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以絕後患

邁卡威的突然離世,震動了金國的高層。邁卡威死的實在是太突然了,毫無徵兆。邁卡威病逝的消息傳到四位親王那邊,他們的驚愕表情如同是敵人突然來到他們身邊,感到有點不知所措,不相信這是真的。一時,金國王城米里斯提就盛傳君王邁卡威之死的多種版本,有謀殺說、中毒說等。四大親王之首的睿肅王洛瑞什得知邁卡威去世的噩耗後,下令派兵迅速封住沃梅赫金殿的所有出入口,並派相關人員到邁卡威事發的現場,調查邁卡威的死因。

由於邁卡威身前所見的最後一個人是長子邁立陽,所以邁立陽自然難脫干係。對此邁立陽有點委屈,他說道:“我跟父親談話的時候,見爲父表情動作一切安好,並未出現什麼異樣,沒想到父親突然就這麼離我們而去。”邁卡威的護衛軍頭領格堯隆否定了君王邁卡威是死於謀殺,格堯隆說:“我們護衛軍一直守護在君王邁卡威身邊,沒有發現任何刺客的身影。至於王子邁立陽謀殺君王,更是無稽之談。”格堯隆的說法似乎得到了驗屍官的驗證,在邁卡威的屍體上未發現任何兇器的痕跡,因此邁卡威的死排除了謀害一說。

那麼,邁卡威是不是死於中毒?因此,爲邁卡威提供膳食的供應處和辦事地的一切物品金軍的檢查人員都做了非常細緻的檢查。邁卡威中毒而死,一着可能死於食物中毒;二着可能因室內散發着某種說不出名字的劇毒的無色無味的毒物而中毒身亡。對供應處食物和水的檢驗,負責驗毒的人員沒有發現食物和水中安放毒物,而邁卡威的辦公地點經檢查,沒有發現劇毒的毒物。驗屍官也沒有從邁卡威的屍體上發現邁卡威之前有中毒的跡象。

但是由於邁卡威死得實在蹊蹺,導致檢查結果即便證明邁卡威不是死於謀害和中毒,也一時難以肅清王城內的謠言。按照誰是最大的收益人,誰就有可能是兇手這一邏輯推斷,邁立陽肯定是衆人懷疑的對象。邁立陽對他的母親大倒苦水:“孩兒實在是沒有做出弒父的行爲,他們對我的懷疑是毫無根據的。”邁立陽的母親對兒子說:“孩兒,口說無憑,你必須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父親的死跟你無關。你必須配合和協助有關人員的調查檢驗,幫助他們做好工作,用你的切實行爲昭示在父親的死麪前你是問心無愧的。”

邁立陽聽從母親的話,他積極配合相關人員的調查,協助他們做好檢驗父親死因的工作。邁立陽用實際行動表明父親的死跟他無關。四位親王也認爲邁卡威之死與邁立陽無關。邁立陽是邁卡威的長子,是君王之位的合法繼承人,邁立陽沒有必要用極端的手法來促成自己早日上位,陷自己於不利。旦凡一個頭腦不糊塗的人都不會做出這麼大逆不道的事,因爲收益和付出的多寡不足以讓邁立陽如此行事,除非這個人是瘋子,但邁立陽肯定不是。所以,四位親王及諸貝勒將官都不會認爲邁立陽是弒父兇手。而驗屍官和相關調查人員也未能發現邁卡威的死是由外力因素所致,既未被謀殺也沒有中毒跡象。

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查取證和檢驗,君王邁卡威最後的死因歸結爲是“因身上多種疾病突發所致”,金國史中把邁卡威的死因簡稱是“暴斃”。

先王邁卡威的死因調查清楚後,在追悼會上,睿肅王洛瑞什當着堂下的將領大臣王族宗親說:“先王之死的原因大致已調查清楚,死因非外力因素所致,是先王操勞過度落下的病症併發所致。所以我希望在下的王族宗親大臣將領,不要再聽信什麼謠言,因爲那謠言很有可能是敵人散佈的,是爲了離間我們內部的團結。大家應該迅速從先王之逝中走出來,輔佐新君王治理好國家。”

正所謂,蛇無頭不行,鳥無翅不飛。君王邁卡威的病逝導致君王之位的空缺因迅速擁戴一人填補上,這個人也很好找,就是邁卡威的長子邁立陽。邁立陽坐上君王之位是衆望所歸。邁立陽知道當上了君王的他要處理好與大臣將領的關係,尤其是重視金國四位親王,跟這四個人搞好關係。四位親王中,睿肅王洛瑞什、智親王艾敏博葛和貝勒王拓善跋是當年擁護邁卡威登基的得力干將,他們中洛瑞什年紀最大,比邁卡威年長五歲,有六十歲了;艾敏博葛比邁卡威小三歲,五十有二了;拓善跋比邁卡威小六歲,四十九歲了。四親王中,洛瑞什爲親王之首,艾敏博葛次之,拓善跋和阿勒兒爲三四位。四位親王在將士中有很高的威望,籠絡住他們,即等於控制住了金國的軍隊,邁立陽深諳此理。

君王邁卡威的突然離去,並沒有使金國高層出現混亂,金國君王的接班順利通過了瓶頸,這是因爲邁立陽接班時屆有三十三歲了,具備了治理國家的才幹和能力。金國新君王的上位遂在平穩中順利完成。

金國君王邁卡威病逝的消息傳到帝王四世明威俊那裡,羅夫康在向帝王報告這個好消息時流露出了洋洋得意,幸災樂禍的心情。然而帝王明威俊卻沒有對這條好消息感到多麼的高興。帝王四世明威俊下文給羅夫康道:“敵酋病逝,金國內部局勢頗有動盪,當下你們應靜觀其變,以穩爲主。決不能冒然趁此出擊,被敵人內部一時的亂象所迷惑,應謹慎從事,力求穩固防線纔是目前你們所要做的事。切記。”顯然,帝王明威俊要比羅夫康更加清醒。金國高層在君王邁卡威突然病逝後很快就扶新君上位,政權過渡平穩,帝王明威俊要求羅夫康在北方依舊採取“以穩爲主”的方針是符合實際情況的正確行爲。

金國高層爲了爭奪君王之位,親王之間差點大打出手,互相殘殺,好在沒打成。帝國在這方面就更上一層樓了,帝王和淮王之間就兵戎相見,大打出手,戰火波及帝國的肅西、嶺北、脫布達犁和嶺南,造成數十萬將士傷亡。不用說也知道,這就是發生在帝王四世四年由淮王明德豐挑起的一場帝國的內戰。雖然帝王明威俊運籌帷幄,很快就平定了淮王明德豐的叛亂,但是明德豐的殘餘兵力退往南方密林深處,仍對嶺南之地虎視眈眈。

淮王明德豐是明威俊的王叔,明德豐在明威俊眼中曾是一個飽讀詩書,有着廣博學識的雅士。可明德豐卻暗地裡圖謀不軌,培植一支只忠於他的軍隊,爲的是有朝一日稱王稱帝,割據一方建國立都。爲滿足自己的私慾,淮王明德豐不惜把數十萬將士推入戰火,造成廣大地區生靈塗炭。一想到此,帝王明威俊感到王叔明德豐實在是一個可惡至極之人。

由於明德豐的數萬淮軍盤踞在南方密林裡的某一個地方,這就成了嶺南的邊防隱患。帝王四世十一年十月,嶺南都尉滕衝上文給帝王,彙報了淮王餘部進攻嶺南的戰報,戰報中滕衝的中央軍當然是毫無懸念地擊退了淮王的淮軍,但滕衝也敘述了中央軍在擊退淮軍遇到的一些麻煩,那就是淮王的戰船“橫行在嶺南的江河上,肆無忌憚地開炮轟擊我們,給我軍將士造成不少傷亡。他們來去自由,我們奈何不得他。這完全是我們沒有制江權的緣由,所以我們認爲在嶺南建立一支艦隊用來打擊淮軍的戰船,控制嶺南水域是非常必要的。”滕衝的報文使帝王明威俊感到在嶺南建立一支艦隊是大勢所趨,在帝國的南方海域確實是需要有一支艦隊。帝王明威俊爲此下文給滕衝,表示帝國已着手在嶺南建立一支艦隊,用不了多久,嶺南的將士們就會有屬於他們的帝國海軍艦隊。

帝王明威俊召統尉諾科尼和副統尉奧克多面商嶺南之事。明威俊向諾科尼和奧克多談到了要在嶺南建立一支艦隊用來打擊淮王的戰船。諾科尼和奧克多表示贊同。唯一讓明威俊有點舉棋不定的是在嶺南設立的艦隊要有一個什麼樣的規模,即大概建立一支由多少戰船戰艦組成的艦隊。統尉諾科尼說:“帝王思慮在嶺南建立一支多少戰船組成的艦隊,我認爲,嶺南艦隊的規模不宜過大,也不宜過小。當然,嶺南艦隊戰船的多少視實際情況而定,如與明德豐的戰船作戰仍嫌不夠,那就相應增多;如感到綽綽有餘,則酌情減少。”

副統尉奧克多附和道:“我覺得諾統尉所言極是,帝王大可不必顧慮嶺南艦船的多少,多了可以減少,少了可以增多。帝王可靈活地根據實際情況對嶺南艦隊的大小作出相應的調整。”

帝王明威俊點頭同意諾科尼和奧克多的說法。明威俊說道:“當年帝王二世派明德豐鎮守南疆,是出於安定帝國南方邊陲之地的考慮。可明德豐在嶺南卻處心積慮發展自己的勢力,把帝國拋在腦後,培植原本是帝國軍隊的淮軍,意圖謀反叛亂,割據一方,自立爲國。他的所作所爲完全徹底地忘記了他是帝國的王族宗親,是帝國的臣子,不惜把幾十萬將士拖入戰火,用將士的鮮血爲他的勃勃野心鋪平道路。現在他率一波殘兵敗將和跟着他的子民退踞於南方密林處,仍不知悔改,不斷襲擾嶺南邊境,派出戰船和兵將爲他的私慾賣命。在他的眼裡我看只有他自己,這種人實在可恨可氣。你們說說,我們今後該怎麼對付明德豐這樣的王族叛徒敗類對嶺南發動的一次次突襲?”

統尉諾科尼說道:“明德豐雖然丟掉了嶺南,但由於他仍有數萬淮軍,這就使得他依然具有對嶺南發動一定規模反擊的軍事實力。守衛嶺南的中央軍若能在敵人的主動攻擊下抓住戰機,痛擊來犯之敵。這樣來個幾次,明德豐的淮軍就不敢再來,老老實實蹲在新佔據的地盤上度過他們的餘生了。”

副統尉奧克多發言道:“如果有條件,派部深入密林,主動尋殲明德豐的殘餘人馬,找到明德豐所部的盤踞之地,一舉把他們的人都給收拾了,這樣就沒了後患了。”

“要是那樣就好哦。”帝王明威俊說道。明威俊接着說:“明德豐那老傢伙,我看他一天不死,就不會消停。我倒是期待着他主動出擊,給滕衝的中央軍創造機會,好把他們全部消滅。我看明德豐就因爲他還有那幾萬人馬才那麼得瑟,要是把他的人馬打殘了,他也就不會總想着乾點犯邊的事了。打蛇要打七寸,打明德豐就要打他的殘存的淮軍。只有消滅了殘餘的淮軍,我們才能安定南疆,以絕後患。”

第13章 進攻計劃第172章 聲東擊西第5章 黑暗時刻第86章 虎口脫險第86章 虎口脫險第137章 針鋒相對第224章 和平豔光照第151章 不流血的戰爭第102章 擇將來守第59章 帝王的反擊第228章 心滿意足第120章 和平的希望第140章 大有文章第136章 名不虛傳第22章 一箭雙鵰第65章 男子漢第234章 戰爭的真相第40章 大戰前夕第45章 回家之路第112章 新的挑戰第128章 平金三策第107章 阿里斯達第197章 奪帝大戲第174章 決戰特勒拉斯第2章 勇者無敵第181章 決勝之師第175章 夢寐以求第156章 兵危才爲大問題第104章 新的征程第176章 狼煙升起第141章 主動出擊第147章 誰是漁翁?第19章 初段告捷第122章 最貴之物第223章 豈在多殺傷第165章 帝國自有後來人第4章 帝國一師第1章 開胃小餐第15章 北上進攻第119章 六軍大戰第222章 最後一戰第211章 洶涌來襲第149章 意外之喜第175章 夢寐以求第149章 意外之喜第167章 鱷魚的軟腹第72章 捲土重來第15章 北上進攻第192章 消逝的勇士第31章 滄桑的臉第33章 誰服從誰?第165章 帝國自有後來人第130章 重要之事第193章 流血的政治第76章 不歸之路第104章 新的征程第76章 不歸之路第173章 未雨綢繆第68章 將計就計第139章 可怕的敵人第168章 勝利的曙光第115章 攤牌時刻第187章 戰鬥到底第36章 危急時刻第1章 開胃小餐第77章 抽肥補瘦第141章 主動出擊第16章 何時滅金虜第128章 平金三策第64章 故人相逢第80章 出師未捷第99章 目標:莫亞比茲第210章 守勢攻略第73章 取道灕江第35章 帝國的中部第70章 攻擊爲效第197章 奪帝大戲第132章 重築淩河第121章 不測風險第203章 致以崇高的敬意第141章 主動出擊第76章 不歸之路第146章 載入史冊第2章 勇者無敵第178章 鐵馬軍紀第192章 消逝的勇士第200章 驕兵必敗第199章 任重道遠第59章 帝王的反擊第74章 前途未卜第103章 國危思將第110章 一統山河第78章 淮王新政第215章 任由他人評說第173章 未雨綢繆第48章 吐絲口城第103章 國危思將第65章 男子漢第4章 帝國一師第138章 誰是勝者?
第13章 進攻計劃第172章 聲東擊西第5章 黑暗時刻第86章 虎口脫險第86章 虎口脫險第137章 針鋒相對第224章 和平豔光照第151章 不流血的戰爭第102章 擇將來守第59章 帝王的反擊第228章 心滿意足第120章 和平的希望第140章 大有文章第136章 名不虛傳第22章 一箭雙鵰第65章 男子漢第234章 戰爭的真相第40章 大戰前夕第45章 回家之路第112章 新的挑戰第128章 平金三策第107章 阿里斯達第197章 奪帝大戲第174章 決戰特勒拉斯第2章 勇者無敵第181章 決勝之師第175章 夢寐以求第156章 兵危才爲大問題第104章 新的征程第176章 狼煙升起第141章 主動出擊第147章 誰是漁翁?第19章 初段告捷第122章 最貴之物第223章 豈在多殺傷第165章 帝國自有後來人第4章 帝國一師第1章 開胃小餐第15章 北上進攻第119章 六軍大戰第222章 最後一戰第211章 洶涌來襲第149章 意外之喜第175章 夢寐以求第149章 意外之喜第167章 鱷魚的軟腹第72章 捲土重來第15章 北上進攻第192章 消逝的勇士第31章 滄桑的臉第33章 誰服從誰?第165章 帝國自有後來人第130章 重要之事第193章 流血的政治第76章 不歸之路第104章 新的征程第76章 不歸之路第173章 未雨綢繆第68章 將計就計第139章 可怕的敵人第168章 勝利的曙光第115章 攤牌時刻第187章 戰鬥到底第36章 危急時刻第1章 開胃小餐第77章 抽肥補瘦第141章 主動出擊第16章 何時滅金虜第128章 平金三策第64章 故人相逢第80章 出師未捷第99章 目標:莫亞比茲第210章 守勢攻略第73章 取道灕江第35章 帝國的中部第70章 攻擊爲效第197章 奪帝大戲第132章 重築淩河第121章 不測風險第203章 致以崇高的敬意第141章 主動出擊第76章 不歸之路第146章 載入史冊第2章 勇者無敵第178章 鐵馬軍紀第192章 消逝的勇士第200章 驕兵必敗第199章 任重道遠第59章 帝王的反擊第74章 前途未卜第103章 國危思將第110章 一統山河第78章 淮王新政第215章 任由他人評說第173章 未雨綢繆第48章 吐絲口城第103章 國危思將第65章 男子漢第4章 帝國一師第138章 誰是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