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櫟陽潮生_三 肝膽相照 衛鞅三說秦孝公

三 肝膽相照 衛鞅三說秦孝公

十月二十日,櫟陽城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將齊國稷下學宮名士田常以上大夫的禮遇,安葬在城北高崗上。那一天,招賢館三十六名士子爲靈車執紼輓歌,秦國下大夫以上官員全部送葬。在三丈高的墳墓堆起時,秦孝公親自在墓前祭奠,並親手爲田常墓栽下了兩棵欒樹。

葬禮完畢,秦孝公沒有回櫟陽,帶着車英直接到了渭水北岸的渡口。自平定戎狄叛亂後,他還沒有巡視西部。這次,他想在嚴冬到來之前乘船逆流而上,到雍城以西看看。到得船上,秦孝公對車英吩咐:“稍等片刻。”站在船頭的車英指着北岸塬坡:“君上,內史來了,兩個人。”孝公笑道:“就是等他兩個。半個時辰就完,誤不了行程。”

塬坡小道上,馳馬而來的正是景監和衛鞅。

三天以前,在請準田常葬禮事宜的時候,景監由招賢館士子又拐彎抹角地提到了衛鞅。秦孝公又好氣又好笑:“我說你個景監,是叫衛鞅迷住了,還是吃了衛鞅好處?這個人已經在書房裡泡迂了,表面上頗有英風,實則是老氣橫秋,你還不死心?咄咄怪事!”景監退無可退,就直說了衛鞅那一番“君試臣以才,臣試君以明”的論理和珍奇出手的比喻。秦孝公聽了,又是沉默不語。他感到衛鞅此說頗耐尋味,驀然之間,又覺此人頗爲蹊蹺,何以每次都能找出讓他怦然心動的請見理由?若非有備而來,預謀而發,豈能如此?沉吟有頃,悠然笑道:“好,就再見衛鞅一次,看看他揣了多少劣貨?”

秋霜已起,渭水兩岸草木枯黃。渡口停泊着一條高桅黑帆的官船,遙遙可見甲板上涼棚狀的船亭中有長案木幾。景監和衛鞅來到岸邊,將馬拴好,走向官船。景監低聲道:“鞅兄,我再說一次,君上所以在船上見你,是想到西地察訪民情。這次不行,你就只有回魏國了。”衛鞅笑着點點頭,倆人便踏上寬寬的木跳板上了船。

車英在船口迎候,拱手笑道:“內史、先生,這廂請。”將兩人讓到船亭坐定。

秦孝公見二人上船,從船艙來到船亭,景監衛鞅一起施禮:“參見君上。”

秦孝公笑道:“不必多禮,我等邊走邊說。”轉身對車英吩咐,“開船西上。”

車英令下,槳手們一聲呼喝:“起船……”官船悠悠離岸,緩緩西上。

渭水河面寬闊,清波滔滔,水深無險,端的是罕見的良性航道。要是在魏國,這樣的水道一定是檣桅林立船隻如梭。可眼下的渭水河面卻是冷冷清清,偶有小船駛過,也只是衣衫破舊的打魚人。茫茫水面,竟然看不到一隻裝載貨物的商船。

衛鞅凝視着河面,發出一聲喟然長嘆。

秦孝公道:“先生兩次言王道,雖不合秦國,然先生之博學多識,我已感同身受。嬴渠樑意欲請先生任招賢館掌事,職同下大夫,不知先生肯屈就否?”

衛鞅彷彿沒有聽見秦孝公的話,望着清冷的河面,緩緩說道:“渭水滔滔,河面寬闊,在秦境內無有險阻,乃天賜佳水也。何以秦據渭水數百年,坐失魚鹽航運之利?關中川道,土地平坦,沃野千里,天下所無,何以在秦數百年,卻荒蕪薄收,民陷飢困?”

景監一怔,生怕衛鞅又迂闊起來,仔細一聽,都在實處,便不再言語。秦孝公則不動聲色地沉默着,他想聽聽這個蹊蹺的博學之士還能說出什麼來。衛鞅也似乎並沒有注意秦孝公和景監的沉默,繼續面河問道:“秦地民衆樸實厚重,又化進戎狄部族近百萬,尚武之風深植朝野。秦國卻何以沒有一支攻必克、戰必勝的精銳之師?”

景監高興插話:“先生所問,正是君上日夜所思之大事。先生大計何在?”

秦孝公目光銳利地盯住衛鞅背影,向景監擺擺手,示意不要打斷。

衛鞅轉過身來正視着秦孝公道:“方今天下列國爭雄,國力消長爲興亡根本。何謂國力?其一,人口衆多,民家富庶,田業興旺。其二,國庫充盈,財貨糧食經得起連年大戰與天災饑荒之消耗。其三,民衆與國府同心,舉國凝聚如臂使指。其四,法令穩定,國內無動盪人禍。其五,甲兵強盛,鐵騎精良。有此五者,方堪稱強國。而目下之秦國,五無其一。地小民少,田業凋敝;國庫空虛,無積年之糧;民治鬆散,國府控繮乏力;內政法令,因循舊制;舉國之兵,不到二十萬,尚是殘破老舊之師。如此秦國,隱患無窮,但有大戰,便是滅頂之災。君上以爲然否?”

秦孝公微微一笑:“如此一無是處,卻如何改變?王道?無爲?仁政?”

景監看話題已經入港,正在高興,卻聽國君話音不對,着急道:“不行不行,那都是亡國之道,先生豈能再提?”

秦孝公擺擺手道:“請先生繼續說下去。”

衛鞅神色肅然道:“治國之道,強國爲本。王道、仁政、無爲,盡皆虛幻之說,與強國之道冰炭不能同器。君上洞察深徹,不爲所動,鞅引以爲慰。”

“然則如何強國?嬴渠樑卻沒有成算。”

“強國亦有各種強法。魏國、齊國、楚國,君上以爲哪一國可堪楷模?”

秦孝公聽此一問,精神陡然一振,目光炯炯道:“先生此言,大有深奧。嬴渠梁平日只爲強國憂心如焚,心念尚不及此,敢請先生指教。”

“魏國乃甲兵財貨之強,齊國乃明君吏治之強,楚國爲地廣人衆之強。目下正在變法崛起之韓國,與齊國相類。”

秦孝公喟然長嘆:“與三強不相上下,嬴渠樑此生足矣!”

衛鞅笑道:“然則,上述三強,皆非根本強國,不足效法。”

秦孝公感到驚訝了。他在《求賢令》中已經申明,圖強的目標就是要恢復穆公時代的霸業,與東方諸侯一爭高下。按照這樣的目標,達到魏齊楚韓四國的強盛,應當就是滿足了。而衛鞅居然說上述三國不足效法,口氣之大,當真是蔑視天下。是這個衛鞅不知治國之艱難,還是真有扭轉乾坤的大才?他在驟然之間弄不清楚,不妨先虛心聽之,於是謙恭地拱手道:“先生之言,使人氣壯,尚請詳加拆解。”

衛鞅面色肅然,侃侃而論:“前三種強國範式之根本弱點,在於只強一時,不強永遠,只強其表,不強根本。魏國在文侯武

侯兩代是蒸蒸日上,真正強盛,自魏罃稱王,魏國便每況愈下。齊國是這一代齊王強盛,之後必然衰弱。楚國則自楚悼王以後,一直是外強中乾,不堪真正一擊。即或以目下正在變法之中的韓國而言,也是一代之強,甚至不出一代,便會呈衰落之勢。此中根源何在?其一,變法不深徹。李悝助魏文侯變法,以廢除井田、獎勵農耕、興旺田業爲主,疏忽了封地軍制、吏制、爵制、國制、民制之全面變法。齊國韓國則更是粗淺的整軍治吏之變法,沒有深徹地再造翻新。楚國之變法,因吳起慘死而中途夭折,對舊世族只有些許觸動,更休提深徹二字。其二,法令不穩定,沒有留下一個國家應當長期信守的鐵律。前代變法,後代復辟,根基不穩,必然是興也勃焉,亡也忽焉。有此兩大缺憾,豈能強大於永遠?又豈能成大業於千秋?唯其如此,三強四國不足以效法,秦國要強大,就要從根本上強盛!”

秦孝公被這一番江河直下的理論強烈震撼!陡然覺得往昔那籠罩心田的沉沉陰霾頃刻消散,身心枷鎖頓時開脫,心明眼亮,堅實舒坦。他站起身向衛鞅深深一躬:“先生一番理論,當真是高屋建瓴,勘透天下,使嬴渠樑撥雲見日,憂心頓去。敢問先生,根本強大,將欲如何?”

景監高興得不知所以,興奮地用秦人土語喊道:“君上,該咥飯了!咥了再說如何?”

秦孝公醒悟,爽朗大笑:“對,咥飯。黑伯,上酒菜,與先生痛飲一番!”

此時已經是黃昏夕陽,深秋的河風蕭瑟寒涼,與君臣四人異常的興奮熱烈全然不同。最開心的是景監,忙不迭地幫黑伯上菜上酒,害得一向整肅利落的黑伯手忙腳亂,車英說他幫倒忙,景監卻高興得哈哈大笑。片刻之間,菜上齊:四個大黑色陶盆,一盆肥羊燉,一盆清燉魚,一盆生拌蘿蔔,一盆生拌野苦菜,另有一罈秦國鳳酒。君臣四人坐定,秦孝公親自爲衛鞅斟滿一爵,而後端起自己面前的大爵:“先生高才深謀,胸中定有強秦奇計。嬴渠樑敬先生一爵,望先生教我。”說完,舉爵一飲而盡。衛鞅坦然受了一禮,舉爵痛飲,慨然道:“國有明君如公者,何愁不強?”

秦孝公嘆息道:“君無良相,孤掌難鳴。常盼管仲復生,不期而遇。”

“茫茫中國,代有良才,強國何需借代而興?”衛鞅慷慨傲岸。

景監興奮道:“君上,管仲強齊一代,先生要強秦於永遠,氣魄何其大哉!”

孝公大笑:“說得好!來,再與先生痛飲。”向衛鞅拱手相敬,一飲而盡。

衛鞅一爵飲盡,慨然道:“治秦之策,鞅已謀劃在胸。這是我訪秦歸來擬就的《強秦九論》,請君上評點。具體謀劃,待君上西巡歸來再行陳述。”說着,從懷中掏出一本羊皮紙書恭敬遞過。

秦孝公雙手接過,未及翻閱便高聲命令:“車英,掉船回櫟陽,改期西巡。”轉身對衛鞅拱手道:“敢請先生隨我回宮,嬴渠樑與先生一抒胸中塊壘,做競夜長談如何?”

“君上嘔心瀝血,衛鞅自當披肝瀝膽。”

官船掉頭東下。秋日短暫,轉瞬淹沒在遠山後面,唯留一抹血紅的晚霞,照得河面波光粼粼。秦孝公與衛鞅始終站在船頭興奮交談,一個說得出神,一個聽得入迷。晚秋河風吹起一白一黑兩領長衫啪啪作響,二人竟絲毫未覺寒涼。車英爲倆人披上棉袍,倆人渾然無覺,時而感慨,時而大笑。

明月東昇,官船方纔回到了櫟陽渡口。船一靠岸,孝公吩咐車英善後,景監通知各縣緩行面君,說完便和衛鞅馳馬急回。到得政事堂大書房,黑伯點亮四盞紗燈,煮來濃茶。正是秋冬之交,老屋更顯寒意,黑伯又打起了木炭燎爐。收拾妥當,孝公便和衛鞅飲茶暢談。孝公先向衛鞅詳細講述了秦國三百多年的歷史、傳統與各種禮法,以及目下二十三個縣的民生民治,使衛鞅對秦國有了更爲全面紮實的瞭解。衛鞅也逐一詳細介紹了東方各國的變化和軍制、官制、民風、國君特點,尤其對魏國爲首的六大戰國,做了更爲詳盡的剖析。秦孝公除了少年征戰,從未走出過函谷關,對天下大勢可說是不甚了了,對各國具體國情更是所知粗疏。衛鞅詳盡生動的敘述,第一次在他眼前打開了一片廣闊的天地,使他對進入戰國六十餘年來的天下大勢和列國詳情瞭然於胸。秦孝公稟賦極高,邊聽邊想,已經對秦國的落後悚然心驚。

衛鞅講完,孝公慨然道:“先生一席話,領我遍遊天下,方知人之所以長,我之所以短。我還想聽先生詳述列國變法,以開我茅塞。”衛鞅便從春秋時代的新政變法講起,逐一介紹了鄭國子產的田制新政、齊國管仲的經濟統制、越國文種聚集國力的新政、魯國宣公的初稅畝新政、晉國的賜田減稅、秦國簡公的初租禾等主要新政。衛鞅道:“大要而言,春秋三百年,新政圍繞田制與稅制之變化發生,然皆爲粗淺,無一鞏固,反倒被新政激起的巨浪吞沒。此即推行新政的鄭國、齊國、晉國、越國相繼滅亡之根本所在。”邊聽邊想,孝公額頭上不禁滲出晶晶細汗。衛鞅又講述了戰國以來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與正在發生的齊國變法和韓國變法;對變法的內容、特點、嬗變及其結局,都做了鞭辟入裡的解說和預測。

此時,已經是紅日臨窗。黑伯輕輕走進來低聲道:“君上,卯時已過,該吃點兒啦。”孝公依舊精神奕奕,笑道:“酒菜拿來,邊吃邊談如何?”衛鞅欣然道:“好極,邊吃邊談。”黑伯捧來兩鼎蘿蔔黃豆燉牛肉、一盤黑麪餅、一罈酒。孝公吩咐道:“黑伯,誰來也不見。你也去吧。”黑伯走出,皺着眉頭守在政事堂門口。

剛吃了幾口,孝公翻開昨日衛鞅送的《治秦九論》看起來,一入眼便放下了筷子凝神細思。剎那之間,衛鞅眼眶溼潤了。如此簡樸又如此勤奮的國君,衛鞅確實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從昨日午後開始,他胸中積累的學問見識便洶涌澎湃地迸發出來,一夜之間,沒有絲毫停滯地呼嘯奔瀉。他流淌着自己,燃燒着自己。而作爲國君的秦孝公,則像空谷滄海,接納着他無盡的奔流而沒有絲毫的滿足。閃念之間,衛鞅從這個僅僅比自己大一歲的國君身上,看到了一種遠遠超越於年齡和閱歷之上的成熟與博大。他彷彿生來就是做國君的,處變不驚,臨危不亂,慧眼辨才,沉靜深遠

。對於尋常人等而言,擁有其中任何一種品質都是極爲難得的了。而他,卻如此出色地融這些過人品質於一身,真正是令人歎服。與這個年輕的國君在一起,就像與山嶽爲伍,令人膽氣頓生。他靜靜地看着專注沉思的秦孝公,神思奔放,竟也忘記了吃飯。

須臾,秦孝公擡起頭興奮道:“《治秦九論》,字字千鈞!來,痛飲一爵,請先生詳爲拆解。”衛鞅舉爵,鏘然相碰,倆人一飲而盡。

烈酒下喉,衛鞅精神爲之一振道:“《治秦九論》乃衛鞅謀劃的變法大綱。其一《田論》,立定廢井田、開阡陌、田可買賣之法令。其二《賦稅論》,拋棄貢物無定數的舊稅制,使農按田畝、工按作坊、商按交易納稅之新法。如此則民富國亦富。其三《農爵論》,農人力耕致富,並多繳糧稅者,可獲國家爵位。此舉將真正激發農人勤奮耕耘,爲根本的聚糧之道。其四《軍功論》,凡戰陣斬首者,以斬獲首級數目賜爵。使國人皆以從軍殺敵爲榮耀,舉國皆兵,士卒奮勇,傷殘無憂,何患無戰勝之功?其五《郡縣論》,將秦國舊世族的自治封地一律取締,設郡縣兩級官府,直轄於國府之下,使全國治權一統,如臂使指。其六《連坐論》,縣下設裡、甲兩級小吏。民以十戶爲一甲,一人犯罪,十戶連坐,使民衆榮辱與共,怯於私鬥犯罪,勇於公戰立功。其七《度量衡論》,將秦國所行之長度、重量、容器一體統一,由國府製作標準校正,杜絕商賈與奸惡吏員對庶民的盤剝。其八《官制論》,限定各級官府官吏定員與治權,杜絕政出私門。其九《齊俗論》,強制取締山野之民的愚蠻風習,譬如寒食、舉家同眠、妻妾人殉,等等。此九論爲大綱,若變法開始,尚須逐一制定法令,落於實處。”

“人云,綱舉目張。有此九論,嬴渠樑已經看見了秦國來日!”

兩人又是痛飲一爵,就着《治秦九論》侃侃問答,不覺已是紅日西墜,紗燈重亮。黑伯收拾燎爐點燈時,看見正午的飯竟然原封未動,不禁搖頭嘆息,輕聲道:“君上,該用晚飯了。”孝公笑道:“好,將這些弄熱就行。”黑伯哽咽勸道:“君上,歇息吧,三日兩夜了。”孝公不悅道:“又有何妨?不要打擾,去吧。”

匆匆吃罷,倆人圍着燎爐一條一條計議。說到最後的糾正民俗時,孝公竟然不瞭解西部老秦人的陋習。衛鞅便將自己在山河裡的夜宿和帶出河丫的故事講了一遍。孝公不禁大爲感慨唏噓,眼中瑩然淚光,最後又大笑一番,舉酒慶賀衛鞅的深徹踏勘。忘情之間,不覺又是紅日臨窗。

黑伯心急如焚,百思無計,匆匆到後邊庭院稟報了太后,請設法教國君歇息。

太后聽黑伯一說,又氣又急,擡腳往前院便走,到得兵器廳廊外,想想又停下腳步,派侍女喚來正在晨讀的熒玉,吩咐道:“你二哥又發癡了,三日兩夜沒歇息和人說話。我想他是否遇上了奇人高才?我去未免掃興。你去看看,送點好吃的,搗亂搗亂,教他們歇會兒。”熒玉頑皮地笑笑,飄然跑去了。

政事堂外的庭院中,守了三天兩夜的車英在晨光下邊踢腿邊打哈欠,打着打着,一下子癱倒在地上睡着了,長劍壓在身下,卻照樣鼾聲大作。熒玉提着棉布包裹的陶罐和小竹籃輕盈走來,發現車英橫臥在地,呼嚕連聲,搖頭一笑,繞過車英,來到政事堂大廳,看見裡間的大書房門掩着,便輕手輕腳趴到門格上向裡張望。

房內,秦孝公與衛鞅各自包着一塊毛氈斜依在牆上,中間地氈上鋪着一張大圖,面前長几上杯盤散亂,二人都是眼睛發紅面色發青,神情卻是激越興奮,毫無倦意。熒玉知道二哥脾氣,不敢貿然闖進,便悄悄站立偷聽,尋覓進去的機會。只聽屋內傳來一個略顯沙啞的聲音道:“強兵之本,在激賞於民。勞而無功,戰而無賞,必生異心。我在山河裡聽到老秦人民歌:‘有功無賞,有田無耕,有荒無救,有年無成。’民生怨心,何以強兵?是以要獎勵耕戰,激賞強兵!”孝公插話道:“別急別急,你將那民歌再念一遍。”沙啞聲音道:“我唱給君上聽吧。”說着咳嗽一聲,低低唱了起來,悠揚悲涼的歌聲飛出門外:“七月流火,過我山陵。女兒耕織,男兒做兵。有功無賞,有田無耕。有荒無救,有年無成。悠悠上天,忘我蒼生。”

歌聲之後,屋內良久沉寂……熒玉被歌兒深深打動,不禁熱淚盈眶。只聽二哥沉重的一聲嘆息與低低的哽咽拭淚之聲。沙啞聲音道:“君上何憂?但有變法雄心,君上將無愧於秦國民衆,無愧於祖宗社稷。”二哥堅定深沉的聲音道:“嬴渠樑決意變法,請先生爲我承擔大任。”沙啞聲音道:“君上信鞅,鞅萬死不辭。然則變法愈深徹,道路愈艱險。鞅悉心推究過列國變法,以爲至少需要三個條件,不知君上能做到否?”

“先生但講。”

“其一,有一批竭誠擁戴變法之士,居於樞要職位。否則,法無伸張,令無推行,行之朝野,便成強弩之末。”

“此點但請先生放心。嬴渠樑當全力爲先生羅織力量。”

“其二,真法不避權貴。新法一旦推行,舉國唯法是從。即或宮室宗親,違法亦與庶民同罪。此點,庸常之君斷難做到。”

“此點在嬴渠樑倒非難事。但講第三。”

“其三,國君對變法主政大臣須深信不疑,不受挑撥,不受離間。否則,權臣死而法令潰。春秋以來三百餘年,凡新政變法失敗者,無一不是君臣生疑。若無生死知遇,變法斷難成功。”

此時,風兒將門無聲地吹開,熒玉悄然走進,站在了二人身後。

秦孝公長噓一聲:“強秦,是我的畢生大夢。爲了這個夢,嬴渠樑九死而無悔,萬難不足以擾我心!三百年以來,變法功臣皆死於非命,此乃國君之罪也。你我君臣相知,終我之世,絕不負君!”

衛鞅眼中溼潤:“公如青山,鞅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負秦!”

兩人四手,緊緊相握。中間忽然伸出兩爵熱氣蒸騰的米酒,熒玉含淚笑道:“熱酒赤心,天地爲證。”秦孝公爽朗大笑:“說得好!小妹來得正是時候,來,幹!”衛鞅接過一爵笑道:“爲了秦國強大,幹!”兩爵鏘然相碰,各自痛飲而盡。

熒玉凝神打量着衛鞅,臉上露出一種純真的感動。

(本章完)

六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法治狀況之歷史分析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二 逍遙峰的鼓盆隱者第八章 失才亡魏_四 特異的滅魏方略震動了秦國廟堂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七 項梁戰死定陶 復辟惡潮驟然頹勢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一 冠劍將及兮 風雨如磐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六 開元異數 呂不韋疏導倍顯艱難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一 長平殺降 震撼天下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一 年輕的大將軍豪氣勃發第十章 胡服風暴_六 我衣胡服 我挽強弓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五 渭城白露秋蕭蕭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一 洞香春衆口紛紜說魏國第七章 流火迷離_二 塞上春寒 心變情異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五 力行郡縣制 始皇帝詔書震動天下第五章 冬戰河內_二 咸陽宮夤夜決策第二章 國恥昭昭_六 逢澤獵場中陰謀與財富較量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五 信人奮士 爍爍其華第六章 亂政亡趙_二 趙遷郭開 戰國之世最爲荒誕的君臣組合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一 天險上黨地第二章 棟樑摧折_四 李趙胡各謀 帝國法政離奇地變異第一章 暮政維艱_一 落拓奇士隱秘出山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二 椰林河谷蕩起了思鄉的秦風第七章 大成合縱_二 南國才俊多猛志第三章 邯鄲異謀_四 博徒賣漿 風塵兩奇諸子百家_陰陽家第八章 失才亡魏_二 輕兵襲北楚 機變平韓亂第十章 偏安亡齊_六 戰國之世而能偏安忘戰 異數也第二章 商旅大士_一 名士逢楚頭 慷慨說山東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六 鐵血坑殺震懾復辟 兩則預言驚動朝野第二章 艱危咸陽_一 修我戈矛 與子同仇大秦帝國第二部中卷第五章 衛鞅入秦_三 茅津渡兩情惜別名將_吳起第六章 滔滔江漢_六 楚懷王第一次獨斷國事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二 心不當時連鑄錯第七章 瓦釜雷鳴_八 渭水刑場對大臣貴族開殺了第九章 分治亡楚_五 三日三夜不頓舍 項燕大勝秦軍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四 點點漁火不同眠諸子百家_法家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二 完璧歸趙 布衣特使初現鋒芒第七章 興亡縱橫_四 樂毅臨機入咸陽第十章 蒹葭蒼蒼_一 鼎沸中游離的浮冰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四 等而圍之 兵法破例第十章 偏安亡齊_三 匪雞則鳴 蒼蠅之聲第四章 鏖兵中原_四 河外大開打 初帥刁猛狠第十章 偏安亡齊_三 匪雞則鳴 蒼蠅之聲大秦帝國第五部中卷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四 鑄銷天下兵器 翁仲正當金人之像哉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四 瀕臨危難 理亂除奸第八章 幽燕雷霆_三 輕銳勁健的燕國新軍第七章 迂政亡燕_六 易西戰場多生奇變 王翦軍大破燕代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四 長平佈防 廉頗趙括大起爭端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一 茫茫大雪裡嬴政皇帝踽踽獨行第九章 呂氏新政_一 變起倉促 呂不韋終於被推到了前臺楔子第七章 迂政亡燕_七 衍水蒼蒼兮 白頭悠悠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二 咸陽冬雷起宮廷第三章 邯鄲異謀_四 博徒賣漿 風塵兩奇諸子百家_墨家第六章 子楚還國_二 立嫡密書生髮出意想不到的事端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四 長平佈防 廉頗趙括大起爭端名將_孫臏第三章 安邑風雲_六 棋室裡的六國角逐第八章 失才亡魏_五 茫茫大水包圍了雄峻的大梁第三章 邯鄲異謀_四 博徒賣漿 風塵兩奇第五章 情變橫生_七 欲將子還兮 子不我思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一 歲末大宴羣臣 始皇帝佈政震動朝野第六章 櫟陽潮生_三 肝膽相照 衛鞅三說秦孝公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四 雄心錯斷 陡陷危局第七章 流火迷離_三 別辭難矣 聚散何堪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三 衛鞅出奇兵 老龍賈酣戰身死第二章 山東雄傑_四 安邑郊野的張家母子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六 行與子還兮 我士也驕《大秦帝國》·史源_第二部 《國命縱橫》第七章 大成合縱_一 大梁公子出奇策第十章 蒹葭蒼蒼_一 鼎沸中游離的浮冰第六章 風雲再起_五 大節有堅貞第五章 殘政如血_四 趙高野心昭彰 胡亥做夢也沒想到自己的結局第二章 山東雄傑_六 函谷關外蘇秦奇遇第九章 呂氏新政_二 醇醇本色 殷殷同心第一章 初政颶風_五 韓國疲秦計引發出驚雷閃電第十章 偏安亡齊_四 飛騎大縱橫 北中國一舉廓清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二 心不當時連鑄錯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三 黑林溝奪情明法秦風_秦國兵器秦風_秦之禮儀第二章 大決涇水_一 治旱大舉 綱在河渠第五章 衛鞅入秦_二 衛鞅韜晦斡旋艱難脫身第二章 大決涇水_三 法不可棄 民不可傷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四 呂氏衆封建說再起 帝國朝野爭鳴天下治式第五章 情變橫生_三 胡楊林中的落寞庭院第四章 談兵致禍_六 錯也數也 不堪談兵第四章 咸陽初動_五 霜霧迷離 宮闈權臣竟託一人第一章 初政颶風_六 振聾發聵的《諫逐客書》第五章 天地再造_三 亙古奇書陰符經第五章 天地再造_四 戰國亂象大演繹第七章 流火迷離_一 太廟勒石 捶拊以鞭王族第九章 縱橫初局_六 聯軍幕府 春風得意第十章 蒹葭蒼蒼_二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第六章 滔滔江漢_三 南國雄傑圖再起
六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法治狀況之歷史分析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二 逍遙峰的鼓盆隱者第八章 失才亡魏_四 特異的滅魏方略震動了秦國廟堂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七 項梁戰死定陶 復辟惡潮驟然頹勢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一 冠劍將及兮 風雨如磐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六 開元異數 呂不韋疏導倍顯艱難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一 長平殺降 震撼天下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一 年輕的大將軍豪氣勃發第十章 胡服風暴_六 我衣胡服 我挽強弓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五 渭城白露秋蕭蕭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一 洞香春衆口紛紜說魏國第七章 流火迷離_二 塞上春寒 心變情異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五 力行郡縣制 始皇帝詔書震動天下第五章 冬戰河內_二 咸陽宮夤夜決策第二章 國恥昭昭_六 逢澤獵場中陰謀與財富較量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五 信人奮士 爍爍其華第六章 亂政亡趙_二 趙遷郭開 戰國之世最爲荒誕的君臣組合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一 天險上黨地第二章 棟樑摧折_四 李趙胡各謀 帝國法政離奇地變異第一章 暮政維艱_一 落拓奇士隱秘出山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二 椰林河谷蕩起了思鄉的秦風第七章 大成合縱_二 南國才俊多猛志第三章 邯鄲異謀_四 博徒賣漿 風塵兩奇諸子百家_陰陽家第八章 失才亡魏_二 輕兵襲北楚 機變平韓亂第十章 偏安亡齊_六 戰國之世而能偏安忘戰 異數也第二章 商旅大士_一 名士逢楚頭 慷慨說山東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六 鐵血坑殺震懾復辟 兩則預言驚動朝野第二章 艱危咸陽_一 修我戈矛 與子同仇大秦帝國第二部中卷第五章 衛鞅入秦_三 茅津渡兩情惜別名將_吳起第六章 滔滔江漢_六 楚懷王第一次獨斷國事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二 心不當時連鑄錯第七章 瓦釜雷鳴_八 渭水刑場對大臣貴族開殺了第九章 分治亡楚_五 三日三夜不頓舍 項燕大勝秦軍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四 點點漁火不同眠諸子百家_法家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二 完璧歸趙 布衣特使初現鋒芒第七章 興亡縱橫_四 樂毅臨機入咸陽第十章 蒹葭蒼蒼_一 鼎沸中游離的浮冰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四 等而圍之 兵法破例第十章 偏安亡齊_三 匪雞則鳴 蒼蠅之聲第四章 鏖兵中原_四 河外大開打 初帥刁猛狠第十章 偏安亡齊_三 匪雞則鳴 蒼蠅之聲大秦帝國第五部中卷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四 鑄銷天下兵器 翁仲正當金人之像哉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四 瀕臨危難 理亂除奸第八章 幽燕雷霆_三 輕銳勁健的燕國新軍第七章 迂政亡燕_六 易西戰場多生奇變 王翦軍大破燕代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四 長平佈防 廉頗趙括大起爭端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一 茫茫大雪裡嬴政皇帝踽踽獨行第九章 呂氏新政_一 變起倉促 呂不韋終於被推到了前臺楔子第七章 迂政亡燕_七 衍水蒼蒼兮 白頭悠悠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二 咸陽冬雷起宮廷第三章 邯鄲異謀_四 博徒賣漿 風塵兩奇諸子百家_墨家第六章 子楚還國_二 立嫡密書生髮出意想不到的事端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四 長平佈防 廉頗趙括大起爭端名將_孫臏第三章 安邑風雲_六 棋室裡的六國角逐第八章 失才亡魏_五 茫茫大水包圍了雄峻的大梁第三章 邯鄲異謀_四 博徒賣漿 風塵兩奇第五章 情變橫生_七 欲將子還兮 子不我思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一 歲末大宴羣臣 始皇帝佈政震動朝野第六章 櫟陽潮生_三 肝膽相照 衛鞅三說秦孝公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四 雄心錯斷 陡陷危局第七章 流火迷離_三 別辭難矣 聚散何堪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三 衛鞅出奇兵 老龍賈酣戰身死第二章 山東雄傑_四 安邑郊野的張家母子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六 行與子還兮 我士也驕《大秦帝國》·史源_第二部 《國命縱橫》第七章 大成合縱_一 大梁公子出奇策第十章 蒹葭蒼蒼_一 鼎沸中游離的浮冰第六章 風雲再起_五 大節有堅貞第五章 殘政如血_四 趙高野心昭彰 胡亥做夢也沒想到自己的結局第二章 山東雄傑_六 函谷關外蘇秦奇遇第九章 呂氏新政_二 醇醇本色 殷殷同心第一章 初政颶風_五 韓國疲秦計引發出驚雷閃電第十章 偏安亡齊_四 飛騎大縱橫 北中國一舉廓清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二 心不當時連鑄錯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三 黑林溝奪情明法秦風_秦國兵器秦風_秦之禮儀第二章 大決涇水_一 治旱大舉 綱在河渠第五章 衛鞅入秦_二 衛鞅韜晦斡旋艱難脫身第二章 大決涇水_三 法不可棄 民不可傷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四 呂氏衆封建說再起 帝國朝野爭鳴天下治式第五章 情變橫生_三 胡楊林中的落寞庭院第四章 談兵致禍_六 錯也數也 不堪談兵第四章 咸陽初動_五 霜霧迷離 宮闈權臣竟託一人第一章 初政颶風_六 振聾發聵的《諫逐客書》第五章 天地再造_三 亙古奇書陰符經第五章 天地再造_四 戰國亂象大演繹第七章 流火迷離_一 太廟勒石 捶拊以鞭王族第九章 縱橫初局_六 聯軍幕府 春風得意第十章 蒹葭蒼蒼_二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第六章 滔滔江漢_三 南國雄傑圖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