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海上的交通被切斷之後,英國人的局面就非常的危險了。其中最爲危險的一件事情就是糧食安全。自從當年“圈地運動”之後,英國本土出產的糧食就越來越少了。再加上英國人也沒個什麼“XX畝耕地紅線”,再考慮到英國從自然條件上並不適宜發展種植業。無論是種小麥還是種什麼,都沒法和法國、烏克蘭以及其他的歐洲國家相比。
所以多年以來,英國的糧食問題,都是靠國際市場來解決的。畢竟只要有錢,怎麼會買不到糧食?人家也不會封鎖你的,除非你做了什麼天怒人怨的事情。所以,洋米洋麪它不香嗎?
當然,英國人這樣做本來也是有保障的,英國海軍一直都是超強,想要從海上封鎖用過不容易。只要海上沒有封鎖,憑藉海外殖民地的耕地也足夠了。所以,當年英國的這個國策,還真的不算錯。
但是隨着法國的崛起,尤其是法國海軍引領的技術革命,英國海軍的可靠程度大幅度下降了。這時候,政策本來就應該加以調整了。甚至於實際上,法國人也給英國人留出了調整政策的時間。
早在第一代“自由貿易號”出現的時候,英國人就已經發現他們越來越難以保證自己在海上的運輸線的安全了。即使是納爾遜,那個時候也已經不敢說英國艦隊能夠保證航道的安全了。
如果這個時候趕緊退牧還耕,實際上還是來得及的。雖然即使全都退牧還耕,英國本土的糧食產量還是不足以支持他的消耗量,但是畢竟會好很多。
但是,毛紡業是英國最爲重要的行業之一,在和平時期,它也是最能出口賺錢的行當,要退牧還耕?那毛紡業怎麼辦?沒了毛紡業,哪還有錢搞軍備競賽?所以,退牧還耕是不會退牧還耕的,這輩子都不會退牧還耕的,也只有努力加強海軍,來勉強維持糧食安全了。
不過要說英國人沒有準備,那也是不對的,英國人建了更多的倉庫,增加了儲備糧的比例,這樣一來,即使海軍那邊暫時出現困難,理論上英國也可以支撐很長的時間。
而且在英國國內,英國人的統治效率還是相當高的,所以也沒有發生太多的糧倉着火的事情。至少現在封鎖時間還不長,糧食價格還沒有漲得太高,所以這樣的事情倒還沒發生。不過時間長了,糧食真的開始緊張了之後,會怎麼樣,那就真的難說了。
靠着糧倉中的糧食,如果立刻退牧還耕,那也來得及。但是牧場變農場了,等將來又要變牧場,這可不是一筆小開銷,不少人覺得,要是退了不過一年,立馬又要變回來,那還不如不折騰呢。
所以英國政府雖然出臺了一系列的措施來鼓勵退牧還耕,但是,土地的主人們響應了號召的卻並不多。這不是因爲他們不愛英國,而是因爲他們更尊重經濟規律。而且他們也更願意將寶押在海軍的復興,甚至是和平談判上。
海軍復興,嗯還真有那麼一點點可能,當初法國提出了新的造艦計劃之後,英國人立刻就跟進了。爲了應對法國人的奧古斯都級戰列艦,英國人緊急設計了排水量高達一萬五千噸的“獅心王”級戰列艦,並且已經在船臺上開始建造了。而且一口氣就開建了三條!
當然這樣的大軍艦,建造的再快,沒有兩年時間,絕對是造不好的。不過理論上英國的糧食儲備也還是能勉強支撐到這個時候。至於其他,英國有煤,有鐵,鋼鐵什麼的,也還是可以保證的。
只是真正懂行的人也明白,臨時設計出來的船隻,搶工期的建造,然後多半還沒有充分地訓練時間,這幾樣加在一起,幾乎就意味着這種軍艦真實的戰鬥力其實是非常成問題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建造這東西一方面是賭國運,另一方面,也未見得不是想要提高一點未來談判的資本。
此外在如今的局面下,這幾條正在建造的軍艦,幾乎就成了支撐整個英國繼續戰鬥的勇氣的來源了。
因爲都柏林的戰鬥中,法國人使用了新的280火炮,英國人自然就懷疑,這種炮就是法軍的“奧古斯都級”戰列艦的主炮。於是“獅心王”級戰列艦的大炮又要重新研製了。
事實上約瑟夫也很願意讓英國人繼續保持着這樣的幻想。帶着一支八國聯軍(法國、愛爾蘭、尼德蘭、萊茵聯盟、普魯士、奧地利、北意大利、西班牙,正好八國。)登陸英格蘭,然後一把火燒掉白金漢宮,這樣的事情想一想都讓人覺得神往,但是……
但是登陸英格蘭,還真是不容易。
英國最靠近法國的那一片海岸,全是該死的懸崖,只有幾處能夠靠岸的缺口。當年諾曼底公爵威廉登陸英國的時候,那些缺口還都沒有什麼防禦。但是如今,那些地方全是防護嚴密的炮臺。而且附近的海面上英國人還大量的佈設了水雷。就算把整個法蘭西海軍都拖上去,也不見得能在這些炮臺面前討到好。
當然法國人也可以繞得更遠一些,繞到蘇格蘭那邊,面對着大西洋的方向上去登陸。那裡的地形要有好很多。但是從這裡登陸,船隊在海上航行的時間要翻好幾倍,這也意味着,他們的運輸能力會下降到原來的幾分之一。而在登陸戰中,如果不能在登陸後迅速的將具有壓倒性的優勢的軍隊和補給送上岸去,那他們就算上了岸,也會被敵人趕下海去的。
英國有相當發達的鐵路系統,依託它們來運兵,效率非常高,至少比繞過半個不列顛島的海路要快得多。所以,在英吉利海峽的那幾個點上登陸很危險,但是繞遠路從蘇格蘭那邊登陸,其實也一樣的危險。
既然這樣,通過一次海戰,徹底地打掉英國人的希望,然後迫使英國人簽下一系列割地賠款的條約,在法國人看來就是最好的選擇之一了。
當然,以目前法國海軍的力量是不足以對付三條“獅心王”級戰列艦的,但是軍備競賽中法國人也沒閒着。雖然“獅心王”比“奧古斯都級”要大一些,但是這並不意味着它就能比“奧古斯都級”更強。因爲法國人的工業更發達,造船業水平更高。所以法國人的軍艦在服役的速度和數量上都能超過英國人。
據情報人員得到的消息,英國人的“獅心王級”戰列艦基本上就是“伊麗莎白女王號”的放大版。也就是說,這是一艘裝甲更厚,大炮口徑更大,速度同樣緩慢的鐵烏龜。畢竟,在上次的海戰中,在劣勢兵力下,“伊麗莎白女王號”依舊換掉了敵軍的一條戰列艦,在英國人看來,這就是英國的設計思想正確的表現。所以,英國式的鐵烏龜,強過法國人的跑的飛快的薄皮。雖然英國人並不確定,法國人的戰列艦的裝甲到底有多厚,但是出於鼓舞士氣考慮,他們還是將它們描繪爲碎弱的雞蛋殼。
但是“奧古斯都級”相比此前的“英白拉多級”的進步可比“獅心王級”比“伊麗莎白女王號”的進步要大很多。
法國科學院院長,約瑟夫·波拿巴親自參與了這款軍艦的設計。這使得這條軍艦充滿了來自後世的味道。
首先是中軸線階梯式佈置的炮塔。在這條戰艦的中軸線上,以階梯的方式,先後各佈置着兩座兩聯裝炮塔。這炮塔將安裝全新的203毫米炮管退炮,整整八門大炮,這使得這條軍艦的火力相比以前的“英白拉多級”提高了一倍以上。
當然裝上了這麼多的大炮,會消耗不少的重量,這使得這條船剩下來的,可以用於裝甲的重量已經不多了。如果還依照當初“英白拉多級”的方式來佈置裝甲,那“奧古斯都級”的防禦最多也就是和“英白拉多級”差不太多。在大家都升級了大炮之後,這樣的裝甲倒真的可以說是薄皮大餡了。
但是約瑟夫卻又提出了一個來自後世的新的防護理念,那就是“重點防禦”。
在後世,隨着艦炮的威力越來越大,但是軍艦的排水量卻無法無限增長,如果繼續試圖用足夠厚的裝甲將軍艦全面包裹起來,那隻會帶來一個結果,那就是這條軍艦一下水,就會因爲太重了而直接沉下去。就像當年古二爺的那條戰列艦,或者後世西班牙的那條在設計的時候,把小數點放錯了位置的潛水艇。
所以後世在設計軍艦的時候,放棄了那種在軍艦所有位置都佈置裝甲的做法,而是採取了只在最爲關鍵的,直接影響到生存力和戰鬥力的部分佈置厚重的裝甲,其他的非必要區域,乾脆就一點裝甲都不要的做法。
這樣一來,如果對方的穿甲彈打在沒有防護的地方,那多半就會直接穿透艦體飛出去,能造成的傷害有限。如果是普通的高爆彈——反正那些地方不是什麼要命的地方,打上了雖然會受損,但是影響有限。而且如果海戰中,對方使用這種炮彈,那就意味着他們基本上不可能對真正重要的區域構成什麼威脅,乘着這個機會,用正宗的穿甲彈糊對方一臉的它不香嗎?
所以,雖然在裝甲總重量上“奧古斯都級戰列艦”遠遠低於它的對手,但在實際的防禦效果上來說,“奧古斯都級戰列艦”的防禦水平卻不見得比更大更重的“獅心王”差。
而在法國人的船臺上,有五條“奧古斯都級戰列艦”以及五條“赫爾墨斯級超級巡洋艦”正在建造,如果不出意外,法國人的這幾條戰艦的完成時間都會在英國人之前。
當時候,通過一場海戰,再次擊敗英國之後,英國的一切希望就都破滅了。而且……
“而且英國說不定還會發生一場革命了呢。”拿破崙微笑着對呂西安說,“這件事情,你要好好安排一下。不過現在,嗯,你還是集中力量,先完成關於北美的事情吧。”
就在幾天前,美國人向着渥太華髮起了總攻。在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之後,美國人幾乎是用人命消耗完了英國人的彈藥,殺進了渥太華。接着一些事情很自然地就發生了,美國人在渥太華開始了大屠殺。
美國人殺死他們看到的每一個活人,不管他是男人還是女人,是老人還是孩子。
一隊美國士兵,手握着裝着帶血的刺刀的步槍,包圍了一處建築——很多的英國人都逃進了這座建築。美國人將這座建築團團包圍,他們甚至拖來了大炮,瞄準了這座建築。很多的英國人都躲進了這裡。不過美國兵卻沒有衝進去,因爲在這座建築上,飄揚着一面法國國旗。
這是渥太華城中最大的一座天主教堂。而且,這座教堂還真的是可以掛出法國國旗的,因爲教廷已經將在北美的護教權交給了法國人。
另外這座教堂中的託姆神父,也的的確確的是一個法國人,雖然他是個說德語的法國人。如今這座教堂就成了不少的加拿大人的庇護所。託姆神父站在教堂門口,法國國旗飄揚在教堂的小尖頂上,這裡便成了一個臨時的庇護所。
美國人並不想和法國人,哪怕是一個說德語的法國人發生矛盾,如果躲進教堂的,只是一些平民,美國人大概也就算了。但是有人親眼看到,有十多個穿軍裝的英國人跑進了教堂,他們不能視而不見。
於是美國人將教堂包圍了起來,要求託姆神父將躲進教堂的英軍士兵交出來。而託姆神父則堅持這些人已經並沒有攜帶武器,因而不能算士兵,而且教堂不能驅逐任何一個試圖在上帝的庇護下尋求安全的人。
“你們要尊重聖殿,尊重聖殿避難權!”託姆神父這樣堅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