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四章 異域戰爭

在長安簽訂的這份土地換和平的協議條約內容在當天也就是天啓十三年五月初九這天分成數份備用件送往西北行轅和西征軍指揮部,而爲了完整接收這塊迄今爲止大唐最大的海外領土,在隨後幾天時間內,內閣首相張建忠以最快的速度向參議院和李玄清提交正式申請,建議將埃及連通周邊的臥龍港和梭魚島等地變成大唐正式的海外領土,建立埃及省,並且在參議院和李玄清雙雙簽署同意命令之後,立即派出分管海外事務的副首相李成玉率領一支完整行政編制的官員團隊啓程出發準備接管後續的所有的民政事務,讓軍隊能夠儘快騰出手來應對即將開始的變局。

大唐帝國大本營的應急速度不可謂不快,阿也比還沒出大唐國境,總參的命令和之前一同送出去的條約副本就已經分別抵達曲承美和趕赴西極城的萬毅手中。也就在萬毅接到總參命令的那一刻,西征軍指揮部正式下達正式作戰命令,着令高斯繼率領西征軍前進指揮部立即接收埃及全境,並全力確保帝國領土完整和不受侵犯。在內閣接收官員抵達之前,西征軍前進指揮部可以採用一切手段確保內部穩定。這份作戰命令在後來也被稱爲和在長安簽署的那份土地換和平的協議一樣,將泰西原本的局勢走向徹底打破。因爲在高斯繼接到暗衛緊急送過來的作戰命令的時候,實際上大秦軍隊已經從阿非利加洲的西北不一路推進道突尼斯境內,爲了加大追擊大食殘留軍隊的速度,大秦軍隊放棄了逃到沙漠深處的少部分殘餘,將主要兵力和精力全部放到了掃蕩沿地中海海岸附近的肥沃平原上了。這樣一來不僅僅效率大爲增加而且還在短時間內事實上佔領了突尼斯大部分土地和城池。大秦兵鋒從西一路而來逼近埃及邊境,大食原本駐守在突尼斯境內的軍隊只剩下不到萬人退入埃及境內,隨即就被張勝率領的安西兵團帶走送回腓尼基等地,交給高斯繼處理。不過這部分人在不久之後就被全部送回巴格達。而張勝也按照高斯繼的命令,在總參和西征軍指揮部的作戰命令沒有送來的情況之下,直接選擇反擊,將沒有搞清楚狀況一頭扎進埃及的大秦軍隊給攆了出去。強大的火力輸出幾乎在一開始就將已經習慣和大食那種冷兵器作戰的大秦軍隊給打蒙了,無數的爆炸掀起的風沙差點讓大秦軍隊的先頭部隊全軍覆沒在埃及邊境。不過畢竟不知道長安那邊談的怎麼樣,所以張勝並沒有選擇率軍追擊,在將對方擊退之後就在邊境之處停了下來。但是也真是因爲這份謹慎讓他後來差點後悔死。因爲僅僅事隔三天左右,已經將指揮部放在了腓尼基城的高斯繼就接到了萬毅的命令和一同送過來的合約。但是此時大秦軍隊也已經將所有的兵力全部集結過來,並且還派人去召喚海軍前來助戰。十幾萬人的龐大兵力讓大秦的領兵將領信心滿滿,打算給駐守邊境插手大秦和大食戰爭的天策軍一個難忘的教訓。所以在天啓十三年五月二十三這天,纔剛剛平靜了數天的埃及西邊邊境再次燃起戰火。張勝以一個兵團四萬多野戰部隊的兵力迎戰對方十幾萬大軍的攻擊,其中還有三萬多成建制的騎兵衝鋒,海面之上原本護送他們渡海峽作戰的十餘艘大秦海軍戰艦也出現在海面上,用火炮不間斷轟擊安西兵團的陣地,爲己方的陸軍衝鋒提供炮火支援。

這種戰法如果面對的是大食軍隊那麼如果兵力懸殊也是這麼大的話那麼這場戰爭基本上大秦算是贏定了,在海軍和自己配備的火炮不間斷炮轟的同時,用騎兵突擊鑿開對方倉促之間構築的工事掩體,然後龐大的陸軍步兵一擁而上區區四萬人不可能擋得住這麼強橫的攻擊。但是大秦人這一次卻打錯了算盤,在停戰休整的這幾年裡,天策軍已經爲所有的野戰部隊配備齊步兵掩護火力,炮兵大隊已經下放到營一級作戰單位,迫擊炮大隊也成爲都一級的標準配置,更別說已經富裕到配備轉輪機槍的夥組火力。在一開始的時候安西兵團所屬的炮兵就分兵作戰,整整六十門火炮一部對準海上一部對準進攻的大秦陸軍。這一場激烈的炮戰也讓所有人都開了眼界,天策軍自用的火炮不管是射程還是炮彈的威力都遠比對方的要強得多。大秦海軍戰艦猝不及防之下,幾乎是一枚炮彈就直接掀翻一艘戰艦。秦耀的裝備處在新式火藥的生產和研發上已經走出了一條完整的路。這種新式的白色炸藥爆炸威力在一開始實驗的時候甚至讓李玄清都感到驚詫,以爲是後世的苦味酸炸藥呢。不過雖然和後世不一樣,但是李玄清也懶得去說什麼。反正秦耀這邊已經走出了自己的路而且不論是研發生產還是儲存都面面俱到,已經有了完整的體系。只不過李玄清不說卻不代表此時此刻在戰場上自用炮彈和外銷炮彈一起爆炸的時候引起的反響。很多天策軍自己的炮兵都對於自己打出去的炮彈爆炸威力感到詫異,以前都用慣了倒沒覺得什麼,但是此時放在外銷炮彈面前一比較,不論是炮兵還是步兵都對外銷炮彈不屑一顧,以至於在戰後很多天策軍戰士對於繳獲的那一堆外銷型炮彈連戰利品都不願意將其計算在內,要不是在前線的龐令明發現,只怕這一堆大秦軍隊平時都捨不得用的炮彈會直接被就地扔了。

但是在戰場上,繼天策軍炮兵大展神威分兵作戰還能夠依仗着爲例和炮兵精準的操作穩穩的壓制住對手之後,突擊前進的大秦騎兵遭到的卻是死亡一般的終結。雖然轉輪機槍射速不能和李玄清所在的後世那種戰場終結者大殺器相比,改進的餘地也不大,甚至裝備處那邊研發的新式機槍都已經開始試驗了,但是機槍就是機槍,在數百挺轉輪機槍組成的大陣面前,還沉浸在密集衝鋒的戰術中不能自拔的大秦騎兵軍團遭到了當頭一棒。這些機槍在數公里長的弧形戰壕中一起開火之後所形成的金屬風暴將對方撕得粉碎。大秦的騎兵軍團本來速度就沒有大食組建起來的輕騎兵速度快,而且戰術陳舊落後,騎兵集羣衝鋒雖然看起來聲勢浩大,但是天策軍自從裝備了火槍之後基本上都一直在以步兵打騎兵,所以沒有人比天策軍更懂得如何對抗騎兵,更何況他們還掌握着劃時代的新式武器。所以短短的不到半個時辰時間,整個戰場之上就已經是血流成河,無數騎兵連帶着戰馬被放倒在戰場之上,鮮血浸泡着這片乾涸的土地,一片詭異的黑紅色讓這場屠殺顯得更加的殘忍。這是天策軍大規模裝備機槍之後的第一戰,也是展現出這種大殺器最強威力的一戰,甚至部署在機槍大陣周圍的步兵陣地上的其他步兵都插不上手,根本沒有任何對手和威脅的機槍手在戰場上需要做的就是不斷追逐準星前方的那一個個人影,然後不斷搖動轉輪,看着槍管之中不斷噴吐着火舌,然後帶走一條條鮮活的生命。而旁邊的彈藥手則是以最快的速度裝填子彈,將原本兩百發的子彈帶相互連接在一起然後順着轉輪機槍的旋轉方向擺好,防止卡殼。

大秦騎兵軍團聲勢浩蕩的集團衝鋒就在這種機槍大陣面前飛速煙消雲散,無數的騎兵被擊殺被撕碎之後整個戰線都開始發生動搖,龐大的戰場此時此刻彷彿變成了一口食人巨獸,那血盆大口不論大秦騎兵有多少人衝上來都會被無情的吞沒。這種場景甚至讓親臨第一線指揮的張勝都忍不住露出不忍之色,這已經不是一場戰爭了,而是一場血淋淋的屠殺。被屠殺的一方根本沒有還手的餘地。但是作爲一名百戰餘生的統兵將領,張勝佇立在前方的身影卻始終沒有什麼變化,就如同一道豐碑一般佇立在戰場之上。他是安西遺民,更加懂得就算是自己今日製止住這場屠殺那麼在後面這種事情還會出現。百年前的安西唐民不就是因爲帝國勢力衰退而被其他各族聯手絞殺的嗎?他不能容忍這種情況有一天再次降臨在大唐子民身上,所以寧願自己揹負起屠夫的罪名也要徹底消滅所有對大唐有敵意的對手,更何況這是在兩軍交戰的戰場之上,戰場之上沒有仁慈,只有輸贏。輸的一方不僅僅輸掉了戰爭,還會輸掉一個種族的未來。

這種屠殺在後方指揮的大秦將領一開始並沒有察覺,戰場嘈雜加上騎兵衝鋒之後就前赴後繼,一往無前,要想改變部署難度實在是太大。以大秦這些陸軍將領在騎兵戰術上的造詣他們還玩不轉騎兵突擊之後驟然改變戰術,所以到後來幾乎是眼睜睜的看着自己的騎兵被對方的金屬風暴盡數剿滅卻無能爲力。三萬多的騎兵軍團除了最後的不到萬人因爲衝鋒的順序問題被攔了下來其他的幾乎全部在半個時辰之內被絞殺殆盡。而且在擊沉了數艘大秦戰艦逼迫對方的艦隊整體逃逸之後,合二爲一的炮兵開始延伸射擊,攻擊大秦軍隊的本陣。伴隨着張勝身後親衛揚起的衝鋒號,龐令明本部爲首組成的突擊集團開始迅速發起反衝鋒,伴隨行動的迫擊炮等近距離支援武器開始逐漸加入合唱,無數的爆炸開始逐漸接替轉輪機槍接管了戰場。但是除了那些已經打紅了槍管不得不中斷射擊之外,還有部分機槍甚至直接被一個帶着四輪的支架拖走伴隨步兵衝鋒陷陣。這一切張勝並沒有插手,安西兵團走到如今這一步,成爲不遜色於其他部隊的一線作戰兵團,他傾注了大量的心血,不僅僅自己數次前往長安軍事學院深造,甚至所有的士兵都接受了最嚴苛的訓練和改造,讓這支半路加入天策軍序列的兵團有了今天的進步。三三戰術在他們手中已經純熟的可以媲美那些老牌兵團了。數萬人發起衝鋒之後形成的攻擊浪潮此起彼伏,各式各樣的炮火掩護看起來也是有條不紊,絲毫沒有混亂的架勢。這種越來越嚴謹近乎於教科書一般的戰鬥是天策軍如今流行的新式思想。所有的作戰單位上至最高統帥下至那些單個士兵都知道自己在戰場之上需要做什麼,應該如何配合周邊的友軍。

看着最後出發的機槍也在不斷拖拽出來的四輪支架的協助之下迅速趕到遠方激烈戰鬥的戰場,張勝已經知道這場戰場自己贏定了。失去了騎兵主力之後,大秦軍隊甚至連斷後逃走的機會都變得異常渺茫。自己所在的帝國不僅僅掌握着最先進的軍事技術,還有的就是他們這些一線指揮將領和作戰士兵都有着超越對方不止一等的戰術素養。大唐佔領這片土地已經沒有任何疑義。

“去給龐令明傳令,除非大秦人就地投降,不然就全部絞殺殆盡。”張勝讓身後的親衛親自帶着自己的命令去找龐令明,也等於給這場戰爭奠定了一個基調。

天啓十三年五月二十三,在埃及西北邊境的這片荒原,新來的大唐天策軍和一路掃蕩至此的大秦軍隊發生大戰。天策軍以四萬對陣大秦十四萬步騎混合兵團,以少勝多,不僅僅近乎全殲對方的機動兵力,而且步兵主力也被迅速擊潰,龐大的舊式陸軍在天策軍面前被扒去鮮亮的外衣,其虛弱和不堪一擊被暴露的淋漓盡致。這一戰幾乎讓大秦遠征軍團損失殆盡,由此大秦帝國也徹底失去了遠征阿非利加洲的實力。在拜占庭依舊被大食人佔領的情況之下,大秦帝國已經面臨之前和大食人一樣的困境。

而在戰後,高斯繼和前來商議交割的大食官員在腓尼基舉行了盛大的儀式,宣告埃及正式移交給大唐,這片歷史悠久但是戰事也從來不斷的土地迎來了遙遠的東方的主人。這個儀式也正式對外對大秦宣告,凡是沒有大唐同意,任何國家和勢力均不得在埃及的土地和海域中引發戰事,這一下算是將此前的大戰擺到了檯面之上,宣告了大唐帝國正式介入泰西兩國的爭端之中。

第三百九十三章 唐幣結算圈第二百八十八章 潯州之戰第六百三十三章 環球航行第十章 自創武功第二百八十四章 牂牁消亡(上)第八十章 重騎營首秀第五百七十五章 圖窮匕首現第九十二章 城郊之戰(二)第八十三章 疲敵之計第二百零八章 首發之戰第一百八十五章 撲朔迷離第五百零九章 狂飆突進(上)第五百八十五章 顛倒乾坤第五百四十八章 中南半島統一進程第三十二章 清繳叛逆第二百六十一章 南追北搶第四百四十八章 西北大難題第四百六十六章 黑水河之戰第四百六十八章 分路出擊第二百九十一章 奉旨成婚第九章 兄弟團隊第一百零四章 關中發展(五)第三十一章 朱玫之死第一百七十三章 草原混戰第五百八十一章 坐觀成敗第四百七十一章 最後的回鶻人第六百二十章 拜占庭之戰第六百三十一章 六國並立第一百九十六章 綿州之戰(一)第九十四章 城郊之戰(五)第六十五章 一戰定西北第一百八十二章 京杭大運河(五)第一百二十四章 連環佈局(上)第九十六章 城郊之戰(六)第三百二十章 燕然勒功第三百五十五章 高昌回鶻第一百四十四章 釜底抽薪(中)第五百七十六章 鐵血手腕第四百一十二章 一波三折第一百三十四章 收復河西(五)第五百八十五章 顛倒乾坤第二百七十三章 半渡而擊第一百七十五章 契丹之殤第十四章 三年學藝(下)第一百二十五章 連環佈局(下)第一百五十五章 滄州之戰(五)第三百九十一章 千里奔襲(下)第六百一十八章 捨近求遠第五百六十九章 首相格局第一百七十八章 京杭大運河(一)第八十四章 轉不過來的彎第二百一十七章 上京之戰(二)第二十二章 突擊強化(四)第五百三十二章 西北經濟發展計劃第三百二十六章 河西貿易第四十二章 豐州新政(中)第五百零五章 崩開的多米諾骨牌第八十二章 夏州易幟(下)第三百一十九章 達韃大戰第五百二十一章 西洋艦隊起航第四百九十七章 工業擴張(上)第一百四十一章 河中風雲第一百八十二章 京杭大運河(五)第二百一十四章 契丹東遷第一百八十七章 橡膠問世第二十六章 聯軍大營第二十九章 長安之戰(中)第三百九十四章 于闐國滅(一)第一百六十三章 新年計劃第三十八章 篝火舞會第十二章 三年學藝(上)第三百八十六章 千里不留行第五百八十二章 錢莊改革第二十一章 突擊強化(三)第一百七十一章 南守北攻(下)第三百七十章 諸教隱沒(上)第三百八十三章 合二爲一第三章 南天門下第五百九十五章 運河條約第五百九十九章 極北航線第六百零四章 海上游擊戰(上)第四十三章 豐州新政(下)第七十七章 關中聯盟第二百三十六章 登基開元(下)第六百三十三章 環球航行第一百一十五章 整編授銜(上)第三十九章 塵埃落定第五百九十三章 波斯造船廠第七十六章 連下三城第一百八十三章 不約而同第四百七十二章 安西英雄紀念碑第四百一十三章 合圍曹仁貴第四百九十四章 拒絕和親第二百四十六章 突襲洪州第三百零六章 洱海平復第二百一十三章 牽一髮而動全身第五百四十七章 大秦想要聯盟第四百五十七章 宿命對決第一百五十六章 滄州之戰(五)第五百三十一章 鹹海攻略
第三百九十三章 唐幣結算圈第二百八十八章 潯州之戰第六百三十三章 環球航行第十章 自創武功第二百八十四章 牂牁消亡(上)第八十章 重騎營首秀第五百七十五章 圖窮匕首現第九十二章 城郊之戰(二)第八十三章 疲敵之計第二百零八章 首發之戰第一百八十五章 撲朔迷離第五百零九章 狂飆突進(上)第五百八十五章 顛倒乾坤第五百四十八章 中南半島統一進程第三十二章 清繳叛逆第二百六十一章 南追北搶第四百四十八章 西北大難題第四百六十六章 黑水河之戰第四百六十八章 分路出擊第二百九十一章 奉旨成婚第九章 兄弟團隊第一百零四章 關中發展(五)第三十一章 朱玫之死第一百七十三章 草原混戰第五百八十一章 坐觀成敗第四百七十一章 最後的回鶻人第六百二十章 拜占庭之戰第六百三十一章 六國並立第一百九十六章 綿州之戰(一)第九十四章 城郊之戰(五)第六十五章 一戰定西北第一百八十二章 京杭大運河(五)第一百二十四章 連環佈局(上)第九十六章 城郊之戰(六)第三百二十章 燕然勒功第三百五十五章 高昌回鶻第一百四十四章 釜底抽薪(中)第五百七十六章 鐵血手腕第四百一十二章 一波三折第一百三十四章 收復河西(五)第五百八十五章 顛倒乾坤第二百七十三章 半渡而擊第一百七十五章 契丹之殤第十四章 三年學藝(下)第一百二十五章 連環佈局(下)第一百五十五章 滄州之戰(五)第三百九十一章 千里奔襲(下)第六百一十八章 捨近求遠第五百六十九章 首相格局第一百七十八章 京杭大運河(一)第八十四章 轉不過來的彎第二百一十七章 上京之戰(二)第二十二章 突擊強化(四)第五百三十二章 西北經濟發展計劃第三百二十六章 河西貿易第四十二章 豐州新政(中)第五百零五章 崩開的多米諾骨牌第八十二章 夏州易幟(下)第三百一十九章 達韃大戰第五百二十一章 西洋艦隊起航第四百九十七章 工業擴張(上)第一百四十一章 河中風雲第一百八十二章 京杭大運河(五)第二百一十四章 契丹東遷第一百八十七章 橡膠問世第二十六章 聯軍大營第二十九章 長安之戰(中)第三百九十四章 于闐國滅(一)第一百六十三章 新年計劃第三十八章 篝火舞會第十二章 三年學藝(上)第三百八十六章 千里不留行第五百八十二章 錢莊改革第二十一章 突擊強化(三)第一百七十一章 南守北攻(下)第三百七十章 諸教隱沒(上)第三百八十三章 合二爲一第三章 南天門下第五百九十五章 運河條約第五百九十九章 極北航線第六百零四章 海上游擊戰(上)第四十三章 豐州新政(下)第七十七章 關中聯盟第二百三十六章 登基開元(下)第六百三十三章 環球航行第一百一十五章 整編授銜(上)第三十九章 塵埃落定第五百九十三章 波斯造船廠第七十六章 連下三城第一百八十三章 不約而同第四百七十二章 安西英雄紀念碑第四百一十三章 合圍曹仁貴第四百九十四章 拒絕和親第二百四十六章 突襲洪州第三百零六章 洱海平復第二百一十三章 牽一髮而動全身第五百四十七章 大秦想要聯盟第四百五十七章 宿命對決第一百五十六章 滄州之戰(五)第五百三十一章 鹹海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