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節 鎮撫使

郭永端坐在滄州州衙上,呼延庚站在堂下,微微低着頭。

“呼延庚,本官問你,何人給你命令,讓你前出平州?”

郭永並沒有向呼延庚展示聖旨和宣撫司的命令,反而質問呼延庚。

“臨戰之機,相機而動。”

“好一個相機而動,你這一個相機而動,給張樞密,宗左丞引來多少麻煩?啓釁啊,你知道嗎,妄啓邊釁可是好大一條罪名。”

呼延庚攻克平州的捷報在朝堂上傳開後,朝臣們對此的反應是兩個極端。

以張叔夜宗澤等人爲首,自然以大功上報。,

而御史中丞李回,尚書右丞黃潛善等人,則說則是擅啓邊釁。而且引用宣和七年的舊事,遼國平州刺史張覺降宋,被金國作爲進攻宋朝的藉口,“武臣貪功一擲,而致兵連禍結。”

當時兩派廷議之時,朱鳳璉在珠簾後問了一句:“若不進攻金國,如何迫使金國送回二帝呢?”

趙構的“迎回二帝”的旗幟,在真正面對觸怒金國的風險的時候,露出了馬腳,黃潛善回道:“自當以歲賜友金。”

全殿譁然……

“若非朱太后極力迴護,黃右丞之主張又太過荒謬,本官今日就嚴辦了你。”郭永厲聲道。

呼延庚假裝惶惶然的擦汗,這就是天熱的好處了。

郭永公佈了對呼延庚所部的獎勵:

“呼延庚恢復河間全路有功,轉勳一級,授橫海團練使,兼守幷州刺史。”這是加工資,拿雙餉。

“隳突冒進,取平州地界,當自擔其責,授平盧鎮撫使。”這是差遣,擴大了職權。

鎮撫使?

郭永解釋了一下鎮撫使的權限:“鎮撫使,自收鹽茶之利,以應軍需。上供財賦權免三年,餘聽帥臣移用,更不從朝廷應副,軍興聽從便宜。”沒有節鉞,卻有節度使的權限。

郭永卻沒向呼延庚解釋給他這勳位和差遣背後的鬥爭。

最初張叔夜給呼延庚設的是橫海鎮撫使,黃潛善等人堅決不同意。

而在爭論平州事宜的時候,黃潛善“歲賜友金”的主張被駁斥回去,他就提出,讓如果真要設鎮撫使,就設在平州。

按照黃潛善的估計,金兵的反擊當然是從拔出燕京東側的這個釘子開始,就讓呼延庚承受金人的第一輪打擊吧。

郭永接着說:“以恢復河間之功,未有大戰,本不足轉團練使,但你在平州槍挑虜酋完顏斡離不,朝廷還存着和金人斡旋的心思,這份功勞不能明說,故而一併封賞在團練使中。”

呼延庚假裝吃驚:“居然是斡裡不?”

“探子在燕京城下探知,女真大酋,只有完顏斡離不出喪,說是‘斡離不打球冒暑,以水沃胸,背病傷寒以死。’完顏斡離不素稱身體強健,焉能中暑,而且還這麼巧。”

郭永見呼延庚偷笑,便板着臉說:“完顏斡離不禍害本朝甚烈,將他陣斬,毫無疑問是大功,若非如此,你擅啓邊釁的罪名便無可抵消。”

“張承言,心懷故國,不忘其叔之志,朝廷讓他襲爵,平州刺史,正任平州刺史。”就是說張承言在平州有食邑。

“以趙伯臻知平州府兼領灤州,以張彥橘知滄州事兼領河北東路轉運司判官。”

這兩個人的任命倒不奇怪,單是在小小的平州一地,呼延庚是鎮撫使,張承言有食邑,趙伯臻爲平州知府,大小相制之意太明顯了。

在和呼延庚說完了河間與平州的主官上的安排之後,郭永的神色放鬆下來:“庶康,你家娘子是隆德張有極的千金?”

“是。”

“太后體恤,調張確爲知應天府兼京東西路安撫使,這樣他們父女也住的近一些。”

“謝天官爲末將美言。”

“沒有大臣說過此事,是太后自行提出的。”

“那誰人經略河東?”相對於岳父被調到應天(商丘),呼延庚更關心河東的局面。

“以傅亮爲河東經制使,汾州張克戩爲河東經制副使。”

喔?傅亮還是成爲了河東經制使。這倒是要注意的一點。呼延庚暗暗警醒自己。

而就在呼延庚在平州的幾天,王稟已經攻下了真定,率領大軍返回汴梁了。現在以楊惟忠高陽關路都統制,總制河北防務。

以耿南仲爲議和使,出使燕京,商議贖回二帝的事情。

又要和談呀。呼延庚心中暗歎一句,現在還是專心抓住自己的地盤爲妙。

呼延庚的差遣駐地變成了平州,但他不用立即到平州去,無論是河北東路提刑使郭永,還是河北東路轉運判官張彥橘都沒有催他,張彥橘見呼延庚仍舊是下屬之禮。

“烈寒,你以轉運判官之職,當把整個河間府的民生擔起來。”

張彥橘道:“屬下明白。”貴爲一路轉運判官,呼延庚的差遣也不過是招撫判官而已。但他仍舊對呼延庚自稱屬下。

呼延庚按捺住心中的欣喜,說道:“有糧方有根基,烈寒你既爲河北東路轉運判官,錢糧稅收一事當是你本分。”

“屬下已經向河間、棣州、濱州三府行文,雖說今年過兵,但河北東路毀損不重,夏稅和秋稅仍要收半稅。”

“很好,張橫、李俊的漁鹽,你也要盯着點。”

張彥橘是從八品主薄,一級一級的升上來,行政經驗比呼延庚豐富得多,呼延庚簡單交代了下要抓緊糧、魚、鹽三項,就很知趣的藏拙,讓張彥橘退出書房。

但夏稅的徵收卻遇到了麻煩。

滄州州衙

呼延庚寒着臉坐在上首,

“諸位士紳不來嗎?”看着尷尬的張彥橘,呼延庚心中知道,這些士紳豪強大致還在觀望狀態,自己人不過一萬六千,對於動輒亦十萬計的女真軍隊來說,恐怕是太少了。這也是這些士紳豪強們不想出現的原因,也是他們對秋稅推推搪搪的原因吧。

不對,無論自己有沒有實力,士紳們對稅收總是能躲就躲。

“他們”張彥橘臉色一紅,“有龍虎山道師卜稱,我軍必敗,所以士紳豪強們避而不見。”

前太上皇趙佶崇道,各類道教有了極大發展,弟子便開始在民間流傳。妄用神兵的郭京,也可以算作廣義的道門。甚至一些士人也多信奉。而在這樣的亂世,各地豪強也在尋求神怪的幫助,反正見神必拜,總沒有害處。

不過眼皮底下有人傳道,我居然沒有發現?呼延庚忿忿的想,“這道人是如何到了我滄州?”

“這道人一直在宣防使營中。”

在宣贊營中?“好吧,告訴宣贊,我要會會他這個道師。”呼延庚心想,事情大了,這道師已經滲透進我的軍營裡來了。

呼延庚端坐在州衙的大堂上,不一會兒,宣贊領着道師進來了。這道師正值盛年,鬚髮墨黑,一付仙風道骨的樣子,

“聞道師奉龍虎山道,先聖師以龍虎山而活民無數,道師何日到得宣贊軍中?宣贊爲何不報?”

宣贊向呼延庚介紹:“這是公孫先生,綿山純陽宮真人,人稱入雲龍,有神鬼莫測之機,絳州城下,幸好得了公孫先生的指點,前往垣曲,順利的保住了軍資和國計。此後在汴梁城外,與金賊周旋,也虧得公孫先生智計百出,纔始終未被金賊主力抓到。”

入雲龍公孫勝?且試他一試。“道師是爲滄州豪強來做說客嗎?”

公孫勝一愣,他本以爲要說鬼神之事,卻不想呼延庚關心的是豪強,“非爲活豪強而來,實爲活滄州士民而來。”當下就說出女真殘暴,呼延庚力量所不及,等到女真再來,恐怕滄州被屠不可避免,希望呼延庚能夠遠滄州而走,爲滄州百姓留下一條生路。

“呵呵,道師此言不實,我等雖人少力薄,但行於大道,因而有上天護佑,女真雖大,然殘暴非常,得罪於上天,實不堪一擊。”他笑眯眯的,話語中卻將道師讓他退出滄州的話全部給堵了回去,彷彿一付用滄州做戰場,然後一舉擊破女真的樣子。

以他在在汴梁闖下的威名,的確有資格說這話。不過,公孫勝爲什麼要勸他撤走呢?

呼延庚又道:“女真自知殘暴,得罪於上天,因而引草原撒滿爲之援,若其坐大,豈有龍虎山道門容身之處?”

“我道門信衆廣大,若還不能與區區撒滿相抗,此天意也。天若如此,我等也只能受之。”公孫勝的意思,就是你走你的,道門的事情不用你管。

公孫勝就希望金兵把宋朝的統治秩序都打亂,百姓流離失所,這纔是道門發展的良機。他做了兩種準備,一種是道門自行發展,另一種是如蛀蟲般滲透進朝廷,比如宣贊的下屬。

只可惜,宣贊的兵和財都被呼延庚拿走了,而這呼延庚似乎對自己神神鬼鬼這一套不感興趣。

公孫勝還待繼續套呼延庚的話,呼延庚卻下了逐客令:“道師不若儘早離開滄州,灑家軍紀森嚴,若明日再讓灑家在河間府全境見到道師,那就要用灑家的刀試試道師的神通了。”

公孫勝沒想到呼延庚說話這麼跳躍,剛纔還在說豪強的事情,現在就要趕人走。而宣贊這裡自己經營了這麼久,在滄州已經有了一些信衆,自然不能輕易放棄。

“吾有一法,可讓豪強納稅。”

“有屁早放。”

求月票、紅票、評論、收藏

第一百六十六節 圍澤第二百一十五節 愛國賊第二百三十七節 單相思第八十八節 援兵第二百五十三節 勇者第四十七節 柏鄉第二百二十三節 取汾州第八十八節 援兵第二十節 汾州城下第一百二十八節 階官與軍銜第二百四十五節 入甕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零三節 行軍司馬第一百二十二節 樂陵第二十一節 偏廂第九十六節 折衝第五十五節 老虎第六節 滄州第二百四十二節 完敗第八十八節 援兵第二百五十八節 搶位第十九節 束伍第二百二十二節 河東開局第一百一十三章 消除隱患第二十三節 圍殲第五十節 青眼虎第三十五節 殺陣第二十三節 圍殲第七十節 壓力第一百三十五節 考試第十四節 議和第二百二十四節 張浚第十六節 林銘第十七節 京東東路第二百二十四節 張浚第四節 棣州第四十九節 任命第二十九節 舊瓶裝新酒第八十五節 根括第十六節 林銘第一百六十一節 處置第三十二節 襄漢失守第七十六節 領袖第七節 魯達第四節 體系第四十一節 堵截第四十三節 風林火山第十九節 束伍第八十節 劉彥宗三策第一百八十二節 收編第一百六十四節 車間生產隊第二節 圍解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一百九十八節 金牌第九十七節 合不勒第二百二十五節 爭權第八十節 單騎第十八節 穿越者的弱點第六十九節 傳首第四十六節 少府寺第二百三十六節 質子營第二百三十五節 取捨第四十四節 拒馬第二百一十九節 儲君第五十六節 河岸第四十二節 兩宋之戰第六節 成軍第四十三節 爵帥由來第一百三十四節 仁主第二百五十九節 舊法第九十一節 戰畢第九十一節 歸信城外第二百三十八節 義無反顧第七十一節 肅正討伐第十六節 林銘第一百九十三節 苟和第五十五節 老虎第一百九十六節 退軍第二十二節 鄭偉第四十三節 爵帥由來第六十九節 公士第十三節 塘沽第五十三節 解脫第四十五節 文鬥第六十三節 老營第四十五節 文鬥第七十八節 救駕第六十八節 軍紀第八十四節 援魏第五十節 青眼虎第二百二十一節 英雄第三節 廝殺第六十三節 譁變第三十六節 勤王第一百三十節 春汛第二百二十八節 惑敵第六十四節 巡城第一百四十一節 齊州第一百四十節 出發第一百五十五節 壽春第七十三節 小戰第三十六節 回家
第一百六十六節 圍澤第二百一十五節 愛國賊第二百三十七節 單相思第八十八節 援兵第二百五十三節 勇者第四十七節 柏鄉第二百二十三節 取汾州第八十八節 援兵第二十節 汾州城下第一百二十八節 階官與軍銜第二百四十五節 入甕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零三節 行軍司馬第一百二十二節 樂陵第二十一節 偏廂第九十六節 折衝第五十五節 老虎第六節 滄州第二百四十二節 完敗第八十八節 援兵第二百五十八節 搶位第十九節 束伍第二百二十二節 河東開局第一百一十三章 消除隱患第二十三節 圍殲第五十節 青眼虎第三十五節 殺陣第二十三節 圍殲第七十節 壓力第一百三十五節 考試第十四節 議和第二百二十四節 張浚第十六節 林銘第十七節 京東東路第二百二十四節 張浚第四節 棣州第四十九節 任命第二十九節 舊瓶裝新酒第八十五節 根括第十六節 林銘第一百六十一節 處置第三十二節 襄漢失守第七十六節 領袖第七節 魯達第四節 體系第四十一節 堵截第四十三節 風林火山第十九節 束伍第八十節 劉彥宗三策第一百八十二節 收編第一百六十四節 車間生產隊第二節 圍解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一百九十八節 金牌第九十七節 合不勒第二百二十五節 爭權第八十節 單騎第十八節 穿越者的弱點第六十九節 傳首第四十六節 少府寺第二百三十六節 質子營第二百三十五節 取捨第四十四節 拒馬第二百一十九節 儲君第五十六節 河岸第四十二節 兩宋之戰第六節 成軍第四十三節 爵帥由來第一百三十四節 仁主第二百五十九節 舊法第九十一節 戰畢第九十一節 歸信城外第二百三十八節 義無反顧第七十一節 肅正討伐第十六節 林銘第一百九十三節 苟和第五十五節 老虎第一百九十六節 退軍第二十二節 鄭偉第四十三節 爵帥由來第六十九節 公士第十三節 塘沽第五十三節 解脫第四十五節 文鬥第六十三節 老營第四十五節 文鬥第七十八節 救駕第六十八節 軍紀第八十四節 援魏第五十節 青眼虎第二百二十一節 英雄第三節 廝殺第六十三節 譁變第三十六節 勤王第一百三十節 春汛第二百二十八節 惑敵第六十四節 巡城第一百四十一節 齊州第一百四十節 出發第一百五十五節 壽春第七十三節 小戰第三十六節 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