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風_秦國兵器

秦國兵器

秦劍

秦劍爲青銅所制,劍身呈柳葉狀,又細又長又尖,長度均在81~94.8釐米,遠遠超過戰國時期其他幾國的長劍(長度一般在50~65釐米),在格鬥中顯然更容易刺到對方。秦劍雖長卻不易折斷的秘密在於,它的銅錫配比讓青銅劍的硬度和韌性結合得恰到好處。出土的秦劍還在劍身上鍍了鉻,一方面使劍鋒利異常,一方面起到了防腐的作用。

秦鈹

鈹是古代著名長兵器之一。鈹的外形極似短劍,鈹之鋒和短劍相同,平脊兩刃,鈹身斷面爲六邊形,形制極像短劍,長30~35釐米,後端爲扁形或矩形的莖,在莖端開有圓孔,以便穿釘固定在長柄上。長柄是長3~3.5米的積竹柄或木柄。鈹與長柄組裝後,是一種極其銳利的刺殺兵器。鈹之(即長柄)有積竹、木柄兩類,而鈹本身也有扁莖銅鈹和銅鈹兩種。銅鈹主要流行於戰國時期的楚、趙等國,扁莖銅鈹則主要流行於秦國。

秦弩

秦弩分爲兩種。一爲弩,或稱蹶張弩。與弓不同,秦弩必須用腳蹬、藉助全身的力量才能上弦。同時,爲求弩機更堅固,開始在弩機外加裝銅郭強化機槽。據估計,這種秦弩的射程應該能夠達到三百米,有效殺傷距離在一百五十米之內,遠遠高於當時任何

一種弓。此外,秦弩上裝有特殊部件“望山”,爲秦弩機上的簡易瞄準器,藉此秦軍遠程攻擊的精準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

秦騎兵俑

秦步兵跪射俑

秦武士俑

秦將軍俑

秦武士俑髮式

秦跪射俑鞋底

連弩之車

所謂“連弩”,連意爲連屬,指箭矢上繫有繩,可以回收。連弩之車最早見於《墨子·備高臨》:“備臨以連弩之車。”據記載,它有“兩軸三輪”,可能以車爲架,以轆轤引弦;箭矢長“十尺”,矢端連繫繩索,如同弋射,可用轆轤卷收。《六韜·虎韜·軍用》載有“大黃參連弩大扶胥”,就是這種戰車。車上的連弩,可發十尺長的箭,單是銅製機郭就有一石三十鈞(合現三十四公斤)重。

秦箭

與一般帶倒刺的箭頭不同,秦弩箭的箭頭是三棱形的。專家經過風洞測試之後發現這種箭頭完全符合空氣動力學原理,不容易受到風速、風向等客觀條件的限制,大大提高了秦箭的命中率。

吳鉤和殳

吳鉤(也稱金鉤),鉤體如彎曲的鐮刀,分身、柄兩部分,一次鑄成。鉤身齊頭,截面呈棗核形,對開兩刃。柄系實心的橢圓體,通長71.2釐米,寬2.3~3.3釐米。

因流行於吳越地區,故此稱之爲“吳鉤”,也是一種儀衛兵器。

殳其實就是一種棍狀兵器,帶有濃厚的原始兵器色彩。在普通木棍的一端套上青銅頭,以加強木棍的殺傷力。不過進入戰國之世,這種簡單而又精美的兵器漸漸被其他更實用也更強勁的兵器代替而退出了戰爭舞臺,最終淪落爲象徵權力和榮譽的禮器。

攻城器(雲梯、投石車、臨衝車)

雲梯的發明者相傳是公輸般。戰國時期的雲梯由三部分構成:底部裝有車輪,可以移動;梯身可上下仰俯,靠人力扛擡,倚架於城牆壁上;梯頂端裝有鉤狀物,用以鉤援城緣,並可保護梯首免遭守軍的推拒和破壞。

投石車問世於“彈”後,也就是石彈出現更早,先有“彈”後有“機”。據《范蠡兵法》記載,“飛石重十二斤,爲機發,行三百步”。

臨衝車是大型戰車,每車二十四人推,八個車輪,車上豎旗立鼓,載武士數名,裝備矛、戟、強弩。車外用堅厚的皮革遮蔽,利用自身的高度,從車中直接向城內射擊,也可用來接近城牆,破壞女牆(垛牆),直接攻打城牆上的守敵。

戰國弩復原圖

戰國中期戰車結構復原圖

銅戟

彩繪木柲銅矛

矛狀銅車軎

(本章完)

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二 秦國特使來到了洛陽王城第九章 縱橫初局_四 積羽沉舟新謀略第二章 商旅大士_一 名士逢楚頭 慷慨說山東第五章 天地再造_一 異數中山狼楔子第一章 六國謀秦_二 五國君主同一天到達逢澤第十章 蒹葭蒼蒼_二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第一章 鐵腕平亂_二 百騎揚威 震懾草原第一章 無妄九鼎_四 大雨落幽燕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五 金戈鐵馬 浴血搏殺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六 開元異數 呂不韋疏導倍顯艱難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一 車英出奇計 洮水峽谷大血戰諸子百家_陰陽家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四 稷下學宮的人性大論戰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四 稷下學宮的人性大論戰第十章 張儀風雲_六 四陣三比 秦燕結盟第九章 分治亡楚_九 固楚亡楚皆分治 不亦悲哉第七章 大成合縱_三 壯士捨身兮濰水茫茫第四章 談兵致禍_二 一席說辭 大軍調頭第八章 連橫奇對_三 匕首金窟黑冰臺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七 國殤悲風 嬴政皇帝爲南海軍定下秘密方略第七章 迂政亡燕_六 易西戰場多生奇變 王翦軍大破燕代第九章 孤城血卜_三 化齊方略陡起波瀾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一 歲末大宴羣臣 始皇帝佈政震動朝野第四章 咸陽初動_一 幽幽南山 不寧不令第四章 談兵致禍_三 策士與君王的交換第三章 殺戮風暴_四 三公九卿盡零落 李斯想哭都沒有眼淚了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四 天齊淵波瀾詭譎第八章 幽燕雷霆_二 冰天雪地的遼東軍營秦風_秦國兵器第一章 初政颶風_七 欲一中國者 海納爲本經典大戰_鄢郢之戰秦風_秦軍服飾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三 蒙面來客與神秘預言戰國七雄_秦國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二 流火落葉公器心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三 齊威王吏治的奇特手段第三章 邯鄲異謀_四 博徒賣漿 風塵兩奇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四 嬴虔甘龍的詭秘暴亡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四 新朋舊情盡路營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五 張儀遭遇突然截殺大秦帝國第四部《陽謀春秋》《大秦帝國》·史源_第三部 《金戈鐵馬》第七章 瓦釜雷鳴_六 兩樣老古董:井田和奴隸第九章 縱橫初局_二 怪誕說辭竟穩住了楚國第二章 山東雄傑_二 雙傑聚酒評天下第九章 霹靂手段_二 神農大山的墨家城堡第七章 迂政亡燕_五 易水之西 戰雲再度密佈第九章 縱橫初局_四 積羽沉舟新謀略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一 關西大力神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四 神秘的布衣小弟突然變身第七章 帝國烽煙_二 帝國回光 最後秦王的政變除惡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一 衛鞅抓住了稍縱即逝的機遇第二章 商旅大士_二 天府鬼蜮 滄桑陳城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四 呂不韋終於立定了長遠方略第九章 霹靂手段_二 神農大山的墨家城堡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五 撲朔迷離的大梁才士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二 卑劣老伎在腐朽國度生出了驚人成效秦國官制_武將官制第二章 山東雄傑_四 安邑郊野的張家母子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四 呂氏衆封建說再起 帝國朝野爭鳴天下治式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二 魏惠王君臣雄心陡長第九章 分治亡楚_八 淮北大追殺 王翦一戰滅楚國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一 歲末大宴羣臣 始皇帝佈政震動朝野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七 國殤悲風 嬴政皇帝爲南海軍定下秘密方略第二章 大決涇水_三 法不可棄 民不可傷第二章 國恥昭昭_二 秘密流言震動了秦國諸子百家_縱橫家第六章 風雲再起_一 紅衣巫師的鼎卦諸子百家_兵家第八章 政俠發難_六 陳倉河谷的苦行莊園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四 點點漁火不同眠第二章 大決涇水_六 松林蒼蒼 老秦人的血手染紅了一座座刻石《大秦帝國》·史源_第三部 《金戈鐵馬》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五 力行郡縣制 始皇帝詔書震動天下第五章 情變橫生_一 弭兵論戰 嬴子楚聲名鵲起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一 長平殺降 震撼天下第六章 子楚還國_三 佳人歸來兮 春不可以殘第五章 衛鞅入秦_五 秦孝公奇策試真才第二章 大決涇水_三 法不可棄 民不可傷第五章 術治亡韓_二 韓衣韓車 韓非終於踏上了西去的路途第十章 合縱回光_七 血戰半勝秦 山東得回光第三章 安邑風雲_四 安邑王街的神秘商人第十章 偏安亡齊_四 飛騎大縱橫 北中國一舉廓清八 秦帝國驟然滅亡的兩個最重大原因第六章 亂政亡趙_五 天方艱難 曰喪厥國第五章 殘政如血_二 逢迎反擊皆無處着力 李斯終歸落入了低劣圈套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二 流火落葉公器心諸子百家_墨家二 歷史實踐與歷史意識的最初分裂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六 鐵血坑殺震懾復辟 兩則預言驚動朝野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五 相持三年 雪球越滾越大 勝負卻越來越渺茫第十章 張儀風雲_一 咸陽宮君臣合璧第十章 合縱回光_四 趙國的最後名將與最後邊兵名將_蒙恬第九章 孤城血卜_五 戰地風雪 大將之心第五章 情變橫生_四 法度精嚴兮 萬綠家邦第二章 艱危咸陽_三 飄風弗弗 迅雷無聲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六 李斯受命籌劃 帝國創制集權架構
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二 秦國特使來到了洛陽王城第九章 縱橫初局_四 積羽沉舟新謀略第二章 商旅大士_一 名士逢楚頭 慷慨說山東第五章 天地再造_一 異數中山狼楔子第一章 六國謀秦_二 五國君主同一天到達逢澤第十章 蒹葭蒼蒼_二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第一章 鐵腕平亂_二 百騎揚威 震懾草原第一章 無妄九鼎_四 大雨落幽燕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五 金戈鐵馬 浴血搏殺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六 開元異數 呂不韋疏導倍顯艱難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一 車英出奇計 洮水峽谷大血戰諸子百家_陰陽家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四 稷下學宮的人性大論戰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四 稷下學宮的人性大論戰第十章 張儀風雲_六 四陣三比 秦燕結盟第九章 分治亡楚_九 固楚亡楚皆分治 不亦悲哉第七章 大成合縱_三 壯士捨身兮濰水茫茫第四章 談兵致禍_二 一席說辭 大軍調頭第八章 連橫奇對_三 匕首金窟黑冰臺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七 國殤悲風 嬴政皇帝爲南海軍定下秘密方略第七章 迂政亡燕_六 易西戰場多生奇變 王翦軍大破燕代第九章 孤城血卜_三 化齊方略陡起波瀾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一 歲末大宴羣臣 始皇帝佈政震動朝野第四章 咸陽初動_一 幽幽南山 不寧不令第四章 談兵致禍_三 策士與君王的交換第三章 殺戮風暴_四 三公九卿盡零落 李斯想哭都沒有眼淚了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四 天齊淵波瀾詭譎第八章 幽燕雷霆_二 冰天雪地的遼東軍營秦風_秦國兵器第一章 初政颶風_七 欲一中國者 海納爲本經典大戰_鄢郢之戰秦風_秦軍服飾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三 蒙面來客與神秘預言戰國七雄_秦國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二 流火落葉公器心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三 齊威王吏治的奇特手段第三章 邯鄲異謀_四 博徒賣漿 風塵兩奇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四 嬴虔甘龍的詭秘暴亡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四 新朋舊情盡路營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五 張儀遭遇突然截殺大秦帝國第四部《陽謀春秋》《大秦帝國》·史源_第三部 《金戈鐵馬》第七章 瓦釜雷鳴_六 兩樣老古董:井田和奴隸第九章 縱橫初局_二 怪誕說辭竟穩住了楚國第二章 山東雄傑_二 雙傑聚酒評天下第九章 霹靂手段_二 神農大山的墨家城堡第七章 迂政亡燕_五 易水之西 戰雲再度密佈第九章 縱橫初局_四 積羽沉舟新謀略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一 關西大力神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四 神秘的布衣小弟突然變身第七章 帝國烽煙_二 帝國回光 最後秦王的政變除惡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一 衛鞅抓住了稍縱即逝的機遇第二章 商旅大士_二 天府鬼蜮 滄桑陳城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四 呂不韋終於立定了長遠方略第九章 霹靂手段_二 神農大山的墨家城堡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五 撲朔迷離的大梁才士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二 卑劣老伎在腐朽國度生出了驚人成效秦國官制_武將官制第二章 山東雄傑_四 安邑郊野的張家母子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四 呂氏衆封建說再起 帝國朝野爭鳴天下治式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二 魏惠王君臣雄心陡長第九章 分治亡楚_八 淮北大追殺 王翦一戰滅楚國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一 歲末大宴羣臣 始皇帝佈政震動朝野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七 國殤悲風 嬴政皇帝爲南海軍定下秘密方略第二章 大決涇水_三 法不可棄 民不可傷第二章 國恥昭昭_二 秘密流言震動了秦國諸子百家_縱橫家第六章 風雲再起_一 紅衣巫師的鼎卦諸子百家_兵家第八章 政俠發難_六 陳倉河谷的苦行莊園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四 點點漁火不同眠第二章 大決涇水_六 松林蒼蒼 老秦人的血手染紅了一座座刻石《大秦帝國》·史源_第三部 《金戈鐵馬》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五 力行郡縣制 始皇帝詔書震動天下第五章 情變橫生_一 弭兵論戰 嬴子楚聲名鵲起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一 長平殺降 震撼天下第六章 子楚還國_三 佳人歸來兮 春不可以殘第五章 衛鞅入秦_五 秦孝公奇策試真才第二章 大決涇水_三 法不可棄 民不可傷第五章 術治亡韓_二 韓衣韓車 韓非終於踏上了西去的路途第十章 合縱回光_七 血戰半勝秦 山東得回光第三章 安邑風雲_四 安邑王街的神秘商人第十章 偏安亡齊_四 飛騎大縱橫 北中國一舉廓清八 秦帝國驟然滅亡的兩個最重大原因第六章 亂政亡趙_五 天方艱難 曰喪厥國第五章 殘政如血_二 逢迎反擊皆無處着力 李斯終歸落入了低劣圈套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二 流火落葉公器心諸子百家_墨家二 歷史實踐與歷史意識的最初分裂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六 鐵血坑殺震懾復辟 兩則預言驚動朝野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五 相持三年 雪球越滾越大 勝負卻越來越渺茫第十章 張儀風雲_一 咸陽宮君臣合璧第十章 合縱回光_四 趙國的最後名將與最後邊兵名將_蒙恬第九章 孤城血卜_五 戰地風雪 大將之心第五章 情變橫生_四 法度精嚴兮 萬綠家邦第二章 艱危咸陽_三 飄風弗弗 迅雷無聲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六 李斯受命籌劃 帝國創制集權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