬戰河內_一 流言竟成奇謀 齊國僥倖脫險大秦帝國第六部《帝國烽煙》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五 相持三年 雪球越滾越大 勝負卻越來越渺茫第三章 東方龍蛇_三 東海起大蛟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三 光怪陸離的鐵血儒案第三章 乾坤合同_六 以戰示形 秦軍偏師兩敗於李牧秦風_秦軍服飾第一章 無妄九鼎_三 九鼎夢魘 幽幽血光第九章 孤城血卜_六 兵不血刃 戰在人心第一章 權相變異_一 南望咸陽 一代名將欲哭無淚第七章 大成合縱_二 南國才俊多猛志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一 離宮永巷深深深經典大戰_邯鄲之戰第四章 談兵致禍_三 策士與君王的交換第十章 胡服風暴_一 白起方略第一次被放棄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三 秦國朝野皆動 白起秘密入軍第六章 滔滔江漢_四 江峽大戰 水陸破楚大秦帝國第三部上卷第七章 大成合縱_四 烈士暮年的最後決策第二章 商旅大士_五 呂不韋豪爽地接受了落魄者的託付楔子第九章 孤城血卜_一 古老鐵籠保全了田氏部族第十章 偏安亡齊_六 戰國之世而能偏安忘戰 異數也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二 完璧歸趙 布衣特使初現鋒芒第六章 亂政亡趙_七 滅趙大戰秋風掃落葉般開始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三 秦惠王千古奇症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六 孟子論劍示射 長歌一抒飄蓬之志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二 逍遙峰的鼓盆隱者秦國官制_武將官制第七章 迂政亡燕_八 迂闊之政 固守王道傳統的悲劇第七章 帝國烽煙_三 軹道亭外的素車白馬第八章 幽燕雷霆_二 冰天雪地的遼東軍營第四章 風雲三才_五 清一色的少壯將士使秦國大軍煥然一新第二章 國恥昭昭_四 秦國君臣在老霖雨中感謝上蒼第七章 流火迷離_四 執一不二 正心跬步第一章 初政颶風_二 大道不兩立 國法不二出第十章 蒹葭蒼蒼_三 蒹葭蒼蒼 白露爲霜第十章 偏安亡齊_四 飛騎大縱橫 北中國一舉廓清秦國官制_中央官制第七章 迂政亡燕_五 易水之西 戰雲再度密佈諸子百家_儒家諸子百家_墨家第七章 流火迷離_三 別辭難矣 聚散何堪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三 巔峰張儀又出錯第四章 談兵致禍_五 昭關大戰 老軍滅越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七 方塊字者 華夏文明旗幟也諸子百家_陰陽家第六章 亂政亡趙_八 秦王嬴政終於昂首闊步地踏進了邯鄲第六章 滔滔江漢_一 碧水風雪雲夢澤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五 渭城白露秋蕭蕭第二章 山東雄傑_五 張儀第一次遭遇挑釁第六章 秦軍悲歌_六 鉅鹿大血戰 秦軍的最後悲歌第六章 秦軍悲歌_五 各具內憂 章邯刑徒軍與王離九原軍第四章 暴亂潮水_六 彌散的反秦勢力聚合生成了新的復辟軸心第三章 乾坤合同_六 以戰示形 秦軍偏師兩敗於李牧
第四章 談兵致禍_五 昭關大戰 老軍滅越第六章 亂政亡趙_四 王翦李牧大相持第三章 殺戮風暴_二 蒙恬蒙毅血濺兩獄 蒙氏勳族大離散經典大戰_桂陵、馬陵之戰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六 行與子還兮 我士也驕第四章 談兵致禍_五 昭關大戰 老軍滅越第五章 殘政如血_三 飽受蹂躪的李斯終於走完了晦暗的末路《大秦帝國》·史源_第三部 《金戈鐵馬》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一 秦國第一次力不從心了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四 大星垂滄海第四章 鏖兵中原_三 齊王夜入軍營 聯軍橫生波瀾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三 明暗雙管 張儀巧解第一難《大秦帝國》·史源_第二部 《國命縱橫》第九章 呂氏新政_二 醇醇本色 殷殷同心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六 長風鼓滄海 連弩射巨魚第九章 呂氏新政_三 新朝人事 幾多風雨第三章 殺戮風暴_一 滅大臣而遠骨肉 亙古未聞的政變方略第五章 情變橫生_一 弭兵論戰 嬴子楚聲名鵲起戰國七雄_秦國戰國七雄_楚國第五章 冬戰河內_一 流言竟成奇謀 齊國僥倖脫險第二章 商旅大士_二 天府鬼蜮 滄桑陳城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二 蘇秦別情下楚國第一章 六國謀秦_三 接風小宴公開了會盟秘密第二章 棟樑摧折_五 禮極致隆 大象其生 始皇帝葬禮冠絕古今八 秦帝國驟然滅亡的兩個最重大原因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五 張儀又一次被孟子激怒了第九章 縱橫初局_四 積羽沉舟新謀略第六章 櫟陽潮生_五 政事堂發生了尖銳對立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三 江東老世族打出了真正的復辟旗號第六章 秦軍悲歌_五 各具內憂 章邯刑徒軍與王離九原軍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五 撲朔迷離的大梁才士第二章 商旅大士_一 名士逢楚頭 慷慨說山東第九章 呂氏新政_四 歲首突拜相 親疏盡釋懷第一章 無妄九鼎_四 大雨落幽燕第七章 瓦釜雷鳴_七 白氏老族長搬動了大靠山大秦帝國第六部上卷第八章 風雨如晦_三 新王朝會波瀾迭起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二 蘇秦別情下楚國第一章 初政颶風_三 人性之惡 必待師法而後正第五章 術治亡韓_一 幽暗廟堂的最後一絲光亮第七章 大成合縱_五 蘇秦佩起了六國相印大秦帝國第三部中卷第六章 風雲再起_五 大節有堅貞第九章 孤城血卜_三 化齊方略陡起波瀾第五章 冬戰河內_一 流言竟成奇謀 齊國僥倖脫險大秦帝國第六部《帝國烽煙》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五 相持三年 雪球越滾越大 勝負卻越來越渺茫第三章 東方龍蛇_三 東海起大蛟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三 光怪陸離的鐵血儒案第三章 乾坤合同_六 以戰示形 秦軍偏師兩敗於李牧秦風_秦軍服飾第一章 無妄九鼎_三 九鼎夢魘 幽幽血光第九章 孤城血卜_六 兵不血刃 戰在人心第一章 權相變異_一 南望咸陽 一代名將欲哭無淚第七章 大成合縱_二 南國才俊多猛志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一 離宮永巷深深深經典大戰_邯鄲之戰第四章 談兵致禍_三 策士與君王的交換第十章 胡服風暴_一 白起方略第一次被放棄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三 秦國朝野皆動 白起秘密入軍第六章 滔滔江漢_四 江峽大戰 水陸破楚大秦帝國第三部上卷第七章 大成合縱_四 烈士暮年的最後決策第二章 商旅大士_五 呂不韋豪爽地接受了落魄者的託付楔子第九章 孤城血卜_一 古老鐵籠保全了田氏部族第十章 偏安亡齊_六 戰國之世而能偏安忘戰 異數也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二 完璧歸趙 布衣特使初現鋒芒第六章 亂政亡趙_七 滅趙大戰秋風掃落葉般開始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三 秦惠王千古奇症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六 孟子論劍示射 長歌一抒飄蓬之志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二 逍遙峰的鼓盆隱者秦國官制_武將官制第七章 迂政亡燕_八 迂闊之政 固守王道傳統的悲劇第七章 帝國烽煙_三 軹道亭外的素車白馬第八章 幽燕雷霆_二 冰天雪地的遼東軍營第四章 風雲三才_五 清一色的少壯將士使秦國大軍煥然一新第二章 國恥昭昭_四 秦國君臣在老霖雨中感謝上蒼第七章 流火迷離_四 執一不二 正心跬步第一章 初政颶風_二 大道不兩立 國法不二出第十章 蒹葭蒼蒼_三 蒹葭蒼蒼 白露爲霜第十章 偏安亡齊_四 飛騎大縱橫 北中國一舉廓清秦國官制_中央官制第七章 迂政亡燕_五 易水之西 戰雲再度密佈諸子百家_儒家諸子百家_墨家第七章 流火迷離_三 別辭難矣 聚散何堪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三 巔峰張儀又出錯第四章 談兵致禍_五 昭關大戰 老軍滅越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七 方塊字者 華夏文明旗幟也諸子百家_陰陽家第六章 亂政亡趙_八 秦王嬴政終於昂首闊步地踏進了邯鄲第六章 滔滔江漢_一 碧水風雪雲夢澤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五 渭城白露秋蕭蕭第二章 山東雄傑_五 張儀第一次遭遇挑釁第六章 秦軍悲歌_六 鉅鹿大血戰 秦軍的最後悲歌第六章 秦軍悲歌_五 各具內憂 章邯刑徒軍與王離九原軍第四章 暴亂潮水_六 彌散的反秦勢力聚合生成了新的復辟軸心第三章 乾坤合同_六 以戰示形 秦軍偏師兩敗於李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