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零一節 逃民

而在河東堅守平陽的河東經制副使張克戩,在正使傅亮投敵之後,也已經接任正職。他與代州的馬擴建立了聯繫,開始仿效河北東路,在河東宋軍控制地域模仿河北東路建立統治,張克戩給汴梁的奏章,現在也給河間抄送一份。

原平州知府趙伯臻,在平盧繼續擔任平州知府,架空張承言這個張覺的侄子,加了一個河北提刑按察使的差遣,以便讓他有巡視河北的權力。

原塘沽管事趙正雲則正式入主河間府。接替趙正雲的,則是張叔夜的長子張伯奮,他正式成爲滄州通判,拿到了一個實權差遣,而張叔夜的第二個兒子張仲熊,則成了濱州通判,負責溝通京東諸州。

鄜延軍和麟府軍的整編已經完成,統一編作綏遠軍,由原西河訪察使張灝統帥,張灝與主政陝西的張浚不能相容,指揮序列也沒有理論清楚,張灝乾脆就遷到府州,專心統率綏遠一軍。

府州是麟府軍的老巢,眼下由呼延彥康和折彥文一起帶着,張灝身爲文官親自坐鎮府州,就爲呼延彥康加上了一副重重地砝碼。

從河北到陝西,雖然不是呼延庚的直接下屬,但藉着汴梁名義,呼延庚卻可以號令各路大員,而東京道,河東路,麟府軍和鄜延路,都在竭力模仿河北東路的體制。似乎大勢已成,但在河間的衙門裡,呼延庚捱了當頭一棒。

“什麼,保甲出現逃民?他們爲什麼要逃?又能逃到哪裡去?”

按照呼延庚所想,他借鑑了隋唐的府兵制,又參照了後世的一些做法,眼下大江以北,戰火處處。流民們好不容易在河北東路安下家來,有保甲可以託身,又怎麼會跑呢?

“安撫,您不知道,雖然安撫爲朝廷鎮守河北,但河北本地本地豪強仍有勢力。本鎮以軍法約束保甲,有推行顆粒歸公。有些保甲戶以爲過於嚴苛,還不如往日寄居在豪強門下,故而有逃走的。”

“喔,以爲保甲嚴苛?”呼延庚來興趣了,“他們給柴進交租子,就不叫嚴苛了?”呼延庚沒想到,自己設想中非常圓滿的制度,在有些流民眼中,還不如豪強的田莊。

張彥橘給呼延庚細細分說,呼延庚的新保甲制,固然可以將更多的人用軍法約束,能夠出產更多的糧食和兵器,但役也更多。

在往日,農民雖有服勞役,但也有空閒,在加入河北東路的新保甲之後,雖說五戶一丁,但那是充作敢戰士的,其他的保甲民也要承擔其他的任務。呼延庚在河北修河擴田,修繕工事,似乎勞作永無間歇。

“金人迫近,保甲全動員也是無奈之舉。”

“屬下當然明白主公的苦心,但升斗小民,只求平日一飯。對他們而言,朝廷還是索虜,遠不及賦稅和勞役重要。只要稅、役能夠輕一些,別說豪強的盤剝了,就是去年杜公美掘河阻敵,敵人沒擋住,倒是新生流民數百萬,今日怨恨杜公美的又有幾人?”

張彥橘這麼一說,倒是解決了呼延庚一直以來的一個困惑。按說杜充掘開黃河,造成的災難較之常凱申掘河不遑多讓,但常凱申還要將掘河的責任推到扶桑人頭上,但杜充不需要。

杜充不但沒有因爲掘河受到懲罰,反而青雲直上,在另一個時空當上的右相,在本時空也仕途順利。

原來如此!在宋代,民族國家的意識尚未形成,對老百姓而言,對統治者最直觀的感受就是賦稅和勞役。或者簡單點說,賦稅少能得到地主階級的支持,而勞役少則得到全民的支持。因此只要一個“永不加賦”的名聲,無論統治者殺了多少小民,對外割地賠款成什麼樣,文人的風評也好過“再苦吾民一年”的王朝。

在另一個時空,南宋爲蒙元所滅,但江南的地主們卻歡迎這個結局,因爲終於不用負擔常年的備戰賦稅了。

張彥橘絮絮叨叨的說完了宋代平民對外族和賦役的愛憎,開始勸誡呼延庚,不若“輕稅薄役,與民休息。”

呼延庚大怒:“你是不是改姓石,喚作石心瘋。眼下大敵當前,糧食和人口就是一切。”張彥橘不是一般的下屬,與呼延庚是主從關係,因此呼延庚說話很直接。

呼延庚非常生氣,別人也就罷了,張彥橘作爲最早加入呼延庚系統的文官,好歹也有華夷之別的概念,又參與過軒轅教教義的修訂,怎麼這麼參不透呢?

發了一陣脾氣,呼延庚靜下心來,民族大義屬於意識形態,這些只能慢慢來,聽張彥橘的彙報,保甲中雖有逃民,但大部分還是留在保甲中求一個安穩。

他方纔罵張彥橘有點狠,趕緊安撫了張彥橘幾句,隨後說道:“保甲的獎勵和晉升一定要抓緊,趁着我在河間,辦一次表彰大會,有功勞的授予武職,有技術的授予勳位。讓大家看看,軒轅教所說人間職位對應天上神職的說法,是行得通的。”

剛纔呼延庚罵他的時候,張彥橘面色如常,一言不發,現在呼延庚說要辦表彰大會,張彥橘躬身領命:“定要讓無知小民,對武職趨之若鶩。”

“這就對了,有了實在的好處,大家就會相信保甲,而不是僅僅靠着索虜的威脅。”

呼延庚又問:“眼下河北東路全境,有多少豪強?”

張彥橘道:“有力的,百十來家,但以四家最巨。”

“是哪四家?”

“大周餘脈小旋風,槍棒無雙玉麒麟,背靠金遼曾頭市,一毛不拔祝家莊。”

呃?呼延庚拍案而起。難道還真有盧俊義、史文恭和欒廷玉不成?

(本章完)

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七節 嘲諷第兩百一十七節 內亂第一百五十二節 演武第一百八十一節 內變第四十八節 鴻臚寺第二節 大名第一百七十九節 不問蒼生第八十一節 劫道第八十一節 楊惟忠第十二節 宣贊第二百一十六節 嫁妹第八十三節 僞詔第一百九十六節 退軍第二十一節 梁山第一百八十八節 夢兆第十八節 守營第六節 滄州第八十四節 援魏第十八節 收稅第一百九十節 龍威第四十節 賽跑第八十六節 嗣業第七十節 奪權第一百八十七節 斬首第一百五十八節 受困第三十六節 偃旗息鼓第一百一十二節 縱馬公堂第六十二節 誰來付賬第六十五節 借糧第二百二十五節 爭權第四十六節 飛票第兩百一十八節 平亂第七十八節 新留守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七節 嘲諷第一節 平陽之圍第二十二節 鄭偉第五十五節 老虎第九十四節 秦檜第一百四十九節 奪泗第二百三十一節 失計第三十八節 孟津第四十五節 疊陣第一百一十七節 斷我一臂第一百三十四節 仁主第一百四十六節 出籠第七十七節 借鎮第七十四節 忻口第二十七節 從泰山到五臺山第十節 戰長安(二)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一百九十九節 擔保第三十一節 太行山東麓第五十七節 索女第二百二十七節 冒險第六十五節 借糧第八節 突圍第一百二十八節 階官與軍銜第六十五節 借糧第一百三十節 春汛第一百七十八節 折家人,折家軍第一節 平陽之圍第五十八節 跨河第九十七節 義軍第六十三節 老營第六十節 劉彥宗第八十六節 團練第五十二節 和戎論第五十四節 張崇第一百六十六節 圍澤第二十二節 援魯第三十一節 太行山東麓第六十一節 秋煞第一百一十九節 不會打仗第一百八十節 歷史上留下名字第二十八節 戰守第一百四十九節 奪泗第三十六節 偃旗息鼓第八十二節 廢立第三十節 龍崗第五節 平靜第九節 阻擊第四十六節 少府寺第四十四節 該當如何是好第五十五節 老虎第一百零二節 書到用時方恨少第九十四節 出塞第二百五十一節 良機第三十節 沁水第四節 棣州第四節 棣州第一百八十九節 密謀第一百零九節 過趙第二十一節 偏廂第七十三節 裡城第八節 突圍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八節 謀叛第八節 激進第六十七節 劫收第二十八節 打虎上山第四十六節 救趙州第十四節 富平
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七節 嘲諷第兩百一十七節 內亂第一百五十二節 演武第一百八十一節 內變第四十八節 鴻臚寺第二節 大名第一百七十九節 不問蒼生第八十一節 劫道第八十一節 楊惟忠第十二節 宣贊第二百一十六節 嫁妹第八十三節 僞詔第一百九十六節 退軍第二十一節 梁山第一百八十八節 夢兆第十八節 守營第六節 滄州第八十四節 援魏第十八節 收稅第一百九十節 龍威第四十節 賽跑第八十六節 嗣業第七十節 奪權第一百八十七節 斬首第一百五十八節 受困第三十六節 偃旗息鼓第一百一十二節 縱馬公堂第六十二節 誰來付賬第六十五節 借糧第二百二十五節 爭權第四十六節 飛票第兩百一十八節 平亂第七十八節 新留守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七節 嘲諷第一節 平陽之圍第二十二節 鄭偉第五十五節 老虎第九十四節 秦檜第一百四十九節 奪泗第二百三十一節 失計第三十八節 孟津第四十五節 疊陣第一百一十七節 斷我一臂第一百三十四節 仁主第一百四十六節 出籠第七十七節 借鎮第七十四節 忻口第二十七節 從泰山到五臺山第十節 戰長安(二)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一百九十九節 擔保第三十一節 太行山東麓第五十七節 索女第二百二十七節 冒險第六十五節 借糧第八節 突圍第一百二十八節 階官與軍銜第六十五節 借糧第一百三十節 春汛第一百七十八節 折家人,折家軍第一節 平陽之圍第五十八節 跨河第九十七節 義軍第六十三節 老營第六十節 劉彥宗第八十六節 團練第五十二節 和戎論第五十四節 張崇第一百六十六節 圍澤第二十二節 援魯第三十一節 太行山東麓第六十一節 秋煞第一百一十九節 不會打仗第一百八十節 歷史上留下名字第二十八節 戰守第一百四十九節 奪泗第三十六節 偃旗息鼓第八十二節 廢立第三十節 龍崗第五節 平靜第九節 阻擊第四十六節 少府寺第四十四節 該當如何是好第五十五節 老虎第一百零二節 書到用時方恨少第九十四節 出塞第二百五十一節 良機第三十節 沁水第四節 棣州第四節 棣州第一百八十九節 密謀第一百零九節 過趙第二十一節 偏廂第七十三節 裡城第八節 突圍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八節 謀叛第八節 激進第六十七節 劫收第二十八節 打虎上山第四十六節 救趙州第十四節 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