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四節 張浚

汾州州城不大,地理位置卻十分緊要,東邊是太原,往西是通往河西的一條狹道,向西北是岢嵐軍直通府州,向東北面則是代州,在河東是十字路口一般的存在。呼延庚佔領了這個地方,太原的完顏銀術可不會無動於衷。

“不過幾個月,居然連馬都上不了了。”完顏銀可術大聲地訓斥,“在給你們一次機會,操練三天,三天後還不行,就當奴才去。”

發完了脾氣,完顏銀術可氣哼哼的回到屋裡。他的長子完顏轂英勸慰道:“爹爹不必煩惱,自天會六年攻宋以來,諸部酋長都收了子女玉帛,安心享樂,有的已經一年未曾騎馬,今日爹爹發怒,他們一定勤加練習。待得幾日,便能上馬打仗了。”

完顏轂英把時間說得短了些,等太原的金兵坐的穩馬鞍,背得動鐵浮屠的時候,已經是朔風飄舞的十一月了。

在汾州,呼延庚也等到了援軍。

“宣帥的書信,已經轉譯後派人送往鳳翔,想來張宣判也在整頓兵馬,不日來援。”落座之後,折月嵐向呼延庚解釋。

張浚?呼延庚不經意的皺了一下眉。這個另一個時空的著名宰執,在這個時空,和胡延庚好似並無交集。建炎元年和三年,金兵兩次入侵陝西,自己和張浚都沒有打上照面,神水峽之戰的時候,自己還被劉光世給坑了。

張浚是靠不住的。呼延庚打定主意,便問折月嵐:“娘子此次帶了多少軍馬來。”

折月嵐明顯感覺到彆扭,她正色道:“宣帥,此次跟隨折月嵐前來的,鄜延軍和麟府軍各有五千人,由呼延武康和折彥平兩位兄長帶隊。”

見她如此不假辭色,呼延庚笑道:“原來五哥和折家十四郎來了,三妹,我們一起爲他們接風洗塵。”

折月嵐糾結了一下,終於接受了三妹這個新稱呼。

鄜延軍和麟府軍各有五千人,勉強可以與太原的三四萬金兵相持,但若是曠日持久的攻城戰可支撐不下來,何況,完顏婁室對陝州的圍攻越來越緊迫,如果陝州被攻破,李彥仙和陝州的兩萬軍民就太可惜了。

“不知張宣判何日發兵。”收到呼延庚的書信後,折彥質非常重視,他以宣撫副使之尊,親自鳳翔,督促張浚發兵。

“天助我也!”

折彥質將書信送到鳳翔,張浚匆匆接待了一番,回到後堂,張浚欣喜得手舞足蹈,傳入鳳翔,他兀自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再三確認,他頓時放鬆,他欣喜歡喜,他仰天大笑,朗朗的笑聲傳出堂外。驚飛宿鳥,朗朗晴空。

下人從沒見過他這般情緒外露,愕然問道:“老爺有何喜事?”

張浚不及回答,下令:“擊鼓,召將。”

府衙之內,三通鼓畢,諸將齊聚。

“呼延宣帥在平陽點兵,要取汾州。想來此時已經奪了汾州了。”

一石擊破千層浪。河西六路都統制領涇源軍副總管曲端,秦鳳軍副總管劉錫,熙河軍副總管劉惟輔,環慶軍副總管趙哲諸將神色各異,這消息太出乎意料,令人吃驚了

一直以來,除了建炎元年的恢復河北,都是金賊進攻,宋軍防守,眼下金賊又在江南攻城略地,沒想到呼延庚居然能在河東反攻。

張浚道:“眼下金賊主力,完顏蒲魯虎、完顏撻懶在河北,完顏訛裡朵,完顏兀朮在江南,完顏婁室在陝州,完顏銀術可在太原,完顏撒離喝在長安,完顏粘罕在大同。”

曲端、劉錫等人,作爲高級將領,金兵的分佈大多心中有數,見張浚又複述一番,不知何意。

張浚問道:“曲將軍何在?”

曲端出列:“末將在。”

“四路兵馬,操練如何?”

“稟宣判。涇源、秦鳳、熙河、環慶四軍,皆是靖康之後重建,大軍操練數年,已有小成。唯女真兇惡,我軍仍不能與之力戰。”

遼國人有句話,女真滿萬不可敵。這句話很有道理。就真人的生活條件極其惡劣,一旦讓他們吃了甜頭,就是最兇殘的惡狼。俗話說窮山惡水出刁民,他們沒有什麼可以失去的,就好比吃了上頓沒下頓的野人,就如飛蛾撲火,他們樂意用自己的生命,換回更好的物質條件。

張浚眉頭微蹙,曲端這是有怯戰之意。他擡頭向堂下望去,目光掃過諸將,問道:“河東戰事又起,諸位有何看法?今日軍議暢所欲言。”

堂下一員驍將出列叫道:“都統制所言,末將不敢苟同。”

張浚一看,原來是永興軍統制吳玠,京兆府陷落後,吳玠退回鳳翔,他喪師失地,因此沒在大將之列。

但吳玠這番話頗合張浚的心意,他說道:“吳統制,你來說說。”

吳玠朗聲說道:“金賊固然兇惡,但寸有所長,尺有所短。以末將看來,金人有四長,我有四短。當反我之短,制彼之長。四長曰騎兵,曰堅忍,曰重甲,曰弓矢。吾集番、漢所長,兼收而用之:以分隊制其騎兵,以番休迭戰制其堅忍,以勁弓強弩制其重甲,以遠克近、強制弱制其弓矢。佈陣之法,則以步軍爲陣心,翼以馬軍,爲左右肋,而拒馬布兩肋之間。則虜不足破也。”

“好一個‘虜不足破也’。”張浚讚歎道,他也不再詢問諸將的意見,而是就勢定下調子:“宣帥奪取汾州,四下金賊定然向河東蝟集,長安、大同定然兵力空虛,吾等可取之。”

曲端明白張浚的心意,他不是要聽從呼延庚的命令去河東會戰,而是要趁機攻打長安甚至大同。他考慮片刻,也覺得確爲難得之良機。

曲端道:“我後方西虜這兩年國力貧弱,無力內侵。當此形勢,我軍完全可以集中力量,收復長安,立下不世之功。”

說到立下不世之功,諸將踊躍起來,紛紛請戰,一員戰將踏前一步:“末將願爲前鋒。”

張浚一看,原來是自己的親兵指揮使吳璘。

第六十五節 借糧第一百零四節 徹查第三十七節 河陽第六十四節 巡城第八節 突圍第一百一十四節 巡查欽差到來第三十節 襄垣第二百五十一節 良機第二十三節 董平第八十四節 分裂第一百四十六節 出籠第三節 郭永第二百四十四節 接觸第三十一節 太行山東麓第十五節 夜驚第九十節 保塞第二十二節 鄭偉第十八節 收稅第三十七節 明志第二百三十九節 祭黃帝第一百七十二節 西伯第二節 圍解第一百三十六節 責任之爭第一百五十節 襄陽第三節 郭永第一百一十四節 苦難行軍第十七節 鎮撫使第二十八節 戰守第二百一十四節 借師助剿第三十二節 襄漢失守第七十九節 張益謙第四節 體系第十六節 林銘第二十五節 歸信縣第七十三節 小戰第一百九十二節 耳光第二十一節 張橫第二十七節 家破第六十二節 代州第一百四十八節 歷史名城第十六節 平州第三十七節 鄜延三軍第五十六節 兌賞第六十二節 代州第五十三節 戰功第一百七十一節 拒絕第四十三節 風林火山第一百九十節 龍威第一百二十七節 呼家將演義大綱第二百四十五節 入甕第六十七節 何慶彥第二節 圍解第三十節 龍崗第七十八節 救駕第八十四節 援魏第二百二十六節 拖延第一百五十節 襄陽第四十三節 風林火山搶更新字數,請大家先不要購買第一百九十七節 時代的轉折第一百三十二節 杜充第七十二節 編戶第八十一節 楊惟忠第三十四節 汴梁城裡第一百二十八節 階官與軍銜第一百一十四節 苦難行軍第一百四十四節 信譽第一百六十九節 遍地烽火第一百零二節 書到用時方恨少第十八節 宋第四十節 打探第二百五十六節 汴梁再告急第一百九十節 龍威第一百八十九節 報信第七十六節 領袖第一百零二節 書到用時方恨少第四十八節 鴻臚寺第四十九節 任命第七十三節 裡城第四十七節 陛見第二百一十四節 借師助剿第四十七節 陛見第二百三十九節 祭黃帝第一百六十八節 京兆府第九節 阻擊第六十八節 軍紀第二百四十四節 接觸第五十節 青眼虎第一百七十二節 西伯第六十四節 聯姻第八節 激進第七十八節 新留守第十三節 戰長安(五)第二百三十五節 取捨第一百一十四節 巡查欽差到來第二百二十五節 爭權第十八節 收稅第四十五節 疊陣第五節 潰兵
第六十五節 借糧第一百零四節 徹查第三十七節 河陽第六十四節 巡城第八節 突圍第一百一十四節 巡查欽差到來第三十節 襄垣第二百五十一節 良機第二十三節 董平第八十四節 分裂第一百四十六節 出籠第三節 郭永第二百四十四節 接觸第三十一節 太行山東麓第十五節 夜驚第九十節 保塞第二十二節 鄭偉第十八節 收稅第三十七節 明志第二百三十九節 祭黃帝第一百七十二節 西伯第二節 圍解第一百三十六節 責任之爭第一百五十節 襄陽第三節 郭永第一百一十四節 苦難行軍第十七節 鎮撫使第二十八節 戰守第二百一十四節 借師助剿第三十二節 襄漢失守第七十九節 張益謙第四節 體系第十六節 林銘第二十五節 歸信縣第七十三節 小戰第一百九十二節 耳光第二十一節 張橫第二十七節 家破第六十二節 代州第一百四十八節 歷史名城第十六節 平州第三十七節 鄜延三軍第五十六節 兌賞第六十二節 代州第五十三節 戰功第一百七十一節 拒絕第四十三節 風林火山第一百九十節 龍威第一百二十七節 呼家將演義大綱第二百四十五節 入甕第六十七節 何慶彥第二節 圍解第三十節 龍崗第七十八節 救駕第八十四節 援魏第二百二十六節 拖延第一百五十節 襄陽第四十三節 風林火山搶更新字數,請大家先不要購買第一百九十七節 時代的轉折第一百三十二節 杜充第七十二節 編戶第八十一節 楊惟忠第三十四節 汴梁城裡第一百二十八節 階官與軍銜第一百一十四節 苦難行軍第一百四十四節 信譽第一百六十九節 遍地烽火第一百零二節 書到用時方恨少第十八節 宋第四十節 打探第二百五十六節 汴梁再告急第一百九十節 龍威第一百八十九節 報信第七十六節 領袖第一百零二節 書到用時方恨少第四十八節 鴻臚寺第四十九節 任命第七十三節 裡城第四十七節 陛見第二百一十四節 借師助剿第四十七節 陛見第二百三十九節 祭黃帝第一百六十八節 京兆府第九節 阻擊第六十八節 軍紀第二百四十四節 接觸第五十節 青眼虎第一百七十二節 西伯第六十四節 聯姻第八節 激進第七十八節 新留守第十三節 戰長安(五)第二百三十五節 取捨第一百一十四節 巡查欽差到來第二百二十五節 爭權第十八節 收稅第四十五節 疊陣第五節 潰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