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四章 御前會議

三月初七,受到許多人期待的御前財政會議,終於在奉天殿裡召開,而這次會議中參與者儘管看上去黑壓壓一大片,可也只是行政院、樞密院以及都察院部閣高官才能參與,其他的部閣以下官員,根本沒有資格參與這次重要會議。

隨着一聲鍾罄擊打聲響起,在場的列位宗親、大臣、勳貴以及大學士們同時抱拳作揖,口裡稱頌皇帝萬歲,算是拉開了這次會議的序幕。

寧渝坐在龍椅之上,望着下面站着的羣臣,很敏銳地察覺到了衆人之間的古怪氣氛,當下臉上不由得微微一笑,看來這幫子大臣們總算是有些長進了......終於開始明白黨爭的真正玩法了。

說起來,如今的寧楚內部已經隱隱約約有黨爭的苗子了,內閣裡主要是首輔與次輔之爭,內閣外則是內閣與樞密院的閣院之爭,大家雖然面子上還顧忌着皇帝的存在,可是私下裡踹的黑腳也不算少了——這實在是太正常的一件事情,畢竟任何一個王朝裡,黨爭都是不可或缺的東西,如果真的沒有,反倒是皇帝睡不着了。

不管是真槍真刀的鬥,還是假模假樣的演,至少朝廷裡不能表現得一團和氣,老狐狸們對於這一套早已深諳,因此即便是寧渝,在之前也有些頭疼。

在寧渝看來,黨爭實在是難以避免的一件事,而且良性的鬥爭更加有利於純潔官僚隊伍,一團和氣只會滋生一潭波瀾不驚的死水,但是怎麼鬥卻需要講究章法,否則真正受損的還是整個國家。

鬥而不破,和而不同。這纔是寧渝真正想要達成的目的,也是未來朝政發展的最終方向。

“開始吧。”

首先站出來的自然是內閣首輔寧忠景,他在最近這些日子裡,多少有些反思自己沒能跟上皇帝的節奏,因此對於這次大朝會也是頗爲用心,希望能夠在革新二年開個好頭,畢竟皇帝已經透露出一些想法,那就是未來內閣將會實現任期制。

在任期制度下的內閣,首輔與次輔不再僅僅只是因爲皇帝好惡去擔任,而是會受到制度的限制,首輔每任五年,最多連任兩任,也就是當首輔最多隻能當十年就得換人。

除此之外,內閣閣臣與樞密院各部部長還有年齡的限制,超過七十就會強制致仕。

寧渝制定這些制度的目的,除了從根源上避免出現權臣的產生,另一方面就是爲了保障官員的正常流動,還有官員的年輕化。

要知道在未來的時代裡,整個國家將會經歷前所未有的大變革,如果思維守舊的官員長期佔據高位,對於國家來說絕非幸事。

通過這些制度,寧渝完全可以將整個朝政進行平穩換血,而不用擔心出現尾大不掉的情況,當然針對這些制度改革的前提,自然就是寧渝已經將軍權牢牢握在了手裡,任何人都不可能再有絲毫的動搖。

正因爲如此,寧忠景心裡多多少少有些擔心,希望能夠跟緊皇帝的步伐,至少不能再跟皇帝唱反調——他環視了一眼其他大臣,在心裡已經打好了腹稿,才緩緩開口。

“諸位同僚,今日御前會議乃爲議定全年開支用度問題,各部衙門主官已將本部今年預算提案擬定,並上交至內閣集中議定完畢,將在本日由內閣在御前會議提出。”

聽到寧忠景說完,寧忠義也作爲樞密院樞密使開口道:“樞密院也已經收集軍方各部預算提案,將在御前會議前將今年軍費用度開支提出。”

當這兩位大佬前後發言之後,接着是都察院左都御史李紱以及大理寺正卿等人,同樣說了一番類似的話,算是拉開了御前會議的序幕。

“各部衙門所提交預案,將在今明二日議定,只是朕粗略看了看,內閣各部提交的預算裡,包括工商、教育、交通、行政等各方面的支出,大概得兩千二百萬兩銀子,且條條件件都是要緊之事,着實省不下來.......”

寧渝話還沒說完,眼睛卻是已經將大臣們掃視了一遍,只見內閣中諸位大臣的神色略略有些放鬆,而寧忠義爲代表的軍方高層神色,則隱隱有些陰沉。

“當然,朕也看過了軍方的開支用度,今年的擴軍計劃已經箭在弦上,且軍隊的全面換裝也極爲重要,更不用說新成立的海軍,也需要大筆的費用......合計在一起得一千八百萬兩.....”

“可是,咱們的家底到底有多大,卻不知各位心裡是不是有數?財政部尚書董霖說說吧。”

隨着寧渝的一番話,衆人的目光一下子就投到了財政部尚書董霖的身上,這位如今可是寧楚執掌錢袋子的大佬,也是入了閣的閣臣,堪稱位高權重。

“啓稟陛下,今年預計田稅在清查田地和攤入丁銀後,大概有兩千萬兩左右,而關稅、礦稅、商稅並其他的一應茶稅、鹽稅等,預計在一千三百萬兩,比年前的預計倒是高上不少,主要是因爲海貿的緣故,關稅多收了一些,只是即便如此,今年歲入也只是合計三千三百萬兩。”

聽到三千三百萬兩時,衆人不由得感覺到一陣唏噓,這可不是一個小數字,畢竟過去全盛時的清廷,一年歲入也就三千萬兩,如今接連丟了江南和整個南方後,怕是一千萬兩的歲入都保不住,堪稱江河日下。

而新成立的寧楚,在第二年就以半壁江山的歲入超過了鼎盛時期的清廷,這也就意味着一旦將來寧楚收復全國,其歲入也至少會在四千五百萬兩到五千萬兩以上,這還僅僅只是開始。

當有了這麼一個數字之後,衆臣對於清廷卻是已經完全不放在了眼裡,這年頭說起來是打仗,實際上歸根結底還是在打錢打經濟,誰更加有錢,誰更能高效利用自己的底盤收上稅來,誰纔是真正的老大,這是一個顛撲不破的道理。

可是,當大家從激動中緩過來後,也很快就做了一道算術題,內閣的兩千二百萬兩加上軍方的一千八百萬兩,再加上都察院以及其他零散部門的三百萬兩支出,至少得四千三百萬兩,比起歲入足足多了一千萬兩,就這還沒有提到皇室內庫需要得到的三十三萬兩。

一千零三十三萬兩的缺口,這可不是一個小數字......

內閣次輔崔萬採隨後站了出來,輕聲道:“陛下,之所以產生了一千多萬兩的缺口,完全是因爲內閣與軍方在制定計劃上有失輕重緩急的緣故,其中內閣在交通方面投入過重,原本計劃在十年修築的道路,被縮減到了五年,由此所需要的花費也提高了不止一倍......軍方也是新增了一個海軍部,所需要的第一筆海軍預算就多達四百萬兩......”

崔萬採輕輕嘆了一口氣,長揖一禮,堅定道:“臣以爲,以上計劃,或可緩圖之.....”

當他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幾乎所有的大臣都望着這位次輔,有人或許爲崔萬採的勇氣而叫好,可是更多的人,卻以爲這位次輔大人怕是大大的失策。

因爲任誰心裡都清除,這些計劃的背後主使人,並不是首輔寧忠景和樞密使寧忠義,完全是皇帝自己的想法,這麼說不是等於讓皇帝自己扇自己的臉嗎?

不過寧渝並沒有絲毫的憤怒,而是輕聲道:“以目前的歲入來看,咱們現在的動作確確實實大了一些,步子也走得快了一些,可是如果從大楚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這些其實都當下要做的急務.......現在如果停下來,將來重啓這些項目,恐怕需要的時間會更久。”

“陛下,如今我大楚當務之急乃北伐一統......這些事情等到一統後再做,怕是也爲時不晚......”崔萬採輕輕嘆了口氣,他的擔心也代表瞭如今朝廷裡很大一部分人的想法,超前開支實在是有些膽大妄爲了。

寧渝輕輕搖了搖頭,“朕看的不僅只是大楚,甚至也不是清廷,而是其他更多的東西......以目前的情況來看,如果削減內閣各部費用,或者是軍費,本身都會對目前的計劃造成嚴重的影響.....朕意已決,無需多言。”

“是,陛下。”

羣臣拱手行禮,不停計劃可以,只是問題卻擺在了衆人的面前,畢竟那一千萬兩白銀的缺口,應該如何解決呢?

寧渝揮了揮袖子,臉上沒有絲毫的表情,“內閣首輔寧忠景、財政部尚書董霖、大學士恩斯特,組成金融改制委員會,牽頭制定我大楚的財政改制工作,至於缺口的一千萬兩,將在金融改制完成後,通過國債的方式來實現。”

聽到寧渝這麼說,大臣們心裡卻是有些明悟,看來前段時間提到的國債一事,還真不是說說而已,至少在皇帝看來,國債屬於一個更好的處理方式。

只是聖心已經有了決斷,其他人就算再想表達反對之意,卻也是不可能了。這場御前會議,用一種更加奇妙的方式宣佈到此爲止。

.......

御書房當中,寧渝一邊端着茶細細品這,一邊看着內閣與樞密院提交的議案,眉頭卻是微微皺起,這件事終究沒有他表面上表現得那麼雲淡風輕。

恩斯特穿着一身紅色的官衣,老老實實跟在了寧忠景與董霖的身後,對着寧渝行禮,他對於自己的位置擺得很正,雖然如今是伯爵,可是終歸是外來人,也不敢在大臣們的面前擺譜。

說到底,談什麼入鄉易俗,真正的原因始終都是利益的捆綁。

見到衆人過來,寧渝並沒有先問寧忠景和董霖,而是直接望向了恩斯特,低聲道:“恩斯特,朕任命你爲金融改制委員會的成員,你可知道朕的用意?”

“大皇帝陛下,臣當然明白您至高無上的命令,實際上這也是臣很早之前就想過的一點,因爲如今的帝國,貨幣實在是太混亂了,而且很不利於使用!”

恩斯特一臉凝重地說道,他明白皇帝需要的不是馬屁,而是直面真正的問題,以及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聽到恩斯特這麼說,寧忠景與董霖倒有些驚訝,他們對於這個西洋人並沒有多大的興趣,可是他們也明白皇帝的想法,那就是這一次改制的主導者,並不是所謂的內閣首輔和財政部尚書,而是這個其貌不揚的西洋人,因此也不說話,只是靜靜地聽着對方的想法。

寧渝反倒是更加能夠明白恩斯特的意思,這跟明清以來混亂的貨幣制度有很大的關係,以至於到了如今這個年代,依然是混亂不堪,該無可改。

說起這一點,就要從中國歷史上的貨幣制度開始說起,實際上在明朝之前,中國社會上的貨幣一直都是以銅錢爲主流,金銀由於數量過少,且難以交易,一直都是不是主流流通性質的貨幣,而中國本身也是一個極度缺銅的地方,因此就連銅錢也沒有辦法充分保障,像宋代之前就出現過大量的鐵錢,連交子的出現,也是爲了緩解錢荒的問題。

而到了明朝之後,由於銅料進一步缺少,因此在明初時甚至有過以物換物的情況,而且貨幣也變得更加多元化,從銅錢、紙幣、金銀到糧食布帛,都在不同程度地履行了通貨的職責,可由於種種原因,這些制度都被嚴重破壞,貨幣系統變得一塌糊塗,像大明寶鈔就從一項良政演變成爲了惡政。

一直到隆慶之後,由於取消了‘禁海令’,以至於海外貿易的發展變得十分興盛,大量的歐洲美洲商人相繼來到中國,他們用一船船的白銀,換取了大量的絲綢、瓷器、茶葉,而且在年年的順差貿易下,使得大量的白銀源源不斷地流入中國。

在這種情況下,大明從一個缺銀國瞬間變成了持有大量白銀的國家,這樣一來也使得東南沿海地區,率先將白銀當初了流通貨幣使用,而等到了張居正改革之後,一條鞭法的全面推廣,使得白銀成爲了真正意義上的流通貨幣,完全取代了銅錢、紙幣的地位。

那麼,問題就來了,作爲原始意義上的銀子,在實際交易中極度麻煩,甚至還誕生了許多奇奇怪怪的制度。

第三百六十一章 致命一擊第五百三十六章 改變世界第三十四章 飛速發展第二百七十二章 官商勾結第五百四十二章 黨爭要公開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戰餘音第三百四十四章 七千萬斤鐵第十七章 先生何以教我?第二百三十二章 戰康熙(二)第四百七十章 大決戰之生死博弈第四百一十五章 雍正立祠第一百五十六章 跳出棋盤第一百九十三章 緩兵之策第四百二十五章 最後一擊第一百六十九章 九江血(二)第一百三十三章 用還是不用?第四百五十五章 朕也要親征第二十一章 鑄炮坊第四百八十一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一)第四百五十九章 下定決心第五百三十章 東北開發第二章 奴才第五百零一章 清兵入寇第三百五十二章 擴八旗,開滿洲第一百九十一章 安慶暗戰第一百九十二章 人心思變第三百九十七章 戰土狼兵第一百三十七章 觸目驚心第二百三十章 雷霆手段第六十八章 兵敗如山倒第四百零五章 土司內亂第五百三十章 東北開發第四百四十六章 沒時間了第四十一章 鐵與血第五十五章 夢繞神州路第二百九十八章 八爺黨覆滅第四百二十四章 拿下鶴丸城第一百零三章 人心似水第四百七十二章 大決戰之血雨山海關第四十六章 內部審查第一百三十三章 用還是不用?第二百八十七章 成立軍機處第四百六十四章 要打就打山海關第三百三十八章 魏武捉刀人第兩百八十章 兵圍江寧第八十一章 監察院第三百九十一章 讓人心跳的數字第一百九十三章 緩兵之策第四百一十四章 自古艱難唯一死第四百五十一章 聯合大義軍第四百九十五章 祭祀崇禎第二百八十四章 天下英雄誰敵手第二百七十六章 君父之憂第三十九章 桃花山匪徒第二百零八章 決戰練潭鎮(一)第一百一十一章 聯姻第三百零二章 改造儒家第四百八十七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七)第三百四十七章 巡視制度第三百二十三章 槍和骰子第三百一十八章 授勳定銜第四百五十九章 下定決心第二百八十九章 勸進第一百一十八章 臨湘第三百三十八章 魏武捉刀人第四百六十五章 對比的煩惱第四百六十六章 隆科多之死第二十五章 敢問大志?第二百三十八章 戰康熙(八)第二百五十四章 嶽鍾琪的野望第二零五章 白蓮內鬥第七十五章 圍城打援第三百四十三章 新的科考制度第六十章 父子第三百二十五章 釐定制度第三百二十一章 廢除賤籍第四百六十五章 對比的煩惱第三十九章 桃花山匪徒第五百七十二章 恬不知恥第二百四十九章 上天恩德?第二百五十五章 做個買賣第三百一十一章 你來當皇帝第十六章 拜師風波第三百六十八章 種痘之法第四百五十二章 運籌帷幄第一百零九章 募兵第三百二十四章 宗室之議第一百五十三章 傅爾丹第三百一十四章 除舊迎新第三百零五章 親征杭州第五十九章 壯志雄心第三百四十八章 二虎相爭第五百一十九章 血雨腥風第兩百八十一章 江寧諜影第二百三十六章 戰康熙(六)第兩百八十章 兵圍江寧第一百一十四章 親征第四十章 出鞘第一百二十二章 博弈第三百二十六章 風雲之變
第三百六十一章 致命一擊第五百三十六章 改變世界第三十四章 飛速發展第二百七十二章 官商勾結第五百四十二章 黨爭要公開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戰餘音第三百四十四章 七千萬斤鐵第十七章 先生何以教我?第二百三十二章 戰康熙(二)第四百七十章 大決戰之生死博弈第四百一十五章 雍正立祠第一百五十六章 跳出棋盤第一百九十三章 緩兵之策第四百二十五章 最後一擊第一百六十九章 九江血(二)第一百三十三章 用還是不用?第四百五十五章 朕也要親征第二十一章 鑄炮坊第四百八十一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一)第四百五十九章 下定決心第五百三十章 東北開發第二章 奴才第五百零一章 清兵入寇第三百五十二章 擴八旗,開滿洲第一百九十一章 安慶暗戰第一百九十二章 人心思變第三百九十七章 戰土狼兵第一百三十七章 觸目驚心第二百三十章 雷霆手段第六十八章 兵敗如山倒第四百零五章 土司內亂第五百三十章 東北開發第四百四十六章 沒時間了第四十一章 鐵與血第五十五章 夢繞神州路第二百九十八章 八爺黨覆滅第四百二十四章 拿下鶴丸城第一百零三章 人心似水第四百七十二章 大決戰之血雨山海關第四十六章 內部審查第一百三十三章 用還是不用?第二百八十七章 成立軍機處第四百六十四章 要打就打山海關第三百三十八章 魏武捉刀人第兩百八十章 兵圍江寧第八十一章 監察院第三百九十一章 讓人心跳的數字第一百九十三章 緩兵之策第四百一十四章 自古艱難唯一死第四百五十一章 聯合大義軍第四百九十五章 祭祀崇禎第二百八十四章 天下英雄誰敵手第二百七十六章 君父之憂第三十九章 桃花山匪徒第二百零八章 決戰練潭鎮(一)第一百一十一章 聯姻第三百零二章 改造儒家第四百八十七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七)第三百四十七章 巡視制度第三百二十三章 槍和骰子第三百一十八章 授勳定銜第四百五十九章 下定決心第二百八十九章 勸進第一百一十八章 臨湘第三百三十八章 魏武捉刀人第四百六十五章 對比的煩惱第四百六十六章 隆科多之死第二十五章 敢問大志?第二百三十八章 戰康熙(八)第二百五十四章 嶽鍾琪的野望第二零五章 白蓮內鬥第七十五章 圍城打援第三百四十三章 新的科考制度第六十章 父子第三百二十五章 釐定制度第三百二十一章 廢除賤籍第四百六十五章 對比的煩惱第三十九章 桃花山匪徒第五百七十二章 恬不知恥第二百四十九章 上天恩德?第二百五十五章 做個買賣第三百一十一章 你來當皇帝第十六章 拜師風波第三百六十八章 種痘之法第四百五十二章 運籌帷幄第一百零九章 募兵第三百二十四章 宗室之議第一百五十三章 傅爾丹第三百一十四章 除舊迎新第三百零五章 親征杭州第五十九章 壯志雄心第三百四十八章 二虎相爭第五百一十九章 血雨腥風第兩百八十一章 江寧諜影第二百三十六章 戰康熙(六)第兩百八十章 兵圍江寧第一百一十四章 親征第四十章 出鞘第一百二十二章 博弈第三百二十六章 風雲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