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大臣散朝以後,公子宋邀請歸生來自己家,歸生心裡很高興,認爲公子宋想明白了,和自己商量怎麼向靈公道歉。
誰知道公子宋把歸生帶到自己書房,關住門就他們倆,低聲的對歸生說:“主公記恨在心,恐怕要制我死罪。先下手爲強,後下手遭殃,不如先動手發難,事成便可以免死。”
歸生本是小心謹慎的性格,聽了這話趕緊捂住耳朵,冷汗“唰!”的冒了出來,心驚膽戰的說:“動物跟隨時間長了,還不忍心殺害。何況是一國之君,怎麼敢隨便亂說叛逆弒君的話?”
公子宋瞭解歸生,看到他這個表現也就滿意了,就說:“我開玩笑而已,不必當真,你千萬別往外說。”
歸生受的驚嚇,不願意多待,告辭回家去了。
公子宋知道歸生與靈公的第弟公子去疾關係最好,上朝的時候找到一個機會,對一位官員說,“子家和公子去疾經常夜間偷偷來往,不知道商議什麼大事,恐怕對社稷不利。”說這話的時候,恰好歸生在旁邊,聲音不大,還是恰好讓歸生能聽清楚。
歸生急了,趕忙把公子宋拉到一邊沒人的地方,低聲說:“你瞎說什麼?”
公子宋不慌不忙說:“你不和我同謀,我一定讓你比我先死。”
性格決定命運,關鍵時刻,懦弱沒主意的歸生完全被公子宋掌控。聽了公子宋的話以後,歸生十分害怕,問公子宋:“你到底想幹什麼?”
公子宋說:“主上昏庸無道,從分黿肉的這件事上就能夠看的明明白白。咱們不如做件大事,讓公子去疾做君主,然後親近晉國,鄭國可保長治久安。”
歸生想了好大一會兒,慢慢的說:“隨便你吧!我不給你泄密。”
爲什麼公子宋一直拉歸生下水呢?歸生是鄭國第一宰相,除國君以外掌管一切軍國大事。不知道國君怎麼看中他了?從靈公表現來看,可能是性格相投,對脾氣。
公子宋開始行動,選好得力人手以後,趁着靈公秋祭住在齋宮,戒備比較鬆懈的時機,半夜潛入齋宮,殺死鄭靈公,對外說是突然中魔而死。
歸生知道其中緣由,但是不敢說。
後來,孔子做《春秋》,書中寫:“鄭公子歸生謀殺了國君。”沒有提公子宋,這就是說“職位越過,責任越重”,作爲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臣,明知有人要殺害國君,而不阻攔,不是主謀是什麼。 你在那個位子上,你知情不阻止,在別人眼裡跟你親自做是一樣的。
跟後來晉國太史評價趙盾一樣。
第二天,歸生與公子宋商議,要立公子去疾爲君主。公子去疾大驚失色,說什麼也不答應,他說:“先君還有八個兒子,如果選擇賢能的人,我去疾無德無能;如果選擇立長子,有公子堅在。我就是死也不敢違背祖宗規矩。”
於是,公子去疾推舉公子堅做國君,公子堅即位,稱爲鄭襄公。
鄭穆公共有十三爲兒子。靈公夷被殺,襄公堅即位做了國君,包括公子去疾在內還有十一位兒子。
鄭襄公親身經歷前任國君哥哥被殺,自己頂替做了國君,想想十一位弟弟,心裡直發毛,偷偷的對公子去疾商議,留下去疾一人,其他人都驅逐出國。
去疾說:“我們兄弟在一起,就如同一大樹,枝繁葉茂,樹幹才堅穩牢固。如果剪枝去葉,樹幹孤立袒露在外,很快就會枯乾。我們兄弟是鄭國公族,公族人多士氣才能強盛,不被其他臣族壓迫。我希望主公能夠留下這些兄弟,如果不能,我願和他們同行,只獨自留下我一個,等將來到黃泉之下如何面見父親啊?”
鄭襄公被去疾的話感動了,拜十一位弟弟都爲大夫,全入朝爲官,參與國事。
此後,鄭國的故事就很平常了,本來是個小國,隨着各國的崛起,更不顯不出他來了;尤其的南方的楚國強大以後,想要稱霸中原,而鄭國的地理位置位於楚國與中原的交接處,楚國想征服中原,第一個要讓鄭國對自己服軟,臣服自己,而齊、晉交替稱霸中原,不能容忍鄭國不服從自己而去討好楚國。
就這樣,楚國來打鄭國,鄭國就投降楚國,楚國走了以後,齊、晉來教訓鄭國,鄭國又投降這邊,這樣一來楚國又不幹了,再來教訓反覆無常的鄭國,鄭國又向楚國解釋,我投降他們是迫不得已,對您纔是真心,有時候因爲投降那一邊,不惜殺害上一任國君(鄭僖公被他的叔祖父殺死,立他弟弟爲國君,向楚國解釋投降晉國是鄭僖公的主意)來把話說圓滑,都是上任國君的時,我把他弄死了,現在投降您。
如此反覆,鄭國對外沒有什麼本事,可是內鬥不少,內部紛爭不斷,而齊國、晉國、楚國、秦國出現英明君主,國力迅速強盛,晉國在晉文公領導下曾是一家獨大,在趙、魏、韓三家分晉以後,魏國也曾想併吞韓、趙,一度壓制秦國,挑釁齊、楚,可是後來換了繼位昏庸君主,一代不如一代。
這些故事將在其他卷中仔細給大家講,鄭國只能做個配角了。
鄭國,公元前806年被封,公元前375年被韓國滅掉,立國432年,傳24位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