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九章 督帥,我願留下!

“請督帥停止南下!”

建昌鎮總兵許名振望着安坐帥帳的嶽鍾琪,不卑不亢地說道:“如今楚逆大軍已經展開合圍,南下只會自蹈死路,而返回四川還有一條活路.......且將士們思鄉心切,還請督帥明斷。”

說到底,大傢伙跟嶽鍾琪之間並沒有絕對的利益衝突,這番軍中串聯也只是爲了讓嶽鍾琪改變想法,不要繼續南下思南府,因此他們也是頗爲客氣,不敢有絲毫不敬。

帳內其他的總兵、副將還有參將等人,也都是這般神色,唯獨有少數幾人是嶽鍾琪的心腹,帶着滿臉的怒容望着這些同僚。

嶽鍾琪望着那些一臉正氣凜然的綠營將官,卻是輕輕嘆口氣。

“說起思鄉心切,你們誰有我這個川人思鄉心切?”

一句話就將衆人臉上的僞裝面具給撕了下來,因爲在眼下的衆人當中,其他的總兵、參將和副將,由於“將皆升轉”制度和“迴避制度”的緣故,並非真正的本土川人,而是其他諸省的將官。

至於嶽鍾琪本人,反倒是真正在川高官大的川娃子,因爲他的父親嶽升龍早在康熙三十五年,就因爲昭莫多大捷的軍功被授予四川提督,全家人便一直在四川生活,甚至都已經入籍四川。

因此,當一羣非四川人,在真正的四川人嶽鍾琪面前說思鄉心切,豈不是一個天大的笑話?

沒有人選擇駁斥,因爲這件事從一開始就立不住跟腳,就連建昌鎮總兵許名振,此時也是一副羞赧的模樣。

之所以這麼說,只是因爲所有人都不想去跟復漢軍打仗了,他們不僅怕死,更怕自己死得不明不白。

若非率軍的是頗具威望的嶽鍾琪本人,怕是其他人早就真正選擇投靠復漢軍了,大家都是當兵吃餉,怎麼可能就死心塌地地爲大清效命呢?他們又不是八旗。

嶽鍾琪決定還是要跟將領們好好談一談,他輕聲道:“你們當我不願意迴轉四川麼?現在南下貴州其實沒有任何意義,因爲鄂爾泰已經被俘,滇黔二省已經再無希望了,此時南下也做不了什麼。”

“既然督憲大人心裡明白,那爲何?”許名振有些將信將疑,他可不是剛出江湖的生瓜蛋子,一些事情他自然會去學會分辨清楚。

“爲何繼續南下,那是因爲你們沒有看到咱們真正隱藏的危機。”

“還請督憲賜教。”

嶽鍾琪輕輕嘆了一聲,走到了輿圖前,凝聲道:“我們這一仗的對手是楚酋寧忠義,此人用兵堂堂正正,以正謀角力爲贏,若是我軍實力未喪之前,或許還可利用這一點來與其爭鋒,只可惜鄂爾泰大軍被毀滅的太快,咱們已經沒有這樣的機會了。”

“可是,大家不要忘記了,眼下的復漢軍在貴州的那幾個師,一直到現在都沒有真正露面,你們以爲他們就一定在思南府一帶嗎?”

話說到最後,嶽鍾琪的神色便有些凝重,他環視了一眼這羣被追的惶惶不可終日的部將們,不由得嘆了口氣,眼下都還沒怎麼着,就已經被嚇破了膽子,光是看將領的素質,現在也遠遠不如對面的復漢軍了吧.......

許名振聽到了這裡,卻是有些被震驚到了,“督憲,莫不是回四川之路纔是真正的險路?”

“哼,你們難道沒發現,這一路來幾乎沒有遇到過楚逆大軍嗎?若說他們的主力都縮在了思南府不動彈,你們相信嗎?”

嶽鍾琪冷笑了一聲,“咱們肯定是要回四川的,可是不能就這麼回,否則前後重兵包圍之下,大軍決不可倖免。”

到了此時,衆人這才勉強被說服了.......如果只是爲了躲避復漢軍可能的埋伏,選擇南下倒也不是不行,可是怎麼才能確定呢?

還沒等人詢問,嶽鍾琪便主動透露了自己的想法,他的手指點在了輿圖上的思南府,隨後又點了點重慶府,低聲道:“若是要明確這一點,咱們就直接率軍直撲思南府,若是復漢軍在此地的兵力不足,一定會有重慶府的大軍回援!”

“一旦有復漢軍回援,則代表他們的合圍出現了漏洞,到時候咱們再從遵義府方向出發,通過古藺,進敘州府和嘉定府,再北上至成都府即可。”

“可是大人,若是事實證明思南府就是有復漢軍的主力呢?”

許名振聽到了這裡,其實已經相信了七七八八,只是面子上略略有些掛不住罷了。

嶽鍾琪呵呵一笑,“倘若真是這樣,咱們立刻北返即可,從距離上來說,咱們可比他們近上許多,就算打仗打不過,逃跑難道都跑不過嗎?”

“既然如此,謹遵督帥之令。”

八月初九,嶽鍾琪在消弭了內部的風波之後,終於率軍抵達了思南府安化城外。而此時駐守安化城的守軍,乃復漢軍第三師的第二團。

早在前幾天,第三師就已經抵達銅仁府,而第五師抵達了敘永廳,而程銘親自率領的第一師,則是佔據在貴陽城從中調度。因此復漢軍在多方面緊逼的同時,在最前沿的安化僅僅只放了一個團,目的就是爲了全力截斷清軍的退路。

因此當清軍抵達安化城下時,在得知安化城內的守軍後,那些將領們不由得鬆了一口氣,對嶽鍾琪的判斷表示歎服,因爲安化城確實不是復漢軍的主力,那麼很容易就能判斷出來,復漢軍主力已經擺在了敘永到重慶一線了。

只是歎服之餘,卻是又讓所有人都感覺有些絕望,因爲復漢軍目前的表現也說明了一個事實,他們的後路被徹底截斷了,這是最壞的一個結果。

就連嶽鍾琪,在判斷正確之後也有些頭暈的感覺,他明白眼下的局勢代表着什麼,說清軍處於風雨飄搖的狀態,一絲也不爲過,因爲再不做出調整,那麼這一支清軍的滅亡也就真正指日可待了。

“按原來的計劃吧,先攻城!”

嶽鍾琪也十分無奈,無論他的智略多麼厲害,最終落在紙面上還是要清軍來進攻才行,若非如此,局勢也不會變得如此被動。

在清軍大軍趕到安化的時候,作爲駐守安化城的第三師第二團團長高雲孝,也打起了精神頭,所有人都在尋找的清軍主力,竟然就這麼一頭扎到了安化來,這實在是讓他心裡悲喜交加,難以言述。

喜的自然是發現的清軍主力蹤跡,一場戰功肯定是少不了的,悲的則是他的第二團只有兩千人左右,與數萬清軍相比較,實在是有些寒酸,因此,高雲孝也不敢耽擱,以最快的速度安排了數隊探子去貴陽府報信。

對於高雲孝而言,這一仗最大的目的自然是聚殲清軍主力,因此他的位置就會十分關鍵,絕不能有絲毫退縮,若是他們一旦退了,那麼清軍恐怕又要選擇溜了,至於下次什麼時候有機會聚殲這股清軍,又不知到何時了。

因此,高雲孝也不敢耽擱,他以最快的速度安排了數隊探子去貴陽府報信,另一方面就是安排士兵守城,並將團屬的十幾門火炮拖上了城牆上,以加強守備能力。

...........

安化城並不算是什麼堅城,只是一座小小的縣城,外面是一層低矮的土牆,因此嶽鍾琪纔會對於攻安化有一定的信心。

畢竟只要清軍圍攻安化城,附近的復漢軍肯定會選擇前來救援,這樣就能實現調虎離山的計劃,從而在目前的合圍中撕開一道口子,他就可以通過另一個方向選擇撤離,到時候頂多也就是丟下一批炮灰而已。

特別是那些歸附的一萬土司兵,如今的地位十分尷尬,畢竟他們是以輔助作戰的角色加入進來的,再加上鄂爾泰手下的土司兵集體作亂,導致大軍覆滅,如今也被傳到了嶽鍾琪所在的軍隊當中,因此也受到了許多人的警覺。

土司不可靠,這幾乎已經成爲了所有人的共識,對於他們,不僅要用,還得多加幾分防備,否則就會被反噬。

因此在這個時候,嶽鍾琪都已經想好了炮灰的角色,他準備讓土司兵作爲殿後的軍隊,以拖住復漢軍的追擊,到時候他率領五萬大軍,再殺一個回馬槍。

在這番考慮下,嶽鍾琪並沒有派人去截殺復漢軍派出去的信使,甚至都沒有怎麼用心去阻攔,目的就是爲了調動附近的復漢軍。

雖說清軍已經不那麼上心的去攻安化,可是真打起來,卻依然都是老一套,先是步炮兵運動到城下,然後炮兵開火,清軍步兵則是開始攻城,隨後被城頭上的復漢軍火炮給炸得暈頭轉向,七葷八素。

那些清軍士卒儘管也有鳥銃和火炮,可是他們的威力實在是過於有限,再加上士卒們在使用的時候也沒有經過良好的訓練,因此並沒有對城牆上的復漢軍產生較大的傷亡。

儘管清軍的攻城節奏並不算快,打了兩個多時辰下來,除了在安化城下丟下幾百具屍體,並沒有取得更大的戰果,甚至連靠近城牆的機會都沒有。

反倒是安化城的復漢軍守軍,則還有些慾求不滿的模樣,畢竟清軍這般進攻,幾乎是給他們在刷戰功,而己方的傷亡則非常小,因此人人都棋盤清軍能在發起進攻。

只是看着那些狼狽鼠竄的清軍,高雲孝彷彿察覺到了什麼,他能夠感受到清軍進攻時的壓力,可以說幾乎有些裝模作樣,根本沒有死磕的決心,這不得不讓他有些質疑清軍這一次的目的。

然而望着城下的連綿不絕的清軍營帳,高雲孝也沒有進一步覈查的辦法,他倚城自守可還行,可要是出城進攻,那就是自尋死路了。

對於高雲孝的感受,嶽鍾琪自然是絲毫不理解的,他正舉着千里鏡,一直死死盯着面前的安化城,臉上表情十分冷峻,他幾乎像將一切徹底印在腦子裡,因爲嶽鍾琪發現了很嚴重的一點問題,那就是哪怕他不顧傷亡很用心地去打,恐怕都很難在短時間內將面前的這座安化城打下來。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十分令人震驚的結果,因爲眼下的清軍有近六萬人,而復漢軍兩千人,三十倍的差距卻帶來了一個攻不下來的結果,而安化城甚至都不是什麼堅城,更多隻是一座低矮狹窄的土城,這中間意味着什麼,嶽鍾琪很清楚。

這個結果也意味着,目前復漢軍與清軍之間的實力差距,甚至比起在當年在安慶時的差距還要大,簡單來說就是復漢軍的平均實力上升了,而清軍的平均實力則是下降了,其戰力還不如幾年前的清軍。

“難道,天要亡我不成?”

嶽鍾琪臉上帶着一絲悲哀,這一仗彷彿比當年在安慶城時還要悲哀,也磨滅了他心裡的那股子傲氣與不甘,失敗的情緒徹底籠罩了嶽鍾琪的心頭。

可是,當嶽鍾琪又回頭看了看身邊的那些清軍士卒以後,他又不得不嘆息一聲,不管怎麼樣,這些人都是他帶出來的人,裡面有他的同鄉,有他的故交,也有他岳家的子弟。

想到了這裡,嶽鍾琪又鼓足了心力,將各鎮總兵和各營副將、參將都召喚了來,等到所有人都到齊了以後,才輕聲嘆息道:“對於眼下的戰事,你們還有什麼想法嗎?”

許名振臉上帶着幾分慚愧之色,通過白天的一戰,他也發現了問題的所在,當下便搖搖頭,“卑職等已經不知該如何是好,一切都聽督帥大人的命令!”

“既然如此,那本督後續所有軍令,衆將絕不可再質疑分毫,否則立斬不赦!”

嶽鍾琪臉上帶着幾分凝重之色,然後才輕聲道:“咱們肯定是要繼續打下去的,否則楚逆不會上當.......本督需要一人,帶領其麾下將士,並土司一部,繼續圍攻安化城,吸引復漢軍主力來援。”

聽到了這裡的時候,所有人的臉色爲之一變,在場沒有蠢人,當然明白留下來的這個人,除了死之外已經沒有了其他的路,而且還得心甘情願地去死,想到了這裡,衆人便有些畏懼,望着嶽鍾琪的眼神也帶着幾分閃躲的味道。

看到衆人退避的眼神,嶽鍾琪也明白了大家的想法,只得低聲嘆道:“可惜,張廣泗不在這裡,否則本督何須問你們?”

到目前爲止,由於消息渠道的匱乏,再加上重慶府復漢軍的有意封鎖下,嶽鍾琪都還不知道張廣泗已經戰死,也不知道重慶府已經徹底失陷。

“督帥,我願留下!”

第四百九十二章 前途未卜第三百九十二章 西南鷹計劃第四百六十二章 京師變故第九十一章 老天爺第四百二十三章 水師大戰第五百八十三章 乾隆跑路了第五百六十二章 炮兵對決第一百一十二章 湖南攻略第五百五十七章 敲詐勒索第二百五十二章 皇上又暈了第三百七十一章 鳳翔之變第三百三十章 大清真的要完了第五百四十五章 長纓在手縛蛟龍第六十八章 兵敗如山倒第一百四十章 備戰第四百九十二章 前途未卜第三百一十八章 授勳定銜第五百一十八章 大清的土地第五百四十七章 帝國的朋友第三百六十三章 歐洲的中國熱第一百零二章 以血換鐵第五百六十九章 大獲全勝第五百三十七章 瓷器與火槍第四百一十二章 給資本套上籠子第五百七十二章 恬不知恥第四十二章 兩淮鹽商第三百六十七章 汪景祺的新事業第三百一十章 寧家大業第六章 雛鷹營第七十四章 大冶第三百一十二章 撲朔迷離第三百六十章 咱們中計了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義凜然第四十五章 湖廣商會第一百一十九章 設伏第三百二十八章 廉恥與風骨第四百零三章 上當了第一百一十三章 廟算第四百一十五章 雍正立祠第一百零五章 頭疼第二百七十八章 壓榨殆盡第三百九十四章 軍校始定第三百五十七章 水師的末日第五百一十六章 不需要談判第九十三章 仙桃營第二百五十八章 十四爺要奮起第五百四十二章 黨爭要公開第四百一十六章 出使日本第四百四十一章 新舊碰撞第二百六十六章 財政改革第五百六十七章 戰漠北第四百九十六章 遼東屯田策第四百一十七章 祭奠永曆帝第二百八十三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三百二十五章 釐定制度第三十五章 雷式型燧發槍第七十五章 圍城打援第四百六十九章 大決戰之天津登陸第一百六十三章 湖廣決戰?第三百二十八章 廉恥與風骨第二百五十八章 喪事喜辦第二百六十一章 康熙駕崩第四百零七章 國無信則衰第五百七十八章 嚴正抗議的大英帝國第二百六十二章 圖窮匕見第一百九十三章 緩兵之策第二百一十九章 奔襲北硤關(二)第二百六十二章 圖窮匕見第三百六十五章 孔家第三百一十一章 你來當皇帝第一百一十三章 廟算第二百二十八章 撤軍第九十四章 溜了第四百三十三章 今非昔比第二百六十章 福禍所依第四十七章 寧千秋第四百零三章 上當了第三百九十二章 西南鷹計劃第三百三十一章 效仿班定遠第三百八十一章 琉球前事第九十六章 高價第七十七章 大勝第四百九十七章 朝鮮利益第一百四十五章 圍城第五百七十七章 進軍星星峽第二十二章 制炮第四百一十九章 德川綱吉第三百九十二章 西南鷹計劃第十三章 父子夜談第一百六十章 天下大吉第一百七十九章 堅不可摧第二百三十章 雷霆手段第四百八十二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二)第四百零二章 夔州戰起第三百七十一章 鳳翔之變第三百一十章 寧家大業第五百零一章 清兵入寇第一百五十三章 傅爾丹第五百三十四章 最好的時代第三百一十章 寧家大業
第四百九十二章 前途未卜第三百九十二章 西南鷹計劃第四百六十二章 京師變故第九十一章 老天爺第四百二十三章 水師大戰第五百八十三章 乾隆跑路了第五百六十二章 炮兵對決第一百一十二章 湖南攻略第五百五十七章 敲詐勒索第二百五十二章 皇上又暈了第三百七十一章 鳳翔之變第三百三十章 大清真的要完了第五百四十五章 長纓在手縛蛟龍第六十八章 兵敗如山倒第一百四十章 備戰第四百九十二章 前途未卜第三百一十八章 授勳定銜第五百一十八章 大清的土地第五百四十七章 帝國的朋友第三百六十三章 歐洲的中國熱第一百零二章 以血換鐵第五百六十九章 大獲全勝第五百三十七章 瓷器與火槍第四百一十二章 給資本套上籠子第五百七十二章 恬不知恥第四十二章 兩淮鹽商第三百六十七章 汪景祺的新事業第三百一十章 寧家大業第六章 雛鷹營第七十四章 大冶第三百一十二章 撲朔迷離第三百六十章 咱們中計了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義凜然第四十五章 湖廣商會第一百一十九章 設伏第三百二十八章 廉恥與風骨第四百零三章 上當了第一百一十三章 廟算第四百一十五章 雍正立祠第一百零五章 頭疼第二百七十八章 壓榨殆盡第三百九十四章 軍校始定第三百五十七章 水師的末日第五百一十六章 不需要談判第九十三章 仙桃營第二百五十八章 十四爺要奮起第五百四十二章 黨爭要公開第四百一十六章 出使日本第四百四十一章 新舊碰撞第二百六十六章 財政改革第五百六十七章 戰漠北第四百九十六章 遼東屯田策第四百一十七章 祭奠永曆帝第二百八十三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三百二十五章 釐定制度第三十五章 雷式型燧發槍第七十五章 圍城打援第四百六十九章 大決戰之天津登陸第一百六十三章 湖廣決戰?第三百二十八章 廉恥與風骨第二百五十八章 喪事喜辦第二百六十一章 康熙駕崩第四百零七章 國無信則衰第五百七十八章 嚴正抗議的大英帝國第二百六十二章 圖窮匕見第一百九十三章 緩兵之策第二百一十九章 奔襲北硤關(二)第二百六十二章 圖窮匕見第三百六十五章 孔家第三百一十一章 你來當皇帝第一百一十三章 廟算第二百二十八章 撤軍第九十四章 溜了第四百三十三章 今非昔比第二百六十章 福禍所依第四十七章 寧千秋第四百零三章 上當了第三百九十二章 西南鷹計劃第三百三十一章 效仿班定遠第三百八十一章 琉球前事第九十六章 高價第七十七章 大勝第四百九十七章 朝鮮利益第一百四十五章 圍城第五百七十七章 進軍星星峽第二十二章 制炮第四百一十九章 德川綱吉第三百九十二章 西南鷹計劃第十三章 父子夜談第一百六十章 天下大吉第一百七十九章 堅不可摧第二百三十章 雷霆手段第四百八十二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二)第四百零二章 夔州戰起第三百七十一章 鳳翔之變第三百一十章 寧家大業第五百零一章 清兵入寇第一百五十三章 傅爾丹第五百三十四章 最好的時代第三百一十章 寧家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