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節 僞詔

張叔夜所擔心的,恰恰是在趙桓回來後,會不會忌恨上自己的孩子,對他下手,這樣自己就害了這孩兒了。但最終還是想:“天家父子間的私事,還是等皇帝自家去操心吧。”

然後他開始考慮更緊迫的問題:太子監國,能夠服衆嗎?以皇后垂簾,皇后也這麼年輕,沒有經驗,如何讓臣民心服?

趙桓在去年五月立還是幼兒的兒子爲太子,就引來很多非議,說“不管二太子,卻管立太子”。張叔夜道:“不若請親王監國。”除了在金營做人質的越王鄆王,還有五個弟弟可以監國。

“自然是要皇后監國。”呼延庚道,“若是以信王,甚至康王監國,皇上回來後,讓他們如何自處?”趙桓的幾個弟弟都成年了,等趙桓回來,他們會甘心放棄寶座嗎?豈不是又一出宮闈慘劇?

張叔夜這才定下決心。第二天便親自出去,到各位重臣家中拜訪

讓太子監國,現在皇帝不在京城中,那隻好羣臣推戴。朝中重臣被趙桓幾乎帶走一半,另有幾個在追隨康王趙構北上求和了,目前不知下落。

張叔夜先找到了吏部侍郎李若水。李若水素有官聲,而且吏部尚書王時雍不在,吏部以他爲首,算是朝廷重臣了。

李若水頗有疑慮:“主上仁孝慈儉,未曾犯下什麼過錯,豈宜輕議廢立?”若不是知道張叔夜一向公忠體國,李若水差點就要拂袖逐客了。

張叔夜道:“非是廢立,只是讓太子監國,一來讓臣民有望,二來斷了金人的念想,他們可能放回主上。”

李若水道:“可否先答應金賊的條件,讓他們放回主上。”

“先不說金賊豺狼本性,定不會守信放人。現下吾到哪裡去籌集千萬黃金?”

李若水道:“汴梁百姓累受君恩,每家每戶籌黃金十錠。”說到這裡,李若水自己都覺得說不過去。當時金銀和通行的銅錢沒有標準兌換價,大約一兩黃金兌換二十兩左右白銀,一兩白銀兌換十貫錢,十錠黃金便是相當於至少是兩百兩白銀,兩百萬錢,大約相當於普通百姓每家一百年的收入。

李若水自己卡了一會,才轉圈道:“不若與金人先和議,讓他們退讓一步,以低一些的條件把主上放回來。”

張叔夜十分失望,連李若水這一關都過不去,那還怎麼勸服別人呢?

果然,前宰相唐恪閉門不見,李回要“以生靈爲重,切勿再戰”,李邦彥“寧死不仕二君”。

他又讓劉子羽去與其父劉鞈通氣,劉鞈的態度,卻和李若水一致:先想辦法把皇帝弄回來再說。

到了晚間,王稟氣悶的對呼延庚道:“朝野之間,都不贊同讓太子監國,他們怎麼就想不明白呢?太子監國,是眼下唯一可以維繫人心繼續抗敵的方法呀。”

“節帥,他們不是看不明白,是各有私心。”呼延庚想起他在原來的時空,歷史上明代的土木堡之變後,京城內各路大員的反應,他暗暗下定決心,既要堅持抗敵,又絕不讓奪門之變在這個時代發生。

“那就讓李若水去和談,讓他自己把官家要回來。”呼延庚本來對李若水還挺敬重的,但看他對趙桓這麼忠心,心裡不大樂意,直呼其名了,“碰一碰釘子,便不會這麼食古不化。”

於是,在當朝宰執都不在的情形下,張叔夜以趙桓的“代天留守”密旨,以李若水和徐秉哲爲和談使,去金營談條件。

李若水苦着臉,帶回來金人的答覆,也是趙桓的聖旨:

“大金軍本來已經登城,京城內所有的公私財物都是大金的戰利品。如今大金國顧忌到開封城內的百萬生靈,因此不下城牆。這是保存大宋社稷,全活京城生靈的無上恩德啊。

因此凡事大金索要的金銀錢帛,自然應當全力報效,一匹一兩都不可存留。官吏民庶之家可以任意搜刮,其財產應當全部借給朝廷。以報答大金的恩德。”

李若水把這段話講完,堂下的參軍事劉子羽當即叫道:“不知李侍郎要派何人去搜刮,還是親任‘搜刮使’?”李若水臉上一陣紅一陣白,緊閉着嘴巴,一句話不說。

散堂之後,張叔夜派自己的兒子張伯奮去向李若水請教,李若水道:“吾無異議,俱聽張相公吩咐,唯求主上能歸來。”

就這樣,張叔夜聯絡劉鞈、李若水,孫傅,湊夠了幾名重臣,一同向朱皇后上書,請太子監國。按照三請三讓的慣例,朱皇后駁回了這一請求,等待臣子的第二次上書。

本來一切順利,可在二月二十七日,開封知府徐秉哲又來找麻煩,原來汴梁居民的各類生活物資全靠城外輸入,自金兵攻城以來,已經三個月沒有輸入了,目前汴梁百物匱乏,主糧雖有儲備,但也糧價高企。

解決百姓生計,本是開封府的責任,現在徐秉哲把這個爛攤子丟給張叔夜。

張叔夜心力憔悴,又累倒了,他不得不請劉鞈代他辦理公務,讓呼延庚搬到樞密院來,給劉鞈出主意。呼延庚與劉子羽、張伯奮、張仲熊等參軍事一同商議,把事情一件一件的理清楚。

首先是約定明天再次上書,提請太子監國。

其二呢,是開放艮嶽,派廂軍樵採和撲捉裡面的動物,解決一部分過冬的柴薪和肉食。艮嶽是趙佶所建的御花園,現在讓廂軍把裡面的樹木竹子等等砍伐掉,房屋拆掉,用以獲取柴火,裡面養的動物也任由撲殺,然後把柴薪和肉食在雷觀主持的各個救濟點平價發賣。

其三呢,是讓徐秉哲再次出使金營,虛以逶迤。徐秉哲給張叔夜丟爛攤子,呼延庚就派他往返金營,吃些苦頭。

但呼延庚沒想到,這第三條他犯了個大錯誤。二月二十八日下午,徐秉哲出使金營回來,還帶回來四個人:何慄、王時雍、王孝迪、孫覿。金兵爲了表達和談誠意,把這四個人放回來了。

這四個人連家都沒回,直接和徐秉哲一起,直奔中書省政事堂,也就是大宋真正的最高政務機關所在。

太宰何慄往都堂當中一坐,傳令讓宣撫司諸人七品以上官員到都堂。張叔夜,孫傅奉命到了都堂,看到連平時不大管事的尚書右丞,宣撫司判官李回也在,頓時感覺情況不妙。

何慄看與汴京戰守相關的七品以上官員都聚齊了,當即抽出一份聖旨出來,趙桓的聖旨:“京城將吏士卒失守,幾至宗社傾危,尚賴金人講和,止於割地而已……”聖旨說了三個意思:

一曰:張叔夜身爲兩京道宣撫使,不能防守京城,讓皇帝被俘,幾至宗社傾危,罪在不赦,現拿捕到金營,由皇帝趙桓親自審問,此外凡是在金國入侵期間主張抵抗的大臣,都有激怒金人的罪責,“取四十五處守臣親屬於軍。”連這些守臣的家屬也要一併懲處。

二曰:何慄本是太宰,現派何慄回汴梁坐鎮都堂,主持大局。太宰何慄、中書侍郎王孝迪、再加上尚書右丞李回,已經構成了一個最起碼的宰執數目,而孫覿是中書舍人,可以起草各種政令。趙桓是派了一個完整的行政班子回來執行自己的命令。

三曰:金人已經知道金一千萬錠,銀兩千萬錠,帛一千萬匹,宋廷一時籌措不出,除去盡力在民間搜刮以外,可以以女子抵價。

帝妃每口折價兩千金錠,帝嬪、帝姬(公主)、王妃每口折價一千金錠,郡主(親王之女)每口折價五百金錠,縣主(公侯之女)每口折價二百金錠、宮女、宗婦折銀五百錠,歌女折銀二百錠,良家婦女折銀一百錠,伎女折銀五十兩。

這道聖旨一出,無論堂上堂下,衆人目瞪口呆。

何慄道:“來呀,將張叔夜、王稟、折彥質、劉鞈等人,押解問罪。”

但是,沒有人動。因爲殿前司已經隨着趙桓出京,被金兵格殺殆盡了。眼下在都堂左近護衛的,是龍捷軍的步軍。

何慄還在催促:“快呀,將張叔夜拿下。”

全場都處於一種懵懂的狀態,然到這麼久的辛苦,這麼多場苦戰,滿城居民挨餓受凍,就換來這樣一個結果嗎?

突然,堂下一名年輕的將領,手持銀鐗衝上都堂來:“這聖旨不合制度,沒有門下給事中的審覈,不得發佈。”

衝上來的當然就是呼延庚,他一邊往都堂上衝,一邊大叫:“爾等將國家制度於何地?”

宋代制度,一道詔書經過中書舍人“制詞”、“書行”與給事中的“書讀”等三道關卡之後,纔可以成爲正式的政令,而且還必須有宰相副署。

呼延庚不知道何慄等四人有沒有將詔書拿到門下省去審覈,但他發現四人組中沒有門下省的,當機立斷以此衝上堂來。

何慄等人都是文官,哪裡架得住呼延庚,呼延庚一把奪過詔書眼光一掃,果然沒有給事中的印章,便叫道:“此乃僞詔。”

當然,他早已做好準備,如果上面有門下省給事中的大印,他就會當堂扯碎詔書,毀滅證據了。

王時雍最先反應過來:“這莽夫居然咆哮都堂,還帶着兵器,快把他拖下去斬了。”

備註:宋代詔書的發出制度

宋代在流程上,仍舊遵循中書省制定政策,門下省審覈,尚書省執行的三省制度。具體執行流程如下:

制詞:皇帝決定做某件事時,便將自己的意圖告訴中書侍郎和中書舍人,中書舍人根據皇帝的意圖起草詔書,稱爲制詞。如果中書舍人對皇帝的政策不同意,則把草稿扔回給皇帝,稱爲“封還詞頭”

書行:在制詞完畢後,要發給宰相和執政閱讀,聽取他們的意見,其中門下侍郎必須讀過,並把詔書草稿送到門下省,稱爲書行。

書讀:門下省給事中在看到詔書後,有兩種選擇,一是不同意這個政策,就把詔書打回去,稱爲封駁。如果同意詔書的內容,則向相關機構發佈,稱爲書讀

詔書只有在經過了制詞、書行、書讀三步後,纔有效力

呼延庚抓住的漏洞,就是詔書沒有在門下省“書讀”。

求紅票、月票、收藏

第七節 戰長安(一)第九十三節 勸說第七節 馬場第一百五十二節 演武第十八節 穿越者的弱點第一百六十六節 圍澤第七十五節 張憲第三十六節 回家第九十七節 合不勒第二百四十九節 路線第一百九十三節 苟和第七十六節 生變第十六節 平州第二十五節 平陽第一百八十四節 幕府第二百三十五節 取捨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五節 求情第十節 戰長安(二)第一百六十二節 海運第二百三十五節 取捨第二十九節 太原還是隆德第七十一節 肅正討伐第二十二節 兵來第六十四節 聯姻第十節 復耕第一百四十五節 募民第二百五十三節 勇者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七節 嘲諷第五節 潰兵第十節 姻緣第七十一節 肅正討伐第一百六十六節 圍澤第五十五節 老虎第一百一十六節 調查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九節 皇帝失蹤了第四十節 打探第四十三節 韓家第七節 魯達第七十六節 領袖第二百一十三節 新京報第十四節 富平第七十一節 肅正討伐第十二節 南山賊第七十九節 張益謙第三十九節 金眼彪第三十七節 河陽第一百一十二節 縱馬公堂第七十二節 編戶第二十七節 從泰山到五臺山第六十九節 傳首第一百九十三節 苟和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一十節 宮鬥第一百九十三節 歷史的慣性第二節 踹營第十八節 穿越者的弱點第四十六節 救趙州第二百五十八節 搶位第三十九節 金眼彪第十一節 義勝軍第十一節 義勝軍第三十一節 前陣第一百八十四節 幕府第一節 平陽之圍第二百三十八節 義無反顧第五十一節 飛火第九十一節 戰畢第八十六節 嗣業第七十八節 救駕第一百四十九節 奪泗第一百節 解難第三十九節 奪印第三十八節 名正第三十九節 上元節第十九節 陣地第十八節 守營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五節 求情第三十四節 汴梁城裡第八節 突圍第一百九十節 龍威第八十九節 恨嫁第十四節 富平第三十五節 年底第二十節 驚雷第三十節 沁水第九十節 保塞第一百零六節 意識形態第九十四節 出塞第一百四十節 出發第六十七節 何慶彥第三十六節 回家第四十五節 文鬥第一百三十一節 阻止杜充的方法搶更新字數,請大家先不要購買第一百六十六節 死戰!保家!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七節 嘲諷第二百三十節 疑兵第一百二十六節 軍閥還是革命者第六十一節 飛狐陘第九十六節 盟議第二百二十二節 河東開局
第七節 戰長安(一)第九十三節 勸說第七節 馬場第一百五十二節 演武第十八節 穿越者的弱點第一百六十六節 圍澤第七十五節 張憲第三十六節 回家第九十七節 合不勒第二百四十九節 路線第一百九十三節 苟和第七十六節 生變第十六節 平州第二十五節 平陽第一百八十四節 幕府第二百三十五節 取捨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五節 求情第十節 戰長安(二)第一百六十二節 海運第二百三十五節 取捨第二十九節 太原還是隆德第七十一節 肅正討伐第二十二節 兵來第六十四節 聯姻第十節 復耕第一百四十五節 募民第二百五十三節 勇者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七節 嘲諷第五節 潰兵第十節 姻緣第七十一節 肅正討伐第一百六十六節 圍澤第五十五節 老虎第一百一十六節 調查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九節 皇帝失蹤了第四十節 打探第四十三節 韓家第七節 魯達第七十六節 領袖第二百一十三節 新京報第十四節 富平第七十一節 肅正討伐第十二節 南山賊第七十九節 張益謙第三十九節 金眼彪第三十七節 河陽第一百一十二節 縱馬公堂第七十二節 編戶第二十七節 從泰山到五臺山第六十九節 傳首第一百九十三節 苟和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一十節 宮鬥第一百九十三節 歷史的慣性第二節 踹營第十八節 穿越者的弱點第四十六節 救趙州第二百五十八節 搶位第三十九節 金眼彪第十一節 義勝軍第十一節 義勝軍第三十一節 前陣第一百八十四節 幕府第一節 平陽之圍第二百三十八節 義無反顧第五十一節 飛火第九十一節 戰畢第八十六節 嗣業第七十八節 救駕第一百四十九節 奪泗第一百節 解難第三十九節 奪印第三十八節 名正第三十九節 上元節第十九節 陣地第十八節 守營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五節 求情第三十四節 汴梁城裡第八節 突圍第一百九十節 龍威第八十九節 恨嫁第十四節 富平第三十五節 年底第二十節 驚雷第三十節 沁水第九十節 保塞第一百零六節 意識形態第九十四節 出塞第一百四十節 出發第六十七節 何慶彥第三十六節 回家第四十五節 文鬥第一百三十一節 阻止杜充的方法搶更新字數,請大家先不要購買第一百六十六節 死戰!保家!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七節 嘲諷第二百三十節 疑兵第一百二十六節 軍閥還是革命者第六十一節 飛狐陘第九十六節 盟議第二百二十二節 河東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