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節 中介

送走了周培公後,李來亨終於有機會向鄧名提問了:“提督真打算向張長庚要六百萬兩銀子?”

“當然不是,我這純屬漫天要價。”鄧名笑道,然後問了一句:“如果我們答應了五十萬兩的條件,張長庚能夠老老實實地給我們嗎?”

李來亨剛纔聽到有這麼一大筆贖城費後,雖然很興奮,但也十分擔憂如何才能拿到手。

“如果我們答應了五十萬兩的條件,張長庚肯定要我們先退兵,然後再給。等退兵以後他會說我們沒有退乾淨所以還是不給,等我們徹底退乾淨了他也就不用給了,最後一兩銀子也沒拿到手,還耽誤了我們徵收糧草。”鄧名分析道。對官員的信用,他從來不曾有過絲毫的信心:“如果我們答應得太痛快,對方就會看出我們實際沒有攻城的能力,至少短期內沒有,他們談判的底氣就會更足,就會步步緊逼,不斷提出新的條件。”

“所以讓他們先付定金。”李來亨恍然大悟:“我們不能立刻停戰,而是打下去直到對方答應了我們的要求。”

“雖然我們不會堅持打下去,直到對方滿足我們的條件,但要讓對方以爲我們會這樣做,纔有可能拿到銀子……”鄧名並不對自己人故弄玄虛,他很認真地給李來亨解釋:“……好比給驢子眼前吊着一根胡蘿蔔,驢子不停地跑,可是總也吃不到。如果我們先停火,等着他們送銀子,那我們就成了那頭驢;如果他們先送訂金來,等我們退兵,那麼張長庚就是那頭驢。”

“末將這就打造攻城兵器去!”李來亨騰地站起身來,打算加強對武昌的威懾。

“不要着急,”鄧名連忙攔住李來亨:“明天再打造也不晚。要是明天他們不把銀子送過來,我們還可以多嚇唬他們兩天,讓他們以爲我們馬上就要攻城了。”

“要是兩天以後他們還沒送銀子來呢?”李來亨問。

Wшw✿т tκa n✿¢ O “那就看張長庚了,看他敢不敢賭我們不攻漢陽、攻不下漢陽了。”鄧名覺得對方既然已經派使者來了,說明張長庚承受的壓力已經很大,接近崩潰的臨界線了,如果再給他施加一些壓力,可能就會得手:“如果張長庚最後還是要拿自己的性命和仕途爲賭注,搶救虜廷湖廣藩庫的銀子,我們就在漢陽附近徵收糧草好了,反正我們來的時候就是這麼打算的。”

李來亨猶豫了一會兒。這次張長庚派來使者,讓明軍意識到了武昌的虛弱,雖然擁有水師和不少的守軍,但清廷那邊的統帥卻顯然沒有守住武昌的信心。李來亨說道:“要不我們就打一下漢陽看看,如果能夠輕易攻下,再試試武昌。”

鄧名不同意,他知道李來亨是窮怕了,這幾十萬兩銀子對他的誘惑太大,讓李來亨的判斷力受到影響:“現在張長庚不知道哪支軍隊是可以倚靠的,也不知道我們的裝備和實力,可一旦動手,馬上就會真相大白。”

李來亨點點頭。

鄧名在面對弱小敵人時的謹慎算是小有名氣了。比如鄧名的雲南之行,夔東衆將大鬧昆明城的行爲與鄧名去西川時的行動緩慢相對照,讓人不明白他到底是膽大包天、還是謹小慎微。鄧名在與譚弘、譚詣作戰時英勇無畏,但走在途中,對沿途清軍的零星部隊卻小心提防,顯得前後判若兩人。當鄧名還沒有從雲南回到奉節,那時夔東明軍將士中有人議論這種矛盾的性格,文安之就替他辯解:遇小敵則怯、遇大敵則勇,這是漢光武帝的風範。

……

第二天天還沒亮,周培公摸黑悄悄來到鄧名營中,同時帶來了幾輛裝滿銀子的車輛。

見到鄧名後他訴苦道:“藩庫的銀兩一大半都被胡全才早先撥到鍾祥去了,已經落在提督手中了。之前巡撫大人雖然答應付給提督五十萬兩,但也不是一日就能付清的。今日學生帶來了十萬兩銀子,還望提督念在百萬生靈的福祉上,不要急於攻城。”

張長庚到底還是沒敢賭明軍攻不下武昌。此外鄧名的威脅也起到一定的作用,雖然鄧名說的話不可能被清廷當作證詞,但如果鄧名一口咬定他沒有刺殺過胡全才,那清廷就會懷疑胡全才的死因,張長庚編造的謊話也就敗露。張長庚做賊心虛,如果事情捅出來,說不定清廷就會認真調查追究。

聽說周培公這麼快就送來了十萬兩銀子,李來亨心裡樂開了花。不過有了昨天的經驗後,現在李來亨暗暗繃緊了全身的肌肉,只要鄧名一個眼色就會跳起來怒斥張長庚、周培公出爾反爾。

沒想到這次鄧名卻顯得和顏悅色,雖然銀子數量只有五分之一,卻一點兒也沒有因此而生氣。鄧名告訴周培公,明軍今日不會攻城,也不會打造攻城器械。

“那麼,提督說的我方可以監督一事?”周培公小心翼翼地試探道。

“我言而有信。”鄧名指着跟隨周培公來的一小隊清兵問道:“他們都是張巡撫信得過的人吧?”

“正是。”周培公答道。他帶來的人都是張長庚絕對可靠的心腹,肯定不會走漏湖南巡撫賄賂敵人的風聲。

“他們可以化妝成我軍,這兩天留在我軍的營地周圍,觀察我軍的動向。”鄧名追問道:“不知道兩天以後,剩下的四十萬兩能不能運到呢?”

昨天張長庚和周培公商議,覺得一點錢不出是不可能了,但儘管如此,還是要儘可能地少給。第一次沒辦法,只好多給一些。以後每次就幾千、一萬地付,每次都拖上幾天,最後拖得明軍心浮氣躁、師老兵疲,自己就走了,這樣剩下的也就不用付了。

聽到鄧名的問題後,周培公馬上再次開始哭窮:“提督有所不知,現在武昌藩庫已經空空如也,巡撫大人已經設法從長沙府等地給您抽調銀子了。但兩天的時間實在是太緊了,或許也就能調來個兩萬、三萬兩。”

李來亨忍不住了,不等鄧名暗示就主動跳出來:“你這廝騙誰呢?當我們不知道麼,胡全才截留了給西南吳三桂的軍餉,怎麼會沒有銀子?一艘銀船就能運輸幾十萬兩,你兩天才調來兩、三萬兩?這鬼話誰會相信?”

明軍攻城掠地,截獲了湖廣地區不少邸報,對湖廣總督衙門的舉動也有相當的瞭解。

“虎帥有所不知啊,”周培公連忙解釋道:“湖廣總督截留了西南的軍費,此事確實不假。但這些銀子都在地方上,有賬冊對照,輕易動用不得。巡撫大人付給貴軍的銀子,都要精心地改寫賬冊,神不知鬼不覺地取出來纔可。若是此事事發,巡撫大人必定被下獄治罪,那時又有誰來付大人銀子呢?”

見李來亨還在嚷嚷,周培公就繼續叫苦:“現在藩庫當真已經是一文俱無,若是提督一定要催逼,那張巡撫只好把家中的物件送來提督軍中,屏風、香爐等,還望提督酌情折算一些銀兩。”

“這樣萬萬不可!”聽到周培公這兩句話後,鄧名滿臉急切,連連擺手制止:“怎麼能讓張巡撫破財呢?如果拿了張巡撫的銀子,我晚上又怎麼睡得着覺?”

周培公楞住了,不明白滿臉惶急的鄧名這話是什麼意思,難道有錢也不要麼?再說你這不是拿走了十萬兩麼?

“湖廣是張巡撫家的麼?武昌、漢陽是張巡撫家的麼?”知道周培公沒有聽懂,鄧名就耐心地啓發道:“難道張巡撫是湖廣王,世鎮武昌麼?”

“當然不是。”周培公隱約有點明白。

“對啊,這湖廣是清主的,藩庫裡的銀子也是清主的,張巡撫用藩庫的銀子爲清主保住武昌,我拿着也是心安理得。可是我怎麼會要張巡撫的家財呢?”

說話間,明軍士兵來報告,說銀子已經清點完畢,確實是十萬兩庫平銀沒有短少。清點完畢後,明軍就把這些銀子送入庫房中。

“辛苦了。”得知報告後,鄧名點點頭,把周培公請入營帳中,然後對武保平使了個眼色,立刻衛士就搬出幾個包裹來。

“這是黃金九百兩,大概可以兌換一萬兩庫平銀。”鄧名讓衛士把幾個包裹都搬到桌面上,一個接着一個統統打開,總共差不多有三十公斤的黃金。黃燦燦的金光把周培公的眼睛都耀花了。

鄧名取出一張紙:“這裡還有一份報單,勞煩先生把這些金子和單子一起帶回去交給張巡撫。下次先生再過來的時候,帶一份張巡撫的實收給我。”

“這是……”周培公瞠目結舌,大腦一片混亂。

“就像我剛纔說的,湖廣是清主的,藩銀也是清主的,如果虜廷是一個商行的話,張巡撫就是一個掌櫃,這個我一向是分得很清楚的。我們談成了一樁生意,當然要給掌櫃回扣。”鄧名離開鍾祥以前,把一部分銀子換成了更容易攜帶的黃金,這次正好派上用場。

在鄧名看來,像張長庚這種人,拿着明朝的功名去當清朝的官,斷然不會有以國家爲重、不謀私利的高尚情操,他當然能分清什麼是自己的利益、什麼是朝廷的利益。

把幾個包裹重新包裹好,鄧名又問周培公道:“先生打算要什麼?帶銀子回去肯定是不方便的,先生喜歡黃金、珠寶還是字畫?或者我派人去荊門,匿名替先生在家鄉購置一些田地?”

“我?”周培公連忙搖頭、擺手:“斷然不可!”

“中介費是理所應當的啊。”鄧名用驚詫的口氣說道。

“什麼叫中介費?”周培公問道,覺得自己的腦子完全不夠用了。

鄧名指出,若無周培公居中穿針引線,這樁買賣定然做不成,所以中介費一定要給,周培公也完全可以拿得問心無愧。

“也是一成,怎麼樣?”鄧名最後問道。

“不敢,不敢。”聽說自己的待遇居然和張長庚一樣,周培公又連忙推辭。剛纔他已經有點心動,但聽見鄧名開出的價格立刻嚇得縮了回去:“學生是爲巡撫大人效力,無功不受祿,不敢要提督的銀子。”

“不錯,你是爲張巡撫效力,幫助張巡撫守住了武昌,所以將來張巡撫肯定要保舉你做官;但你也是在爲我出力,讓本提督不費一兵一卒就拿到了銀子,這怎麼能叫無功呢?本提督不能保舉你爲官,就給你銀子吧。”接着鄧名用一句保證打消了周培公最後的顧慮:“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只要周先生自己不說,張巡撫是肯定不會知道的。”

看見周培公仍然遲疑不決,鄧名就告訴他不必着急,慢慢斟酌:“到底是要金珠玉器,還是要田土地產,周先生隨時告知,我就隨時去辦,倒也不急於一時。不過兩天之後的銀子還是要周先生向張巡撫多多催促。要是到時候張巡撫不把四十萬餘額付清,咱們交情歸交情,武昌可還是要打的。”

周培公沉吟了一會兒,認真地對鄧名說道:“實不相瞞,藩庫裡銀子還是有一些的,但拿出來贖城實在是聳人聽聞,賬面上無法交代。”

“不知道周先生有沒有聽說過一個故事……”鄧名馬上幫着參謀起來。

送走了周培公以後,李來亨對鄧名說道:“其實末將覺得盔甲、武器也都很好,遠比生鐵好,我們沒有多少工匠,自己做不容易。”

“我知道,”鄧名點頭:“我很希望張長庚拿盔甲、兵器來折算銀兩。”

“那昨天爲什麼……”李來亨一句話沒有說完,就猛然醒悟:“原來提督是裝着不在乎,這樣將來就能少折算點銀兩;而且我們要是接受盔甲武器,恐怕張長庚還會擔心我們會用這些裝備來攻打武昌。”

“李將軍說得不錯。”鄧名微笑道。

李來亨忽然沉默了,好像正在下着什麼決心,鄧名就主動問道:“李將軍還有什麼事麼?”

“這個……”李來亨斟酌着詞句,談起分配的問題:“末將手下的將士很多年都沒有從朝廷拿到過軍餉了,將士們完全憑着一腔熱血和韃子苦戰……武昌送來的這些銀子,提督是不是可以酌情,分個四成給我們興山軍?”

不等鄧名回答,李來亨又急忙補充道:“若是提督覺得不方便,給我們三成,興山軍上下也感激不盡。”

“哈哈,”鄧名笑起來,對李來亨說道:“這一次無論能夠得到多少,李將軍和我都二一添作五,平分就是。”

看到李來亨喜出望外的表情,鄧名在心裡又說了一句:“果然是和賀珍呆得太久了,都不會和老實人相處了。”

鄧名隨手就拿出兩萬兩銀子給張長庚和周培公,李來亨的心腹們感到十分心疼——張長庚是敵人,周培公是個無名小卒,這麼多白花花的銀子就這樣被他們拿走了。李來亨倒是和手下的看法不同,他支持鄧名的做法,對那幾個心腹衛士道:“你們急什麼?不知道‘捨不得鞋子套不來狼’嗎?”

……

看到周培公帶回來的金子後,張長庚先是吃驚不已,等周培公仔細複述了一遍鄧名的話後,張長庚沉思片刻,隨後喚出幾個僕人,讓他們把沉重的包袱抱回後面去。最後一個包袱張長庚沒有立刻讓僕人拿走,而是從中取出幾根金條,和顏悅色地遞給周培公:“此番辛苦了。”

“不敢。”周培公退後一步,沒有從張長庚手中取走金子。爲了避免張長庚誤會,周培公馬上解釋道:“鄧名已經答應給學生在家鄉購置田土,很快就會把地契和房契送來。學生不敢再拿巡撫大人的這一份。”

“原來如此。”張長庚也不知道周培公到底拿了多少,不過他估計不會太多:“等到保住了武昌,本官當上了湖廣總督,兩年之內,保你出任一府。”

“多謝巡撫大人。”周培公趕忙拜謝,然後又提出一件事:“鄧名要學生下次去的時候,把巡撫大人的實收帶給他,這事該如何是好?”

“唔。”張長庚捻鬚沉思,搖頭道:“有本官畫押的實收是肯定不能給的,不然本官就有把柄在他手裡了。這樣吧,本官修書一封,告訴他本官確實見到這九百兩黃金了。”

“可若是信上沒有大人的畫押,鄧名怎麼知道是不是學生僞造的?若是畫押,大人豈不是將把柄送給了鄧名?”

“無須慌張,信中本官會和鄧名談談他刺殺胡總督一事,他一看就知道不是你能寫出來的。”張長庚胸有成竹,又問起另外一件事:“據你觀察所見,鄧名是真的要攻打武昌嗎?”

“雖然有些遲疑不決,但確實對此念念不忘。”周培公給張長庚形容了一番明軍的軍容,表示自己並不看好清軍這方,如果可能的話,最好還是花錢消災。

張長庚又把幾個跟着周培公去過明軍那邊的人叫進來,詢問他們的看法。這幾個湖廣兵早上離開明軍營地的時候,每人都從鄧名手裡接過了一顆小金元寶,而且被告知以後每次押送贖城費去明軍軍營時,都會有類似的待遇。他們衆口一詞,向張巡撫稟告:明軍勢大,只能智取、不可力敵。

張長庚賞給每人一兩銀子,打發他們出去了,隨後面露難色地對周培公說道:“只是出銀贖城,這種事實在駭人聽聞,若是朝廷知曉,本官莫說總督,這巡撫也當到頭了。”

“不知道巡撫大人有沒有聽說過一個故事。”周培公有了當知府的盼頭,當然希望張長庚能登上總督之位,他馬上把鄧名講給他的故事複述給張長庚聽:“有時我們想在牆壁上開一個窗戶,但滿屋子的人都反對,這個窗戶就開不成;但若我們一開始就說要把房頂挑了透氣,就會有很多人說:‘你們別挑屋頂了,開個窗戶吧。’……”

第18節 恐怖(下)第48節 潛逃第13節 債務第52節 往事(上)第34節 動搖第47節 自救第45節 鍊金(上)第13節 試探(上)第17節 挖坑第26節 觀感第47節 矛盾第18節 鏈條第31節 大敵(上)第44節 遊騎(上)第9節 送神(上)第40節 印象(下)第29節 功名第58節 戰書第47節 自救第45節 隊友(下)第35節 進軍第66節 加入(上)第44節 條約(上)第51節 保衛(上)第14節 彈盡(下)第42節 中立(下)第17節 政策(下)第15節 軍心第22節 搶攻(上)第14節 強攻(上)第48節 潛逃第63節 黃雀(上)第37節 回返第23節 瓷器第40節 入寇(下)第8節 戰備(上)第47節 自救第9節 授權(上)第41節 遭遇(下)第54節 投機(下)第22節 搶攻(下)第5節 退兵第45節 隊友(上)第40節 泥潭(上)第16節 鹽業第34節 晉王(下)第18節 登陸(上)第46節 脫逃(上)第21節 煙霧(下)第22節 尖兵第41節 阻擊第60節 爭奪(上)第42節 剃髮第26節 反覆第51節 求戰(下)第25節 矇蔽第46節 脫逃(上)第7節 仲裁(下)第22節 謊言第15節 相識(下)第5節 隔閡第36節 否決第35節 進軍第7節 出口第60節 爭奪(下)第27節 派系(上)第40節 困境第33節 問策(下)第13節 攻守第54節 權變(下)第14節 算賬第51節 夢想(下)第38節 包抄第49節 風氣(下)第67節 守法(上)第45節 突破(下)第38節 包抄第40節 登陸第52節 往事(上)第31節 血戰(下)第45節 顏面第30節 劍閣第16節 示威第18節 激戰第17節 挖坑第47節 證據(上)第35節 請客(上)第40節 打賭第23節 瓷器第37節 干涉(上)第11節 兩全(上)第19節 感慨(下)第51節 求戰(上)第45節 鍊金(上)第45節 合作第58節 接觸(下)第26節 判斷(上)第37節 干涉(下)
第18節 恐怖(下)第48節 潛逃第13節 債務第52節 往事(上)第34節 動搖第47節 自救第45節 鍊金(上)第13節 試探(上)第17節 挖坑第26節 觀感第47節 矛盾第18節 鏈條第31節 大敵(上)第44節 遊騎(上)第9節 送神(上)第40節 印象(下)第29節 功名第58節 戰書第47節 自救第45節 隊友(下)第35節 進軍第66節 加入(上)第44節 條約(上)第51節 保衛(上)第14節 彈盡(下)第42節 中立(下)第17節 政策(下)第15節 軍心第22節 搶攻(上)第14節 強攻(上)第48節 潛逃第63節 黃雀(上)第37節 回返第23節 瓷器第40節 入寇(下)第8節 戰備(上)第47節 自救第9節 授權(上)第41節 遭遇(下)第54節 投機(下)第22節 搶攻(下)第5節 退兵第45節 隊友(上)第40節 泥潭(上)第16節 鹽業第34節 晉王(下)第18節 登陸(上)第46節 脫逃(上)第21節 煙霧(下)第22節 尖兵第41節 阻擊第60節 爭奪(上)第42節 剃髮第26節 反覆第51節 求戰(下)第25節 矇蔽第46節 脫逃(上)第7節 仲裁(下)第22節 謊言第15節 相識(下)第5節 隔閡第36節 否決第35節 進軍第7節 出口第60節 爭奪(下)第27節 派系(上)第40節 困境第33節 問策(下)第13節 攻守第54節 權變(下)第14節 算賬第51節 夢想(下)第38節 包抄第49節 風氣(下)第67節 守法(上)第45節 突破(下)第38節 包抄第40節 登陸第52節 往事(上)第31節 血戰(下)第45節 顏面第30節 劍閣第16節 示威第18節 激戰第17節 挖坑第47節 證據(上)第35節 請客(上)第40節 打賭第23節 瓷器第37節 干涉(上)第11節 兩全(上)第19節 感慨(下)第51節 求戰(上)第45節 鍊金(上)第45節 合作第58節 接觸(下)第26節 判斷(上)第37節 干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