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八章 汴州政變

“彪子,你的意思是讓我去把鄭璠政變的消息散步給朱全忠?”龍三剛剛入城和彪子取得聯繫,就被對方的話給嚇呆了,而且是難得的說了句完整的句子。

“對,就是這樣,德州那邊應該已經開戰了。你要想辦法將消息傳遞給朱全忠,讓他在戰場發瘋,從而配合中原指揮部,徹底瓦解宣武軍。”彪子的想法沒錯,只不過等到龍三將消息傳到德州的時候德州大戰正酣,朱全忠根本就沒有心思理會這個消息,等到打完這一仗再回過神來的時候一切都晚了。

龍三走後彪子獨自一人站在夜空中靜靜的注視着今夜的汴州城,今夜註定是一個不平凡的夜晚,汴州的歷史從今夜開始會重新翻過新的一頁。

“頭領,飛鷹旅第一大隊已經進入指定位置,等待命令。”彪子所在的院落下面暗衛的人不斷送來新的消息,也傳來了新的動態。

“去通知龍組和飛鷹旅以及咱們在汴州控制的人手,等待朱友書等人撤出之後立即動手。”彪子看了看天色,用力朝着身邊的副手點了點頭。

“咱們也該走了,命令分部所有人收拾一下隨我去朱全忠的府邸看看這個僞皇帝過得如何。”彪子看着副手下達完最後的命令,微微一笑,自己潛伏汴州等地已經一年多了,此時是最後的收穫時節了。

公元891年八月初一夜,朱友珪在鄭璠等人的協助下在汴州城正式另立大梁朝廷,自立爲帝,遙遵德州的朱全忠爲太上皇。宣佈止戈休兵,並且公開表示想要和天策府達成和平協議。並在隨後詔令在德州前線的宣武軍立即撤往淄州等地待命,並將之前逮捕的前線軍官家屬和部下一千三百五十一人全部斬殺,朱全忠其餘諸子除了朱友書逃脫,朱友文在德州前線以外,其餘諸子全部給擊殺,而且冠以裡通外國、謀朝篡逆的無端罪名。

其實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鄭璠也知道就憑朱友珪找的這些亂七八糟的理由和藉口,根本經不起推敲。但是鄭璠也不需要推敲什麼,他的目的就是想通過殺戮和製造混亂,堵住悠悠之口,然後給自己騰出時間裹挾百姓官員快速撤出汴州。

不過就在鄭璠和朱友珪忙着奪位、殺人和宣佈撤出汴州的時候,玄影衛暗衛的人手也開始了行動,龍組的人負責救人,將宣武軍體系內部那些中堅分子中值得出手的人陸續從各自府邸或者大牢內救出然後接入秘密藏地。而飛鷹旅第一大隊則躲在東城門口除了接應朱友書這邊的人撤出汴州外,還要負責截殺朱友珪的追兵。對於自己這位弟弟,朱友珪可是刻骨銘心,朱友書因爲負責運河貿易線路,已經掌握了天量的財富,這也是他最終選擇和彪子合作保全自己的動機。

飛鷹旅第一大隊五百人分成三組,一組救人,一組攔截追兵,一組負責護送朱友書最後的車隊通過東城門。東城門守軍是朱友書的親戚,所以整個撤退計劃選在了東門。

這樣一來整個汴州城就詭異之極的出現了朱友珪到處殺人,而朱友書則圍繞着東城門不斷撤出人員,兩邊一時之間都顧及不到對方,都在忙着處理自己的事情。

不過混亂之中彪子卻率領一隊人馬穿過雙方混亂的場面,摸到了汴州城的中心,之前的樑王府也就是現在的大梁皇宮。

朱全忠在自我享受上面做的還不錯,這個冒牌的皇宮裝飾的金碧輝煌,美輪美奐,而且處處模仿洛陽皇宮的景緻和建築,甚至好多建築宮殿的名字都沒改就直接用上了。彪子穿堂過戶來到朱全忠的勤政殿,直接將朱全忠的玉璽給摸到了手,然後也不理會此時皇宮也是一片混亂,宮女太監到處哭叫亂跑,就打算直接出去,卻沒想到迎頭給朱友珪撞到了一起。

“今晚還真是晦氣。”彪子暗罵了一句之後見到朱友珪已經朝自己走來,頓時改換道路從旁邊插了過去。只不過朱友珪來皇宮也是打算把玉璽撈到手上帶走的,雖然這個大梁玉璽其實也是個仿製品,但是對於朱友珪來說卻是正宗的傳國玉璽。

朱友珪興致沖沖的找到保管玉璽的功德殿,卻發現根本沒有玉璽的蹤跡,再一聯想剛纔那幫人的行跡,頓時什麼都猜出來了,二話不說直接派人就追了上去。皇宮對於朱友珪來說可是比彪子他們熟悉多了,很快彪子就聽到了後面傳來的呼喝聲,知道自己已經被發現了,頓時直接將玉璽交給了副手先行帶走,自己率領其他人找了個院落埋伏起來。不一會朱友珪派人就直接過來了,二人幾乎是一瞬間就打了起來。

“你們到底是什麼人?擅入皇宮是殺頭大罪,你們想幹嘛?”朱友珪率隊上前圍殺彪子,同時聲色俱厲吼道。

彪子冷笑道:“朱友珪,你少給我扯什麼犢子,就憑你也配問我?告訴你吧,你想要找玉璽,下輩子。”彪子一刀砍倒身邊的一人,直接就衝了出去。朱友珪正要帶人往前衝卻被叫住了。

“公子,算了,別追了。玉璽找到了。”朱友珪身後鄭璠的聲音傳了過來。

“找到玉璽了?”朱友珪聞言停住腳步奇怪的問道:“剛纔本公子明明去找過,功德殿內什麼都沒有啊?”

鄭璠走上前來手中託着一個錦盒,打開之後果然是朱全忠之前所用的明黃色暖玉雕刻的玉璽,只是鄭璠臉色有點不自然。之前大唐的傳國玉璽被韓全海帶走,朱全忠無奈之下讓鄭璠派人重新雕刻了一個。其實鄭璠當時製作了兩個一模一樣的,其中一個就是剛纔彪子拿走的那一個,自己現在拿出來的是備用的,這件事除了他自己沒人知道。

不過朱友珪顯然也沒想那麼多,拿過玉璽之後喜滋滋的把玩了一下之後收了起來直接問道:“軍師,接下來咱們該怎麼辦?”

這句話也讓鄭璠轉換了一下思緒,聞言笑道:“我已經讓禁衛軍全體做好準備了,汴州城附近已經集中了百姓十萬人,軍隊五萬人,咱們立即出發從汴州撤出去,第一步利用運河抵達鄆州,康懷英將軍已經在那裡接應咱們。到時候咱們軍民一起渡海去三韓,在那裡立足,避開天策軍,再圖大業。”

“三韓地區對於我等華夏而言是蠻夷之地,爲何選擇去那裡?江南不是很好嗎?”朱友珪對於去三韓有點牴觸。

鄭璠這時候也沒時間解釋那麼多了,只是答道:“天策軍拿下中原之後必然進軍江南,咱們到江南之後根本就沒有時間去發展自己,對抗天策軍。只有三韓地理位置合適,而且早些年我去過三韓,有詳細的地圖,公子可以安心前往,咱們有兵有民,在三韓會迅速恢復自己的元氣的。”

“好吧,既然如此咱們事不宜遲馬上撤退,如果父皇知道了汴州之事,必然會派大軍前來,到時候就來不及了。”朱友珪對於鄭璠很信服,再說此時已經沒有退路了,當下也不多言兩人匯合之後立即率領禁衛軍從南城撤退,安排人手沿運河坐船走。

不得不說鄭璠爲了今天準備了不止一天的時間,幾乎就在汴州這邊舉事之後,各色船隻迅速集結停靠汴州碼頭,整個運河都被大小船隻塞滿。依附跟隨朱友珪的汴州高層和貴族率先登船然後離開,然後是軍隊家屬上船。一隊船出發之後後續的立即靠近碼頭等待,有條不紊。

鄭璠和朱友珪這邊在爭分奪秒連夜輸送人員坐船沿運河脫離汴州的時候,薛洋和徐英也在等着汴州碼頭看熱鬧。

“這些貴族家屬都走了,下一步應該就是百姓了。咱們是不是該攔截了?”徐英看着前方傳來的大呼小叫的聲音問道。

薛洋搖了搖頭道:“兄長莫急,等到他們軍隊登船的時候咱們再衝出來,到時候鄭璠必然會爲了軍隊而放棄大部分百姓,如此咱們才能夠將百姓留下來,否則的話幾萬大軍在人羣中廝殺,損失最大的恐怕就是這些無辜百姓了。所以還是再等等吧。”

“哈哈,沒想到你小子也有性格沉穩的時候啊。好吧,我們再等等,也不知道玄影衛在城內的佈置完成了沒有,剛纔跑掉的可都是些大魚啊,這要是把金銀財寶都帶走了,估計倒是岑先生又該找主公哭窮了。”徐英笑道。

“飛鷹旅都過來了,應該差不了。再說咱們的胡大統領什麼時候放過發財的機會了?”薛洋想起來胡小四的性格也是暗暗好笑,對於汴州城內的事情毫不懷疑,反而對着身邊默不作聲的李陽道:“待會率領一隊人馬快速繞道東城進入汴州,接管汴州城。”

“看了,鄭璠和朱友珪上船了。這個鄭璠本事有點大啊,什麼時候造了一艘這麼大的樓船,這個頭不小啊。都快趕上海軍處的鐵甲戰艦大小了。”徐英盯着前方失聲叫道。

“兄長別看了,咱們馬上準備,李陽率軍去城內,咱們兩軍從東西兩面截斷鄭璠的人手。”薛洋站起身來帶着自己的第三營快速出發,身後徐英帶人開始逆衝對方在碼頭附近的軍隊,而李陽的軍隊則開始繞道北城前往玄影衛控制的東城。這三方人手一動頓時引開了汴州城外持續一夜的廝殺。薛洋的部隊率先出動,而且速度最快,在宣武軍尚未反應過來之前打亂禁衛軍和後方百姓民團的部署,將雙方的結合部撕開一個口子掩護山地營快速逆衝對方的陣型。

這一下動作頓時讓已經上船的鄭璠坐不住了,但是此時禁衛軍已經將近有一半人上船,剩餘的船隻也在陸續不斷載滿人手準備出發,根本容不得他有所調整,只能眼睜睜的看着對方截斷自己的隊伍。

混亂之中鄭璠竭盡全力讓禁衛軍全部登船離開,至於百姓,在天策軍出現之後鄭璠就已經不抱希望了。不過失去了百姓束縛之後宣武軍登船的速度卻明顯加快,而薛洋和徐英顯然也不想過度逼迫鄭璠,在攔截住大部分百姓之後就此停軍不前,反而抽出大量部隊開始安置百姓。

而身處樓船之上的朱友珪見到百姓沒有跟上之後反而是憂心忡忡,對於朱家父子而言,百姓還是很重要的,至少歷史上朱全忠和後續子嗣在百姓身上還是花費了不少精力的。

“公子放心,之前我已經讓康懷英在登州地區聚集百姓了,所以就算汴州這邊失策,登州那邊還能補上。”鄭璠倒是沒有那麼多心思。

“先生果然是一步三計,佩服佩服。”朱友珪聞言也是放下心來,笑道。

兩人放下心思之後開始欣賞沿途的風景。不過此時的汴州城卻亂成了一鍋粥,城外十數萬百姓哀聲一片,城內的殺戮剛剛結束之後騷亂又起,各色人物開始在汴州城內打砸搶燒,趁亂髮財。李陽在率軍進入城內之後立即吩咐軍隊開始圍剿那些作亂人員,並且讓朱友書出面讓剩餘的官員維護秩序,執行宵禁政策。而城外,徐英和薛洋將整個部隊全部打散進入人羣中勸說百姓安靜等待,並且以天策軍的名義保證會護送各自回家。

整整一夜除了安撫百姓就是圍殺騷亂人員,三萬大軍竭盡全力正在忙到日上三竿才逐漸恢復正常。薛洋立即派人傳訊坐鎮洛陽的萬毅派兵支援,必要的時候可以考慮放棄攻擊鄭州,以汴州爲中心點,重新部署西部戰略,與此同時玄影衛派往中原指揮部德州的信使也快速出城。

這一場莫名其妙的政變反應最大的居然是天策軍,薛洋和徐英時候都覺得自己好像替朱全忠免費幫忙了一般。但是他們倆可能不知道這件事傳到宣武軍德州行營的時候朱全忠的心情該是怎樣?不過此時德州前線兩軍已經開戰,幾十萬大軍在德州城外擺開幾十里長的戰線,雙方是一觸即發。

第六百零一章 十萬勞工開運河(上)第五百六十一章 提前了一百年的占城稻第二百八十章 兵臨廣州第三百零二章 西征準備第三百五十七章 大漠諜影第一百零一章 關中發展(二)第九十五章 城郊之戰(五)第二百六十三章 錢鏐渡海(下)第五百三十八章 拆分藏區第四百九十章 致命的烤全羊第五百三十二章 西北經濟發展計劃第一百零七章 變生疑雲第一百五十九章 李克用落幕第五百八十七章 虎口奪食(上)第二百零三章 神策軍的最後(下)第三十六章 雙雄決鬥第二百一十章 釣餌戰術(下)第四百二十四章 海外行省第六十八章 分裂夏州第五百零二章 穿越沙漠的巨龍第四百零五章 請君入甕(上)第一百八十二章 京杭大運河(五)第三百八十三章 合二爲一第五十六章 鐵血戰魂第六百三十一章 六國並立第四百六十章 水落石出 (上)第三百二十一章 北部建省第四百一十七章 海軍東征(上)第三百二十三章 海外殖民地第二百零九章 釣餌戰術(上)第五百五十三章 帝國主義殖民時代第二百三十七章 中原發展規劃第六章 劫後重逢第一百六十八章 鐵路動脈(下)第四百一十八章 海軍東征(中)第四百三十二章 分兵作戰第二百四十二章 兩線戰略第三百一十七章 豐靈鐵路線第四百五十四章 龜茲霞光第二百三十八章 新式武器第一百六十三章 新年計劃第三百六十章 清水河之戰(三)第二百九十四章 史上第一支火槍隊第五百七十四章 接任大典第四十四章 凌汛春耕第三百七十八章 棋差一招第四十一章 豐州新政(上)第一百零九章 軍政聯席會議第一百四十九章 河中底定第五百零二章 穿越沙漠的巨龍第一百四十八章 河中大戰(三)第四百九十七章 工業擴張(上)第四十四章 凌汛春耕第三百八十四章 北方工業帶第三百二十五章 新年計劃第五百七十一章 新舊交替第五百四十六章 大秦來使第三百五十五章 高昌回鶻第二百零三章 神策軍的最後(中)第二百六十二章 錢鏐渡海(上)第一百六十一章 南北對峙的雛形第四百四十四章 瀚海難幹(四)第一百章 關中發展(一)第一百九十一章 荊南大戰第五百八十五章 顛倒乾坤第二百一十八章 上京之戰(三)第四百八十九章 以逸待勞第四百三十五章 一戰定高昌(中)第二百八十五章 牂牁消亡(中)第七十九章 烏樑素海遭遇戰第三十五章 將不過李第五百四十四章 重工業的出路第一百四十四章 釜底抽薪(中)第四百二十章 技術代差第一百五十三章 滄州之戰(二)第五百五十一章 黠戛斯建國(中)第四十七章第八十四章 轉不過來的彎第一百一十九章 新時代的工業發展(二)第一百零八章 洞房花燭第一百一十七章 工業佈局第六百零八章 東西對進和中央突破第五百零一章 歡迎你們回家第四百八十五章 安西一統第三百一十九章 達韃大戰第六十四章 同室操戈(下)第二百七十九章 世紀颱風第三百五十一章 歸義軍遣使第一百八十四章 突生變故第四百一十三章 合圍曹仁貴第四百三十五章 一戰定高昌(中)第八十一章 夏州易幟(上)第一百二十五章 連環佈局(下)第十九章 突擊強化(一)第五百零三章 疑兵孤軍第三百七十九章 反唐聯盟(上)第六十六章 靈州改革第七十五章 關中開始第二百零六章 風起洛陽第三百一十三章 兩岸曉煙楊柳綠
第六百零一章 十萬勞工開運河(上)第五百六十一章 提前了一百年的占城稻第二百八十章 兵臨廣州第三百零二章 西征準備第三百五十七章 大漠諜影第一百零一章 關中發展(二)第九十五章 城郊之戰(五)第二百六十三章 錢鏐渡海(下)第五百三十八章 拆分藏區第四百九十章 致命的烤全羊第五百三十二章 西北經濟發展計劃第一百零七章 變生疑雲第一百五十九章 李克用落幕第五百八十七章 虎口奪食(上)第二百零三章 神策軍的最後(下)第三十六章 雙雄決鬥第二百一十章 釣餌戰術(下)第四百二十四章 海外行省第六十八章 分裂夏州第五百零二章 穿越沙漠的巨龍第四百零五章 請君入甕(上)第一百八十二章 京杭大運河(五)第三百八十三章 合二爲一第五十六章 鐵血戰魂第六百三十一章 六國並立第四百六十章 水落石出 (上)第三百二十一章 北部建省第四百一十七章 海軍東征(上)第三百二十三章 海外殖民地第二百零九章 釣餌戰術(上)第五百五十三章 帝國主義殖民時代第二百三十七章 中原發展規劃第六章 劫後重逢第一百六十八章 鐵路動脈(下)第四百一十八章 海軍東征(中)第四百三十二章 分兵作戰第二百四十二章 兩線戰略第三百一十七章 豐靈鐵路線第四百五十四章 龜茲霞光第二百三十八章 新式武器第一百六十三章 新年計劃第三百六十章 清水河之戰(三)第二百九十四章 史上第一支火槍隊第五百七十四章 接任大典第四十四章 凌汛春耕第三百七十八章 棋差一招第四十一章 豐州新政(上)第一百零九章 軍政聯席會議第一百四十九章 河中底定第五百零二章 穿越沙漠的巨龍第一百四十八章 河中大戰(三)第四百九十七章 工業擴張(上)第四十四章 凌汛春耕第三百八十四章 北方工業帶第三百二十五章 新年計劃第五百七十一章 新舊交替第五百四十六章 大秦來使第三百五十五章 高昌回鶻第二百零三章 神策軍的最後(中)第二百六十二章 錢鏐渡海(上)第一百六十一章 南北對峙的雛形第四百四十四章 瀚海難幹(四)第一百章 關中發展(一)第一百九十一章 荊南大戰第五百八十五章 顛倒乾坤第二百一十八章 上京之戰(三)第四百八十九章 以逸待勞第四百三十五章 一戰定高昌(中)第二百八十五章 牂牁消亡(中)第七十九章 烏樑素海遭遇戰第三十五章 將不過李第五百四十四章 重工業的出路第一百四十四章 釜底抽薪(中)第四百二十章 技術代差第一百五十三章 滄州之戰(二)第五百五十一章 黠戛斯建國(中)第四十七章第八十四章 轉不過來的彎第一百一十九章 新時代的工業發展(二)第一百零八章 洞房花燭第一百一十七章 工業佈局第六百零八章 東西對進和中央突破第五百零一章 歡迎你們回家第四百八十五章 安西一統第三百一十九章 達韃大戰第六十四章 同室操戈(下)第二百七十九章 世紀颱風第三百五十一章 歸義軍遣使第一百八十四章 突生變故第四百一十三章 合圍曹仁貴第四百三十五章 一戰定高昌(中)第八十一章 夏州易幟(上)第一百二十五章 連環佈局(下)第十九章 突擊強化(一)第五百零三章 疑兵孤軍第三百七十九章 反唐聯盟(上)第六十六章 靈州改革第七十五章 關中開始第二百零六章 風起洛陽第三百一十三章 兩岸曉煙楊柳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