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四 呂氏衆封建說再起 帝國朝野爭鳴天下治式

四 呂氏衆封建說再起 帝國朝野爭鳴天下治式

整整一個午後,博士學宮都瀰漫着一種亢奮氣息。

丞相王綰親自拜謁學宮,本來就是一件非同小可的盛事。然最令學宮感奮的,還是丞相親邀博士們會商一件根本大事:新朝圖治,當在天下推行何種治式?老丞相說得很明白,典則也好,朝儀也好,皆無涉根本,無須糾纏。國家根本在治式,透徹論定治式,纔是博士學宮真正功勞。年餘以來,博士們已經察覺出,新朝的大勢越來越微妙了。博士們原以爲天經地義的諸侯制,在新朝卻被莫名其妙地擱置了。秦王首朝封賞,竟然沒有諸侯一說。然則,秦王也沒有說不行諸侯制,放下的話是,容後一體決之。這就是說,事情尚在未定之中,各方還都沒有形成政見方略。同時,法權在握的廷尉府傳出的消息是:李斯與一班親信吏員日夜揣摩天下郡縣,似有謀劃郡縣制之象。此時的秦王,依舊沒有明白定策。從南海歸來後,秦王除了確定典則與皇帝大典朝儀,對最爲重大的治式事宜,始終未置可否。如此微妙情勢之下,又逢皇帝剛剛即位之日,位高權重的老丞相親自拜謁學宮且明白會商大事,此間究竟蘊藏着何等奧秘?

在從王城回來的路上,周青臣着意邀叔孫通同車。車行幽靜處,周青臣突兀問:“足下以爲,丞相府廷尉府,孰輕孰重?”叔孫通以問作答:“江水河水,孰大孰小?”周青臣一笑:“江亦大,河亦大,奈何?”叔孫通答:“兩大皆能入海,唯能決之者,長短也。”周青臣恍然:“如此說,謀之長遠,其勢明矣!”車行轔轔,兩人不約而同地大笑了一陣,又異口同聲說了一句:“正道悠長,《呂氏春秋》也!”

柳林中擺開了恭賀皇帝即位的盛宴,酒是丞相府賞賜的。

王綰已經白髮蒼蒼了。自從對六國大戰開始,十年之間,王綰全副身心地運籌着秦國政事,從未在四更之前走進過寢室。戰國通例,官員奉事五日歇息一日,此所謂“五日得一休沐”也。秦國勤政,六日歇息一日。可王綰自從做了丞相,卻從來沒有歇息過一日,縱是火熱的年節,都守在政事廳不敢離開也不能離開。王綰只有一個心思,丞相府須得一肩挑起千頭萬緒的政事,好教秦王李斯等全力謀劃戰勝之道。然則,不知從何時起,王綰有了一種感覺——對這個秦王,他越來越陌生了。滅楚之後,這種陌生感突兀地鮮明起來。就實說,王綰與秦王從來沒有過重大歧見,諸般政事之默契一如既往,然則,這種陌生感卻揮之不去。思緒飄向遠方,不經意間,王綰似乎也想明白了:秦王事事圖創新,自己卻似乎事事都循着常規與傳統。陌生之感,由此生焉。十幾年來,自己似乎沒有出過一次令人耳目一新的謀劃。與李斯尉繚兩位大謀臣相比,自己確實少了些獨具慧眼的長策大略。在預謀政事上,王綰也似乎總跟不上秦王大跨度的步幅,至少是很感吃力。凡此等等,都是實情,但王綰依然相信,這不是陌生之感的源頭。以秦王秉性,若僅僅是如此這般,早早已經明說了。

滅楚之後,秦王將李斯擢升爲廷尉,且顯然將廷尉府變成了統籌新治的軸心,這教王綰很不是滋味。李斯的功績才具,王綰是認同的。就廷尉府的職責權力而言,秦王也沒有逾越法度。然則,新朝圖治這般重大而涉及全局的謀劃,廷尉府難道比總攬國事的丞相府更合適麼?顯然不是。此間之要,人事也。人事之要,政見心界也。

王綰與秦王之間,有着一道雙方都明白的心界鴻溝。這道鴻溝,與其說是實際政見不合,毋寧說是所奉信念不同。王綰信奉《呂氏春秋》,秦王則信奉《商君書》。這兩部治國經典的差異,生髮了王綰與秦王之間難以彌合的心界鴻溝。兩部經典的差異有多大,這道心界鴻溝便有多深。當年,王綰是奉呂不韋之命,到太子嬴政身邊做太子府丞的。很長時間裡,王綰都是呂不韋與少年太子少年秦王之間的有效橋樑。秦王親政後,《呂氏春秋》事件發作,王綰沒有跟呂不韋走,而是選擇了輔佐秦王。但是,王綰卻不因人廢言,對《呂氏春秋》所闡發的治世大道,王綰始終是信奉的。即或在秦王面前,王綰也從來沒有隱瞞過。對此,秦王當然是清楚的。可是,秦王從來沒有因爲王綰信奉《呂氏春秋》而減弱對王綰的倚重。否則,王綰何以能做十餘年的丞相?直至封賞功臣,直至秦王變成了皇帝,王綰的丞相之職也未見動搖跡象。

久歷風霜的王綰看得明白,秦王對自己,一如當年對呂不韋:只要你不將治學信念化作不同政見,不將政見化作事端,永遠都不會有事。也就是說,只要王綰目下安於現狀,不將自己心頭突突躥跳的信念搬出來變爲政見,天下首任丞相是無可動搖的。

難處在於,王綰摁不住這頭在心頭躥跳的鉅鹿。

滅楚之後,王綰有了一種越來越清晰的感覺:天下到了歧路亡羊之時,必得有人出來說話!目下,能夠擔當這個說話者職責的,大約只有自己了。博士們分量不足,奏對又往往陷於虛浮。元老大臣們失之淺陋,無以論證大道。即或是目下領事的一班重臣,其學問見識也沒有一個人足以抗衡李斯,不足以發端大事。只有王綰,根基是老秦名士,少年入仕而歷經四王,資格威望足以匹敵任何元老勳貴,論治學見識,王綰是呂不韋時期頗具名望的才士。最要緊的是,只有王綰清楚地明白新朝圖治的實際要害何在,不至於不着邊際地虛空論政,反倒引起羣臣譏諷。王綰隱隱地覺得,這是上天的冥冥之意,這是無數聖賢典籍的殷殷之心。天道在前,聖賢在前,丞相權力徹侯爵位何足道哉!

“諸位,皇帝即位,圖治天下,何事最爲根本?”

“治式——”

酒宴剛一開始,王綰一句問話便將來意揭示明白。博士們不約而同地昂揚應答,顯然也明白告訴了王綰,他們是有準備的。王綰一時大爲欣慰,一改很少痛飲的謹慎之道,與博士們先連飲了三大爵,以表對皇帝即位的慶賀。置爵於案,王綰慨然道:“老夫今日拜謁學宮,一則,感念衆博士爲國謀治,刷新典則、創制朝儀有功!二則,共商新朝圖治之根本。諸位皆飽學之士,尚望不吝賜教。”

“鮑白令之敢問丞相,天下大道幾何?治式幾何?”

“天下大道者二,王道,霸道。天下治式者二,諸侯制,郡縣制。”

“淳于越敢問丞相,人云廷尉府謀劃郡縣制,丞相何以置評?”

“圖治之道,人皆可謀可對。廷尉府謀郡縣制,無可非議也。”

“伏勝敢問丞相持何等主張?諸侯制乎,郡縣制乎?”

“諸位以爲,老夫該當何等主張?”

王綰揶揄反問,柳林中蕩起了一片笑聲。詰難論戰原本是戰國之風,博士們已經在幾個回合的簡單問答中大體清楚了老丞相的圖謀,正欲直逼要害,卻被王綰輕輕盪開,不禁對這位老丞相的機變詼諧顯出了幾分由衷的佩服,一時笑出聲來。

“在下叔孫通有對。”一箇中年士子站了起來。

“先生但說。”

“謀國圖治,當有所本。秦國圖治之本,在《呂氏春秋》!”

“何以見得?”王綰淡淡一笑,掩飾着心頭的驚喜。

“天下治式兩道,諸侯制源遠流長,郡縣制初行戰國。”叔孫通從容地侃侃而談,“戰國大爭之世,七國不奉諸侯制而奉郡縣制,大戰之需也,特異之時也!今秦一天下,熄戰亂,不當仍以戰時之治行太平盛世。是故,新朝當行諸侯制,迴歸天下大道……”

“彩!”片言隻語將郡縣制之偏離正道揭開,博士們一陣亢奮。

“然則,”聲浪平息,叔孫通突然一個轉折道,“若以三代王道爲諸侯制根本,始皇帝必難接納。何也?戰國變法迭起,棄置王道已成時勢。當此之時,若以三代王道論證諸侯制,必有復辟舊制之嫌。爲此,必得以《呂氏春秋》爲本,方得有效也。”

“彩——”博士們更見奮然了。

“《呂氏春秋》,有諸侯制之說?”王綰饒有興致。

“有!衆封建論也!”

“鮑白博士學問最博,背誦給丞相。”周青臣指點着高聲應答的紅衣博士。

“丞相且聽。”鮑白令之高聲唸誦道,“《呂氏春秋·慎勢篇》雲:天下之地,方千里以爲國,所以極治任也。國非不能大也,其大不若小,其(地)多不若少。衆封建,非以私賢也,所以便勢,所以全威,所以博義。義博、威全、勢便,利則無敵。無敵者,安。故,觀於上世,其封建衆者,其福長,其名彰……王者之封建也,彌近彌大,彌遠彌小。故,海上有十里之諸侯……多建封,所以便其勢也。”略微一頓,鮑白令之慨然道,“呂氏之論,封建諸侯爲聖王正道。封建愈多,天下愈安,此謂衆封建也!”

“鮑白之論,我等贊同!”博士們不約而同的一片擁戴、附和聲。

“敢問老丞相,博士宮可否上書請行諸侯制?”周青臣小心翼翼。

“有何不可?老夫也是此等政見。”王綰叩着大案坦然高聲道,“你等上書皇帝,老夫也要上書皇帝。其時,皇帝必發下朝議會商。但行朝會議決,公議大起,治式必決。”

“丞相發端,我等自當追隨!”叔孫通一聲呼應。

“我等追隨!”博士們異口同聲。

王綰離座起身,對着博士們深深一躬,轉身對周青臣一點頭,徑自去了。博士們心氣勃發,紛紛請命草擬上書。周青臣與叔孫通等幾個資深博士略事會商,當即公示了一個方略:人人都做上書之文,夜來公議公決,選最雄辯者爲博士宮聯具上書,面呈皇帝。博士們鬨然喝一聲彩,紛紛散去各自忙碌了。

次日清晨再度朝會,大出羣臣意料,只一個時辰便散了。

皇帝大典後,嬴政很感疲憊煩躁,昨日回到東偏殿書房冷水沐浴一番,靠在臥榻便迷糊了。不想午間小憩竟做了沉沉大睡,直到日薄西山才驀然醒來,氣得將趙高狠狠罵了幾句。夜來精神倍增,嬴政將李斯、王賁召進王城,再加原本在書房值事的蒙毅,要事先會商一番明日朝會如何動議治式。三人走進書房,嬴政遠遠一招手道:“來來來,脫了厚袍子坐!小高子,冰茶!”不料,三人都沒有應答,而是按着爵次順序,王賁在前李斯居中蒙毅在後,一起躬身大禮,畢恭畢敬地齊呼了一聲:“臣等參見皇帝陛下!”嬴政恍然起身,大笑道:“免了免了,書房折騰個甚!大朝擺擺架勢罷了,事事如此折騰還做不做事了?日後書房議政老樣子,誰喊皇帝陛下,叫他出去晾着!”一串笑語申斥,三位大臣呵呵笑了起來,氣象頓時和睦如初。

三人就座,各去朝服冠帶,長髮散披,通身一領麻布長衫,再飲下一碗冰茶,頓時大覺涼爽。嬴政一說事體,李斯不禁一聲感喟:“惜哉!尉繚子也。若他能動,此事容易多了。”王賁蒙毅也是一聲嘆息。嬴政低聲道:“先生風癱,太醫無以救治。我已請一東海神醫看過,也依然未見起色。還有老將軍,但有他在朝……天意也,夫復何言!”一說到王翦,嬴政眼中泛起了淚光。李斯蒙毅也雙眼潮溼了。

“君上,還是議事了。”王賁岔開了話題。

嬴政說了事體,期冀明日朝會能一次議決郡縣制,以便早日推行;預料羣臣中可能有主張諸侯制者,故得預爲綢繆。李斯稟報說,郡縣制之實施方略經多次補正,已經確定了,只待議決推行。蒙毅說,重臣之中明白主張郡縣制者,只有素常小朝會的王翦、李斯、王賁、蒙恬、尉繚幾人,而能在大朝會動議者,大約只有李斯了。嬴政點頭,李斯也沒有說話。一直默然的王賁卻突然說,廷尉動議不宜。嬴政問爲何?王賁說,郡縣制諸侯制之爭,大多將軍不甚了了,大多文臣則無甚定見。若有重臣主張諸侯制,很可能羣臣便跟着走了。那時,才該廷尉殺出。嬴政大笑道,說得好!朝會也是戰場,精銳要用在最難之時。蒙毅問如此誰來動議?王賁斷然道,我來,我與尉繚前輩聯具如何?嬴政李斯蒙毅三人異口同聲說了聲好。如此商定之後,王賁李斯驅車去了尉繚子府邸先

行知會。嬴政吩咐蒙毅立即爲兩人草擬上書。三更時分,王賁李斯返回皇帝書房。與尉繚子情誼篤厚的李斯稟報說,臥在病榻的尉繚子欣然允諾了。嬴政心頭頓時踏實了許多。於是,王賁拿了蒙毅起草的上書底本,立即回府準備去了。小朝會便在深夜中散了。

誰也沒有料到,朝會局勢會發生如此突兀的變化。

朝會伊始,嬴政剛剛申明瞭主旨,丞相王綰便第一個出班奏對。依照新朝儀,王綰站在自己的座案前捧着上書高聲唸誦:“臣,丞相王綰,昧死有奏皇帝陛下,主張新朝奉行諸侯制。臣呈上奏章——”於是,衆目睽睽之下,殿前御史接過了新朝的第一道奏章,雙手捧到了始皇帝案頭。大殿羣臣始而驚訝——歷來只處置政務而不提政見的老丞相竟能發端大政!繼而恍然——新朝遵奉何等治道,非老丞相發端莫屬!於是,一時紛紛議論。

正當此時,博士僕射周青臣霍然站起,高舉上書高聲唸誦:“臣,博士僕射周青臣,昧死有奏皇帝陛下,呈上博士七十人聯具之《請行封建書》——”殿東一大片博士整齊站起,齊聲高誦:“臣等昧死啓奏皇帝陛下,請行封建,以固大秦!”如此聲勢,又一齊口稱昧死,秦國廟堂見所未見,一時羣臣彷徨,有諸多元老便要站起來呼應。

實際說,秦之典則禮儀雖細,然也不可能事事定則。譬如這大臣口稱“昧死以奏”,便不是禮儀典則所定。然若依着“尊上抑下”的典則精神,臣下自己要在言事時,或加上彰顯忠心之詞,或加上勇於任事之詞,典則禮儀自是不能禁止。也就是說,臣下自甘卑下奉迎,有利於鞏固皇權,法度禮儀不會禁止。後來,諸多臣下起而仿效,奏章之首多稱“昧死以奏”以爲表白,遂使後世學人多以爲臣稱“昧死”乃秦時訂立制度使然。此間誤會,何其深也!延續唐宋之後,諸多儒臣奴性大肆氾濫,以至有人整日唸叨“臣罪當誅兮,皇帝聖明!”顯然,這是事實存在的一種自虐,絕非制度所立。此乃後話。

目下的王綰與衆博士口稱昧死,可謂既表惶恐,又表忠心,亦表無所畏懼。就其本意,無疑與“斗膽直言”之類的表白相近,也許本無他意。然在質樸厚重的秦國朝會上,大臣言事,歷來極少這種自我表白,有事說事罷了。如今老丞相慷慨發端,一大片博士慷慨相隨,人人昂昂高呼昧死以奏,大臣們如何不怦然心動?

“臣,通武侯王賁有奏。”

一聲渾厚而沉穩的宣示,大殿中立刻肅靜下來。誰都知道,王翦王賁父子連滅五國,在新朝具有無與倫比的分量。更有一點,父子兩人都是寡言之人,朝會極少開口,開口則絕不中途退縮。當此之時,王賁挺身而出,定然大事無疑。舉殿肅然之間,只見王賁前出兩步,捧着一卷竹簡高聲道:“臣與關內侯尉繚聯具奏對,請行郡縣之治,今呈上奏章。”殿前御史接過竹簡,王賁坐回了班次。見如此兩位重臣與丞相大相徑庭,主張郡縣制,羣臣這才稍見清醒,不再急於附議,一時方安靜了下來。

“老臣有奏……”王綰再度慷慨奏對。

“朕有決斷。”皇帝開口了,打斷了王綰。嬴政第一次使用這個拗口的字,顯得有些生硬,也滲出幾分冷冰冰的氣息,“丞相、博士宮、通武侯、關內侯,各有奏章,且主張已明,當下議決,未免倉促。朕之決斷:發下今日三則奏章,各官署集本部官吏議之,或釀成共識,或兩分亦可。旬日之後,朝會一體決之。散朝。”說罷,皇帝徑自走了,朝會也就散了。

旬日之間,咸陽各官署及治情已經穩定的郡縣官署,都開始了哄哄然的議政。

議政決事,既是秦國之傳統,又是秦國之法度,並非散漫議論。春秋戰國之世,尚大體延續着古老的三代議事傳統,列國都不同程度地實施着一種大事須交羣臣公議的決策法則。戰國動盪多戰,決事力求快速高效,公議制不可避免地有所淡化,然卻沒有從制度意義上消失,在事實上也經常見諸各國。就秦國而言,大事交付公議多見於史料記載:秦穆公合大夫而謀政,秦孝公廷議變法,秦惠王議伐巴蜀,秦昭王議殺白起,秦王政議逐客、議破四國合縱、議禪繼、議帝號等。也就是說,雖然戰時決事需要快捷,尋常軍國大事皆由君主與相關重臣立決立斷,但關涉根本的長策大略,還是很看重公議決斷的。

議政作爲一種制度,其實施流程表現爲:某臣動議(顯而易見的實際大事,不需動議也可由君主發動公議)——君主發其上書於各官署下令議之——各署得將議決對策正式呈報君主——君主集重臣或全體大臣最終議決。若羣臣所議一致,君主也見識無二,則君主可不行朝會而決斷;若羣臣對策不一,則君主必得行朝會決斷,而不能獨斷。此,議事制度之根本也。譬如目下諸侯制與郡縣制之爭,既是國家根本長策之爭,又是最具權力的兩方重臣之爭,牽涉既廣,利害且深,皇帝自不能當場獨斷,發下羣臣公議,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穩妥方式。此等議事制度,是華夏族羣在艱難生存中羣策羣力之遺風,彌足珍貴。然則,這一議事制很快就消失了。這是中國歷史上一件並不如何矚目,然卻影響深遠的大事。不久之後,我們將目睹這一事件的來龍去脈。

嬴政深感朝會之出乎意料,散朝後立即召進李斯王賁會商。

李斯說,博士宮聯具請行封建,意料之中不足爲奇。戰國末世改制,若沒有諸侯制聲音,反倒是怪事了。而老丞相王綰不事先知會,而突兀力主諸侯制,纔是真正的棘手。王賁說,老丞相歷來與聞決策,該當明白君上圖治趨向,今突兀轉向諸侯制,完全可能引發大局動盪生變。王賁深表贊同,補充說,此等動盪與其說遲滯郡縣制推行,毋寧說爲天下復辟者反對郡縣制立下了一個新的根基,後患多多。蒙毅則以爲,王綰突兀發難,很可能是受了博士們煽惑,未必是自家真心主張;其中根源,必是王綰自覺新政軸心不在丞相府所致。

“不。三處須得澄清。”一直凝神傾聽的嬴政輕輕叩着書案,“其一,王綰之舉,絕非突兀。其二,王綰主張,絕非復辟。其三,王綰之心,絕非自覺權力失落。不明乎此,不能妥善處置紛爭。”

“君上三說,依據何在,敢請明示。”王賁一如既往地直率。

“先說一。”嬴政順手從文卷如山的旁案拖過一隻早已打開的長大銅匣,拿出一卷竹簡展開在案頭,“這是《呂氏春秋》,兩位可能不熟,廷尉該當明白。《呂氏春秋》明白主張封建制,而且是衆封建,諸侯封得越多越好。王綰素來信奉呂學,未嘗着意隱瞞。當此之時,王綰必感事關重大,而又無法說服我等君臣,故聯手博士,形成朝議對峙,逼交公議而決。顯然,老丞相是有備而來。三位皆曰突兀,因由在於忽視了王綰的治學根基,似覺老丞相沒有理由如此主張。可是如此?”

“君上明察!”三人異口同聲,李斯猶有愧色。

“再說二。”嬴政指點着案頭書卷,“王綰主張封建諸侯,基於治國學說,基於安秦之另一思路!而非基於復辟遠古舊制,更非基於復辟六國舊制。此與當年文信侯根基同一。而六國王族、世族鼓盪封建諸侯,則是明白復辟。即或博士宮七十博士主張封建諸侯,一大半也是基於治學信奉之不同,也非世族復辟之論。”

“君上明察!”

“再說三。”嬴政又從旁案拖過一隻木匣,拿出一卷道,“滅楚之前,老丞相曾經上書請辭,理由便是‘治事無長策,步履遲滯’。十餘年來,老丞相勉力支撐,未嘗一事掣肘,縱無大刀闊斧,亦絕非糾纏權力進退之輩。”

“臣之指斥,草率過甚!”蒙毅當即肅然長跪,拱手如對王綰致歉。

“凡此者三,決我方略。”嬴政對蒙毅淡淡點頭一笑,繼續道,“一則,唯其王綰有呂學根基,有備而發,兩制之爭當認真論爭,絕不草率從事。二則,唯其老丞相博士等,非六國王族世族之復辟,兩制之爭,當以政見歧異待之;縱有後患,屆時再論。三則,唯其老丞相非關私慾,兩制之爭不涉國政權力。”

“臣等贊同!”

“君上方略至當。”李斯一拱手,心悅誠服而愧色猶在,“王綰之於呂學,臣疏忽若此,深爲慚愧也!今據君上處置兩爭之三則方略,臣以爲根本在第二則,即以政見歧異待之。既爲政見之爭,必涉呂學與諸家之道。此,臣之所長也。臣自請主力,與老丞相等一爭是非曲直。”

“廷尉主力,正當其時!”王賁拍掌大笑。

“聽說《呂氏春秋》乃廷尉當年總纂,正當其人!”蒙毅和了一句。

“好!廷尉主戰。”嬴政一拍案,“然,此事至大,不能廷尉孤軍獨戰。”

“陛下毋憂,我等當妥爲謀劃。”不期用了新稱謂,李斯自己也笑了。

“臣等與廷尉協力!”王賁蒙毅立即跟上。

“好!兩制之爭乃華夏根本,務求全勝!”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

李斯王賁蒙毅不期然異口同聲冒出一句久違了的老秦誓言,一時君臣四人的眼睛都潮溼了。片刻默然,嬴政高喊小高子上酒。趙高捧來四爵老秦酒,君臣四人汩汩痛飲而下,頓時人人一身大汗,同聲大笑一陣,匆匆散去各自忙碌了。

在嬴政君臣籌劃之時,各署議治的消息也紛紛激盪開來。蒙毅總司中樞,絡繹不絕的消息都是“本署多以封建諸侯爲是,以郡縣制爲非”。蒙毅非但備細閱讀了每一份呈報進皇城的議治書,還親自趕赴丞相府、上將軍府、大田令府、司空府、司寇府、內史府、博士宮七大最主要官邸分別聽了議治論爭,終於對種種紛爭大體清楚了。

蒙毅對皇帝的稟報是:歸總說,羣臣議論多以封建諸侯製爲是。其間情形又分四類。其一,丞相府與博士宮之議,一致以呂學爲根基,認定封建諸侯爲安秦大道。其二,大田令等實際治事官署,則多從經濟民生出發,以爲郡縣制易於凝聚國力民力,易於農耕河渠之通暢,多以郡縣制爲是。其三,郎中、御史、太廟令、太史令以及諸多皇族大臣,則多從傳統出發,認定封建制利於族羣血統之穩定延續,故以封建諸侯爲是。其四,上將軍府與國尉府最爲特異,由於王翦蒙恬皆不在咸陽,國尉府又一直由尉繚虛領而無實際長官,故吏員之議頗爲別緻:大多以郡縣制爲戰時權宜之計,安定天下則當奉行封建諸侯制。

“南北上書到了麼?”嬴政淡淡一笑。

“南海上書、九原上書,剛剛到達。”

“如何說法?”

“王翦老將軍力陳封建弊端,力主郡縣制。蒙恬將軍亦同。”

“扶蘇回來沒有?”

“皇長子明日將抵咸陽。君上,如此做……”

“不怕。事關長遠,教皇子們聽聽有好處。”

“那,最好明令皇子們只聽不說,持公允之身。”

“不!可以說話。面對如此利害,一個毫無評判的皇子何以立足天下?”

“君上,皇子們尚未加冠……”蒙毅欲言又止。

“準時大朝,放開一爭!”嬴政斷然拍板,沒有理睬言猶未盡的蒙毅。

始皇帝元年五月末,事涉華夏根本的一場創制大論戰正式拉開了帷幕。

除了王翦蒙恬與據守隴西的李信,頓弱姚賈等所有的在外大臣與已經有穩定官署的大郡郡守、大縣縣令,都被召回了咸陽。更有不同者,大殿內皇帝階下專設了皇子區域,二十餘名皇子全部與朝。咸陽所有官署的所有官員,除了有秩吏之下的吏員,舉凡官員一律與會。素常寬闊敞亮的正殿,黑沉沉一片六百餘人,第一次顯得有些狹小起來。卯時鐘鼓大起,帝輦在迭次長呼中徐徐推出。高冠帶劍的皇帝穩步登上帝座,大朝會宣告開始了。

“諸位,朕即皇帝位,今日首議大政。”

所有的殿門與所有的窗戶全部大開,沉沉大殿在盛夏的清晨頗爲涼爽。皇帝一身冠帶,平靜威嚴地繼續宣示着主旨,“天下一統,我朝新開。或行封建諸侯,或行郡縣一治,事關千秋大計。日前,首議三奏業已發下,

各署公議也大體清晰。歸總論之,主張依然兩分。今日大朝,最終議決,朕將親爲決斷。朝會議政,不避歧見,諸位但言無妨。”

“臣,博士鮑白令之敢問,陛下對新治大計定見如何?”

“大朝議政,不當揣摩上意。”皇帝冷冰冰一句回絕了試探。

“臣,博士僕射有奏。”西邊文職大臣區後的博士區,昂然站起了掌持博士學宮的周青臣,慷慨激昂道,“皇帝陛下掃滅六國,威加海內,德兼三皇,功過五帝,爲千古第一大皇帝也!然則,平海內易,安海內難。天下九州,情勢風習各異,難爲一統之治。大秦欲安,必得以《呂氏春秋》爲大道,衆封建。封諸多皇子各爲諸侯,輔以良臣,因時因地而推治,如此天下可定也!”

“臣,博士淳于越附議!今皇帝君臨天下,四海歸一,當繼三代之絕世,興湮滅之封國,使諸位皇子、開國功臣,皆有封國之土,皆有勤王之力!如此封藩建衛,土皆有主,民皆有君,皇帝陛下亦省卻治民之勞,鬱郁乎文哉!泱泱乎大哉!”這位素有稷下名士聲望的淳于越跟了上來,文臣坐席區諸多要員頓時振作矚目。

“臣,博士叔孫通轉呈山東遊士奏章!”

一言落點,舉殿驚訝。朝會者,君臣之議,是爲朝議。遊學士子爲庶民,故爲野議民議。野議民議無固定程式,也並不包括在君主“下議”的議事制度之內。然則,華夏族羣自遠古以來,即有濃厚的野議之風,也有許多相應的上達形式,明如謗木製、諫鼓制、請命制等,暗如童謠、民歌、公議、請見、上書等,甚或包括了特定的流言。戰國之世,重視野議之風猶在,齊威王整肅吏治的舉措之一,便是以謗木製蒐集民衆建言及對官吏的舉發。當時天下對齊人風習的評判,其中有一句“多智,好議論”。這個“好議論”,說的便是野議之風的普及強大。庶民野議但以上書方式呈現,往往是最爲重大的民議,甚或可被視爲某種天意。當此重大朝會,陡然出現野議奏章,此間意蘊難以逆料,大殿羣臣立即靜如幽谷。

“既有野議奏章,當殿宣讀可也。”皇帝說話了。

“臣遵詔。”叔孫通展開一卷,高聲唸誦起來,“臣等山東遊士二百一十三人,啓奏皇帝陛下:大亂初定,天下思治,流民思歸。我等布衣遊學之士,痛感天下失治之苦。爲此,懇望皇帝陛下封建諸侯,我等願各爲良輔,使四方有治,使黔首有歸。如此,則天下大幸也!”唸誦完畢,叔孫通高聲補充道,“民心即天心。士爲天下根本,得士之心者得天下!臣贊同天下士子之議!”

“臣等贊同遊士奏章!”博士席一片呼應。

“羣小私心罷了,談何天心天意天下士子?”文臣區突兀一句冷笑揶揄。

“何人之言,誅心乎!論政乎!”叔孫通高聲頂了回來。

“老夫頓弱!答之足下。”頓弱雖見蒼老,精神依舊矍鑠,離開侯爵座案站到了空闊處,破例地沒有面對皇帝,卻面對着沉沉座案區高聲道,“諸位連同老夫在內,十有八九都曾是布衣之士遊學列國。此戰國之風也,入仕之道也,原本好事!然則,戰國士風雄強坦蕩,無論政見如何,所論皆發自本心!是故合則留,不合則去。今日,二百一十三名士子論政上書,竟能異口同聲贊同封建諸侯,而獨無一人異議,豈非咄咄怪事乎?其間因由,不言自明。今六國皆滅,一班狗苟蠅營之士失卻奔走依託,又自覺才具不堪爲皇帝大用,於是乎,唯求天下諸侯多多,好謀一立身之地。人求立身生計,原本無可指責。不合此等人物,偏以玩弄天下大計爲快,以民議天心爲名,實謀一己之出路,誠非私哉!諸位且說,老夫之論,誅心耶?論政耶?”頓弱原本戰國末期名家名士,桀驁不馴,當年以見秦王不拜而名聞天下。此時一片言論不做奏對,卻做了論戰之辭,一時大見老來風采,舉殿聽得入神沉寂,忘記了喝彩。

“不,不是誅心,卻也不是論政!”叔孫通紅臉嚷嚷,引來一片笑聲。

“此等野議,臣等以爲不說也罷!”文臣席有幾人高聲非議。

“是也是也,自請爲諸侯輔臣,有私無公!”

一片嚷嚷中,周青臣淳于越叔孫通都愣怔了,博士席也一時默然了。

“老臣王綰有奏。”

鬚髮雪白的王綰終於不能坐視了。這班博士不着邊際不諳事理,王綰大爲皺眉,自覺如此下去,只怕這個重大長策便要被這些虛空宏論付諸流水。王綰決計親自闡發,於是離座出班,直接面對着帝座,蒼老的聲音在大殿中迴盪起來,無一言不是實實在在。

“陛下明察:方今諸侯初破,天下初定,復辟暗流依舊涌動。大勢論之,趙魏韓之地一旦有事,尚可就近靖亂。然則,燕齊楚三地偏遠難治,若有不測之亂,咸陽鞭長莫及。此際之險,與周滅商之初相類也。大秦欲安天下,當效法封建分治,分封皇帝諸子爲封國諸侯,鎮守偏遠邊陲,以安定天下。此,久遠之計也,非一時之謀也。”

“老丞相差矣!”姚賈站了起來。

“上卿何見之有?”王綰淡淡地回了一句。

“皇帝陛下,諸位大臣,”姚賈在空闊處時而面對帝座,時而面對羣臣,雄辯之風不下頓弱,“歷經戰國,天下大勢已成兩種治式:封建諸侯爲一道,郡縣統治爲一道。今丞相既論治道,卻是天下兩分:趙魏韓之地一道,燕齊楚之地一道。持論根基,又唯在地理之遠近,平亂之難易。如此姚賈敢問丞相:天下統一而一朝兩治,政出多門而紛紜不定,圖亂乎?圖治乎?再則,天下治道若以地理遠近、平亂難易而決斷,易治者嚴,難治者寬,豈非縱容遠政不法生亂?如此治道,公平何在!正道何在!”姚賈氣勢凌厲,所攻也確實皆在要害,羣臣立感決戰氣息,大殿中一時肅然無聲。

“上卿少安毋躁。”

王綰淡淡一笑,突然振作精神侃侃而談,“老夫所言,因時因地而施治也,天下正道也,非自老夫始也。在秦,自我惠文王之世取巴蜀,以王族大臣直領巴蜀近百年,與封建諸侯何其相類也!昭王之世,有穰侯治陶地。當今皇帝之初,有王弟成蛟治太原。此其實也。以治道之論,則文信侯之《呂氏春秋》有切實之論,非但主張衆封建,更主張以地理遠近定封國大小:王者封建,地愈近而封國愈大,地愈遠而封國愈小,故海上之地有十里諸侯也。凡此等等,皆因遠近不同而施治也,何由生亂乎!以目下情勢,皇帝領趙魏韓三地,是爲帝畿;燕齊楚三地,則封建諸侯,勢同三代天子一治,何有天下兩治也!”王綰有理有據有史有論,殿中形勢又是一變,大臣們都流露出敬佩的神色,博士們更是奮然快慰。

“丞相論史,不足爲證!”

年輕的蒙毅第一次挺身站立在殿堂論政了:“蒙毅職任長史,多聞國史典籍。丞相所言之史實,不合比作封建諸侯。自孝公以下之歷代秦王,雖時有王族子弟或重臣領於一方,然皆以國府郡縣官吏施治,王族子弟與重臣之效用俱在鎮撫,以利推行法治。此等領治,賦稅皆上繳國府,領治之地更無私兵私官,實乃郡縣一治之特例,與封建諸侯大相徑庭也!”

“呂氏之學,亦不合大道也!”

李斯站了起來。思忖情勢,李斯覺得自己該說話了。李斯也沒有面對帝座,面對面地與王綰對立着道:“文信侯衆封建之論,不合大道者二。其一,不合五百年來天下潮流。自春秋以至戰國,禮崩樂壞,瓦釜雷鳴,高岸爲谷,深谷爲陵;國變,君變,官變,民變,法變,最終釀得潮流大變。其間諸子百家風起雲涌,競相探索治國之道,而終歸釀成變法大潮。變法者何?變國家也,變治道也,變生計也,變民衆也。一言以蔽之,變天下文明之蘊涵也!千變萬變,軸心在於治式之變。封建諸侯裂土分治,導致天下大戰連綿動盪不休。人心思治,人心思一,思的便是天下一統,思的便是一法施治,思的便是拋卻封建。文信侯之時,天下歸一之心尚在端倪,尚未聚成大潮,故文信侯未能洞察大勢也!今日之天下,若果真行封建諸侯,無異於拋離天下民心,無異於再植裂土分治之根,棄華夏五百餘年之探索而重歸老路焉!老丞相厚學明察,拘泥於一家之學而不審時勢,何異於刻舟求劍哉!”

“老夫願聞其二。”王綰絲毫不爲所動,只冷冷一笑。

“其二,丞相所言,今日新朝情勢幾同於周之滅商,在下不以爲然。”

“丞相所言大是!”博士坐席一片反對李斯之聲。

“是與不是,且看史實。”李斯從容言道,“其一,三代之時,天下未曾激盪生髮,不知郡縣制也,唯知封建制也。其時行封建,與其說遵奉王道,毋寧說別無選擇也!是故,不足爲亙古不變之依據。其二,周行諸侯制,前後所封王族與功臣千八百餘國,可謂衆封建矣!然則,周武王屍骨未寒,周室便禍亂大生,發難者恰是王族之管、蔡諸侯!如此封建,談何拱衛天子?談何拱衛王室?至於周幽王鎬京之亂,王族大諸侯晉國魯國齊國皆不敢救,若非我老秦人棄置恩怨,千里勤王浴血奮戰,何有洛陽周室之延續哉!更不說諸侯相互如仇讎,相互攻伐而不能禁止,以鄰爲壑而踐踏民生……凡此等等,封建諸侯豈非天下禍根哉!”李斯一番話痛切肅殺,所言又無不是諸侯制要害,羣臣神色又是一變。

“人非聖賢,事無萬全。廷尉如此苛責聖王大道,夫復何言!”

王綰不屑地冷漠一笑,坐回了文臣首座,板着臉一句話不說了。

“臣,博士鮑白令之,敢請諸王子之見!”博士席突兀一聲。

“臣等敢請諸王子奏對!”博士們一片呼應。

大臣們似覺唐突,又似乎對博士們此等頗具離間意味的動議大有懷疑,舉殿無一人附議。王子們則惴惴不安地望着帝座,紛紛低下了頭去。

“願說者便說,無須顧忌。”皇帝說話了。

“兒臣扶蘇有奏。”英挺的皇長子一站起來,羣臣眼睛立即亮了。只見扶蘇向帝座一躬,肅然正色道,“兒臣以爲,大秦一統華夏,皆由將士鮮血而來,理當推行郡縣,由國家統一治民,使民無私政之苦。扶蘇縱爲皇子,若求封國而行私政,大秦國法安在?”

“好!”文武兩大區,皆有人高聲拍案讚歎。

“胡亥有奏!”一聲清亮稚嫩的童音陡然盪開。

羣臣大爲驚訝,後排座案的臣子們紛紛站起向前打量。皇帝不禁呵呵笑了:“你小子也敢有奏?好!有膽色,說。”皇帝話音落點,一個童稚話音在大殿中清亮地飛旋起來:“胡亥身爲皇子,不求一己之利,唯願天下大治!胡亥不做封國諸侯,只做大秦良臣!”

“彩——”舉殿無分政見,爆發出一陣鬨然笑聲。

“皇子童稚輕言,不足以論長策!”鮑白令之昂昂然喊了一聲,大臣們頗覺滑稽,又是一陣鬨笑。正在此時,東區武臣席中王賁站了起來:“臣等有奏。”一句話落點,大殿立即肅靜下來。誰都知道,如此重大的議政,擁有最高爵位的幾位武臣至今還沒有人說話。

“臣通武侯王賁,得武成侯王翦、九原侯蒙恬、隴西侯李信之託,代奏皇帝陛下:華夏邊地之治,若陰山,若隴西,若遼東,若南海,尤須郡縣一治。若行封建,華夏必失萬里屏障也。周室之亡,亡在諸侯。諸侯之患,動亂之源也。大秦不行封建,動亂將大爲減少。縱然六國舊世族圖謀復辟,亦不至裹挾民衆。其時復辟世族孤立天下,我大秦六十萬鐵軍何懼之有?此,臣等之奏對也,皇帝陛下明察。”

王賁的話語一如既往地平實,沒有一句激昂之辭,卻使已經漸漸悶熱起來的大殿如秋風掃過,頓見一片肅殺氣息,大臣們頓時平靜了,沒有人想說話了。只有博士們驚愕地相互顧盼着,似乎不明白這個黝黑粗壯的蠻實將軍何以竟能有如此威懾力。

“各方大要清楚,老臣敢請陛下決斷。”王綰以爲不需要再爭了。

“敢請陛下決斷!”舉殿一聲。

“好。”皇帝拍案,“旬日之內,朕以詔書說話。散朝。”

(本章完)

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三 蒙面來客與神秘預言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五 戰國格局大變 咸陽祝捷封商君第二章 山東雄傑_三 洛陽試劍 蘇秦成名不成功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一 秦國第一次力不從心了第二章 商旅大士_五 呂不韋豪爽地接受了落魄者的託付大秦帝國第三部《金戈鐵馬》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三 巔峰張儀又出錯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三 典則朝儀煥然出新 始皇帝大典即位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六 病榻上的秦孝公怦然心動第三章 安邑風雲_六 棋室裡的六國角逐大秦帝國第三部上卷第九章 呂氏新政_五 冰河解凍 新政抻着勁兒悠悠然推開第四章 鏖兵中原_一 六十萬大軍壓頂函谷關戰國七雄_燕國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五 渭城白露秋蕭蕭戰國七雄_魏國第四章 暴亂潮水_六 彌散的反秦勢力聚合生成了新的復辟軸心第三章 乾坤合同_一 功臣不能全身 嬴政何顏立於天下第三章 乾坤合同_二 嬴政第一次面對從來沒有想過的大事第四章 咸陽初動_三 奇策考校 太子府一團亂麻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七 國殤悲風 嬴政皇帝爲南海軍定下秘密方略第十章 張儀風雲_五 張儀蘇秦都祭出了古老的權謀第八章 政俠發難_二 老墨子憤怒了第六章 秦軍悲歌_六 鉅鹿大血戰 秦軍的最後悲歌第六章 風雲再起_三 燕山腳下的古老城堡第十章 胡服風暴_五 林胡騎術震驚了趙雍第四章 談兵致禍_三 策士與君王的交換第二章 大決涇水_三 法不可棄 民不可傷楔子大秦帝國第三部中卷第七章 迂政亡燕_八 迂闊之政 固守王道傳統的悲劇第八章 幽燕雷霆_七 酷刑萬刃 瓦釜雷鳴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五 力行郡縣制 始皇帝詔書震動天下第一章 權相變異_四 眩暈的胡亥在甘泉宮山林不知所以《大秦帝國》·史源_第四部 《陽謀春秋》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一 大澤鄉驚雷撼動天下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三 英雄之心 恩怨難曲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六 本色極身唯憂國大秦帝國第六部上卷第五章 術治亡韓_一 幽暗廟堂的最後一絲光亮第一章 六國謀秦_二 五國君主同一天到達逢澤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四 雄心錯斷 陡陷危局第九章 孤城血卜_五 戰地風雪 大將之心第六章 風雲再起_三 燕山腳下的古老城堡第十章 合縱回光_五 壯心不已 春申君奔波合縱第九章 縱橫初局_五 媚上荒政殺無赦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七 惶惶大軍嗟何及第十章 偏安亡齊_三 匪雞則鳴 蒼蠅之聲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四 遠交近攻展鋒芒第一章 權相變異_一 南望咸陽 一代名將欲哭無淚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六 冰雪銘心終難卻第二章 商旅大士_四 曠古未聞的商戰故事第三章 邯鄲異謀_二 邯鄲遇奇 謹言慎行第六章 滔滔江漢_四 江峽大戰 水陸破楚第二章 棟樑摧折_五 禮極致隆 大象其生 始皇帝葬禮冠絕古今第七章 帝國烽煙_一 天地莫測 趙高的皇帝夢終作泡影第三章 安邑風雲_四 安邑王街的神秘商人第四章 鏖兵中原_四 河外大開打 初帥刁猛狠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五 巴蜀寡婦清 咸陽懷清檯第六章 風雲再起_二 奉陽君行詐蘇秦第四章 咸陽初動_五 霜霧迷離 宮闈權臣竟託一人二 歷史實踐與歷史意識的最初分裂祭秦論 原生文明的永恆光焰——秦亡兩千二百十五年祭_三 歷史煙霧的久遠彌散第六章 子楚還國_四 峽谷叢林的蒙面馬隊一 暴秦說:秦末復辟勢力的歷史謊言第五章 術治亡韓_五 韓非在雲陽國獄中靜悄悄走了第四章 鏖兵中原_六 蒼蒼五丈塬 師徒夜談兵第九章 霹靂手段_二 神農大山的墨家城堡第八章 幽燕雷霆_二 冰天雪地的遼東軍營跋 軸心時代的文明光芒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五 秋風山莊兩情長第五章 冬戰河內_三 商旅孫吳密定策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一 神秘天象逼出了楚宣王的妙策第二章 大決涇水_七 涇水入田 鄭國渠震動天下大秦帝國第二部中卷第一章 暮政維艱_三 布衣水工震撼了咸陽君臣第六章 秦軍悲歌_三 河北危局 天下復辟者面臨絕境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七 陰謀陽謀萬象生第一章 六國謀秦_一 上將軍龐涓的秘密使命第八章 風雨如晦_五 箭方離弦 橫摧長弓第七章 興亡縱橫_三 狂狷齊王斷了最後一條生路第七章 大成合縱_二 南國才俊多猛志第七章 流火迷離_六 冠禮之夜的兩代儲君第三章 西出鎩羽_二 關西有大都第七章 興亡縱橫_三 狂狷齊王斷了最後一條生路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一 年輕的大將軍豪氣勃發第三章 東方龍蛇_二 臨淄霜霧濃第七章 帝國烽煙_三 軹道亭外的素車白馬第四章 談兵致禍_五 昭關大戰 老軍滅越第三章 殺戮風暴_三 殺戮骨肉 根基雄強的嬴氏皇族開始了秘密逃亡第十章 張儀風雲_三 河外大戰 張儀偏師襲敖倉第一章 初政颶風_六 振聾發聵的《諫逐客書》第八章 幽燕雷霆_六 軍前謀國君臣心第五章 術治亡韓_五 韓非在雲陽國獄中靜悄悄走了第十章 偏安亡齊_六 戰國之世而能偏安忘戰 異數也名將_田單第十章 偏安亡齊_一 南海不定 焉有一統華夏哉第一章 無妄九鼎_四 大雨落幽燕第五章 冬戰河內_四 大型兵器盡現藍田大營第一章 鐵腕平亂_二 百騎揚威 震懾草原
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三 蒙面來客與神秘預言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五 戰國格局大變 咸陽祝捷封商君第二章 山東雄傑_三 洛陽試劍 蘇秦成名不成功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一 秦國第一次力不從心了第二章 商旅大士_五 呂不韋豪爽地接受了落魄者的託付大秦帝國第三部《金戈鐵馬》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三 巔峰張儀又出錯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三 典則朝儀煥然出新 始皇帝大典即位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六 病榻上的秦孝公怦然心動第三章 安邑風雲_六 棋室裡的六國角逐大秦帝國第三部上卷第九章 呂氏新政_五 冰河解凍 新政抻着勁兒悠悠然推開第四章 鏖兵中原_一 六十萬大軍壓頂函谷關戰國七雄_燕國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五 渭城白露秋蕭蕭戰國七雄_魏國第四章 暴亂潮水_六 彌散的反秦勢力聚合生成了新的復辟軸心第三章 乾坤合同_一 功臣不能全身 嬴政何顏立於天下第三章 乾坤合同_二 嬴政第一次面對從來沒有想過的大事第四章 咸陽初動_三 奇策考校 太子府一團亂麻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七 國殤悲風 嬴政皇帝爲南海軍定下秘密方略第十章 張儀風雲_五 張儀蘇秦都祭出了古老的權謀第八章 政俠發難_二 老墨子憤怒了第六章 秦軍悲歌_六 鉅鹿大血戰 秦軍的最後悲歌第六章 風雲再起_三 燕山腳下的古老城堡第十章 胡服風暴_五 林胡騎術震驚了趙雍第四章 談兵致禍_三 策士與君王的交換第二章 大決涇水_三 法不可棄 民不可傷楔子大秦帝國第三部中卷第七章 迂政亡燕_八 迂闊之政 固守王道傳統的悲劇第八章 幽燕雷霆_七 酷刑萬刃 瓦釜雷鳴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五 力行郡縣制 始皇帝詔書震動天下第一章 權相變異_四 眩暈的胡亥在甘泉宮山林不知所以《大秦帝國》·史源_第四部 《陽謀春秋》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一 大澤鄉驚雷撼動天下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三 英雄之心 恩怨難曲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六 本色極身唯憂國大秦帝國第六部上卷第五章 術治亡韓_一 幽暗廟堂的最後一絲光亮第一章 六國謀秦_二 五國君主同一天到達逢澤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四 雄心錯斷 陡陷危局第九章 孤城血卜_五 戰地風雪 大將之心第六章 風雲再起_三 燕山腳下的古老城堡第十章 合縱回光_五 壯心不已 春申君奔波合縱第九章 縱橫初局_五 媚上荒政殺無赦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七 惶惶大軍嗟何及第十章 偏安亡齊_三 匪雞則鳴 蒼蠅之聲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四 遠交近攻展鋒芒第一章 權相變異_一 南望咸陽 一代名將欲哭無淚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六 冰雪銘心終難卻第二章 商旅大士_四 曠古未聞的商戰故事第三章 邯鄲異謀_二 邯鄲遇奇 謹言慎行第六章 滔滔江漢_四 江峽大戰 水陸破楚第二章 棟樑摧折_五 禮極致隆 大象其生 始皇帝葬禮冠絕古今第七章 帝國烽煙_一 天地莫測 趙高的皇帝夢終作泡影第三章 安邑風雲_四 安邑王街的神秘商人第四章 鏖兵中原_四 河外大開打 初帥刁猛狠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五 巴蜀寡婦清 咸陽懷清檯第六章 風雲再起_二 奉陽君行詐蘇秦第四章 咸陽初動_五 霜霧迷離 宮闈權臣竟託一人二 歷史實踐與歷史意識的最初分裂祭秦論 原生文明的永恆光焰——秦亡兩千二百十五年祭_三 歷史煙霧的久遠彌散第六章 子楚還國_四 峽谷叢林的蒙面馬隊一 暴秦說:秦末復辟勢力的歷史謊言第五章 術治亡韓_五 韓非在雲陽國獄中靜悄悄走了第四章 鏖兵中原_六 蒼蒼五丈塬 師徒夜談兵第九章 霹靂手段_二 神農大山的墨家城堡第八章 幽燕雷霆_二 冰天雪地的遼東軍營跋 軸心時代的文明光芒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五 秋風山莊兩情長第五章 冬戰河內_三 商旅孫吳密定策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一 神秘天象逼出了楚宣王的妙策第二章 大決涇水_七 涇水入田 鄭國渠震動天下大秦帝國第二部中卷第一章 暮政維艱_三 布衣水工震撼了咸陽君臣第六章 秦軍悲歌_三 河北危局 天下復辟者面臨絕境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七 陰謀陽謀萬象生第一章 六國謀秦_一 上將軍龐涓的秘密使命第八章 風雨如晦_五 箭方離弦 橫摧長弓第七章 興亡縱橫_三 狂狷齊王斷了最後一條生路第七章 大成合縱_二 南國才俊多猛志第七章 流火迷離_六 冠禮之夜的兩代儲君第三章 西出鎩羽_二 關西有大都第七章 興亡縱橫_三 狂狷齊王斷了最後一條生路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一 年輕的大將軍豪氣勃發第三章 東方龍蛇_二 臨淄霜霧濃第七章 帝國烽煙_三 軹道亭外的素車白馬第四章 談兵致禍_五 昭關大戰 老軍滅越第三章 殺戮風暴_三 殺戮骨肉 根基雄強的嬴氏皇族開始了秘密逃亡第十章 張儀風雲_三 河外大戰 張儀偏師襲敖倉第一章 初政颶風_六 振聾發聵的《諫逐客書》第八章 幽燕雷霆_六 軍前謀國君臣心第五章 術治亡韓_五 韓非在雲陽國獄中靜悄悄走了第十章 偏安亡齊_六 戰國之世而能偏安忘戰 異數也名將_田單第十章 偏安亡齊_一 南海不定 焉有一統華夏哉第一章 無妄九鼎_四 大雨落幽燕第五章 冬戰河內_四 大型兵器盡現藍田大營第一章 鐵腕平亂_二 百騎揚威 震懾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