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鏖兵中原_四 河外大開打 初帥刁猛狠

四 河外大開打 初帥刁猛狠

兩日過去,六國聯軍對函谷關發動猛攻的時刻即將來臨。

奇怪的是,函谷關城頭依舊是那樣寧靜,黑色旌旗舒展地漫卷着,牛角號悠揚地吹動着,關城下進進出出的山東商賈依然絡繹不絕,絲毫沒有大戰迫近的緊張跡象。駐紮澠池的趙軍已經開出了城堡,在函谷關外的山口紮下了堅實的營盤。從大戰地利看,正好在關外能夠展開大軍的那片谷地的出口兜住了秦軍。然則,眼看就要發動猛攻了,函谷關竟然還是那一萬守軍,秦國大軍絲毫不見增兵。司馬尚大是嘀咕,望着關後那莽蒼蒼西去的狹長函谷,疑雲突生,獨建大功的急切之心瞬間消散,連忙飛馬來到伊闕山口的魏韓大營與新垣衍、申差商議。說了一陣,莫衷一是,三人又飛馬來到宜陽主力大軍幕府。

連日來,孟嘗君也是心下疑惑,焦急地等待着秦軍大舉增兵。偏偏開戰日期在即,秦軍增兵杳無蹤跡,孟嘗君不禁倒吸了一口涼氣,心中有些發虛,想更改號令看看再說。恰在此時,前軍三大將飛馬趕到。孟嘗君先穩住了三員大將,立即召春申君前來共商。

聽孟嘗君與前軍三大將一說,春申君倒是笑了:“噢呀依我看,此事卻是明白啦。白起初帥,必然求穩。爲秦軍計,穩妥戰法莫過於佔據地利,於函谷兩岸山林中埋伏大軍而已了。關城故作平靜,那是誘我入伏之計。否則,三十萬大軍還當真上天入地不成了?”

孟嘗君眼睛一亮,頓時恍然大悟:“你是說,秦軍埋伏在函谷兩岸山林?”

“噢呀,豈有他哉!”

“既然如此,我如何破法?”孟嘗君大是興奮。

“噢呀,這可得上將軍與前軍主將們先說了。”春申君素來看不慣這幾人無能貪功,分明要給他們難堪。

田軫渾然無覺,司馬尚三人心性粗直加立功心切,沒有聽出春申君的揶揄,一口聲道:“春申君便說,但有妙計,我等衝鋒陷陣!”

見孟嘗君也看着自己,春申君道:“噢呀,但凡伏兵作戰,其背後必然空虛。若能分兵出擊,繞道敵後,前後夾擊,當是勝算了。”

“春申君不妨說得仔細,一次商定,俺立即發動!”田軫頓時來了精神。

“噢呀,那我說了。”春申君也不笑了,霍然起身指點着帥案前釘在大板上的那幅羊皮大圖,“兵分三路:第一路,趙魏韓三軍正面猛攻函谷關,不求剋日便下,但求黏住秦軍不能分身;第二路,楚軍與齊軍一部,東南出崤山,繞道拿下武關,進入關中腹地,從背後夾擊秦軍;第三路,齊軍主力兜住函谷關外,一則截擊逃亡秦軍,二則不使秦軍偷出山東。若得如此,似可勝算。”雖然不是命令口吻,顯然也是躊躇滿志。

“我看可行!”田軫率先贊同。

“春申君萬歲!”司馬尚三人更是興奮,齊齊地喊了一聲,戰勝之心立即迴歸——有如此分派,他們若能先期攻克函谷關,自然是天下頭功。

孟嘗君笑道:“大軍作戰,難得有此共識!請上將軍發令。”

田軫大是振作,立即到帥案前拔出令箭:“司馬尚、新垣衍、申差聽令。”

“嗨!”三將答應一聲,挺胸拱手。

“明日午時猛攻函谷關,務求大張聲勢,使秦軍不能分身。”

“謹遵將令!”

“春申君黃歇聽令。”

“在!”

“率領楚軍十萬,並齊軍十萬,東南出崤山、攻武關,前後夾擊秦軍。”

“謹遵將令!”

“達子聽令。”

“末將在!”一員齊軍大將高聲前出。

“命你率領齊軍十萬,歸屬春申君攻取武關。”

“末將遵命!”

田軫慷慨激昂:“俺自率領二十萬大軍,正面封堵關外山川,各軍務必同心協力,一舉滅秦!”帳下轟然一聲鏘鏘然出帳,各自飛馬去了。

此時,白起大軍卻兵分五路,兼程行進在函谷關內外的大山之中。第一路鐵騎兩萬,嬴豹爲將,從桃林高地的夸父山,越過函谷關南側陝塬,直插澠池背後大河南岸的谷山密林;第二路鐵騎三萬,王陵爲將,秘密出陝原,沿着大河南岸的茫茫葦草隱蔽東進,直插伊闕背後的山巒埋伏;第三路步騎混編五萬,王齕爲將,出崤山東南,秘密插進宜陽西面的松陽山埋伏;第四路步兵兩萬,山甲爲將,出崤山東南,直插武關之南的臼口構築壁壘;第五路主力大軍鐵騎十萬,由白起親自統軍,蒙驁爲副,直接開進與函谷關毗鄰的崤山腹地。

在藍田大營出發時,白起是前所未有的凝重:“兵貴神速,各軍務必在三日後的第一個晚上趕到指定山林。秦國存亡,在此一戰。諸位將軍與白起摸爬滾打多年,素來坦誠相見,誰個有難處,當即言明,白起立即換將。”

全帳轟然一聲:“赳赳老秦,共赴國難!”只此一聲軍前誓詞,任何人也無須多問多說了。

“還有一言,”白起對着大將們肅然一拱,“秦王雖賜我鎮秦金劍,白起卻不想濫施軍法立威。我當先行昌明:諸位對戰法沒有異議,便不得有絲毫違反,若有違反,白起不會徇私。”

舉帳轟然一聲:“若有違反,甘當軍法!”

白起肅然道:“這次戰場遼闊,各軍自在一方,須得明確開戰次序:到達指定地後休憩一個白日,不得急於開戰。次日午夜,由嬴豹、王陵先行發動,狼煙烽火知會我軍。此後王齕發動,再此後中軍殺出。山甲一軍須得固守三日,若無偷襲敵軍,方可開出崤山參戰。”

“嗨!”將領們轟然領命。

“最後一言,”白起驟然慷慨激昂,“一旦開戰,務求猛狠,一舉痛殲,打得山東六國疼到心裡!諸位切記:各軍唯以斬首論功,擊潰敵軍,不算功勞。”

“猛狠殺敵!斬首論功!”大將們分外亢奮,齊聲大吼。

大軍五路出發後,白起封好了一個銅匣,派出了兩名鐵鷹銳士名號的得力斥候星夜送往咸陽王宮,而後帶着一個全部由鐵鷹銳士組成的百人隊趕上了蒙驁的中軍主力。這支主力大軍的全部行軍路程都在秦國境內,雖然專門走人跡罕至的山區,卻能晝夜兼程,所以在次日太陽落山之前便到達了崤山腹地。時當八月中旬,秋高氣爽,山溪小河谷與蒼翠山林的空地間正好歇息。先鋒部伍已經事先踏勘好適合紮營的幾道最隱蔽的山谷,大軍按照出山序列悄無聲息地駐紮了下來。騎兵一律靠近山溪,飲馬餵馬刷馬極是方便。步兵一律在林間空地,不冷不熱,連軍帳也用不着紮起。大軍營地派定,立即有軍令傳下:“不埋鍋不造飯,取溪水咥冷食,之後立即大睡!”命令一下,山林河谷間立即開始了快速冷食——打來一袋山溪水,就着一塊醬幹牛肉與幾塊粗麪硬餅囫圇大咥,一時咥罷,山谷樹林響起了漫山遍野的呼嚕聲。這卻不怕有人聽見,一則選的是無人居住山林,二則斥候遊騎已經放出了方圓五十餘里,任何人也進不了任何一個山口。

其餘四路大軍有一大半路程在函谷關外,分做了兩段走:第一夜到達函谷關內的桃林高地,吃喝大睡一個白天,晚間秘密出山東進。雖然路程都在兩百里之內,對秦國新軍來說是短途,但依然做了最周詳的準備:戰馬銜枚裹蹄,盔甲固定甲葉,愛咳嗽者事先用布帶裹嘴,劍器弓箭號角等一律固定妥當。

對四路出關大軍,白起還下達了一個特殊命令:出關軍兵只配發醬幹牛肉,而不配發醬羊肉。這道將令一下,將軍士兵們很是笑了一陣子。可細細一想,羊肉羶味濃烈,只要隨身攜帶,秦人必是大咥;萬千人衆一起咥,縱是冷食,羶味隨風飄散,也難保不被精明的敵軍斥候察覺,一旦被敵察覺,出其不意何在?如此想得明白,將士們對這位新統帥大是佩服。《孫子兵法》雲:多算多勝,少算少勝,不算無勝。這位新統帥連羊肉羶味兒都算到了,焉有不勝之理?

如此連續兩夜,第三日凌晨,白起在崤山接到各路秘密斥候傳來的陰符:四路大軍都已經到達指定山林埋伏妥當。白起立即命令回傳陰符:明晚發動。

正在此時,快馬斥候報來一個驚人消息:齊國二十萬大軍正兼程向宋國疾進,齊王親自統兵,意圖不明。蒙驁大急道:“莫非齊國覺察我軍方略,二十萬大軍快速救援了?我看,提前發動,先發制人。”白起卻面無表情地在山溪邊的大石上佇立着,朦朧的月光下好似一尊石像,良久沉默,斷然道:“原定謀劃不變,各打各的。”蒙驁倒吸了一口涼氣:“白起,你真的如此篤定?這可是二十萬生力軍,一旦開入河外,後果不堪設想。或者收軍於函谷關內,只要函谷關不失,便是勝仗。”白起做千夫長時,蒙驁是前軍副將,加之秉性厚重誠實,與白起素來相投,故有此推心置腹一說。

白起低聲道:“田地決然不是衝着我軍來的,這條海蛇要吞滅宋國。”

“啊——”蒙驁長長地低呼了一聲,“此時滅宋?不是搬石頭砸自己腳麼?”

“哼哼,”白起冷笑一聲,“人家卻不做如此想,這便叫利令智昏。你想,如果不是滅宋,齊王用得着親自統兵?一個孟嘗君,一個上將軍,再來一個國王,誰會如此疊牀架屋地打仗?”

蒙驁不禁嘿嘿笑了:“鳥!你這頭腦偏是管用。”又連忙壓低聲音,“如此說來,六國聯軍必亂無疑,誰能看着這塊肥肉被齊國獨吞了?鳥!”

“我不管他亂不亂,只管猛打!”白起一拳砸在大石上。

蒙驁憋住了開懷大笑,一拍胸脯:“鳥!打他個亂仗,殺人算數。”

白起回身命令中軍司馬:“立即快馬下令駐陶邑秦軍:齊軍但攻宋國,立即佯敗撤兵,從河外回師,與王齕會合作戰。”

“嗨!”中軍司馬一聲答應,飛步去了。

清晨,太陽剛剛掛在東方山巔,函谷關守將胡陽疾步登上了城頭,連續幾日沒有動靜,他已經很是着急了。剛剛拾級跑上城牆,便聽箭樓司馬急喊一聲:“敵軍來了!快報將軍。”胡陽低喝一聲:“沉住氣,我來了。”大步趕到箭樓女牆前,手搭涼棚舉目一望,臉色立時黑了下來——關外廣闊的山塬上,一道金紅色的細線正在迎面逼近,片刻之間,朝霞之下的金紅色細線變成了洶涌的紅潮,沉雷隆隆卷地,旌旗翻飛鐵騎縱橫號角響亮,鋪天蓋地壓來。

“鳥,終是來了。”胡陽冷冷一笑,厲聲下令,“聚兵號!”

十支牛角號“嗚——”的一聲,頓時響徹關城。隨着急促淒厲的號角,一隊隊黑色甲士從十幾條石梯馬道涌上城頭,片刻之間,箭樓兩端的城牆上盔明甲亮。胡陽轉身大步跨上箭樓中央最高處的鼓架前,摘下兩個胳膊粗細的鼓槌,高聲喊道:“各隊就位,回我號令——”說罷擂動鼓槌,打出一陣急如密雨的急促鼓點。

片刻之間,箭樓下三聲短促的牛角號,隨即一聲悠長的迴應:“弓弩一千就位——”

“咚!咚!咚!”箭樓高處三聲沉重的大鼓。

城頭兩聲長號,一聲迴應:“滾木礌石一千就位——”

“咚!隆隆隆隆隆隆隆!”

一聲長號,一聲迴應:“長矛手三千就位——”

“咚咚!咚咚咚!”

一長兩短三聲牛角號,跟着一聲呼應:“游擊手一千就位——”

“咚咚咚!咚!”

兩長一短三聲牛角號,又是一聲呼應:“搬運手兩千就位——”

“咚隆隆隆隆隆!咚!”

城頭猛然齊聲大吼:“赳赳老秦,共赴國難!”山鳴谷應間一陣沉雷向遠方碾去。

正在此時,遠處大軍已經凝成了一片遼闊的紅色森林。倏忽之間,隆隆戰鼓掠過原野,三個碩大的步兵方陣推着雲車、擡着雲梯,怒雲翻卷一般向這座連綿羣山中的小小關城壓來。方陣之後,三面大纛旗獵獵舒捲,趙魏韓三個斗大的白字在城頭也看得分外清楚。

按照田軫的軍令,猛攻函谷關從午後開始。這也是春秋戰國以來的攻城慣例,一則是大軍馳騁抵達城下,須得稍事休整;二則是午後攻城,與夜戰銜接緊密,士兵不至於脫力。但是司馬尚三將卻另有一番想頭:函谷關縮於兩山之內,城下最多容納兩萬多人攻城,趙魏韓三軍二十四萬人,足夠輪番猛攻,無須擔心士兵脫力;若能在楚軍拿下武關之前攻克函谷關,先期直入關中腹地,那便是一戰揚名天下。有了這一番想頭,三將不約而同地喊出一聲:“早打好!”於是,三軍部署驚人的一致:三萬騎兵留守大本營,五萬步兵輕裝疾進,猛烈攻城;關城一旦攻克,立即由後續騎兵長驅直入;即或攻城戰曠日持久,各軍步兵也可輪換回大本營休整。如此部署之下,這十五萬步兵全部輕裝,只帶一日干糧,只帶與攻城相關的兵器,其餘輜重全部留在了大本營。

部署一定,三軍午夜出動,輕裝疾進,在太陽出山時趕到了函谷關下。一看函谷關並無重兵佈防,三將大是振奮,一聲令下,三軍各出一個萬人方陣:趙軍居中,魏軍在北,韓軍在南,一齊猛攻。三將在城下約定:誰先破城,函谷關便歸誰的國家。約定一立,三將立即各自曉諭本軍,並立下絕世重賞:第一個登上城頭者,立賞千金,封千戶!對於浴血沙場的軍兵來說,賞金多少,原是身外之物,當真戰死了還不定領得到;但這千戶封地可是子孫承襲萬世不移的爵位,當真是千載難逢。如此賞格一出,三軍將士人人血脈僨張,三軍校武一般,山呼海嘯般向函谷關殺來。

城頭胡陽大吼一聲:“點起狼煙烽火——打!”

戰國之世的第一場最大規模會戰,就此開打了。

函谷關被當世視做“天下第一關”。

所以如此,最根本處,在於這道雄關從未被任何一國正面攻破過。在春秋戰國,唯一在軍爭中奪取函谷關的,只有魏國上將軍吳起,那也是先奪河西之地而後壓迫秦軍退出函谷關的。函谷關地形極爲特殊:卡在陝陌山塬與崤山的連綿羣山之中,且不在山口,而在峽谷入口兩三裡之後;進得關城,則又是深長如“函”的峽谷。後世《水經注》雲:“(河水)北出東崤,通謂之函谷關也。邃岸天高,空谷幽深,澗道之峽,車不方軌,號曰天險……巖險周固,衿帶易守。”若僅僅是如此一道長長山谷夾在兩座小山之中,或可繞道背後,在兵家也並非難事。偏偏是崤山、桃林高地與陝陌三大塊高原山地糾結盤桓,方圓幾近千里。僅僅桃林高地之夸父山,便是“廣圓三百仞”。函谷關北面的陝陌山塬更是高山連綿,大河奔涌其間,兩岸層巒疊嶂,最高的一座開山“方可裡餘,

三面壁立,高千許仞”。如此山塬環結,林木蒼茫,人跡罕至,便成了橫亙在中原與秦川之間的一道難以逾越的廣袤天險。從中原西部進入關中,唯有函谷關一條通道。

秦國收復河西,重新奪回函谷關後,對關城大加修葺。除了關城全部改用長大的石條砌壘,更重大的改進,是將關城的城牆向兩岸山塬各自伸展了十餘里,成了以關城爲軸心的一道小長城。兩端長城的山頂處,設置了兩座烽火臺,但有敵情,孤直的兩柱狼煙在山頂直衝雲天,關中的藍田塬大營一目瞭然。長城之上,女牆垛口與石條城牆連爲一體,箭孔密佈又堅固異常;每隔三丈,有一座碼砌整齊的小山——全是打磨光滑的粗大滾木與打成各種形狀且大小不一的石塊;每隔五丈,有固定在巨大木架上的強弩,同時有一間專門儲藏遠射箭矢的石屋;小山與箭屋之間,是綿延不斷的兵器架,但有戰事,除了兵士手中的兵器,兵器架上也插滿了各種趁手兵器,絕不至於出現刀劍砍得捲刃而無處可換的情形。爲了確保函谷關萬無一失,秦惠王時專門向關城之內的軍營四周遷移了一千戶老秦人。這一千戶人家或種田或狩獵,不向官府繳納任何賦稅,一年只做兩件事:一個月制石,一個月制木。所謂制石,是開鑿堅硬岩石,然後打磨成各種形狀大小不同的石塊石片。所謂制木,是入山砍伐枯死的樹木,截取樹幹最粗的中段,做成兩頭尖銳中間粗大的滾木。但逢戰事,一千戶百姓立即聚集,精壯者組成搬運手隊伍,老弱婦幼便爲大軍舂面舂米造飯。函谷關平日只駐一萬步兵,但在這種長期精心構築的防守壁壘支撐下,堪稱固若金湯。

出關探敵時,白起詳細巡查了函谷關防禦,末了只問胡陽一句:“大軍一旦攻城,能否支撐三日?”胡陽思忖片刻,慨然拱手道:“稟報左更:外無救援,胡陽足可支撐旬日!”白起一擺手:“好!我不增兵。但起狼煙,算你開打。支撐三日,便是大功。”

今日在城頭一望,胡陽便知這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惡戰。但他還是按照預先的謀劃,將一萬甲士分成了兩班迎敵,每班五千,每兩個時辰一輪換。因了關城兩端共有長城二十里,所以每班專設了一千名游擊手,哪裡吃緊趕到哪裡。

趙魏韓三軍各一萬攻城,面對的地形卻是大相徑庭。先說居中猛攻的趙軍。這裡正面對矗立在兩山峽谷中的關城箭樓,城外大道連同道邊低緩山坡,統共也就一二里寬。這裡是函谷關的軸心,也是攻城的主要方向。司馬尚奪取頭功心切,連日來精心籌劃:百人一副雲梯,千人一架雲車,共是一百副雲梯十架雲車,結實的粗麻繩與鐵鉤、砍刀、大斧等攻城一應器具,更是反覆查驗無誤。更爲厲害的一手是:司馬尚從無法直接攻城的後續大軍中集中了三千名強弓硬弩手,要徹底壓制函谷關的箭雨。

此刻號角一起,司馬尚大吼一聲:“放箭!”

列好陣勢的三千副強弓硬弩一齊開射,密集的箭雨在一片尖嘯中向箭樓與城牆猛烈傾瀉過去。一時之間,函谷關的箭樓城牆被箭雨淹沒,朦朧模糊得幾乎從峽谷之間驟然消失了。此時戰鼓大起,五十個百人隊擁着雲梯推着雲車山呼海嘯般衝向城牆。只要雲梯搭住城牆,雲車在城下立起,城下箭雨停止傾瀉,這攻城戰進入了近身肉搏,十有八九便是大功告成了。

眼看雲梯呼嘯靠住了城牆,雲車也高高聳立起來,爬城猛士已經紛紛踏上雲車木梯,城上竟還沒有動靜。秦軍嚇跑了?函谷關是空城?司馬尚心念一閃,哈哈大笑:“停射!函谷關是空城……”話未落點,突然城頭鼓聲大作梆聲響亮,彷彿沉雷壓頂,密集的巨石沿着城牆斜面轟隆隆滾砸下來,一浪接一浪連綿不斷。雲梯雲車在這隆隆滾來的巨石猛擊下,一片嘁裡喀喳哎喲哇啦,頃刻之間被擊毀壓垮擠碎。與此同時,遍佈女牆的箭孔射出了密集箭雨,只顧奔突躲避巨石的士兵們做了活活的箭靶,一個個帶箭冒血地插在大石縫中無法挪得半步。不消片刻,第一撥五千兵士死傷了大半。

司馬尚面色鐵青,想喊一句硬是愣怔着喊不出來,憋得片刻,跳腳大吼道:“第二陣再上!拿不下函谷關,都給我死!”

再說北面的魏軍與南面的韓軍,面對的卻是林木蔥蘢怪石嶙峋的山塬,站在山下,只能遙遙看見函谷關長城上的旌旗狼煙而已,不說猛攻,爬到長城腳下只怕也是難上加難。新垣衍在山坡大石上瞭望片刻,看了看風向,一咬牙吼道:“燒——燒光這些山林,踏出一條路來!”魏軍一聲吶喊,從後軍輜重車搬來了幾十桶火油,專門澆潑在林木蔥蘢處。時當中秋,草木已經幹黃,一舉火把,頓時燎原大火順着山勢燒了上去。

新垣衍哈哈大笑:“好風!天助我也,燒——”

南面山下的韓軍一看北面大火燒起,頓時恍然,連忙效法。片刻之間,函谷關南面山頭也是一片火海卷向長城。兩邊山頭歡呼聲遙遙相聞。新垣衍一聲大喝:“五千一隊,兩撥攻山!”此時大火已經燒到山腰,五千軍士一聲吶喊,牛皮戰靴蹚着滾燙的還閃爍着火星的草木灰漫山遍野衝了上來。可忒煞是怪!眼看着大火已到函谷關長城,山風卻突然轉向,變成了迎面風。這一下情勢大變,山火頓時迎面撲來。雖然沒了草木,可那迎面撲來的灼熱火舌與飛揚的火屑草木灰,鑽眼上臉灼得人生疼,衝鋒氣勢頓時緩了下來。更有一樣,兵士甲冑多是牛皮做襯底外罩鐵片,更別說還有牛皮盾牌、牛皮戰靴、皮質劍鞘等,若衝入火海,分明便是引火燒身。所以風向一轉,士兵本能地回身避火,擠撞成一團一團。

正在此時,函谷關長城上一片吶喊:“起——”

喊聲方落,魏軍腳下的山體轟隆隆塌陷,成百上千的兵士在驚慌恐懼的慘叫中驟然從地面上消失,一道十多里長兩丈多寬的壕溝冒着騰騰火星,赫然出現在眼前,彷彿森森地獄一般。新垣衍與後隊軍士尚未回過神來,城牆上又是喊聲大起,巨大的圓石漫山遍野隆隆滾來。這些滾圓的大石與山岩碰撞,大多凌空彈起,飛一般越過壕溝向後隊軍士砸來。新垣衍大驚失色,喊一聲:“收兵!”狂奔而去。逃開飛石猛襲,回身再看,新垣衍目瞪口呆——那萬千圓石一層層滾入壕溝,溝內隱隱傳來一聲聲沉悶的慘號,一星星依稀濺起的血珠,眼看着那三四千兵士竟被全數吞噬了。

“歹毒!秦人歹毒!”新垣衍跳腳狂吼,“收兵!回中路攻城,殺光秦人!”

函谷關狼煙升起的時候,站在崤山最高峰瞭望的白起立即回身下令:“傳令中軍主力,立即向崤山北口隱秘出動,集結待命。”說罷看着狼煙思忖片刻,回身匆匆下山,剛到半山腰,中軍司馬飛步上山道:“稟報左更:楚齊大軍二十萬,進入武關東南丹水河谷,山甲所部已經接戰!”白起沉聲道:“傳令蒙驁將軍,中軍分出步兵兩萬,卡住楚軍後路。”中軍司馬顯然猶疑擔心,沉吟道:“如此一來,中軍只剩八萬鐵騎,齊國主力可是二十萬大軍,衝擊之力可能減緩。”白起冷笑道:“我原不想吃掉楚軍,可一有變數,放走他暴殄天物。這個變數,你看不出來?”中軍司馬恍然笑道:“左更是說,齊軍滅宋?”白起目光一閃,也不說話徑直下山了。

山甲的兩萬步兵已經忙碌了兩日,裝路障,挖陷坑,開壕溝,設馬刺,築鹿砦,搬頑石,將這臼口南面十里之內弄得寸步難行。此地名臼口,可見地形之奇。臼者,舂米器具也。農耕之初,人們掘地爲坑,待土坑變幹變硬後便在坑中舂米。後來,聰明者發明了石臼,將一塊大石頭鑿出一個大坑,打磨光滑,然後以木杵在坑中舂米。地貌似臼者,自是山地窪陷,狀若大坑。這臼口,是丹水河谷的一片小盆地的入口,有兩座小山夾峙,進入武關的大道恰恰從臼口中央通過,丹水也從臼口流出直向東南入漢水,進入武關的大道在丹水岸邊與水流並行。旅人向西北越過臼口,一日可到武關之下,東南出臼口,一日可出崤山進入楚國。

爲了輕裝疾進,春申君將笨重的戰車與老弱兵卒全部留在了宜陽大營,只餘五萬精悍的山地子弟兵。對於武關,楚軍比齊軍熟悉得多,自然是前鋒大軍,達子的十萬齊軍壓後。認真說起來,春申君並沒有將十萬齊軍當做主力,只是聯軍作戰多有微妙,才依照傳統接受了齊軍共同進攻而已。究其實,武關秦軍只有一萬,五萬人足以攻克,若五萬不行,十五萬也同樣不行。此中道理,在於武關極爲險要,只能以三五萬精兵出其不意以奇襲破之,若打成了明仗硬仗,大山要塞有一萬精兵當關,縱有十多萬大軍也無從施展。

正因爲清楚箇中奧秘,出發時春申君對達子下令:“我領五萬楚軍兼程疾進,你但舒緩而來,照應好不被秦軍切斷後路便是。”達子對這一帶地面極是生疏,自是立即答應:“春申君放心攻關,我守住後路。”

疾行一日,楚軍於暮色時分涉過均水,不消半個時辰進入丹水河谷大道。說是大道,只是對商旅車馬而言,對於五萬大軍來說,再寬也顯得擁擠不堪。春申君立馬道邊小山頭遙遙觀望,揚鞭一指遠處隱隱可見的山口:“前方是臼口,十人一列,疾行穿過,不得停留。”身邊司馬飛騎傳令。片刻之間,楚軍部伍整肅成列,刷刷刷開向山口。春申君的謀劃是:一過臼口便分兵繞道,前後夾擊,奇襲武關。雖然武關之前只有一條商道,但對於這些出身藥農獵戶的山民子弟來說,從荒無人煙的大山翻越到武關背後,卻不是難事。

突然,轟隆隆連綿沉雷,前軍大譁人喊馬嘶。正在山頭瞭望的春申君大驚,馳馬飛下山頭向前軍衝來,及至一看,頓時面色鐵青——幾個巨大的陷坑黑糊糊橫在眼前,坑中掙扎着驚慌呼救的士兵與受傷嘶鳴的戰馬。陷坑雖然不深,坑底卻是竹矛林立,士兵戰馬都是一身鮮血,路上的將士們驚慌叫嚷,一時無所措手足。春申君厲聲大喝:“點起火把,前軍救人,遊擊斥候前行探路!一個千人隊上山,推大石滾路,探明陷坑!”片刻之間,各方忙碌,大片火把漫山遍野地亮了起來。

大約半個時辰,臼口前路面已經探明,再沒有陷坑。春申君本來已經大生狐疑,準備撤軍,聽得再沒有陷坑,一咬牙下令:“過!穿過臼口!”

在山邊大片火把照耀下,楚軍大隊人馬隆隆推進,要以最快的速度穿過臼口。正在前隊堪堪進入山口的一剎那,突聞山崩地裂般一片喊殺,兩邊山頭箭如急雨石如沉雷,隆隆之中夾着一片尖嘯,鋪天蓋地般壓了下來。楚軍不及反應,已經被亂石箭雨殺傷許多,後隊尚在繼續擁來,一時間自相擁擠踐踏起來。楚軍混亂之時,突聞一片牛角號淒厲地響徹山谷,大片黑色甲士挺着亮晃晃的長矛吼叫着衝殺出來。那箭雨亂石也忒煞奇怪,始終只在黑色長矛隊前面的楚軍中砸下,竟配合得天衣無縫。

春申君恍然猛醒,想起派出探路的遊擊斥候一個沒有回來,心知中計,武關已經不可能奇襲,一聲大吼:“後隊回身,撤出臼口!”饒是如此,谷口內的兩三千人馬也已經被全部包抄,硬生生有來無回。

楚軍一撤,谷口內秦軍卻沒有殺出。春申君心思靈動,立即想到這是秦軍以爲自己必定要強攻武關,要在這裡設伏固守等待援軍。春申君天生不是打硬仗的秉性,能打則打,不能打則退,是他歷來的用兵之道。更有一點,自屈原的八萬新軍覆滅,對於秦軍他從來沒有盲目驕狂志在必得的想法。今日秦軍有備固守,耗在這裡分明是等秦軍主力來吃掉自己,何如早退?利用秦軍料我強攻的錯誤判斷,正好安然撤出。思忖妥當,春申君斷然下令:“後隊改前隊,熄滅火把,悄然撤軍!”

軍令一出,萬千火把驟然熄滅,楚軍大步匆匆地向後回師了。不想方走得半個時辰,斥候飛馬來報:秦軍大隊出了臼口,全力向楚軍追殺而來。春申君大驚,立即下令:“後軍設置路障,大隊兼程疾行,急速與齊軍會合,出山滅敵!”

但是,秦軍的追殺速度迅猛得驚人。一個時辰之內,硬生生黏上了楚軍後隊,咬住不放,猛烈地廝殺了起來。此時天色已現朦朧曙光,齊軍迎面而來的大隊旌旗已經遙遙在望,正是楚軍堪堪與齊軍會合的時刻。春申君惱羞成怒,大吼一聲:“全軍回隊!殺退秦軍!”楚軍大隊吶喊一聲,轉身向秦軍山呼海嘯般撲來。此時中軍司馬已經與齊軍主將達子取得聯絡,齊軍也擺開陣勢壓了過來,決意要將這股欺人太甚的秦軍一鼓全殲。

正在大舉衝鋒之際,遊擊斥候又是飛馬急報:秦軍主力鐵騎封住了崤山出口,正全力殺了進來。春申君怒喝一聲:“一派胡言,崤山之外,何來秦軍主力鐵騎!殺——”不由分說率領衛士千騎隊衝了出去。

這裡正是剛剛進入崤山的一片山谷,山甲的兩萬步兵死死堵在對面山頭。楚齊兩國的十多萬大軍在方圓十幾裡的山谷中展開,一時無法攻下山甲固守的山頭。山甲這兩萬步兵正是秦軍步戰的精銳之師,人各五樣兵器:左手鐵盾,右手長矛,左腰大砍刀,右挎弓箭壺,背上還有一柄奇特的大木槌。主將山甲如今已經年逾六十,卻是矍鑠精壯武功驚人,更兼身經百戰,對這商於崤山的一草一木都瞭如指掌,如今憑險據守,楚齊大軍顯然無可奈何。按照白起部署,山甲一軍只需黏住來敵三日便完了軍令。可春申君一撤,山甲頓時急了眼,教這十多萬大軍出了山,步戰銳士顏面何存?不及思索一聲吼叫:“撇下輜重,輕兵追殺!”秦軍銳士的取捨與當年魏國吳起訓練武卒的標尺相同,最是重視負重急行軍,須得全副甲冑全副兵器與乾糧,連續強行一百里且能繼續接敵作戰者,方能留做銳士。如今軍情緊急,關乎銳士殺敵聲譽,誰個不奮勇爭先?大步匆匆連跑帶走,硬生生地咬住了楚軍。

在楚齊兩軍猛攻山甲步軍山頭的時刻,崤山谷口殺聲大起,旌旗招展,秦軍的兩萬主力鐵騎潮水般殺入山谷。山頭上山甲大喜,高喊一聲:“方陣成列——壓下山去——”片刻之間,兩個方方一百的萬人方陣如森森松林,在隆隆沉雷般的戰鼓中轟轟轟地壓下山,直奔齊楚兩軍的騎兵而來。與此相反,秦軍的主力鐵騎則展散開來,衝入兩軍步兵人海大展神威。本來,騎兵對步兵是絕大優勢,步兵對騎兵尋常卻是難以抵抗。如今秦軍竟打了顛倒,齊楚兩軍大出所料,一時大亂。楚齊大軍雖兵力佔優,戰力卻與秦軍懸殊太大,更兼被斷了後路壓在山谷,措手不及間人心大亂,很難結陣抗敵,情勢頓時危機。

山甲的步兵方陣一遇騎兵,立即化爲百人隊小陣衝殺,打法極是奇特:左手一張與人等高的大盾牌,右手便是那柄奇特的大頭木槌;盾牌一搪馬上長劍,大頭木槌同時猛擊馬頭;戰馬即或不是鮮血飛濺也是吃疼難忍,狂跳嘶鳴間騎士大多被掀翻

下馬;剛剛落馬,立即有大頭木槌跟上,“嘭嗤”一聲鮮血飛濺腦漿迸裂。兩軍騎兵大是驚駭,不到半個時辰紛紛奪路突圍。

崤山激戰的時候,關外主戰場發生了驚人的變化。

趙魏韓三軍猛攻函谷關一日未下,暮色降臨後司馬尚三將大爲沮喪,申差哭笑不得地直嘟噥:“孃的,一天沒吃沒喝,還死傷兩三千,這仗打得出鬼了。我看,回大營,明日再來收拾這頭惡狼,左右一個時辰的路程。”司馬尚與新垣衍對望了一眼,也不再堅持夜戰,一聲令下,三軍拖着十多里長的隊伍卷旗收兵,回到澠池與伊闕大營,已經是夜半時分。奔波馳驅一整日的士兵們飢渴疲憊極了,狼吞虎嚥地飽餐一頓,倒頭便睡,有人手裡還拿着油乎乎的醬肉便打起了粗重的呼嚕。遼闊的軍營,除了隱隱如雷的鼾聲,便是呼嘯的秋風伴着單調的刁斗聲,沉寂得令人心顫。

月黑風高的子夜,埋伏在山塬中的秦軍鐵騎出動了。

由遠及近,先是王陵的三萬鐵騎從伊闕背後的大山中呼嘯殺出。伊闕山上的大火一起,澠池山中的嬴豹率鐵騎立即吶喊殺出。此時,兩處三座大營的二十多萬聯軍頓時如炸雷擊頂,驚慌大亂,漫山遍野地奪路逃命。澠池趙軍往東面逃,想與那裡的伊闕韓魏大軍會合。伊闕的亂軍則被王陵三萬鐵騎兜住東面追殺,本能地向西部平川猛逃。不到一個時辰,三路逃兵在一片遼闊的谷地亂哄哄相遇了。被一千護衛甲士簇擁着逃命的司馬尚頓時恍然,知道伊闕大營也被秦軍破了,退路已斷,不力戰立刻一死。大駭之下,司馬尚拼命大吼一聲:“不要再跑!沒有退路了。向我旗下聚集,跟我殺!”亂軍紛紛聚來,嘶聲大喊着回身撲向秦軍。不一時,新垣衍與申差也各自聚集殘兵呼嘯猛撲,想殺出一條血路突圍出去。遼闊的山塬上火把盈野飛動,遠遠望去,竟似普天之下的螢火都流到了這片谷地。

在伊闕澠池山頭舉起大火時,宜陽山中的王齕大軍迅猛出動了。三萬鐵騎橫展在幾十裡寬的原野上殺向齊軍主力大營,兩萬步兵卻在宜陽北面構築壁壘,堵住了齊軍與北面趙魏韓三支亂軍會合的必經之路。

此時,白起的八萬主力大軍已經運動到崤山東北口待命。一見伊闕、澠池、宜陽三處山火大起,白起立即高聲下令:“號角戰鼓,立即殺出。”蒙驁一舉長劍,高喊一聲:“殺——”一馬飛出,率領八萬鐵騎漫山遍野地向宜陽的齊軍大營捲來。

從猛攻函谷關開始,齊軍大營全軍戒備探馬如梭。

作爲主力大軍的實際統帥,孟嘗君等待的只是一個出動的方向。他已經對田軫明確了戰法:“武關函谷關,哪路先破,我軍便從哪路長驅直入。兩關齊破,你我便各自率軍十五萬,兩路攻入咸陽。”田軫自是摩拳擦掌,只焦急地等待兩路捷報。午後時分,遙聞函谷關殺聲震天,探馬報來的消息卻是“攻城受阻,兩軍膠着”。孟嘗君心下疑惑,要親自到函谷關前看個究竟,正待上馬,卻見營門遊騎飛馬馳來,遙遙高聲:“報!飛車特使已到營門——”孟嘗君不禁愕然,連忙與田軫飛馬向營門迎來。

飛車特使,是齊國王室的傳統設置。但凡大戰期間,專門奔馳於戰場與國君之間聯絡溝通,尋常都由精於車騎的將軍擔任。此時大戰剛剛開始,便有飛車特使到來,令人捉摸不透,莫非齊王又有了別出心裁的新謀劃?孟嘗君思忖間營門在望,只見一輛駟馬鐵車鼓盪煙塵轟隆隆迎面衝來。

“蒼鐵?”孟嘗君大是驚訝,何事緊急,動用了他獻給齊宣王的天馬神車?

“齊王緊急書命!”話音未落,鐵車已經在孟嘗君馬前轟隆止步。蒼鐵一伸手,一支光燦燦的銅管已伸到了孟嘗君面前。孟嘗君顧不上與蒼鐵說話,打開銅管抽出了一幅白卷展開,兩行大字赫然跳入眼簾:

我已攻宋,半日下陶邑,今日克商丘,三日滅宋。孟嘗君當率聯軍分路猛攻,一舉滅秦,成我霸業!

“咳”的一聲長嘆,孟嘗君面色蒼白,將王書遞給田軫,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田軫一看大喜過望:“俺王神武,三日滅宋,牛刀殺雞!”孟嘗君勃然大怒:“大難臨頭,一派胡言!”田軫一時愣怔:“俺不明白,如何大難臨頭?滅宋不好麼?”孟嘗君壓低聲音狠狠罵了一句:“豬頭!回帳再說。蒼鐵,你留下別走。”

回到中軍幕府,田軫兀自一副混沌未開的模樣。孟嘗君面色灰白,重重地敲打着帥案:“宋國這塊肥肉,誰個不垂涎三尺?聯軍攻秦,齊國卻趁機獨吞宋國,他國如何不急眼?大軍雲集,這些驕兵悍將若倒戈來攻齊軍,如何得了?這不是大難臨頭麼?昏了你!”田軫恍然猛醒,頓時臉色通紅:“俺俺俺,真個豬頭。叔父只說法子,俺聽命!”孟嘗君嘆息一聲,思忖片刻道:“不出今夜,這個消息便會到達各軍,要避過這場劫難,得立即撤出。”田軫驚訝道:“這裡二十萬大軍,還有十萬跟了春申君去攻武關,一時如何走得脫?”孟嘗君一咬牙道:“顧不得許多了。立即派秘密斥候下令武關齊軍,相機撤出戰場。大營主力,由你率領,暮色時分立即秘密開走。留下三萬精騎,由我率領斷後。”田軫大急:“俺來斷後,叔父先走!”孟嘗君冷笑一聲:“你斷後?還不被亂軍活吞了去!我來周旋,再有春申君情誼,或可安然善後。”說罷長嘆一聲,“只是啊,違背了王命,我命便由天定了。”眼中淚光瑩然。

“齊王若要殺,俺頂命!”田軫見孟嘗君悲傷,不禁慷慨唏噓。

“莫得亂說!”孟嘗君低聲呵斥,接着吩咐,“你去下令大軍準備,定要隱秘。”

田軫答應一聲大步去了。孟嘗君看看蒼鐵低聲問:“甘茂,還在臨淄麼?”蒼鐵道:“回孟嘗君:這個我卻知道。一月之前,秦王派專使送信於甘茂,不再視他爲逃敵叛秦,許他家族後裔回秦安居。甘茂接書,給齊王留下一封辭官書,悄悄走了,聽說去了楚國雲夢澤隱居。齊王本想派人追殺,蘇代上卿勸阻了。”

孟嘗君又是一聲長長的嘆息,良久無語。本來,他是厭惡甘茂這種人的,可甘茂屢次在齊王喜怒無常時巧妙折衝,使他與蘇代多次避免了無常之禍。漸漸的,他對甘茂有了好感,覺得甘茂機智幹練又無害人之心,倒是對付這位齊王的上佳人選。如今齊國正在種惡之際,自己又違背王命撤軍,若有甘茂在齊王面前爲自己設法開脫,或可化險爲夷。卻不想甘茂雲鶴遠去了無蹤跡,孟嘗君頓時生出一種不祥的預感,一片悲涼瀰漫心頭,久久揮之不去。

秋日苦短,倏忽之間已是暮色降臨。齊國大軍趁着夜色匆匆開出了宜陽山地軍營,直向東南。這也是孟嘗君定下的撤軍路線:避過韓魏兩國腹地,沿汝水河谷入楚國北部上蔡,再東進泗水,經楚國東北的蘭陵、琅邪進入齊國。田軫出身行伍,對行軍算是行家裡手,對這次秘密撤軍部署得滴水不漏。將近子夜時分,除了留給孟嘗君的三萬精銳騎兵,二十萬大軍已經走得只剩下斷後的兩萬騎兵。軍營之中,依舊是燈火連綿,刁斗聲聲,任誰也發現不了這裡已經是一片空營。

守在空營裡的孟嘗君,正在焦急等待派往伊闕澠池的秘密斥候,他要及早知道趙魏韓三軍有無異動?會不會今夜便來攻殺?斷後騎兵剛剛開走,秘密斥候飛馬急報:“伊闕、澠池兩大營同時遭秦軍夜襲猛攻,亂軍已經逃奔河外原野,秦軍正在追殺。”

孟嘗君大是愣怔,猛然心念電閃,一陣哈哈大笑。

蒼鐵不禁困惑:“友軍遭襲,我軍面臨危險,孟嘗君笑從何來?”

“天意啊天意!”孟嘗君笑着,“秦軍這場襲擊,使滅宋、撤軍變得堂而皇之。齊國既得宋國,又保全了大軍,他國縱然心痛,也是有苦難言。天助齊國也!”

蒼鐵笑道:“那便趕緊走,亂軍來了,天馬神車也不管用。”

“不!”孟嘗君搖頭下令,“蒼鐵,你立即駕車到宋國,稟報齊王,我在河外救援三晉大軍去了。”蒼鐵還要勸阻,孟嘗君一聲大喝:“快走,不能將絕世神車丟給了秦國!”蒼鐵一跺腳:“孟嘗君保重。”飛身上車轟隆隆風馳電掣般去了。孟嘗君轉身大喝一聲:“全體上馬,殺向河外!”三萬騎兵立即出營,暴風驟雨般向河外捲來。

誰知尚未展開,便見黑暗的原野涌來無邊無際的火把潮水,恰恰是王齕的三萬鐵騎迎面殺到。孟嘗君眼看退無可退,大吼一聲:“殺——”率領三萬騎士拼死向前。兩軍轟然相撞,兵力相等,硬碰硬地展開了浴血大戰。原本是料定的一場夜襲戰,不想齊軍竟開營殺來,一看齊軍並無後續大軍,王齕不禁大急,生怕放走了齊軍主力,一聲大吼:“中軍號角發令:副將兩萬原地殺敵,一萬鐵騎隨我旗號殺入齊營!”喊聲方落,身邊十名號手牛角號大起,兩長一短,連續三陣,便見一個萬人隊迅速擺脫糾纏,隨王齕大旗從戰場側翼殺出,惡狠狠向齊軍大營衝來。孟嘗君已經感到齊軍力有不支,見秦軍分兵,心知其意,大喊一聲:“衝向伊闕,與三晉大軍會合,殺!”齊軍精神一振,頓時瘋狂地向秦軍鐵騎發起衝鋒,要一舉衝向河外三軍。

此時,只聽西南原野殺聲震天火把如潮,一個遼闊的扇形直從齊軍背後與側翼兜了過來。孟嘗君大驚,心知這纔是秦軍主力殺到,立時大喊:“突圍!東北新鄭——”率領一千精銳護衛率先殺向東北黑暗處。

蒙驁正率主力鐵騎追殺,白起親自率領的鐵鷹銳士百騎隊已經趕上,高聲下令:“主力鐵騎立即殺向河外,全殲三晉大軍!王齕所部追殺齊軍,三十里爲限,立即回軍河外參戰!”黑暗中號聲大起,秦軍八萬主力鐵騎撇下逃亡齊軍,暴風驟雨般向河外原野殺來。

澠池與伊闕之間的廣闊原野上,正在進行着驚心動魄的大廝殺。秦軍鐵騎雖然勇猛,然則畢竟只有五萬,要將三晉殘軍包圍全殲,顯是力所不能。一個時辰的激戰拼殺,三晉人馬雖然傷亡慘重,但終究還有十多萬人,況且也漸漸清醒過來,見秦軍兵力不多,畏懼之心大減。司馬尚憤然大喊:“秦軍人少!殺回趙國——”率剩餘的五六萬趙國士兵全力向東面衝來。魏軍新垣衍與韓軍申差見趙軍向東衝殺,頓時恍然猛醒,各自大喊一聲,合力向東方衝殺過來。如此一來情勢大變,原先是秦軍鐵騎追着團團亂轉的三晉軍兵猛烈砍殺,並無固定方向,如今十多萬大軍一股洪流般洶涌卷向東方,秦軍所餘四萬多鐵騎縱然依仗快馬速度超前擋在正面,可要堵住這瘋狂的奪路大軍,卻是萬萬不能。

嬴豹王陵急紅了眼,兩員大將幾乎同時大吼:“兩翼追上,拼死堵住!”長劍一揮,從兩翼風馳電掣般包了上去,搶佔了前面一道山口,展開了四個萬騎大陣,要整體衝鋒拼死一戰。司馬尚率領趙軍衝到陣前,一聲大吼:“最後一關,奪路回趙!殺——”一馬當先衝殺過來。後隊大軍也全部展開,怒吼着衝向山口。秦軍四個鐵騎方陣,頃刻陷入了殺不退的人山人海。

千鈞一髮之際,西部原野驟然響起了隆隆沉雷,無邊的喊殺聲與無邊的火把鋪天蓋地壓了過來,正是白起蒙驁的八萬主力鐵騎殺到了。白起對蒙驁高聲道:“你號令大軍,我來衝陣。”不由分說將中軍大旗與一班司馬、斥候交給了蒙驁,一聲喊殺,親自率領鋒銳無匹的鐵鷹銳士百騎隊殺入紅色人海。

白起做卒長時就是聞名軍中的猛士,入伍一年便獲得鐵鷹劍士稱號,一口十五斤重劍悍猛絕倫,每戰必是一馬當先所向披靡。無論白起做卒長、什長、百夫長、千夫長、萬騎將還是前軍主將,都無一例外的是全軍尖刀。此刻白起看準了三晉殘軍要做困獸之鬥,若不強力衝殺一舉摧毀其鬥志,便會耽延時辰,天亮後假若新鄭的韓魏援軍趕到,便不能全殲這股殘軍。而全殲三晉加入合縱攻秦的二十四萬大軍,一開始便是白起的軸心目標——唯痛擊三晉,才能徹底摧毀合縱根基!爲了這一點,白起明知齊軍主力秘密撤退而放棄追殺,便是要集中大軍主力吃光三晉一大坨。按照作戰傳統,白起已經違背了“圍師必闕”的兵法格言,強迫敵軍做困獸之鬥,萬一被敵死戰膠着而與援軍內外夾擊,這便是一場備受譴責的大戰。可白起相信秦軍戰力,更要着意開創殲滅戰法,所以前所未有的全面夾擊,不給逃敵一分退路。

白起百騎隊殺入人海,威力勢如破竹。這一百名鐵鷹銳士都是重劍重甲,戰馬也是身披鐵甲頭戴面具,當真是銅人鐵馬。這種重劍都是將近四尺長,連同劍格,比尋常的長劍還長了七八寸,馬上揮舞起來直是巨浪排空無可阻擋。一時間,敵軍步兵的盾牌、長矛、短劍紛紛脫手飛出,軍卒甚至來不及慘叫一聲已經血濺三尺。小山頭由蒙驁執掌的中軍大纛旗則掛着一串小風燈不斷擺動,敵軍逃向哪裡,大旗便指向哪裡,秦軍便呼嘯追殺到哪裡。

堵在山口的秦軍精神大振,銅牆鐵壁般堵在山口,三晉殘兵不能越雷池半步。眼看身邊軍馬越來越少,渾身浴血的司馬尚嘶聲大吼:“東南,殺向東南——”三晉殘餘兵馬蜂擁向東南方突圍殺來。

秦軍主力從西來,山口秦軍在正東,東南方正是秦軍兵力最少的薄弱環節。司馬尚三將率領殘兵拼死衝來,迂迴趕先的秦軍鐵騎便顯得太少,眼看三晉殘兵便要落荒四散地逃往無邊黑暗的山塬地帶了。

正在此時,東南方又是殺聲震天而起,恰恰是王齕的五萬步騎大軍迎面殺到。王齕大吼下令:“兩萬步軍,強弓守住山樑。三萬鐵騎三面展開,兜上去!殺——”漫山遍野地包抄殺來。王齕與狂奔而來的司馬尚碰個正着,一陣猛烈砍殺,趙軍大旗及僅存的千餘騎兵全數被殺。混戰中司馬尚幾騎逃命,那匹陰山戰馬嘶鳴如飛,堪堪脫離戰場。王齕胯下戰馬恰是一匹西域汗血馬,大吼一聲風馳電掣般追了上去。片刻之間,汗血馬飛掠趕上,就在戰馬超前的剎那之間,王齕長劍閃電般劈下,只聽一聲慘號一聲嘶鳴,一員大將連人帶馬被劈爲兩半。

“這廝好快,割下首級。”王齕認定被殺者是司馬尚,嘶啞着聲音對追上來的護衛騎士吩咐一聲,又飛馬馳回戰場,四處奔馳大喝:“敵軍不降,全部殺光!一個不留——”

大廝殺進行了一個多時辰,天色將明的時刻,河外山塬終於沉寂了下來。白起下令:“整點軍馬,立即退到函谷關外紮營。”及至大軍開到函谷關外紮好營盤,廣袤的山塬在秋日的朝陽下混沌無邊的霧紅,極目望去,伏屍遍野,殘煙嫋嫋,襤褸的戰旗掛在戰車上兀自獵獵飄飛,負傷的戰馬猶在悲切嘶鳴。站在山頭的白起久久地佇立瞭望着遼闊的戰場,心中若有所失——只可惜我手中兵力有限,若再有二十萬大軍,任你孟嘗君狡詐,齊國的主力大軍豈能逃脫?

(本章完)

第九章 縱橫初局_一 燕山幽谷 維風及雨第十章 偏安亡齊_二 一統棋局 最後一手務求平穩收煞第三章 乾坤合同_四 架構廟堂 先謀棟樑第五章 情變橫生_一 弭兵論戰 嬴子楚聲名鵲起第六章 子楚還國_六 長歌當哭兮 大義何殤第三章 邯鄲異謀_三 奇貨可居 綢繆束薪第二章 大決涇水_七 涇水入田 鄭國渠震動天下第一章 初政颶風_三 人性之惡 必待師法而後正第四章 鏖兵中原_四 河外大開打 初帥刁猛狠經典大戰_秦滅六國之戰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五 祭舜又祭禹 帝國新政的大道宣示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五 張儀又一次被孟子激怒了第七章 迂政亡燕_一 燕雖弱而善附大國 當先爲山東剪除羽翼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七 冬雷暴雪祭秦論 原生文明的永恆光焰——秦亡兩千二百十五年祭_三 歷史煙霧的久遠彌散第七章 興亡縱橫_四 樂毅臨機入咸陽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五 莊襄王臨終盟約 破法度兩權當國第二章 棟樑摧折_二 長城魂魄去矣 何堪君道之國殤第七章 興亡縱橫_四 樂毅臨機入咸陽第三章 殺戮風暴_一 滅大臣而遠骨肉 亙古未聞的政變方略大秦帝國第二部《國命縱橫》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五 信人奮士 爍爍其華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四 君臣兩茫然 秦風又低徊第八章 風雨如晦_一 天人亂象 三策應對第三章 東方龍蛇_六 幾番折衝 大起戰雲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一 陰山草原的黑色風暴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二 驚蟄大朝 嬴政皇帝向復辟暗潮宣戰第五章 情變橫生_四 法度精嚴兮 萬綠家邦大秦帝國第三部下卷第五章 情變橫生_三 胡楊林中的落寞庭院第四章 談兵致禍_六 錯也數也 不堪談兵諸子百家_縱橫家第十章 合縱回光_五 壯心不已 春申君奔波合縱第七章 大成合縱_一 大梁公子出奇策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二 秦國特使來到了洛陽王城第十章 胡服風暴_一 白起方略第一次被放棄第八章 幽燕雷霆_五 整我六師 如雷如霆第九章 分治亡楚_二 父子皆良將 歧見何彷徨第五章 情變橫生_七 欲將子還兮 子不我思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二 孤帆飄蓬水成冰諸子百家_墨家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一 關西大力神第十章 偏安亡齊_一 南海不定 焉有一統華夏哉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三 龐涓喬裝 考校中庶子衛鞅第九章 呂氏新政_二 醇醇本色 殷殷同心楔子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二 功業不容苟且 謀國何計物議第四章 談兵致禍_五 昭關大戰 老軍滅越經典大戰_河西之戰第三章 乾坤合同_二 嬴政第一次面對從來沒有想過的大事第七章 流火迷離_三 別辭難矣 聚散何堪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二 戰國之世的最後一頂王冠大秦帝國第六部《帝國烽煙》第十章 蒹葭蒼蒼_一 鼎沸中游離的浮冰第六章 亂政亡趙_三 不明不白 李牧終究與郭開結成了死仇大秦帝國第一部上卷第二章 山東雄傑_三 洛陽試劍 蘇秦成名不成功第五章 情變橫生_七 欲將子還兮 子不我思第十章 偏安亡齊_二 一統棋局 最後一手務求平穩收煞第七章 迂政亡燕_一 燕雖弱而善附大國 當先爲山東剪除羽翼第二章 山東雄傑_三 洛陽試劍 蘇秦成名不成功《大秦帝國》·史源_第三部 《金戈鐵馬》第十章 胡服風暴_二 趙奢豪言 險狹鬥穴勇者勝名將_李牧第三章 乾坤合同_三 王不立後 鐵碑約法第五章 冬戰河內_五 冬戰河內 狂飆拔城第七章 迂政亡燕_三 風蕭蕭兮易水寒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第一章 鐵腕平亂_四 咸陽老世族的最後時刻第五章 術治亡韓_六 瀕臨絕境 韓王安終於要孤城一戰了經典大戰_邯鄲之戰大秦帝國第三部上卷第七章 流火迷離_四 執一不二 正心跬步第五章 衛鞅入秦_二 衛鞅韜晦斡旋艱難脫身第五章 術治亡韓_三 《韓非子》深深震撼了年輕的秦王第七章 迂政亡燕_七 衍水蒼蒼兮 白頭悠悠第五章 衛鞅入秦_五 秦孝公奇策試真才第四章 鏖兵中原_六 蒼蒼五丈塬 師徒夜談兵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六 申不害要和衛鞅較量變法第一章 鐵腕平亂_二 百騎揚威 震懾草原第八章 連橫奇對_二 第一國王與第一丞相經典大戰_桂陵、馬陵之戰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一 秦國第一次力不從心了第九章 呂氏新政_三 新朝人事 幾多風雨第六章 滔滔江漢_五 白起激楚燒夷陵第八章 政俠發難_三 黑篷車主與神秘的工匠第九章 分治亡楚_一 咸陽大朝會起了爭端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三 隆冬時節的嬴政皇帝與李斯丞相諸子百家_陰陽家第六章 滔滔江漢_三 南國雄傑圖再起第三章 殺戮風暴_二 蒙恬蒙毅血濺兩獄 蒙氏勳族大離散第四章 咸陽初動_二 丞相府來了不速之客《大秦帝國》·史源_第二部 《國命縱橫》第六章 秦軍悲歌_二 多頭並立的楚軍楚政第十章 偏安亡齊_二 一統棋局 最後一手務求平穩收煞第四章 風雲三才_五 清一色的少壯將士使秦國大軍煥然一新第十章 合縱回光_三 布衣有大義 凜說信陵君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五 長公子扶蘇與皇帝父親的政道裂痕第二章 大決涇水_四 天奪民生 寧不與上天一爭乎第六章 櫟陽潮生_三 肝膽相照 衛鞅三說秦孝公第六章 亂政亡趙_一 秦國朝野發力 謀定對趙新方略
第九章 縱橫初局_一 燕山幽谷 維風及雨第十章 偏安亡齊_二 一統棋局 最後一手務求平穩收煞第三章 乾坤合同_四 架構廟堂 先謀棟樑第五章 情變橫生_一 弭兵論戰 嬴子楚聲名鵲起第六章 子楚還國_六 長歌當哭兮 大義何殤第三章 邯鄲異謀_三 奇貨可居 綢繆束薪第二章 大決涇水_七 涇水入田 鄭國渠震動天下第一章 初政颶風_三 人性之惡 必待師法而後正第四章 鏖兵中原_四 河外大開打 初帥刁猛狠經典大戰_秦滅六國之戰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五 祭舜又祭禹 帝國新政的大道宣示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五 張儀又一次被孟子激怒了第七章 迂政亡燕_一 燕雖弱而善附大國 當先爲山東剪除羽翼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七 冬雷暴雪祭秦論 原生文明的永恆光焰——秦亡兩千二百十五年祭_三 歷史煙霧的久遠彌散第七章 興亡縱橫_四 樂毅臨機入咸陽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五 莊襄王臨終盟約 破法度兩權當國第二章 棟樑摧折_二 長城魂魄去矣 何堪君道之國殤第七章 興亡縱橫_四 樂毅臨機入咸陽第三章 殺戮風暴_一 滅大臣而遠骨肉 亙古未聞的政變方略大秦帝國第二部《國命縱橫》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五 信人奮士 爍爍其華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四 君臣兩茫然 秦風又低徊第八章 風雨如晦_一 天人亂象 三策應對第三章 東方龍蛇_六 幾番折衝 大起戰雲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一 陰山草原的黑色風暴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二 驚蟄大朝 嬴政皇帝向復辟暗潮宣戰第五章 情變橫生_四 法度精嚴兮 萬綠家邦大秦帝國第三部下卷第五章 情變橫生_三 胡楊林中的落寞庭院第四章 談兵致禍_六 錯也數也 不堪談兵諸子百家_縱橫家第十章 合縱回光_五 壯心不已 春申君奔波合縱第七章 大成合縱_一 大梁公子出奇策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二 秦國特使來到了洛陽王城第十章 胡服風暴_一 白起方略第一次被放棄第八章 幽燕雷霆_五 整我六師 如雷如霆第九章 分治亡楚_二 父子皆良將 歧見何彷徨第五章 情變橫生_七 欲將子還兮 子不我思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二 孤帆飄蓬水成冰諸子百家_墨家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一 關西大力神第十章 偏安亡齊_一 南海不定 焉有一統華夏哉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三 龐涓喬裝 考校中庶子衛鞅第九章 呂氏新政_二 醇醇本色 殷殷同心楔子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二 功業不容苟且 謀國何計物議第四章 談兵致禍_五 昭關大戰 老軍滅越經典大戰_河西之戰第三章 乾坤合同_二 嬴政第一次面對從來沒有想過的大事第七章 流火迷離_三 別辭難矣 聚散何堪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二 戰國之世的最後一頂王冠大秦帝國第六部《帝國烽煙》第十章 蒹葭蒼蒼_一 鼎沸中游離的浮冰第六章 亂政亡趙_三 不明不白 李牧終究與郭開結成了死仇大秦帝國第一部上卷第二章 山東雄傑_三 洛陽試劍 蘇秦成名不成功第五章 情變橫生_七 欲將子還兮 子不我思第十章 偏安亡齊_二 一統棋局 最後一手務求平穩收煞第七章 迂政亡燕_一 燕雖弱而善附大國 當先爲山東剪除羽翼第二章 山東雄傑_三 洛陽試劍 蘇秦成名不成功《大秦帝國》·史源_第三部 《金戈鐵馬》第十章 胡服風暴_二 趙奢豪言 險狹鬥穴勇者勝名將_李牧第三章 乾坤合同_三 王不立後 鐵碑約法第五章 冬戰河內_五 冬戰河內 狂飆拔城第七章 迂政亡燕_三 風蕭蕭兮易水寒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第一章 鐵腕平亂_四 咸陽老世族的最後時刻第五章 術治亡韓_六 瀕臨絕境 韓王安終於要孤城一戰了經典大戰_邯鄲之戰大秦帝國第三部上卷第七章 流火迷離_四 執一不二 正心跬步第五章 衛鞅入秦_二 衛鞅韜晦斡旋艱難脫身第五章 術治亡韓_三 《韓非子》深深震撼了年輕的秦王第七章 迂政亡燕_七 衍水蒼蒼兮 白頭悠悠第五章 衛鞅入秦_五 秦孝公奇策試真才第四章 鏖兵中原_六 蒼蒼五丈塬 師徒夜談兵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六 申不害要和衛鞅較量變法第一章 鐵腕平亂_二 百騎揚威 震懾草原第八章 連橫奇對_二 第一國王與第一丞相經典大戰_桂陵、馬陵之戰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一 秦國第一次力不從心了第九章 呂氏新政_三 新朝人事 幾多風雨第六章 滔滔江漢_五 白起激楚燒夷陵第八章 政俠發難_三 黑篷車主與神秘的工匠第九章 分治亡楚_一 咸陽大朝會起了爭端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三 隆冬時節的嬴政皇帝與李斯丞相諸子百家_陰陽家第六章 滔滔江漢_三 南國雄傑圖再起第三章 殺戮風暴_二 蒙恬蒙毅血濺兩獄 蒙氏勳族大離散第四章 咸陽初動_二 丞相府來了不速之客《大秦帝國》·史源_第二部 《國命縱橫》第六章 秦軍悲歌_二 多頭並立的楚軍楚政第十章 偏安亡齊_二 一統棋局 最後一手務求平穩收煞第四章 風雲三才_五 清一色的少壯將士使秦國大軍煥然一新第十章 合縱回光_三 布衣有大義 凜說信陵君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五 長公子扶蘇與皇帝父親的政道裂痕第二章 大決涇水_四 天奪民生 寧不與上天一爭乎第六章 櫟陽潮生_三 肝膽相照 衛鞅三說秦孝公第六章 亂政亡趙_一 秦國朝野發力 謀定對趙新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