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鹽商徐惟學

黎順將盒子從地上拾起來,交給王直。王直氣得真想把盒子丟回地上,心想:“人都死了,還要這國書何用?”但是他忍住了,要是按幾年前的脾氣,他肯定扔了,但是他現在長大了那麼點,總歸需要有擔當的精神。

王直讓黎順好好站起來,拍拍他膝蓋上沾染了沙灘的沙塵,繼續道:“你辛苦了,勿要自責。本來航海,就是把性命交給上天和海神。她要吞沒我們,沒有辦法。我們要搏擊,搏擊不過,便做一條好漢。”王直無奈,停了一停,往四下裡又觀察了一番,很多水手都順利回岸邊了,他鬆了一口氣,又道:“黎順,這盒子你先保管着。過些時間,我們將它交給金良大人,再做謀算。”黎順“好”了一聲,接過盒子,他將這密封的盒子打開來:裡頭的國書乾乾淨淨,並未沾染一點水跡。王直對黎順接着道:“這是託鄭大人的福。這盒國書,你收好。”黎順便將此錫盒抱好,一手端用勁握住盒底,絕不離身。

易藥師前去詢問漁民:“此地是何處?”那漁民,操了一口江浙方言,琉球出身的易藥師一時沒聽懂,漁民見易藥師兩手揮來揮去比劃着,便用南京官話道:“這裡是黃琅鄉。”易藥師這才明白。王直走過去,道:“莫非這裡是台州境內?”那老漁民道:“是的是的,這裡就是台州東南方。北面就是椒江,西南方就是溫嶺。”

王直繼而說道:“我看這裡島嶼四離,海畔邊亂石穿空,加上民宅皆是江浙風尚,又有山嶺綿延,還以爲到了象山縣下轄某鎮子。”象山縣是離寧波很近的一個縣,位置介於台州和寧波之間。王直這麼想,是因爲心理上期待離目的地更近,可惜事與願違。

那漁民答道:“那你方向沒搞對。你看那大船,就往西北邊的埠頭行駛去。”“埠頭”是台州土話,意思即是“碼頭”,王直大約還是能聽懂的。漁民道:“你們這樣會生病的,趕緊去我的家裡休整一下。”王直道:“但是還有許多水手,恐怕還在海里蹚着呢。”漁民老伯接着安撫道:“別擔心,我們沿海的漁民,這個村子的人馬都出動了,還有那海商隊一起,在蒐羅落水人員呢,你們已經上來的,就先去休息吧,剩下的事情交給我們就好。”王直心想:也是,眼下都沒力氣了,強行去找船員是難辦的事情。於是他決定帶着已經上來的夥計們,去這位漁民家。王直問:“這北面的山,是什麼山?”漁民答道:“叫琅磯山。”王直又問:“這南面的山,叫什麼山?”漁民又答道:“名叫白沙山。”王直用丙子椒林劍指兩山,再指兩山之間道:“將來要在這裡建一座廟宇,告慰鄭大人,保佑衆海客。”

這漁民領着王直、易藥師、黎順、絳丸四人去了自己家。在鄉村中,他的宅子不算簡陋,但也只能算一般般,外面有木頭柵欄,圍了一圈,漁網鋪張開來,繩子到處都是,房子是土坯房,上頭的瓦片黑黑。王直想起《綱祝》:自己與夥計們如同魚兒被漁民網羅了。剛準備進漁民老伯家,後面跟上來一個水手,頭戴古典式陌頭,手裡抱着一個半空的盒子。那水手喊道:“王先生!易老哥,黎老哥!”他是丙船的水手,由於三船水手加起來有100多個人,王直對其並不熟悉。黎順對王直說:“他叫胡三七,福建漳州人,是丙船的艙中槳手。”王直“哦”了一聲,表示知曉了。胡三七跟隨衆人進了屋子。比如羅胖子和小九那些其他的人,亦被其他的漁民救助,自然去了別人的家。

老伯給他們幾個遞來幾件新衣衫,他們脫了換去。王直則搖手道:“我就不需要了,過會兒就幹了。”因爲王直穿的這件水手便裝,背後黑色圓圈底白色面是有個“宋”字的,表示是宋氏商團,所以他不想浪費了這件衣——雖然總舵應該還存有許多這樣的衣服,這並不是高價的服飾,換作一般商人,肯定是不入眼的。易藥師也將舊衣衫拿去竈頭邊掛於杆上,將晾衣杆架起來。那叫胡三七的水手,抱着盒子,走到王直跟前,湊到王直耳朵邊道:“王先生,我跳船的時候,攜了這個箱子,裡頭本來有許多黃金,怕太重,大都被我扔了,現在裡頭還剩下50餘兩,都還給你吧!”

王直拍拍胡三七的肩膀,小聲道:“你這傢伙,水性不錯嘛。我以爲金子全都沉了,沒想到你還能撿個漏。”胡三七聽他這麼一說,有點不好意思,用一手摸摸後腦勺。王直接過箱子,掂量幾下,然後交還胡三七,讓他先拿着。衆人就坐於廚房,靠近土竈,有些暖意,畢竟現在只是初秋,沒有那麼冷,不然王直他們早在水裡凍僵了。

這位漁民老伯自我介紹道:“我姓戴。這裡姓戴的,還有許多家。根據族譜,人言我們是南宋名士戴復古的後人。”王直便深深作揖道:“多謝戴老伯關照。”後面幾人也跟着王直,朝戴老伯拜了一拜。王直知曉:那戴復古,雖是文人,卻也是個俠士,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弟子。漁民喚來其子,爲疲憊的大家燒火做飯。他的兒子,年紀不大,大約十八歲。

只見他從水缸中擒來一條超過10斤重的鰻魚,放在竈臺的石臺上,麻利地用小刀處理了內臟、颳去了鱗片,片下肉,在用生薑、黃酒醃製了一段時間後,將鰻魚,斬頭取尾,放在一鍋湯水裡熬煮,適量加入蔥、蒜、香葉。他又將白蘿蔔、胡蘿蔔切成塊,在另外一口鍋裡翻炒,將之前切成數段的魚塊放入,加水,不一會兒湯水化爲白色,讓飢餓的王直等人直流口水。最後,他將兩鍋合成一鍋,去掉魚刺、魚皮,將魚肉用湯勺壓碎。他向王直解釋道:“本來這是我們過年才吃的,不過那時候需要用澱粉裹上,曬乾再使用。眼下等不了那麼多時間,我就用這手法先給你們做上。”王直“哦”了一聲。

熬湯的小哥收了海鰻湯,開始做飯。一口鍋裡放置了一屜蒸籠,蒸籠裡放滿了浸過水的糯米。鍋中水位不及蒸籠,大火下清水驟然變成氣體,給籠中米持續加溫。另外一口鍋,有一些高湯殘留;他將一些五花肉剁成肉糜,把香菇切成小丁,放入鍋中;再加入料酒、醬油、鹽和一片姜。不一會兒,香菇肉末湯即做成。

待糯米飯蒸熟,他取用青花小碗,內部刷一層豬油,將米飯盛於其中,然後將其倒扣於另外一隻空碗裡。再取香菇肉末湯,澆在糯米飯上,撒上一點蔥花。他像這樣一口氣製作了好幾碗,分別呈給王直他們每個人。之後又給每人盛了一碗特製的海鰻湯。

王直在寧波待了一段時間,知道這飯叫“炊飯”,是流行於台州和溫州一帶的美食。他捧着碗,聞了一下,有一股油油的香味,隨即忍不住,用筷子夾了幾口,吃了起來。不一會兒,吃了個滿臉油膩。糯米和一般的米不一樣,黏黏的,但總歸好吃,而且吃飽了就不會覺得餓。他吃了飯,再來一口鰻魚肉,接着喝一口魚湯,心中讚道:“這味道真是棒極了!而且,這魚湯,跟炊飯簡直是絕配。兩者相搭配,一點也不覺得膩味。”於是一時興起,賦詩道:“偶爾成幽事,欣然慰午飢。炊時珠瀉甑,嘗處雪翻匙。”但是由於想起剛在海里呆了一夜,加上聽到鄭繩的消息,心情實在不怎麼的,後面便無法繼續了。

戴老伯和小哥看着王直他們吃得香,兩人都覺得高興。戴老伯接着介紹道:“這是我兒,小名喚作‘小仙’,你們可以叫他戴仙,今年已經十九歲了,還未娶小娘。”“小娘”亦是這裡的方言,表示娘子、老婆。戴老伯繼續道:“別看我兒身材骨感、塊頭不大,他卻已經和我下海許多次了,去過遠洋,捕獵過大鯨魚哦。”

王直心想:“怪不得手腳如此迅捷,是個捕魚和吃魚的高手啊。”便道:“原來如此。我們船隊裡,比較缺少小仙這樣的‘漁師’。”說着,王直叫胡三七過來,王直從胡三七的盒子裡,找出10兩金,給予戴老伯道:“老伯,這錢你拿着。飯菜不能白吃,衣服自然也不是免費的,感謝你的照顧。”戴老伯推辭兩三,見王直執拗,便坦然收下。老伯想了一想,便把王直拉到角落裡,對着王直的耳朵道:“小兄弟啊,我想讓我兒入你船隊,找個工作,磨礪一番。”王直百感交集,道:“可以是可以啊,但你看咱這……唉,運氣實在不好,遭風暴,恐怕是常事了。”戴老伯又道:“這我肯定曉得啊,我們好歹亦是漁家啊,沒有風險,哪來收穫嘛!”王直道:“老伯說的好。”此事說成,王直他們在戴老伯家裡休息了一夜。

第二日,王直他們決定趕早去台州港,大夥兒早就約定好,並且也是航海的規則:如出意外,往最近的港口匯合。戴老伯介紹了幾家要往台州城販賣漁貨和棉花的鄉民,他們趕着馬車,順路送王直他們去目的地。老伯跟戴仙說了一句:“聽王兄弟的話。”

戴仙道:“知道了。”他便隨王直他們一起上路了。半途中,他們遇到一些散落的水手,王直支了些僅有的碎金幣給他們,讓他們想辦法都去台州碼頭。

用了半天時間,王直他們就乘坐馬車到了台州港。這城市雖小,但是港口卻很大,顯然是由於商路的暢通,使得這地官民都深知航海的好處,纔將港口如此擴建成規模。王直他們下了馬車,打發和謝過了鄉民,去了碼頭。在碼頭,王直尋着了阮寶龍、楊雋、綾和道陳,眼見他們安全,王直欣喜萬分。王直詢問綾道:“無想丸呢?”綾道:“就沒看見他了,我們是自己上來的。其他人,都被鹽幫的船隊搭救了。”王直叫綾帶他去找鹽幫的人馬。

王直他們到了最大的一艘船,也就是之前看見過的海船邊上,一眼瞧見一個熟悉的人,立即叫道:“徐大哥!”——原來這人,就是鹽商徐惟學,是王直的老朋友。

徐惟學頭戴唐式軟腳襆頭,這種襆頭冠帽亦統稱小樣巾。各種襆頭,唐、宋、明三代流行緊俏,士人以上,閒暇時多着此帽,連皇帝也有常戴的。但是他這種是軟腳的,兩片尾巴耷拉在後面。整個布巾質地是黑色的。他道了一聲:“喲,王賢弟!”

第56章 三請謝和第49章 皮雷斯夫婦一家第16章 中條流與空手道第37章 堺市見聞第6章 不期而遇第59章 龍頭鳳尾第62章 從賓童龍到馬六甲第43章 台州舵第52章 金家小姐第38章 回寧波前的準備第65章 在卡利卡特第49章 皮雷斯夫婦一家第27章 京都第15章 沖繩民謠節第38章 回寧波前的準備第56章 三請謝和第43章 台州舵第54章 謝氏嬌花第49章 皮雷斯夫婦一家第62章 從賓童龍到馬六甲第57章 心學宗師王陽明第5章 與樑椿問對第57章 心學宗師王陽明第45章 宋素卿之死第36章 素卿莊上第56章 三請謝和第51章 從寧波到餘姚途中第4章 宋氏商團(2)第28章 京都(2)第58章 從餘姚回到寧波第38章 回寧波前的準備第60章 雙嶼開市第34章 回到石山本願寺第21章 堺第2章 宋氏商團第32章 茶會進行時第10章 出使琉球第51章 從寧波到餘姚途中第72章 威尼斯見聞、回到印度第44章 回到寧波第21章 堺第52章 金家小姐第71章 水都威尼斯第39章 回寧波遭遇風暴第71章 水都威尼斯第15章 沖繩民謠節第64章 從錫蘭到古裡第53章 餘姚的陽明學派第71章 水都威尼斯第52章 金家小姐第14章 《紗窗外》第31章 將軍足利義晴第57章 心學宗師王陽明第53章 餘姚的陽明學派第51章 從寧波到餘姚途中第53章 餘姚的陽明學派第40章 鄭繩之歿第41章 鹽商徐惟學第68章 從東非到西非第66章 從忽魯謨斯到蒙巴薩第24章 京都使者團第72章 威尼斯見聞、回到印度第9章 戈麥斯商會第68章 從東非到西非第35章 回到堺市第8章 初使琉球前的準備第52章 金家小姐第12章 琉球尚清公主第7章 琉球使者鄭繩第29章 細川高國第3章 亞歷桑德羅第27章 京都第17章 初遇海盜第2章 宋氏商團第42章 鹽幫三傑第57章 心學宗師王陽明第35章 回到堺市第38章 回寧波前的準備第21章 堺第27章 京都第55章 軍師謝和第49章 皮雷斯夫婦一家第51章 從寧波到餘姚途中第59章 龍頭鳳尾第26章 去往京都(2)第34章 回到石山本願寺第60章 雙嶼開市第20章 淡路國的水賊第38章 回寧波前的準備第67章 蒙巴薩第72章 威尼斯見聞、回到印度第58章 從餘姚回到寧波第67章 蒙巴薩第43章 台州舵第32章 茶會進行時第61章 下西洋第23章 去京都前的準備第63章 從馬六甲到錫蘭第67章 蒙巴薩第10章 出使琉球
第56章 三請謝和第49章 皮雷斯夫婦一家第16章 中條流與空手道第37章 堺市見聞第6章 不期而遇第59章 龍頭鳳尾第62章 從賓童龍到馬六甲第43章 台州舵第52章 金家小姐第38章 回寧波前的準備第65章 在卡利卡特第49章 皮雷斯夫婦一家第27章 京都第15章 沖繩民謠節第38章 回寧波前的準備第56章 三請謝和第43章 台州舵第54章 謝氏嬌花第49章 皮雷斯夫婦一家第62章 從賓童龍到馬六甲第57章 心學宗師王陽明第5章 與樑椿問對第57章 心學宗師王陽明第45章 宋素卿之死第36章 素卿莊上第56章 三請謝和第51章 從寧波到餘姚途中第4章 宋氏商團(2)第28章 京都(2)第58章 從餘姚回到寧波第38章 回寧波前的準備第60章 雙嶼開市第34章 回到石山本願寺第21章 堺第2章 宋氏商團第32章 茶會進行時第10章 出使琉球第51章 從寧波到餘姚途中第72章 威尼斯見聞、回到印度第44章 回到寧波第21章 堺第52章 金家小姐第71章 水都威尼斯第39章 回寧波遭遇風暴第71章 水都威尼斯第15章 沖繩民謠節第64章 從錫蘭到古裡第53章 餘姚的陽明學派第71章 水都威尼斯第52章 金家小姐第14章 《紗窗外》第31章 將軍足利義晴第57章 心學宗師王陽明第53章 餘姚的陽明學派第51章 從寧波到餘姚途中第53章 餘姚的陽明學派第40章 鄭繩之歿第41章 鹽商徐惟學第68章 從東非到西非第66章 從忽魯謨斯到蒙巴薩第24章 京都使者團第72章 威尼斯見聞、回到印度第9章 戈麥斯商會第68章 從東非到西非第35章 回到堺市第8章 初使琉球前的準備第52章 金家小姐第12章 琉球尚清公主第7章 琉球使者鄭繩第29章 細川高國第3章 亞歷桑德羅第27章 京都第17章 初遇海盜第2章 宋氏商團第42章 鹽幫三傑第57章 心學宗師王陽明第35章 回到堺市第38章 回寧波前的準備第21章 堺第27章 京都第55章 軍師謝和第49章 皮雷斯夫婦一家第51章 從寧波到餘姚途中第59章 龍頭鳳尾第26章 去往京都(2)第34章 回到石山本願寺第60章 雙嶼開市第20章 淡路國的水賊第38章 回寧波前的準備第67章 蒙巴薩第72章 威尼斯見聞、回到印度第58章 從餘姚回到寧波第67章 蒙巴薩第43章 台州舵第32章 茶會進行時第61章 下西洋第23章 去京都前的準備第63章 從馬六甲到錫蘭第67章 蒙巴薩第10章 出使琉球