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節 仁主

趙諶和黃潛善的對話,被服侍的小內侍一字不漏的轉述給童穆,小內侍說:“這黃鱔魚真是奸臣,要害死這麼多百姓,太后知道了,定不會饒他。”

“亂講。”童穆喝道,“黃左丞乃是宰執,豈容你亂叫綽號,你再這麼叫,咱家便拔了你的舌頭。”

見嚇唬住了小內侍,童穆道:“聖人那裡,咱家自有分寸,你聽到的東西,一個字也不許往外說。”

小內侍退了出去,童穆長吁一口氣,他拍了拍腦袋,自言自語:“難呀,這才十四歲,便已經人命不當回事。”

童穆心想:“我該請聖人出面來阻攔嗎?皇帝會不會怨恨我。以他不把百姓當人的性子,會怎麼對付我呢?我冒着性命之憂攔他一次,總不能以後次次都攔他。”

轉念一想:“若是這次不阻止他,水淹百姓,這皇帝的名聲可就壞掉了,你童穆對得起媼相的託孤……不對,媼相沒有託孤,那就好辦了。只是百姓……”

想到這裡,童穆大聲道,“備轎。”

李綱對童穆的拜訪非常意外,一來他不願意交接內臣,二來這時代上門拜訪多要先遞帖子。但他還是接見的童穆。

一番客套話過後,童穆問道:“童穆今日爲黃河事來也。”

“白天不是說了,中書不擬旨,不決河嗎?”

“咱們自己不決河,可是金賊呢?金賊也打到黃河邊了,金賊要是放水淹民。”

“金賊不會這麼喪心病狂吧?”

“連堂堂河北西路安撫使都能忍心掘河,金賊更無人性,豈會做不出來?”

“大河兩岸,百姓怕不有百萬戶,要是金賊掘河?”

“李相公,別出的百姓管不了,汴梁卻有辦法?”

“你是說廣濟河故道?”

“相公高見,廣濟河故道,靈河故道,都要挖寬挖深,再多挖些引水溝。”

靈河是滑州境內的一條小河溝,在北宋前期的幾次黃河決口,黃河水向南涌入靈河,泥沙沉積,河道就淤積了。

廣濟河是從汴梁流出的一條水道,是運河的一部分,也是以前多次黃河改道,黃河水涌入廣濟河,將河道都淤塞了。後來廣濟河向東南方向挖了一條新河道,故道就廢棄了

童穆的建議,就是將滑州和汴梁靠北的兩條幹涸水道重新挖開,同時在周邊挖引水溝。黃河水來,在頂過第一波洪流之後,將河水倒入水道當中。

李綱沉吟道:“這個工料所耗非小。”

童穆道:“此事非開封府主持不可,只要李相公與劉知府說一聲,小的去和劉知府商議。”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所耗的工人材料,不用李綱操心。

李綱想了想,不怕一萬,就怕萬一,童穆已經提醒自己了,若是金兵真的挖河淹開封,而自己沒有做出防備,那就會留下罵名。而現在只需要跟劉鞈說一聲,那便把責任分出去一大半。

李綱給劉鞈寫了一封信,請童穆給劉鞈帶去,以後無論發生什麼事,這封信就是憑據。

童穆拿着信離開李綱府上,天色已晚,童穆直奔劉鞈府上。

他是給宰相送信來的,劉鞈帶着劉子羽面見童穆。

在劉鞈面前,童穆的說辭就變了,說太后、宰相都非常憂心金人掘河放水,因此讓開封府早做準備。

“那爲何沒有均旨?”

“此事皇上沒想到,聖人不想駁了皇帝的面子。”

劉鞈笑道:“太后聖明,百姓鴻福。”他望向自己的兒子,“大郎,此事就由你去聯絡單鈐轄,和他一起辦這事吧。”單鈐轄,即聖水將軍單廷珪。

童穆往宮中走的時候,星星已經出來了,而黃潛善還未將手書送出城。

黎陽,張誠伯站在黎陽縣衙門口,手按佩劍:“吾乃提舉大河守禦使,尚書左丞,誰敢攔我,斬立決。”他身宰執,不怒自威,門口的守卒只得進去通報。

杜充從相州東行後,就駐紮在黎陽縣,現在他正按照趙諶的手書,佈置掘河的命令,岳飛拜倒在地,拒不受命。

杜充正在責備岳飛:“爾是相州人,現在黎陽掘河,已經淹不到相州,豎子爲何還要推諉,當吾軍令不嚴嗎?”正在發怒間,衛兵通報張誠伯前來,杜充無奈,只得有請。

張誠伯進了大堂,杜充在主位上端坐不動,也不起身迎接。張誠伯站在大堂中央,手按佩劍,厲聲喝道:“到了京畿重地,還要掘河,安撫要水淹京師嗎?”

“張右丞,以水攻敵,乃是聖命,右丞要抗旨嗎?”杜充說着,就把趙諶的手書取出來,展開讓張誠伯上前觀看。

張誠伯走上幾步,看了一眼手書,不怒反笑:“既無中書用印,又無宰執副署,這是僞令。”

“明明是皇上的手書,你敢說是僞令?”杜充突然變得心平氣和,“岳飛,陛下的手書你還沒見過吧,現在見到手書,還不即刻領命,這正是你報效君恩的良機呀。”

“飛不敢領命。”

“不識擡舉。”杜充將手書交給另一員大將,“戚方,你去辦來。”

戚方領命,要往外走,張誠伯喝道:“吾乃執政,孰要掘河,且試吾劍。”他以執政之尊,拔劍攔住戚方,戚方還真不敢往外走。

這時,陳粹道:“金兵尚未逼近,不如相公遣人回京詢問清楚,若是陛下真有此令,或者金兵迫近,再掘河不遲。”

杜充瞪了陳粹一眼,訕訕道:“就如此吧,本帥累了,都散了吧。”

張誠伯一面派親隨送信回汴梁,另一面與杜充商議,就算真的要掘河,也該先把兩岸的百姓遷走。

杜充雖然已經和張誠伯撕破了臉,但他也害怕百姓死多了,被秋後算賬,於是讓戚方驅趕黃河北岸的百姓,讓陳粹岳飛驅趕黃河南岸的百姓。

此時已經是檢驗三年的三月,已經過了清明,馬上就是穀雨了,黃河兩岸的農夫,正在忙着播種,卻沒想到一干軍漢凶神惡煞一般,闖進自己家裡來,勒令自己搬走。

尤其是黃河北岸黎陽附近的百姓,戚方所部主動的幫助百姓搬家,在百姓反應過來之前,已經把他們家搬空了。調息女眷,勒索財物,更是時有發生。幸好張誠伯派親隨四下巡視,時時糾察,沒有鬧出人命來。

黃河北岸的居民一小部分過了黃河,大部分則往東北跑,傳說到了河北東路,河間滄州左近,有官軍收容流民,亂世之中,總算有個去處。雖然必經之路德州被金賊控制,但西、北兩面,哪裡沒有金賊呢?

南岸的鄭縣、滑縣的百姓則往汴梁跑,西京道與京西北路都被金賊佔領,自是去不得的,到汴梁去,趙官家還不得管大家幾頓飯。

岳飛負責驅趕滑縣的居民,他也只能約束自己的親信部屬,不得搶掠。流民一路拖兒帶女,哭天喊地,岳飛心中不忍,便率領軍隊護送他們到汴梁。

汴梁城下幾乎是在一夜之間,多出了幾萬流民,還有十餘萬人,正在陸續前來。

岳飛不方便入城,便在汴梁城外紮下一些棚子,供流民歇息。

這幾萬人,十幾萬人,幾十萬人衣衫襤褸的滯留在汴梁城下,按說,岳飛已經超額完成任務了,但他心中不忍,還未率部返回。

宋朝也沒什麼救濟流民的基本章程,以往發生災害,發電賑濟,便讓大家幹挺着,等災荒過去了,活下來的人各回各家。如果流民中男子比較多的話,朝廷會招募爲兵,以防他們造反。官府和大戶人家會搭些粥棚,但不過杯水車薪,聊勝於無。

幸好天氣漸漸轉暖,流民尚無凍死之虞。

已經快到三月下旬了,岳飛在流民中漫無目的的巡視着,一眼望去,可能有二十萬人吧。他也不知道自己留在這裡有什麼用,隨身帶的飯糰,早已經分發給小孩子。昨日開封府專門給他們這些軍漢撥了一些黍米,是供他們返回黎陽駐地的軍糧,但岳飛已經全部煮了粥,與流民們同食。

岳飛聽見兩個流民對話:

“俺們在這裡捱餓,你說趙官家知不知道。”

岳飛心想,開封府是早知道了,還在城外設立了幾個粥棚,看來能讓大家撐到夏天。只是這一次,並非因爲天災,勉強能說是兵禍,相州、衛州到開封府,都沒法春耕,不知道到了秋天,糧食怎麼辦?

這時,他聽見另一個人說:“趙官家早就知道,你曉得吧,這次放水淹金賊,是趙官家的妙計。”

“真的呀,那金賊還沒淹死,倒把老百姓餓死了。”

其中一人看到站在不遠處的岳飛,忙阻止同伴繼續說下去。岳飛知趣的走開了。

這時,汴梁城門打開,一溜兒小車推了出來,車上都是粥桶。一些家丁將粥桶一順溜擺好,一個管家模樣的人,站到小車上大叫:“百姓們,康王和城裡的勳貴宗室,給大家施粥了,一人一碗,排隊來領。”

百姓們蜂擁而至,家丁們拿着水火棍,驅趕着百姓,讓他們排隊。

這時,就見一個衣着華貴的年輕人,信步從城內走了出來,管家見到,趕緊過去拜見:“大王,您怎麼來了,外面都是些泥腿子,別髒了您的鞋面。”

岳飛望向那個王爺,感覺他相貌英俊,氣宇不凡。他不由得輕聲嘆了一句:“真仁主也。”

第五十節 旁牌第十九節 束伍第十七節 鎮撫使第六節 滄州第二百三十二節 計成第四十五節 變田第九十七節 義軍第五十五節 混亂第四十八節 路線第四十四節 納頭便拜第三十三節 白袍第四十三節 爵帥由來第一百四十八節 歷史名城第五十八節 不定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一百九十九節 擔保第一百六十八節 京兆府第十八節 宋第四十四節 拒馬第四十九節 邀擊第一百七十四節 前途第六十五節 借糧第二十七節 家破第一百五十七節 八公山第六十七節 何慶彥第七十九節 張益謙第二百一十九節 儲君第十節 戰長安(二)第十二節 戰長安(四)第一百四十一節 齊州第四十一節 堵截第三十九節 上元節第四十六節 飛票第五十五節 混亂第一百九十三節 歷史的慣性第一百二十九節 少年天子的一天第十六節 林銘第五十節 旁牌第七十節 壓力第六十五節 借糧第七十五節 移駕第四十四節 納頭便拜第七十六節 生變第四十五節 疊陣第八節 突圍第二百三十八節 義無反顧第三十五節 長冶第一百八十八節 太皇太后第二十八節 羣盜第二節 圍解第二百五十九節 舊法第六十節 劉彥宗第三十節 襄垣第兩百一十七節 內亂第二十五節 歸信縣第九十節 保塞第四十一節 船料場第三十三節 第二層戰壕第二十四節 故人第二百四十七節 安心第二十七節 從泰山到五臺山第三十七節 鄜延三軍第四十四節 納頭便拜第二百五十三節 勇者第九十六節 盟議第一百一十八節 出發第七十四節 雪夜第九十六節 盟議第五節 河間第一百二十六節 軍閥還是革命者第七十二節 劉汲第四十三節 爵帥由來第十二節 宣贊第一百八十二節 收編第一百六十六節 圍澤第九節 紅巾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零一節 逃民第一百三十九節 鄧州第十三節 張灝第七十四節 忻口第三十五節 殺陣第一百六十一節 處置第一百九十一節 迴鑾第七節 魯達第四十三節 韓家第一百八十節 歷史上留下名字第一百二十二節 樂陵第六十一節 飛狐陘第八十九節 趙構第二十八節 羣盜第三十八節 孟津第三十二節 襄漢失守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一百九十九節 擔保第十六節 林銘第三十二節 撞陣第二百二十九節 借勢第二百一十四節 借師助剿第二百三十四節 得計第一百七十八節 折家人,折家軍第一百一十三章 消除隱患
第五十節 旁牌第十九節 束伍第十七節 鎮撫使第六節 滄州第二百三十二節 計成第四十五節 變田第九十七節 義軍第五十五節 混亂第四十八節 路線第四十四節 納頭便拜第三十三節 白袍第四十三節 爵帥由來第一百四十八節 歷史名城第五十八節 不定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一百九十九節 擔保第一百六十八節 京兆府第十八節 宋第四十四節 拒馬第四十九節 邀擊第一百七十四節 前途第六十五節 借糧第二十七節 家破第一百五十七節 八公山第六十七節 何慶彥第七十九節 張益謙第二百一十九節 儲君第十節 戰長安(二)第十二節 戰長安(四)第一百四十一節 齊州第四十一節 堵截第三十九節 上元節第四十六節 飛票第五十五節 混亂第一百九十三節 歷史的慣性第一百二十九節 少年天子的一天第十六節 林銘第五十節 旁牌第七十節 壓力第六十五節 借糧第七十五節 移駕第四十四節 納頭便拜第七十六節 生變第四十五節 疊陣第八節 突圍第二百三十八節 義無反顧第三十五節 長冶第一百八十八節 太皇太后第二十八節 羣盜第二節 圍解第二百五十九節 舊法第六十節 劉彥宗第三十節 襄垣第兩百一十七節 內亂第二十五節 歸信縣第九十節 保塞第四十一節 船料場第三十三節 第二層戰壕第二十四節 故人第二百四十七節 安心第二十七節 從泰山到五臺山第三十七節 鄜延三軍第四十四節 納頭便拜第二百五十三節 勇者第九十六節 盟議第一百一十八節 出發第七十四節 雪夜第九十六節 盟議第五節 河間第一百二十六節 軍閥還是革命者第七十二節 劉汲第四十三節 爵帥由來第十二節 宣贊第一百八十二節 收編第一百六十六節 圍澤第九節 紅巾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零一節 逃民第一百三十九節 鄧州第十三節 張灝第七十四節 忻口第三十五節 殺陣第一百六十一節 處置第一百九十一節 迴鑾第七節 魯達第四十三節 韓家第一百八十節 歷史上留下名字第一百二十二節 樂陵第六十一節 飛狐陘第八十九節 趙構第二十八節 羣盜第三十八節 孟津第三十二節 襄漢失守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一百九十九節 擔保第十六節 林銘第三十二節 撞陣第二百二十九節 借勢第二百一十四節 借師助剿第二百三十四節 得計第一百七十八節 折家人,折家軍第一百一十三章 消除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