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節 從泰山到五臺山

石秀和段錦柱帶領先鋒隊在前面開路,朱仝在中間壓陣,索超殿後。在那位石秀的帶領下,大隊人馬摸着黑出發了。

шшш✿ Tтká n✿ CO

大家深一腳淺一腳地走着,不時有人摔倒,但沒有人吭一聲。後面的人緊盯着前面人胳膊上的白布,默默地加快步伐。人們幾乎不是用腳板,而是用腳尖走路。走着走着,忽然山影遮天,危崖欲墜,一片黑古隆冬,誰也分不清哪是道路,哪是懸崖。探馬在找路,其他人在摸路。不知啥時這路又彎彎曲曲折到懸崖邊上,大概就是這裡著名的險地的老鷹嘴吧!

不一會兒,大隊人馬就過了岈山,大家都鬆了一口氣。可就在這時,後面傳來了一陣馬蹄聲。原來,剛纔金兵發現有人走動,找了一段時間,卻沒有一個人影,於是就派騎兵追來。

大家就地隱蔽,屏住呼吸,一動不動地握着兵器,等待金兵靠近。正好當時麥子已長得很高,麥浪成爲宋軍的保護色,金兵騎兵嘩嘩地過去了。

拂曉,朱仝率部平安到達了東平以東的無鹽村和南陶城,張榮和楊雄準備了有幾千人份的乾糧在這裡等着,總算突圍成功了。

朱仝問道:“宋大哥沒來麼?”

楊雄和石秀對視一眼,都沒有說話,他們奉命在宋江手下潛伏,不會冒失的談論宋江。石秀此次見宋軍勢頭不妙,便光明正大的上報到鄆城。

宋江不知道起了什麼心思,空喊了幾聲去救援,就是不見動靜,唯有張榮急不可耐,他見宋江毫無動靜,便私自帶着部屬出來了。

楊雄見張榮跑出來,便去稟告宋江,宋江道:“張榮這廝,張榮兄弟也太冒失了。他人單力薄,這樣一去還不是羊入虎口?”

楊雄這才請命道:“哥哥勿慌,小弟願往接應。” www_ttκд n_C 〇

“兄弟肯去,那是最好,一定要把孩兒們帶回來呀。”

楊雄這纔出得鄆城。

楊雄和石秀不說話,可急壞了張榮,他大大咧咧的說:“俺張敵萬是來投軍的,空手無以爲敬,特佔了五十多個辮子腦袋,請朱刺史點驗。”

朱仝有點念着和宋江的舊情,先誇讚了張榮一番,隨後說道:“宋大哥已經約定招安,待到了那日,兄弟少不得一個校尉。”

張榮道:“俺可能等不及了,現下就來投軍,願爲團練麾下一小卒。”

朱仝急道:“兄弟可不要傷了義氣啊。”

索超在一旁說道:“張敵萬前來投軍,說什麼傷了義氣。”兩人雖然以朱仝爲主,但索超是提舉團練司,馬上就要升團練使,官階還高過朱仝,他這麼一說,朱仝便不好攔着張榮,就這樣,張榮成了索超手下一名副都頭。

吳革、朱仝、索超等人,逐步在泰山以西站住了腳跟,他們非常擔心汴梁的戰事,派人向河北行軍司請示,如何支援汴梁。

一直等到八月下旬,纔等到行軍司的回信:“在泰西穩步發展,靠攏運河,汴梁穩如泰山。”

行軍司實際是轉發的呼延庚的命令,呼延庚已經通過樞密院下令:“以汴梁吸引金兵主力,而河北的呼家軍則趁機‘恢復晉冀魯豫’。” 河朔六鎮的主力之一天雄軍,已經順着滹沱河安然越過了太行山,到達五臺山下。

“呀呀,你看那山頂,就是和天連着的地方,那裡叫鴻門巖。”老鄉介紹說,“三伏天,也飄雪花哩。從腳下到鴻門巖五十里,從鴻門巖下山到合懷鎮也是五十里。”

隊伍沿着一條彎曲的佈滿石子的路開始上山。這條路先是在山腳下盤繞,稀疏的村莊分佈在路的兩旁,座落在山坳裡。

山區的村莊不單分散,一般也都很小,房屋都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山地的形勢,有的競抽在山璧間,一塊懸空突出的岩石做了前槍,後面鬱直的岩石成了後璧。還都是就地取材,石頭砌琦,山木支架,石板蓋頂。正是中秋時節,家家戶戶的房頂上都堆着一些剛剛收下來的東西,從人們的臉上,洋溢着收穫帶來的喜悅。

這裡本來生活貧苦,又有金兵肆掠。但經過建炎二年以來,河東數場大戰,以及馬擴持之以恆的建立保甲,推廣軒轅道,河東大部已經以五臺爲中心,爲宋朝所收復

越往上爬,人煙就越少,天氣也越冷。本來就很寂寥的山野,更加顯得肅殺。但是,發黃變白的茅草,卻還在秋風中抖擻着精神。也有蒼鷹在山頭飛掠,也有大雁在高空啼鳴。

軍漢們在這荒涼的山地行進,凌峭的山風穿透了他們們單薄的衣衫,路上的石子磨破了草鞋。有人踢起了一個石子,滾下那萬丈深溝、於是便響起了一陣隆隆的聲音。他們走得很急很快,不時地用手抹着汗水。汗水滴落在滿是石頭的道路上,立時就結成了一層薄冰。

但這行進的艱苦,壓抑不住戰鬥的熱情,在五臺山麓上行走的,是呼家軍的主力軍之一,天雄鎮撫司。這隊人的中每一個軍漢都知道,“恢復晉冀魯豫”,意味着反攻的開始。

他們被戰鬥熱情所漁發,在山谷間喊起了號子,這一條條人跡稀罕的山谷,就被這英雄豪邁的呼嘯聲充滿了。山溝裡石板小屋的炊煙,和山頭飄蕩的薄雲,被風吹在一起,就再也分不清哪是輕煙哪是流雲了。大軍們就在這煙雲裡穿行。

當他們到了鴻門巖時,果然飄起了雪花。翻過鴻門巖,他們忽然看見了蔥翠的松柏。這是一個很大的山懷,四周有山峰環抱。他們看到了金黃碧綠的寺廟的脊頂,並且不久就聽到了有節奏的叮鈴叮鈴的聲音。他們不知道這聲音是從哪裡傳來,等走近了纔看到是寺廟的風鈴,被風吹動,發出了這樣好聽的聲音。

一位老年的僧人,走出寺院,擋在道口,向戰士們合掌致敬,微笑着請部隊休息吃飯。穿着同樣黑色裂裝的樂師們組成的樂隊,吹奏着簫管長笛,敲打着皮鼓小鑼,表示歡迎。

“恭賀馬防使榮升河東承宣使。”這位年老的僧人,就是軒轅道經典的編撰人之一,智真長老。

第一百八十九節 密謀第一百二十四節 鐵軍第二百二十二節 河東開局第七十七節 借鎮第八十八節 新安撫第十九節 陣地第一百九十六節 退軍第五十三節 戰功第四十一節 六路第一百二十三節 擇道第二十九節 太原還是隆德第四十七節 阻截第一百九十六節 退軍第十八節 收稅第九十一節 歸信城外第八十八節 援兵第五十五節 混亂第九十八節 內訌第一百零二節 書到用時方恨少第九十一節 歸信城外第八十三節 僞詔第一節 孤城第十七節 中計第一百六十六節 死戰!保家!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一十一節 童穆的作用第五十八節 跨河第十九節 束伍第一節 孤城第一百七十七節 吾爲建炎天子守第兩百一十二節 報紙第一百五十五節 壽春第一百節 解難第一百九十二節 耳光第五十四節 禮教第三十三節 第二層戰壕第二百四十五節 入甕第八十一節 劫道第十四節 灤州第十七節 京東東路第一百零四節 徹查第十八節 宋第九十六節 折衝第十一節 獎懲第一百六十五節 草莽第十八節 守營第七十節 奪權第一百零八節 智真長老第一百九十二節 耳光第五節 平靜第九十八節 改元第一百三十六節 責任之爭第八十一節 劫道第二十二節 鄭偉第一百零九節 過趙第一百節 解難第八十六節 嗣業第一百七十九節 不問蒼生第二百五十五節 背水第二十三節 圍殲第一百二十五節 兩棲第一百二十一節 詐城第五十三節 戰功第五節 河間第六十三節 譁變第十五節 夜驚第五十一節 飛火第三十節 龍崗第三十五節 長冶第二百二十五節 爭權第十九節 束伍第一百四十三節 回汴第十四節 議和第五十四節 張崇第三十節 龍崗第七十八節 新留守第三十三節 第二層戰壕第二百五十九節 舊法第十六節 爭嫡第七十七節 失蹤第五十五節 老虎第二百二十五節 爭權第一百六十三節 塘沽新城第七十二節 劉汲第四十六節 少府寺第一百四十節 出發第一百七十四節 前途第十節 戰長安(二)第四十二節 逃難第六十五節 借糧第二十七節 王淵第九十二節 品字第九十二節 蕭牆第八十一節 劫道第三十八章 跑腿第六十一節 秋煞第五十八節 不定第四十一節 六路第二百五十節 半年以來的江南第五節 潰兵第二十九節 太原還是隆德
第一百八十九節 密謀第一百二十四節 鐵軍第二百二十二節 河東開局第七十七節 借鎮第八十八節 新安撫第十九節 陣地第一百九十六節 退軍第五十三節 戰功第四十一節 六路第一百二十三節 擇道第二十九節 太原還是隆德第四十七節 阻截第一百九十六節 退軍第十八節 收稅第九十一節 歸信城外第八十八節 援兵第五十五節 混亂第九十八節 內訌第一百零二節 書到用時方恨少第九十一節 歸信城外第八十三節 僞詔第一節 孤城第十七節 中計第一百六十六節 死戰!保家!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一十一節 童穆的作用第五十八節 跨河第十九節 束伍第一節 孤城第一百七十七節 吾爲建炎天子守第兩百一十二節 報紙第一百五十五節 壽春第一百節 解難第一百九十二節 耳光第五十四節 禮教第三十三節 第二層戰壕第二百四十五節 入甕第八十一節 劫道第十四節 灤州第十七節 京東東路第一百零四節 徹查第十八節 宋第九十六節 折衝第十一節 獎懲第一百六十五節 草莽第十八節 守營第七十節 奪權第一百零八節 智真長老第一百九十二節 耳光第五節 平靜第九十八節 改元第一百三十六節 責任之爭第八十一節 劫道第二十二節 鄭偉第一百零九節 過趙第一百節 解難第八十六節 嗣業第一百七十九節 不問蒼生第二百五十五節 背水第二十三節 圍殲第一百二十五節 兩棲第一百二十一節 詐城第五十三節 戰功第五節 河間第六十三節 譁變第十五節 夜驚第五十一節 飛火第三十節 龍崗第三十五節 長冶第二百二十五節 爭權第十九節 束伍第一百四十三節 回汴第十四節 議和第五十四節 張崇第三十節 龍崗第七十八節 新留守第三十三節 第二層戰壕第二百五十九節 舊法第十六節 爭嫡第七十七節 失蹤第五十五節 老虎第二百二十五節 爭權第一百六十三節 塘沽新城第七十二節 劉汲第四十六節 少府寺第一百四十節 出發第一百七十四節 前途第十節 戰長安(二)第四十二節 逃難第六十五節 借糧第二十七節 王淵第九十二節 品字第九十二節 蕭牆第八十一節 劫道第三十八章 跑腿第六十一節 秋煞第五十八節 不定第四十一節 六路第二百五十節 半年以來的江南第五節 潰兵第二十九節 太原還是隆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