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阻父滅佛

“父皇實在是太偏愛逍遙了,居然將本王的勢力直接拆分,就連大哥都得到好處,然而本王的勢力直接被調往其它職位。父皇如此做,將本王的顏面置於何地呢?朝中官職又有何處能與尚書省相提並論,父皇直接將李靖擢升爲兵部尚書,這不是明擺着扶植逍遙的勢力,難道父皇不知道兵部尚書侯君集是本王的人,是我用尚書令、到手的兵權換來的,這樣做的話,讓本王如何在屬下面前立威?”

秦王府內李世民陰沉着臉,憤怒至極,他實在是沒有想到今日上朝居然會父皇會當着衆人的面,直接將原本屬於他勢力的人全部剔除,將太子李建成、逍遙王李逍遙的人全部扶上去。李逍遙曾經擔任過戶部尚書,又任職尚書令,在戶部尚書宋珠明看來,沒有逍遙王的提攜他就沒有今天。因此,他也是在朝中成爲李逍遙的勢力之一,李靖成爲兵書尚書,直接擠掉侯君集,李逍遙直接控制着戶部以及兵部,兵權依然在李逍遙的手中。

一念此處,秦王李世民都非常的憤怒,直接將手中的花瓶砸的粉碎,憤怒的吼道:“雖然我手中有吏部、工部,但是與兵部相比實在是相差甚遠。如今大唐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四海臣服,外敵不敢與大唐爲敵,只不過在最後的時刻依然是兵權纔是王道。”

“父皇直接將兵部從我的手中抽走,硬生生的將兵權從我手中剝奪了,本王又如何面對侯君集。當初,本王拉攏侯君集,愣是從逍遙的手中將他納入本王的府上,就是想用他牽制逍遙在軍中的影響力;本王放棄手中的兵權,以及尚書令將他扶上兵部尚書之位,居然不到兩年時間,就化爲泡影。本王沒想到功虧一簣,到頭來本王什麼都沒有得到,實在是氣煞我也!”

“逍遙的出現,本王就知道朝中必定風雲變色,原以爲是大哥擔心逍遙的崛起,不曾想到損失的人是我,大哥無形中居然勢力也在提高。如今,本王以及大哥、逍遙,三人的勢力達到均衡點,父皇實在是好算計,讓我等三人互相牽制,到時候在從中擇選出最佳的皇位繼承者,而且父皇手中的權力也回到他的手中,薑還是老的辣,我還是不及父皇精明。”

秦王李世民能夠毫無顧忌的大發雷霆,秦王府中真正是李世民的心腹之人,只有寥寥無幾,其中唐儉一直追隨着李世民。縱然李逍遙在大破突厥後,提拔唐儉,只不過沒有得到唐高祖李淵的認可,但是唐儉卻領了李逍遙的心意,而且唐儉的父親與李淵私交甚篤,他知道李淵在朝中的外號,他沉聲道:“秦王還請慎言,若是此言被皇上知道,後果不堪設想。”

“哼!”秦王李世民不屑一顧地笑道,他憤怒地回道:“就算父皇知道又如何,在他的眼裡只有大哥、逍遙纔是他的兒子,本王根本就不是。如果是他的兒子的話,爲何父皇如此待我?”

唐儉見李世民的質疑聲,根本就無法回答,他無奈地嘆息一聲道:“秦王,您有所不知。臣曾經聽父親提及過皇上年輕時的事蹟,當時皇上剛剛繼承爵位,小小年紀卻不懼任何勢力,文治武功皆是同齡人中最佳的,而且他在朝中順風順水,實際上也是皇上暗中佈局,因此朝中大臣曾經送給皇上一個稱號?”

“稱號?”秦王李世民詫異地問道,他一直都不清楚唐高祖李淵的事蹟,只有大哥知道一點,但是從未對他們說過,就連竇皇后都不曾提及過,使得諸位親王都不知道李淵的年輕的豐功偉績。李世民疑惑不解的問道:“父皇年輕時,有什麼樣的稱號?”

唐儉沉思片刻,又瞅了一眼四周,確定沒有人的情況下,他輕輕地說道:“老狐狸!”

秦王李世民目瞪口呆,整個人都愣住了,他沒有想到父皇年輕的時候居然會有這麼一個稱呼。李世民才知道自己的父皇爲何能夠在朝中混得風生水起,甚至李渾都被前隋文帝楊堅滿門抄斬,而他不降反升,蒙受皇恩,使得李淵有了可趁之機,現在李世民才知道爲何大哥一直隱忍不發,原來是他早就知道自己等人做的一切全部在父皇的眼裡,只不過父皇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時機給他們一個打擊。

李逍遙的迴歸,使得唐高祖李淵有了一個很好的機會,不僅僅狠狠地讓朝中大臣認識到誰纔是大唐的君主,還讓太子李建成、李逍遙的勢力得到發展,也就是爲了將一切拉到一個平衡點,將他的權力放到最前面,利益最大化,使得李世民都遭受重大地打擊,就是因爲他的勢力遍佈朝中,也是爲了給他敲響警鐘。因此,身爲太子的李建成一直都沒有行動過,只是在等待着李淵的態度,現在李淵的態度已經很明顯了,一切重新出發,一切回到原點。

秦王李世民這一次才真正意識到,什麼纔是後發制人,什麼纔是真正的王道制衡之術。與此同時,東宮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兩人留在宮中,一切品酒。此時的李建成,他已經摸透了唐高祖李淵的心思,也知道李淵的底線,使得李建成可以安心地真正的將自己展示出來,只不過他仍然防備着李逍遙。

太子李建成也知道李逍遙出現,就宣示着朝中權力的更換,沒想到他居然能夠在其中分一杯羹。以前六部之中,根本就沒有他的人,現在卻掌握着兩部,對他而言已經是最大的安慰,實際上也是唐高祖李淵告訴李建成放手去幹,一切都不需要擔心,才使得太子李建成毫無顧忌的將自己的真才實學展示出來。

“大哥,父皇這麼做對於我們來說是一件好事,六部之中我們居然佔據着兩個席位,實在是出乎我們的預料。不過,逍遙的迴歸,對於我們來說卻是極大的威脅。若是給逍遙足夠的時間,到時候必定又給我們造成極大的影響,我們必須想辦法抑制住逍遙。”

齊王李元吉沉聲道,他一直站在太子李建成的身邊,從小就聽從李建成的話,兩人的關係也比較好。因此,李元吉一開始就是李建成的這邊勢力的領導者之一,而且論戰鬥力,他的武藝不亞於秦王李世民,好勇鬥狠的性格使得他在李逍遙、李玄霸手中吃過不少的虧。

當初,李元吉挑戰李世民時,兩人斗的難分難解,就變得自高自大起來。隨着李玄霸的出生,天賦異稟,臂力驚人,小小年紀就將李元吉壓在地上打。若不是李建成恰巧經過,李元吉很有可能被打成重傷,兩人結怨;最後,李逍遙出生,沒想到文文弱弱的李逍遙居然在學藝歸來變得比李玄霸還要恐怖,根本就不敢招惹。

因此李元吉對於李逍遙的恨直接轉移到李逍遙的身上,對於他們兩人,李元吉一直都沒有任何的好感,就算是他的兩個弟弟都是一樣,根本就沒有任何的話可說,見面不是爭吵就是冷戰。若不是李元吉打不過李玄霸、李逍遙,他絕對會動手,而不是動嘴,而起李元吉知道瘋狂的李玄霸根本就沒有任何的親情,任何人他都敢生生的將他撕碎。

太子李建成見李元吉憂心忡忡的模樣,他淡然一笑,自信滿滿的笑道:“父皇的心思,孤終於探查清楚,只要不違背父皇的意思,任何時候他都不會再插手我們兄弟之間的競爭。此次,父皇只不過是將我們三人的勢力拉成同一個平衡點,讓我們在同一個起點出發。”

“父皇心中最疼愛的是逍遙,孤早已經知曉,只要關於逍遙任何事情,父皇都會從輕處理,而且逍遙的確有這個實力。元吉,你不要忘記,我們皆是父皇的兒子,這次是最後一次幫助逍遙;而且父皇也是大唐的皇帝,九五之尊,在任何大事上父皇不會出現重大地失誤,他絕對不會肆意妄爲,斷送大唐的江山社稷,使得父皇必須顧忌朝中的文武百官,天下黎民百姓,父皇絕對不會偏袒任何人,無論是誰犯了大忌,必定會遭到父皇的嚴懲。”

“至於逍遙我們不需要擔心太多,如今我們的主要目標必須放在二弟的身上,這次他在朝中佈局多年的實力頃刻間瓦解一半,必定會沉不住氣,就算他能沉得住氣,其他人也會沉不住,到時候就是孤真正發揮才能的時候,有時候禮部看似沒有多大的用處,但是他的妙用會在最後時刻發揮出關鍵的作用。”

齊王李元吉見大哥信心十足的模樣,他也放下心來。朝中大臣真正瞭解太子李建成的人不多,除了他們的父皇,也只有他這個齊王纔是真正知道一直深藏不露的人是自己的大哥。或許在武藝上,李建成是李家之中最差的,但是論起智謀,他絕對是遺傳了唐高祖李淵優良的基因,同樣是老奸巨猾,卻貌似忠厚,當知道他底細的時候,已經爲時已晚。

正如太子李建成所言,屬於秦王李世民的勢力中的大臣終於有人忍不住了。至於李逍遙,他根本就沒有將今日上朝的事情放在心裡,一切都隨心而爲;次日,朝會依然如此的舉行,百官紛紛進入紫宸殿中。唐高祖李淵高高在上的坐在龍椅上,身穿龍袍俯瞰着衆位大臣,原以爲什麼事情都沒有,沒想到一人高聲道:“臣有事啓奏!”

文武百官紛紛將目光看向此人,就連唐高祖李淵都詫異的看着他,大吃一驚道:“傅大人有何事上奏?”

傅奕恭敬地將奏章取出來,李淵命令身邊的太監將之取來,他仔細地閱讀後,沉聲道:“傅大人想要朕廢除佛教?”

“臣奏請吾皇廢除佛教!”傅奕微微躬身,鏗鏘有力地說道:“臣自大唐建國以來,曾經先後去各處寺廟實地勘察過,臣親眼目睹一些江洋大盜爲了逃避朝廷的追捕投身於寺廟之中,甚至清靜無爲的寺廟居然藏污納垢,還有一些假和尚,在外欺騙百姓。”

“佛教自他國傳入中土,在中土生根發芽,歷朝歷代對佛教都是稱讚有加,甚至大力弘揚佛教,卻不想真實的情況居然讓人如此的觸目驚心,白天是穿着袈裟,口唸佛號的得道高僧,晚上卻是與妻子在一起相聚,實在是對大唐江山社稷不利,坑害百姓,實在是對國家社稷造成負面的影響。”

傅奕高聲喊道:“臣再次奏請皇上,廢除佛教!”

唐高祖李淵對傅奕有些印象,他爲了奏請唐高祖李淵廢除佛教,傅奕一連上書七次,每次都是一樣的內容,闡述着佛教之中存在的害羣之馬,只不過其中涉及的人物卻是不一樣的。傅奕上奏的《請廢佛法表》,唐高祖李淵也是反反覆覆看了七次,其中講述的是全部都是佛教的惡,一點好的方面都沒有,而且還分析了大唐百姓篤信佛教者甚多,對江山社稷不利的言詞,使得唐高祖李淵也萌生出廢除佛教的想法。

太子李建成小字毗沙門,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所共同推崇的財神護法就叫毗沙門天王,其名毗沙門爲梵語,意爲多聞,表示其福德之名,聞於四方。在佛教的四天王天中,毗沙門爲北方的多聞天王,由於其樂善好施,又被稱爲財寶天王,凡是常行慈悲喜捨善行利樂一切衆生,藉由毗沙門及其財神部屬之大力加持,可事業順利鴻圖大展,求財滿願,速能相應。

李建成自幼篤信佛教,一心向佛,由於佛教信徒前來大唐傳播教義,而身爲太子的李建成則親自接見使臣,那名篤信佛教的使臣向李建成傳播了佛的真諦。而且,佛教追尋的是因果輪迴,只有樂善好施之人才會有美好的沒來,使得李建成也成爲佛教徒之一。

李建成見唐高祖李淵有意滅除佛教,他急忙躬身呵斥傅奕道:“傅大人上書奏請父皇滅除佛教,實在是無稽之談,兒臣不敢苟同!”

唐高祖李淵見李建成出聲駁斥傅奕的請求,他詫異地問道:“哦,建成有何見解?”

“佛教講究衆生平等,縱然是儒道也難以與之相比,從古至今的明君賢士無不對佛教遵崇敬仰。傅大人探查寺廟內部之事,發現許多不好的現象,實屬正常。畢竟,現在的出家者未必都是好人,有行爲不端的,也有爲了避稅偷懶假裝學佛的;但是,佛教之中也有威儀具足,嚴守戒律,心性志向像珠玉一樣澄明高潔的。”

“若是父皇不分青紅皁白,也不分賢愚,直接一道聖旨地遏令他們一併還俗,兒臣擔心那些虔誠的佛教徒將會再次選擇玉石俱焚,一旦牽扯進去,事情必將鬧大,到時候整個大唐國內信仰佛教者甚多,這件事恐怕要損傷了德政和教化。”

“父皇聖旨傳令大唐,到時候不說大唐百姓不服,就連外邦之國心中也有嫌隙,我大唐乃是禮儀之邦,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父皇更是心胸寬廣,仁厚愛民的君主。如今諸多外邦之國,前來大唐學習大唐的文化以及技術,使得四海臣服,就算是唐軍縱橫沙場,天下萬民臣服,不足以與心悅誠服相媲美。”

“如果責令佛門自行降罰除奸,清除佛門之中的毒瘤,可不僅佛性慈悲爲懷、平等無差,而且那種物我兩忘、絕愛忘恨、無嗔無怒的捨己境界就像大海一樣的包容一切。商均和丹朱這兩位儲子生長於帝舍皇宮,雖然不堪大任,但還不至於虧損堯舜的聖德。”

“今日聽信傅大人上表所言,滅除佛教,就只是因爲廣大僧侶之中存在一些愚僧的過錯而毀滅尊宗,兒臣認爲於理不可以這樣做。”太子李建成語重心長,擲地有聲之詞,恭敬地說道:“兒臣懇請父皇三思而行,萬萬不可輕信傅大人一片之詞就滅佛!”

唐高祖沉默許久,想了又想,他之所以想要滅除佛教也是因爲大唐百姓信仰佛教者甚多,總覺得對自己的政權有威脅,才欣然接受傅奕的請求。但是,聽到太子李建成的良苦用心的勸諫,使得李淵知道自己實在是想得太多了,他沉聲道:“就以太子所言,准奏!”

由於太子李建成的勸諫,使得唐高祖李淵沒有真正的走上滅除佛教的這一步,不然歷史之中佛教必定遭受更加重大地打擊。不過,太子李建成字字珠璣,使得朝中大臣紛紛側目相看,他們從未想到唯唯諾諾的李建成何時變得如此機智敏捷,衆人全部都瞪大着眼睛看着李建成,就連唐高祖李淵都微微一笑,暗暗地想道:“建成終於有了太子的威嚴,朕也放心了!……”

第104章 非君不嫁,非卿不娶第89章 洛陽花會第269章 援軍抵達第77章 衆人齊聚(七)第239章 一戰決生死第29章 龍門之亂(三)第97章 少夫人第42章 惺惺相惜第179章 兵臨城下第151章 太原起兵(一)第32章 歷城傳藝第53章 懋功認主第144章 密謀造反第272章 兵分六路第116章 藥王(一)第307章 逍遙登基第5章 拜入名門第167章 自立爲帝(二)第163章 收復河東第272章 兵分六路第281章 追根究底第23章 宣戰第26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83章 衆人齊聚(十三)第270章 宣戰第282章 王妃產子第92章 千里姻緣一線牽第225章 傳國玉璽(一)第21章 救援洛陽第174章 瓦崗內亂(六)第108章 刺殺第155章 太原起兵(五)第291章 以不變應萬變第281章 追根究底第111章 義結金蘭第273章 兵敗如山倒第84章 衆人齊聚(十四)第143章 思鄉心切第127章 三星齊聚(二)第270章 宣戰第288章 三足鼎立第291章 以不變應萬變第170章 瓦崗內亂(二)第39章 一戰成名(二)第74章 衆人齊聚(四)第79章 衆人齊聚(九)第42章 惺惺相惜第106章 與君同行第43章 斷魂酒第27章 龍門之亂(一)第198章 瓦崗破,李密亡(二)第193章 獨戰羣雄(三)第66章 泰山比武(一)第238章 征戰四方(二)第158章 俯首稱臣第8章 逆天改命第224章 兄弟齊心(二)第101章 過三關,得良婿(三)第104章 非君不嫁,非卿不娶第155章 太原起兵(五)第39章 一戰成名(二)第296章 太子被廢第133章 曉之行動(一)第161章 入定關中(二)第299章 師傅再現第294章 證據確鑿第139章 夜襲敵營第234章 加官進爵第103章 透露身份第150章 楊廣之死第100章 過三關,得良婿(二)第65章 敬德從軍(二)第242章 一統中原(二)第43章 斷魂酒第2章 取名李曉第291章 以不變應萬變第153章 太原起兵(三)第101章 長孫秀敏第275章 真相大白第289章 阻父滅佛第67章 泰山比武(二)第7章 錦囊妙計第243章 一統中原(三)第261章 鏡花水月第76章 衆人齊聚(六)第286章 詔回舊部第221章 困獸猶鬥(十)第220章 困獸猶鬥(九)第253章 朝堂之爭第19章 半路截殺第214章 困獸猶鬥(三)第166章 自立爲帝(一)第22章 三軍會師第301章 暗潮涌動第203章 瓦崗破,李密亡(七)第71章 衆人齊聚(一)第150章 楊廣之死第110章 恩怨兩清(二)第93章 長孫秀敏
第104章 非君不嫁,非卿不娶第89章 洛陽花會第269章 援軍抵達第77章 衆人齊聚(七)第239章 一戰決生死第29章 龍門之亂(三)第97章 少夫人第42章 惺惺相惜第179章 兵臨城下第151章 太原起兵(一)第32章 歷城傳藝第53章 懋功認主第144章 密謀造反第272章 兵分六路第116章 藥王(一)第307章 逍遙登基第5章 拜入名門第167章 自立爲帝(二)第163章 收復河東第272章 兵分六路第281章 追根究底第23章 宣戰第26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83章 衆人齊聚(十三)第270章 宣戰第282章 王妃產子第92章 千里姻緣一線牽第225章 傳國玉璽(一)第21章 救援洛陽第174章 瓦崗內亂(六)第108章 刺殺第155章 太原起兵(五)第291章 以不變應萬變第281章 追根究底第111章 義結金蘭第273章 兵敗如山倒第84章 衆人齊聚(十四)第143章 思鄉心切第127章 三星齊聚(二)第270章 宣戰第288章 三足鼎立第291章 以不變應萬變第170章 瓦崗內亂(二)第39章 一戰成名(二)第74章 衆人齊聚(四)第79章 衆人齊聚(九)第42章 惺惺相惜第106章 與君同行第43章 斷魂酒第27章 龍門之亂(一)第198章 瓦崗破,李密亡(二)第193章 獨戰羣雄(三)第66章 泰山比武(一)第238章 征戰四方(二)第158章 俯首稱臣第8章 逆天改命第224章 兄弟齊心(二)第101章 過三關,得良婿(三)第104章 非君不嫁,非卿不娶第155章 太原起兵(五)第39章 一戰成名(二)第296章 太子被廢第133章 曉之行動(一)第161章 入定關中(二)第299章 師傅再現第294章 證據確鑿第139章 夜襲敵營第234章 加官進爵第103章 透露身份第150章 楊廣之死第100章 過三關,得良婿(二)第65章 敬德從軍(二)第242章 一統中原(二)第43章 斷魂酒第2章 取名李曉第291章 以不變應萬變第153章 太原起兵(三)第101章 長孫秀敏第275章 真相大白第289章 阻父滅佛第67章 泰山比武(二)第7章 錦囊妙計第243章 一統中原(三)第261章 鏡花水月第76章 衆人齊聚(六)第286章 詔回舊部第221章 困獸猶鬥(十)第220章 困獸猶鬥(九)第253章 朝堂之爭第19章 半路截殺第214章 困獸猶鬥(三)第166章 自立爲帝(一)第22章 三軍會師第301章 暗潮涌動第203章 瓦崗破,李密亡(七)第71章 衆人齊聚(一)第150章 楊廣之死第110章 恩怨兩清(二)第93章 長孫秀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