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風雲再起_四 明大義兮真豪傑

四 明大義兮真豪傑

燕國使團大張旗鼓地出發了,薊城國人幾乎是傾城而出,夾道歡呼。

多少年來,燕國朝野都沒有如此舒心過。一次特使出行,使君臣國人如過年節如迎大賓,似乎確實有些小題大做了。但蘇秦卻明白其中原由,他從夾道國人明朗真誠的笑臉上看到了渴望災難消弭的激動興奮,從朝臣們鄭重其事的恭敬中看到了他們爲燕國能夠發動一次正義結盟而生出的驕傲。幾百年了,燕國人從來以“周天子王族諸侯”驕傲,以西周時代“靖北大國”的功勳驕傲。就是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燕國北抗胡族,也是備受天下敬重的邦國。可進入戰國以來,燕國的光環消失了,外出燕人在列國再也不是受人敬重的大邦國人了,困守一隅,連中山狼這樣的蠻邦都敢挑釁燕國,燕國朝野如何不感到窩火?多少年來,燕國與趙國、齊國之所以錙銖必較,爲的就是維持些許可憐的面子,守住些許脆弱的尊嚴。蘇秦一策點化,使燕國豁然開朗——燕國可以消弭兵災!燕國可以高舉抗暴安天下的正義大旗,成爲力行天道的大國!燕人以天下爲己任的王族子民的胸懷立即顯現了出來,古老周人敬重功臣的傳統情懷,也淋漓盡致地涌現出來,如何能不感激這位來自洛陽王畿的天賜大才?

軺車轔轔,站在六尺車蓋下的蘇秦肅穆莊重,心頭反覆閃過白絹上的大字“以燕爲本,可保無恙”。古老疲弱的燕國啊,誰能想到,你竟然會成爲第一個接納合縱長策改變天下格局的國家!

十里郊亭,燕文公爲蘇秦餞行:“蘇卿謹記,成與不成,速回薊城。”

蘇秦慨然舉爵:“受燕重託,忠燕之事,蘇秦決然不辱使命!”

綠衣白紗的國後燕姬走到百人騎隊面前,親自從內侍手中抱過酒罈,一碗一碗地斟滿了整齊排列在騎士們面前的大碗,然後舉起一碗老燕酒道:“燕山壯士們:燕國安危在武安君,武安君安危在你等。身爲國後,爲了燕國存亡,爲了武安君平安,我敬壯士們一爵!”說完一飲而盡,躬身殷殷拜倒。肅然列隊的騎士們熱血沸騰了,全體刷地跪倒。荊燕拔劍高喝:“歃血——”百名騎士齊刷刷拔劍向掌中一勒,大手一伸,鮮血滴入了每個陶碗。

荊燕舉起血酒,激昂立誓:“義士報國,赴湯蹈刃!不負國後,不負武安君!”

“義士報國,赴湯蹈刃!不負國後,不負武安君!”百名騎士舉碗汩汩飲盡,一齊將碗摔碎。驟然之間,蘇秦熱淚盈眶。藉着向燕文公躬身告別,大袖一揮,遮住了自己的淚眼,轉身下令:“起行!”跳上軺車轔轔去了。

當蘇秦車隊到達易水河畔時,接到探馬急報:趙國發生宮變,奉陽君府邸被圍困。

大權在握的奉陽君根本沒有覺察到危險在臨近,更沒有想到,此等危險是由被他貶黜邊地的肥義引出的。肥義原本就是與草原匈奴作戰的將軍,罰他到邊軍中做苦役,恰恰使他如魚得水,不久便生出了事端。

趙國大軍素來有步騎兩大勢力:步軍以奉陽君一族的封地爲成長根基,主要駐守趙國南部,對中原作戰;騎兵以國君嫡系一族的封地爲根基,主要駐守雁門、雲中、九原等隘口要塞,對匈奴作戰。那時,陰山草原尚在匈奴(胡人)之手,燕、秦、趙三國均受到匈奴遊騎的很大威脅。趙國北部邊境恰恰又與匈奴部族正面接壤,地域最廣闊,所受威脅最大。直至戰國中期,趙國邊患始終是匈奴大於中原。正因爲如此,北邊的騎兵一直是趙國的主力大軍,但卻很少開進中原作戰。中原列國之所以經常佔趙國便宜,卻又對趙國畏懼三分,顧忌的也就是這支騎兵大軍。趙國之所以屢敗於中原而篤定以“強趙”自居,倚仗的也是這支等閒不動的鎖邊力量。

趙肅侯目光深遠,將少年太子趙雍派到北邊錘鍊,爲的就是掌控這支主力大軍。趙雍是一個膽識過人的少年英雄,與肥義一見如故,成了忘年至交。其時,肥義正是北邊騎兵的名將之一,深沉而有機謀,在軍中很有根基。趙雍將肥義薦舉給父親,趙肅侯立即調肥義入朝,做了官小權大的兵庫司馬,掌管全軍兵器配給。這兵庫司馬隸屬國尉,而國尉府歷來都是武職文事,奉陽君不屑掌管,給了國君面子,由着他去任命。肥義秉承國君叮囑,凡奉陽君調撥兵器,不駁不擋,只是及時稟報國君。如此兩三年中,倒是相安無事。這次偏偏遇上“人貓”李家老要捉弄肥義,使肥義去碰奉陽君的清晨大忌,引得奉陽君惱羞成怒,當場將肥義重貶治罪。

奉陽君聽“人貓”家老一番解說,自感藉此拔了一顆鐵釘子,高興得連呼快哉快哉。

正在奉陽君府邸舉酒相慶之際,大禍突然降臨——兩千精兵從天而降,包圍了府邸。原來,肥義權衡朝局,決意發動宮變。藉着屈辱難耐爲由,肥義通聯軍中密友歃血爲盟,立誓殺回邯鄲復仇。大事底定,肥義又與趙雍秘密聯絡,一拍即合,於是率兩千精騎星夜南下,在邯鄲城外的山谷隱蔽三日,換裝散流入城,重新秘密集結,在月黑風高的夜晚,突然包圍了奉陽君府邸。

奉陽君大怒,親自率領府中二百名甲士衝殺突圍。可血戰兩個時辰,二百名甲士全部戰死,也沒能邁出前院一步。絕望之下,奉陽君手刃全家老小十餘口,長聲嘶吼:“趙語,我何負於你?出此毒手——”憤怒剖腹,人已氣絕,兀自腹中插劍,跪立血泊之中。

肥義冷笑着一劍砍倒奉陽君屍體,喝令搜查李家老。這隻“人貓”被血戰嚇得魂飛膽裂,竟軟倒在茅廁裡,被押到肥義面前時尚禁不住屁滾尿流。肥義嘿嘿嘿笑了幾聲:“如此膩歪小人,當真令人噁心!”劍光一閃,李家老雪白的肥頭已經飛出了丈外。

突變發生,趙肅侯尚蒙在鼓中,及至得報,大剿殺已經完畢。趙肅侯迫於無奈,只好出面收拾殘局:立即賜肥義兵符,令其調兵封鎖邯鄲外要塞隘口;又命太子趙雍鎮守邯鄲,同時派出快馬特使,急召奉陽君一脈的在外將吏還都。趙肅侯自己則緊急召集文武百官,宣佈奉陽君謀逆大罪,立即晉升了一批新貴,當殿剝奪了奉陽君親信將領的全部兵權。

一番緊急折騰,邯鄲總算沒有大亂。這時,奉陽君一脈的在外勢力也全部回到了邯鄲。趙肅侯下詔:除官升爵——每人爵升兩級,實職全部免除,封地變爲虛封(只收賦稅而無治權)。至此,趙國局面纔算大體穩定了下來。但從此以後,趙國的邊地將軍便在政局中開始擁有極爲特殊的地位,致使軍人宮變成爲趙國無窮的後患。大局方定,探馬急報:燕國武安君蘇秦出使趙國,已到邯鄲城外。

“燕國特使?”趙肅侯冷笑,“老朽之國,又來使詭計?不見。”

“父侯且慢。”趙雍上前低聲耳語了一陣。

趙肅侯思忖點頭:“也好,那你去迎他。”

倏忽之間,蘇秦又來到了邯鄲,然則今非昔比,心中不禁感慨萬分。

太子趙雍親自在北門外隆重迎接。將蘇秦護送到驛館住好,趙雍尚無離去之意。蘇秦已知邯鄲宮變情形,對這位尚未加冠而威猛厚重的太子頗有好感,也知他對趙侯大有影響,誠懇相邀飲茶清談。趙雍爽快,一口答應,倆人便在驛館庭院的竹林茅亭下品起茶來。

“武夫好酒,我只覺這茶太清苦了。”趙雍呷了一口笑道。

“太子不聞《詩》雲:誰謂荼

苦?其甘如薺。”蘇秦悠然一笑,“茶之爲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那時候,酒還在井裡呢。”

“酒如烈火,茶若柔水,可像趙燕兩國?”趙雍頗爲神秘地笑着。

“此火此水,本源同一。若無甘泉,酒茶皆空。”蘇秦應聲便答。

“先生好機變,佩服。”趙雍不禁肅然,俄而微笑低聲道,“聞奉陽君家老與閣下交好,可有此事?”

蘇秦大笑一陣道:“此等人貓,想不到竟被奉陽君當做心腹,當真天殺也!”見趙雍欲言又止的樣子,蘇秦心中一動道,“太子,奉陽君一脈在燕國多有勢力,與遼東燕人淵源頗深。我在得知邯鄲事變後,已經快馬知會燕公,對奉陽君勢力多方監視,務使對趙國無擾。”

“先生周詳,父侯定然高興。”趙雍顯然輕鬆了許多,“恕我直言,燕國慣於騷擾趙國,盡做偷雞摸狗勾當,趙國朝野不勝其煩。然則說到底,趙國也無力全吞了燕國。趙國爲中原扛着匈奴這座大山,中原列國還要趁機挖我牆腳,趙國壓力太大了。否則,趙國早對燕國算總賬了。趙雍心中無底:燕國雖然聽從先生,然則究竟能否改弦更張,從此停止偷襲?”

“能。”蘇秦坦然堅定,“太子所疑自有道理。蘇秦原本也覺燕國怪誕乖戾,入燕體察,方知燕國公室虛榮過甚,常以錙銖偷襲之利,維持貴胄尊嚴。今燕公悔悟,已明燕國利害之根本,和趙也得朝野擁戴,何能舊病復發做市井行徑?”

“好!要的就是這句話。”趙雍爽朗大笑,“先生且歇息半日,靜候佳音。”說完拱手一禮,匆匆去了。

蘇秦望着遠去的赳赳身影,不禁感慨讚歎:“天生趙雍,趙國當興也!”

次日清晨,荊燕匆匆來報:“國君特使來迎,車馬已到館門。”

蘇秦以爲是趙雍親來,連忙迎出館門,卻見軺車下來一個決然不過十五六歲的少年,紅衣玉冠,面目清朗,一股勃勃英氣。蘇秦稍有愣怔,少年已經雙手捧着一卷竹簡深深躬下:“公子趙勝奉君命前來,恭迎武安君入宮。”雖然兩句話,卻是聲音朗朗輕重有致,大是清新。

“此兒少年加冠,又一個弱冠英才!”蘇秦心頭一閃,接過少年手中的國君君書展開,兩行大字赫然入目:“特命公子勝爲特使,迎燕國武安君來落雁臺會商,趙侯即日。”方未合卷,但聞馬蹄沓沓,荊燕已經領着百人騎隊將蘇秦的軺車駕了過來。

“荊燕,就你隨我前往便了,護衛騎隊撤回。”蘇秦想的是凸現對趙國的信任。

荊燕尚在猶豫,公子趙勝拱手朗聲道:“國君有命,武安君可帶全部護衛入宮。”

“既然如此,公子請。”蘇秦心中頓時一熱,也不想反覆推託。

“武安君請。”公子趙勝恭敬還禮,上前將蘇秦輕輕一扶上車。待蘇秦坐定,趙勝拱手道,“敢請馭手下車,趙勝爲武安君駕車。”

荊燕目光一閃,就要制止。這個馭手是萬里挑一的駕車劍術兩精通的奇才,而且是國後燕姬親自交到荊燕手中的,如何能輕易換了?燕趙世仇,誰敢掉以輕心?哪知尚未開口,卻見蘇秦笑道:“恭敬不如從命,正可領略公子車技了。”馭手看看荊燕,荊燕一擺手,馭手身形未動已躍起飛出,落在兩丈外的一匹備用戰馬身上。

“好!燕國有此奇士,當教我的幾個門客也見識一番。”公子趙勝顯然也是此道癡者,少年心性頓時流露,未見動作,人已經站上了車轅,兩手一展兩邊馬繮,輕輕一抖,軺車已經轔轔上街。片刻之間,軺車馬隊出了邯鄲北門,直向落雁臺飛來。公子趙勝立在車轅,英挺明朗,長髮隨着大紅斗篷迎風飄舞,當真是玉樹臨風。也不見他有大幅度動作,只是兩繮輕搖,偶爾一聲口哨,軺車卻始終是平穩飛馳,毫無劇烈顛簸。蘇秦多有遊歷,也算得駕車好手,卻真是驚歎這個少年公子的本領。要知道,他駕的是陌生車馬,要在搭手之間對車馬秉性立即感悟,豈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消片刻,落雁臺已經遙遙在望。

落雁臺,是趙成侯時爲慶賀雁門關對匈奴的一次大勝仗修建的,坐落在邯鄲城北的水南岸,實際上便是趙肅侯的行宮。落雁臺建在一座小山頂上,從山下開始,一百餘級的白色石梯直達山頂的綠色宮殿,遠遠望去,如在雲天。蘇秦知道趙國君主有個傳統,大事往往在宮外會商。今日趙侯將會見地選在落雁臺,應該是一個很好的徵兆。

車隊馬隊到得臺下,早有太子趙雍迎了上來,與趙勝左右陪伴着蘇秦登臺。燕國的百名騎士下馬在後緊緊跟隨。到達頂端下的平臺時,蘇秦命令衛隊止步,只許荊燕以副使身份跟隨。趙雍本來還要請衛隊上臺,被蘇秦堅執謝絕了。

落雁臺頂端實際上是一個碩大無比的石亭。除了“亭”後樹林中有兩排房屋作爲起居飲食處所外,落雁臺廊柱環繞,四面臨風,居高鳥瞰,確實使人心胸頓時開闊。此時落雁臺上已經肅然聚集了趙國的十幾名實力權臣,趙肅侯居中就座,顯然已經將趙雍對蘇秦的試探說了,權臣們正在各自思忖,間或小聲議論一陣。

“燕國特使武安君到——”

隨着內侍在臺口的高聲報號,蘇秦在趙雍、趙勝陪伴下踏進了落雁臺大廳。

“燕使蘇秦,參見趙侯。”蘇秦深深一躬。

趙肅侯在座中大袖一伸遙遙虛扶:“先生辛苦,入座。”

一名紅衣老內侍立即輕步上前,將蘇秦引入趙肅侯左手靠下的長案前就座。蘇秦一瞄,趙雍已經坐在了他對面案前,少年公子趙勝竟然坐在趙雍之下,心中不禁暗暗驚訝,看來這個少年公子在趙國果然是個人物。

“先生使趙,何以教我?”趙肅侯淡淡開口。

“蘇秦使趙,事爲兩端:一則爲燕趙修好,二則爲趙國存亡。”蘇秦肅然回答。

話音落點,座中一人高聲道:“肥義不明,敢問特使:前者尚在特使本分,後者卻分明危言聳聽!趙國有何存亡之危?尚請見教。”

“將軍看來,趙國固若金湯。蘇秦看來,趙國危如累卵。”

“轟——”一言落點,舉座騷動。一個白髮老臣顫巍巍道:“蘇秦大膽!百餘年來,趙

國拓地千里,北擊匈胡,南抗中原,巍巍乎如泰山屹立,如何便有累卵之危?”

蘇秦悠然笑道:“國之安危,在於所處大勢。大勢危,雖有破軍殺將之功,終將覆沒,此春秋晉國所以亡也。大勢安,雖有數敗而無傷根本,此弱燕所以存也。趙國地廣兩千裡,步騎甲士三十萬,糧粟有數年之存,隱隱然與齊魏比肩,堪稱當今天下強國。”蘇秦一頓,辭色驟然犀利,“然趙國有四戰之危、八方之險,縱能勝得三五仗,可能勝得連綿風雨經年久戰?”

“何來四戰之危、八方之險?當真胡說!”肥義顯然憤怒了,竟然用了“胡說”兩字。趙國人將匈奴胡人之說蔑稱“胡說”,意謂亂七八糟的髒謬之言。這在趙人是很重的斥責了。蘇秦卻沒有計較,侃侃道:“四戰之危,乃趙國最主要的四個交戰國:魏趙之戰、秦趙之戰、韓趙之戰、燕趙之戰。此乃四戰。諸君公論,趙與四國之間,血戰幾曾停止過?”見座中一片寂然,無人應對,蘇秦接道,“更以大勢論,匈胡之危、中山之患、齊趙齟齬、楚趙交惡,再加秦魏韓燕經年與趙國開戰,豈非八方之險乎?”

滿座寂然,唯有肥義漲紅着臉喊道:“即便如此,奈何趙國!”

蘇秦大笑道:“匹夫之勇,亡國之患。趙國之危,更在心盲之危。”

“此言怎講?先生明言。”公子趙勝急迫插話。

“所謂心盲者,不聽於外,不審於內也。趙國自恃強悍,與天下列國皆怒目相向,動輒刀兵相見,外不理天下大勢,內不思順時而動,致成好勇鬥狠之邦,譬如盲人瞎馬,夜半臨池……”

“啊——”舉座大臣驚訝地一聲喘息,雖然很輕,寂靜中卻清晰可聞。

“依先生所言,天下大勢作何分解?”公子趙勝緊追不捨。

蘇秦應聲便答:“方今天下,人皆說亂象紛紛,列國間無友皆敵。此乃虛象也,此言亦大謬也。方今天下大勢之根本有二:其一,山東列國勢衰,陷入相互攻伐之亂象;其二,關西秦國崛起,利用六國亂象,大取黃雀之利。近四五年來,山東列國相互五十餘戰,大體上誰也沒佔得一城之利。然則再看秦國:三五年來先奪房陵,大敗楚軍,威逼楚國遷都;再奪崤山全部,使魏國向東龜縮三百里;又奪韓國宜陽鐵山,鋒芒直指河內

沃野,對周韓魏如長矛直指咽喉;三奪趙國晉陽,直在趙國肋上插刀,在燕國門庭舞劍;唯餘齊國無傷,皆因相隔太遠。一朝中原打通,齊國頓臨大險。這便是如今天下大勢之要害——強秦威懾中原,而中原卻一片亂象,坐待秦國各個擊破,分而食之。趙爲山東強國,不思大勢根本,一味牙眼相還,唯思些小復仇,豈非要被強秦與亂象湮沒哉!”

落雁臺大廳靜得唯聞喘息之聲,誰也提不出反駁,人人都覺得一股涼氣直貫脊樑。

“先生之策若何?”趙肅侯終於開口了。

蘇秦精神大振,胸臆直抒:“安國之本,內在法度,外在邦交。刀兵爭奪,邦交爲先。今山東六國皆在強秦兵鋒之下,趙國又在山東六國之腹心。山東大亂,趙國受害最深,威脅最大。山東安,則趙國自安。唯其如此,趙國當審時度勢,借燕趙修好之機,發動合縱盟約,六國一體,共同抗秦!如此則天下恢復均勢,趙國可保中原強國之位。”

“先生且慢。”肥義站了起來,“合縱盟約,如何約法?得說個明白纔是。”

“合縱盟約,大要在兩點:其一,六國結盟,互罷刀兵;其二,任何一國與強秦開戰,五國得一齊出兵救援。救援之法,以開戰地點不同而不同。蘇秦擬定了六套互援方略,各有一圖,尚請將軍指教。”說着回身吩咐,“荊燕副使,請張掛六圖。”

荊燕利落地打開木箱,拿出六幅卷軸。趙勝大感興趣,連忙走過來幫忙,片刻將六幅捲圖張掛在六根粗大的廊柱上。趙國臣子幾乎人人都有過戎馬生涯,聚攏過來看得片刻,不消解說已經大體明白,不禁相互議論點頭,大有認同之意。

肥義看得最細,看罷也不與人交談,徑直走到蘇秦面前高聲問道:“六國同盟,我趙國吃虧最大,要爲他邦流血死人,對麼?”

“將軍差矣!”蘇秦毫不迴避肥義鋒棱閃閃的目光,慨然高聲道,“恰恰是趙國得利最大。要說首當其衝之危害,當屬魏韓兩國。但得合縱,魏韓便成趙國南部屏障,秦國縱是虎狼,也不可能越過魏韓徑直從天外飛來。此中道理,將軍當不難明白。”

肥義沉默,又不得不點頭。

“然則,趙國總不至於只乘涼,不栽樹吧。”蘇秦跟了一句,頗有譏諷。

“豈有此理!先生輕我趙人也。”公子趙勝滿面漲紅,慷慨激昂,“老趙人剛烈粗樸,豈有安心乘涼之理?但爲合縱同盟,趙國必爲居中策應之主力大軍,先生豈可疑我趙國!”

蘇秦哈哈大笑:“公子快人快語,蘇秦失言了。”說罷深深一躬。

太子趙雍呵呵笑道:“先生一激,果然忍耐不得,當真趙人也。”

落雁臺中氣氛頓時輕鬆。趙肅侯從中央長案前站起,向蘇秦拱手一禮道:“先生長策,我君臣皆服,願從先生大計,燕趙修好,六國合縱,以圖恢復中原均勢,求得趙國長安。”

“趙侯明智,蘇秦不勝心感。”

趙雍上前與趙肅侯耳語了幾句,趙肅侯高聲道:“本侯書封:蘇秦爲趙國上卿,兼做趙國特使,代本侯出使列國,同盟合縱。”

“好——”趙國臣子們素來粗豪不拘禮儀,一片叫好拍掌。

趙肅侯出了座案,拉着趙勝向蘇秦走了過來:“上卿,這是公子勝,本侯最鍾愛的一個族孫,尚算聰敏才智,我已爲他加冠了。本侯派他做副使,上卿意下如何?”

“臣謝過國君。”蘇秦深深一躬,“公子少年英才,蘇秦深爲榮幸。”

趙雍在旁笑道:“勝侄,就帶我的雁門騎士隊去。”

“謝過大父,謝過族叔,趙勝定然不辱使命!”

“好!成得大功,國有重賞。”趙肅侯欣然激勵。

三日後,蘇秦車馬隊出了邯鄲南門,氣勢是任何特使都無法比擬的。這支車馬大隊分爲三節,當先是趙勝的雁門百騎護持着兩面大旗,一面大書“燕國武安君蘇”,一面大書“趙國上卿蘇”;蘇秦的青銅軺車與六輛裝載禮品的馬拉貨車轔轔居中,荊燕的百騎護衛分成兩翼,將蘇秦車隊夾在中間;最後又是趙勝的二百雁門鐵騎與十二輛輜重車。公子趙勝總司這支軍馬的行止,號稱“燕趙騎尉”,懷抱令旗不斷地前後飛馬馳驅。

如此氣勢的出使,一路行來浩浩蕩蕩,尚未到達韓魏地界,新鄭、大梁已經是盡人皆知。也自然驚動了各方哨探斥候,各方探馬流星般飛馳列國都城。

(本章完)

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一 秦孝公的大婚盛典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二 孤帆飄蓬水成冰名將_田單第五章 天地再造_三 亙古奇書陰符經《大秦帝國》·史源_第五部 《鐵血文明》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二 咸陽冬雷起宮廷第四章 談兵致禍_三 策士與君王的交換大秦帝國第二部中卷大秦帝國第一部中卷第三章 乾坤合同_二 嬴政第一次面對從來沒有想過的大事第四章 暴亂潮水_六 彌散的反秦勢力聚合生成了新的復辟軸心第七章 流火迷離_五 豐京廢墟的遠古洞窟大秦帝國第三部《金戈鐵馬》第三章 西出鎩羽_三 夤夜發奇兵第三章 安邑風雲_六 棋室裡的六國角逐第二章 大決涇水_一 治旱大舉 綱在河渠第六章 滔滔江漢_一 碧水風雪雲夢澤第七章 帝國烽煙_一 天地莫測 趙高的皇帝夢終作泡影大秦帝國第一部中卷第九章 孤城血卜_四 孤城一片有縱橫七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專制說之歷史分析第一章 初政颶風_六 振聾發聵的《諫逐客書》第二章 大決涇水_七 涇水入田 鄭國渠震動天下名將_李牧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五 張儀又一次被孟子激怒了第九章 霹靂手段_三 墨家論政臺一波三折第四章 談兵致禍_五 昭關大戰 老軍滅越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七 神醫扁鵲對秦孝公的奇特診斷大秦帝國第一部上卷第九章 分治亡楚_二 父子皆良將 歧見何彷徨第六章 櫟陽潮生_四 世族元老們惶惑不安了第十章 偏安亡齊_六 戰國之世而能偏安忘戰 異數也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一 年輕的大將軍豪氣勃發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三 齊威王吏治的奇特手段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四 大巡狩第一屯 嬴政皇帝召見鄭國密談第六章 亂政亡趙_一 秦國朝野發力 謀定對趙新方略第五章 情變橫生_六 殷殷宴席生出了無端波瀾第一章 六國謀秦_三 接風小宴公開了會盟秘密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五 將計就計邯鄲策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二 孤帆飄蓬水成冰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五 長公子扶蘇與皇帝父親的政道裂痕七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專制說之歷史分析第六章 滔滔江漢_一 碧水風雪雲夢澤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四 嬴虔甘龍的詭秘暴亡第三章 安邑風雲_四 安邑王街的神秘商人第六章 子楚還國_二 立嫡密書生髮出意想不到的事端第四章 鏖兵中原_三 齊王夜入軍營 聯軍橫生波瀾第七章 帝國烽煙_三 軹道亭外的素車白馬第十章 胡服風暴_五 林胡騎術震驚了趙雍第五章 術治亡韓_三 《韓非子》深深震撼了年輕的秦王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七 神醫扁鵲對秦孝公的奇特診斷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一 大澤鄉驚雷撼動天下第四章 鏖兵中原_四 河外大開打 初帥刁猛狠第十章 胡服風暴_一 白起方略第一次被放棄第二章 國恥昭昭_三 政事堂憋出了一條奇計大秦帝國第二部中卷第十章 蒹葭蒼蒼_四 風兮雅兮 我心何堪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五 圍魏救趙 孫臏打了千古一仗出版說明第三章 西出鎩羽_六 孑然一身出咸陽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二 完璧歸趙 布衣特使初現鋒芒第四章 咸陽初動_四 碧潭廢墟的隱居夫人《大秦帝國》·史源_第二部 《國命縱橫》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三 雍也不雍 胡憯莫懲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四 點點漁火不同眠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二 孤帆飄蓬水成冰第七章 瓦釜雷鳴_二 疲民與貴族竟有了憤怒的共鳴大秦帝國第五部《鐵血文明》第十章 張儀風雲_五 張儀蘇秦都祭出了古老的權謀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七 陰謀陽謀萬象生名將_孫臏第六章 子楚還國_三 佳人歸來兮 春不可以殘第一章 暮政維艱_四 昭襄王暮定計然策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二 流火落葉公器心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一 關西大力神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四 大星垂滄海第七章 流火迷離_三 別辭難矣 聚散何堪戰國七雄_趙國第二章 山東雄傑_二 雙傑聚酒評天下第八章 幽燕雷霆_二 冰天雪地的遼東軍營第一章 權相變異_二 趙高看見了一絲神異的縫隙第七章 流火迷離_二 塞上春寒 心變情異第七章 流火迷離_三 別辭難矣 聚散何堪名將_樂毅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四 天齊淵波瀾詭譎第二章 山東雄傑_二 雙傑聚酒評天下第二章 艱危咸陽_四 撲朔迷離起雷霆第六章 秦軍悲歌_二 多頭並立的楚軍楚政第六章 子楚還國_六 長歌當哭兮 大義何殤第八章 失才亡魏_二 輕兵襲北楚 機變平韓亂第十章 張儀風雲_五 張儀蘇秦都祭出了古老的權謀戰國七雄_齊國第三章 乾坤合同_五 李斯的積微政略大大出乎新銳君臣預料大秦帝國第一部中卷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五 力行郡縣制 始皇帝詔書震動天下第三章 東方龍蛇_四 布衣柴門千里駒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二 三晉合謀易上黨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一 冠劍將及兮 風雨如磐第一章 暮政維艱_一 落拓奇士隱秘出山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七 陰謀陽謀萬象生
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一 秦孝公的大婚盛典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二 孤帆飄蓬水成冰名將_田單第五章 天地再造_三 亙古奇書陰符經《大秦帝國》·史源_第五部 《鐵血文明》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二 咸陽冬雷起宮廷第四章 談兵致禍_三 策士與君王的交換大秦帝國第二部中卷大秦帝國第一部中卷第三章 乾坤合同_二 嬴政第一次面對從來沒有想過的大事第四章 暴亂潮水_六 彌散的反秦勢力聚合生成了新的復辟軸心第七章 流火迷離_五 豐京廢墟的遠古洞窟大秦帝國第三部《金戈鐵馬》第三章 西出鎩羽_三 夤夜發奇兵第三章 安邑風雲_六 棋室裡的六國角逐第二章 大決涇水_一 治旱大舉 綱在河渠第六章 滔滔江漢_一 碧水風雪雲夢澤第七章 帝國烽煙_一 天地莫測 趙高的皇帝夢終作泡影大秦帝國第一部中卷第九章 孤城血卜_四 孤城一片有縱橫七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專制說之歷史分析第一章 初政颶風_六 振聾發聵的《諫逐客書》第二章 大決涇水_七 涇水入田 鄭國渠震動天下名將_李牧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五 張儀又一次被孟子激怒了第九章 霹靂手段_三 墨家論政臺一波三折第四章 談兵致禍_五 昭關大戰 老軍滅越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七 神醫扁鵲對秦孝公的奇特診斷大秦帝國第一部上卷第九章 分治亡楚_二 父子皆良將 歧見何彷徨第六章 櫟陽潮生_四 世族元老們惶惑不安了第十章 偏安亡齊_六 戰國之世而能偏安忘戰 異數也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一 年輕的大將軍豪氣勃發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三 齊威王吏治的奇特手段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四 大巡狩第一屯 嬴政皇帝召見鄭國密談第六章 亂政亡趙_一 秦國朝野發力 謀定對趙新方略第五章 情變橫生_六 殷殷宴席生出了無端波瀾第一章 六國謀秦_三 接風小宴公開了會盟秘密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五 將計就計邯鄲策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二 孤帆飄蓬水成冰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五 長公子扶蘇與皇帝父親的政道裂痕七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專制說之歷史分析第六章 滔滔江漢_一 碧水風雪雲夢澤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四 嬴虔甘龍的詭秘暴亡第三章 安邑風雲_四 安邑王街的神秘商人第六章 子楚還國_二 立嫡密書生髮出意想不到的事端第四章 鏖兵中原_三 齊王夜入軍營 聯軍橫生波瀾第七章 帝國烽煙_三 軹道亭外的素車白馬第十章 胡服風暴_五 林胡騎術震驚了趙雍第五章 術治亡韓_三 《韓非子》深深震撼了年輕的秦王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七 神醫扁鵲對秦孝公的奇特診斷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一 大澤鄉驚雷撼動天下第四章 鏖兵中原_四 河外大開打 初帥刁猛狠第十章 胡服風暴_一 白起方略第一次被放棄第二章 國恥昭昭_三 政事堂憋出了一條奇計大秦帝國第二部中卷第十章 蒹葭蒼蒼_四 風兮雅兮 我心何堪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五 圍魏救趙 孫臏打了千古一仗出版說明第三章 西出鎩羽_六 孑然一身出咸陽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二 完璧歸趙 布衣特使初現鋒芒第四章 咸陽初動_四 碧潭廢墟的隱居夫人《大秦帝國》·史源_第二部 《國命縱橫》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三 雍也不雍 胡憯莫懲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四 點點漁火不同眠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二 孤帆飄蓬水成冰第七章 瓦釜雷鳴_二 疲民與貴族竟有了憤怒的共鳴大秦帝國第五部《鐵血文明》第十章 張儀風雲_五 張儀蘇秦都祭出了古老的權謀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七 陰謀陽謀萬象生名將_孫臏第六章 子楚還國_三 佳人歸來兮 春不可以殘第一章 暮政維艱_四 昭襄王暮定計然策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二 流火落葉公器心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一 關西大力神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四 大星垂滄海第七章 流火迷離_三 別辭難矣 聚散何堪戰國七雄_趙國第二章 山東雄傑_二 雙傑聚酒評天下第八章 幽燕雷霆_二 冰天雪地的遼東軍營第一章 權相變異_二 趙高看見了一絲神異的縫隙第七章 流火迷離_二 塞上春寒 心變情異第七章 流火迷離_三 別辭難矣 聚散何堪名將_樂毅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四 天齊淵波瀾詭譎第二章 山東雄傑_二 雙傑聚酒評天下第二章 艱危咸陽_四 撲朔迷離起雷霆第六章 秦軍悲歌_二 多頭並立的楚軍楚政第六章 子楚還國_六 長歌當哭兮 大義何殤第八章 失才亡魏_二 輕兵襲北楚 機變平韓亂第十章 張儀風雲_五 張儀蘇秦都祭出了古老的權謀戰國七雄_齊國第三章 乾坤合同_五 李斯的積微政略大大出乎新銳君臣預料大秦帝國第一部中卷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五 力行郡縣制 始皇帝詔書震動天下第三章 東方龍蛇_四 布衣柴門千里駒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二 三晉合謀易上黨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一 冠劍將及兮 風雨如磐第一章 暮政維艱_一 落拓奇士隱秘出山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七 陰謀陽謀萬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